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市第一中学高2024届高二下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乾隆年间设立三通馆,其编修的地理志突破了之前以山川为纲要、以中原为核心的九州书写体系,采用以当朝行政区划为纲的疆域书写体系,将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一视同仁。这种地理志书写体系的变化
A.说明了中国版图的奠定 B.服务于国家认同的需要
C.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D.推动了地方制度的改革
2.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联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3.以李贽、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学者为代表的一批明清早期启蒙思想家,在批判和否定宋明理学家纯粹道义论幸福观的同时,还重构了幸福的内涵。他们把人的幸福还原为平等的个体诉求,倡导重欲、尚利的价值取向,不再把幸福的维度局限于封建道德的枷锁之内,这表明明清早期启蒙思想( )
A.丰富并发展了传统儒家思想 B.凸显了经世致用的治学之风
C.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D.与西方启蒙思想的核心相吻合
4.据1887年牛庄海关报告,每包重三百斤的洋纱,售价白银五十七两,而同样重量的土纱,售价白银八十七两。这表明( )
A.海关注重维护民族企业 B.外商惯用恶意倾销手段
C.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加快 D.各省纷纷设厂广为制造
5.下图是1843—1865年广州与上海茶叶输出额的对比。该图反映出( )
A.近代外贸由出超变为入超 B.手工制茶业竞争力减弱
C.近代经济半殖民地化趋势 D.近代民族工业有所发展
6.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依托保甲制度多次对全国人口进行比较完整的统计。但自咸丰二年(1852年)起,历年的人口造报每缺数省,缺报最多时可达10个省区,且多个省区的人口统计数据严重失实。这一现象表明( )
A.保甲制度容易人口造假 B.地方膨胀导致中央政令不畅
C.西方侵略削弱中央权威 D.社会动荡影响人口统计工作
7.1866年,广东商人方举赞在上海创办发昌机器厂。1877年1月到9月,发昌机器厂刊登推销小火轮兼及自产的车床等机器的广告,时间长达7个半月,刊登的广告数目达84次。这表明( )
A.求富成为洋务运动的主要目标 B.民族企业具有一定的制造能力
C.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 D.广告是企业竞争的主要手段
8.厘金制度一直被视为晚清地方政府剥削商户,阻碍商品经济发展的恶税。但据雍前等人最新研究发现,内陆地区的厘金扩大了本土棉布市场,并非恶税;沿海地区的厘金却成为洋布竞销的帮凶。对厘金认识的变化说明史学研究( )
A.受学者主观感受影响较大 B.已有的结论被新史料推翻
C.取决于区域研究发展水平 D.随着视野拓宽而更趋全面
9.1885年,盛宣怀改组轮船招商局,颁布“用人十条”,取消了招商局内部事务由众商会议协商的条款,规定招商局督办由北洋大臣专派,招商局人事任命、重大公事,皆需向北洋大臣请示。这一改组对轮船招商局的影响是( )
A.经营管理呈官僚化趋势 B.官股所占比例明显上升
C.官商勾结影响了企业效率 D.洋务派的影响力大大增强
10.《马关条约》换约前夕,英国某画报刊登了一幅漫画(如图),又附评论称:“中国,如果完全开放,对人类而言将是个黄金……战争影响下的真正占领是对市场权力的占领,显然规模很大。”这些信息反映出( )
A.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独占中国市场 B.三国干涉还辽是因日本要价过高
C.条约增开口岸等要求符合西方利益 D.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新形式
11.1896~1898年间,“读书人无不喜阅”《时务报》,主要撰稿人梁启超“名重一时,士大夫爱其语言笔札之妙,争礼下之。”对此,西人创办的《字林西报》评价说,读报开始成为中国人的“习惯”。这反映出当时( )
A.白话文已普及开来 B.新式教育成效显著
C.变法社会动员充分 D.士人危机意识突出
12.晚清时期,歌谣体童蒙读物《最新妇孺唱歌书》中写道:“万国通商口岸通,铁车轮舶疾如风。洲名澳亚欧非美,人种棕黄黑白红。世界群推老帝国,舞台谁是主人翁。诸君准备新人格,革命风潮逼远东。”这首歌谣( )
A.可能出现于洋务运动中 B.反映出清末西学东渐的深化
C.可能是立宪派的宣传品 D.反映出国人抛弃了改良道路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一)第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长城是古代中原王朝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处理古代世界一直无法彻底解决的欧亚内陆族群军事威胁的一种方案。……在世界近代史开启之初,明朝在具备强大实力的情况下,由于政权性格呈现“内向”特征,……对于海疆开拓甚为漠视,反而在北部陆疆、东部沿海大规模构建长城防御体系。明代中国这一做法,虽用较为经济的方式,在一段时间内维持了内政与边防、财政和军事之间的平衡,但从长期来看,并没有解决海陆边疆问题。在“南倭北虏”威胁之下,政府长期陷入财政危机与政权困境。
——摘编自赵现海《十字路口的长城》
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修筑长城是历代王朝各项劳役中最为残酷、最具代表性的一项劳役,以致“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家喻户晓。近代以来,人们对长城的看法则经历了戏剧性转变。20年代末国内著名报刊《良友》写道“在现代物质竞争中,西方每占优胜。……虽然中国建造长城时,美洲还没被发现,可惜今日长城老而无用了。”30年代初长城抗战爆发后,在各大新闻媒体的报道下长城被赋予了新的“身体”,出现了人的长城,铁血的长城等观念。1935年田汉在《义勇军进行曲》写到:“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意在重新唤起民众对于长城抗战的记忆。长城由此升华为一座更具精神意味的、新的长城。
——摘编自吴雪杉《长城:一部抗战时期的视觉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修筑长城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不同时期民众对长城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不同的原因。(9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人们对长城形象认知的因素。(4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有学者列表统计了晚清意识到中国步入大变局时期,并倡说“变局”观的人物共81位。如下
时期 时长(年) 人数 代表人物及其身份(部分)
1844~1860年 17 2 黄均宰(下层知识分子);徐继畲(督抚)
1861~1882年 22 28 冯桂芬(一般京官);王韬、薛福成(下层知识分子);李鸿章(总督,北洋大臣);奕 、奕譞、世铎(亲王);郑观应(商人);曾纪泽(驻外使节)等
1883~1894年 12 25 郭嵩焘(驻外使节);康有为(下层知识分子)等
1895~1898年 4 25 严复、谭嗣同(中下层地方官);盛宣怀(一般京官);张之洞(督抚,南洋大臣)等
1899~1902年 4 1 聂缉槼(巡抚)
——据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围绕“时代变局人”这一主题,自拟一个题目,运用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加以论述。(要求:紧扣“时代变局人”主题,着眼论述时代、变局、人三者之间的关联,题
目清晰,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合理)(12分)
(二)第15-16题为选考题,请考生从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15分)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384年,朱元璋创立卫所制,其源于隋唐府兵制并吸取了历史上屯田经验,是明朝最主要建军制度。自京师达州县要地皆设卫所,外统于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固定屯戍。在地方设都司,辖若干卫,一卫辖5个千户所,5600人;都司之下,冲要府县设千户所、百户所,其下设总旗及小旗。1393年,全国共有内外卫547个,所2563个,兵额达270万人。卫所隶属 五军都督府和兵部;征戍训练听命兵部,遇有战事,兵部奉旨从卫所调军,任领兵官率军出征,战争结束官军各回卫所,统调分离、将不专军、军不私将。卫所军丁源于军户,寓兵于农,军户世袭,除籍困难。军丁在营,分守备屯田二部,守屯结合,屯田养兵;宣宗后,军人生活水平及社会地位日渐低下,逃兵逐增,倭寇之乱,戚继光招募民兵取代卫所兵。
——摘编自《明朝军事制度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元璋创立的卫所制度的特点。(8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的卫所制度。(7分)
16.【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74年,45岁的西华师大“熊猫教授”胡锦矗,牵头全国第一次大熊猫野外调查研究。这次调查历时4年徒步9万公里,最终形成20多万字的《四川省珍贵动物资源调查报告》。基于胡锦矗科研团队的调查,国务院批准将2万公顷的卧龙自然保护区扩建为20万公顷,同时建立唐家河等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3年他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大熊野外生态观察站,取名“五一棚”,邀请著名动物学家夏勒等外国专家进驻“五一棚”,开启了大熊猫研究的国际合作,同时完成世界上第一部探索大熊猫生态环境和习性的巨著《卧龙的大熊猫》,出版专著20多部。胡锦矗发明通过龚便判断大熊猫特性的“胡氏方法”,沿用至今。他一直坚持授课到84岁高龄,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保护生物学人才。
——摘编自《西华师大三代科学家同获大熊猫研究与保护最高奖》
(1)根据材料,概括胡锦矗教授的主要成就。(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胡锦矗教授取得成就的原因。(6分)
内江市第一中学高2024届高二下期期中考试历史答案
参考答案:
1.B
2.D
3.A
4.C
5.C
6.D
7.B
8.D
9.A
10.C
11.D
12.B
13.(1)原因:“南倭北虏”的威胁;传统中国的长城防御策略;政权性格的“内向”性;稳定边疆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每点2分,任答2点,共4分)
影响:抵御了外族(北蒙古和南倭寇等)的侵扰,维护了国防安全;保障了中原人民安居乐业;带动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被动防御下边患始终存在;长期来看使明朝陷入财政危机与政权困局。(每点2分,任答3点,共6分)
(2)态度:古代以批评为主;民国初期认为“老而无用”;抗战时期赞美(高度认同)。(每点1分,共3分)
原因:古代修筑长城,加重人民负担,影响农业生产;民国前期,长城军事作用丧失,中外的巨大差距使人们对长城的认知发生变化;抗战时期,民族危机加深,长城成为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纽带。(每点2分,共6分)
(3)因素:时代背景;阶级立场;社会舆论;地域差异等。(每点2分,任答2点,共4分)
14.(12分,题目明确,论从史出,逻辑清晰)
示例一
题目:历史人物的倡说透视时代之变与时局之变
一些历史人物的思想、主张往往是时代和时局的反映。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剧。在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等人“开眼看世界”的行动中,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中,能够感受到时代脉搏跳动和世界潮流冲击引
起的震动与回声。奕 、李鸿章等统治阶级中的当权人物,疾呼“自强”“求富”,推行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兴办军事和民用工业、办新式学校、建新式海军等为主要内容的洋务新政,正是两次鸦片战争造成的变局、危局的直接反应。康有为、严复、梁启超等维新派更是提出变法、救亡图存的主张,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教育领域掀起了爱国救亡政治运动,其背后的推动力量,还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和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之下,出现了民族危机日益加剧的时局,使他们感受到了“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来临。
从以上倡说“变局”的历史人物的思想主张和实际行动中,可以透视出,处在近代工业文明兴起和迅猛发展时代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的中国,经历的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大变局。
示例二
题目:时代潮流下的“变局”及其倡说者
19世纪中期,英、法等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清朝闭关自大,封建制度已经没落,西方列强把侵略矛头指向了中国,中国一步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面对世界的变化和中国的危局、变局,中国各阶层有识之士做出了各种努力。
最早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魏源等先进的知识分子,对鸦片战争战败进行了反思,写了一批介绍西方的著作,使国人了解了世界形势的变化,并且提出了学习西方技术以自强的思想。大量的赔款以及被迫卷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更是民不聊生。农民阶级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提出《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等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的一系列主张。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奕 、李鸿章等统治阶级中的当权人物,思考挽救危机的出路,掀起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客观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证明了只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无法根除封建制度痼疾。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推动下进行了制度变革的尝试,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有识商人郑观应、状元实业家张謇等也投入到实业救国的浪潮中。
总之,晚清倡说“变局”者们的主张与行动,是对世界时代潮流和中国面临的变局的认识和回应,他们的努力体现了近代仁人志士的爱国精神与追求。
15.(1)特点:遍布全国各要地;军队规模庞大;双重管理,统调分离;寓兵于农,守屯结合;军户世袭,控制严格;军丁社会地位低。(每点2分,任答4点,共8分)
(2)明朝的卫所军事制度,是统治者继承和吸收了先代经济军事制度的结果;其建立保证了皇帝对军队地方的控制,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其寓兵于农,守屯结合,保
证了国家的兵员和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特别是边疆的卫所设立,有利于边防的巩固稳定和边疆的开发;明朝后期,军队战斗力低下,卫所制度偏废。(每点2分,任答4点,共7分)
16.(1)成就:组建科研团队;推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建立大熊猫研究机构;开启了大熊猫研究的国际合作;出版多部科研著作;发明“胡氏方法”;培养了大批人才。(每点2分,任答5点,共9分)
(2)原因:党和政府的支持;改革开放和与经济的发展;国际合作与团队协作;优秀的科学素养和爱国情怀。(每点2分,任答3点,共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