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2023-2024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2023-2024学年春季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诊断
八年级历史试卷
说明:(1)考试时间:80分钟;(2)满分:100分;(3)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1950年,《人民日报》发表元旦社论:“为了完成并巩固胜利,肃清中国境内的一切残余敌人,解放台湾、西藏、海南岛,完成统一全中国的大业,准备进行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继续加强中国与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革命大团结。”材料旨在说明( )
A.祖国的统一受到了帝国主义国家阻挠 B.土地改革即将在新老解放区全面展开
C.我国面临严重的军事威胁和外交危机 D.我国面临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的重任
2.“喜马拉雅山再高也有顶,雅鲁藏布江再长也有源。共产党对西藏各族人民的恩情比天高、比海深,党中央同西藏人民心连心。”中国共产党得到如此礼赞的原因是( )
A.抗美援朝取得胜利 B.西藏得以和平解放 C.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D.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3.右图为画家张碧梧于1952年创作的年画《养小鸡捐飞机》,该年画
出现的背景是( )
A.沈阳开始飞机制造
B.工业化建设起步
C.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D.志愿军入朝作战
4.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中国先后从苏联接收和进口各种火炮四千余门,观测指挥器材也初步配套,并新组建了防坦克歼击炮兵师、火箭炮兵师。这反映了抗美援朝( )
A.推动了中国的国防建设 B.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C.捍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 D.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面貌
5.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时,全国粮食总产量由1950年的1.32亿吨增长为1.63亿吨,人均粮食由1950年的239.4公斤增长为285.2公斤。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
A.新中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 B.生产的发展推动了新政权的巩固
C.土地改革促进了国家工业化建设 D.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生产力的推动
6.新中国建立后,社会上有观点认为中国国力贫弱,政府应“施仁政”,与民休息,应多发展轻工业,改善民众生活。毛泽东在1953年提出,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是小仁政;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是大仁政,重点应当放在大仁政上。毛泽东的谈话旨在( )
A.强调快速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性 B.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
C.加快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进程 D.重视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
7.据统计,1954年宪法初步起草过程中,参加讨论的各界人民有103万余人,共提出118万多条意见。宪法起草委员会根据人民群众所提意见,对宪法草案作了若干改动。这反映了( )
A.人民对于新宪法的拥护 B.制宪过程中的民主精神
C.民主政治建设的法制化 D.宪法起草工作的艰巨性
8.上海水泥厂创办于20世纪20年代,在当时资本主义的经营管理和剥削制度下,工人的积极性不高,最高的产量还达不到设计能力的90%。实行公私合营后,经过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工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产量超过设计能力的40%。这说明公私合营( )
A.提高了企业生产的效率 B.促进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C.确立了按劳分配的原则 D.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9.《中国现代化历程》一书中指出,从1949年到1956年的七年间,我国现代化的发展经历了从资本主义转变为新民主主义,又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苏式经典社会主义的两次重大转变。其中第二次转变的实质是( )
A.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 B.国家政治体制的变化
C.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D.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
10.右图为创作于1958年的漫画《卫星满云霄,一个却比一个高》,
这表明当时( )
A.我国科学技术不断进步 B.我国农业生产稳步发展
C.人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涨 D.大跃进期间浮夸风盛行
11.2021年,根据焦裕禄女儿焦守云的口述回忆改编创作的电影
《我的父亲焦裕禄》在全国公映。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火热年代,涌现出了王进喜、
邓稼先、焦裕禄等大批英雄模范人物。这些人物身上体现的共同时代精神是( )
A.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B.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C.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D.改革创新、科技强国
12.这次会议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确定了阶级斗争不再是主要矛盾,经济建设和发展才是主要矛盾。据此可知这次会议的意义在于( )
A.推动中共在思想观念上的转变 B.完善了我国政治经济管理体制
C.进一步强调了农业基础性作用 D.推动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强
13.到1984年,我国乡镇企业数量达到606.52万个,比上年增长3.5倍;总产值1709.89亿元,比上年增长68.2%(按当时价格计算)。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
C.国防安全体系的建立 D.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开始
14.下表为广州钢铁厂的发展历程,这反映出( )
1979年 国有企业广州钢铁厂年产量仅10多万吨,年均亏损逾千万元
1988年 成立以广州钢铁厂为主体、引进外资的企业——广州钢铁有限公司
1992年 进行股份制改造,改组为广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1996年 广州钢铁股份有限 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A.产量增加效益提升 B.企业技术创新效果显著
C.对外开放影响扩大 D.与时俱进改革不断深化
15.20世纪70年代,当时世界上有多个国家都设立了出口加工区、自由港,有效开展对外经济交流。这种经验启示广东省政府根据本省临近港澳、商品经济活跃等特点,对建立出口加工区的可行性进行了反复论证。这论述的是( )
A.社会主义改造的加速推进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
C.建立经济特区的决策过程 D.中国对外开放的扩大过程
16.如图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GDP
增速逐渐超过全国,对此解读正确的
是( )
A.建立浦东开发区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B.上海已经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优势快速凸显
D.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推动经济发展
17.1992年1月,邓小平开始南巡并发表重要讲话,香港《文汇报》发表了“中国改革将起高潮”的报道。西方舆论则认为,中国能公正地评价资本主义,表明中国已懂得真正认识和利用资本主义了。这意味着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
A.有利于推动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 B.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
C.体现了舆论力量具有一定预见性 D.勾画出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8.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前提下不断完善自身思想理论建设,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体系。这些思想理论( )
A.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B.为中国工业化建设开辟了道路
C.指导了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为中国赢得了相对和平的环境
19.我国《黄河保护法》自2023年4月起施行,其规定“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黄河安澜。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该法的试行( )
A.突出工业化先行 B.符合新发展理念
C.有利于改善交通 D.有助于乡村振兴
20.我国有目前世界上最高的桥梁—北盘江大桥,连接云南和贵州;世界上最长的铁路—青藏铁路,连接青海、西藏,改善了少数民族的交通状况,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材料体现我国( )
A.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策 B.重视少数民族的文化保护
C.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加快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
21.1972年,中国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指出“香港是被英国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了香港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所谓‘殖民化’范畴”,联合国采纳了中国的立场。中国政府的这一举措( )
A.奠定了独立自主外交的基础 B.体现了改革开放的基本过程
C.掌握了解决香港问题的主动 D.得到了联合国授权收回香港
22.近年来,粤港澳三地相关部门积极策划组织开展粤港澳青少年红色寻根之旅,让更多港澳少年来粤研学交流,领略岭南传统文化,感受国家发展成就。此类活动有助于( )
A.促进港澳经济的持续发展 B.增强港澳青少年对祖国的认同感
C.推动粤港澳地区科技发展 D.加速粤港澳三地的经济融合进程
23.近年来,我国明确提出“一国两制”台湾方案,该方案有“一国”“两制”“台湾方案”三个核心要素,“一国”是根本。“两制”是主体,“台湾方案”是特色,未来会充分考虑台湾的现实情况和台湾民众具体诉求。这反映出“台湾方案”( )
A.与港澳方案完全不同 B.原则性与包容性的统一
C.已被台湾民众所接受 D.决定统一道路的长期性
24.下表是建国以来中国海军的战略目标,据此可知,海军战略目标不断调整意在( )
时期 战略目标
20世纪50年代 保卫沿海沿江,实行沿岸防御
20世纪80年代 提出海军“近海防御”战略
21世纪以来 从近海防御型向近海防御与远海护卫型结合转变
A.展示我国科技强军的成果 B.适应不同时期国防建设需要
C.表明我国多兵种部队建成 D.驱逐美国在亚洲的军事影响
25.习近平主席曾引用《礼记·中庸》中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来表达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看法。这主要是因为该原则( )
A.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B.使新中国经济建设迅猛发展
C.促使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26.周恩来曾在万隆会议上发言:“比之于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我们还落后得很。正像其他的亚洲国家一样,我们迫切地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我国独立自主的经济。”由此可见,万隆会议的主题是( )
A.发展民族经济与捍卫国家主权 B.维护国际公平与提高国际地位
C.建立社会保障与建设和平环境 D.传承民族文化与推进文化交流
27.1972年,尼克松在周恩来总理举行的欢迎会宴会上说:“使我们走到一起的,使我们有超过这些分歧的共同利益……虽然我们不能弥合我们之间的鸿沟,我们却能够设法搭一座桥,以便我们能够跨过它进行会谈。”这说明( )
A.美国放弃了霸权主义思想 B.中美两国之间的分歧无法逾越
C.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 D.国家利益推动中美关系的改善
28.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高中以俄语取代英语;1964年,国务院批准《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确定英语为第一外语;1978年,英语首次成为高考科目。此后,以英语为主、多种外语全面发展的格局日趋形成。由此可见,我国的外语教育( )
A.发展受制于国际形势 B.反映全方位外交的需要
C.体现实用性鲜明特征 D.始终适应国家建设需要
29.陈毅曾对主持“两弹一星”工作的聂荣臻说:“我这个外交部长的腰杆现在还不太硬,等你们把原子弹、导弹搞出来,我的腰杆就硬了。”此话反映出( )
A.我国发展核武器是自主而为 B.国防建设是外交的坚强后盾
C.外交发展取决于核武器研制 D.中国研究两弹是公开的大事
30.广汕铁路于2023年9月正式建成通车,位于汕尾的深汕特别合作区到广州的车程压缩到50分钟左右,对深汕特别合作区畅达外联网路体系,加速打造世界一流汽车城,加快建设现代化的滨海新区、产业新城等具有重要意义。据此可知( )
A.中国铁路里程位居世界前列 B.对外开放形成了新的格局
C.交通网络建设助推经济发展 D.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14分,32题12分,33题14分,共40分。
31.(14分)建国以来,党和国家一直重视“三农”问题。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土地改革,消灭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的根基。没有这场深刻的社会大变动,不把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从长期的封建压迫中解放出来,中国的民主化、工业化和现代化是根本谈不上的。
——《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材料三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如何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把农村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一并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让亿万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过渡。
——摘编自《乡村振兴战略与新时代“三农”工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场“社会大变动”开始的标志。并说出这场运动是如何“推动中国的民主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6分)
(2)根据材料二,任选一个阶段(用A、B、C表示),指出该阶段粮食产量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4分)
(3)综上所述,就中国共产党的“三农”工作谈谈你的认识。(4分)
32.(12分)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 事件
1954年 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写入宪法
1984年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1992年 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
20世纪末 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
1997年、1999年 中国政府相继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2008年 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协议
(1)根据材料,指出海峡两岸达成的“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2分)
(2)从大事年表中任选两个或三个事件,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10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33.(124分)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以宽广的眼光观察世界,提出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论断。他总结了我国长期固步自封、闭关自守造成停滞落后的教训,提出“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就必须改革开放。开放不仅是发展国家间的交往,而且要吸收国际的经验”。
——摘编自杨春贵等《邓小平理论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
材料二 改革在前,开放在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呈现出改革与开放交互进行的新局面。改革越是深入,越需要借助开放的动力;开放越是扩大,越需要改革的支撑。改革开放相互联动、相互促进,形成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合力。
——摘编自葛努力《关于改革和开放关系的深层探析》
材料三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心地带,在国际社会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有关各方戴着“有色眼镜”观察中国,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傲慢论”“中国新殖民主义论”等论调流行于世,各种怀疑和阻挠中国崛起的战略动作频频发生。
-——法里德·扎卡里亚《后美国世界:大国崛起的经济新秩序时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提出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说出我国改革与开放的相互关系经历的发展历程,并谈谈改革开放对世界和国家的意义(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该如何应对“中国威胁论”。(4分)2023-2024学年春季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诊断
八年级历史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D A D A B A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A B D C A A C B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B B B A A D C B C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题:31题14分,32题12分,33题14分,共40分)
31.(1)标志: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2分)
推动:土地改革让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有利于实现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巩固新生政权;土地改革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符合国家建设的需要,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促进了工业化和现代化(4分)
示例一:阶段A粮食产量增长。
原因: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增长。
示例二:阶段B粮食产量下降。
原因:社会主义总路线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粮食产量下降。
示例三:阶段C粮食产量大幅增长。
原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民获得生产自主权,
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粮食产量增长。
(任选一个阶段,变化2分,原因2分,共4分)
(3)中国共产党对“三农”工作非常重视,始终坚持深化农村改革;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三农”工作中始终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实行相应的政策(任选两点即可,4分)
32.(1)核心内容: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2分)
(2)【示例1】
观点: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
论述: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从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根据这一科学方针,香港和澳门分别于1997年和199年回归祖国,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引下,海峡两岸关系不断发展,联系日益密切。
结论: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高,在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下,祖国统一大业一定会实现。
【示例2】
观点: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民族大团结。
论述: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1954年将这一制度写入宪法。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为发展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法律保障。20世纪末,中共中央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等方面建设了一大批项目,极大地带动了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结论:综上所述,实施民族区域自治,从政策和制度层面保障了少数民族公民享有各项权利,维护了民族团结,为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奠定了基础。
(观点正确、论述合理、结构完整即可得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10分)
33.(1)原因:开放是世界发展的潮流;吸取闭关自守的经验教训;
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为现代化服务(任答两点即可,4分)
(2)发展历程:由改革在前、开放在后到改革与开放交互进行(2分)
意义:世界方面,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推动世界经济繁荣发展国家方面,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4分)
(3)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改革开放,把握发展大局;
密切关注国际舆论走向,塑造良好国际形象;
理性看待国际关系,加强国际合作。(言之有理即可,4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2023-2024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