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内江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4七下·内江期末)589年,陈朝灭亡,中国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再次实现了全国统一。完成此次统一的是( )
A.隋朝 B.北周 C.唐朝 D.宋朝
【答案】A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A项符合题意;
B: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掌握大权,581年他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B项不符合题意;
C: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C项不符合题意;
D: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王朝,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隋朝统一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2.(2024七下·内江期末)唐高宗去世后,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唯一的女皇帝,她改国号为周。这一女皇帝是( )
A.隋炀帝 B.武则天 C.唐太宗 D.唐玄宗
【答案】B
【知识点】女皇武则天
【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可知,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发展了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又为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B项符合题意;
A:隋炀帝是隋朝第二位皇帝,A项不符合题意;
C:626年李世民(唐太宗)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是唐朝第二位皇帝,C项不符合题意;
D:唐玄宗是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武则天的相关知识点,难度不大,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学生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唯一女皇帝”,结合所学回答。
3.(2024七下·内江期末)唐朝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耕作工具)和筒车(灌溉工具)。其中筒车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B:图片是是唐朝灌溉工具筒车,B项符合题意;
A:图片是唐朝耕作工具曲辕犁,A项不符合题意;
C:图片是唐三彩骑驼乐舞俑,C项不符合题意;
D:图片是宋朝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拔秧工具——秧马,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筒车的相关史实。
4.(2024七下·内江期末)据统计,634—846年的二百多年间,唐朝和吐蕃之间使臣往来达191次之多。这表明唐蕃之间( )
A.贸易频繁 B.交通便利 C.政权隶属 D.往来密切
【答案】D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634—846年的二百多年间,唐朝和吐蕃之间使臣往来达191次之多”可知,唐朝和吐蕃之间使臣往来频繁,说明唐蕃之间往来密切,D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贸易频繁,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交通便利,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政权隶属,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唐蕃之间的交往,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解答时,要注意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信息,结合所学回答。
5.(2024七下·内江期末)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真实情况。导致这一转变的历史事件是( )
A.黄巢起义 B.藩镇割据 C.安史之乱 D.朱温篡权
【答案】C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C:根据所学可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C项符合题意;
A: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末,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A项不符合题意;
B:安史之乱后,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B项不符合题意;
D: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考查安史之乱。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本题解答时,要注意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词“由盛转衰”,拿它来分析备选项。
6.(2024七下·内江期末)宋初,统治者为防止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这一政策是( )
A.打击士族 B.重文轻武 C.休养生息 D.发展科举
【答案】B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可知,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B项符合题意;
A:打击士族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C: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政策息,C项不符合题意;
D:宋朝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大幅度增加了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重文轻武政策,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理解并识相关史实。
7.(2024七下·内江期末)1069年,为摆脱统治危机,北宋推行了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等变法措施。主持这一变法运动的人是( )
A.王安石 B.司马光 C.阿保机 D.王实甫
【答案】A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推行了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等变法措施,A项符合题意;
B: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B项不符合题意;
C:10世纪初,契丹阿保机统一各部,建立契丹国,C项不符合题意;
D:王实甫是元曲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是《西厢记》,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比较简单。
8.(2024七下·内江期末)宋元时期,我国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中华大地逐渐走向大统一。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
②元朝完成了全国统一
③辽宋达成“澶渊之盟”
④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
A.③①④② B.①③②④ C.②③④①
【答案】A
【知识点】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南宋的偏安;蒙古族的兴起与蒙古灭夏金;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1139年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击,迫使金军后撤。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元灭南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1004年辽大举攻宋,澶州之战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击退辽军。之后辽宋议和,签订“澶渊之盟”,辽军撤回,宋给辽岁币,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为③①④②,A项符合题意;
B:①③②④排序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
C:②③④①排序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
D:④②①③排序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时,根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按照朝代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序回答。
9.(2024七下·内江期末)元朝在地方设置了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这一地方的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被称为( )
A.三省六部制 B.“三司” C.行省制度 D.科举制度
【答案】C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元朝在地方设置了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和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今山东、山西、河北直属于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C项符合题意;
A: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A项不符合题意;
B:朱元璋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设立“三司”,互不统属,B项不符合题意;
D: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元朝行省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行省制度的相关知识。
10.(2024七下·内江期末)宋开宝四年在广州设市舶使,掌海上贸易;宋崇宁元年又在杭州、明州、温州、密州、秀州等地设市舶司,负责检查进出船只商货、管理外商。由此可见,当时政府重视( )
A.优良品种 B.招商引资 C.造船技术 D.海外贸易
【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宋开宝四年在广州设市舶使,掌海上贸易;宋崇宁元年又在杭州、明州、温州、密州、秀州等地设市舶司,负责检查进出船只商货、管理外商。”可知,宋朝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说明当时政府重视海外贸易,D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优良品种,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招商引资,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造船技术,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政府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难度不大。
11.(2024七下·内江期末)《东京梦华录》记载:“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博、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据此可知,瓦子是( )
A.官员办公场所 B.体育运动场所
C.市民住宅场所 D.娱乐商业场所
【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博、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和结合所学可知,“瓦子”是宋朝时期城市中出现的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中圈出专供演出的圈子——“勾栏”,D项符合题意;
A:官员办公场所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体育运动场所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市民住宅场所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宋代都市生活的认识。
12.(2024七下·内江期末)直至18世纪中叶,中国刊印的书籍比世界上其它地方所印刷的总数还多。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发明了( )
A.造纸术 B.火药 C.指南针 D.印刷术
【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直至18世纪中叶,中国刊印的书籍比世界上其它地方所印刷的总数还多”和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时的匠人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用胶泥刻字。变死字为活字,变死版为活版,经济、省时,活字印刷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D项符合题意;
A: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与题干“刊印”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火药广泛运用于战争,与题干“刊印”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指南针运用于航海,与题干“刊印”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活字印刷术,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2024七下·内江期末)在中国历史上,元朝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起行政机构。这一机构是( )
A.台湾府 B.澎湖巡检司 C.宣政院 D.台湾省
【答案】B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可知,元朝时,在澎湖岛设置澎湖巡检司,管理琉球(今台湾)和澎湖,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设立行政机构,B项符合题意;
A:清朝统一台湾后,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A项不符合题意;
C:元朝设立宣政院直接管辖西藏,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C项不符合题意;
D: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一个行省,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中央政府对台湾地区的有效管辖。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注意材料关键信息“台湾地区”,结合基础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14.(2024七下·内江期末)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宋词有委婉、细腻、清秀词风。这一词风代表性的女词人是( )
A.苏轼 B.辛弃疾 C.李清照 D.关汉卿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C:根据所学可知,两宋之交女词人李清照婉约派代表人物,她的词委婉清秀细腻,C项符合题意;
A:苏轼是北宋豪放派词人,他的词豪迈飘逸,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A项不符合题意;
B:南宋辛弃疾豪放派代表人物,他的词雄奇扩大、气势磅礴、震撼人心,B项不符合题意;
D:关汉卿是元代戏剧家,代表作是《窦娥冤》,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北宋词人,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相关知识。
15.(2024七下·内江期末)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其都城是今天的( )
A.江苏南京 B.陕西西安 C.河南开封 D.浙江杭州
【答案】A
【知识点】明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即江苏南京,A项符合题意;
B:陕西西安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河南开封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浙江杭州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的建立,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16.(2024七下·内江期末)元朝时,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这一新民族是( )
A.回族 B.维吾尔族 C.回部 D.畏兀儿族
【答案】A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元朝时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A项符合题意;
B:维吾尔族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回部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畏兀儿族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回族的形成,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7.(2024七下·内江期末)1553年,西方殖民者攫取了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这一殖民者是( )
A.俄罗斯 B.西班牙 C.意大利 D.葡萄牙
【答案】D
【知识点】戚继光抗倭
【解析】【分析】D:根据所学可知,1553年,葡萄牙人以“借地晾晒水浸货物”为借口,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D项符合题意;
A:俄罗斯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西班牙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意大利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能力,难度不大。
18.(2024七下·内江期末)明代,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科技巨著,记述了当时的一些先进生产技术,如北京王麻子、杭州张小泉使用“夹钢”“贴钢”技术生产剪刀,采煤时排除瓦斯防止爆炸事故等。这一科技巨著是( )
A.《本草纲目》 B.《天工开物》
C.《农政全书》 D.《齐民要术》
【答案】B
【知识点】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明代,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科技巨著,记述了当时的一些先进生产技术”和结合所学可知,明朝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B项符合题意;
A:根据所学可知,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总结前人经验,历时27年编成的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A项不符合题意;
C:明代科学家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C项不符合题意;
D: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对我国古代科技常识的考查,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仔细阅读题干,结合所学很容易作答。
19.(2024七下·内江期末)明朝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扩建和改造的。当时,这一城市的核心是( )
A.皇城 B.外城 C.内城 D.宫城
【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建筑与文学——明长城和北京城、小说和戏剧
【解析】【分析】D:根据所学可知,明朝的北京城由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组成,整个平面呈“凸”字形,北京城的核心是宫城,D项符合题意;
A:皇城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外城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内城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故宫的相关史实。
20.(2024七下·内江期末)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提出了“均田免赋”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这一领袖是( )
A.朱元璋 B.皇太极 C.李自成 D.吴三桂
【答案】C
【知识点】李自成起义
【解析】【分析】C:根据所学可知,明末土地兼并严重,赋税沉重,民不聊生,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起义。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C项符合题意;
A: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A项不符合题意;
B: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族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清,B项不符合题意;
D:明朝灭亡以后,明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李自成起义,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闯王李自成起义提出的口号。
21.(2024七下·内江期末)1771年,西迁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因不堪忍受沙皇俄国的控制和压迫,在杰出首领的领导下,战胜重重困难返回祖国。其杰出首领是( )
A.康熙帝 B.乾隆帝 C.噶尔丹 D.渥巴锡
【答案】D
【知识点】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
【解析】【分析】D:根据所学可知,1771年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为摆脱沙俄压迫,维护民族独立,率领部众发动了武装起义,并冲破沙俄重重截击,历经千辛万苦,胜利返回祖国,D项符合题意;
A: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A项不符合题意;
B:18世纪中 期 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B项不符合题意;
C: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2.(2024七下·内江期末)下表是清朝前期人均占有耕地情况,其反映出了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一主要问题是( )
康熙22年 乾隆18年 乾隆31年
人均耕地 27.92亩 6.89亩 3.56亩
A.人口增长缓慢 B.人地矛盾突出
C.耕地不断扩大 D.森林遭到破坏
【答案】B
【知识点】清朝的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清朝前期人均占有耕地情况》和结合所学可知,人均耕地越来越少,主要原因是清初统治者十分重视经济恢复,经济发展使清朝前期人口数量激增,人地矛盾突出,B项符合题意;
A:人口增长缓慢,不是题干主旨,A项不符合题意;
C:人均耕地越来越少,“耕地不断扩大”与史实不符,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森林遭到破坏,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清朝人口的增长,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时,根据题干表格内容,特别是其中的数据的变化看出现象,再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回答。
23.(2024七下·内江期末)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1757年只开放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这一口岸是( )
A.泉州 B.厦门 C.广州
【答案】C
【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C:根据所学可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乾隆时,只放广州一处,特许“广州十三行”管理,严格限制对外贸易,C项符合题意;
A:泉州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厦门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清朝的闭关锁国的政策,要求具备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24.(2024七下·内江期末)徽调不断吸取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道光年间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以后成为我国国粹。这一国粹是( )
A.川剧 B.昆剧 C.京剧 D.粤剧
【答案】C
【知识点】清朝的文学艺术——红楼梦、昆曲、京剧
【解析】【分析】C:根据所学可知,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道光年间逐渐形成为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皮黄戏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以后就被称为“京戏”或“京剧”,是中国的国粹,C项符合题意;
A:川剧是中国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A项不符合题意;
B:昆曲又称昆剧、昆腔,原流行于苏州昆山一带的昆山腔,B项不符合题意;
D: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者“大戏”,广东传统戏曲之一,源自南戏,流行广东、广西两省和港、澳地区,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考查京剧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示意图的分析和解读能力,难度适中,答题的关键在于对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3个小题,共52分。
25.(2024七下·内江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的伟大工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1是隋朝修建的什么伟大工程?其中心在什么地方?它的开通起到了什么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2是明朝修建的什么伟大工程?其东到哪里?这一伟大工程修建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1)大运河。洛阳。作用: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明长城。鸭绿江。目的: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明朝的建筑与文学——明长城和北京城、小说和戏剧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图1大运河和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巩固隋朝统治,加强南北交通,605年隋炀帝征发民工几百万,利用了天然河道和旧有渠道,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开通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连成了一条贯通北起涿郡,南到余杭的大运河,大运河全长两千多千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根据材料图2明长城和结合所学可知,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明朝大规模修筑,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明长城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已成为中华民族聪明智慧、坚韧刚毅和凝聚力的精神象征。
故答案为:
(1)工程:大运河。中心:洛阳。作用: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工程:明长城。东:鸭绿江。目的: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点评】本题以二则图文材料为依托,考查百家争鸣和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6.(2024七下·内江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当时朝中人才济济;他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在政治上,他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发展经济,改革税制,使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他在位的前期,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
———摘编自齐世荣《中国历史》
材料二 两宋期间,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农业都有发展,但南方的发展速度更快,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培育出新的手工行业,发展起著名的瓷都;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广州、泉州是对外贸易的港口,尤其是泉州,已经成为重要的国际港口。这些事实表明,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盛世局面”和“鼎盛时期”分别是什么?概括这些局面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概述这一发展的深远影响是什么?
【答案】(1)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原因:统治者广纳贤才,知人善任,重用贤能;虚心纳谏,励精图治;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推行改革。
(2)表现:南方农业发展速度更快;培育出新的手工行业,发展起著名的瓷都;商业发展,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广州、泉州是对外贸易的港口。影响: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当时朝中人才济济;他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在政治上,他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和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的盛世局面,被称为“贞观之治”。根据材料一“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发展经济,改革税制,使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他在位的前期,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和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即位以后,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裁减沉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这些局面出现的原因是统治者广纳贤才,知人善任,重用贤能;虚心纳谏,励精图治;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推行改革。
(2)根据材料二“两宋期间,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农业都有发展,但南方的发展速度更快,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培育出新的手工行业,发展起著名的瓷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广州、泉州是对外贸易的港口,尤其是泉州,已经成为重要的国际港口。”可知,南方农业发展速度更快;培育出新的手工行业,发展起著名的瓷都;商业发展,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广州、泉州是对外贸易的港口。这一发展的深远影响是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故答案为:
(1)盛世局面:贞观之治;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原因:统治者广纳贤才,知人善任,重用贤能;虚心纳谏,励精图治;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推行改革。
(2)表现:南方农业发展速度更快;培育出新的手工行业,发展起著名的瓷都;商业发展,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广州、泉州是对外贸易的港口。影响: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点评】本题以四则材料为依托,考查百家争鸣和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7.(2024七下·内江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对外友好交往的著名历史人物。
材料二中国古代反击外来侵略的伟大英雄人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1人物是哪个朝代的人?主要事迹是什么?图2人物对外交往的目的地是哪个国家?他的事迹由弟子记录成什么书籍?图3人物对外交往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在其率领下出现了什么壮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4人物是哪个朝代的人?主要事迹是什么?图5人物从哪一殖民者手中收复了我国什么地方?图6人物反击对象是哪一国家?其反侵略取得了什么重要成果?
【答案】(1)唐朝,东渡日本。天竺,《大唐西城记》。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郑和七下“西洋”
(2)明朝,抗倭。荷兰,台湾。沙俄;取得两次雅克萨之战胜利,沙俄被迫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图1和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时期,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讲学,六次出行,五次失败,历尽千辛万苦,以致双目失明,终于到达日本。鉴真在日本坚持不懈地传播佛学和唐朝文化,他帮助日本设计的唐招提寺,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他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图1是唐朝鉴真东渡日本。根据材料一图2和结合所学可知,贞观时期,为求取佛经,玄奘西行天竺,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十多年后,玄奘携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由其口述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图2是玄奘西行天竺。根据材料一图3和结合所学可知,为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从1405年到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郑和下西洋先后拜访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最远的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图3是郑和七下“西洋”。
(2)根据材料二图4和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中期,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在东南倭寇最猖獗的时候,明王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戚继光率“戚家军”英勇作战,先后浙江、福建、广东等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图4是明朝戚继光抗倭。根据材料二图5和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末年,荷兰殖民者趁明朝国势衰败之际,出兵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在台湾实行殖民统治。清初,在福建沿海坚持抗清的郑成功决心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领军队横渡台湾海峡,抵达台湾南部,与荷兰殖民者进行了长达八个月的斗争,终于在1662年2月打败荷兰殖民者,被荷兰殖民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回祖国怀抱。图5是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根据材料二图6和结合所学可知,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经过雅克萨之战打败了沙俄的侵略,1689年清政府与沙俄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图6是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
故答案为:
(1)图1:唐朝,东渡日本。图2:天竺,《大唐西域记》。图3主要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图3壮举:郑和七下“西洋”。
(2)图4:明朝,抗倭。图5:荷兰,台湾。图6:沙俄;取得两次雅克萨之战胜利,沙俄被迫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点评】本题以二则图文材料为依托,考查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天竺、郑和七下“西洋”、明朝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四川省内江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4七下·内江期末)589年,陈朝灭亡,中国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再次实现了全国统一。完成此次统一的是( )
A.隋朝 B.北周 C.唐朝 D.宋朝
2.(2024七下·内江期末)唐高宗去世后,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唯一的女皇帝,她改国号为周。这一女皇帝是( )
A.隋炀帝 B.武则天 C.唐太宗 D.唐玄宗
3.(2024七下·内江期末)唐朝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耕作工具)和筒车(灌溉工具)。其中筒车是( )
A. B.
C. D.
4.(2024七下·内江期末)据统计,634—846年的二百多年间,唐朝和吐蕃之间使臣往来达191次之多。这表明唐蕃之间( )
A.贸易频繁 B.交通便利 C.政权隶属 D.往来密切
5.(2024七下·内江期末)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真实情况。导致这一转变的历史事件是( )
A.黄巢起义 B.藩镇割据 C.安史之乱 D.朱温篡权
6.(2024七下·内江期末)宋初,统治者为防止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这一政策是( )
A.打击士族 B.重文轻武 C.休养生息 D.发展科举
7.(2024七下·内江期末)1069年,为摆脱统治危机,北宋推行了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等变法措施。主持这一变法运动的人是( )
A.王安石 B.司马光 C.阿保机 D.王实甫
8.(2024七下·内江期末)宋元时期,我国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中华大地逐渐走向大统一。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
②元朝完成了全国统一
③辽宋达成“澶渊之盟”
④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
A.③①④② B.①③②④ C.②③④①
9.(2024七下·内江期末)元朝在地方设置了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这一地方的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被称为( )
A.三省六部制 B.“三司” C.行省制度 D.科举制度
10.(2024七下·内江期末)宋开宝四年在广州设市舶使,掌海上贸易;宋崇宁元年又在杭州、明州、温州、密州、秀州等地设市舶司,负责检查进出船只商货、管理外商。由此可见,当时政府重视( )
A.优良品种 B.招商引资 C.造船技术 D.海外贸易
11.(2024七下·内江期末)《东京梦华录》记载:“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博、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据此可知,瓦子是( )
A.官员办公场所 B.体育运动场所
C.市民住宅场所 D.娱乐商业场所
12.(2024七下·内江期末)直至18世纪中叶,中国刊印的书籍比世界上其它地方所印刷的总数还多。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发明了( )
A.造纸术 B.火药 C.指南针 D.印刷术
13.(2024七下·内江期末)在中国历史上,元朝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起行政机构。这一机构是( )
A.台湾府 B.澎湖巡检司 C.宣政院 D.台湾省
14.(2024七下·内江期末)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宋词有委婉、细腻、清秀词风。这一词风代表性的女词人是( )
A.苏轼 B.辛弃疾 C.李清照 D.关汉卿
15.(2024七下·内江期末)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其都城是今天的( )
A.江苏南京 B.陕西西安 C.河南开封 D.浙江杭州
16.(2024七下·内江期末)元朝时,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这一新民族是( )
A.回族 B.维吾尔族 C.回部 D.畏兀儿族
17.(2024七下·内江期末)1553年,西方殖民者攫取了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这一殖民者是( )
A.俄罗斯 B.西班牙 C.意大利 D.葡萄牙
18.(2024七下·内江期末)明代,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科技巨著,记述了当时的一些先进生产技术,如北京王麻子、杭州张小泉使用“夹钢”“贴钢”技术生产剪刀,采煤时排除瓦斯防止爆炸事故等。这一科技巨著是( )
A.《本草纲目》 B.《天工开物》
C.《农政全书》 D.《齐民要术》
19.(2024七下·内江期末)明朝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扩建和改造的。当时,这一城市的核心是( )
A.皇城 B.外城 C.内城 D.宫城
20.(2024七下·内江期末)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提出了“均田免赋”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这一领袖是( )
A.朱元璋 B.皇太极 C.李自成 D.吴三桂
21.(2024七下·内江期末)1771年,西迁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因不堪忍受沙皇俄国的控制和压迫,在杰出首领的领导下,战胜重重困难返回祖国。其杰出首领是( )
A.康熙帝 B.乾隆帝 C.噶尔丹 D.渥巴锡
22.(2024七下·内江期末)下表是清朝前期人均占有耕地情况,其反映出了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一主要问题是( )
康熙22年 乾隆18年 乾隆31年
人均耕地 27.92亩 6.89亩 3.56亩
A.人口增长缓慢 B.人地矛盾突出
C.耕地不断扩大 D.森林遭到破坏
23.(2024七下·内江期末)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1757年只开放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这一口岸是( )
A.泉州 B.厦门 C.广州
24.(2024七下·内江期末)徽调不断吸取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道光年间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以后成为我国国粹。这一国粹是( )
A.川剧 B.昆剧 C.京剧 D.粤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3个小题,共52分。
25.(2024七下·内江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的伟大工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1是隋朝修建的什么伟大工程?其中心在什么地方?它的开通起到了什么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2是明朝修建的什么伟大工程?其东到哪里?这一伟大工程修建的目的是什么?
26.(2024七下·内江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当时朝中人才济济;他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在政治上,他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发展经济,改革税制,使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他在位的前期,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
———摘编自齐世荣《中国历史》
材料二 两宋期间,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农业都有发展,但南方的发展速度更快,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培育出新的手工行业,发展起著名的瓷都;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广州、泉州是对外贸易的港口,尤其是泉州,已经成为重要的国际港口。这些事实表明,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盛世局面”和“鼎盛时期”分别是什么?概括这些局面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概述这一发展的深远影响是什么?
27.(2024七下·内江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对外友好交往的著名历史人物。
材料二中国古代反击外来侵略的伟大英雄人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1人物是哪个朝代的人?主要事迹是什么?图2人物对外交往的目的地是哪个国家?他的事迹由弟子记录成什么书籍?图3人物对外交往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在其率领下出现了什么壮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4人物是哪个朝代的人?主要事迹是什么?图5人物从哪一殖民者手中收复了我国什么地方?图6人物反击对象是哪一国家?其反侵略取得了什么重要成果?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A项符合题意;
B: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掌握大权,581年他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B项不符合题意;
C: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C项不符合题意;
D: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王朝,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隋朝统一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2.【答案】B
【知识点】女皇武则天
【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可知,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发展了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又为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B项符合题意;
A:隋炀帝是隋朝第二位皇帝,A项不符合题意;
C:626年李世民(唐太宗)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是唐朝第二位皇帝,C项不符合题意;
D:唐玄宗是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武则天的相关知识点,难度不大,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学生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唯一女皇帝”,结合所学回答。
3.【答案】B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B:图片是是唐朝灌溉工具筒车,B项符合题意;
A:图片是唐朝耕作工具曲辕犁,A项不符合题意;
C:图片是唐三彩骑驼乐舞俑,C项不符合题意;
D:图片是宋朝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拔秧工具——秧马,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筒车的相关史实。
4.【答案】D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634—846年的二百多年间,唐朝和吐蕃之间使臣往来达191次之多”可知,唐朝和吐蕃之间使臣往来频繁,说明唐蕃之间往来密切,D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贸易频繁,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交通便利,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政权隶属,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唐蕃之间的交往,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解答时,要注意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信息,结合所学回答。
5.【答案】C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C:根据所学可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C项符合题意;
A: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末,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A项不符合题意;
B:安史之乱后,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B项不符合题意;
D: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考查安史之乱。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本题解答时,要注意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词“由盛转衰”,拿它来分析备选项。
6.【答案】B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可知,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B项符合题意;
A:打击士族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C: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政策息,C项不符合题意;
D:宋朝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大幅度增加了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重文轻武政策,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理解并识相关史实。
7.【答案】A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推行了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等变法措施,A项符合题意;
B: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B项不符合题意;
C:10世纪初,契丹阿保机统一各部,建立契丹国,C项不符合题意;
D:王实甫是元曲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是《西厢记》,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比较简单。
8.【答案】A
【知识点】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南宋的偏安;蒙古族的兴起与蒙古灭夏金;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1139年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击,迫使金军后撤。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元灭南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1004年辽大举攻宋,澶州之战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击退辽军。之后辽宋议和,签订“澶渊之盟”,辽军撤回,宋给辽岁币,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为③①④②,A项符合题意;
B:①③②④排序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
C:②③④①排序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
D:④②①③排序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时,根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按照朝代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序回答。
9.【答案】C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元朝在地方设置了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和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今山东、山西、河北直属于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C项符合题意;
A: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A项不符合题意;
B:朱元璋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设立“三司”,互不统属,B项不符合题意;
D: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元朝行省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行省制度的相关知识。
10.【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宋开宝四年在广州设市舶使,掌海上贸易;宋崇宁元年又在杭州、明州、温州、密州、秀州等地设市舶司,负责检查进出船只商货、管理外商。”可知,宋朝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说明当时政府重视海外贸易,D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优良品种,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招商引资,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造船技术,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政府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难度不大。
11.【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博、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和结合所学可知,“瓦子”是宋朝时期城市中出现的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中圈出专供演出的圈子——“勾栏”,D项符合题意;
A:官员办公场所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体育运动场所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市民住宅场所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宋代都市生活的认识。
12.【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直至18世纪中叶,中国刊印的书籍比世界上其它地方所印刷的总数还多”和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时的匠人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用胶泥刻字。变死字为活字,变死版为活版,经济、省时,活字印刷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D项符合题意;
A: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与题干“刊印”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火药广泛运用于战争,与题干“刊印”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指南针运用于航海,与题干“刊印”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活字印刷术,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答案】B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可知,元朝时,在澎湖岛设置澎湖巡检司,管理琉球(今台湾)和澎湖,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设立行政机构,B项符合题意;
A:清朝统一台湾后,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A项不符合题意;
C:元朝设立宣政院直接管辖西藏,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C项不符合题意;
D: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一个行省,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中央政府对台湾地区的有效管辖。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注意材料关键信息“台湾地区”,结合基础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14.【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C:根据所学可知,两宋之交女词人李清照婉约派代表人物,她的词委婉清秀细腻,C项符合题意;
A:苏轼是北宋豪放派词人,他的词豪迈飘逸,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A项不符合题意;
B:南宋辛弃疾豪放派代表人物,他的词雄奇扩大、气势磅礴、震撼人心,B项不符合题意;
D:关汉卿是元代戏剧家,代表作是《窦娥冤》,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北宋词人,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相关知识。
15.【答案】A
【知识点】明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即江苏南京,A项符合题意;
B:陕西西安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河南开封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浙江杭州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的建立,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16.【答案】A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元朝时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A项符合题意;
B:维吾尔族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回部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畏兀儿族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回族的形成,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7.【答案】D
【知识点】戚继光抗倭
【解析】【分析】D:根据所学可知,1553年,葡萄牙人以“借地晾晒水浸货物”为借口,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D项符合题意;
A:俄罗斯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西班牙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意大利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能力,难度不大。
18.【答案】B
【知识点】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明代,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科技巨著,记述了当时的一些先进生产技术”和结合所学可知,明朝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B项符合题意;
A:根据所学可知,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总结前人经验,历时27年编成的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A项不符合题意;
C:明代科学家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C项不符合题意;
D: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对我国古代科技常识的考查,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仔细阅读题干,结合所学很容易作答。
19.【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建筑与文学——明长城和北京城、小说和戏剧
【解析】【分析】D:根据所学可知,明朝的北京城由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组成,整个平面呈“凸”字形,北京城的核心是宫城,D项符合题意;
A:皇城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外城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内城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故宫的相关史实。
20.【答案】C
【知识点】李自成起义
【解析】【分析】C:根据所学可知,明末土地兼并严重,赋税沉重,民不聊生,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起义。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C项符合题意;
A: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A项不符合题意;
B: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族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清,B项不符合题意;
D:明朝灭亡以后,明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李自成起义,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闯王李自成起义提出的口号。
21.【答案】D
【知识点】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
【解析】【分析】D:根据所学可知,1771年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为摆脱沙俄压迫,维护民族独立,率领部众发动了武装起义,并冲破沙俄重重截击,历经千辛万苦,胜利返回祖国,D项符合题意;
A: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A项不符合题意;
B:18世纪中 期 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B项不符合题意;
C: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2.【答案】B
【知识点】清朝的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清朝前期人均占有耕地情况》和结合所学可知,人均耕地越来越少,主要原因是清初统治者十分重视经济恢复,经济发展使清朝前期人口数量激增,人地矛盾突出,B项符合题意;
A:人口增长缓慢,不是题干主旨,A项不符合题意;
C:人均耕地越来越少,“耕地不断扩大”与史实不符,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森林遭到破坏,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清朝人口的增长,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时,根据题干表格内容,特别是其中的数据的变化看出现象,再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回答。
23.【答案】C
【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C:根据所学可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乾隆时,只放广州一处,特许“广州十三行”管理,严格限制对外贸易,C项符合题意;
A:泉州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厦门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清朝的闭关锁国的政策,要求具备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24.【答案】C
【知识点】清朝的文学艺术——红楼梦、昆曲、京剧
【解析】【分析】C:根据所学可知,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道光年间逐渐形成为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皮黄戏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以后就被称为“京戏”或“京剧”,是中国的国粹,C项符合题意;
A:川剧是中国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A项不符合题意;
B:昆曲又称昆剧、昆腔,原流行于苏州昆山一带的昆山腔,B项不符合题意;
D: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者“大戏”,广东传统戏曲之一,源自南戏,流行广东、广西两省和港、澳地区,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考查京剧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示意图的分析和解读能力,难度适中,答题的关键在于对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25.【答案】(1)大运河。洛阳。作用: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明长城。鸭绿江。目的: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明朝的建筑与文学——明长城和北京城、小说和戏剧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图1大运河和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巩固隋朝统治,加强南北交通,605年隋炀帝征发民工几百万,利用了天然河道和旧有渠道,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开通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连成了一条贯通北起涿郡,南到余杭的大运河,大运河全长两千多千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根据材料图2明长城和结合所学可知,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明朝大规模修筑,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明长城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已成为中华民族聪明智慧、坚韧刚毅和凝聚力的精神象征。
故答案为:
(1)工程:大运河。中心:洛阳。作用: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工程:明长城。东:鸭绿江。目的: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点评】本题以二则图文材料为依托,考查百家争鸣和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6.【答案】(1)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原因:统治者广纳贤才,知人善任,重用贤能;虚心纳谏,励精图治;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推行改革。
(2)表现:南方农业发展速度更快;培育出新的手工行业,发展起著名的瓷都;商业发展,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广州、泉州是对外贸易的港口。影响: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当时朝中人才济济;他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在政治上,他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和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的盛世局面,被称为“贞观之治”。根据材料一“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发展经济,改革税制,使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他在位的前期,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和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即位以后,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裁减沉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这些局面出现的原因是统治者广纳贤才,知人善任,重用贤能;虚心纳谏,励精图治;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推行改革。
(2)根据材料二“两宋期间,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农业都有发展,但南方的发展速度更快,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培育出新的手工行业,发展起著名的瓷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广州、泉州是对外贸易的港口,尤其是泉州,已经成为重要的国际港口。”可知,南方农业发展速度更快;培育出新的手工行业,发展起著名的瓷都;商业发展,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广州、泉州是对外贸易的港口。这一发展的深远影响是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故答案为:
(1)盛世局面:贞观之治;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原因:统治者广纳贤才,知人善任,重用贤能;虚心纳谏,励精图治;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推行改革。
(2)表现:南方农业发展速度更快;培育出新的手工行业,发展起著名的瓷都;商业发展,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广州、泉州是对外贸易的港口。影响: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点评】本题以四则材料为依托,考查百家争鸣和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7.【答案】(1)唐朝,东渡日本。天竺,《大唐西城记》。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郑和七下“西洋”
(2)明朝,抗倭。荷兰,台湾。沙俄;取得两次雅克萨之战胜利,沙俄被迫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图1和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时期,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讲学,六次出行,五次失败,历尽千辛万苦,以致双目失明,终于到达日本。鉴真在日本坚持不懈地传播佛学和唐朝文化,他帮助日本设计的唐招提寺,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他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图1是唐朝鉴真东渡日本。根据材料一图2和结合所学可知,贞观时期,为求取佛经,玄奘西行天竺,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十多年后,玄奘携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由其口述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图2是玄奘西行天竺。根据材料一图3和结合所学可知,为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从1405年到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郑和下西洋先后拜访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最远的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图3是郑和七下“西洋”。
(2)根据材料二图4和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中期,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在东南倭寇最猖獗的时候,明王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戚继光率“戚家军”英勇作战,先后浙江、福建、广东等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图4是明朝戚继光抗倭。根据材料二图5和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末年,荷兰殖民者趁明朝国势衰败之际,出兵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在台湾实行殖民统治。清初,在福建沿海坚持抗清的郑成功决心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领军队横渡台湾海峡,抵达台湾南部,与荷兰殖民者进行了长达八个月的斗争,终于在1662年2月打败荷兰殖民者,被荷兰殖民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回祖国怀抱。图5是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根据材料二图6和结合所学可知,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经过雅克萨之战打败了沙俄的侵略,1689年清政府与沙俄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图6是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
故答案为:
(1)图1:唐朝,东渡日本。图2:天竺,《大唐西域记》。图3主要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图3壮举:郑和七下“西洋”。
(2)图4:明朝,抗倭。图5:荷兰,台湾。图6:沙俄;取得两次雅克萨之战胜利,沙俄被迫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点评】本题以二则图文材料为依托,考查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天竺、郑和七下“西洋”、明朝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四川省内江市2023-2024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