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梯度练习--2024-2025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素养达标
1.(2024·海南期中)据《史记》记载,公元前3世纪,王翦“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都县。因南征百越之君。而王翦子王贲,与李信破定燕、齐地”。这一记载可用来说明( D )
A.周武王积极开拓国家疆域
B.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C.汉朝承袭了秦朝行政制度
D.秦逐步建立起统一多民族国家
2.(2024·辽宁鞍山)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道:“制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材料中所体现的政治制度是( C )
A.皇权专制与分封制 B.世袭制与中央集权制
C.皇帝制度与世袭制 D.宗法制与郡县制
3.(2024·天津期中)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中国)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中新皇帝推行的制度( A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标志着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C.地方割据势力被完全铲除
D.创新了地方基层管理模式
4.(2024·江苏盐城)孟姜女哭长城是中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相传秦朝时,范喜良和孟姜女刚新婚三天,范喜良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为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由此可以看出秦朝( B )
A.赋税沉重 B.徭役繁重
C.以法治国 D.以吏为师
5.(2024·福建厦门)据《岳麓秦简》,若里人要求获得爵赏的回乡军人出钱宴请,则要求宴请者、应允要求者都要受到严惩。此举意在( C )
A.改革法律制度
B.消除血缘关系的潜在威胁
C.强化基层治理
D.提升军功阶层的政治地位
6.(2024·河南开封)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凡《秦纪》之外的历史书籍及非博士官所藏的《诗》、《书》、百家语限期烧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烧,禁止私学,欲求学的以吏为师;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此举意在( C )
A.发展教育事业 B.促进民族融合
C.加强专制统治 D.强化地方治理
7.(2024·贵州贵阳)《史记·陈涉世家》中记载:“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在出土的睡虎地秦简《徭律》中规定,如遇水雨,则免除征发。二者说法的差异说明( C )
A.史料年代越久远可信度越高
B.文字史料有主观性故不可信
C.历史研究需要多种史料互证
D.历史真相都能从考古中还原
8.(2024·湖南长沙)史书记载,秦末陈胜在当佣工时曾对同伴说“苟富贵,勿相忘”;项羽看到秦始皇东游时,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也”;刘邦在咸阳服徭役时看到秦始皇出巡,感叹道“大丈夫当如此”。这反映当时( D )
A.社会矛盾极其尖锐 B.封建等级关系森严
C.政府鼓励积极进取 D.社会阶层流动性大
9.(2024·云南昆明)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写道:“周之失在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在于政不在于制”。据此可知,柳宗元认为秦亡于( D )
A.分封制度 B.宦官干政
C.郡县制度 D.不施仁义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封建制较之奴隶制,无疑是历史上的一大进步,但对农民阶级来说,它并不是什么康乐世界,而是新的“枷锁和奴役”。
秦始皇三十一年,颁布“使黔首自实田”的法令,使军功地主得到了最大的利益。另外,秦王朝实行“尊奖兼并之人”的政策,允许土地买卖,地主可以利用各种手段攫取大量的田产,逐步形成了“富者连田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严重情况。无地或只有很少土地的农民,除了遭受高额的地租剥削外,还要向封建国家交纳口赋、柴草等繁重的赋税。农民一年到头辛勤劳动,收成的三分之二都被地主阶级剥夺走了,剩下的部分很难维持家庭生活。
秦统一六国之后,不顾人民死活,“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澹(给)其欲也”,无休止地征调兵役、徭役,那些被征当兵的农民,因路途遥远、条件恶劣,加上官吏的欺压,许多人惨死在戍守之地;秦始皇为了满足私欲,滥用民力,大肆修建宫室、陵墓,造成了“男子力耕不足粮镶(饷),女子纺绩(织)不足衣服”“劳罢者不得休息,饥寒者不得衣食”的困境,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给广大农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所体现的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并对这一生产关系加以评析。
二、能力提升
11.(2024·云南红河)秦朝的三公九卿制,九卿中有管国家事务的官职,如:廷尉,掌管刑法;典客,管边疆民族事务;也有管皇家事务的官职,如:宗正,管皇室宗族事务;太仆,管宫廷车马;奉常,管宗庙礼仪。据此可知,秦朝( C )
A.实现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B.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C.政治体制有家国同构色彩
D.体现礼法结合的治理理念
12.(2024·内蒙古赤峰)秦朝统治者注重制度、法规建设,善于运用法制化手段治理国家,运作政治;秦始皇曾指令群儒议定封禅典礼的仪轨,还曾自诩“上荐高庙,孝道显明”;为了“得众之心”,他还一度推行过“缓刑罚,薄赋敛”的政策。以上现象( B )
A.违背了法家思想的精神
B.顺应了现实政治的需要
C.蕴含了外儒内法的思想
D.反映了社会矛盾的尖锐
13.(2022·河北高考)有学者研究简牍发现,秦代上级机构向下级机构下达的行政文书中通常有“书到相报,不报,追”等字样,郡向属县下发文书时也特别要求“别书相报……”,汉代同类文书则不再额外强调。这说明( A )
A.秦代集权体制有其限度
B.汉代官吏管理水平提高
C.汉代交通利于文书传递
D.秦汉治国思想发生转变
14.(2023·天津高考)秦朝灭亡后,项羽在具有绝对优势兵力的情况下,取得咸阳后没有称帝,而是分封诸王,并自立为西楚霸王;他认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遂率部东归。这主要反映了项羽( B )
A.目光远大 B.观念传统
C.审时度势 D.优柔寡断
15.(2024·河北衡水)秦统一以前,粮价较稳定,大致粟石三十钱左右。秦朝统一全国后,粮价急剧上涨,《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六年(前216年),关中“米石千六百”。这一变化可能是源于( C )
A.农民起义导致社会动荡
B.法家统治思想阻碍农业发展
C.大兴土木使得民失农时
D.长期战乱后的社会经济凋敝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史记》的记载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贫苦农民)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秦简律条
“御中发征,乏弗行,赀(罚款)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斥责);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水雨,除兴(免除劳役)。”
——云梦秦简(1975年出土于湖北云梦的
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徭律》
对秦亡原因的探讨
汉初总结秦二世而亡的教训,最集中的是“举措暴众”。所谓“举措”,主要的指对外战争和大规模的非生产性的工程建设;所谓“暴众”,主要的指严刑峻法。诸如董仲舒等知识分子则比较强调“暴众”……而诸如刘邦、吕雉、刘恒(汉文帝)这些当权者们则认为,“举措失当”……才是秦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
——栗劲《秦律通论》
自秦以来,有乱无治,甚至夷狄灭国,“是废封建之罪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
——黄宗羲《留书·封建》
(1)《史记》记载“陈胜等因‘失期,法皆斩’而起义”,云梦秦简《秦律》出土后,学界对《史记》记载的真实性提出各种可能性的解释。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2)对“秦二世而亡”原因的不同结论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素养达标
1.(2024·海南期中)据《史记》记载,公元前3世纪,王翦“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都县。因南征百越之君。而王翦子王贲,与李信破定燕、齐地”。这一记载可用来说明( D )
A.周武王积极开拓国家疆域
B.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C.汉朝承袭了秦朝行政制度
D.秦逐步建立起统一多民族国家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王翦和王贲相继攻破楚国、燕国和齐国,并设立郡县进行管辖,这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反映了秦逐步建立起统一多民族国家,D项正确;材料时间为公元前3世纪,周武王早已过世,排除A项;春秋时期,周天子就已丧失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而材料所述时间是公元前3世纪,排除B项;材料记载可用来说明秦逐步建立起统一多民族国家,未体现汉朝承袭了秦朝行政制度,排除C项。故选D。
2.(2024·辽宁鞍山)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道:“制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材料中所体现的政治制度是( C )
A.皇权专制与分封制 B.世袭制与中央集权制
C.皇帝制度与世袭制 D.宗法制与郡县制
[解析]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代(中国)。根据“朕为始皇帝”可知是皇帝制度。根据“传之无穷”可知是世袭制,所以材料所体现的是皇帝制度与世袭制,C项正确;材料内容与分封制、宗法制无关,排除A、D两项;材料仅体现了皇帝制与世袭制,不能体现中央集权制,排除B项。故选C。
3.(2024·天津期中)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中国)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中新皇帝推行的制度( A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标志着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C.地方割据势力被完全铲除
D.创新了地方基层管理模式
[解析] 根据材料“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可知,该制度为秦朝的郡县制,以流官取代世俗贵族对地方的治理,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行政控制,A项正确;秦汉以后官僚政治成为主体,贵族政治沦为补充,贵族政治彻底瓦解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地方割据的基础是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地方割据势力无法被完全铲除,排除C项;郡县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排除D项。故选A。
4.(2024·江苏盐城)孟姜女哭长城是中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相传秦朝时,范喜良和孟姜女刚新婚三天,范喜良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为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由此可以看出秦朝( B )
A.赋税沉重 B.徭役繁重
C.以法治国 D.以吏为师
[解析] 据材料“范喜良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为饥寒劳累而死”,可知范喜良是被迫服徭役,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范喜良是被迫服徭役而死,排除A项;秦朝属于古代封建专制国家,“事皆决于法”,体现为以法治国,材料未涉及,排除C项;“以吏为师”强调注重法家思想,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B。
5.(2024·福建厦门)据《岳麓秦简》,若里人要求获得爵赏的回乡军人出钱宴请,则要求宴请者、应允要求者都要受到严惩。此举意在( C )
A.改革法律制度
B.消除血缘关系的潜在威胁
C.强化基层治理
D.提升军功阶层的政治地位
[解析] 根据材料“若里人要求获得爵赏的回乡军人出钱宴请,则要求宴请者、应允要求者都要受到严惩”可知,秦朝法律严惩回乡军人宴请地方人民,这有助于防止其利用军人威望干涉地方和聚众为害,有助于强化基层治理,C项正确;材料虽出自《岳麓秦简》,但材料信息与法律制度改革无关,排除A项;“消除”说法错误,且材料并未说明军人和里人的血缘关系,排除B项;回乡军人不得受到宴请和宴请他人,这与政治地位无关,且并未进入国家政权,排除D项。故选C。
6.(2024·河南开封)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凡《秦纪》之外的历史书籍及非博士官所藏的《诗》、《书》、百家语限期烧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烧,禁止私学,欲求学的以吏为师;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此举意在( C )
A.发展教育事业 B.促进民族融合
C.加强专制统治 D.强化地方治理
[解析] 依据材料“凡《秦纪》之外的历史书籍及非博士官所藏的《诗》、《书》……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进行文化专制,以便为加强专制统治服务,C项正确;材料说的是文化专制,不是发展教育,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文化专制,与促进民族融合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地方治理,排除D项。故选C。
7.(2024·贵州贵阳)《史记·陈涉世家》中记载:“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在出土的睡虎地秦简《徭律》中规定,如遇水雨,则免除征发。二者说法的差异说明( C )
A.史料年代越久远可信度越高
B.文字史料有主观性故不可信
C.历史研究需要多种史料互证
D.历史真相都能从考古中还原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史记》和睡虎地秦简关于因雨失期的处罚记载不同,表明相关问题的研究需要在多种史料互证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C项正确;“史料年代越久远可信度越高”的说法绝对,排除A项;文字史料有其史料价值,并非不可信,排除B项;“都能”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C。
8.(2024·湖南长沙)史书记载,秦末陈胜在当佣工时曾对同伴说“苟富贵,勿相忘”;项羽看到秦始皇东游时,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也”;刘邦在咸阳服徭役时看到秦始皇出巡,感叹道“大丈夫当如此”。这反映当时( D )
A.社会矛盾极其尖锐 B.封建等级关系森严
C.政府鼓励积极进取 D.社会阶层流动性大
[解析] 根据材料“彼可取而代也”与“大丈夫当如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邦、项羽与陈胜是秦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他们在起义前就具有了一定的提升其社会地位的渴望,并且凭借其能力,在秦末起义中完成了阶级及阶层跃升,说明当时的社会阶层流动性大,D项正确;“社会矛盾极其尖锐”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本题主旨“社会流动性大”,而“封建等级关系森严”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政府的政策以及态度,排除C项。故选D。
9.(2024·云南昆明)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写道:“周之失在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在于政不在于制”。据此可知,柳宗元认为秦亡于( D )
A.分封制度 B.宦官干政
C.郡县制度 D.不施仁义
[解析] 据材料“秦之失在于政不在于制”可知,秦的灭亡不是因为制度,而是因为暴政,D项正确;秦朝废除了分封制,排除A项;秦朝灭亡是因为秦朝的暴政引发了农民起义而灭亡的,与宦官干政和郡县制度无直接关系,排除B、C两项。故选D。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封建制较之奴隶制,无疑是历史上的一大进步,但对农民阶级来说,它并不是什么康乐世界,而是新的“枷锁和奴役”。
秦始皇三十一年,颁布“使黔首自实田”的法令,使军功地主得到了最大的利益。另外,秦王朝实行“尊奖兼并之人”的政策,允许土地买卖,地主可以利用各种手段攫取大量的田产,逐步形成了“富者连田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严重情况。无地或只有很少土地的农民,除了遭受高额的地租剥削外,还要向封建国家交纳口赋、柴草等繁重的赋税。农民一年到头辛勤劳动,收成的三分之二都被地主阶级剥夺走了,剩下的部分很难维持家庭生活。
秦统一六国之后,不顾人民死活,“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澹(给)其欲也”,无休止地征调兵役、徭役,那些被征当兵的农民,因路途遥远、条件恶劣,加上官吏的欺压,许多人惨死在戍守之地;秦始皇为了满足私欲,滥用民力,大肆修建宫室、陵墓,造成了“男子力耕不足粮镶(饷),女子纺绩(织)不足衣服”“劳罢者不得休息,饥寒者不得衣食”的困境,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给广大农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所体现的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并对这一生产关系加以评析。
[答案] 特点:①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
②农民占有少量的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和税收外,还能留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评析:①封建社会的农民虽然遭受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但有一定的人身自由,能够比较自主的劳动,有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对于奴隶社会而言,是人类历史的进步。
②封建社会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兵役等,迫使农民脱离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封建制生产关系日渐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也必将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解析] 特点:根据材料“秦王朝实行‘尊奖兼并之人’的政策,允许土地买卖,地主可以利用各种手段攫取大量的田产,逐步形成了‘富者连田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严重情况”可知,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根据材料“无地或只有很少土地的农民,除了遭受高额的地租剥削外,还要向封建国家交纳口赋、柴草等繁重的赋税。农民一年到头辛勤劳动,收成的三分之二都被地主阶级剥夺走了,剩下的部分很难维持家庭生活”可知,农民占有少量的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和税收外,还能留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评析:根据材料“无地或只有很少土地的农民,除了遭受高额的地租剥削外,还要向封建国家交纳口赋、柴草等繁重的赋税。农民一年到头辛勤劳动,收成的三分之二都被地主阶级剥夺走了,剩下的部分很难维持家庭生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建社会的农民虽然遭受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但有一定的人身自由,能够比较自主的劳动,有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对于奴隶社会而言,是人类历史的进步;根据材料“无休止地征调兵役、徭役,那些被征当兵的农民,因路途遥远、条件恶劣,加上官吏的欺压,许多人惨死在戍守之地;秦始皇为了满足私欲,滥用民力,大肆修建宫室、陵墓,……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给广大农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建社会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兵役等,迫使农民脱离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封建制生产关系日渐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也必将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能力提升
11.(2024·云南红河)秦朝的三公九卿制,九卿中有管国家事务的官职,如:廷尉,掌管刑法;典客,管边疆民族事务;也有管皇家事务的官职,如:宗正,管皇室宗族事务;太仆,管宫廷车马;奉常,管宗庙礼仪。据此可知,秦朝( C )
A.实现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B.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C.政治体制有家国同构色彩
D.体现礼法结合的治理理念
[解析] 根据材料“九卿中有管国家事务的官职……也有管皇家事务的官职”可知,九卿具有双重身份,体现了秦朝政治体制有家国同构色彩,C项正确;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与本题无关,排除A项;郡县制的实行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排除B项;礼法结合指儒家文化与法家文化融合,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C。
12.(2024·内蒙古赤峰)秦朝统治者注重制度、法规建设,善于运用法制化手段治理国家,运作政治;秦始皇曾指令群儒议定封禅典礼的仪轨,还曾自诩“上荐高庙,孝道显明”;为了“得众之心”,他还一度推行过“缓刑罚,薄赋敛”的政策。以上现象( B )
A.违背了法家思想的精神
B.顺应了现实政治的需要
C.蕴含了外儒内法的思想
D.反映了社会矛盾的尖锐
[解析] 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秦始皇无论是运用法制化手段治理国家还是指令群儒议定封禅典礼的仪轨或者是推行过“缓刑罚,薄赋敛”的政策,都是顺应现实政治的需要,B项正确;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秦始皇无论是运用法制化手段治理国家还是指令群儒议定封禅典礼的仪轨或者是推行过“缓刑罚,薄赋敛”的政策都是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体现,没有违背法家思想的精神,排除A项;秦朝奉行法家思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社会矛盾尖锐,排除D项。故选B。
13.(2022·河北高考)有学者研究简牍发现,秦代上级机构向下级机构下达的行政文书中通常有“书到相报,不报,追”等字样,郡向属县下发文书时也特别要求“别书相报……”,汉代同类文书则不再额外强调。这说明( A )
A.秦代集权体制有其限度
B.汉代官吏管理水平提高
C.汉代交通利于文书传递
D.秦汉治国思想发生转变
[解析] 据题干信息可知,秦代上级机构向下级机构下达行政文书后,要求对方收到后作书回复,未回复的要督促,结合所学,当时受交通条件等的限制,上级与下级之间的政令传达、沟通联络还不能完全确保通畅,因此要求收到文书后回复,以确保上级对下级、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反映秦代集权体制有其限度,A项正确;材料体现上级对下级、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而非官吏管理,排除B项;汉代交通条件相比秦朝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排除C项;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秦汉的治国思想是相近的,排除D项。故选A。
14.(2023·天津高考)秦朝灭亡后,项羽在具有绝对优势兵力的情况下,取得咸阳后没有称帝,而是分封诸王,并自立为西楚霸王;他认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遂率部东归。这主要反映了项羽( B )
A.目光远大 B.观念传统
C.审时度势 D.优柔寡断
[解析] 根据材料“项羽在具有绝对优势兵力的情况下,取得咸阳后没有称帝,而是分封诸王,并自立为西楚霸王;他认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遂率部东归”可知,项羽取得咸阳后分封诸王,自立为西楚霸王后率部东归,体现了项羽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没有进行政治制度革新,B项正确;项羽取得咸阳后分封诸王,这不属于目光远大的表现,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项羽观念传统,与审时度势无关,排除C项;材料主要反映了项羽观念传统,未体现项羽优柔寡断,排除D项。故选B。
15.(2024·河北衡水)秦统一以前,粮价较稳定,大致粟石三十钱左右。秦朝统一全国后,粮价急剧上涨,《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六年(前216年),关中“米石千六百”。这一变化可能是源于( C )
A.农民起义导致社会动荡
B.法家统治思想阻碍农业发展
C.大兴土木使得民失农时
D.长期战乱后的社会经济凋敝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大兴土木,征发了大量的徭役,这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因而带来了秦朝的粮价急剧上涨,C项正确;秦朝的农民起义爆发是在秦始皇去世后发生的,此时尚未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排除A项;法家思想强调重农抑商,因此粮价上涨与法家统治思想本身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了秦统一前,粮价较低,因此战国时期的战乱并不是秦朝统一后粮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史记》的记载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贫苦农民)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秦简律条
“御中发征,乏弗行,赀(罚款)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斥责);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水雨,除兴(免除劳役)。”
——云梦秦简(1975年出土于湖北云梦的
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徭律》
对秦亡原因的探讨
汉初总结秦二世而亡的教训,最集中的是“举措暴众”。所谓“举措”,主要的指对外战争和大规模的非生产性的工程建设;所谓“暴众”,主要的指严刑峻法。诸如董仲舒等知识分子则比较强调“暴众”……而诸如刘邦、吕雉、刘恒(汉文帝)这些当权者们则认为,“举措失当”……才是秦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
——栗劲《秦律通论》
自秦以来,有乱无治,甚至夷狄灭国,“是废封建之罪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
——黄宗羲《留书·封建》
(1)《史记》记载“陈胜等因‘失期,法皆斩’而起义”,云梦秦简《秦律》出土后,学界对《史记》记载的真实性提出各种可能性的解释。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2)对“秦二世而亡”原因的不同结论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答案] (1)看法:《史记》关于延误期限处罚的记载与云梦秦简《秦律》中的规定不符。西汉距秦朝不远,有大量秦朝典籍文献留存,《史记》对秦律的记载应是有根据的。云梦秦简为考古实物,有关秦律内容为当时官吏记载,可信度较高。造成两者记载不同的原因可能是陈胜吴广起义是在秦二世时期,法律修改过,也可能是因为云梦秦简记载的是《徭律》,《史记》讲的是戍边,戍边延误期限的处罚比服徭役延误期限的处罚更重。因此两则史料记载并不冲突。
(2)解释:董仲舒等知识分子认为秦二世而亡主要是因为“暴众”也即严刑峻法。汉初的统治者认为秦朝治理国家的举措失当。黄宗羲认为原因是秦朝废除了分封制。这种观点差异与评论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看待角度、个人立场的不同有关。董仲舒等儒家知识分子推崇儒家的德治思想,希望借秦朝因为暴政而亡国的例子劝诫统治者。汉初的统治者批评秦朝“举措失当”,既是为了论证汉朝取代秦朝的正当性,也是为了分析秦朝国家政策的利弊得失,为西汉的国家治理提供借鉴。黄宗羲是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他所处的时代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弊端日益显现,因此强调废除分封制、将权力过度集中于皇帝和中央的危害。
[解析] (1)根据材料“失期,法皆斩”“失期三日到五日,谇(斥责);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记》关于延误期限处罚的记载与云梦秦简《秦律》中的规定不符。可认为两者的记录不矛盾。西汉距离秦朝时间不远,有大量秦朝典籍文献留存,《史记》作为研究秦朝历史的权威性史料,对秦律的记载是有根据的。云梦秦简为考古实物,有关秦律内容可信度较高。造成两者记载不同的原因可能是法律修改过,也可能是因为云梦秦简记载的是《徭律》,《史记》讲的是戍边。也可认为《史记》记载有误,因为《史记》写作时距离秦朝灭亡已经比较久远,作者有可能有意夸大秦朝的暴政来突显西汉的正统性。还可以认为云梦秦简记载的是《徭律》,不适用于对戍边延误期限的处罚,因此《史记》的记载是可信的。言之有理即可。
(2)根据材料概括不同人对于“秦二世而亡”原因的不同认识,并分析其原因。据材料“董仲舒等知识分子则比较强调‘暴众’”可知,董仲舒等知识分子认为秦二世而亡主要是因为“暴众”,也即严刑峻法。结合所学,儒家知识分子推崇仁义和德治思想,希望借“秦朝因为暴政而亡国”的例子劝诫统治者。据材料“诸如刘邦、吕雉、刘恒(汉文帝)这些当权者们则认为,‘举措失当’……才是秦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可知,汉初的统治者批评秦朝“举措失当”。结合所学可知,这既是为了论证汉朝取代秦朝的正当性,也是为了分析秦朝国家政策的利弊得失,为西汉的国家治理提供借鉴。据材料“是废封建之罪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可知,黄宗羲认为秦二世而亡原因是废除了分封制。结合所学,黄宗羲是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他所处的时代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弊端日益显现,因此反对将权力过度集中于皇帝和中央。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梯度练习--2024-2025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