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梯度练习(含解析)--2024-2025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一、素养达标
1.(2024·山东枣庄)《汉书》记载,西汉建立后,“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这种政策( B )
A.是汉武帝推行的重要经济政策
B.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体现了统治者与百姓同甘共苦的思想
D.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为指导
[解析]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建立后,天子没有四匹毛色一样的马,将相只能乘牛车,因此汉朝政府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项正确;材料是汉高祖、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实行的政策,并非汉武帝时期的政策,排除A项;这是汉朝统治者为了恢复发展经济而实行的与民休息的政策,并非统治者与百姓同甘共苦,排除C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现在汉武帝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B。
2.(2024·江苏南通)据考古发现,汉文帝霸陵地表无封土,墓中陶俑数量众多,陪葬品简朴,无奢侈物件。这与《史记》载“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相符。据此可知,汉初( A )
A.注重与民休息 B.冶炼技术落后
C.皇权日趋没落 D.贫富分化严重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提倡节俭。汉文帝霸陵的薄葬特点体现西汉初年注重与民休息,A项正确;汉文帝要求薄葬,“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主要是为了节俭,不给百姓增添负担,而非因为技术落后或皇权没落,排除B、C两项;从汉文帝霸陵陪葬品简朴不能得出贫富分化情况,排除D项。故选A。
3.(2024·河北沧州)西汉初期,统治者将恢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作为首要任务,并取得显著效果。下列体现了这一时期“显著效果”的是( A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开元盛世 D.大定之治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西汉建立后,有鉴于秦朝的暴政,采取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措施。到文帝和景帝时期社会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出现了“文景之治”,A项正确;光武中兴是在东汉初,排除B项;开元盛世是在唐朝,排除C项;大定之治是在金朝,排除D项。故选A。
4.(2024·贵州毕节)汉武帝即位后不久,召集一些青年才俊出入禁宫,授予他们侍中、中常侍等官职,让他们“参与谋议”,并按皇帝旨意,在朝堂对以丞相为首的公卿百官拟定的行政方案加以诘难。这一制度设计意在( D )
A.打击地方割据 B.避免决策失误
C.提升行政效率 D.加强君主权力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设立中朝,选拔一些官位较低的人进入中朝讨论国事,从而分割了丞相的权力,加强了皇权,D项正确;设立中朝是在调整中枢机构而非地方,排除A项;“避免决策失误”过于绝对,排除B项;“提升行政效率”并非根本目的,排除C项。故选D。
5.(2024·福建漳州)汉高祖刘邦曾下诏禁止商人及其子弟为官。汉武帝不顾汉初以来的传统,任命大量商人出身的官员为其理财,由中央统一调度商业营运,使国家成为市场最大的商业主体。这一举措( A )
A.巩固了大一统国家
B.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C.铲除了诸侯王势力
D.确立了新的选官制度
[解析] 根据材料“由中央统一调度商业营运,使国家成为市场最大的商业主体”可知,汉武帝之所以大量任命商人出身的官员帮其理财,目的在于通过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来加强中央集权,进而巩固了大一统国家,A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厉行重农抑商,排除B项;材料所述属于经济上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而削弱诸侯王属于政治上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C项;汉武帝之所以任命商人出身的官员帮其理财,只是想要借助其力量加强经济方面的中央集权,并非在选官制度上的创新,排除D项。故选A。
6.(2024·山东潍坊)董仲舒把“天”作为人间秩序合理性的背景,并对这套解释自然与历史的宇宙法则予以充分的论述,为儒家学说的重建奠定了庞大的理论框架,并使之转化为民族国家的意识形态。董仲舒的思想( D )
A.以格物致知为实践路径
B.旨在强化社会伦理和道德秩序
C.认为天理是宇宙的本源
D.迎合了大一统时代的政治需要
[解析] 根据材料“为儒家学说的重建奠定了庞大的理论框架,并使之转化为民族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新儒学迎合了国家大一统的需要,后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D项正确;格物致知与程朱理学有关,排除A项;材料与强化社会伦理和道德秩序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实现儒学思想的思辨化是在宋代实现的,排除C项。故选D。
7.(2024·山东日照)下表为某同学整理的秦汉时期知识要点。可知该同学学习主题是( A )
时间 事件
秦始皇时期 设桂林郡、南海郡、象郡
汉武帝时期 置校尉,屯田渠犁;设置河西四郡
汉宣帝时期 设置西域都护府
A.边疆开发治理 B.统治政策延续
C.监察机构变革 D.文化交流传播
[解析] 根据材料所涉及的地点可知,这些地方位于边疆地区,秦汉政府在这些地区设置机构进行管理,属于对边疆地区的治理,A项正确;汉代和秦代在边疆治理的方式上有一定的区别,并非继承关系,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监察机构,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设置行政管理机构,不是文化交流,排除D项。故选A。
8.(2024·陕西汉中)东汉后期,太学生联合世族官员结为“部党”,借助儒家伦理大肆营造舆论,开展反对宦官擅权的政治斗争,时称“党人清议”,最终遭到镇压。东汉时期的清议运动( B )
A.塑造了清正的舆论环境
B.折射出政坛的黑暗腐朽
C.客观上使外戚势力崛起
D.直接导致黄巾起义失败
[解析] 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清议”是东汉末年太学生联合世族官员为打击宦官专权而进行的抨击朝政的活动,主要与政治有关,折射出宦官专权下政坛的黑暗腐朽,B项正确;据材料“最终遭到镇压”可知,清议运动没能塑造清正的舆论环境,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后期,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外戚势力崛起不是清议运动促成的,排除C项;直接导致黄巾起义失败是政府的镇压,排除D项。故选B。
9.(2024·安徽宣城)司马迁在《史记》中以黄帝为华夏第一帝,并将秦、楚、越以及中国四边的匈奴族、南越族、东越族、西南夷等的祖先一同纳入华夏同祖共源的世系中。这反映出当时( A )
A.大一统的思想潮流
B.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制衡
C.民族间矛盾的消除
D.官修史书取得重大突破
[解析] 材料“司马迁在《史记》中以黄帝为华夏第一帝,并将秦、楚、越以及中国四边的匈奴族、南越族、东越族、西南夷等的祖先一同纳入华夏同祖共源的世系中”体现的是司马迁在国家大一统思想的影响下,对周边少数民族的认同,因此突出华夏同祖共源的说法,A项正确;汉朝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中央对地方具有绝对的控制力,排除B项;受中国国情影响,民族之间的矛盾不可能消除,排除C项;《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非官修史书,排除D项。故选A。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武帝采取的措施
建元三年 (前138年) 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胡奴甘父俱出陇西
元朔二年 (前127年) 武帝“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
元鼎四年 (前113年) 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三官
元封五年 (前106年) 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上述措施的影响。
[答案] (1)措施:派张骞出使西域;颁布“推恩令”;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创设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监察。
(2)影响: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初步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解析] (1)措施:根据材料“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胡奴甘父俱出陇西”可知,派张骞出使西域;根据材料“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可知,颁布“推恩令”;根据材料“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三官”可知,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根据材料“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可知,创设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监察。
(2)影响:根据材料“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胡奴甘父俱出陇西”可知,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根据材料“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可知,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根据材料“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三官”可知,汉武帝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所有措施初步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二、能力提升
11.(2023·广东高考)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 A )
A.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
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
C.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 据本题材料“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穷,统治者难以剥削到很多东西,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因暴政而亡的教训,西汉初期让士兵复员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让战时逃亡在外的人回乡,发还原有的田宅;下令释放因饥饿自卖为奴婢的人为平民;田租定为十五税一,材料中陆贾无为胜有为的思想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法家思想,排除B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在汉武帝时期,不是西汉初期,排除C项;材料并未对西汉初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进行论述,排除D项。故选A。
12.(2023·山东高考)先秦贵族尚马车,贱牛车,此风秦汉犹存。及至东汉晚期,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这种“风尚”反映了( A )
A.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 B.戒奢尚俭的社会风气
C.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 D.豪强势重的政治现实
[解析] 根据材料“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可知,东汉后期,天子至士乘坐牛车之所以成为一种风尚,是因为牛车稳而宽敞,是沉迷于享受的表现,由此体现了当时政治的衰颓,A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在东汉后期是否是戒奢尚俭,排除B项;天子至士喜乘牛车是为了享受,而不是重视农耕和农业,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乘坐车辆的变化,没有体现豪强势重信息,排除D项。故选A。
13.(2023·全国新课标卷)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B )
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
[解析] 根据本题材料“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刘焉上书认为天下无法安定,原因在于刺史权力太轻,朝廷于是改部分资深刺史为州牧,至此刺史(州牧)开始成为一州的军政长官,正式跃升为长吏、太守的上级,“州”开始正式作为行政区出现。东汉后期由于中央朝廷的持续衰弱,原本的“十三州”监察区开始正式成为行政区划,而其行政长官虽名义上仍由皇帝任免,但实际上已经脱离朝廷掌控,州刺史和州牧权力大增,对郡、县两级管理拥有绝对的管辖权。所以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B项正确;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排除A项;东汉后期各州刺史、州牧开始正式划地自治,全面掌握辖区内军政财大权,而朝廷对此已经无能为力,不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排除C项;材料此举增强了地方州长官的权力,弱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排除D项。故选B。
14.(2022·辽宁高考)《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文献中常见有“四海之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方内安宁”“日月所照”等类似表述。这反映了汉代( C )
A.边疆治理趋于完善
B.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
C.“大一统”的政治理念
D.“华夷之辨”的思想意识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历史文献中经常出现“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等歌颂国家统一的表述,反映了汉代重视“大一统”的政治理念,C项正确;“四海之内”等表述并未体现边疆治理的发展与完善,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汉代地方行政制度有所发展,排除B项;“四海之内”等说法并未强调“华夷之辨”的思想意识,排除D项。故选C。
15.(2024·浙江联考)我国古代有一部医学巨著,成书于东汉,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最早的中药学著作。它系统地总结了古代医家等各方面的用药经验,对已经掌握的药物知识进行了一次全面而系统的整理。这部著作( A )
A.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B.奠定了中国古代中医理论的基础
C.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D.为世界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解析] 根据材料题干“成书于东汉”“中药学著作”“总结了古代医家等各方面的用药经验”及所学可知,这部医学巨著是《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药物性著作,A项正确;《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国古代中医理论的基础,排除B项;《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排除C项;“为世界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朔五年,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二千石禄的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
——《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
材料二 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在封建政治中处于一种独特的地位。它通过监察百官和向皇帝谏诤朝政得失来行使职权,因而是封建国家机器的调节器。但是,在封建君主专制下,监察制度的兴废和成效,取决于皇帝的品质意志及皇权的强弱。秦汉时期,监察往往与行政、司法、军事及宫廷服务交织一起。晋代御史职权也很广泛,“自皇太子以下无所不纠。”唐代监察体制没有改掉历代监察官吏职权混杂的通病,使唐朝末年一部分监察官吏演变为地方军阀。到明代,十三道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机构重叠,职权混淆,工作效率很差。
——林雅《中国封建监察制度及其得失评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国家治理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作用及其局限性。
[答案] (1)主要措施:颁布“推恩令”;设刺史监察地方;设立中朝;实行盐铁官营。
(2)历史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起到整顿吏治、督促官吏的积极作用。
局限性:监察的职能受制于皇权;监察权与行政权混淆,职能过大,事权混杂。
[解析] (1)主要措施:由材料一“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可得出,颁布“推恩令”;由材料一“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直接代表皇帝监察高官乃至诸侯王”可得出,设刺史监察地方;由材料一“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可得出,设立中朝;由材料一“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可得出,实行盐铁官营。
(2)历史作用:由材料二“它通过监察百官和向皇帝谏诤朝政得失来行使职权,因而是封建国家机器的调节器”及所学可得出,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起到整顿吏治、督促官吏的积极作用。局限性:由材料二“在封建君主专制下,监察制度的兴废和成效,取决于皇帝的品质意志及皇权的强弱”可得出,监察的职能受制于皇权;由材料二“唐代监察体制没有改掉历代监察官吏职权混杂的通病,使唐朝末年一部分监察官吏演变为地方军阀。到明代,十三道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机构重叠,职权混淆,工作效率很差”可得出,监察权与行政权混淆,职能过大,事权混杂。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一、素养达标
1.(2024·山东枣庄)《汉书》记载,西汉建立后,“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这种政策( B )
A.是汉武帝推行的重要经济政策
B.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体现了统治者与百姓同甘共苦的思想
D.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为指导
2.(2024·江苏南通)据考古发现,汉文帝霸陵地表无封土,墓中陶俑数量众多,陪葬品简朴,无奢侈物件。这与《史记》载“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相符。据此可知,汉初( A )
A.注重与民休息 B.冶炼技术落后
C.皇权日趋没落 D.贫富分化严重
3.(2024·河北沧州)西汉初期,统治者将恢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作为首要任务,并取得显著效果。下列体现了这一时期“显著效果”的是( A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开元盛世 D.大定之治
4.(2024·贵州毕节)汉武帝即位后不久,召集一些青年才俊出入禁宫,授予他们侍中、中常侍等官职,让他们“参与谋议”,并按皇帝旨意,在朝堂对以丞相为首的公卿百官拟定的行政方案加以诘难。这一制度设计意在( D )
A.打击地方割据 B.避免决策失误
C.提升行政效率 D.加强君主权力
5.(2024·福建漳州)汉高祖刘邦曾下诏禁止商人及其子弟为官。汉武帝不顾汉初以来的传统,任命大量商人出身的官员为其理财,由中央统一调度商业营运,使国家成为市场最大的商业主体。这一举措( A )
A.巩固了大一统国家
B.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C.铲除了诸侯王势力
D.确立了新的选官制度
6.(2024·山东潍坊)董仲舒把“天”作为人间秩序合理性的背景,并对这套解释自然与历史的宇宙法则予以充分的论述,为儒家学说的重建奠定了庞大的理论框架,并使之转化为民族国家的意识形态。董仲舒的思想( D )
A.以格物致知为实践路径
B.旨在强化社会伦理和道德秩序
C.认为天理是宇宙的本源
D.迎合了大一统时代的政治需要
7.(2024·山东日照)下表为某同学整理的秦汉时期知识要点。可知该同学学习主题是( A )
时间 事件
秦始皇时期 设桂林郡、南海郡、象郡
汉武帝时期 置校尉,屯田渠犁;设置河西四郡
汉宣帝时期 设置西域都护府
A.边疆开发治理 B.统治政策延续
C.监察机构变革 D.文化交流传播
8.(2024·陕西汉中)东汉后期,太学生联合世族官员结为“部党”,借助儒家伦理大肆营造舆论,开展反对宦官擅权的政治斗争,时称“党人清议”,最终遭到镇压。东汉时期的清议运动( B )
A.塑造了清正的舆论环境
B.折射出政坛的黑暗腐朽
C.客观上使外戚势力崛起
D.直接导致黄巾起义失败
9.(2024·安徽宣城)司马迁在《史记》中以黄帝为华夏第一帝,并将秦、楚、越以及中国四边的匈奴族、南越族、东越族、西南夷等的祖先一同纳入华夏同祖共源的世系中。这反映出当时( A )
A.大一统的思想潮流
B.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制衡
C.民族间矛盾的消除
D.官修史书取得重大突破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武帝采取的措施
建元三年 (前138年) 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胡奴甘父俱出陇西
元朔二年 (前127年) 武帝“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
元鼎四年 (前113年) 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三官
元封五年 (前106年) 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上述措施的影响。
二、能力提升
11.(2023·广东高考)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 A )
A.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
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
C.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12.(2023·山东高考)先秦贵族尚马车,贱牛车,此风秦汉犹存。及至东汉晚期,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这种“风尚”反映了( A )
A.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 B.戒奢尚俭的社会风气
C.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 D.豪强势重的政治现实
13.(2023·全国新课标卷)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B )
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
14.(2022·辽宁高考)《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文献中常见有“四海之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方内安宁”“日月所照”等类似表述。这反映了汉代( C )
A.边疆治理趋于完善
B.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
C.“大一统”的政治理念
D.“华夷之辨”的思想意识
15.(2024·浙江联考)我国古代有一部医学巨著,成书于东汉,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最早的中药学著作。它系统地总结了古代医家等各方面的用药经验,对已经掌握的药物知识进行了一次全面而系统的整理。这部著作( A )
A.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B.奠定了中国古代中医理论的基础
C.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D.为世界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朔五年,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二千石禄的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
——《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
材料二 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在封建政治中处于一种独特的地位。它通过监察百官和向皇帝谏诤朝政得失来行使职权,因而是封建国家机器的调节器。但是,在封建君主专制下,监察制度的兴废和成效,取决于皇帝的品质意志及皇权的强弱。秦汉时期,监察往往与行政、司法、军事及宫廷服务交织一起。晋代御史职权也很广泛,“自皇太子以下无所不纠。”唐代监察体制没有改掉历代监察官吏职权混杂的通病,使唐朝末年一部分监察官吏演变为地方军阀。到明代,十三道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机构重叠,职权混淆,工作效率很差。
——林雅《中国封建监察制度及其得失评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国家治理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作用及其局限性。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梯度练习(含解析)--2024-2025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