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顶尖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
历 史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表为距今约7000—6000年的山东北辛文化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其中最多的是石器。这可以证实,当时该地区( )
石器生产工具 石斧、石铲、石刀、石镰、石磨盘、石磨棒等。数量最多的是石斧,用于砍伐树木或开垦土地。其次是石铲,安柄后主要用作翻土
其他生产工具 骨器、角器、蚌器等,其中翻松土地的鹿角锄、点播作物的蚌铲、收割庄稼的蚌镰较多
加工粮食的工具 加工粮食的工具有石磨盘、磨棒、磨饼,不仅能脱粒,还能磨面粉
A.文明发展程度领先于全国 B.适宜人类居住和农业生产
C.最早培育了粮食作物水稻 D.人们过着群居采集的生活
2.经考证发现,殷墟出土近15万片带字甲骨卜辞中,前期卜辞多由贞人选定卜问内容及时间,且由贞人发布占辞,即使商王占卜内容和卜兆也由贞人操纵。到商代最后几王时,卜辞中已不见贞人名,“王不但亲贞,而且新卜”“贞卜全由帝王一人主持”。这一变化说明商代后期( )
A.实行神权政治 B.文字走向成熟 C.王权有所加强 D.行政管理严密
3.战国时期,各国基本形成了“国君在上、万民在下”的二元社会结构。对此,有学者认为:“战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与春秋社会均有所不同,此一时期……群体性家族组织的社会功能已十分微弱,传统家族形态已基本瓦解。”这表明战国时期( )
A.新的国家形态出现 B.贵族政治开始出现
C.家国同构观念消亡 D.诸侯纷争局面结束
4.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下令修筑一条连接咸阳与北部边陲的“直道”。此时,秦王朝刚取得对匈奴作战的胜利不久,将匈奴势力驱逐回阴山以北,并在河套地区重新设置九原郡,移民戍边。据此可知,修筑该“直道”的主要目的是( )
A.推动南北交流 B.巩固北方边防 C.推广郡县制度 D.缓和民族关系
5.汉文帝时,其亲弟淮南王刘长曾称东帝,其堂弟济北王刘兴居曾举兵为乱,而文帝的太子刘启(后来的景帝)失手打死吴王太子,吴王刘濞怨恨,甚至拒绝朝觐。由此可见,当时( )
A.封国在地方肆意横行 B.颁布推恩令势在必行
C.郡国并行制存在隐患 D.盛世局面已不复存在
6.东汉末年出现了众多的名纸,“左伯纸”就是其中之一。当时的史学家蔡邕“每每作书,非左伯纸不妄下笔”,曹操请蔡文姬写字,送上的也是左伯纸。这说明东汉末年( )
A.纸成为最主要书写材料 B.社会上尚文风气浓厚
C.书法已经成为独立艺术 D.造纸技术得到了提高
7.《三国志》记载:“成都既平,以连为什邡令……迁司盐校尉,较盐铁之利,利入甚多,有裨国用。”这一记述反映出,三国时期( )
A.国计民生问题较为突出 B.山川险要成就了蜀政权
C.蜀国利用资源增强实力 D.地区间的经济往来频繁
8.陈寅恪先生指出:“盖自汉代学校制度废弛,博士传授之风气止息以后,学术中心移于家族而家族复限于地域,故魏晋南北朝之学术、宗教皆与家族、地域两点不可分离。”其强调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
A.北轻南重文化格局形成 B.文化教育出现了倒退
C.士族阶层影响文化发展 D.传承了汉代学术风气
9.上褶下裙是鲜卑族传统女性服饰形制,图1为北魏迁都洛阳前后的女性服饰变化趋势。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北魏女性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 B.孝文帝改革加速了民族融合
C.北魏经济发展改变了社会审美 D.鲜卑族与汉族间差异的消失
10.唐太宗时期修撰的正史有《晋书》《梁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陈书》《北齐书》等八部,《晋书·载记》中则无数次说到北方各民族都是炎帝和黄帝的后裔,在《南史》和《北史》中民族之间没有优劣之别。这体现了当时( )
A.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 B.中央政府认可少数民族政权
C.统治者以德治国的政治智慧 D.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增强
11.《旧唐书》记载:至德(756—758年)之后“中原用兵,刺史皆治军戎……加节度使之号,连制数郡”,“乾符(874—879年)之后,天下乱离。礼乐征伐,不自朝廷”。这说明唐中后期( )
A.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 B.地方监察机构不断地调整
C.对地方官的监察力度强化 D.统治者重视对地方的管理
12.隋唐科举制与汉代的察举制的最大区别是科举制为自荐、察举制为他荐,而不在于是否分科取士。关于这一区别,有学者明确指出:他荐则选人权操之于荐主,自荐则选人权操之于中央,这正是科举制行之千余年的奥秘所在。据此可知,科举制( )
A.公正公平选拔了实才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 D.彻底扭转了门第观念
13.从时间和雕塑风格演变上来划分,云冈石窟群可分为三期(如表)。这一演变体现出云冈石窟的艺术特征是( )
第一期 大致开凿于公元460—466年 雕凿了用以象征皇帝的大佛造像,佛像身上细密的衣褶紧紧贴着身体
第二期 大致开凿于公元467年以后 雕像中普遍是穿着汉民族的褒衣博带式服饰的大佛像
第三期 大致开凿于公元494—524年 佛和菩萨与同时期社会风气中提倡的“秀骨清相”不谋而合
A.神秘性 B.世俗化 C.等级化 D.象征性
14.表中信息反映出唐朝( )
(清)徐岳《见闻录》 柬埔寨呼中国人为唐人,犹西北人呼中国人汉人也
(清)官修《明史·真腊传》 唐人者,诸番呼华人之称也,凡海外诸国尽然
A.与国外有广泛的交流 B.贸易中心已转到东南
C.是封建经济的繁盛期 D.对外政策为后世沿袭
15.参知政事沿自唐代,凡以他官而居宰相职者,即称为参知政事。唐代参知政事并非常制。宋代参知政事成为宰相副职之定制,宋太宗时命参知政事与宰相轮流掌印,赴政事堂与宰相议事。唐宋设置参知政事意在( )
A.提高行政效率 B.增强中枢力量 C.保障决策科学 D.牵制削弱相权
16.“(宋)高宗久在金营,孰强孰弱,自有切见,若使复仇雪耻,再整江山,实不能也,势使之也。”鉴于此,宋高宗( )
A.增强军力、北伐抗金 B.休养生息、养精蓄锐
C.与金议和、偏安江南 D.建设政治、发展经济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大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指躲在一个角落里看问题的人)也。……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道术将为天下裂。
——摘编自《庄子·天下》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思想意识方面,人们对春秋战国以来的诸子百家之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并突破了两汉时期定儒学于一尊的思想束缚。当时,儒家的伦理济世之学,玄学家的宇宙本源之学,印度佛教的思辨哲学,道教的养生之学,以及杨泉的物理论、裴頠的崇有论、郭象的独化论、鲍敬言的无君论、范缜的神灭论和杨朱的人生哲学等学说像长江后浪推前浪那样,错综复杂地活跃在历史舞台上。这些不同的意识形态和学说,经过冲突与较量,改造与糅合,使得以儒学为主体、以佛教和道教为两翼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构架初步形成。
——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庄子所述时代进行解读。(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特点及其形成的时代背景。(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秦朝与隋朝均是历史上非常特殊的朝代。秦与隋均是封建王朝的制度开创者,其开创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的制度,不仅为后来的封建王朝基本接受,成为封建社会的基本社会制度。……为什么这样两个有着巨大历史功勋的王朝,竟然短短的二世而亡了?无论是秦还是隋,于大乱之后实现国家的大一统都是不易的。而统一后建立的专制王朝,可以说至少在表面上是既“强”又“盛”的。这两种情况都极易使当权者陶醉和迷惑,也容易刺激其欲望扩张,诱使其做一些好大喜功之事。
——摘编自李玉梅《秦隋速亡原因的逻辑分析》
材料二 唐代之所以出现两度盛世,固然与两位君主(唐太宗、唐玄宗)的英明密不可分,但制度原因则是其中关键。与中国所有王朝一样,唐代尽管也是实行帝制,但较之其他王朝,其制度设计及治理体系更为合理。
——摘编自陈良《略谈唐代兴盛的制度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朝和隋朝具有的类似“特殊”,并以具体史实进行说明。(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制度设计及治理体系更为合理”。(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在周人看来,宇宙间的最高统治者是“天帝”,周王是天帝的使者,秉承天意君临天下。天下土地尽属“王土”,天下人民尽为“王臣”,周王被视为天下共主。西周的诸侯国可大致分为两类,即与王室同姓的姬姓之国和异姓之国(多是周王室的姻亲功臣)。诸侯对王室有强烈的向心力,形成了拱卫王室的局面。西周还创立了系列制度,即所谓的“周礼”,以维系这种政治格局。王国维指出,夏商时期的天子与诸侯没有君臣关系,天子只是诸侯的盟主而已;西周新封的诸侯多是王室至亲或功臣,天子由诸侯之长变为诸侯之君,并通过宗法礼制确定了天子与诸侯的君臣关系。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
材料二 此所谓五代十国,其实只是唐室藩镇之延续,惟其间有极可注意者数事(见下表)。
1 关中自李茂贞以外,别无割据之雄,此足证西北一带之残破,至是已不够割据建国之资力
2 不仅陕西如此,即甘陇一带文物亦臻破灭。中国西北部文物骤衰,实为唐中叶以后一极要之转变
3 五代中只后唐都洛阳,尚是东周、东汉、西晋、北魏之旧都(亦是隋、唐之陪都)。其他四代皆都汴(开封),直到宋代不能迁都
4 五代均在黄河流域,十国(除北汉)均在长江以南。而南方九国,比较气运长,文物隆,还有一个样子。自此以后,南方社会,遂渐渐跨驾到北方社会的上面去
5 后晋石敬瑭称臣契丹,割赠幽、蓟十六州
6 中国东北部契丹族之骤盛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政治格局的特征。(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西周相比,五代十国时期政治格局的不同之处。(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盐铁会议”
时间:西汉始元六年(前81年)2月—7月。
地点:京城长安。
参会者:一是以桑弘羊为代表的政府官员;二是各地的民意代表、知名人士,即所谓“贤良方正”;三是丞相田千秋,是辩论会的主持人。
会议核心内容:商讨汉王朝罢黜盐、铁、酒等专营政策。
会议概况:从民间来的“贤良方正”对盐铁官营等财政措施进行了全盘否定,并进而攻击汉武帝时期的内外政策;作为这些财政措施的经办人,桑弘羊坚决捍卫汉武帝的内外政策;丞相田千秋,发言不多,只是在双方辩论激烈的时候,讲一些折中调解的话。
会议结果:仅仅罢去了郡国酒榷和关内铁官,其他各项政策仍维持不变。
围绕材料中“盐铁会议”的信息,以西汉或北宋为例,对国家管理经济的方式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河南省顶尖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
历史·答案
1~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B 2.C 3.A 4.B 5.C 6.D 7.C 8.C 9.B 10.D 11.A 12.B 13.B 14.A 15.D 16.C
17.(1)解读:庄子是生活于战国时期的道家学派代表。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争不断,政局动荡;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新兴的士阶层兴起,为探索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他们提出了各自的政治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材料中的“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正是当时社会变革的体现;材料中的“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道术将为天下裂”是对当时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学派之间争芳斗艳局面的写照。(6分,言之成理即可)(2)特点: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多种学说纷呈;儒学吸收佛道精神的新发展。(4分,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背景:政治分裂;民族融合;门阀政治形成;道教传播;佛教盛行;中外文化交流密切。(4分,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18.(1)“特殊”及史实:一都是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王朝。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诸侯纷争局面,灭六国,统一了全国;隋朝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完成了全国统一。二是在制度上具有开创性。秦朝开创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等;隋朝开创了科举制度、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等。三都因暴政二世而亡。秦朝刑法严苛,统治者大兴土木,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陈胜、吴广起义;隋炀帝大兴土木,三次征伐高丽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最终引发起义。四是贡献突出,影响深远。秦朝修筑长城,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隋朝开通京杭大运河。(8分,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2)制度设计及治理体系更为合理:在继承隋朝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设立议事堂,提高了工作效率;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在赋税制度上,实行以庸代役的制度有利于保障农民的生产时间;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册封、和亲、设立机构等措施,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6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19.(1)特征:以分封制、宗法制、礼制维护周王室统治;族权与政权相结合,血缘色彩浓厚;周天子与诸侯是君臣关系;王权有所强化。(6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2)不同之处:全国分为多个政权,缺乏一个核心政权;多数政权主要由藩镇割据而成;更迭频繁。(6分,言之成理即可)
20.示例1:
观点:国家对经济应适当地减少干预。(3分)
评析:西汉初年,经济受到战争的严重破坏,为了恢复发展经济,统治集团奉行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这一政策缓和了社会矛盾,使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以致出现“文景之治”。由此可见,封建王朝初期,适当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对巩固政权、发展经济是有积极作用的。(9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2:
观点:国家对经济应加强管理和干预。(3分)
评析:经过汉初60多年的休养生息,西汉国力强盛,汉武帝时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这有利于稳定全国的商业金融秩序;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这打击了地方豪绅、巩固了中央集权以及为政府增加了财政收入,也有利于保障民生;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有利于保障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增加政府的财源。由此可见,国家政权的强大为干预经济提供了支撑,干预经济也有利于维护政权的稳定。(9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3:
观点:国家过度干预经济有弊端。(3分)
评析: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和抑制工商业者,把工商业牢牢地掌握在官府手中,有与民争利的一面,也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为了方便管理,在各地专门设置了盐铁官员来管理事务,在这种管理制度下难免会出现贪污腐败的现象。由此可见,国家宏观管理经济要从维护百姓利益、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出发。(9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4:
观点:国家对经济干预的效果不能持久。(3分)
评析:北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他采取的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虽然达到了富国的目的,增加了大笔财政收入,但是,由于变法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负担,加上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变法失败,国家宏观管理经济并不能够阻止北宋走向衰亡。由此可见,在封建制度下,调控经济的目的是难以达到的。(9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并非唯一标准答案)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河南省顶尖联盟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