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试卷(5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4七下·绥江期中)在美国作家麦克·哈特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隋文帝排在第82位,在西方人眼里隋文帝是仅次于秦始皇的颇具影响力的皇帝。这主要是因为隋文帝( )
A.开通了隋朝大运河 B.在历史上首次完成了统一大业
C.结束了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 D.积极发展对外关系
2.(2024七下·绥江期中)历史叙述包括史实与评价。下列属于历史史实的是( )
A.鉴真东渡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B.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隋朝灭亡
C.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D.科举制的创立,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
3.(2024七下·绥江期中)如图漫画体现的政治制度在唐太宗时进一步完善,结合漫画的内容和注解指出这一政治制度是( )
注解: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可以见到七八个宰相在一起议事,经常争得面红耳赤,而皇上却笑逐颜开,甚是满意。
A.郡县制 B.科举制 C.行省制 D.三省六部制
4.(2024七下·绥江期中)贞观十三年,统计户数是312万;开元十四年,近707万;开元二十年,达786万。开元中期米价每斗13文,开元后期稳定在20文以下,“天下无贵物”。社会治安稳定,“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刀”。材料可用于说明唐朝( )
A.达到鼎盛阶段 B.重视选拔人才
C.诗坛气象万千 D.藩镇割据严重
5.(2024七下·绥江期中)唐朝诗人元稹在其诗中写道: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这首诗反映了唐朝( )
A.和睦的民族关系 B.社会经济的繁荣
C.繁盛的中外交流 D.妇女地位的提高
6.(2024七下·绥江期中)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期,有的描写地理、战争、农村、城市等,也有的关注历史、政治、各阶层人民生活、妇女的遭遇等。材料旨在说明唐诗( )
A.数量众多 B.题材广泛 C.形式新颖 D.风格多样
7.(2024七下·绥江期中)唐代欧阳询的作品结构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下列属于他的代表作的是( )
A.《颜氏家庙碑》 B.《九成宫醴泉铭》
C.《送子天王图》 D.《步辇图》
8.(2024七下·绥江期中)某次农民起义“四次横渡长江,两次横渡黄河,而且攻占了东都洛阳、西京长安,建立政权,暴力扫荡了现有社会秩序,给予唐王朝致命打击。”该起义是( )
A.黄巢起义 B.陈胜、吴广起义
C.黄巾起义 D.李自成起义
9.(2024七下·绥江期中)弄清历史的时序性,正确计算历史年代,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618年,李渊建立唐朝。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标志着唐朝灭亡。唐朝一共存续了多少年?( )
A.290年 B.288年 C.289年 D.1224年
10.(2024七下·绥江期中)这一局面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的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这一局面”是( )
A.三国鼎立 B.南北朝并立
C.宋与西夏对峙 D.五代十国
11.(2024七下·绥江期中)与“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等典故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A.元世祖忽必烈 B.成吉思汗铁木真
C.大夏皇帝元昊 D.宋太祖赵匡胤
12.(2024七下·绥江期中)《中国通史》中记载:“提倡文人政治,严禁武人干政,其目的在痛纠唐末五代武人乱国的弊病。”材料反映了宋朝的政治特点是( )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藩镇割据
C.重文轻武 D.武将专权
13.(2024七下·绥江期中)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改革。但是,青苗法限制了官僚特权,方田均税法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和逃避赋税。可见,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新法触动大官僚、大地主利益 B.变法措施在实施中流于形式
C.宋神宗大力支持反对派 D.王安石未得到宋神宗的支持
14.(2024七下·绥江期中)《中国通史》中提到,双方进一步确定西以大散关,东以淮河为界,金宋疆域从此稳定下来。此后的四十年间,双方再也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事。材料说明宋金和议( )
A.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B.维护了双方边界的和平
C.消除了双方政权的矛盾 D.减轻了中原人民的负担
15.(2024七下·绥江期中)宋代造船业有很高的水平,在当时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船坞建于( )
A.北宋东京郊外 B.南宋临安郊外
C.元代大都郊外 D.唐朝长安郊外
16.(2024七下·绥江期中)宋代的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为加强管理,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这反映出当时( )
A.纸币的出现 B.都市生活的繁荣
C.海外贸易的繁荣 D.城市商业贸易的繁荣
17.(2024七下·绥江期中)如图示意图显示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中的①处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 )
A.魏晋时期 B.隋朝 C.唐朝 D.南宋
18.(2024七下·绥江期中)李明同学在学习蒙古族先后灭亡其他政权的历史时绘制了如图示意图,空白方框内的事件应是( )
A.元朝建立 B.蒙古灭北宋 C.南宋建立 D.蒙古灭金
19.(2024七下·绥江期中)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其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材料描述的是( )
A.西夏 B.元朝 C.金朝 D.辽朝
20.(2024七下·绥江期中)“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路一百八十五,府三十三,州三百五十九,军四,安抚司十五,县一千一百二十七。”材料记载的行省制度最早出自( )
A.《元史》 B.《旧唐书》 C.《宋史》 D.《史记》
21.(2024七下·绥江期中)对如图示意图理解正确的是( )
A.元朝建立后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B.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置了行省制度行使行政管辖
C.元朝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经济文化发展
D.元朝因地制宜地对边疆地区进行有效治理
22.(2024七下·绥江期中)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在宋代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对词的发展有突出贡献,词风豪迈飘逸,改进词的创作,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格调的文学家是( )
A.辛弃疾 B.李清照 C.苏轼 D.关汉卿
23.(2024七下·绥江期中)这是北宋时期的一部著名史书,司马光称其写此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净恶,取是舍非”,此后历代帝王以此书为“历史教科书”。该书是( )
A.《史记》 B.《贞观政要》
C.《资治通鉴》 D.《窦娥冤》
24.(2024七下·绥江期中)据《梦溪笔谈》记载,他用黏土制成字模,然后用火煅烧。制版时,在铁框上排放铁条,在两根铁条间植入字模,直至整版植满为止。以火烘烤,冷却使之固定在铁板上。趁未冷时,以一平板在上面按平,印版即制成。材料中的“他”指的是( )
A.蔡伦 B.毕昇 C.沈括 D.王祯
25.(2024七下·绥江期中)《元史》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材料表明元朝( )
A.陆路交通发达 B.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
C.中外贸易发达 D.各民族之间的交往频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4分,第29题10分,共50分)
26.(2024七下·绥江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时期往来于丝绸之路的人们不再仅仅是商人和士兵,还有为寻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使者、学者、僧侣等人员,每年都有大批外国客人前往长安。当时有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唐朝友好交往,中国大量先进的技术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到其他国家,并接纳相当数量的遣唐使及留学生,让他们学习中国文化。同时,佛教、景教各自迎来了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机会,中外交流达到鼎盛。
——胡柏翠《兴盛的唐朝旅游活动及其历史影响》
材料二
在中国佛教方面,玄奘培养了很多弟子,并与助手们翻译了1335卷重要的佛经……他将当时佛教世界最高水平的学说带回中国,创立了法相唯识宗……印度当时的不少学说在本土失传了,靠着玄奘的汉语译本方得以保持至今……玄奘对印度历史的贡献当然主要是因为他的《大唐西域记》,其中关于印度的记载弥足珍贵,无可替代。
——钱文忠《玄奘与时代精神》
材料三
入宋以后,对外交流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虽然陆上对外贸易仍在继续,但规模有限,海上贸易则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对外贸易重心由西北陆路转向东南海路……宋代对外贸易重心之所以转向海洋,其因素是多方面的。
——《由陆及海:宋代贸易格局的转型及衍生》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对外关系发展的极盛时代。传统的陆路、海路交通范围比前代扩大,来往也更加频繁……在辽阔疆域内,从前的此疆彼界尽被扫除,驿路畅通。元朝政府允许和鼓励各国商人在境内经商或经营国际贸易。
——《中国关系史论丛(第三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多次向中国派遣大规模使节船队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上述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谈谈你的看法。(要求:看法明确;观点正确;利用材料中信息,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7.(2024七下·绥江期中)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密切交往、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并派专使护送文成公主远行。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松赞干布为了更好地学习中原文化,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还请求唐朝给予蚕种,派遣掌握各种专业技能的工匠。
——摘编自部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几四十年不识干戈,岁遗差优,然不足以当用兵之费百一二焉,则知澶渊之盟。未为失策,而所可痛者,当国大臣,议和之后,武备皆废。”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元朝时候,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什么区别。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相通婚,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融。
——部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成公主入藏的影响。文成公主入藏体现了唐太宗实行的是怎样的民族政策。
(2)材料二中的澶渊之盟是哪两个政权之间订立的?根据材料二,指出作者是怎么看待澶渊之盟的。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发展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元朝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是哪个民族?
(4)根据上述内容,谈谈这对我国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借鉴意义。
28.(2024七下·绥江期中)社会的发展变化,反映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1唐代壁画《雨中耕作图》 图2唐三彩骑骆乐舞俑 图3唐代妇女打马球
材料二
唐代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盛世,经济高度发展,社会秩序稳定,从而推动了歌舞艺术走向繁荣。唐代的统治者不仅经常根据喜好编排歌舞的种类,还频繁地举办歌舞活动,甚至设置机构,将歌舞水平较高的人才集中在一起 唐代中叶以后,许多少数民族和外国乐舞,逐渐被中原汉族乐舞吸收融合。
——摘编自《唐代舞蹈艺术成就》
材料三
宋代饮食文化蓬勃发展,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①据记载,当时汴京有大酒楼72家,宾朋满座,气势不凡,小型的饭馆酒家不计其数,多为特色经营。②特色饭馆中著名的有:王楼包子、曹婆婆肉饼、梅家鹅鸭、张家乳酪、万家馒头等等。③《武林旧事》一书在“果子”一项中介绍了玉屑糕、琥珀蜜等42种食品,在“菜蔬”一项中介绍了脂麻辣菜等21种,在“粥”一项中介绍了七宝素粥、五味粥等8种。④“元宵”这种食品名称,据说出现于宋代,正月十五又叫“上元节”,上元之夜是新年中第一个十五月圆之夜,天上一轮圆月朗照,人间则聚食形如满月的元宵,表达了人们阖家团圆幸福的心情。
——摘编自侯彦喜《宋代饮食文化初探》
材料四
北宋都城开封的夜市十分兴盛,不仅有商业夜市,还有文化娱乐夜市。当时的文化娱乐夜市有多种类型,在酒楼茶社里有艺人演唱、讲史;在瓦肆勾栏中有杂剧表演;还有街头歌舞表演,称为队舞。宋朝时,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些节日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摘编自部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一中的图1和图2分别反映了唐朝在哪两个生产领域的进步?图3反映出唐朝怎样的精神风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歌舞艺术繁荣的原因。
(3)运用材料三中体现宋代饮食文化特色的史实证明如下结论。请将史实前面的序号填写在下面相应结论的横线上。
A.酒楼众多: ;B.节日饮食文化内涵丰富: ;
C.食品种类多种多样: 。
(4)材料四反映了北宋社会的哪些现象?并分析开封城内市民生活丰富多彩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开封城内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被称为什么?
29.(2024七下·绥江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1科举制度 图2曲辕犁 图3《唐诗宋词元曲》
图4指南针 图5宋元火器 图6北宋纸币“交子”
根据上述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史上的创新,谈谈你的看法。(要求:看法明确;观点正确;利用材料中信息,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C:根据所学可知,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C项符合题意;
A:隋炀帝开通了隋朝大运河,A项不符合题意;
B:秦始皇在历史上首次完成了统一大业,B项不符合题意;
D:积极发展对外关系,不是主要原因,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隋朝统一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2.【答案】B
【知识点】隋朝的灭亡
【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可知,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隋朝灭亡,属于历史史实,B项符合题意;
A:“鉴真东渡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是鉴真东渡的影响,属于历史评价,A项不符合题意;
C:“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是大运河开通的影响,属于历史评价,C项不符合题意;
D:“科举制的创立,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是科举制创立的影响,属于历史评价,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评价。
3.【答案】D
【知识点】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漫画“门下省长官、尚书省长官、中书省长官”和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提高行政效率,D项符合题意;
A: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再经秦始皇的改革,正式成为秦汉以后的地方政治体制,A项不符合题意;
B: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选官注重学识、才能,B项不符合题意;
C: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今山东、山西、河北直属于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三省六部制,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三省六部制的相关知识。
4.【答案】A
【知识点】“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贞观十三年,统计户数是312万;开元十四年,近707万;开元二十年,达786万。开元中期米价每斗13文,开元后期稳定在20文以下,‘天下无贵物’。社会治安稳定,‘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刀’”和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A项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重视选拔人才,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诗坛气象万千,C项不符合题意;
D:安史之乱后,唐朝藩镇割据严重,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材料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开元盛世的相关史实。
5.【答案】A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可知,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学习,反映了唐朝和睦的民族关系,A项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社会经济的繁荣,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繁盛的中外交流,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妇女地位的提高,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根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6.【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期,有的描写地理、战争、农村、城市等,也有的关注历史、政治、各阶层人民生活、妇女的遭遇等”可知,唐诗题材广泛,B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数量众多,A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形式新颖,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风格多样,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根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7.【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唐代欧阳询的作品结构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可知,唐朝欧阳询的代表作是《九成宫醴泉铭》,B项符合题意;
A:《颜氏家庙碑》体现了唐朝颜真卿的字,A项不符合题意;
C:唐朝吴道子的代表作是《送子天王图》,C项不符合题意;
D:唐朝阎立本的代表作是《步辇图》,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欧阳询的作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
8.【答案】A
【知识点】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四次横渡长江,两次横渡黄河,而且攻占了东都洛阳、西京长安,建立政权,暴力扫荡了现有社会秩序,给予唐王朝致命打击”和结合所学可知,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末,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A项符合题意;
B: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B项不符合题意;
C:184年张角等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这次起义主力虽然失败,但它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C项不符合题意;
D:明末土地兼并严重,赋税沉重,民不聊生,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起义。1643年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攻占西安,建立大顺农民政权;1644年攻入北京城,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了,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黄巢起义,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9.【答案】C
【知识点】历史年代计算;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618年,李渊建立唐朝。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标志着唐朝灭亡”可知,907-618=289,C项符合题意;
A:290年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288年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D:1224年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时间的计算,掌握相关知识是解题关键。
10.【答案】D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这一局面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的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和结合所学可知,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D项符合题意;
A: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A项不符合题意;
B:南北朝并立,即南北朝时期,从公元420年开始,到589年结束,B项不符合题意;
C:元昊称帝后,多次率领军队进攻北宋,双方损失惨重。后西夏与北宋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宋与西夏对峙,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知识的运用,主要考查五代十国,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相关知识。
11.【答案】D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D:根据所学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剥夺了朝中大将的兵权,D项符合题意;
A: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迁都大都,A项不符合题意;
B: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B项不符合题意;
C:1038年党项族的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历史上称为西夏,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北宋建立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12.【答案】C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提倡文人政治,严禁武人干政,其目的在痛纠唐末五代武人乱国的弊病。”可知,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的弊端重现,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C项符合题意;
A:东汉中后期形成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A项不符合题意;
B:安史之乱后,唐朝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B项不符合题意;
D:五代十国时期武将专权,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重文轻武政策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13.【答案】A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改革。但是,青苗法限制了官僚特权,方田均税法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和逃避赋税”可知,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触动大官僚、大地主利益,A项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变法措施在实施中流于形式,B项不符合题意;
C: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变法涉及到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并收到了一些成效。宋神宗大力支持反对派,说法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
D:王安石未得到宋神宗的支持,说法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14.【答案】B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双方进一步确定西以大散关,东以淮河为界,金宋疆域从此稳定下来。此后的四十年间,双方再也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事”可知,宋金和议维护了双方边界的和平,B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宋金和议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A项不符合题意;
C:消除了双方政权的矛盾,说法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
D:宋金和议规定南宋给金岁币,加重了中原人民的负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宋金和议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15.【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最早的船坞,A项符合题意;
B:南宋临安郊外,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元代大都郊外,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唐朝长安郊外,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造船业,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16.【答案】C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宋代的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为加强管理,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可知,宋朝海外贸易的繁荣,C项符合题意;
A:北宋时期在商品流通领域出现的问题是铜钱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商品流通的需求。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都市生活的繁荣,B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城市商业贸易的繁荣,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海外贸易繁荣,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难度中等。
17.【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D:根据所学可知,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中期开始,到南宋时完成,D项符合题意;
A:魏晋时期江南地区开发,A项不符合题意;
B:隋朝经济重心逐渐南移,B项不符合题意;
C:唐朝经济重心逐渐南移,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难度中等。
18.【答案】D
【知识点】蒙古族的兴起与蒙古灭夏金;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D:根据所学可知,1234年,蒙古灭掉金。蒙古灭金后,南宋与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D项符合题意;
A: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元朝建立,A项不符合题意;
B: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B项不符合题意;
C:1127年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定都临安,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难度中等。
19.【答案】B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可知,元朝幅员辽阔,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B项符合题意;
A:西夏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C:金朝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辽朝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元朝的疆域,要求学生具备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20.【答案】A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路一百八十五,府三十三,州三百五十九,军四,安抚司十五,县一千一百二十七。”和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今山东、山西、河北直属于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元朝的统治。行省制度最早出自《元史》,A项符合题意;
B:《旧唐书》记载了关于唐朝的均田制、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的制度,还保存了内容丰富的中国科技史的资料,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方便的条件,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宋史》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元朝行省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行省制度的相关知识。
21.【答案】D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时期,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在东南地区,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在西北,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军政事务;在西南,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图片体现了元朝因地制宜地对边疆地区进行有效治理,D项符合题意;
A:元朝建立后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置了行省制度行使行政管辖,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元朝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经济文化发展,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这就是要求学生灵活运用课本基础知识。
22.【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C:根据所学可知,北宋苏轼是北宋豪放派词人,对词的发展有突出的贡献,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格调,他的词豪迈飘逸,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C项符合题意;
A:南宋辛弃疾豪放派代表人物,他的词雄奇扩大、气势磅礴、震撼人心,A项不符合题意;
B:两宋之交女词人李清照婉约派代表人物,她的词委婉清秀细腻,B项不符合题意;
D:关汉卿是元代戏剧家,代表作是《窦娥冤》,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北宋词人,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相关知识。
23.【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这是北宋时期的一部著名史书,司马光称其写此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净恶,取是舍非’”和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书名来源于“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既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C项符合题意;
A: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A项不符合题意;
B:《贞观政要》反映了唐太宗时期君臣论政的主要内容,包括治国方针、选贤任能、调整社会关系、接受历史教训、培养人才、君臣诫谏、防止奢惰、尊崇儒术等,B项不符合题意;
D:《窦娥冤》作者是元朝关汉卿,描写窦娥被无赖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资治通鉴》,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结合所学很容易作答。
24.【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他用黏土制成字模,然后用火煅烧”和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他将胶泥做成陶活字,用来排版印刷。活字印刷术后来陆续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B项符合题意;
A:东汉时候,宦官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渔网做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A项不符合题意;
C:北宋大科学家沈括著《梦溪笔谈》,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科技等各个方面,是中国科学史的重要著作,C项不符合题意;
D:元代,著名的科学家王祯在《农书》中对木活字技术作了系统的总结并有所创新,发明了转轮排字法,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活字印刷术,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5.【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和结合所学可知,元朝为加强同各地的联系,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加强了各地的联系。题干体现了元朝陆路交通发达,A项符合题意;
B:元朝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中外贸易发达,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各民族之间的交往频繁,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元时期的中外交通,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26.【答案】(1)对外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目的: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2)示例
观点:玄奘的西行是中印两国友好交流的见证。
论述:玄奘在唐朝时期西去天竺(今印度),玄奘在印度游历了很多地方,整理了大量关于印度的历史与文化的相关材料,整理为《大唐西域记》,并在古印度传播了唐朝的文化。返回唐朝时,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在古印度文化中断之时,玄奘整理的文献为印度历史贡献极大,他是中印两国古代友好交流的见证。
综上所述,玄奘西行是中印两国文明之间的交流,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知识点】遣唐使;鉴真与玄奘;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唐朝时期往来于丝绸之路的人们不再仅仅是商人和士兵,还有为寻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使者、学者、僧侣等人员,每年都有大批外国客人前往长安。当时有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唐朝友好交往,中国大量先进的技术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到其他国家,并接纳相当数量的遣唐使及留学生,让他们学习中国文化。同时,佛教、景教各自迎来了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机会,中外交流达到鼎盛。”可知,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自拟观点:玄奘的西行是中印两国友好交流的见证。结合玄奘西行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玄奘在唐朝时期西去天竺(今印度),玄奘在印度游历了很多地方,整理了大量关于印度的历史与文化的相关材料,整理为《大唐西域记》,并在古印度传播了唐朝的文化。返回唐朝时,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在古印度文化中断之时,玄奘整理的文献为印度历史贡献极大,他是中印两国古代友好交流的见证。综上所述,玄奘西行是中印两国文明之间的交流,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故答案为:
(1)对外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目的: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2)观点:玄奘的西行是中印两国友好交流的见证。论述:玄奘在唐朝时期西去天竺(今印度),玄奘在印度游历了很多地方,整理了大量关于印度的历史与文化的相关材料,整理为《大唐西域记》,并在古印度传播了唐朝的文化。返回唐朝时,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在古印度文化中断之时,玄奘整理的文献为印度历史贡献极大,他是中印两国古代友好交流的见证。综上所述,玄奘西行是中印两国文明之间的交流,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点评】本题为历史小论文试题,题目设计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答题能力要求较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积累、材料分析解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解题要注意理解题意,选取相互关关联的事件,提炼主题,做到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7.【答案】(1)影响: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2)政权:辽和北宋。 作者的看法:①这一盟约促使双方边境维持了几十年的和平局面;②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力量。
(3)情况: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 新的民族:回族。
(4)借鉴意义:①加强民族间的交流;②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③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等。(2分。任答一点即可)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辽与北宋的和战;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松赞干布为了更好地学习中原文化,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还请求唐朝给予蚕种,派遣掌握各种专业技能的工匠。”可知,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文成公主入藏体现了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2)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可知,宋真宗时辽大举攻宋,澶州之战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击退辽军。之后辽宋议和,签订“澶渊之盟”,辽军撤回,宋给辽岁币。“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根据材料二“几四十年不识干戈,岁遗差优,然不足以当用兵之费百一二焉,则知澶渊之盟。未为失策,而所可痛者,当国大臣,议和之后,武备皆废。”和结合所学可知,澶渊之盟一方面对北宋来说是屈辱的,加重了人民的赋税负担,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力量,另一方面使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3)根据材料三“元朝时候,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相通婚,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融。”可知,元朝时期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根据材料三“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相通婚,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和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时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加强民族间的交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等。
故答案为:
(1)影响: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2)政权:辽和北宋。作者的看法:①这一盟约促使双方边境维持了几十年的和平局面;②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力量。
(3)情况: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新的民族:回族。
(4)借鉴意义:①加强民族间的交流;②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③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等。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唐朝、宋朝、元朝的民族关系,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8.【答案】(1)生产领域:农业、手工业。精神风貌: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展现了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原因:①经济高度发展,社会秩序稳定;②统治者的喜爱;③设置机构,将歌舞水平较高的人才集中在一起;④吸收融合少数民族和外国乐舞。
(3)①;④;②③
(4)现象:北宋都城富庶繁华的景象或宋朝繁华的都市生活。原因:宋朝经济的快速发展、政治稳定、城市繁荣、市民阶层扩大。场所:瓦子。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图1唐代壁画《雨中耕作图》、图2唐三彩骑骆乐舞俑图”可知,图1是农业,图2是手工业。根据材料一“图3唐代妇女打马球”可知,图3反映了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展现了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根据材料二“唐代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盛世,经济高度发展,社会秩序稳定,从而推动了歌舞艺术走向繁荣。”可知,经济高度发展,社会秩序稳定。根据材料二“唐代的统治者不仅经常根据喜好编排歌舞的种类,还频繁地举办歌舞活动,甚至设置机构,将歌舞水平较高的人才集中在一起”可知,统治者的喜爱;设置机构,将歌舞水平较高的人才集中在一起。根据材料二“唐代中叶以后,许多少数民族和外国乐舞,逐渐被中原汉族乐舞吸收融合。”可知,吸收融合少数民族和外国乐舞。
(3)根据材料三“①据记载,当时汴京有大酒楼72家,宾朋满座,气势不凡,小型的饭馆酒家不计其数,多为特色经营”可知,①体现了酒楼众多。根据材料三“②特色饭馆中著名的有:王楼包子、曹婆婆肉饼、梅家鹅鸭、张家乳酪、万家馒头等等。”“③《武林旧事》一书在“果子”一项中介绍了玉屑糕、琥珀蜜等42种食品,在“菜蔬”一项中介绍了脂麻辣菜等21种,在“粥”一项中介绍了七宝素粥、五味粥等8种。”可知,②③体现了食品种类多种多样。根据材料三“④“元宵”这种食品名称,据说出现于宋代,正月十五又叫“上元节”,上元之夜是新年中第一个十五月圆之夜,天上一轮圆月朗照,人间则聚食形如满月的元宵,表达了人们阖家团圆幸福的心情。”可知,④体现了节日饮食文化内涵丰富。
(4)根据材料四“北宋都城开封的夜市十分兴盛,不仅有商业夜市,还有文化娱乐夜市。当时的文化娱乐夜市有多种类型,在酒楼茶社里有艺人演唱、讲史;在瓦肆勾栏中有杂剧表演;还有街头歌舞表演,称为队舞。宋朝时,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些节日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可知,反映了北宋都城富庶繁华的景象或宋朝繁华的都市生活。结合所学可知,开封城内市民生活丰富多彩的原因是宋朝经济的快速发展、政治稳定、城市繁荣、市民阶层扩大。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故答案为:
(1)生产领域:农业、手工业。精神风貌: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展现了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原因:①经济高度发展,社会秩序稳定;②统治者的喜爱;③设置机构,将歌舞水平较高的人才集中在一起;④吸收融合少数民族和外国乐舞。
(3)A:酒楼众多:①;B:节日饮食文化内涵丰富:④;C:食品种类多种多样:②③。
(4)现象:北宋都城富庶繁华的景象或宋朝繁华的都市生活。原因:宋朝经济的快速发展、政治稳定、城市繁荣、市民阶层扩大。场所:瓦子。
【点评】本题以四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艺术、宋朝繁华的都市生活,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9.【答案】示例
观点:科技创新推动社会进步。
阐述: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了造纸工艺,纸的质量大大提高。此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活字印刷术是由北宋时期的匠人毕昇发明的。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唐朝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应用于战争。中国的火药和烟火在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综上所述所,科技创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要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为创新型国家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本题为历史小论文,根据表格内容,围绕“创新”,自拟观点,结合所学进行论述,言之有理即可。如:观点:科技创新推动社会进步。阐述: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了造纸工艺,纸的质量大大提高。此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活字印刷术是由北宋时期的匠人毕昇发明的。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唐朝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应用于战争。中国的火药和烟火在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综上述所,科技创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要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为创新型国家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故答案为:
观点:科技创新推动社会进步。阐述: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了造纸工艺,纸的质量大大提高。此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活字印刷术是由北宋时期的匠人毕昇发明的。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唐朝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应用于战争。中国的火药和烟火在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综上述所,科技创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要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为创新型国家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点评】本题为历史小论文试题,题目设计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答题能力要求较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积累、材料分析解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解题要注意理解题意,选取相互关关联的事件,提炼主题,做到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试卷(5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4七下·绥江期中)在美国作家麦克·哈特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隋文帝排在第82位,在西方人眼里隋文帝是仅次于秦始皇的颇具影响力的皇帝。这主要是因为隋文帝( )
A.开通了隋朝大运河 B.在历史上首次完成了统一大业
C.结束了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 D.积极发展对外关系
【答案】C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C:根据所学可知,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C项符合题意;
A:隋炀帝开通了隋朝大运河,A项不符合题意;
B:秦始皇在历史上首次完成了统一大业,B项不符合题意;
D:积极发展对外关系,不是主要原因,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隋朝统一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2.(2024七下·绥江期中)历史叙述包括史实与评价。下列属于历史史实的是( )
A.鉴真东渡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B.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隋朝灭亡
C.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D.科举制的创立,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
【答案】B
【知识点】隋朝的灭亡
【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可知,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隋朝灭亡,属于历史史实,B项符合题意;
A:“鉴真东渡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是鉴真东渡的影响,属于历史评价,A项不符合题意;
C:“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是大运河开通的影响,属于历史评价,C项不符合题意;
D:“科举制的创立,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是科举制创立的影响,属于历史评价,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评价。
3.(2024七下·绥江期中)如图漫画体现的政治制度在唐太宗时进一步完善,结合漫画的内容和注解指出这一政治制度是( )
注解: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可以见到七八个宰相在一起议事,经常争得面红耳赤,而皇上却笑逐颜开,甚是满意。
A.郡县制 B.科举制 C.行省制 D.三省六部制
【答案】D
【知识点】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漫画“门下省长官、尚书省长官、中书省长官”和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提高行政效率,D项符合题意;
A: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再经秦始皇的改革,正式成为秦汉以后的地方政治体制,A项不符合题意;
B: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选官注重学识、才能,B项不符合题意;
C: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今山东、山西、河北直属于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三省六部制,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三省六部制的相关知识。
4.(2024七下·绥江期中)贞观十三年,统计户数是312万;开元十四年,近707万;开元二十年,达786万。开元中期米价每斗13文,开元后期稳定在20文以下,“天下无贵物”。社会治安稳定,“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刀”。材料可用于说明唐朝( )
A.达到鼎盛阶段 B.重视选拔人才
C.诗坛气象万千 D.藩镇割据严重
【答案】A
【知识点】“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贞观十三年,统计户数是312万;开元十四年,近707万;开元二十年,达786万。开元中期米价每斗13文,开元后期稳定在20文以下,‘天下无贵物’。社会治安稳定,‘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刀’”和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A项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重视选拔人才,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诗坛气象万千,C项不符合题意;
D:安史之乱后,唐朝藩镇割据严重,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材料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开元盛世的相关史实。
5.(2024七下·绥江期中)唐朝诗人元稹在其诗中写道: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这首诗反映了唐朝( )
A.和睦的民族关系 B.社会经济的繁荣
C.繁盛的中外交流 D.妇女地位的提高
【答案】A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可知,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学习,反映了唐朝和睦的民族关系,A项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社会经济的繁荣,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繁盛的中外交流,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妇女地位的提高,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根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6.(2024七下·绥江期中)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期,有的描写地理、战争、农村、城市等,也有的关注历史、政治、各阶层人民生活、妇女的遭遇等。材料旨在说明唐诗( )
A.数量众多 B.题材广泛 C.形式新颖 D.风格多样
【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期,有的描写地理、战争、农村、城市等,也有的关注历史、政治、各阶层人民生活、妇女的遭遇等”可知,唐诗题材广泛,B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数量众多,A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形式新颖,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风格多样,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根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7.(2024七下·绥江期中)唐代欧阳询的作品结构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下列属于他的代表作的是( )
A.《颜氏家庙碑》 B.《九成宫醴泉铭》
C.《送子天王图》 D.《步辇图》
【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唐代欧阳询的作品结构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可知,唐朝欧阳询的代表作是《九成宫醴泉铭》,B项符合题意;
A:《颜氏家庙碑》体现了唐朝颜真卿的字,A项不符合题意;
C:唐朝吴道子的代表作是《送子天王图》,C项不符合题意;
D:唐朝阎立本的代表作是《步辇图》,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欧阳询的作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
8.(2024七下·绥江期中)某次农民起义“四次横渡长江,两次横渡黄河,而且攻占了东都洛阳、西京长安,建立政权,暴力扫荡了现有社会秩序,给予唐王朝致命打击。”该起义是( )
A.黄巢起义 B.陈胜、吴广起义
C.黄巾起义 D.李自成起义
【答案】A
【知识点】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四次横渡长江,两次横渡黄河,而且攻占了东都洛阳、西京长安,建立政权,暴力扫荡了现有社会秩序,给予唐王朝致命打击”和结合所学可知,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末,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A项符合题意;
B: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B项不符合题意;
C:184年张角等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这次起义主力虽然失败,但它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C项不符合题意;
D:明末土地兼并严重,赋税沉重,民不聊生,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起义。1643年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攻占西安,建立大顺农民政权;1644年攻入北京城,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了,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黄巢起义,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9.(2024七下·绥江期中)弄清历史的时序性,正确计算历史年代,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618年,李渊建立唐朝。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标志着唐朝灭亡。唐朝一共存续了多少年?( )
A.290年 B.288年 C.289年 D.1224年
【答案】C
【知识点】历史年代计算;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618年,李渊建立唐朝。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标志着唐朝灭亡”可知,907-618=289,C项符合题意;
A:290年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288年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D:1224年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时间的计算,掌握相关知识是解题关键。
10.(2024七下·绥江期中)这一局面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的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这一局面”是( )
A.三国鼎立 B.南北朝并立
C.宋与西夏对峙 D.五代十国
【答案】D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这一局面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的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和结合所学可知,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D项符合题意;
A: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A项不符合题意;
B:南北朝并立,即南北朝时期,从公元420年开始,到589年结束,B项不符合题意;
C:元昊称帝后,多次率领军队进攻北宋,双方损失惨重。后西夏与北宋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宋与西夏对峙,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知识的运用,主要考查五代十国,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相关知识。
11.(2024七下·绥江期中)与“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等典故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A.元世祖忽必烈 B.成吉思汗铁木真
C.大夏皇帝元昊 D.宋太祖赵匡胤
【答案】D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D:根据所学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剥夺了朝中大将的兵权,D项符合题意;
A: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迁都大都,A项不符合题意;
B: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B项不符合题意;
C:1038年党项族的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历史上称为西夏,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北宋建立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12.(2024七下·绥江期中)《中国通史》中记载:“提倡文人政治,严禁武人干政,其目的在痛纠唐末五代武人乱国的弊病。”材料反映了宋朝的政治特点是( )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藩镇割据
C.重文轻武 D.武将专权
【答案】C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提倡文人政治,严禁武人干政,其目的在痛纠唐末五代武人乱国的弊病。”可知,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的弊端重现,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C项符合题意;
A:东汉中后期形成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A项不符合题意;
B:安史之乱后,唐朝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B项不符合题意;
D:五代十国时期武将专权,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重文轻武政策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13.(2024七下·绥江期中)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改革。但是,青苗法限制了官僚特权,方田均税法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和逃避赋税。可见,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新法触动大官僚、大地主利益 B.变法措施在实施中流于形式
C.宋神宗大力支持反对派 D.王安石未得到宋神宗的支持
【答案】A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改革。但是,青苗法限制了官僚特权,方田均税法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和逃避赋税”可知,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触动大官僚、大地主利益,A项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变法措施在实施中流于形式,B项不符合题意;
C: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变法涉及到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并收到了一些成效。宋神宗大力支持反对派,说法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
D:王安石未得到宋神宗的支持,说法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14.(2024七下·绥江期中)《中国通史》中提到,双方进一步确定西以大散关,东以淮河为界,金宋疆域从此稳定下来。此后的四十年间,双方再也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事。材料说明宋金和议( )
A.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B.维护了双方边界的和平
C.消除了双方政权的矛盾 D.减轻了中原人民的负担
【答案】B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双方进一步确定西以大散关,东以淮河为界,金宋疆域从此稳定下来。此后的四十年间,双方再也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事”可知,宋金和议维护了双方边界的和平,B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宋金和议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A项不符合题意;
C:消除了双方政权的矛盾,说法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
D:宋金和议规定南宋给金岁币,加重了中原人民的负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宋金和议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15.(2024七下·绥江期中)宋代造船业有很高的水平,在当时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船坞建于( )
A.北宋东京郊外 B.南宋临安郊外
C.元代大都郊外 D.唐朝长安郊外
【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最早的船坞,A项符合题意;
B:南宋临安郊外,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元代大都郊外,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唐朝长安郊外,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造船业,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16.(2024七下·绥江期中)宋代的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为加强管理,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这反映出当时( )
A.纸币的出现 B.都市生活的繁荣
C.海外贸易的繁荣 D.城市商业贸易的繁荣
【答案】C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宋代的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为加强管理,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可知,宋朝海外贸易的繁荣,C项符合题意;
A:北宋时期在商品流通领域出现的问题是铜钱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商品流通的需求。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都市生活的繁荣,B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城市商业贸易的繁荣,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海外贸易繁荣,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难度中等。
17.(2024七下·绥江期中)如图示意图显示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中的①处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 )
A.魏晋时期 B.隋朝 C.唐朝 D.南宋
【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D:根据所学可知,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中期开始,到南宋时完成,D项符合题意;
A:魏晋时期江南地区开发,A项不符合题意;
B:隋朝经济重心逐渐南移,B项不符合题意;
C:唐朝经济重心逐渐南移,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难度中等。
18.(2024七下·绥江期中)李明同学在学习蒙古族先后灭亡其他政权的历史时绘制了如图示意图,空白方框内的事件应是( )
A.元朝建立 B.蒙古灭北宋 C.南宋建立 D.蒙古灭金
【答案】D
【知识点】蒙古族的兴起与蒙古灭夏金;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D:根据所学可知,1234年,蒙古灭掉金。蒙古灭金后,南宋与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D项符合题意;
A: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元朝建立,A项不符合题意;
B: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B项不符合题意;
C:1127年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定都临安,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难度中等。
19.(2024七下·绥江期中)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其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材料描述的是( )
A.西夏 B.元朝 C.金朝 D.辽朝
【答案】B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可知,元朝幅员辽阔,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B项符合题意;
A:西夏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C:金朝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辽朝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元朝的疆域,要求学生具备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024七下·绥江期中)“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路一百八十五,府三十三,州三百五十九,军四,安抚司十五,县一千一百二十七。”材料记载的行省制度最早出自( )
A.《元史》 B.《旧唐书》 C.《宋史》 D.《史记》
【答案】A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路一百八十五,府三十三,州三百五十九,军四,安抚司十五,县一千一百二十七。”和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今山东、山西、河北直属于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元朝的统治。行省制度最早出自《元史》,A项符合题意;
B:《旧唐书》记载了关于唐朝的均田制、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的制度,还保存了内容丰富的中国科技史的资料,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方便的条件,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宋史》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元朝行省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行省制度的相关知识。
21.(2024七下·绥江期中)对如图示意图理解正确的是( )
A.元朝建立后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B.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置了行省制度行使行政管辖
C.元朝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经济文化发展
D.元朝因地制宜地对边疆地区进行有效治理
【答案】D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时期,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在东南地区,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在西北,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军政事务;在西南,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图片体现了元朝因地制宜地对边疆地区进行有效治理,D项符合题意;
A:元朝建立后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置了行省制度行使行政管辖,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元朝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经济文化发展,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这就是要求学生灵活运用课本基础知识。
22.(2024七下·绥江期中)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在宋代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对词的发展有突出贡献,词风豪迈飘逸,改进词的创作,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格调的文学家是( )
A.辛弃疾 B.李清照 C.苏轼 D.关汉卿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C:根据所学可知,北宋苏轼是北宋豪放派词人,对词的发展有突出的贡献,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格调,他的词豪迈飘逸,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C项符合题意;
A:南宋辛弃疾豪放派代表人物,他的词雄奇扩大、气势磅礴、震撼人心,A项不符合题意;
B:两宋之交女词人李清照婉约派代表人物,她的词委婉清秀细腻,B项不符合题意;
D:关汉卿是元代戏剧家,代表作是《窦娥冤》,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北宋词人,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相关知识。
23.(2024七下·绥江期中)这是北宋时期的一部著名史书,司马光称其写此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净恶,取是舍非”,此后历代帝王以此书为“历史教科书”。该书是( )
A.《史记》 B.《贞观政要》
C.《资治通鉴》 D.《窦娥冤》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这是北宋时期的一部著名史书,司马光称其写此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净恶,取是舍非’”和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书名来源于“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既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C项符合题意;
A: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A项不符合题意;
B:《贞观政要》反映了唐太宗时期君臣论政的主要内容,包括治国方针、选贤任能、调整社会关系、接受历史教训、培养人才、君臣诫谏、防止奢惰、尊崇儒术等,B项不符合题意;
D:《窦娥冤》作者是元朝关汉卿,描写窦娥被无赖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资治通鉴》,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结合所学很容易作答。
24.(2024七下·绥江期中)据《梦溪笔谈》记载,他用黏土制成字模,然后用火煅烧。制版时,在铁框上排放铁条,在两根铁条间植入字模,直至整版植满为止。以火烘烤,冷却使之固定在铁板上。趁未冷时,以一平板在上面按平,印版即制成。材料中的“他”指的是( )
A.蔡伦 B.毕昇 C.沈括 D.王祯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他用黏土制成字模,然后用火煅烧”和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他将胶泥做成陶活字,用来排版印刷。活字印刷术后来陆续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B项符合题意;
A:东汉时候,宦官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渔网做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A项不符合题意;
C:北宋大科学家沈括著《梦溪笔谈》,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科技等各个方面,是中国科学史的重要著作,C项不符合题意;
D:元代,著名的科学家王祯在《农书》中对木活字技术作了系统的总结并有所创新,发明了转轮排字法,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活字印刷术,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5.(2024七下·绥江期中)《元史》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材料表明元朝( )
A.陆路交通发达 B.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
C.中外贸易发达 D.各民族之间的交往频繁
【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和结合所学可知,元朝为加强同各地的联系,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加强了各地的联系。题干体现了元朝陆路交通发达,A项符合题意;
B:元朝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中外贸易发达,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各民族之间的交往频繁,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元时期的中外交通,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4分,第29题10分,共50分)
26.(2024七下·绥江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时期往来于丝绸之路的人们不再仅仅是商人和士兵,还有为寻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使者、学者、僧侣等人员,每年都有大批外国客人前往长安。当时有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唐朝友好交往,中国大量先进的技术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到其他国家,并接纳相当数量的遣唐使及留学生,让他们学习中国文化。同时,佛教、景教各自迎来了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机会,中外交流达到鼎盛。
——胡柏翠《兴盛的唐朝旅游活动及其历史影响》
材料二
在中国佛教方面,玄奘培养了很多弟子,并与助手们翻译了1335卷重要的佛经……他将当时佛教世界最高水平的学说带回中国,创立了法相唯识宗……印度当时的不少学说在本土失传了,靠着玄奘的汉语译本方得以保持至今……玄奘对印度历史的贡献当然主要是因为他的《大唐西域记》,其中关于印度的记载弥足珍贵,无可替代。
——钱文忠《玄奘与时代精神》
材料三
入宋以后,对外交流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虽然陆上对外贸易仍在继续,但规模有限,海上贸易则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对外贸易重心由西北陆路转向东南海路……宋代对外贸易重心之所以转向海洋,其因素是多方面的。
——《由陆及海:宋代贸易格局的转型及衍生》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对外关系发展的极盛时代。传统的陆路、海路交通范围比前代扩大,来往也更加频繁……在辽阔疆域内,从前的此疆彼界尽被扫除,驿路畅通。元朝政府允许和鼓励各国商人在境内经商或经营国际贸易。
——《中国关系史论丛(第三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多次向中国派遣大规模使节船队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上述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谈谈你的看法。(要求:看法明确;观点正确;利用材料中信息,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1)对外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目的: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2)示例
观点:玄奘的西行是中印两国友好交流的见证。
论述:玄奘在唐朝时期西去天竺(今印度),玄奘在印度游历了很多地方,整理了大量关于印度的历史与文化的相关材料,整理为《大唐西域记》,并在古印度传播了唐朝的文化。返回唐朝时,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在古印度文化中断之时,玄奘整理的文献为印度历史贡献极大,他是中印两国古代友好交流的见证。
综上所述,玄奘西行是中印两国文明之间的交流,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知识点】遣唐使;鉴真与玄奘;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唐朝时期往来于丝绸之路的人们不再仅仅是商人和士兵,还有为寻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使者、学者、僧侣等人员,每年都有大批外国客人前往长安。当时有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唐朝友好交往,中国大量先进的技术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到其他国家,并接纳相当数量的遣唐使及留学生,让他们学习中国文化。同时,佛教、景教各自迎来了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机会,中外交流达到鼎盛。”可知,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自拟观点:玄奘的西行是中印两国友好交流的见证。结合玄奘西行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玄奘在唐朝时期西去天竺(今印度),玄奘在印度游历了很多地方,整理了大量关于印度的历史与文化的相关材料,整理为《大唐西域记》,并在古印度传播了唐朝的文化。返回唐朝时,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在古印度文化中断之时,玄奘整理的文献为印度历史贡献极大,他是中印两国古代友好交流的见证。综上所述,玄奘西行是中印两国文明之间的交流,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故答案为:
(1)对外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目的: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2)观点:玄奘的西行是中印两国友好交流的见证。论述:玄奘在唐朝时期西去天竺(今印度),玄奘在印度游历了很多地方,整理了大量关于印度的历史与文化的相关材料,整理为《大唐西域记》,并在古印度传播了唐朝的文化。返回唐朝时,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在古印度文化中断之时,玄奘整理的文献为印度历史贡献极大,他是中印两国古代友好交流的见证。综上所述,玄奘西行是中印两国文明之间的交流,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点评】本题为历史小论文试题,题目设计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答题能力要求较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积累、材料分析解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解题要注意理解题意,选取相互关关联的事件,提炼主题,做到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7.(2024七下·绥江期中)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密切交往、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并派专使护送文成公主远行。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松赞干布为了更好地学习中原文化,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还请求唐朝给予蚕种,派遣掌握各种专业技能的工匠。
——摘编自部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几四十年不识干戈,岁遗差优,然不足以当用兵之费百一二焉,则知澶渊之盟。未为失策,而所可痛者,当国大臣,议和之后,武备皆废。”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元朝时候,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什么区别。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相通婚,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融。
——部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成公主入藏的影响。文成公主入藏体现了唐太宗实行的是怎样的民族政策。
(2)材料二中的澶渊之盟是哪两个政权之间订立的?根据材料二,指出作者是怎么看待澶渊之盟的。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发展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元朝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是哪个民族?
(4)根据上述内容,谈谈这对我国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借鉴意义。
【答案】(1)影响: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2)政权:辽和北宋。 作者的看法:①这一盟约促使双方边境维持了几十年的和平局面;②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力量。
(3)情况: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 新的民族:回族。
(4)借鉴意义:①加强民族间的交流;②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③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等。(2分。任答一点即可)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辽与北宋的和战;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松赞干布为了更好地学习中原文化,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还请求唐朝给予蚕种,派遣掌握各种专业技能的工匠。”可知,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文成公主入藏体现了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2)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可知,宋真宗时辽大举攻宋,澶州之战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击退辽军。之后辽宋议和,签订“澶渊之盟”,辽军撤回,宋给辽岁币。“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根据材料二“几四十年不识干戈,岁遗差优,然不足以当用兵之费百一二焉,则知澶渊之盟。未为失策,而所可痛者,当国大臣,议和之后,武备皆废。”和结合所学可知,澶渊之盟一方面对北宋来说是屈辱的,加重了人民的赋税负担,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力量,另一方面使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3)根据材料三“元朝时候,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相通婚,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融。”可知,元朝时期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根据材料三“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相通婚,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和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时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加强民族间的交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等。
故答案为:
(1)影响: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2)政权:辽和北宋。作者的看法:①这一盟约促使双方边境维持了几十年的和平局面;②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力量。
(3)情况: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新的民族:回族。
(4)借鉴意义:①加强民族间的交流;②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③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等。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唐朝、宋朝、元朝的民族关系,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8.(2024七下·绥江期中)社会的发展变化,反映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1唐代壁画《雨中耕作图》 图2唐三彩骑骆乐舞俑 图3唐代妇女打马球
材料二
唐代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盛世,经济高度发展,社会秩序稳定,从而推动了歌舞艺术走向繁荣。唐代的统治者不仅经常根据喜好编排歌舞的种类,还频繁地举办歌舞活动,甚至设置机构,将歌舞水平较高的人才集中在一起 唐代中叶以后,许多少数民族和外国乐舞,逐渐被中原汉族乐舞吸收融合。
——摘编自《唐代舞蹈艺术成就》
材料三
宋代饮食文化蓬勃发展,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①据记载,当时汴京有大酒楼72家,宾朋满座,气势不凡,小型的饭馆酒家不计其数,多为特色经营。②特色饭馆中著名的有:王楼包子、曹婆婆肉饼、梅家鹅鸭、张家乳酪、万家馒头等等。③《武林旧事》一书在“果子”一项中介绍了玉屑糕、琥珀蜜等42种食品,在“菜蔬”一项中介绍了脂麻辣菜等21种,在“粥”一项中介绍了七宝素粥、五味粥等8种。④“元宵”这种食品名称,据说出现于宋代,正月十五又叫“上元节”,上元之夜是新年中第一个十五月圆之夜,天上一轮圆月朗照,人间则聚食形如满月的元宵,表达了人们阖家团圆幸福的心情。
——摘编自侯彦喜《宋代饮食文化初探》
材料四
北宋都城开封的夜市十分兴盛,不仅有商业夜市,还有文化娱乐夜市。当时的文化娱乐夜市有多种类型,在酒楼茶社里有艺人演唱、讲史;在瓦肆勾栏中有杂剧表演;还有街头歌舞表演,称为队舞。宋朝时,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些节日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摘编自部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一中的图1和图2分别反映了唐朝在哪两个生产领域的进步?图3反映出唐朝怎样的精神风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歌舞艺术繁荣的原因。
(3)运用材料三中体现宋代饮食文化特色的史实证明如下结论。请将史实前面的序号填写在下面相应结论的横线上。
A.酒楼众多: ;B.节日饮食文化内涵丰富: ;
C.食品种类多种多样: 。
(4)材料四反映了北宋社会的哪些现象?并分析开封城内市民生活丰富多彩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开封城内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被称为什么?
【答案】(1)生产领域:农业、手工业。精神风貌: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展现了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原因:①经济高度发展,社会秩序稳定;②统治者的喜爱;③设置机构,将歌舞水平较高的人才集中在一起;④吸收融合少数民族和外国乐舞。
(3)①;④;②③
(4)现象:北宋都城富庶繁华的景象或宋朝繁华的都市生活。原因:宋朝经济的快速发展、政治稳定、城市繁荣、市民阶层扩大。场所:瓦子。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图1唐代壁画《雨中耕作图》、图2唐三彩骑骆乐舞俑图”可知,图1是农业,图2是手工业。根据材料一“图3唐代妇女打马球”可知,图3反映了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展现了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根据材料二“唐代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盛世,经济高度发展,社会秩序稳定,从而推动了歌舞艺术走向繁荣。”可知,经济高度发展,社会秩序稳定。根据材料二“唐代的统治者不仅经常根据喜好编排歌舞的种类,还频繁地举办歌舞活动,甚至设置机构,将歌舞水平较高的人才集中在一起”可知,统治者的喜爱;设置机构,将歌舞水平较高的人才集中在一起。根据材料二“唐代中叶以后,许多少数民族和外国乐舞,逐渐被中原汉族乐舞吸收融合。”可知,吸收融合少数民族和外国乐舞。
(3)根据材料三“①据记载,当时汴京有大酒楼72家,宾朋满座,气势不凡,小型的饭馆酒家不计其数,多为特色经营”可知,①体现了酒楼众多。根据材料三“②特色饭馆中著名的有:王楼包子、曹婆婆肉饼、梅家鹅鸭、张家乳酪、万家馒头等等。”“③《武林旧事》一书在“果子”一项中介绍了玉屑糕、琥珀蜜等42种食品,在“菜蔬”一项中介绍了脂麻辣菜等21种,在“粥”一项中介绍了七宝素粥、五味粥等8种。”可知,②③体现了食品种类多种多样。根据材料三“④“元宵”这种食品名称,据说出现于宋代,正月十五又叫“上元节”,上元之夜是新年中第一个十五月圆之夜,天上一轮圆月朗照,人间则聚食形如满月的元宵,表达了人们阖家团圆幸福的心情。”可知,④体现了节日饮食文化内涵丰富。
(4)根据材料四“北宋都城开封的夜市十分兴盛,不仅有商业夜市,还有文化娱乐夜市。当时的文化娱乐夜市有多种类型,在酒楼茶社里有艺人演唱、讲史;在瓦肆勾栏中有杂剧表演;还有街头歌舞表演,称为队舞。宋朝时,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些节日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可知,反映了北宋都城富庶繁华的景象或宋朝繁华的都市生活。结合所学可知,开封城内市民生活丰富多彩的原因是宋朝经济的快速发展、政治稳定、城市繁荣、市民阶层扩大。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故答案为:
(1)生产领域:农业、手工业。精神风貌: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展现了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原因:①经济高度发展,社会秩序稳定;②统治者的喜爱;③设置机构,将歌舞水平较高的人才集中在一起;④吸收融合少数民族和外国乐舞。
(3)A:酒楼众多:①;B:节日饮食文化内涵丰富:④;C:食品种类多种多样:②③。
(4)现象:北宋都城富庶繁华的景象或宋朝繁华的都市生活。原因:宋朝经济的快速发展、政治稳定、城市繁荣、市民阶层扩大。场所:瓦子。
【点评】本题以四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艺术、宋朝繁华的都市生活,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9.(2024七下·绥江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1科举制度 图2曲辕犁 图3《唐诗宋词元曲》
图4指南针 图5宋元火器 图6北宋纸币“交子”
根据上述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史上的创新,谈谈你的看法。(要求:看法明确;观点正确;利用材料中信息,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
观点:科技创新推动社会进步。
阐述: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了造纸工艺,纸的质量大大提高。此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活字印刷术是由北宋时期的匠人毕昇发明的。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唐朝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应用于战争。中国的火药和烟火在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综上所述所,科技创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要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为创新型国家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本题为历史小论文,根据表格内容,围绕“创新”,自拟观点,结合所学进行论述,言之有理即可。如:观点:科技创新推动社会进步。阐述: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了造纸工艺,纸的质量大大提高。此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活字印刷术是由北宋时期的匠人毕昇发明的。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唐朝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应用于战争。中国的火药和烟火在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综上述所,科技创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要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为创新型国家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故答案为:
观点:科技创新推动社会进步。阐述: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了造纸工艺,纸的质量大大提高。此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活字印刷术是由北宋时期的匠人毕昇发明的。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唐朝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应用于战争。中国的火药和烟火在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综上述所,科技创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要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为创新型国家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点评】本题为历史小论文试题,题目设计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答题能力要求较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积累、材料分析解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解题要注意理解题意,选取相互关关联的事件,提炼主题,做到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