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六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考点01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1-6)
考点0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7-15)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1888年,德国同土耳其达成协议,获得了从柏林经君士坦丁堡、巴格达到波斯湾的铁路修筑权。对此,俄国外交大臣指出,“不容许任何一个外国强国在小亚细亚范围内确立政治优势”。由此可见,该铁路的修建( )
A.埋下了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索 B.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C.冲击了俄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 D.体现了列强霸权主义的本质
2.有学者指出:工业革命对英国教育的影响处于一个缓慢的释放过程之中;追求高深、普遍学问的高等教育在这个阶段与工业革命之间的关系疏远;工业革命对教育的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初等教育阶段,而且需要透过家庭这一媒介发生作用。这一观点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工业革命阻碍了教育的深入发展 B.家庭对社会的影响力提升
C.政府教育政策不符合社会的需要 D.科学与技术尚未紧密结合
3.1831年,发明家、科学管理先驱巴贝奇创立“英国科学促进会”。该组织在英国的每一城市和各处殖民地举行会议,这些集会成为当代重大科学争论的战场,协会还普及科学,提倡和资助研究工作。这反映了( )
A.英国宗教改革由此拉开序幕 B.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掌握科学
C.英国民众普遍具备科学精神 D.科学管理推动生产效率提升
4.据下表可知英国( )
1810—1840年英国女性、男性投资政府债券的比例(单位:%)
年份 1810 1820 1830 1840
男性 65.3 63.3 58.4 52.6
女性 34.7 36.7 41.6 47.4
1810—1840年英国女性、男性投资占投资市场总价值(单位:万英镑)
年份 1810 1820 1830 1840
男性 76.9 79 79.4 68
女性 23.1 21 20.6 32
A.女性政治地位显著提高 B.生产力发展刺激女性参与金融活动
C.性别平等成为主流思想 D.女性参与投资规模及数量不断增长
5.19世纪上半叶,巴黎兴起一种全新的社交形式——俱乐部。1860年,登记在册的重要俱乐部有21家,1885年增加到73家。俱乐部不限制出身,成员逐渐从贵族变为商界人士、银行家、律师、知识分子等。这种社交形式的出现及发展( )
A.为启蒙运动提供思想基础 B.反映了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C.表明人们的活动范围扩大 D.改变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6.英国人麦考利1830年说:“如今我们国家比1790年还穷吗?我们坚决相信,尽管统治者有种种管理不当之处,但英国一直在变得越来越富。有时略有停顿,有时暂时倒退,但总的趋势是不容置疑的。”这一说法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
A.国际局势平稳发展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D.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确立
7.1866年春,伦敦和爱丁堡的制衣工人举行大罢工,资本家从德国、丹麦招募大量工人;同年10月,英国编筐工人举行罢工时,资本家又从荷兰、比利时招募工人。这可以用来说明( )
A.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紧密性 B.国际工人运动联合的必要性
C.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紧迫性 D.无产阶级政权建立的可能性
8.19世纪30年代,法国里昂爆发了两次工人武装起义,提出的口号是“不能劳动而生,毋宁战斗而死”“不共和,毋宁死”。马克思如是评价:“里昂的工人们以为自己追求的只是政治的目的,以为自己只是共和国的战士。可是事实上他们却是社会主义的战士。”结合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工人运动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B.法国已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
C.马克思主义理论得到了实践的验证 D.法国议会制共和制得以最终确立
9.马克思指出:“工人要能分别机器与机器之资本主义的使用,从而不以物质生产资料自身而以物质生产资料之社会的剥削形态为攻击目标,是还要有相当的时日和经验的。”这句话揭示了( )
A.科学理论指导斗争的重要性 B.无产阶级联合的迫切性
C.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可能性 D.剩余价值学说的科学性
10.一份对1842年英国曼彻斯特的调查报告提道:“手织工 每天干14小时活,挣的钱还不够吃两顿饭。”1844年对全英织袜工所做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织袜工平均每台织机每周收入10先令,扣除租机费后只有6先令,且衣食住行都包括在内。这两份调查所揭示的社会现实( )
A.表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条件成熟 B.孕育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条件
C.说明工业革命提高了工人生活质量 D.反映了英国社会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11.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的注释里说:“历史上的晚期时代对早期时代的认识当然与后者对自己的认识不同,例如,希腊人是作为古希腊人认识自己的,而不像我们对他们的认识那样,如果指责古希腊人对自己没有像我们对他们的这种认识,就等于指责他们为什么是古希腊人。”这段话旨在( )
A.强调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B.阐明后人对历史的认识不如当事人
C.反映历史认识随时代而变 D.揭示历史问题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
12.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后,倡议商人、居民进行店铺和房屋修缮,包括整刷门面、装修门窗,安装店棚、悬挂招牌以及改造古旧住舍、危险建筑等。它还禁止聚众赌博,严惩偷盗抢劫、打架斗殴等不良分子,倡导开展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巴黎公社的这些举措意在( )
A.彰显社会主义的优势 B.铲除资产阶级统治的土壤
C.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D.贯彻工农联盟的革命策略
13.马克思在其《法兰西内战》中所引证的事实的叙述和评论,绝大部分是从巴黎出版的资产阶级激进派报纸和作家雨果的报纸(自由派报纸)上摘录的。这些报纸虽对公社的措施有看法,但并不敌视公社。这可用于说明( )
A.法国资本家不反对巴黎公社 B.巴黎公社的执政措施深得民心
C.巴黎公社的存在有其合理性 D.马克思为公社进行了大量宣传
14.巴黎公社的多数公社委员出自群众组织,他们在担任委员后也经常回到各街区参加集会,每个委员都会参加一个或数个组织,他们一面将群众组织的意见带进公社委员会,一面又将市政厅里的决议和法令传递到各个街区。这表明巴黎公社( )
A.带有浓厚的直接民主色彩 B.探索人民参政议政的新途径
C.积极巩固和加强工农联盟 D.贯彻落实无产阶级专政原则
15.巴黎公社在一份公告中写道:公社的“基点在于经常征求大多数人的意见,不断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助”,“委员不断受到舆论的检查、督促和批评,他们是可信赖的、对选民负责的,而且是随时可以撤换的”。这表明巴黎公社( )。
A.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 B.实行直接民主制度
C.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权 D.赢得社会广泛支持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法律:遏制经济强权
材料 1888年,美国联邦参议员约翰·谢尔曼开始引入反垄断法案,1889年他将法案提交给了参议院司法委员会。他在参议院司法委员会的讨论中说:“我所提出这个法案的一个目标是引入美国的法院救助,以应对给公民的工业自由带来损伤的联合行为。工业自由是每个人所享有的在任何合法的职业中工作、劳动和生产的权利。它是所有权利和特权平等的基础。”“托拉斯的唯一目标是使竞争变成不可能。它能够控制市场,提高或降低价格,并且以此来最好地提高它的自身利益,降低特定区域的价格和破坏竞争,在没有竞争的领域则随意地提高价格。自私和不受竞争控制的法律将促使托拉斯企业不顾消费者的利益。”
1890年4月,参议院以52票对1票的压倒多数通过了司法委员会提出的《谢尔曼法》,众议院也以242票对0票一致通过了这项法案。1890年7月2日,该法案经哈里逊总统签署,成为正式法律。
1890年7月2日,《谢尔曼法》在美国诞生,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现代反垄断法,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授权联邦政府控制、干预经济的法案。
——摘编自李晓新《溯源美国反垄断法:一切为了遏制经济强权》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美国出台《谢尔曼法》这一历史现象。(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明时期,棉花种植迅速发展并超过桑麻,棉花成为我国纺织业的主要原料。黄道婆在松江传授学自南海的技术,改良织机,使松江迅速成为棉纺织中心,时称“松江棉布,衣被天下”。棉纺织业内部显现出专业化分工的趋势,棉布品种的多样化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出现了专门从事布匹收购经营的棉布字号。明中叶之后苏松地区大量棉业市镇兴起,棉货贸易繁荣。但苏松地区棉纺织业的发展带来的商品经济的繁荣,只是局部小范围的,受到封建经济的束缚,棉纺织业内部的新兴因子发展缓慢。
——摘编自社君立《明清时期的棉花革命》
材料二 从17世纪初开始,产自印度、中国等国的印花棉布大量进入英国市场。到17世纪末期,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棉布贸易占到其进口总额的60%—70%。起初,棉布进入英国市场用于制作地毯、窗帘、挂毯等装饰品。后来,印花棉布逐渐被英国人喜爱,成为最时尚的服饰材料。1719年,一个作者这样描述英国人的服饰:“所有卑微的人,包括奴仆都穿上了棉布服饰。”由于毛纺织商人不断向议会请愿,从17世纪末期开始,议会多次通过法案,禁止从印度、中国等国进口印花棉布,并严禁使用彩色印花棉布,但收效甚微。议会没能有效地抑制英国人消费棉布的热潮,也不能有效阻止毛纺织业的衰退,反而进一步刺激了英国本土棉纺织业的发展,为英国本土仿制印度棉布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王洪斌《18世纪英国服饰消费与社会变迁》
材料三 1805~1846年英国棉纺织品总产出及出口和国内消费所占的比例
年份 棉纺织品总值 (百万镑) 出口商品 国内消费商品
价值 (百万镑) 比重 (%) 价值 (百万镑) 比重 (%)
1805~1807年 189 12.5 66.1 6.4 33.9
1811~1813年 28.3 17.4 61.5 10.9 38.5
1824~1826年 33.1 17.4 52.6 15.7 47.4
1834~1836年 44.6 22.4 50.2 22.2 49.8
1844~1846年 46.7 25.8 55.2 20.9 44.8
——摘编自普兰天《国家与市场: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元明时期苏松地区棉花产业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至18世纪棉布的进口给英国社会带来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概括1805~1846年间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对中国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53年没去过印度的马克思认为被殖民前的印度社会处于几近停滞的状态,甚至直言印度“没有历史”,从根本上缺乏推动自身向现代社会转型发展的内在动力。英国的殖民统治恰好可以从根本上破坏印度传统社会的结构,进而成为刺激印度迈入现代化转型的外来动力。
材料二 在19世纪70年代,考察过爱尔兰在英国殖民统治下的“惨况”后,马克思认为英国的殖民统治导致爱尔兰陷入“糟糕的社会状况”之中。马克思晚年摈弃了早期关于印度社会的认识和观点,丝毫不见殖民主义“双重使命”的影子。
——均摘编自胡洁瑶《从“双重使命”到对殖民主义的批判》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克思对印度和殖民主义问题的认识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马克思对殖民主义认识的变化,谈谈你的看法。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社会的经济进步一旦把摆脱封建桎梏和通过消除封建不平等来确立权利平等的要求提上日程,这种要求就必定迅速地扩大其范围。
大工业发展到更高阶段时,就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用以限制它的狭隘范围发生冲突了。
从直接生产者身上榨取无酬剩余劳动的独特经济形式,决定了统治和从属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直接从生产本身中生长出来的,并且又对生产产生决定性的反作用。但是,这种从生产关系本身中生长出来的经济共同体的全部结构,以及这种共同体的独特的政治结构,都是建立在上述的经济形式.上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二:身处快速工业化进程的马克思深刻洞悉了工业文明的积极意义和负面影响。一方面,工业化创造的生产力,极大提高了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能力,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工业文明。另一方面,马克思也看到,在工业化主导下的自然遭到了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高度紧张,人成为一种独特的“物”。马克思对这些现象给予了深刻的批判,从这一意义上说,马克思工业文明思想既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又是对工业化的批判与超越。
——摘编自冯凯《马克思工业文明思想的理论阐释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并指出这一观点产生的背景。
(2)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史料价值。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根据“不容许任何一个外国强国在小亚细亚范围内确立政治优势”可知,这条铁路的修建对俄国的利益带来了冲击,所以俄国反对这条铁路的修建,从而体现列强霸权主义的本质,D项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索是萨拉热窝事件,排除A项;这条铁路的修建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无关,排除B项;俄国没有在欧洲确立过霸主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D
解析:D.根据题干“以追求高深、普遍学问的高等教育在这个阶段与工业革命之间的关系疏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主要依靠工匠的经验积累,并未过多涉及科学,因此工业革命并未直接推动社会高等教育的发展,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科学与技术尚未紧密结合,故D项正确。A.该项说法错误,工业革命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排除A。B.家庭对社会影响力的提升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C.该项表述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排除C。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英国科学促进会组织集会讨论重大科学争论,并普及科学,提倡和资助研究工作,反映了工业革命期间,工业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要求掌握科学,B项正确;英国宗教改革早于材料时间,排除A项:英国科学促进会普及科学,但不能说明英国民众普遍具备科学精神,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掌握科学,未涉及对生产效率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英国工业革命推动女性解放运动,推动女性积极参与投资金融活动。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女性投资政府债券的比例不断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化导致投资环境的改善、投资机会的增加和投资需求的增长,刺激了妇女参与投资经营即金融活动,B项正确。依据女性参与投资活动并不代表政治地位显著提高,排除A项;女性参与投资无法推出性别平等成为社会主流思想,排除C项;女性投资占市场总价值前30年下降,最后1840年显著增长,无法得出不断增长,排除D项。
5.答案:B
解析: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法国俱乐部兴起,其数量不断增多,成员身份逐渐从贵族变为商界人士、银行家、律师、知识分子等,这与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有关,B项正确;启蒙运动发生在17、18世纪,俱乐部兴起发展是在19世纪,时间上不符合,排除A项;材料主要讲俱乐部的数量和参与成员,未提及俱乐部的活动内容和活动范围,排除C项;当时社会不平等问题仍然存在,并未根本改变,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C
解析:注意时间:1830年。英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了工业革命的进程,至19世纪上半叶,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因而才有题中“英国一直在变得越来越富”的说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及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的确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7.答案:B
解析:材料主要涉及工人罢工,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斗争,与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紧密性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根据材料的信息,工业革命后,工人罢工已不能仅仅在一地进行,因为资本家分化瓦解,削弱了工人罢工的效果,说明国际无产阶级联合的必要性,故选择B项;此时科学社会主义已经诞生,排除C项;D与史实不符,故排除。故选:B。
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里昂工人运动使得马克思认识到无产阶级力量的伟大,这说明工人运动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A项正确;材料强调里昂工人起义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无法说明法国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排除B项;19世纪30年代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未诞生,排除C项;D项与题无关,而且法国建立共和制的时间是在1875年,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A
解析:据材料“工人要能分别机器与机器之资本主义的使用,从而不以物质生产资料自身而以物质生产资料之社会的剥削形态为攻击目标,是还要有相当的时日和经验的。”可知,工人阶级单纯破坏机器,没有认清斗争的对象,没有掌握斗争的方式,这是早期工人自发斗争缺乏科学理论指导的反映,A项正确;材料主旨未涉及无产阶级的联合,排除B项;材料是马克思批评早期工人破坏机器,没有提出政治主张,排除C项;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关于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生产和分配的理论体系,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A。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英国纺织工人收入微薄,不能维持正常生活需要,推动了工人运动蓬勃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条件,故B项正确;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最早尝试是1871年爆发的巴黎公社,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纺织工人的收入,不能说明生活质量的提高,排除C项;工人收入微薄,无法说明社会消费水平提高,排除D项。
11.答案:D
解析: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马克思认为历史认识具有时代性,认识历史人物和事件应置身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旨在揭示历史问题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D项正确;“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表述过于绝对,不是这段话强调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没有比较后人与当事人对历史的认识,排除B项;历史认识随时代而变,但这段话强调的是认识历史人物和事件应置身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历史问题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不能超越时代,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的举措意在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进而维护社会稳定,C项正确。巴黎公社并没有建立社会主义,排除A项;巴黎公社并没有乘胜追击敌人,也没有对巴黎进行公有制改造,因而无法铲除资产阶级统治的土壤,排除B项;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3.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这些报纸虽对公社的措施有看法,但并不敌视公社”可知,巴黎公社建立后没有遭受明显的敌视,这说明公社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这些报纸不敌视巴黎公社,而非资本家,故A项错误;仅根据这些报纸的态度不能说明巴黎公社的执政措施深得人心,故B项错误;马克思是在对巴黎公社存在的合理性进行论证,并不能说明其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故D项错误。故选:C。
14.答案:B
解析:A.带有浓厚的直接民主色彩:这个选项与材料信息相符。公社委员来自群众组织,参与街区集会,将群众意见带入公社委员会,这些都体现了直接民主的特点,即人民直接参与决策过程。B.探索人民参政议政的新途径;虽然这个选项看似合理,但材料中没有明确提到巴黎公社是在“探索”新的参政议政途径。此选项更多是基于对公社性质的推测,而非直接由材料得出。C.积极巩固和加强工农联盟;材料中没有提到工农联盟的具体内容或巩固工农联盟的措施,因此这个选项与材料信息不直接相关。D.贯彻落实无产阶级专政原则;尽管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个重要事件,但材料中并没有直接提到无产阶级专政或其原则的贯彻。此选项更多是基于对公社性质的一般理解,而非直接由材料得出。
15.答案:A
解析:据材料“基点在于经常征求大多数人的意见”“他们是可信赖的、对选民负责的”可知,公社委员由人民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公民直接参与决策等信息,故B项错误。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尝试,而非社会主义政权,C项错误。“赢得社会广泛支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
16.答案:示例:
观点:美国出台《谢尔曼法》是美国政府对垄断组织发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的回应。
论述: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由于新技术的改进、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新兴工业的出现,出现了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的现象,垄断组织产生。垄断组织垄断了一个甚至几个行业,美国的托拉斯就是垄断组织的一种形式。垄断组织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它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历史的进步。但是,它垄断经济,操纵市场,破坏竞争,压制其他企业的发展,阻碍创新,又具有巨大的破坏性。所以谢尔曼等提出反垄断的法案并获得通过,也反映了美国社会对垄断组织负面影响的担心。反垄断法案的出台,反映了美国政府经济管理观念的变化,即开始由原来的自由经济政策,向国家干预经济方向转变,也是资本主义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反映。垄断组织的产生及反垄断法的出台都是工业革命发展的产物,是时代变迁的反映。
解析:根据“开始引入反垄断法案”“应对给公民的工业自由带来损伤的联合行为”,可提出观点:美国出台《谢尔曼法》是美国政府对垄断组织发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的回应。论述:根据材料和所学,可从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垄断组织产生:垄断组织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它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历史的进步;垄断组织垄断经济,操纵市场,破坏竞争,压制其他企业的发展:反垄断的法案的提出和获得通过,是美国社会对垄断组织负面影响的回应:反垄断法案的出台,反映了美国政府经济管理观念开始由原来的自由经济政策向国家干预经济方向转变,也是资本主义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反映等角度分析论述。
17.答案:(1)原因:棉花种植业的发展;棉纺织工具及技术的改进;棉布市场的扩大;植棉的经济效益明显,刺激农民的积极性。
影响: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促进社会生产的分工和经济的区域化;促进了江南市镇的繁荣;改变民众社会生活。
(2)丰富了英国的服饰材料,刺激了英国棉纺织业的发展;改变了英国的外贸结构;冲击了英国的等级观念和传统的毛纺织业。
(3)特点:棉纺织品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国内市场逐步饱和海外市场不断拓展。
影响: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沦为了英国的原料产地与商品倾销市场大量英国棉纺品的涌入,使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元明时期,棉花种植迅速发展并超过桑麻,棉花成为我国纺织业的主要原料。”可分析出棉花种植业的发展;根据材料“黄道婆在松江传授学自南海的技术,改良织机,使松江迅速成为棉纺织中心,”可分析出棉纺织工具及技术的改进;根据材料“棉纺织业内部显现出专业化分工的趋势,棉布品种的多样化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出现了专门从事布匹收购经营的棉布字号。”可分析出棉布市场的扩大;根据材料“明中叶之后苏松地区大量棉业市镇兴起,棉货贸易繁荣”,结合所学知识可分析出植棉的经济效益明显,刺激农民的积极性。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元明时期苏松地区棉花产业发展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促进社会生产的分工和经济的区域化;促进了江南市镇的繁荣改变民众社会生活。
(2)根据材料“起初,棉布进入英国市场用于制作地毯、窗帘、挂毯等装饰品。后来,印花棉布逐渐被英国人喜爱,成为最时尚的服饰材料。”可分析出丰富了英国的服饰材料,刺激了英国棉纺织业的发展;根据材料“到17世纪末期,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棉布贸易占到其进口总额的60%—70%。”可分析出改变了英国的外贸结构;根据材料“1719年,一个作者这样描述英国人的服饰:‘所有卑微的人,包括奴仆都穿上了棉布服饰。’”可分析出冲击了英国的等级观念和传统的毛纺织业。
(3)特点:根据材料中棉纺织品总值变化,可知棉纺织品总体上呈增长趋势;由表格中出口商品和国内消费商品的变化可知,国内市场逐步饱和海外市场不断拓展。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沦为了英国的原料产地与商品倾销市场大量英国棉纺品的涌入,使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18.答案:(1)由对殖民主义持包容态度到后来批判殖民主义;由轻视印度的发展历史到重新审视印度的历史。
原因:1853年,资本主义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期,资本主义的弊端未充分暴露,殖民主义客观上具有打破殖民地传统社会秩序和促进近代化的作用。马克思受历史发展阶段、史料来源和研究视野等因素所限,对该问题的认识有一定局限。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的弊端充分暴露,马克思对该问题的研究更加深入。马克思自我纠正了此前对殖民主义的包容态度转而批判殖民主义。
(2)思想认识会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而变化;一定时期的思想认识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史料来源影响史学研究;历史问题是复杂的,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马克思具有实事求是、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解析:(1)变化类题目作答,依据材料,找出由什么到什么或者直接指出变化,进行归纳作答。本题涉及两个认识变化,一个是对印度历史的认识,一个是对殖民主义的认识,要分别作答。从材料一“印度‘没有历史’,从根本上缺乏推动自身向现代社会转型发展的内在动力。英国的殖民统治恰好可以从根本上破坏印度传统社会的结构,进而成为刺激印度迈入现代化转型的外来动力”得出,早期马克思对印度历史认识不够,且认为殖民主义有助于印度历史发展,到材料二“马克思晚年摈弃了早期关于印度社会的认识和观点,丝毫不见殖民主义‘双重使命’的影子”分析得出马克思对此前的印度历史认识和殖民主义认识都在发生改变。原因解释,主要从时代背景和马克思个人影响,进行分析说明。材料一依据1853年可知,时代背景是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的发展,矛盾未充分暴露,材料二依据“在19世纪70年代”可知,时代背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的发展,矛盾更加突出。除了时代背景影响认识,马克思的个人因素也要分析到。
(2)谈谈认识属于启示类题型作答,主要从马克思的认识变化中,归纳出经验教训和思想认识变化的影响因素,以及需要坚持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19.答案:(1)观点:经济发展推动政治变革。
历史背景: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扩展;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弊端的暴露;工业革命造成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2)材料一出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直接史料,但在使用过程中应关注版本和译文的差别;材料二属于学者观点,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间接史料,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作者的主观意图,并与其他学者观点及原始文献资料相互印证。
解析:(1)第一小问观点:根据材料社会的经济进步一旦把摆脱封建桎梏和通过消除封建不平等来确立权利平等的要求提上日程,……限制它的狭隘范围发生冲突了可得出经济发展推动政治变革。第二小问历史背景:根据材料“大工业发展到更高阶段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扩展;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从直接生产者身上榨取无酬剩余劳动的独特经济形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弊端的暴露;工业革命造成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2)根据材料一的出处可知材料一出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直接史料,但在使用过程中应关注版本和译文的差别:根据材料二的出处和材料的主旨可知这属于学者观点,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间接史料,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作者的主观意图,并与其他学者观点及原始文献资料相互印证。
第 页,共 页
试题资源网-凸飞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第 13 页,共 13 页
试题资源网-凸飞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专题十六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2025届高考历史考点剖析精创专题卷(含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