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第二中学2025届高三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考试范围:纲要上第一、二、三章;考试时间:75分钟
一、单选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周天子分立诸侯到各地,与当地族群混杂而居,受封诸侯将雅言和礼乐制度传播到封地,并共同为周天子镇守疆土。这样的制度建构( )
A.加强了血缘联系 B.孕育了统一因素
C.引发了诸侯纷争 D.扩大了统治疆域
2.“天下”一词屡见于先秦典籍。《尚书·尧典》曰:“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诗经·小雅》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见先秦的“天下”一词( )
A.具有国家的含义 B.指汉族生活地区
C.区分内夷和外夷 D.包含中国和邻国
3.西周前期,青铜器高古凝重,无取巧用意,纹饰原始,颇有图腾意味;春秋中叶至战国末年,器制多轻便适用,每每以现实性的动物为附饰物,追求精巧玲珑,标新立异。这一变化说明( )
A.宗法观念已经名存实亡 B.青铜铸造进入鼎盛时期
C.青铜器的礼乐功能弱化 D.农耕工具发生显著变化
4.《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10年……胡亥、李斯等篡改诏书赐死扶苏,立胡亥为太子”。湖南益阳兔子山遗址出土的秦简却记载:“朕(胡亥)奉始皇帝遗诏即位,改元更新。”这说明( )
A.主观倾向影响历史研究 B.历史真实面貌无法还原
C.多元史料丰富历史认知 D.历史评价缺乏统一标准
5.考古发现的秦简中提到,秦朝有一个叫广的居民,他要求把家里的奴隶、庄稼、衣服、器具以及六万钱,全部赠给他的大女儿。最后是他所在乡的乡长经办此事,并且把这个事情记录了下来。这可以用来说明秦朝( )
A.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B.妇女社会地位提高
C.商品交换比较活跃 D.基层管理制度严密
6.吕思勉认为:至东周之世,九流并起,而臻于极盛。秦汉儒、道、法三家之学,及魏晋时之玄学,合儒道两家,并不过衍其绪余。这段论述的主旨是( )
A.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B.战国至魏晋思想统一的趋势形成
C.百家争鸣奠定了后世文化的基础 D.三教合一成为当时思想文化主流
7.《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丞相其以制明告郡县……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令皆明焉,以为恒。不从令者,赀(处罚)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发弩各二甲(甲胄)。”这表明秦朝( )
A.相权挑战皇权 B.延续秦国耕战国策 C.统治残暴严苛 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
8.有史料记载:“往者,郡国诸侯各以其物贡输,往来烦杂,物多苦恶,或不偿其费;故郡国置输官以相给运,而便远方之贡。”“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以上史料反映的是( )
A.相地而衰征 B.盐铁官营 C.均输平准 D.摊丁入亩
9.东汉时期,外戚、宦官干政现象很多,造成当时政治局面的黑暗。进入魏晋以后,这类现象明显减少,外戚影响力依然存在,但在效力、持续时间上都远不如前。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缘于此时期( )
A.监察制度的有效制约 B.专制皇权呈现出一定弱化
C.儒学士人的持续斗争 D.选官制度的不断发展演变
10.如表《魏书》记载的部分皇帝赏赐
道武帝登国3年(388年) 杂畜十余万……各有差
明元帝永兴5年(413年) 赏征还将士牛马、奴婢各有差
太武帝始光4年(427年) 留文武生口、缯帛、马牛各有差
由此可知( )
A.北方游牧经济衰落 B.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C.鲜卑民族习俗的延续 D.俸禄制改革不彻底
11.如表为东汉至魏晋时期的户口数表(据当时官府户籍统计所得约数)影响其中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时间 户数 口数
东汉 157年 10677960 56486856
魏 263年 663423 1466423 4432881 7672881
蜀 263年 280000 940000
吴 280年 523000 230000.0
西晋 280年 2400000 16160000
A.社会秩序的变动 B.户籍制度的调整
C.中央集权的消长 D.人口的大量流动
12.华梅《中国服装史》提到,魏晋南北朝北方服饰裤褶裲裆(如下图),南方服饰长瘦飘逸。假如没有魏晋南北朝的多样性,单从“独尊儒术”的汉代传承下来,是难以出现大唐服饰的雍容而开放的。这反映了( )
A.汉唐服饰审美的一脉相承 B.唐朝服饰风格的雍容而开放
C.民族交融渗透于社会生活 D.经济繁荣促成了服饰多样性
13.758年,第五琦被任命为盐铁使,主持盐业改革,实行食盐专卖。政府设立监院,统一收购食盐后在各地加价出售。760年刘晏改进专卖制度,政府低价统一收购后,把食盐加价卖给商人,由商人转运到各地出售。这种改革旨在( )
A.提高政府财政收入 B.实现官商分利
C.节约政府经营成本 D.减轻人民负担
14.1284年,元朝政府下令禁止权势之家进行海外贸易,犯者籍没一半家产,但这一禁令收效甚微。1293年不再禁止权势之家“人蕃为贾”,而是约束不法行为,“依着百姓每(们)的体例,与抽分者”。此后权势之家出海为贾现象增多,这反映出元朝( )
A.征税加剧社会贫富分化 B.贵族势力扩张威胁专制皇权
C.法律调整缓和阶级矛盾 D.海外贸易繁荣推动政策变革
15.自大运河修通之后,扬州作为运河、长江码头,在军事地理与区位特征上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隋代设置的以扬州为中心的江都郡辖境包括长江南北的两片土地,将长江天险包容在同一政区之内。江都郡的设置( )
A.受行省制度的影响 B.意在防范分裂割据
C.遵循山川形便原则 D.利于市镇经济兴起
16.如表所示是宋高宗时期主战派高官的言论(部分)。该材料可用于说明( )
人物 言论
宰相张浚 使事兵家机权,日后终归于和,未可遽绝
参知政事陈与义 和议成,岂不贤于用兵?不成则用兵必不免
宰相吕颐浩 古者交兵,使在其间,既不可因战而废和,又不可因和而忘战
A.宋金南北对峙形成的原因 B.靖康之变发生的必然性
C.南宋官僚体系内党争严重 D.崇文抑武国策遭到抵制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 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示意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3-6世纪我国民族迁徙的主要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和世界近代相关知识,围绕“人口迁徙与文化交融”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0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青苗法者,以常平余本作青苗钱,散与人户,令出息二分,春散秋敛。均输法者,以发运之职改为均输,假以钱货,凡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践,用近易远,预知在京仓库所当办者,得以便宜蓄买。……免役之法,据家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市易之法,听人赊货县官财货,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出息十分之二,过期不输,息外每月更加罚钱百分之二。……又有免行钱者,约京师百物诸行利入厚薄,皆令纳钱,与免行户祗应。自是四方争言农田水利,古陂废堰,悉务兴复。又令民封状增价以买坊场,又增茶监之额,又设措置河北籴便司,广积粮谷于临流州县,以备馈运。由是赋敛愈重,而天下骚然矣。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
材料二 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屹屹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传家集》卷60《与王介甫书》
材料三 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
——刘挚《忠肃集》卷3《论助役法分析第二疏》
(1)材料一的措施折射出王安石变法的社会经济背景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司马光、刘挚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12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宋代三级地方行政区划,首为路,初期有15路,最多时发展到26路;路下设府、州、军、监(宋初惩唐五代节镇之祸,收回节度使的兵权,由中央直接统领府、州、军、监),府是皇帝即位前居住或任职的州以及京都、陪都所在地,军是冲要之地,监是有矿产之地,府、军、监与州的级别相同,宋全盛时有4京府、30普通府、254州、63监;再下是县,全盛时有1234个县。这个时期县以下都设有乡、里基层行政组织,其划分主要以户口多少为标准。
——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元朝行省创立了一种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并将行省权力规范在大而不专模式内。行省虽然在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统属中发挥统摄的作用,但是在人事权方面,又表现得无甚作为。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暑会议制,群官中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交参任用,重要政务“事从公议”。行御史台与廉访使司所构成的地方监察网络,构成了防范行省擅权坐大的特殊机制。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三级行政区划细化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元代行省权力”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达清晰)。(10分)
2024年邵阳市第二中学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B
2.A
3.C
4.C
5.D
6.C
7.B
8.C
9.B
10.C
11.C
12.C
13.A
14.D
15.B
16.A
17.(1)特点:少数民族从游牧区迁往汉族农耕区(从边疆迁往内地)迁徙的少数民族数量众多;少数民族迁徙后在北方广泛分布(在迁徙中各民族彼此混居)迁徙过程与建立政权相结合(迁徙至汉族政权都城附近)北方汉族人民大量南迁。(答四点得4分)
原因:游牧民族的扩张;汉族农耕区物质、文明较富饶发达;各民族间交融加强;北方自然环境的变化:北方战乱多,南方相对安稳(南方自然条件适宜农业生产)汉族政权颁行有利于少数民族内迁的政策;东晋政权制定政策吸引北民南迁。(答四点得4分)
(2) (10分)示例:人口迁徙促进文化交融。
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文化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法、汉制,在姓氏、制度、习俗等各方面向汉族学习;而此时期少数民族的饮食如烙饼、服饰如胡服、制度如均田制等也为汉族所接受。近代以来,欧亚非大量人口移入美洲,促进了新旧大陆之间的文化交融。欧洲白人、非洲黑人带去了他们的宗教、语言等,与当地土著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新的美洲文化;美洲的食物如土豆、玉米、辣椒等传到旧大陆,深刻改变了旧大陆的饮食文化。综上,人口大迁徙过程中各族群杂处相融,不同族群相互学习与影响,带来了文化的交流与交融。
18.(1)背景:北宋积贫积弱,财政困难;高利贷现象严重;贫富分化,农民贫困;工商业发达,商品经济发展;大商人操纵物价、市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答4点得4分)
(2)司马光和刘挚对于王安石变法的看法都是负面的与片面的。司马光和刘挚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变法增加了百姓的负担,如免役法规定即使是原本无役的单丁、女户也需要缴纳助役钱;其次,变法导致了市场混乱,如市易法规定逾期不还款者需支付额外的罚金;最后,变法引起了社会的动荡不安,如青苗法和均输法都可能导致物价上涨,从而引发社会不稳定。(6分)
但是,他们的看法忽视王安石变法的积极作用。王安石变法实现青苗法、均输法、免役法、市易法,打破了大地主与大官僚对于市场的垄断,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维持市场的稳定等。其次,王安石实行“将兵法”等军事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宋军的战斗力。(4分)
综上所述,司马光和刘挚对于王安石变法的看法都是片面的。(2分)
19.(1)表现:州级行政区功能的分立;县以下设有乡、里基层行政组织。(答2点得4分)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权力分工过细,影响行政效率;造成积贫积弱的局面。(答2点得4分)
(2) (10分)示例论点:元代行省权力大而不专。
论述:元代行省是中央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掌握地方行政权、军政权与财政权等,但其行使权力受到制约。元朝中央朝廷实行群官圆署会议制度,分权制衡,有效防止行省长官权重难制。行省区划实行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原则,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使得地方行省缺乏割据叛乱的条件。元朝由御史台、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组成的监察网络成为中央监督地方的一重要工具,对中央有效地控制地方行省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之,元代行省的权力虽然很大,但终元一代没有出现地方行省发动反抗中央的叛乱。元代行省制成功协调了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的关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