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测试(含解析)--2024-2025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测试--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一、单选题
1.西汉初,晁错在《论贵粟疏》中描述当时的关东地区是“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汉朝时一石约120斤)”;东汉政论家仲长统说关东“今通肥饶之率,计稼穑之入,令亩收三斛(1斛约为120斤)”。据此可知,汉代( )
A.社会经济得以持续的繁荣 B.铁犁牛耕技术在关东得到广泛推广
C.统治者重视农耕经济发展 D.关东地区农业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
2.“汉初,因国力有限,汉廷被迫对匈奴采取屈辱的和亲政策,以求赢得社会秩序的重建。汉武帝即位后,汉匈实力对比发生明显变化。强大起来的汉朝不愿意再对匈奴妥协退让,大一统王朝本身也不允许不服从或分庭抗礼的政治实体存在。”此材料意在表明汉代北伐匈奴是
A.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认知 B.王朝国防战略的必然选择
C.为了改变汉代之初的屈辱 D.化解王国危机的主要途径
3.相传刘邦在用剑斩杀了白帝之子化身的白蛇后,得知了自己赤帝之子的身份。西汉建立后,此剑成为国之重器。到了东汉,皇帝出行时有专人背负此剑随行。两汉统治者将斩蛇剑视为国之重器的动机是( )
A.借助历史规范仪卫制度 B.弘扬尚武勇毅政治传统
C.将汉代天命思想符号化 D.强化儒家思想统治地位
4.《孟子·梁惠王上》指出:老(尊敬)吾老以及人之老,幼(爱护)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子·亲士》指出:(虽(即使)有贤君,不爱无功之臣;虽有慈父,不爱无益之子。对材料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孟子与墨子看问题的立场不同
B.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的学说,墨子主张法制
C.孟子坚持人性本善,墨子注重客观实际
D.孟子与墨子人际交往原则的不同
5.在中国封建时代,皇帝之上除了有一个虚无飘渺而又人格化的“天”以外,再不容许有敢于超 越或干扰其权力的任何事物存在了。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特点是
A.皇权至上 B.皇位世袭 C.皇帝独尊 D.君权神授
6.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首创的体裁是
A.纪传体通史 B.纪传体断代史 C.编年体通史 D.编年体断代史
7.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这些变法改革有利于推动( )
A.正统思想确立 B.国家走向统一 C.贵族政治强化 D.自然经济解体
8.商鞅是中国历史上提出和实践“法无等级”的第一人,他提出“法无等级,法不阿贵,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这表明商鞅主张
A.重罪重刑 B.奖励耕战 C.重农抑商 D.以法治国
9.汉代画像砖的画面的表现形式有浅浮雕、阴刻线条和凸刻线条。画内容非常丰富,有表现劳动生产的,如播种、收割、舂米、酿造、盐井、桑园、放牧等,有描绘社会风俗的,如宴乐、杂技、舞蹈等,有神话故事如西王母、月宫等,还有表现统治阶级车马出行的等。由此可见,汉代画像砖
A.反映出世界一流的艺术创作技术
B.通过艺术形式形象记录了社会状况
C.以满足统治者需求为根本出发点
D.可以用来研究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
10.西周诸侯国建立后,在分封的土地上也建立起与西周王畿相同的文化和政治制度,扩大了周文化的影响。这意味着
A.周天子加强了对诸侯国的直接统治 B.西周实现了中央集权统治
C.诸侯国在自己王国的权力受到削弱 D.分封制扩大周天子的影响力
11.春秋时期,社会风雷激荡,烽烟四起,战火连天。下列说法不符合这一时期的是
A.开始出现铁制农具和牛耕
B.周天子地位不如强大的诸侯
C.强大的诸侯竞相争当霸主
D.分封制日益巩固
12.如图名为彩绘龙纹陶盘,出上于具今4000多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盘内绘有一个长着蛇的身体,鳄鱼的头部,口中还吐出了一条类似禾苗形象的舌头,盘曲的朱红色龙纹。在遗址中,这样的龙盘只在四座大型墓葬中各出土一件,是王室使用的礼仪用品。在该陶器所处的这个时空中( )
A.审美取向追求质朴真实 B.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C.龙已成为政治权力象征 D.栽培作物开始定居生活
13.西周时期,卿大夫的家臣多为家主的生活管家。但春秋时期,家臣的出身、任用、职权等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下表所示春秋时期鲁国季氏的家臣设置
材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血缘政治不断发展完善 B.封建贵族享有广泛特权
C.周王丧失天下共主地位 D.官僚政治体制逐渐萌发
14.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死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开创郡县制 B.开创皇帝制度
C.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 D.建立统一的国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5.下列有关商鞅变法内容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严厉禁止私斗,凡擅自私斗者,视情节轻重,处以不同的刑罚
B.贵族没有立军功者,要剥夺其贵族身份
C.分全国为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以加强中央集权
D.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三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
16.嬴政统一全国后,改革制度,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并在重要物品上铭刻诏令。下图为刻有诏文的“权”,意在显示
A.嬴政功盖三皇五帝
B.皇权不可僭越
C.效法商周制度的决心
D.对地方的管控加强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公元196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天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伤寒杂病论·序》
(1)《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 (朝代)的 (人物名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书作者对医学的贡献。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中医药学的特点。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很多王国被撤销,余存的不仅面积减缩,而且内部的行政权也被中央政府接收,至汉武帝在位期间达到极点。汉武帝公布了帝制意识形态的立场,将所谓的“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向商人抽资产税,政府专利于盐、酒及铁……使中央集权之趋势有进无退。
——摘编自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 西汉初年,西北边疆长期受到匈奴的威胁。汉武帝在位时期,改变对匈奴的消极防御政策,积极发动对匈奴的反击战争,进而把西北边防和西北开发结合在一起,修筑西北边塞,移民实边,屯田拓荒、完善行政建置。
——摘编自冯勇刚《论汉武帝反击匈奴和经略西北边疆的政策》
(1)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三个“环节”的制度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确立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西北政策的积极影响。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回答
(1)三则材料反映了思想界怎样的发展的趋势?原因有哪些?
(2)从材料可知,在这一趋势下,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并说说秦汉这些努力的共同点
三、论述题
20.西汉对西域的开拓与治理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年降雨400毫米等值线与秦西北边邵位置关系图
——摘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图2 西汉时期西北地区军事屯田图
——据郭沫 若主编(中国史稿地图集)编制
(注:年400毫米等值线一般为游牧区与农耕区分界线。突破农耕区的自然界线,大幅度地开疆拓土开始于西汉)
材料二 中国的西北边陲古称西域,即今天的新疆和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中亚地区。这里是一个南北西三面环山的区域,只有东边敞开,向东北可入蒙古草原,向东南沿河西走廊可达甘、青地区和富庶的关中平原。这里的许多古老的部落与民族或来自蒙古草原,或来自河西走廊,在此定居之后都以东部的中原和蒙古草原为主要的交流和发展方向。
葱岭以西的中亚河中地区,由一些山间盆地和绿洲组成,居住着一些经商务农的民族,这里是一个单独的地理区域。由于其西、北两边是干旱的草原与荒漠,活跃着强悍的游牧民族,南边是高山雪岭,为了经商和获得军事上保护的需要,使得这些部族与民族自古以蒙古草原和中原为主要外出活动的区域。
——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提取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以“西汉王朝对西域开拓与治理”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表述成文)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令亩收三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关东地区亩产为120斤,东汉时,亩产为360斤,反映出该地区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关东地区的亩产,无法得知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统治者对农耕的重视,排除C项。故选D项。
2.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汉之际,居住在北方的匈奴族在冒顿单于的统治下,势力空前强大,时常侵扰骚扰边境,给刚刚建立的西汉王朝带来严重的威胁,根据材料“强大起来的汉朝不愿意再对匈奴妥协退让,大一统王朝本身也不允许不服从或分庭抗礼的政治实体存在。”,可见材料强调了保卫王朝,打击匈奴的必要性,B项正确;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认知,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为了改变汉代之初的屈辱,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C项;化解王国危机的主要途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汉代中国。相传刘邦是赤帝之子,用剑斩杀了白帝之子化身的白蛇,这一传说被认为是汉朝推翻秦朝具有合法性的证明,两汉统治者将斩蛇剑视为国之重器,因为斩蛇剑是汉朝顺应天命的体现,C项正确;斩蛇剑是汉朝顺应天命的体现,并非一般的仪卫用品,排除A项;斩蛇剑象征汉朝的正统地位,而非象征勇武,排除B项;刘邦斩白蛇体现阴阳家的五德始终说,而非儒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详解】试题分析:通过材料知道人际交往原则是仁爱,墨子的人际交往原则是功利,因此二人的观点不同,交往的原则是不同的,仁爱的基础是性善论,因此ACD是正确的;墨子主张法制是不正确的,那是法家韩非的主张。因此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孟子和墨子的思想
5.A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除了“天”之外就是皇帝最大,反映的是皇权至上的特点,因此A正确,BCD排除。故选A。
6.A
【详解】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史记》,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故答案为A项;《史记》叙述了上起皇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不是断代史,排除B、D项;《史记》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形势进行记载,不是编年史,排除C项。
【点睛】纪传体通史是指以人物为纲,按时间顺序,连贯地记述各个时代史实的史书体例。这一史书体例,为西汉司马迁所创并成功应用于《史记》中。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为国家走向统一提供了有利条件,B项正确;一般来说,中国古代正统思想指的是儒学,儒学正统地位正式确立于汉代,而战国和秦朝时期统治者青睐法家思想,故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并未推动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排除A项;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削弱了贵族政治,排除C项;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于鸦片战争后,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材料“法无等级,法不阿贵”“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强调的是以法治国主张,D项正确;材料与重罪重刑、奖励耕战及重农抑商的说法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9.B
【详解】从材料信息可知,汉代画像砖艺术手段高超,画面内容丰富,通过艺术形式形象记录了社会状况,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汉代画像砖“世界一流”的艺术创作技术,排除A项;C、D两项表述材料本身无法体现,排除C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西周实行分封制,西周王室文化与政治制度在地方诸侯国建立,扩大了周文化的影响,扩大了周天子对地方的影响力,故D项正确;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是间接的,A项错误;西周还未形成中央集权,B项错误;诸侯国只是实行与王畿相同的文化和政治制度,不是其权力受到削弱,C项错误。
11.D
【详解】据材料“春秋时期,社会风雷激荡,烽烟四起,战火连天”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不安,礼崩乐坏,分封制瓦解,D符合题意;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和牛耕,到战国时,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竞相争霸;故A、B、C均不符合题意。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这样的龙盘只在四座大型墓葬中各出土一件,是王室使用的礼仪用品”可知,彩绘龙纹的陶器只在大型墓葬中各出土一件,大型墓葬的墓主人生前地位较高,应属于“王室”,而只有“王室”才能使用彩绘龙纹,说明此时期龙已成为政治权力象征,C项正确;据材料“盘内绘有一个长着蛇的身体,鳄鱼的头部,口中还吐出了一条类似禾苗形象的舌头”可知,该遗址发现的彩绘龙纹并不真实,排除A项;新石器时代时期尚未产生华夏认同,排除B项;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就已经开始栽培作物,并逐渐定居,材料时间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从材料中的官员出身来看,基本上都是以任命的形式出现,这是官僚政治的显著标志,D正确;材料未涉及血缘政治,A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封建贵族的特权受到打击,B排除;材料未涉及周天子的地位,C排除。故选D。
14.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创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格局,因此“虽死犹存”,D正确;郡县制并非是秦朝的首创,A排除;B从属于D,排除;C属于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排除。故选D。
15.D
【详解】商鞅变法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三个以上’的说法错误,符合题意。D正确;商鞅变法对擅自私斗者,视情节轻重,处以不同的刑罚,不符合题意,A排除;商鞅变法规定贵族没有立军功者,要剥夺其贵族身份,不符合题意,B排除;商鞅变法将全国分为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以加强中央集权,不符合题意,C排除。故选D。
16.B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嬴政的一系列改革突出了皇帝独尊和皇权至上的地位,“权”的出现则显示了皇权的不可僭越,故选B项;功盖三皇五帝是秦始皇的自我评价,并不一定符合实际,排除A项;嬴政开创的是皇帝制度,并非效法商周,排除C项;皇帝制度不属于地方制度,不能加强对地方的管控,排除D项。
17.(1) 东汉 张仲景
(2)高尚医德为医学从业者提供榜样;传承了医学成果;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创造了大量有效方剂。
(3)历史悠久;讲求辨证施治;重视临床经验;强调整体观念;食药同源。
【详解】
(1)由材料“公元196年”“尤未十稔”可知,该书写作于东汉末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伤寒杂病论》作者是张仲景。所以①处是东汉,②处是张仲景。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东汉时期(中国)。由材料“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天之莫救”可知,该书作者立志救民于危难,其个人高尚的医德为医学从业者提供榜样;由材料“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可知该书作者传承了医学成果;由材料“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书作者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创造了大量有效方剂。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由材料“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可知,该书作者夸赞战国时期扁鹊在虢国、齐国治病时医术高超,可知我国医学历史悠久;由材料“平脉辨证”可知,我国中医药学重视辨证施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中医药学重视临床经验;强调整体观念;食药同源。
18.(1)制度名称: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郡县制的影响: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2)措施: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
强思想上大一统;经济上,将盐、酒及铁的经营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向工商者征税。
(3)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加强了对西北边疆地区的治理;维护了西北边疆的安全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开发。
【详解】(1)制度名称:由材料“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可知三个“环节”的制度名称分别为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郡县制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2)措施:结合材料“ 很多王国被撤销,余存的不仅面积减缩,而且内部的行政权也被中央政府接收,至汉武帝在位期间达到极点。”可知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思想上,根据材料“汉武帝公布了帝制意识形态的立场,将所谓的‘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可知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上大一统;经济上,由材料“向商人抽资产税,政府专利于盐、酒及铁……使中央集权之趋势有进无退。”可知将盐、酒及铁的经营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向工商者征税。
(3)结合材料“进而把西北边防和西北开发结合在一起,修筑西北边塞,移民实边,屯田拓荒、完善行政建置。”及所学知识可分析出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加强了对西北边疆地区的治理;维护了西北边疆的安全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开发。
19.(1)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原因:国家由分裂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
(2)努力: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任答两点)
共同点:都是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都属于文化专制主义;都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详解】(1)趋势:根据材料一“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材料二“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及材料三董仲舒的建议,得出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原因:根据三则材料所涉及的思想统一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国家由分裂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从政治角度得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
(2)努力:根据材料一“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得出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根据材料二“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得出秦始皇“焚书坑儒”;根据材料三“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得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共同点: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手段角度得出都是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从性质角度得出都属于文化专制主义;从目的角度得出都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20.阐释:
(1)背景:
必要性:西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重要性。
角度1:西北气候、地理环境等方面;
角度2:政治、军事、民族关系等方面。
可能性:秦汉国家统一、中央集权体制、国家实力、杰出人物雄才大略等。
(2)开拓与治理
开拓:西汉反击匈奴的战争,控制河西走廊,张骞出使西域。
治理:设河西四郡;设西域都护府;移民和军屯等。
(3)影响与评价
从以下角度分析:加强中央集权;民族交融;保障农耕地区安全;边疆的巩固和开发;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详解】西汉王朝对西域开拓与治理
从开拓西域的背景分析,得出必要性,西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重要性。从气候、地理环境、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等角度分析即可。从秦汉国家统一、中央集权体制、国家实力、杰出人物雄才大略等角度分析,得出西域开拓与治理的可能性。
开拓与治理,依据汉武帝对匈奴作战的知识分析,得出西汉反击匈奴的战争,控制河西走廊,张骞出使西域。从对西域的治理分析,得出设河西四郡;设西域都护府;移民和军屯等。
影响与评价,从中央集权角度分析,得出加强中央集权;从民族关系分析,得出有利于民族交融;从安全角度分析,得出保障农耕地区安全;从边疆的开发角度分析,得出边疆的巩固和开发;从经济的交流分析,得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测试(含解析)--2024-2025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