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郑州一中2023~2024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25届高二历史试题
说明: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100分。
2.考试时间:75分钟。
3.将第Ⅰ卷的答案代表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在有关原始社会后期的考古发现中,人们居住的房屋出现了明显区别,富人的房屋宽敞明亮,墓葬随葬品丰厚;穷人的房屋则矮小破旧,墓葬中随葬品很少或几乎没有。下列考古遗址符合这一特征的是( )
A.云南元谋人考古遗址 B.陕西临潼姜寨考古遗址
C.河南洛阳二里头考古遗址 D.山西襄汾陶寺考古遗址
2.先秦诸子百家在西周“敬天”观念的基础上,形成各具特色的“敬”观念。儒家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法家主张“尊君敬法”,道家认为“万物将自化”。据此可知诸子百家( )
A.适应兼并战争的现实需要 B.重塑紧跟时代的道德规范
C.主动应对社会转型的挑战 D.建构内核一致的哲学体系
3.邹衍先后游历魏、赵、燕等国,宣传其思想,“适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侧行撇席。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身亲往师之”。这表明( )
A.国君认同敬天保民的思想 B.天人感应成为主流观念
C.五行学说蕴含变革合理性 D.社会转型呼唤集权体制
4.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有很多秦律的记载,其中有记载:“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这反映了秦朝( )
A.开辟文书治国先河 B.严刑酷法巩固统治
C.规范行政管理制度 D.发展完善官僚政治
5.西汉名臣桑弘羊是洛阳商人之子,因心算能力,十三岁被破格任命为侍中。东汉大臣刘祐因“举奏有罪”之功而以宗室身份破格“复迁河东太守”。汉代官吏选任中的“破格”现象( )
A.体现了选官的灵活实用 B.拓宽了官吏的仕进途径
C.强化了选官的血缘倾向 D.提高了地方的治理效能
6.东汉前期,士大夫有理想化的情绪,恪守节操,“以遁世为非义,故屡退而不去”。但到东汉末年,拒绝出仕而选择留在田园,接受辟举再解职,或者当朝做官却保持一种对政事的疏离,这些都会给士大夫带来社会声望。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
A.清议起到激浊扬清作用 B.主流价值观念受到冲击
C.官员选拔标准发生变化 D.社会舆论影响士人地位
7.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多次召集群臣,议定律例。他主张削繁复之律令,除严酷之立法,或从简从宽,或“恕死从流”,高倡“营国之本,礼教为先”;曾下诏限制拷掠(拷打),案件处理要“宜速决了,无令薄罪久留狱犴(牢狱)”。其上述举措( )
A.表明了儒学持续向基层渗透 B.表明了礼、法开始走向结合
C.体现了灵活务实的民族政策 D.体现了德主刑辅的法律原则
8.魏晋时期,受南亚犍陀罗佛教僧服与中国道服颜色双重影响,魏晋僧服为赤,后因戒律约束又由赤改黑。北魏出现以黑、青等色区别僧人身份的做法。北齐与北周服色因皇权影响分别改易为赤、黄。魏晋南北朝僧服颜色变化深刻反映出( )
A.三教并行政策盛行 B.佛教向本土化发展
C.民间信仰的多元化 D.中印文化交流频繁
9.唐代初期,政务事项原则上都要先向尚书省申报,再以尚书省的名义奏报皇帝。唐高宗和武则天之后,却逐渐形成了“事无大小,皆悉闻奏”的局面,比如有太学生直接向武则天告假回家,还得到了武则天应允。这一变化可以说明( )
A.官僚机构对皇权的限制愈加艰难 B.监察制度日趋完善
C.行政效率不断降低 D.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逐步加强
10.下表为敦煌户籍残卷中所记载的唐代均田户受田情况表。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均田户数 受足户数 平均每户应受田亩数 平均每户未受田亩数
高宗时期 1 0 101.0 69.0
武则天时期 4 0 143.5 102.0
玄宗时期 32 2 148.7 106.6
代宗时期 11 2 149.3 89.8
A.土地兼并的加剧 B.安史之乱的爆发 C.中原人口的迁入 D.税收政策的调整
11.唐宋时期,品茶作诗逐渐成为风尚,如白居易“或吟诗一章,或饮茶一瓯。身心一无系,浩浩如虚”、皎然(唐朝僧人)“茶稍与禅经近”、苏轼“茶与水味深入理窟。茶生苍石之阳,碧涧穿注,兹乃水石之灵,岂茶哉?”据此可知,唐宋时期( )
A.经济的发展影响社会风尚 B.哲理化思潮的发展
C.儒、佛、道三教互相融合 D.市民阶层饮茶盛行
12.下图是南宋淳祐九年(1249年)晦明轩刻本《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的目录页,左侧有“晦明轩记”钟式牌记和“平阳府张宅印”琴式牌记。这折射出,当时( )
A.中医药学进入总结时期 B.活字印刷术已普遍使用
C.出版业的竞争较为激烈 D.政府加强商业活动规范
13.明世宗时期,面对严重的旱情,皇帝不但多次在宫中祈雨,同时遣官致祭山川神明。世宗表示:“致灾之由,固在朕躬。但君臣交修,本为一体,朕既痛自循省,惟赖尔文武群臣同寅竭诚,匡朕不逮,以回天意。”由此可知,明世宗( )
A.对自然规律颇为尊重 B.推崇天下为公的理想
C.具有厚德载物的胸怀 D.认同“敬天保民”思想
14.自古以来有大量外来的农作物传入中国。秦汉至唐宋的外来农作物名称是胡萝卜、胡荽(香菜)、胡椒,唐宋至明清的名称是蕃薯、蕃茄、蕃豆(花生),清朝以后是洋芋、洋葱、洋白菜。外来作物命名的变化反映了( )
A.对外贸易路线的重要变化 B.天下观念不断改变
C.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的发展 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15.有学者指出,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该学者意在强调( )
A.阿拉伯文明领先世界的原因 B.阿拉伯帝国政治与文化的不相协调
C.阿拉伯文化具有融合性特征 D.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16.下图是印欧人早期迁徙路线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从公元前3千纪初起进行迁徙 B.形成波斯人、阿拉伯人、日耳曼人
C.凭借农耕和武力优势对外征服 D.对亚欧大陆区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封建-----郡县之辩
自古以来的“封建——郡县之辩”,是古代政论的重要命题,也是因时而异、价值多元的命题。
【李斯、柳宗元】
材料一 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弟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柳宗元《封建论》
【顾炎武、袁枚】
材料三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之人,昨之土而分之国;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怎么)得而不穷,国乌(怎么)得而不弱!
——顾炎武《日知录·郡县论一》
材料四 赖有封建……而诸侯敬,子弟从,则声名愈大,千万年后,犹知遵奉为师;使圣人生于郡县之世,三试明经不第,则局促于一邦,姓氏湮列沉,亦遁世无闷已耳,安见其有以自立于天下耶?
——袁枚《再书封建论后》
(1)依据材料,概括以上两类观点的主要差异。(2分)
(2)分析说明上述差异的原因并谈谈你的认识。(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方物”本指某个地方的特产,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词意有所延伸,与我们所说的物品相近。在古代东亚话语体系中,“方物”又与“贡献”这一古代东亚政治制度密切相连。方物虽然是静态的,但蕴含在方物中的象征意义却是动态的。迫切想要汲取和模仿中华文明的日本与站在世界文明顶端的唐朝方物交流非常频繁。
唐朝与日本方物交往概况
时间 唐朝传入日本方物名称及数量 日本传入唐朝方物名称及数量
665年 表函
735年 弘文馆之画像、唐礼一百三十卷、太衍历经一卷、太衍历立成十二卷、侧影铁尺一枚、铜律管一部、铁如方响、写律管声十二条、乐书要錄十卷、弦纏漆角弓一张、马上饮水漆角弓一张、露面漆四节角弓。
769年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
770年 唐国消息、藤原朝臣清河等书
835年 锦甲一百领、胄一百口、挎四百腰
847年 金刚般若五千卷、转经(为寵门大神转一千卷、二十九日午前为住吉大神转伍佰卷、午后为香椎名神转五百卷;十二月一日午前为筑前名神转五百卷、午后为松浦少贰(藤原广嗣)灵转五百卷;二日为香春名神转一千卷;三日为八幡菩萨转一千卷),日本国首传禅宗记、圆载之表状。 绢八十定、绵二百屯、冬衣、生料米十硕、衣粮、金币
894年 牒、中瓘(日本僧人)消息 表状、沙金一百五十小两
——徐亚丽《从方物交往看唐朝的中日交流》
(1)据材料概括唐朝传入日本方物的类别。(3分)
(2)据材料分析两国方物交流的特点并说明原因。(7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与日本方物交流的影响。(3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材料一 福建茶叶大规模种植开始于唐代。宋元时期,茶叶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当时茶叶“出于闽中者,尤天下之所嗜”。以北苑为代表的建安茶园被列为官茶园。北苑茶品种繁多,《东溪试茶录》中记:“茶之名有七,一曰白叶茶、次曰甘叶茶、三曰早茶、四曰细叶茶、五曰稽茶、六曰晚茶、七曰丛茶。”制作贡茶的茶叶取用早茶以上的茶种,其制作过程十分讲究,也特别奢靡。《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大观年后,建茶岁贡20余万斤。除上贡朝廷外,还有大量销售。南宋以后,建茶产量更是剧增。《宋会要辑稿·茶号》《中兴会要》载,南宋初年建茶岁额89万斤,后来更突破百万斤大关。产量的剧增说明当时植茶面积愈来愈大。……鸦片战争后,福建茶叶生产在商品经济大潮下迅猛发展。1853年,朝廷准许闽江上游茶叶改由福州海运出口。洋行买办内地收购茶叶制度的实行,直接将内地茶叶经济与沿海茶叶贸易对接起来。1858年,外商到中国内地购货出洋只要缴纳一次2.5%的子口税,极大降低了从武夷山运茶出洋的成本。19世纪70年代晚期,福州茶叶输出居全国之首,走向茶叶贸易的鼎盛时期。
——摘编自刘锡涛《试探福建茶叶生产及近代茶叶外贸鼎盛的原因》
材料二 地理大发现之后,茶得以进入西方并于17世纪上半叶进入英国,1657年,英国商人托马斯·加威首次将茶引入咖啡馆,宣传饮茶能延年益寿,醒脑提神,治疗心脏与胃肠功能衰退,促进食欲,增强消化能力,能治疗水肿坏血,预防传染。当时人认为两者均具有“万能良药”的性质,并无优劣区别。1675年、1676年斯图亚特王朝借助社会对咖啡的抵制两次下令关闭咖啡馆。进入18世纪后,茶在中产阶级家庭逐渐普及,饮茶者在家中备好茶叶与茶具,饮茶日益渗入家庭生活。凯瑟琳王后、玛丽二世与安妮女王均喜爱饮茶,持续的示范效应促进了饮茶风气在贵族女性中的传播……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促进了茶的传播,英国在东亚积极开拓市场,逐渐与产茶国家之间建立了稳定的贸易关系,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条件也得到改善。1690年,英国输入茶叶4万磅,1712年英国输入茶叶已增长到约16万磅;1717年,茶叶“已经代替丝绸成为贸易中的主要货品”……茶叶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业务重心,茶叶贸易亦是英国财政的重要来源,英国社会鼓励消费茶叶。
——摘编自刘章才《茶与咖啡在近代英国的竞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元时期福建茶叶生产的特点,并分析近代福建茶业贸易走向鼎盛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饮茶流行的原因。(7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摘自【日】宫崎正胜《简明世界经济史》
阅读材料,任选角度,独立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郑州一中2023~2024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25届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C C C A B D B A A B C D A C 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0分)
(1)李斯、柳宗元的封建论主要反对“封建”,支持郡县制。(1分)
顾炎武、袁枚的封建论主要肯定“封建”的积极作用。(1分)
(2)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暴露分封制的弊端。秦朝,李斯吸取这一教训,力主推行郡县制,从而加强中央集权。(1分)
唐中期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战乱不断。但柳宗元认为并非郡县制导致这一局面,主张继续施行郡县制。(1分)
李、柳二者都站在顺应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立场上,肯定支持郡县制。(1分)
明末清初,专制集权不断强化,朝政腐败。顾炎武认为郡县制导致这一局面,主张借鉴两种制度。(1分)
清朝大兴文字狱,文化专制。袁枚认为分封制下宽松的社会环境造就了先秦思想的活跃局面,所以主张实行分封制。(1分)
顾、袁二者都不满于郡县制带来的过分集权,肯定分封制。(1分)
以上先哲的封建论因时而异,思考时代,价值多元。(2分)
18.(13分)
(1)类别:文化类;经济类;军事类;宗教类;音乐类。(任答其中3点3分)
(2)特点:交流具有双向性;持续时间长;交流频繁;日本主动交流;唐朝传入日本方物种类更多;唐朝传入日本方物以文化类为主;日本传入中国以经济类为主。(1点1分,任答其中3点4分)
原因:唐朝对东亚地区强大影响力;唐政府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唐政府与日本处于和平交往状态;日本借助方物交流向唐朝学习(1点1分,任答3点3分)
(3)影响:扩大了中华文明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推动了日本社会的革新与进步;促进了中日和平交流;丰富了中华文明内涵(为唐朝注入了新鲜的日本文化)。(1点1分,任答3点3分)
19.(17分)
(1)特点:茶叶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官营与民营并存;品种丰富(品种繁多);制茶工艺精湛,品质上乘;种植面积广规模大产量多。(任3点,6分)
原因:朝廷准许闽江上游茶叶改由福州海运出口;洋行买办内地收购茶叶制度的实行;外商到中国内地购货出洋成本的降低。(任2点,4分)
(2)原因:商人对饮茶功效的宣传;复辟王权对咖啡文化的打压;王公贵族的示范效应;世界市场的发展;东印度公司的推动;政府及社会舆论的支持。(任4点,7分)
20.(12分)
观点:二战前,欧洲经济中心逐渐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论证:首先,在15世纪以前,地中海沿岸地区凭借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成为了欧洲的经济中心。然而,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的兴起,欧洲经济中心开始逐渐转移至大西洋沿岸。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地中海沿岸对东西方贸易的垄断,使得大西洋沿岸国家能够更直接地与亚洲、非洲和美洲进行贸易往来。同时,早期殖民扩张使得大西洋沿岸国家获取了大量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特别是18世纪至19世纪,欧洲主要国家相继开展了工业革命,使得大西洋沿岸地区逐渐成为了世界经济的中心;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通过技术创新和工业化生产,通过殖民扩张和国际贸易,控制了世界市场的原料和商品流通,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进一步巩固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综上所述,二战前,欧洲经济中心的转移是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以及工业革命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过程不仅改变了世界经济的地理分布,也推动了世界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