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秋深圳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毒品,万恶之源。我国历史上曾发出“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决心的“禁毒
第一人”是
A .关天培 B .陈化成 C .林则徐 D .琦善
2.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
国而是战胜国。”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
A .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B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C .让外国使节进驻北京 D .获得更多赔款
3.历史学家范文澜说: “农民阶级消极方面的狭隘性、保守性、私有性……正是这些特性
的反映,也决定了太平天国的必然崩溃。”范文澜分析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 )
A .影响 B .爆发背景 C .性质 D .失败原因
4.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 “……务使天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
使, 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本质上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民
A .要求人人分到土地
B .追求社会公平的理想
C .要求大家都吃饱饭
D .追求财富的绝对平等
5.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 侵略者,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页。关于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的重大事件表述准确
的是
A .金田起义标志着初步建立政权
B .天京事变标志着军事上进人全盛时期
C . 《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学习西方
D .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6.有学者研究认为,甲午战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 甲午战后则变“投
资+特权”, 对此变化, 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 .甲午战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加速发展
B .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 .《马关条约》让列强开始获得贸易和投资特权
D .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
7.下图是外国资本在中国设立工厂数量变化图。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B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C .外国商船可以在长江自由航行 D .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
8.19 世纪 60 到 90 年代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掀起了一场强兵富国的运
动,关于该运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 .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C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D .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9 .洋务派的中央代表奕 提出: “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由此可看出洋务
运动的侧重点在于学习西方的( )
A .思想文化 B .军事技术 C .教育制度 D .政治制度
10.1889 年, 张之洞在《筹设炼铁厂折》 中说: “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
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 ”他主张
A .创办民用工业
B .任用维新人士
C .实行三民主义
D .宣传民主科学
11.甲午中日战争后,各国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美国正忙于与西班牙争夺殖民地,无 暇东顾。为了维护其在华权益,1899 年 9 月,美国向英、俄等六国提出了关于对华“门户
开放”政策的照会。以上内容反映了美国提出“ 门户开放”政策的( )
A .背景 B .内容 C .结果 D .影响
12.1898 年清政府发布谕令: “图治之法,以农为体,以工商为用……兼采中西各法, 讲
求利弊,有能创制新法者,必当立于优奖。 ”清政府在这一谕令中
A .提倡发展工商业 B .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 C .主张重农抑商
D .否定洋务运动
13.下列对戊戌变法(见下图所示内容) 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B.
C .
D .
14.某战争后的条约规定,中国派亲王载沣赴德国,以谢公使克林德被杀之罪; 派亲贵那
桐赴日本,以谢书记官杉山彬被杀之罪,并在克林德“遇害处树立铭志之. ”.此战后
A .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B .列强势力开始深人中国内地
C .外国公使开始进驻北京 D .革命开始成为中国的时代主流
15.对历史史实进行比较,是提高学习效果的一种方式。《南京条约》、《马关条约》与
《辛丑条约》相比,内容都涉及
A .割地 B .赔款
C .开埠通商 D .投资办厂
16.史学家常把 1916 年至 1927 年称为中华民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其主要依据是这一
时期
A .帝制复辟 B .军阀混战
C .瓜分狂潮 D .太平天国运动
17.造成以下表格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义和团运动 B .洋务运动 C .军阀混战 D . 日本侵华
18.辛亥革命之初,革命党人被看作“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辛亥革命之后,袁世
凯、张勋等复辟帝制, 遭到了全国人民反对。 该变化反映了
A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制度
C .革命党人属性发生变化 D .已经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19.如图是哪一个政党宣传革命思想的机关刊物
A .共产党 B .国民党 C .兴中会 D .同盟会
20.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此对联写的是
A .浙皖起义 B .广西起义 C .武昌起义 D .黄花岗起义
21.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下列哪一项与三民主义不符( )
A .民族 B .民权 C .民生 D .民盟
22. 《中华民国史》 写道:“他提议将分散的革命组织(合) 成一个大团体,协力从事反 清革命。这个建议获得一致赞成。 ”这个“大团体”的成立,标志着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大团体”是指
A .强学会 B .兴中会 C .同盟会 D .国民党
23. “从 1912—1917 年的五年间,大约有 550 万在校或者毕业的学生。到了五四运动时
期,约有 1000 万受过某种新式教育的人。这些人构成了五四运动的中坚和新式观众。 ”这
组数据表明五四运动兴起的重要原因是( )
A .民主思想的传播 B .近代教育的发展 C .民族工业的兴盛 D .新闻传媒的发展 24.五四运动不仅有青年学生的参与,广大工人、商人、市民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这
表明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原因在于
A .社会各界形成斗争合力 B .采取武装斗争的方式
C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D .中国人民开始觉醒了
25.导致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 )
A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B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C .中国以战败国的身份参加巴黎和会 D .巴黎和会被英、法、美等列强操纵
26.某课外小组展开历史竞猜活动,有一谜面是“北京大学 ”“ 巴黎和会 ”“新民主主义
革命”,它的谜底应是
A .五四运动 B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C .洋务运动 D .戊戌变法
27.下表中的“运动名称”一栏应该填写
A .新文化运动 B .维新变法运动 C .五四运动 D .土地改革运动
28.胡适在他的《文学改良刍议》指出:“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八 事者何? 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 ,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 呻吟。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下列对胡适主张的表述最准确是
A .文学创作要有自己的情感 B .文学创作要紧跟时代的变迁
C .主张不用典故,不讲技巧 D .从形式到内容对文学进行改革
29.某班开展历史知识竞猜活动,有一谜语的谜面是“南湖游船、开天辟地、 焕然一
新 ”,它的谜底是
A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 .五四运动的爆发 C .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D .中华民国的成立
30.20 世纪初期,一位历史人物因为创办《青年杂志》 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后又成
为五四运动的领导人, 该历史人物
A .是中共“一大 ”上海组代表 B .发表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C .在中共“一大 ”上当选为中央局书记 D .发表过《文学改良刍议》
二、材料分析题(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4 年之际,洋务军事工业雇用工人约 10800 人;洋务民用工业雇用个 人约 8000 人;洋务矿业雇用工人约 20000 人,总计约为 39000 人……1843 年至 1893 年,中国城镇 人口由 2072 万增加到 2351 万,城市人口比重由 5. 1%提高至 6%.近代城市的数目在增
加。河北的唐山,河南的焦作,湖北的大冶,江西的萍乡,台湾的基隆等地,正是洋务派
在那里采新法开矿,才发展为近代城市。
材料二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城市发展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这与哪一运 动有关?
(2)据材料二,概括晚清财政收入结构有什么变化?说明这一变化与上述运动之间的关
系?
(3)请举出一个这场运动中所创办的民用企业,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场运动的认
识。
32.探究辛亥革命
(革命主张)
材料一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
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
(1)依据材料一,概括其所反映的核心主张。
(革命经过)
(2)上述图片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某一片段。请仿照示例,选择除示例以外的任意
一幅图片进行介绍。
示例:图 4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1911 年 4 月,黄兴领导革命党人在广州发动起义,因众 寡悬殊,很多革命党人牺牲。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
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革命意义)
材料二 皇帝……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 思
想的闸门已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
——金冲及《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
(3)依据上述材料,概括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评价伟人)
(4)上述三位同学对孙中山的评价都正确吗 请结合所学,阐述你的理由。
33. “民族的独立与发展”是近代中国人孜孜以求的梦想。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
华民族的追梦史。
·惊梦 ·
沉睡中的晚清中国在西方的枪炮声中惊醒......
材料一: 构建知识结构是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技能。下面是某同学依据材料按“侵华战 争、不平等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三个项目设计的知识结构示意图。老师
发现各项目均有一处知识错误,请你找出图中错误并加以改正。
(1)错误一: ;改为: ;
错误二: ;改为: ;
错误三: ;改为: 。
材料二:
(2)材料二中两幅图片见证或刻画了近代中国的屈辱历程。图一的“废墟”是哪次侵华战 争造成的?主凶是谁?哪一条约的签订表明清政府成为西方列强的图二“扯线木偶”?该
条约中哪一条款最能表明清政府成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3)你认为近代中国遭受深重苦难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有何启示?
·逐梦 ·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为挽救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一直在逐梦的路上......
(4)19 世纪下半期到 20 世纪初,中国的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思想领域进行了探索。结
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结构图:
A B C D E
(5)近代先进中国人的逐梦过程有什么特点?
(6)回首中国近代化历程,你有何感悟?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解析: 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危机四伏,西方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
代,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为了开辟海外市场,不断向中国运用纺纱品,但都严重滞销。
在正常的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出超地位,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 私鸦片,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林则徐上书道光帝要求禁烟,1838 年底,道 光帝派力主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故 C 项正确;关天培、陈化成是在
鸦片战争中牺牲的民族英雄,排除 AB 项;琦善是道光帝将林则徐革职查办后的钦差大
臣,他并没有禁烟的活动,排除 D 项;故选 C。
2 .B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南京条约》签订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 国。 ”可知还要继续打开中国市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欧洲列强为了进一步打
开中国市场, 扩大侵略权益。1856 年秋,英国
解析: B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南京条约》签订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 ”可知 还要继续打开中国市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欧洲列强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扩大侵 略权益。1856 年秋,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悍然出动军舰袭击广州城,法国借口“马神甫
事件” ,同意和英国共同出兵,英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了。选项 B 符合题
意;《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被迫承认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A 排除;让外国使节进驻北
京、获得更多赔款,不是根本原因,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CD 排除。故选 B。
3 .D
【详解】
依据材料中“……正是这些特性的反映,也决定了太平天国的必然崩溃”信息结合所学可 知, 该学者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的角度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观因素,因此 D 选项正确;材料主要分析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观因素,不是它的影响、爆发背景和
性质,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 D。
4 .B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可 知,这些内容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中国农民追求社会公平的理想,想要实现绝对的平
均主义,但是这一思想根本无法实现。B 项符合题意,ACD 项表述与题干信息不符,故选
B。
5 .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 1851 年 ,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兴起, A 项说法错误;天京事变标
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 B 项说法错误;《天朝田亩制度》规定按人口平均分配土
地, C 项说法错误;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是正确的; D 项符合题意;故选
D。
6 .D
【详解】
甲午战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战后则变为“投资+特权”。对比 可知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由“贸易”变为“投资”。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甲午战败后 签订的《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办工厂,从而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
国的资本输出,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 D 符合题意;
甲午战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加速发展没有体现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A 排除;甲午战后列 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没有体现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B 排除;列强开始获得贸易和投
资特权是在《马关条约》签订之前, C 排除。故选择 D。
7 .A
【详解】
依据题干中外国资本在中国设立工厂数量变化图可知 1895~1900 年与 1894 年之前相比,
外国在华设立工厂数量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 这主要是因为 1895 年清政府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 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此后,
西方列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 加强了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A 正确; 1901 年, 清政府在八国
联军侵华战争后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其中规定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B 排除;1858
年, 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其中规定外国商船可以在长江自
由航行,C 排除。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被迫于 1858 年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
约》, 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D 排除。故选 A。
8 .D
【详解】
19 世纪 60 到 90 年代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洋务派官员掀起了一场强兵富国的 运动, 即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只是单纯学习西方科技而没有变革落后的封建制度, 不可能 使中国富强, 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 宣告洋务运动失败,故 D 符合题意。 ABC 都
是关于洋务运动的正确说法,故 ABC 不符合题意。故选 D。
9 .B
【详解】
依据题文信息“自强以练兵为要, 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结合所学可知, “制器”指的是学 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制造先进武器,为此洋务派创办了大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故
B 项符合题意, ACD 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 B。
10 .A
【解析】
题干的“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的大意是欠缺了本应具有的民间日用之物。由此可 以看出,张之洞主张创办民用工业。故 A 符合题意;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与任用维 新人士无关。故 B 不符合题意;实行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与张之洞无关。 故 C 不符合题意;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与张之洞无关。故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A。
11 .A
【详解】
根据所学和材料“甲午中日战争后,各国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美国正忙于与西班牙争夺 殖民地,无暇东顾。为了维护其在华权益……”可知,这是在介绍门户开放的背景,故 A 符
合题意; 内容是机会均等,结果、影响是使中国成为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统治的国家,
故 BCD 均不符合题意。故选 A。
12 .A
【详解】
依据题干“图治之法,以农为体,以工商为用……兼采中西各法,讲求利弊,有能创制新
法者,必当立于优奖”可知此时清政府在坚持以农为本的情况下也强调了工商业的重要
性,提倡发展工商业, 并提出学习西方科学技术,A 正确,C 排除;依据题干可知清政府在 这一谕令中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而不是主张西方思想,B 排除;依据题干可知这一谕
令与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思想一脉相承,并没有否定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D
排除。故选 A。
13 .A
【详解】
1895 年,康有为、梁启超发起“公车上书” 。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故 A 说法错误, 符合题意; 严复等借助报刊、 学堂等宣传维新变法,推动了戊戌变法的发展,排除 B;光 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是变法的高潮时期,排除 C ;1898 年 9 月,慈
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 ,变法失败。排除 D。故选 A。
14 .D
【详解】
根据材料“中国派亲王载沣赴德国,以谢公使克林德被杀之罪;派亲贵那桐赴日本,以谢 书记官杉山彬被杀之罪 ”等信息可知, 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辛丑条约》 的内容和 影响,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革命开始成为中国时 代主流,D 项正确;列强在通商口岸获得租地建房的权利是《南京条约》 的附件,与材料 信息不符, A 项错误;列强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而材料体现的是
《辛丑条约》内容,不符合题意, B 项错误;外国公使开始进驻北京是《天津条约》 后,
与材料不符, C 项错误。
15 .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南京条约》 的主要内容包括: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 2100 万元;开 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
双方协议。 《马关条约》 的主要内容包括:把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割让给日本,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开办工厂,赔偿 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包括:清政府赔偿白银 4.5 亿两,保证严 禁人民参加反对列强的活动,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列强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 地,在北京划定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许中国人居住。所以三个条约中都涉及的 是赔款,《辛丑条约》中没有割地和开放商埠;投资办厂是《马关条约》的内容。 ACD 项
与题意不符, B 项符合题意,故选 B。
16 .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在 1916 年帝制复辟失败后去世,和题干材料中时间不符,故 A 错误;题干材料中描述 1916 年至 1927 年是中华民国最黑暗的时期是因为袁世凯死后北洋 军阀群龙无首,陷入割据混战时期,故 B 正确;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 中国的狂潮,C 项不符合题意; 太平天国运动的时间是 1851-1864 年,和题干材料中时间
不符,故 D 错误;故选 B。
17 .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16 年,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了军阀混战局面,军队增多,战争不断,
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故 C 符合题意。 义和团运动是 1898 到 1900 年,洋务运动是从十
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日本侵华是从 1931 年到 1945 年,故 ABD 均不符合题意。故
选 C。
18 .A
【详解】
根据材料“辛亥革命之初,革命党人被看作‘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辛亥革命之
后,袁世凯、张勋等复辟帝制,遭到了全国人民反对”可知,辛亥革命后,国人对革命党 人的态度发剩了变化,逐渐支持革命派反对封建帝制,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A 项 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制度,排除 B 项; 革命党人属性的属性没有发生
变化,排除 C 项;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革命果实最后被窃取
了,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9 .D
【详解】
依据图片“民报”,结合课本所学可知,为了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1905 年 8 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大会决定创办《民报》, 作为同盟会的机关 刊物。中国同盟会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D 正确;《民报》不是共产党、国民
党、兴中会的机关刊物,ABC 排除;故选 D。
20 .D
【详解】
材料是对黄花岗起义的描述,1911 年 4 月 27 日,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为推翻清王朝 的统治,在广州起义失败,战役牺牲的七十二人的遗体葬于黄花岗。因此此次起义又称黄
花岗起义。故选 D。
21 .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 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因此
与三民主义不符的是民盟, D 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 ABC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
D。
22 .C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他提议将分散的革命组织(合)成一个大团体,协力从事反清革命”并结 合所学可知,“大团体”是指同盟会。 1905 年 8 月,孙中山联合华兴会、光复会和兴中会 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 地权”为纲领,把推翻清朝统治、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作为革命目标。中国同盟会是 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所以 C 项符合题意; A 项与宣传维新变法有关,排 除; B 项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的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排除; D 项中国国民党的前身为
中国同盟会, 1912 年改组为国民党,排除。故选 C。
23 .B
【详解】
材料“到了五四运动时期,约有 1000 万受过某种新式教育的人”体现的是近代教育发展对五 四运动的推动,B 项正确;材料与民主思想传播、民族工业的兴盛及新闻传媒的发展等说
法无关,ACD 项排除。故选 B。
24 .A
【详解】
根据材料“五四运动不仅有青年学生的参与, 广大工人、商人、市民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 中”可知, 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是因为, 广大人民权重团结一心,形成了斗争合力, 彻 底地反帝反封,A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强调采取武装斗争的方式取得胜利,排除 B 项; 材 料中没有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排除 C 项; 材料中无法体现中国人民开始觉醒了,
且表述不符合史实,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开始不断觉醒,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25 .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等战胜国在巴黎和会上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 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中国, 1919 年 5 月 4 日, 北京学生在天 安门前发表宣言,并举行示威游行,五四运动爆发。 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会 议操纵国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A 正确;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巴黎和 会被英、法、美等列强操纵不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排除 BD;中国以战败国的身份参加巴
黎和会的说法错误,排除 C。故选 A。
26 .A
【详解】
依据题干“北京大学”“巴黎和会”“新民主主义革命”,可知与五四运动有关,1919 年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北京大学等高校的学生为先锋发
动了五四爱国运动,而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因此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开端, A 正确;据此分析 BCD 不符合题意。故选 A。
27 .A
【详解】
根据图表中的口号和代表人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15 年的新文化运动以“民主” 、“科 学”为口号,领导人物是陈独秀和胡适等, A 项正确;维新变法运动的口号是“变法图强”, 排除 B 项;五四运动的口号是“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排除 C 项;土地改革运动把土地分
给了农民,消灭了地主阶级,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28 .D
【详解】
据“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 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 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 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可知,胡适主张从形式到内容对文学进 行改革。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1917 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
议》 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 ” “不摹仿古
人 ” “不作无病之呻吟 ”。陈独秀紧接着发表《文学革命论》 一文,主张推倒陈腐、雕
琢、艰涩的旧文学, 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 白话文逐 渐普及开来,D 项正确;文学创作要有自己的情感没有体现“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 避俗字俗语 ”等,排除 A 项; 材料没有体现文学创作要紧跟时代的变迁,排除 B 项;主张
不用典故,不讲技巧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29 .A
【详解】
从材料“南湖游船、开天辟地、 焕然一新”中可以看出是中共一大。1921 年, 中国共产党的 一大在上海召开, 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 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陈独秀为中 央局书记。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
面貌一新了, A 项正确;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一场新的伟大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开始,
与题意不符,排除 B 项;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思想解放运动, 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 泛传播,并无南湖游船,与题意不符,排除 C 项;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使中国革命的面
貌焕然一新,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30 .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陈独秀成为五四运动的领导人, 指导学生运动, 1921 年,中共一大召
开,陈独秀在中共“一大”上当选为中央局书记,C 项符合题意; ABD 三项不符合题意;故
选C。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掌握三个事件的内容,“中共一大”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结合
三者的共同点解答问题,陈独秀在三次运动中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 材料分析题
31.(1)城镇人口、 城市数量增加。洋务运动。
(2)农业税收减少,工商业税收(工商杂税收入及其他收入)增加;工商业税 收所占比重超过农业税收。 19 世纪 60 年代,伴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中国的
民用企业得到了一
解析: (1)城镇人口、城市数量增加。洋务运动。
(2)农业税收减少,工商业税收(工商杂税收入及其他收入)增加;工商业税收所占比重 超过农业税收。 19 世纪 60 年代,伴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中国的民用企业得到了一定程
度的发展,促进了当时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3)上海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开平矿务局等。
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城市化;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促进了近代工
业的发展。
【详解】
(1)依据材料一“……1843 年至 1893 年,中国城镇人口由 2072 万增加到 2351 万,城市 人口比重由 5.1%提高至 6%,近代城市的数目在增加。”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城市发展出现了 城镇人口、城市数量增加的变化趋势。从材料中提到的洋务运动兴办的企业用工人数和河 北的唐山等地,因洋务派在那里开办企业而兴起的近代城市,可知当时中国城镇人口、城
市数量增加主要是受洋务运动的影响。
(2)从材料二晚清财政收入的数字对比可以看出:农业税收入数额在逐步减少,工商杂税
和其他税收入的数额在迅速增加;工商杂税收数额所占比重超过农业税收数额所占的比
重;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以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主体地位,封建统治者又实行重农抑商
的政策,农业生产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19 世纪 60 年代,伴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
中国的民用企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促进了当时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3)依据所学可知,从 19 世纪 70 年代起,洋务派以“求富 ”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民
用企业, 如上海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开平矿务局等。 结合上述材料可
知,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城市化;洋务运动促进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使中国出现了第 一批近代企业, 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
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32. (1)三民主义。
(2)赋分标准 :时间、事件经过、 评价。
(3)赋分标准 :依据材料得出三点正确结论。
(4)甲、丙同学的观点正确,乙同学的观点有错误。
理由:孙中山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领导辛亥革命,
解析: (1)三民主义。
(2)赋分标准:时间、事件经过、 评价。
(3)赋分标准:依据材料得出三点正确结论。
(4)甲、丙同学的观点正确,乙同学的观点有错误。
理由:孙中山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 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并领导一系列革命斗争,以维护革命成果,反对北洋政府的独裁
统治,他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约法》 是袁世凯颁布的维护专制统治
的法案,与孙中山无关。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即“民
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因此材料所反映的核心主张是三民主义。
(2)根据图片 1 中国同盟会成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05 年 8 月,孙中山等在日本东
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确立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
选举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创办《民报》作为机关报。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
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
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3)根据图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宣告了中国 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极大地推动了
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4)根据图片三位同学对孙中山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甲、丙同学的观点正确, 乙 同学的观点有错误。因为孙中山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 立中华民国,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并领导一系列革命斗争,以维护革命成果,反 对北洋政府的独裁统治, 他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约法》是袁世凯颁
布的维护专制统治的法案,与孙中山无关。
【点睛】
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识记辛亥革命指导思想。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识记辛亥革命的经过。
解答第三问需要识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解答第四问的关键是评价孙中山。
33.(1)“进一步 ”改为“开始 ”;
“第二次鸦片战争 ”改为“甲午中日战争 ”;
“《北京条约》”改为“《辛丑条约》”。
(2)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主凶:英法联军;
条约: 《辛丑条约》; 清政府保证严禁
解析: (1)“进一步 ”改为“开始 ”;
“第二次鸦片战争 ”改为“甲午中日战争 ”;
“《北京条约》”改为“《辛丑条约》”。
(2)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主凶:英法联军;
条约: 《辛丑条约》;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3)根源: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清政府腐败无能);
启示:落后就要挨打或者改变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等;
(4)A 洋务运动 B 辛亥革命 C 变法图强 D 民主与科学 E 制度
(5)特点: 中国近代化探索由学习西方器物到学习社会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6)启示: 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 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
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改革开放,科教兴国等等。(回答一点即可)
【详解】
(1)依据所学可知, 1840-1842 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1842 年中国被迫签订 《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封 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 1895 年李鸿章和日本的 伊藤博文在日本的马关签订中日《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半殖民地
化程度大大加深。 1900-1901 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中国战败, 1901 年签订了《辛丑条
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把“进一步”改为“开始”;把“第二次
鸦片战争”改为“甲午中日战争”;把《北京条约》改《辛丑条约》。
(2)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二中两幅图片见证或刻画了近代中国的屈辱历程。图一的“废
墟”是圆明园废墟,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 1856 年 10 月,英法联军为主凶, 美俄两
国为帮凶, 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 年 10 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 闯进圆明
园, 疯狂抢掠园中珍宝,十二生肖丢失,为了掩人耳目,英法联军又放火焚毁了这座著名 的皇家园林。1901 年,清政府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 条约》。《辛丑条约》 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 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表明清政府成为西方列强的图二“扯线木偶”。 该 条约中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最能表明清政府成为了帝国主义统治
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3)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遭受深重苦难的根本原因是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清政府腐
败无能); 带给我们的启示是落后就要挨打或者改变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等。
(4)依据所学可知,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是指洋务运动; 以奕 、曾国藩、 李鸿章、左宗
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发动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
治,洋务派以“自强”的口号创办了许多军事工业,后来以“求富”的口号创办了许多民 用工业。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启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学习西方的政
治制度是指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倡导变法图强,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是指新文化运动; 以陈独秀、 李大钊、鲁 迅、胡适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故结构图填: A 洋务
运动; B 辛亥革命;C 变法图强;D 民主与科学; E 制度。
(5)依据所学可知, 洋务运动打着“自强 ”“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工业,最主要 是学习西方的技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意识到中国制度的落后,开始学习西方的 制度, 新文化运动时期,打着“民主”与“科学”的旗号,主要学习西方的思想,故中国 近代化探索的特点是由学习西方器物到学习社会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 由表及里,由浅
入深, 层层深入。
(6)回首中国近代化历程, 带给我们的感悟是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改革开放,科教兴国等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3--2024广东省深圳市八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卷(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