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9课 秦统一中国——七年级历史统编版(2024)上册课时优化训练(答案)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1.“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所描写的历史事件位于图中的哪一阶段( )
A.A B.B C.C D.D
2.李白在《古风》中写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该诗赞颂的秦王嬴政的历史功绩是( )
A.开凿灵渠 B.统一全国 C.统一车轨 D.统一文字
3.“秦朝的统一,决不全是兵力的关系。……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本有趋于统一之势,而秦人特收其成功。”材料表明( )
A.嬴政在统一过程中的作用不大 B.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秦统一与军事力量没有关系 D.郡县制度的建立是秦统一的基础
4.威海在西周时期属于莱子国管辖,秦朝时属于胶东郡睡县管辖。这表明,西周、秦朝时在地方分别实行( )
A.分封制、郡县制 B.分封制、县制
C.郡县制、世袭制 D.世袭制、分封制
5.下图反映出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层层分封,权位世袭 B.中央集权,皇权至上
C.地方制度,中央任命 D.民主推选,选贤举能
6.在“大一统”理论指导下,秦朝设立了诸多的中央官职,其中掌管监察事务的是(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诸侯
7.秦始皇规定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诏”,印章称“玺”,其他人都不许用,对皇帝的名字也要避讳。材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
A.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B.中央集权
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独断性和随意性
8.如果有机会让你穿越到秦朝,在都城咸阳生活,你购买生活用品使用的货币是( )
A. B. C. D.
9.秦统一后,诏书至桂林,一般人都不认识诏书上的文字。秦始皇命李斯“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制定出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通用于公文法令。湖北云梦出土的里耶秦简大部分是文书档案,其字基本都可以辨认。这说明( )
A.文字异形阻碍了秦始皇统一全国 B.文字统一促进了政令推行和文化交流
C.文字定型有利于文化传承和交流 D.文字统一消除了民族文化的地域差别
10.《史记》记载:秦朝的主要道路有两种,直道主要用于军事,为了防御匈奴而修筑;驰道主要用于交通,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由此可知,秦朝修建交通的目的是( )
A.维护国家统一 B.促进民族交融 C.扩大城市规模 D.解决诸侯问题
1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这表明长城的修建是为了( )
A.促进边疆开发 B.加速人口迁徙 C.抵御匈奴南扰 D.消除民族矛盾
12.秦朝以法律形式将公文的使用确定下来,使公文成为各级政府机构之间传达政令、交换信息的主要载体;还在全国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证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据此可知,秦朝公文制度( )
A.符合新型政治的发展趋势 B.重在向全国推广规范文字
C.成为政府监察制度的补充 D.折射出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13.学习历史就是不断与历史对话的过程,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人争论】
材料一: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成阳宫举行了一场规模盛大的宴会。宴会上,有人歌颂秦始皇“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的功绩;也有人认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主张恢复分封制。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
【古人评述】
材料二:分封制被废除,从周朝衰落就开始了,不是一天的原因。即使让圣人复生,也要实行郡县制。
——编译自【清】顾炎武《郡县论》
【现代人总结】
材料三: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根据上述材料,简述古往今来人们探究的话题。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上述话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150字左右)
14.秦统一全国后,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都摆在了面前。阅读下列情景,回答问题。
情景一:丞相王绾说:“现在天下初定,应该实行分封制。”廷尉李斯说:“不行,当初周就是因为分封,诸侯的权力太大,经常发生战争,现在应该实行郡县制。”他们都认为自己的建议好,争论不休。
情景二:赵二(原齐国人)拿着钱(刀币)到街上,准备买牛,可是他发现街上的人在进行买卖时争吵不休。原来他们拿着不同类型的钱,谁也不愿意接受对方的钱。赵二看了看手中的刀币,叹了口气,丧气地走了。
情景三:王五(原魏国人)在街上买了三尺布,可回到家里自己一量,不足三尺。于是他去找卖布的老板(原秦国人)退货,可老板认为自己给足了尺寸,坚决不退。
情景四:秦始皇发布了一封诏书,南方的官吏(原楚国人)却看不懂诏书的内容。
情景五:秦始皇的巡游车队进入了以前的韩国地界,路边设有很多路障,秦始皇的车子太宽,难以通过,不得不清除这些障碍。
(1)情景一反映了秦初争论的什么问题?秦始皇最终采纳了谁的什么建议?
(2)为解决情景二、三中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秦始皇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3)为使情景四中“南方的官吏”看懂诏书的内容,秦始皇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有何意义?
(4)为使情景五中的“巡游车队”能顺利到达全国各地,秦始皇采取了哪些措施?
(5)从国家发展的角度,谈谈这些措施实施的意义。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建立。据“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公元前221年换算为世纪,去掉后两位,余下的数字加一,公元前221年属于公元前3世纪。故选A。
2.答案:B
解析:该诗赞颂了“秦王扫六合”的功绩,即“兼并六国,完成统一”。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本有趋于统一之势”及所学知识可知,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故B正确。A、C在材料中未体现且与史实不符,排除;D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在地方实行分封制,秦朝时期在地方实行郡县制,A正确。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的政治建制。根据材料可知,秦统一后,创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为最高统治者,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因此,该制度的特点是中央集权,皇权至上。故选B。
6.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秦朝在中央设御史大夫掌管监察事务。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这些特有的称谓和避讳显示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和皇帝独尊,故A项正确。
8.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半两钱,故C项正确。
9.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统一文字的影响。首先,分析材料内容可知:秦统一后,诏书在桂林等地不被一般人认识,因为人们不熟悉秦的文字。秦始皇命令李斯制定小篆作为标准文字,并在公文法令中通用。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大部分是文书档案,其字基本都可以辨认。据此可知,秦始皇通过统一文字(小篆),使得秦的政令(如诏书)能够在全国各地被理解和执行,同时也促进了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B符合题意。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推行了书同文,故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文字的不统一的影响及统一文字的措施,未涉及“文字定型”的相关信息,排除C;D中“消除了”的表述绝对,民族文化的地域差别并不会因为文字的统一而消除,D错误。
10.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修建交通的目的。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直道是为了防御匈奴,巩固国家边防安全。驰道的修筑加强了各地的交通往来,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从而巩固统治。所以,秦朝修建交通的目的是维护国家统一,A正确。材料与民族交融无直接联系,排除B;直道是为了防御匈奴而修筑,不是为了扩大城市规模,排除C;秦朝废除了分封制,此时已没有诸侯,排除D。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北击匈奴。根据“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可知,长城的修建有效抵御了匈奴的侵扰,C正确。材料未体现A、B项内容,排除;长城的修建正是当时民族矛盾存在的证明,排除D。故选C。
12.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统治。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主要体现了公文制度在秦朝统治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即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政令的传达和信息的交换,这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说明公文制度适应了秦朝大一统局面下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趋势,A正确。秦朝时期实行公文制度重在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不是推广规范文字,排除B;材料所述公文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不属于监察制度的范畴,因此也不能成为监察制度的补充,排除C:材料不能折射出社会矛盾的尖锐,排除D。
13.答案:(1)话题:分封制与郡县制之比较(国家治理体系的争论)。
(2)观点1: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论述:西周实行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我国政制开始走向成熟;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长期处于混战状态,分封制遭到破坏;秦统一全国后,进一步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避免了国家分裂和战乱。所以说,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即使圣人复生,也要实行郡县制。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
观点2:国家治理体系应随时代变化而改变。
论述:经过夏商奴隶制发展,到了西周,出现了较为成熟的国家治理体系,即分封制,主要通过血缘关系来维持统治: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发展,各国通过变法,试图找到新的治理方式,分封制逐渐瓦解:秦统一全国之后,建立并推行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历史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确立与之相适应新的国家治理体系。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以诸侯为郡县…传之万世”“主张恢复分封制”、材料二中的“分封制被废除……也要实行郡县制”以及材料三中的“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可知,古往今来人们探究的话题是分封制与郡县制之比较(国家治理体系的争论)。
(2)本问首先可以从分封制与郡县制两者之间的关系等角度去提炼观点,如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也可以提炼一个宏观的观,点,如国家治理体系应随时代变化而改变,然后围绕观,点进行论述即可。
14.答案:(1)问题:在地方上推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采纳了李斯的推行郡县制的建议。
(2)措施: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3)措施:统一文字。意义: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4)措施:统一车轨和道路的宽度,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
(5)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增强了全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9课 秦统一中国——七年级历史统编版(2024)上册课时优化训练(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