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模拟练习历史试题
1.伏羲氏(教人结网驯服鸟兽)、有巢氏(教人构木为居)、燧人氏(教人钻燧取火)、神农氏(教人播种五谷)以及补天造人的女娲等传说中的人物都曾经被列入过中国的“三皇"之列。这些“三皇"的传说反映出中国
A.远古文明领先世界 B.早期文明缺史实依据
C.远古文明发展概况 D.早期国家形态的出现
2.西周初年,周公旦被封在奄(商朝旧部,周初参与叛乱,被灭),建立鲁国;姜尚被封在营丘(敌视周的东夷人故地),建立齐国。这表明周初分封的主要目的是
A.发展经济 B.拱卫王室 C.奖赏功臣 D.笼络宗亲
3.春秋时期,中原诸侯对南方的楚国从内心里看不起,认为是蛮夷之邦。到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晚期,楚国就不再被视为蛮夷。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A.南方经济赶上北方 B.诸侯纷争逐渐缓和
C.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D.夷夏矛盾基本解决
4.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和解释是历史学科的素养要求之一。下列文字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①战国时期,商鞅由魏入秦 ②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主持变法
③变法的主要内容有:鼓励耕织,奖励军功等④商鞅变法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A.① B.② C.③ D.④
5.有学者认为“作为秦始皇混一海内以来历代沿用的辅政制度,早已为士大夫官僚集团所认同和接受,有其巨大的制度惯性”。突破这一制度惯性的演变是
A.从世卿世禄制到官僚制
B.从察举制到“恩荫”制度
C.从宗主督护制到三长制
D.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
6.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的学派是
A.儒、道、法
B.儒、法、道
C.法、儒、道
D.道、法、儒
7.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8.2008年8月间,在玉门关小方盘城南侧废墟中发现的褐黄色麻纸残片,约10平方厘米大小。虽是残片,隶书字迹却清晰可辨。专家考证该麻纸为汉成帝刘鹫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的物品。该麻纸残片的发掘
A.表明隶书为当时的流行字体 B.说明纸已成为当时主要的书写材料
C.证明西汉纸已有了规模生产 D.可印证蔡侯纸是对前人成果的改进
9.如图,在山东沂南县一东汉大墓,出土一块汉画像石(图为该画像石拓片),表现的是豪强地主田庄的“丰收宴享,饱饫烹宰”场景,左侧是粮仓。据此可知,当时
A.国家政治相对清明 B.休养生息政策成果显著
C.农民生活比较富裕 D.存在地方势力膨胀隐患
10.曹操描述当时的状况:“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导致这种状况发生的原因是
A.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B.三国时期的政权鼎立
C.西晋中期的八王之乱 D.西晋末年的五胡乱华
11.宋代官员主要由科举出身的士大夫担任。他们一方面秉承皇帝的意志,在不同的岗位上履行自己的职责,另一方面又从统治者长远利益出发,制定了一系列包括限制和约束皇帝权力在内的制度和章程。这表明宋代
A.皇帝的专制权力遭到了严重的削弱 B.官僚政治制度开始形成
C.具有皇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特点 D.门阀等级观念比较淡漠
12.下列符合北宋时期中枢机构特征的示意图是
A. B.
C. D.
13.官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以告诫、规劝为主的文体。西周时期百官作箴以规谏王的过错,汉代官箴对不同官职提出不同的要求,宋元明清时期,官箴呈现“官吏自箴”的特点。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A.官员素养不断提高 B.官僚制度不断完善
C.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14.《金史》记载,金世宗完颜雍认为女真族原有的风俗传统淳朴诚实,必须继承发扬。他对皇子及诸王说,“汝辈自幼惟习汉人风俗,不知女真纯实之风,至于文字语言,或不通晓,是忘本也”。这说明金世宗
A.排斥汉文化,坚守女真本民族文化 B.反对全盘汉化,传承发展本民族文化
C.主张积极推进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 D.挖掘消失的女真文化风俗并发扬光大
15.宋太宗淳化二年,市舶司开始对进口货物采取抽解制度,即按货物数量以一定比例抽取若干实物作为进口税。后由于“蕃商陈诉抽解太重”,绍兴十七年对特定商品“龙脑、沉香、丁香、白豆蔻抽解一分,余数以旧法施行”。这表明当时
A.中外商业贸易频繁 B.外商倚重中国市场
C.抑商思想仍然浓厚 D.政府驰禁海外贸易
16.中国古代一文献的自序中曰:暗想当年,节物风流,人情和美,但成怅恨。……古人有梦游华胥之国,其乐无涯者,仆今追念,回首怅然,岂非华胥之梦觉哉?目之曰《梦华录》。该文献
A.为北宋学者沈括所著 B.一部为后人“说不尽”的奇书
C.反映了宋代都市的繁荣 D.成书于南宋,记载了指南针的使用
17.有学者指出,宋元话本小说的主人公多为下层市民,作品大都涉及婚恋题材,其中不乏对婚俗的描写,从说媒相亲到下聘纳礼、花烛成婚,礼制规定的传统婚姻六礼均有叙写。这可用于说明
A.儒学对民间的影响深刻 B.话本文学受众广泛
C.话本小说属于民间文学 D.婚礼程序较为繁杂
18.两宋时期,诸多画家常选取历史上对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关系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如王昭君、苏武、唐太宗等,以及晋文公复国等重大历史事件来作为绘画主题内容。这反映出
A.历史题材画易引发强烈共鸣 B.理学发展推动绘画艺术创新
C.时人对国家强大的殷切期望 D.国家危机促进民族意识觉醒
19.明朝时期,六部地位较前代有所提高,尤其吏部掌文官选授、考核,为六部之首,具有“赞天子之治”的特殊地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内阁制的确立 B.中枢机构的调整 C.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科举制的发展
20.明清基层社会管理中存在“官”和“民”二元系统。其中“民”的组织系统包含家族、乡族、乡约、会社、会馆等形式,建立了相对严格的规章制度,通过各种教化方式,借助血缘、地缘、神缘和业缘纽带,有效实现社会整合。这种“民”的管理模式( )
A.反映了君主专制体制空前强化的现实 B.适应维护传统秩序和社会变化的需要
C.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管理体制的成熟 D.反映了士大夫们以儒教化的政治主张
21.1936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在《为庆祝一、二、四方面军大会合通告》中指出:“我全国主力红军的会合与(已)进入抗日前进阵地”,“即刻就要进入……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阶段”。这表明,红军长征的胜利( )
A.粉碎了国民党消灭红军的企图 B.促使了革命中心从南方转移到北方
C.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D.推动了革命战争向民族战争的转变
22.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斗争中,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精神财富。下列按其孕育的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A.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五四精神
B.红船精神——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
C.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红船精神——长征精神
D.五四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
23.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第二天,国民党领导人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这标志着( )
A.中国局部抗战由此开始 B.西安事变最终得到和平解决
C.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24.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正式成立,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成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10月25日,中国政府在台北举行侵台日军无条件投降仪式并向全世界宣告:“从今天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材料反映了抗日战争
A.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为中华民族赢得了民族独立
C.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D.使列强放弃了各不平等条约
25.1941年,陕甘宁边区根据“三三制”原则进行了改选,党外人士担任乡以上干部者有3592人,占总数的三分之二,根据地内的开明绅士由此得以进入政权机构。这次改选
A.根本上扭转了根据地严重的经济困难 B.有利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
C.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D.弱化了中共对敌后抗日政权的领导
26.1945年8月25日,中国共产党发表《对目前时局宣言》,号召“巩固国内团结,保证国内和平,实现民主,改善民生,以便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
A.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主张从民主革命转向社会革命
C.力争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D.决定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
27.1949年春,中共在河北平山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会上毛泽东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提醒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次会议召开的背景是( )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B.中央红军到达陕北 C.中国全面抗战开始 D.解放战争即将胜利
28.某学者认为,“一五”时期,国家以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项目建设为核心,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领域的一系列做法,对于奠定工业发展基础、平衡区域发展差距、提升技术研发水平、壮大国有经济、推动城镇化第一次高潮以及确保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该学者意在强调当时( )
A.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 B.计划经济顺应了重工业的发展
C.国民经济结构渐趋于合理 D.工业化有利于经济的良性循环
29.1958年,在总路线的指导下,中国人民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潮,但由于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出现了严重经济困难。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经验不足 B.苏联撕毁援助协议 C.自然灾害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0.经历长期的政治改革和经济建设,中国共产党逐渐探索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共同的思想精髓是
A.完善社会主义的体制 B.加强党的政治建设 C.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 D.继承发展和与时俱进
二、材料分析题
31.儒家的治国理念对中国的社会秩序、文化养成和民族心理影响巨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坚信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即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在孔子那里,“政”之语义源头是“正”,显然含有浓厚的道德寓意。他甚至直接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又说:“为国以礼”。孔子并不愿意像法家一样,为执政者提供一整套的机构组织及法律设计,他始终相信道德的力量,以及道德表现形式一礼的力量。
——宋石男《孔子的历史和历史的孔子》
材料二 宋代二程一程颢、程颐创立了“性即理”的理学唯心主义国家哲学,认为人们内心本来就具有一切事物之理,具有封建伦理纲常,要求人们“去人欲”,维护和践行三纲五常,不要犯上作乱,才能“存天理”。之后,朱熹构建的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庞大唯心主义国家哲学体系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其地位几近孔子。继宋之后元、明、清三代统治者把发挥孔孟之道的程朱理学钦定为国家哲学。
——摘编自于今《国家哲学与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理论概述》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治国理念及其理由。
(2)据材料二,指出二程和朱熹所构建的国家哲学内涵及其对儒家思想的发展。
(3)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秩序、文化养成和民族心理三个方面分析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32.“大一统秩序”的重生之路——三国两晋南北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处于单一政权的统治之下是常态……南北朝都不代表“常态”,但又都以不同的方式推动了“回归”……中国历史的连续性是举世无双的,但“连续性”并不是说一成不变,它是一个动态进程,是在各种波动和“变态”中体现出来……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材料二 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
——班固等《白虎通·三纲六纪》
汉末魏晋时期,经学之风的深刻影响对社会秩序和人伦纲常造成了重大破坏。
——韩东育《关于汉末魏晋世风的历史考察》
材料三 长江流域原本“刀耕水耨”的原始耕垦方式逐渐得到改变……越来越注重精耕细作。东晋政府鉴于江淮地介南北之间,适宜在水稻收割后安排三麦(旱作物)的种植,以济匮乏,于是下诏:”……投秋下种,至夏而熟,继新故之交,于以周济,所益甚大。”
——徐臣攀《汉唐时期农耕区拓展研究》
材料四 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上……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庆之因此羽仪服式悉如魏法,江表士庶竞相模楷。
——摘编自《洛阳伽蓝记》
材料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之“变态”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之“变态”中所蕴含的“回归”的因素,并说明“回归”后的隋唐是否是秦汉的“复刻”。
33.“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政治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与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国在统一六国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 这一制度基本上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继承下来。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大一统”思想虽然形成于先秦时期,但具体付诸实施则是秦汉时期,汉武帝“大一统”思想在第二次出兵调节百越之间矛盾时已经形成,其后,汉武帝将其用于指导构建“大一统”王朝的实践,实践的对象首先选择了改变与匈奴的关系 可以说,汉武帝构建“大一统”王朝的实践不仅奠定了多民族国家中国疆域形成的基础,也积极推动着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发展和最终形成。
——摘编李大龙《汉武帝“大一统”思想的形成及实践》
材料三 清入关后,密切关注边疆事务,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把边疆与内地的整体联系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从疆域大一统进入政治大一统,并在边疆民族地区形成了持续稳定、统一的政治局面。为了树立“大一统”正统王朝的形象,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辩”的内容,将之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较成功地解决了两千多年来困扰历代王朝的边疆“内患”问题,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至清代最后完成,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发展的一个大结局。
——整编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秦统治者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列举汉武帝时期在“改变与匈奴关系”方面汉朝的实践活动,并简述汉武帝构建“大一统”王朝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大一统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所学,用一句话概括清朝辽阔疆域的历史价值。
参考答案:
1.C
2.B
3.C
4.D
5.D
6.D
7.C
8.D
9.D
10.A
11.C
12.C
13.C
14.B
15.C
16.C
17.A
18.C
19.B
20.B
21.D
22.D
23.D
24.A
25.B
26.C
27.D
28.D
29.D
30.C
31.(1)理念:以德治国。理由:道德是政治的源头,孔子意图通过恢复“礼”来稳定社会秩序,实现统治的稳定。
(2)内涵: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教的观念抽象化为“理”,建立起理学体系,从哲学的高度赋予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发展:将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完成了儒学的哲学化和思辨化。
(3)积极影响:形成了大一统和稳定的统治秩序,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教育、尊崇文化的心理,培养了中华民族的气节。消极影响:高下尊卑的社会等级阻碍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在文化方面出现了僵化和保守;导致许多封建糟粕的出现。
32.(1)政治上:社会分裂动荡,政权更迭频繁,社会秩序和人伦纲常遭到破坏。
经济上:江南开发,南北经济发展趋衡。
民族关系上:北方胡汉、南方蛮汉的交往、交流,民族交融。
(2)因素政治:为实现统一进行战争,并多次出现短暂或局部的统一;
经济:江南开发推动南方经济尤其是农业的发展,南北差距缩小;
民族:南北方都出现了民族交融的局面,推动多元一体格局的复现。不是复刻。
原因:回归后的隋唐政治上重回“大一统”;产生了新的选官制度科举制;新的中央官制省六部制;赋税制度发生变化:租调制到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中国人”的涵义更加丰富
33.(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2)实践活动: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设置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敦煌郡四郡;派遣苏武改善与匈奴关系。意义:进一步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版图,促进中国的强盛;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3)表现:边疆民族地区形成持续稳定、统一的政治局面;疆域进一步开拓和巩固;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形成。
历史价值:近代中国版图基本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