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广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4高一下·广丰月考)中国古人类学研究在百年的风雨坎坷中取得了喜人的进展:人类起源各阶段的人骨遗骸化石材料,在中华大地上均有所发现,且分布广泛;人类起源序列各主要环节,在中国古人类学的发现中没有缺环。这主要说明中华文明( )
A.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B.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
C.起源呈满天星斗之势 D.兼具本土性和持续性
【答案】A
【知识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人类起源各阶段的人骨遗骸化石材料,在中华大地上均有所发现,且分布广泛;人类起源序列各主要环节,在中国古人类学的发现中没有缺环”可知,中华大地上古人类遗址分布广泛,具有一体化,这说明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A项正确;
材料没有比较信息,无法得出中华文明领先世界其他地区的结论,B项错误;
C项只能体现中华文明的多源性,但材料不仅强调了分布广泛,还强调中华文明的一体化,C项错误;
材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特征,不能体现中华文明兼具本土性和持续性,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起源,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人类起源各阶段的人骨遗骸化石材料,在中华大地上均有所发现,且分布广泛;人类起源序列各主要环节,在中国古人类学的发现中没有缺环”,结合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2.(2024高一下·广丰月考)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表选项中,史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料 结论
① 贾湖遗址出土了猪骨标本,出现明显齿列扭曲 野猪被驯化
②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和稻茎叶 长江中下游居民在世界范围内最 早种植水稻
③ 东汉牛耕图画像石拓片 精耕细作农业开始产生
④ 《本草纲目》中所附玉米图 玉米在清朝传入中国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A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家猪的祖先是野猪,贾湖遗址出土的猪骸骨,出现了下颌齿列扭曲不齐的现象,说明贾湖遗址的家猪被驯养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在驯养中不需要再掘地拱食和攻击其他野兽,所以其头部逐渐变小,牙槽缩短,但牙齿没那么快缩小,以至于牙槽无法容纳全部牙齿,整体崩出,因而出现乱齿,①正确,A项正确;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和稻茎叶,说明河姆渡人已经种植了水稻,但并没有与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比较,不能得出世界最早的结论,②错误,B项错误;
精耕细作农业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而非东汉,③错误,C项错误;
玉米在明朝时就已经传入中国,④错误,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表格中的史料,结合其影响或实质得出正确的结论,注意二者的逻辑关系,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2024高一下·广丰月考)良渚文化早期玉器以装饰用玉为主,发展至中期,玉礼器逐渐成为身份、地位和财富的象征,不同等级的人所使用和随葬的玉礼器的用料和规格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周朝六器中的玉琮、玉璧、玉钺在良渚文化中就已经出现。这反映出( )
A.新石器时代蕴育着中国早期礼制文化
B.早期国家逐步形成
C.周朝文化与良渚文化具有一脉相承性
D.阶级社会等级鲜明
【答案】A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良渚文化时期,玉礼器逐渐成为身份、地位和财富的象征,这反映出新石器时代蕴育着中国早期礼制文化,A项正确;
我国早期国家形成的标志是夏朝的建立,良渚文化时期尚未形成,B项错误;
周朝文化主要位于黄河流域,良渚文化位于长江流域,两者存在联系,但“一脉相承性”的说法错误,C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玉礼器体现和区分不同等级,而非不同阶级,而且夏朝是中国从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的开始,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良渚文化的特点和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2024高一下·广丰月考)金牛山人(如图),距今约为28万年,辽宁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处在直立人向早期智人的过渡阶段。据此推断该古人类遗址可能出土( )
①粗糙的玉器与图腾物件 ②打制的石器和部分骨器
③燃烧过的哺乳动物残骨 ④储存粮食与干肉的陶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距今约为28万年”“处在直立人向早期智人的过渡阶段”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古人类遗址处于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的石器和部分骨器,并已学会使用火,食用烤熟的食物,②③正确,B项正确;
粗糙的玉器与图腾物件、储存粮食与干肉的陶器均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后期,①④错误,AC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解题的关键信息是“距今约为28万年”“处在直立人向早期智人的过渡阶段”,结合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的特点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5.(2024高一下·广丰月考)《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将农家列为九流之一,并称:“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由此可见( )
A.百家争鸣解放了人们思想 B.农家学派关注民生问题
C.重农思想在汉代最为盛行 D.以民为本思想历史悠久
【答案】D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将农家列为九流之一,认为其“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这体现了对农业的重视,说明古代中国的以民为本思想历史悠久,D项正确;
材料描述的是将农家列为九流之一的原因,没有体现思想的解放,A项错误;
材料描述的是将农家列为九流之一的原因,从中无法看出农家学派是否关注民生问题,B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无法得出重农思想在汉代最为盛行的结论,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农家的思想主张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6.(2024高一下·广丰月考)如表是先秦时期在古皖地区存在过的部分古国。根据下表可知,古皖地区( )
徐国 嬴姓,多次抗周,后遭楚、吴、齐的攻击,率部逃离江淮。
舒 在今舒城县、庐江、桐城间,为吴楚蚕食并吞。
萧国 子姓,在今萧县西北,为殷人之后,与宋关系密切。
许国 姜姓,原在河南许昌,前533年被楚国强迁至亳县东南七十里的城父集。
胡国 归姓,在今阜阳市,胡与晋、鲁多有交往,曾从楚攻吴。
A.是区域文化碰撞的重要地区 B.文明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
C.主导中国先秦文化发展走向 D.频繁兼并战争滞缓文明迭代
【答案】A
【知识点】华夏认同的表现及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先秦时期古皖地区部分古国相互兼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有利于区域文化的碰撞和交流,由此可知,材料说明古皖地区是区域文化碰撞的重要地区,A项正确;
材料没有比较信息,无法得出处于领先地位的结论,B项错误;
材料只涉及了 古皖地区 ,而且“主导”说法夸大了其作用,C项错误;
依据材料信息无法看出战争是否滞缓文明的迭代,D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表格信息,结合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及其原因和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7.(2024高一下·广丰月考)春秋时期,诸侯大国新辟的疆土,不是全部封给功臣,大多由国君自行拥有,设置为“县”。“县”的管理者不是封建世袭“土官”,而是委任的“流官”。这说明当时( )
A.等级制度开始解体 B.地方割据的态势停滞
C.贵族政治趋于式微 D.周天子地位得到巩固
【答案】C
【知识点】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诸侯大国在新开辟的疆土上推行县制,官员由国君任命,这冲击了当时以血缘关系为标准的贵族政治,C项正确;
材料信息与等级制度无关,A项错误;
春秋时期地方割据态度加强,而且停滞,B项错误;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受到一定的冲击,而非得到巩固,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郡县制,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抓住材料时间,结合郡县制的作用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8.(2024高一下·广丰月考)下表为不同史料有关孔子思想主张的史料记载。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史料 史料出处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鲁哀公曾就救火一事向孔子请教,孔子对曰:“救火者尽赏之,则国不足以赏。于人,请徒行罚。”并下令曰:“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逐兽者,比入禁之罪。”结果,令下未遍而火已救矣。 《韩非子·内储说上》
A.韩非以法家形象塑造孔子 B.孔子具有德法并重思想
C.儒家学说对法家产生影响 D.史书记载带有主观倾向
【答案】A
【知识点】孔子及其思想主张;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中《韩非子》中的记载可知,孔子主张不救火者,与投降败逃同罪,追野兽的,与擅入禁地同罪,结果命令下达后还未传遍,火已经扑灭,这说明这种惩罚的处理方式效果非常好,这说明韩非子以法家的理念来塑造孔子形象,A项正确;
《论语》和《韩非子》分别站在儒家和法家的立场上记载孔子,前者强调孔子的德治思想,后者体现了孔子的法治思想,二者孰轻孰重不得而知,不能得出孔子具有德法并重思想的结论,B项错误;
材料体现了韩非子对孔子主张的批判,而非儒家学说对法家产生影响,C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史书记载的倾向,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和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表格信息两部史料的记载,结合孔子的思想主张和法家韩非的思想主张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9.(2024高一下·广丰月考)据《史记·陈涉世家》记载:“九百人屯大泽乡……会天大雨……失期,法皆斩。”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却记载:“御中发徵……失期三日到五日,谇……水雨,除兴(注:发徵:征发徭役;淬:斥责;除:免除)。”这说明( )
A.历史解释与历史事实难以统一
B.历史事实因史料冲突无从确证
C.历史研究应坚持“二重证据法”
D.多元历史解释能认知历史规律
【答案】C
【知识点】秦末农民战争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史记·陈涉世家》中所记录的是“失期,法皆斩”,而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却则记录的是“失期三日到五日,谇”,二者记录的内容并不一样,这说明有关《秦律》的史实还有待考证,历史研究应坚持“二重证据法”,C项正确;
历史解释与历史事实不是难以统一的关系,A项错误;
历史事实是可以确证的,B项错误;
历史规律与多元历史解释无关,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秦末农民起义,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史记·陈涉世家》和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中的记载内容以及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0.(2024高一下·广丰月考)据秦简记载,秦代君主下“制书”或臣下“受制”问询、议论,都要制作“簿”书,写明制书“初到初受”的部门以及“上”的年月日、官府“别留”的天数、“传留”情况,并与回复的“对”一起呈上。据此可知秦代( )
A.户籍管理十分严格 B.官僚体系效率低下
C.基层治理流于形式 D.行政运作趋于规范
【答案】D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秦朝对于皇帝下达诏令或者大臣问询、议论,都有严格的操作流程和规定,这体现了秦朝行政运作趋于规范,D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行政运作,与户籍管理无关,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秦朝行政运作的规范,没有涉及其效果,无法得出官僚体系效率低下的结论,B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行政运作,与基层治理无关,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政治制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从中可以看出秦朝行政运作趋于规范,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11.(2024高一下·广丰月考)《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记载,秦代朝廷督令中央及地方各级官吏大力兴办铁农具冶铸作坊,并将其生产的产品出售或赁借给农民。秦代这一做法意在( )
A.增强与诸侯争霸的实力 B.提高冶铁铸造技术
C.促进土地的开发与利用 D.变革土地所有制度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农业工具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秦代朝廷督令中央及地方各级官吏大力兴办铁农具冶铸作坊”“将其生产的产品出售或赁借给农民”并结合所学可知,铁农具冶铸作坊的兴办有利于铁制农具的推广,进而推动土地的开发与利用,促进农业发展,C项正确;
秦朝时国家已经完成统一,“诸侯争霸”不符合当时的史实,A项错误;
材料只涉及大力兴办铁农具的冶铸作坊,没有涉及冶铁的技术,B项错误;
秦朝这一做法有利于巩固封建土地私有制,而非变革封建土地私有制,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秦汉时期农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秦代朝廷督令中央及地方各级官吏大力兴办铁农具冶铸作坊”“将其生产的产品出售或赁借给农民”,结合秦朝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及其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2.(2024高一下·广丰月考)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秦律中,有一篇名为《内史杂》,有这样的规定:有事情一定要用文字形式向上级请示,不能口头请示,也不能托人找关系。这一规定( )
A.适应了统一帝国的需要 B.完成了文字风格的统一
C.避免了腐败现象的出现 D.缓解了不同地区的矛盾
【答案】A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为了适应疆域辽阔、人口众多、语言难通的现象,将秦的统治建立在文字的基础上,这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局面,A项正确;
完成了文字风格的统一只是表面要求,不是本质目的,B项错误;
“避免了”的说法绝对化,C项错误;
材料体现不出不同地区的矛盾,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目的和作用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3.(2024高一下·广丰月考)西汉末年,中央集权逐渐削弱,国力日益衰减,官僚机构日趋腐化。大官僚、大地主和大商人三者结成密不可分的整体。该现象( )
A.与盐铁专营政策有直接关系 B.最终导致西汉政权的瓦解
C.促使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D.可佐证王莽改制成效有限
【答案】D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后期,官僚、地主和富商等结成利益集团,大肆兼并土地,激化了社会矛盾,外戚王莽趁机夺取了政权。王莽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而采取了一系列新措施,但改革遭到了豪强地主、富商大贾乃至一部分官僚的强烈反对,并未取得明显成效。因此西汉末年出现了材料中现象,D项正确;
汉武帝时期采取了盐铁专营政策,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与材料中的现象无关,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西汉末年中央集权不断削弱,官僚机构日趋腐化等情况,但这并不是西汉政权最终瓦解的原因,B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的相关信息,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东汉的兴衰,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王莽改制及其背景和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4.(2024高一下·广丰月考)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汉代的敦煌郡位于如图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疆域开拓与民族治理
【解析】【分析】依据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①是敦煌郡,A项正确;
②是酒泉郡,③是张掖郡,④是武威郡,BC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开疆拓土,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敦煌郡的地理位置,侧重考查学生识图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15.(2024高一下·广丰月考)自汉武帝始,西汉向西北边区有数量可考的移民即达 82.5 万,到元始二年,这 80 多万人的后裔已达 120 万,加上零星小批移民和罪犯,内地移民及其后裔至少有 150 万。屯田区行政宽厚,吏政不苛刻,这里“吏民相亲”“少盗贼,有和气之应,贤于内郡”。这表明( )
A.汉对西域以军事管理为主 B.社会各阶层间流动加强
C.移民实边促进了西北开发 D.扩大了汉朝的统治疆域
【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据材料,西汉时期向西北地区大量移民,实行屯田政策,促进了西北开发,C项正确;
材料体现移民实边,而非驻军,不能得出以军事管理为主,排除A项;
材料所述主要是向西北地区的移民,以及当地的官民关系,未提及平民地位上升和权贵阶层地位下降,不能得出阶层间流动加强,排除B项;
材料所述为对现有疆域的治理,而非扩张领土,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汉武帝对边疆的治理,解答本题关键是根据材料西汉向西北大规模移民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6.(2024高一下·广丰月考)下图描述的是汉代前期军功阶层担任三公九卿、王国相和郡太守等官职的变化趋势,其趋势表明当时( )
A.君主集权不断加强 B.实行重文轻武方针
C.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D.道家学说地位稳固
【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知,汉代前期军功阶层担任三公九卿、王国相和郡太守等官职的数量在不断减少,说明当时军功阶层势力在削弱,有利于加强皇权以及中央集权,A正确;重文轻武方针是宋朝采取的政策,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君主集权的加强,而非政治清明,C错误;材料中描述信息,与道家学说地位稳固与否无关,而且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独尊儒术,道家学说失去治国思想的地位,D错误。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本质类选择题,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本题以军功阶层为背景材料,考查了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旨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透过材料信息深刻把握其本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2024高一下·广丰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高庙遗址主体遗存属新石器时代,为典型的贝丘遗址。该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骨器和少量的玉器,6千余种水陆生动物遗存,以及包括白陶在内的表现宗教题材的精美陶器。以白陶为指征的文化因素从沅水山地起源,向外传播、扩散,影响到淮河以南的大半个中国,对我国史前及后世精神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出土陶器上的以獠牙兽面、凤鸟、八角星和太阳为主要母题的戳刻纹饰图案,是我国史前人类的艺术经典和思想宝库,也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艺术高峰,对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核心元素的构成具有重要价值;高庙文化分布于河谷和平原山前地带,是长江中游史前农耕社会饭稻羹鱼的典型代表,为考察我国稻作农业起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证。
——摘编自俞慧友《高庙遗址是中华文明起源时期重要遗址之一》
材料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涪江流域遂宁段和涪江流域绵阳段发现20多处旧石器时代遗址,调查发现手斧、手镐、重型刮削器等数百件典型的石制品。此外,遗址也发现了数十件动物化石,初步判断有底、牛、马等大中型草食类动物。“ 桃花河遗址面积大、发现遗物多、密度高,应该属于基本营地或中心营地 ”工具多以砾石或断块为毛坯,采用锤击法加工,多见单边、单向修理,整体上属于中国南方砾石石器工业的范畴。
——摘编自周洪双《新发现填补成都平原旧石器时代空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掘高庙遗址的史料价值,并对文化遗产保护提出合理性建议。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文明的区别
【答案】(1)史料价值:高庙遗址作为新石器时代的一手史料,可与文献互证,用于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特征及历程;高庙遗址出土了大量水稻和动物遗存,可用于研究中华农耕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高庙遗址作为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石器、骨器、陶器和玉器等制品,对于研究社会阶层分化和早期祭祀活动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建议: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加强文化遗产的教育和宣传,增强人们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加大科技开发与投入,重视科技对遗产的文物、信息和管理保护的作用;学习借鉴国外遗产保护的先进经验
(2)区别:旧石器时代以打制石器为主,较为粗糙,新石器时代以磨制石器为主,更加精细;旧石器时代成员从事渔猎采集活动,新石器时代出现原始稻作农业和饲养家畜的活动;旧石器时代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和消费,过着群居生活,新石器时代已存在贫富分化。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及措施
【解析】【分析】(1)史料价值:依据材料“高庙遗址主体遗存属新石器时代,为典型的贝丘遗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高庙遗址作为新石器时代的一手史料,可与文献互证,用于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特征及历程;依据“该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骨器和少量的玉器”“以及包括白陶在内的表现宗教题材的精美陶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高庙遗址出土了大量水稻和动物遗存,可用于研究中华农耕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依据“6千余种水陆生动物遗存”“高庙文化分布于河谷和平原山前地带,是长江中游史前农耕社会饭稻羹鱼的典型代表,为考察我国稻作农业起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高庙遗址作为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石器、骨器、陶器和玉器等制品,对于研究社会阶层分化和早期祭祀活动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建议:结合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可知,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加强文化遗产的教育和宣传,增强人们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加大科技开发与投入,重视科技对遗产的文物、信息和管理保护的作用;学习借鉴国外遗产保护的先进经验。
(2)区别:依据材料“调查发现手斧、手镐、重型刮削器等数百件典型的石制品”“工具多以砾石或断块为毛坯,采用锤击法加工,多见单边、单向修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旧石器时代以打制石器为主,较为粗糙,新石器时代以磨制石器为主,更加精细;依据“遗址也发现了数十件动物化石,初步判断有底、牛、马等大中型草食类动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旧石器时代成员从事渔猎采集活动,新石器时代出现原始稻作农业和饲养家畜的活动;依据“桃花河遗址面积大、发现遗物多、密度高,应该属于基本营地或中心营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旧石器时代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和消费,过着群居生活,新石器时代已存在贫富分化。
【点评】本题考查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和文化遗产的保护。第一问,史料价值:依据材料一,结合高庙遗址的特点、一手史料的价值解答;建议:结合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解答;第二问,依据材料二,结合新旧石器时代的特点分析比较,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比较的能力。
18.(2024高一下·广丰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实践能力的积累,人们从西周井田制束缚中摆脱出来,在更广阔的社会领域释放出更多的创造力,从而使得一部分人从西周分封等级制度中解放出来,释放出更多的积极性,从而引发了春秋战国时期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的整体关系的社会形态转变。
——摘编自周至杰《社会转型与春秋战国人学思潮研究》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是“失序”的时期,也是中华民族的启蒙时代,在重构社会秩序的同时,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孔孟以修身为本;老庄崇尚自然;……各学派在人性善恶、德治法治、有为无为的议题上交锋碰撞,既彼此辩驳,又众说融汇,异彩纷呈的文化遗产深刻影响着历代中国人的思想与生活,在中国思想史上也写下了灿烂辉煌的篇章。
——摘编自杨明柱《诸子百家:辉煌的篇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形态转变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道墨法四大学派在“重构社会秩序”上的思想主张。
【答案】(1)表现: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封建地主阶级崛起。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私学兴起。
(2)思想主张:儒家:“仁政”“为政以德”;道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法家:“以法治国”“中央集权”;墨家:“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19.(2024高一下·广丰月考)“泰半之赋”。据史料记载,秦朝收取“泰半之赋”,对此学者们存在较大争议。
材料一 (农民)还要按规定向国家缴纳人头税,服繁重的徭役。秦代的田赋负担相当沉重,征收量达到2/3①。
——孙翊刚《中国赋税史》
注:①孙翊刚对“泰半”的理解是2/3。
材料二 (秦代)口赋则远比田租要重,所谓“收泰半之赋”,就是要将一年收入的一大半,作为人头税(口赋)上交国家。
——王新龙《大秦王朝》
材料三 里耶秦简
“迁陵卅五年豤(垦)田舆五十二顷九十五亩,税田四顷□□……”
——陈伟《里耶秦简牍校释》第1卷
材料四 总舆田(应纳税土地)数5295亩,除以总税田(应缴田租)数451亩,为11.73倍,若总税田数为441亩,则为12倍。这两个数据都可以作为秦始皇三十五年迁陵县的实际田租税率为“十二税一”的佐证。
——刘三解《秦砖大秦帝国兴亡启示录》
(1)就研究秦朝收取“泰半之赋”而言,上述四则材料哪些是第一手史料?哪些是第二手史料?
(2)根据材料一,秦朝农民对国家承担的义务有哪些?对比材料一、二,两位学者对“泰半之赋”中的“赋”的理解有何差异?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秦收取“泰半之赋”的说法是否成立?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材料三是第一手史料;材料一、二、四是第二手史料。
(2)义务:向国家缴纳人头税和田赋,服繁重的徭役。
理解差异:材料一:田赋,征收量为粮食产量的2/3;材料二:口赋,一年收入的一大半
(3)观点和理由:说法不成立。因为里耶秦简作为第一手史料,其中记载“迁陵卅五年豤(垦)田舆五十二顷九十五亩,税田四顷□□”,赋税比例大致为“十二税一”。
【知识点】秦汉时期的赋税制度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可知,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是指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原始资料,即直接史料;第二手史料是指非当事人提供(包括后人整理)的资料则是比较间接的证据,称为第二手资料,又叫间接史料。因此材料三“里耶秦简”是第一手史料;材料一《中国赋税史》,材料二《大秦王朝》,材料四《秦砖大秦帝国兴亡启示录》是第二手史料。
(2)义务:依据材料“还要按规定向国家缴纳人头税,服繁重的徭役。秦代的田赋负担相当沉重,征收量达到2/3”可知,向国家缴纳人头税和田赋,服繁重的徭役。差异:依据材料“秦代的田赋负担相当沉重,征收量达到2/3”可知,材料一指田赋,征收量为粮食产量的2/3;依据材料“所谓‘收泰半之赋’,就是要将一年收入的一大半,作为人头税(口赋)上交国家”可知,材料二指口赋,一年收入的一大半。
(3)观点及理由:依据材料“迁陵卅五年豤(垦)田舆五十二顷九十五亩,税田四顷□□……”并结合所学可知,因为里耶秦简作为第一手史料,其中记载“迁陵卅五年豤(垦)田舆五十二顷九十五亩,税田四顷□□”,赋税比例大致为“十二税一”,远没有达到“泰半之赋”。因此,秦收取“泰半之赋”的说法不成立。
【点评】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赋税制度。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的含义和内容解答;第二问,义务:依据材料“还要按规定向国家缴纳人头税,服繁重的徭役。秦代的田赋负担相当沉重,征收量达到2/3”分析;差异:依据材料“秦代的田赋负担相当沉重,征收量达到2/3”“所谓‘收泰半之赋’,就是要将一年收入的一大半,作为人头税(口赋)上交国家”分析;第三问,依据材信息,结合一手史料和里耶秦简中记载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0.(2024高一下·广丰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竞宁元年,单于复入朝,礼赐如初,加衣服锦帛絮,皆倍于黄龙时。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王昭君号宁胡阏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师,为右日逐王……呼韩邪死……复株累单于复妻王昭君,生二女。——班固《汉书·匈奴传》 初,元帝时,(昭君)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帝见(昭君)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范晔《后汉书·南匈奴列传》
根据材料,概括能确认的昭君出塞这一史实的有关信息,并据此指出利用文史料研究历史应注意的问题。
【答案】有关信息:《汉书·匈奴传》中的“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王昭君号宁胡阏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师”,《后汉书·南匈奴列传》中的“帝见(昭君)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于匈奴”“生二子”。两则史料中的内容都记载了汉元帝将王昭君嫁给了匈奴的单于,并在匈奴与单于生子,能够确认昭君出塞的史实、注意的问题:尽量选取多个文献史料共同记载的内容,如果不同文献对于同一事件记载不同,需要结合更多史料进行分析。
【知识点】汉武帝疆域开拓与民族治理
【解析】【分析】信息:依据材料“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王昭君号宁胡阏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师,为右日逐王……呼韩邪死……复株累单于复妻王昭君,生二女”可知,汉元帝将王昭君赐予单于,王昭君与单于生子,能够体现王昭君出塞;依据材料“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帝见(昭君)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于匈奴。生二子”可知,虽然汉元帝想要留下王昭君,但为了失信于单于,就把王昭君给了匈奴,并且王昭君在匈奴与单于生子,能够体现王昭君出塞。两则史料虽然对于王昭君出塞的过程有不同的记载,但都记载了王昭君出塞,能够确认昭君出塞应为史实。问题:结合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可知,在应用文献史料研究问题时,可能会出现不同史料对相同事件有不同记载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多种史料都描述的事件内容为真实历史的能行较大,对于不同的记载,需要结合更多史料,进行分析、确认。
【点评】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解题的关键是依据材料信息,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昭君出塞的概况以及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4高一下·广丰月考)中国古人类学研究在百年的风雨坎坷中取得了喜人的进展:人类起源各阶段的人骨遗骸化石材料,在中华大地上均有所发现,且分布广泛;人类起源序列各主要环节,在中国古人类学的发现中没有缺环。这主要说明中华文明( )
A.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B.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
C.起源呈满天星斗之势 D.兼具本土性和持续性
2.(2024高一下·广丰月考)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表选项中,史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料 结论
① 贾湖遗址出土了猪骨标本,出现明显齿列扭曲 野猪被驯化
②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和稻茎叶 长江中下游居民在世界范围内最 早种植水稻
③ 东汉牛耕图画像石拓片 精耕细作农业开始产生
④ 《本草纲目》中所附玉米图 玉米在清朝传入中国
A.① B.② C.③ D.④
3.(2024高一下·广丰月考)良渚文化早期玉器以装饰用玉为主,发展至中期,玉礼器逐渐成为身份、地位和财富的象征,不同等级的人所使用和随葬的玉礼器的用料和规格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周朝六器中的玉琮、玉璧、玉钺在良渚文化中就已经出现。这反映出( )
A.新石器时代蕴育着中国早期礼制文化
B.早期国家逐步形成
C.周朝文化与良渚文化具有一脉相承性
D.阶级社会等级鲜明
4.(2024高一下·广丰月考)金牛山人(如图),距今约为28万年,辽宁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处在直立人向早期智人的过渡阶段。据此推断该古人类遗址可能出土( )
①粗糙的玉器与图腾物件 ②打制的石器和部分骨器
③燃烧过的哺乳动物残骨 ④储存粮食与干肉的陶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5.(2024高一下·广丰月考)《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将农家列为九流之一,并称:“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由此可见( )
A.百家争鸣解放了人们思想 B.农家学派关注民生问题
C.重农思想在汉代最为盛行 D.以民为本思想历史悠久
6.(2024高一下·广丰月考)如表是先秦时期在古皖地区存在过的部分古国。根据下表可知,古皖地区( )
徐国 嬴姓,多次抗周,后遭楚、吴、齐的攻击,率部逃离江淮。
舒 在今舒城县、庐江、桐城间,为吴楚蚕食并吞。
萧国 子姓,在今萧县西北,为殷人之后,与宋关系密切。
许国 姜姓,原在河南许昌,前533年被楚国强迁至亳县东南七十里的城父集。
胡国 归姓,在今阜阳市,胡与晋、鲁多有交往,曾从楚攻吴。
A.是区域文化碰撞的重要地区 B.文明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
C.主导中国先秦文化发展走向 D.频繁兼并战争滞缓文明迭代
7.(2024高一下·广丰月考)春秋时期,诸侯大国新辟的疆土,不是全部封给功臣,大多由国君自行拥有,设置为“县”。“县”的管理者不是封建世袭“土官”,而是委任的“流官”。这说明当时( )
A.等级制度开始解体 B.地方割据的态势停滞
C.贵族政治趋于式微 D.周天子地位得到巩固
8.(2024高一下·广丰月考)下表为不同史料有关孔子思想主张的史料记载。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史料 史料出处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鲁哀公曾就救火一事向孔子请教,孔子对曰:“救火者尽赏之,则国不足以赏。于人,请徒行罚。”并下令曰:“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逐兽者,比入禁之罪。”结果,令下未遍而火已救矣。 《韩非子·内储说上》
A.韩非以法家形象塑造孔子 B.孔子具有德法并重思想
C.儒家学说对法家产生影响 D.史书记载带有主观倾向
9.(2024高一下·广丰月考)据《史记·陈涉世家》记载:“九百人屯大泽乡……会天大雨……失期,法皆斩。”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却记载:“御中发徵……失期三日到五日,谇……水雨,除兴(注:发徵:征发徭役;淬:斥责;除:免除)。”这说明( )
A.历史解释与历史事实难以统一
B.历史事实因史料冲突无从确证
C.历史研究应坚持“二重证据法”
D.多元历史解释能认知历史规律
10.(2024高一下·广丰月考)据秦简记载,秦代君主下“制书”或臣下“受制”问询、议论,都要制作“簿”书,写明制书“初到初受”的部门以及“上”的年月日、官府“别留”的天数、“传留”情况,并与回复的“对”一起呈上。据此可知秦代( )
A.户籍管理十分严格 B.官僚体系效率低下
C.基层治理流于形式 D.行政运作趋于规范
11.(2024高一下·广丰月考)《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记载,秦代朝廷督令中央及地方各级官吏大力兴办铁农具冶铸作坊,并将其生产的产品出售或赁借给农民。秦代这一做法意在( )
A.增强与诸侯争霸的实力 B.提高冶铁铸造技术
C.促进土地的开发与利用 D.变革土地所有制度
12.(2024高一下·广丰月考)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秦律中,有一篇名为《内史杂》,有这样的规定:有事情一定要用文字形式向上级请示,不能口头请示,也不能托人找关系。这一规定( )
A.适应了统一帝国的需要 B.完成了文字风格的统一
C.避免了腐败现象的出现 D.缓解了不同地区的矛盾
13.(2024高一下·广丰月考)西汉末年,中央集权逐渐削弱,国力日益衰减,官僚机构日趋腐化。大官僚、大地主和大商人三者结成密不可分的整体。该现象( )
A.与盐铁专营政策有直接关系 B.最终导致西汉政权的瓦解
C.促使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D.可佐证王莽改制成效有限
14.(2024高一下·广丰月考)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汉代的敦煌郡位于如图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15.(2024高一下·广丰月考)自汉武帝始,西汉向西北边区有数量可考的移民即达 82.5 万,到元始二年,这 80 多万人的后裔已达 120 万,加上零星小批移民和罪犯,内地移民及其后裔至少有 150 万。屯田区行政宽厚,吏政不苛刻,这里“吏民相亲”“少盗贼,有和气之应,贤于内郡”。这表明( )
A.汉对西域以军事管理为主 B.社会各阶层间流动加强
C.移民实边促进了西北开发 D.扩大了汉朝的统治疆域
16.(2024高一下·广丰月考)下图描述的是汉代前期军功阶层担任三公九卿、王国相和郡太守等官职的变化趋势,其趋势表明当时( )
A.君主集权不断加强 B.实行重文轻武方针
C.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D.道家学说地位稳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2024高一下·广丰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高庙遗址主体遗存属新石器时代,为典型的贝丘遗址。该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骨器和少量的玉器,6千余种水陆生动物遗存,以及包括白陶在内的表现宗教题材的精美陶器。以白陶为指征的文化因素从沅水山地起源,向外传播、扩散,影响到淮河以南的大半个中国,对我国史前及后世精神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出土陶器上的以獠牙兽面、凤鸟、八角星和太阳为主要母题的戳刻纹饰图案,是我国史前人类的艺术经典和思想宝库,也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艺术高峰,对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核心元素的构成具有重要价值;高庙文化分布于河谷和平原山前地带,是长江中游史前农耕社会饭稻羹鱼的典型代表,为考察我国稻作农业起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证。
——摘编自俞慧友《高庙遗址是中华文明起源时期重要遗址之一》
材料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涪江流域遂宁段和涪江流域绵阳段发现20多处旧石器时代遗址,调查发现手斧、手镐、重型刮削器等数百件典型的石制品。此外,遗址也发现了数十件动物化石,初步判断有底、牛、马等大中型草食类动物。“ 桃花河遗址面积大、发现遗物多、密度高,应该属于基本营地或中心营地 ”工具多以砾石或断块为毛坯,采用锤击法加工,多见单边、单向修理,整体上属于中国南方砾石石器工业的范畴。
——摘编自周洪双《新发现填补成都平原旧石器时代空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掘高庙遗址的史料价值,并对文化遗产保护提出合理性建议。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文明的区别
18.(2024高一下·广丰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实践能力的积累,人们从西周井田制束缚中摆脱出来,在更广阔的社会领域释放出更多的创造力,从而使得一部分人从西周分封等级制度中解放出来,释放出更多的积极性,从而引发了春秋战国时期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的整体关系的社会形态转变。
——摘编自周至杰《社会转型与春秋战国人学思潮研究》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是“失序”的时期,也是中华民族的启蒙时代,在重构社会秩序的同时,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孔孟以修身为本;老庄崇尚自然;……各学派在人性善恶、德治法治、有为无为的议题上交锋碰撞,既彼此辩驳,又众说融汇,异彩纷呈的文化遗产深刻影响着历代中国人的思想与生活,在中国思想史上也写下了灿烂辉煌的篇章。
——摘编自杨明柱《诸子百家:辉煌的篇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形态转变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道墨法四大学派在“重构社会秩序”上的思想主张。
19.(2024高一下·广丰月考)“泰半之赋”。据史料记载,秦朝收取“泰半之赋”,对此学者们存在较大争议。
材料一 (农民)还要按规定向国家缴纳人头税,服繁重的徭役。秦代的田赋负担相当沉重,征收量达到2/3①。
——孙翊刚《中国赋税史》
注:①孙翊刚对“泰半”的理解是2/3。
材料二 (秦代)口赋则远比田租要重,所谓“收泰半之赋”,就是要将一年收入的一大半,作为人头税(口赋)上交国家。
——王新龙《大秦王朝》
材料三 里耶秦简
“迁陵卅五年豤(垦)田舆五十二顷九十五亩,税田四顷□□……”
——陈伟《里耶秦简牍校释》第1卷
材料四 总舆田(应纳税土地)数5295亩,除以总税田(应缴田租)数451亩,为11.73倍,若总税田数为441亩,则为12倍。这两个数据都可以作为秦始皇三十五年迁陵县的实际田租税率为“十二税一”的佐证。
——刘三解《秦砖大秦帝国兴亡启示录》
(1)就研究秦朝收取“泰半之赋”而言,上述四则材料哪些是第一手史料?哪些是第二手史料?
(2)根据材料一,秦朝农民对国家承担的义务有哪些?对比材料一、二,两位学者对“泰半之赋”中的“赋”的理解有何差异?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秦收取“泰半之赋”的说法是否成立?请简要说明理由。
20.(2024高一下·广丰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竞宁元年,单于复入朝,礼赐如初,加衣服锦帛絮,皆倍于黄龙时。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王昭君号宁胡阏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师,为右日逐王……呼韩邪死……复株累单于复妻王昭君,生二女。——班固《汉书·匈奴传》 初,元帝时,(昭君)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帝见(昭君)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范晔《后汉书·南匈奴列传》
根据材料,概括能确认的昭君出塞这一史实的有关信息,并据此指出利用文史料研究历史应注意的问题。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人类起源各阶段的人骨遗骸化石材料,在中华大地上均有所发现,且分布广泛;人类起源序列各主要环节,在中国古人类学的发现中没有缺环”可知,中华大地上古人类遗址分布广泛,具有一体化,这说明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A项正确;
材料没有比较信息,无法得出中华文明领先世界其他地区的结论,B项错误;
C项只能体现中华文明的多源性,但材料不仅强调了分布广泛,还强调中华文明的一体化,C项错误;
材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特征,不能体现中华文明兼具本土性和持续性,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起源,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人类起源各阶段的人骨遗骸化石材料,在中华大地上均有所发现,且分布广泛;人类起源序列各主要环节,在中国古人类学的发现中没有缺环”,结合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2.【答案】A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家猪的祖先是野猪,贾湖遗址出土的猪骸骨,出现了下颌齿列扭曲不齐的现象,说明贾湖遗址的家猪被驯养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在驯养中不需要再掘地拱食和攻击其他野兽,所以其头部逐渐变小,牙槽缩短,但牙齿没那么快缩小,以至于牙槽无法容纳全部牙齿,整体崩出,因而出现乱齿,①正确,A项正确;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和稻茎叶,说明河姆渡人已经种植了水稻,但并没有与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比较,不能得出世界最早的结论,②错误,B项错误;
精耕细作农业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而非东汉,③错误,C项错误;
玉米在明朝时就已经传入中国,④错误,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表格中的史料,结合其影响或实质得出正确的结论,注意二者的逻辑关系,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答案】A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良渚文化时期,玉礼器逐渐成为身份、地位和财富的象征,这反映出新石器时代蕴育着中国早期礼制文化,A项正确;
我国早期国家形成的标志是夏朝的建立,良渚文化时期尚未形成,B项错误;
周朝文化主要位于黄河流域,良渚文化位于长江流域,两者存在联系,但“一脉相承性”的说法错误,C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玉礼器体现和区分不同等级,而非不同阶级,而且夏朝是中国从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的开始,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良渚文化的特点和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答案】B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距今约为28万年”“处在直立人向早期智人的过渡阶段”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古人类遗址处于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的石器和部分骨器,并已学会使用火,食用烤熟的食物,②③正确,B项正确;
粗糙的玉器与图腾物件、储存粮食与干肉的陶器均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后期,①④错误,AC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解题的关键信息是“距今约为28万年”“处在直立人向早期智人的过渡阶段”,结合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的特点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5.【答案】D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将农家列为九流之一,认为其“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这体现了对农业的重视,说明古代中国的以民为本思想历史悠久,D项正确;
材料描述的是将农家列为九流之一的原因,没有体现思想的解放,A项错误;
材料描述的是将农家列为九流之一的原因,从中无法看出农家学派是否关注民生问题,B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无法得出重农思想在汉代最为盛行的结论,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农家的思想主张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6.【答案】A
【知识点】华夏认同的表现及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先秦时期古皖地区部分古国相互兼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有利于区域文化的碰撞和交流,由此可知,材料说明古皖地区是区域文化碰撞的重要地区,A项正确;
材料没有比较信息,无法得出处于领先地位的结论,B项错误;
材料只涉及了 古皖地区 ,而且“主导”说法夸大了其作用,C项错误;
依据材料信息无法看出战争是否滞缓文明的迭代,D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表格信息,结合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及其原因和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7.【答案】C
【知识点】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诸侯大国在新开辟的疆土上推行县制,官员由国君任命,这冲击了当时以血缘关系为标准的贵族政治,C项正确;
材料信息与等级制度无关,A项错误;
春秋时期地方割据态度加强,而且停滞,B项错误;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受到一定的冲击,而非得到巩固,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郡县制,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抓住材料时间,结合郡县制的作用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8.【答案】A
【知识点】孔子及其思想主张;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中《韩非子》中的记载可知,孔子主张不救火者,与投降败逃同罪,追野兽的,与擅入禁地同罪,结果命令下达后还未传遍,火已经扑灭,这说明这种惩罚的处理方式效果非常好,这说明韩非子以法家的理念来塑造孔子形象,A项正确;
《论语》和《韩非子》分别站在儒家和法家的立场上记载孔子,前者强调孔子的德治思想,后者体现了孔子的法治思想,二者孰轻孰重不得而知,不能得出孔子具有德法并重思想的结论,B项错误;
材料体现了韩非子对孔子主张的批判,而非儒家学说对法家产生影响,C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史书记载的倾向,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和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表格信息两部史料的记载,结合孔子的思想主张和法家韩非的思想主张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9.【答案】C
【知识点】秦末农民战争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史记·陈涉世家》中所记录的是“失期,法皆斩”,而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却则记录的是“失期三日到五日,谇”,二者记录的内容并不一样,这说明有关《秦律》的史实还有待考证,历史研究应坚持“二重证据法”,C项正确;
历史解释与历史事实不是难以统一的关系,A项错误;
历史事实是可以确证的,B项错误;
历史规律与多元历史解释无关,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秦末农民起义,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史记·陈涉世家》和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中的记载内容以及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0.【答案】D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秦朝对于皇帝下达诏令或者大臣问询、议论,都有严格的操作流程和规定,这体现了秦朝行政运作趋于规范,D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行政运作,与户籍管理无关,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秦朝行政运作的规范,没有涉及其效果,无法得出官僚体系效率低下的结论,B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行政运作,与基层治理无关,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政治制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从中可以看出秦朝行政运作趋于规范,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11.【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农业工具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秦代朝廷督令中央及地方各级官吏大力兴办铁农具冶铸作坊”“将其生产的产品出售或赁借给农民”并结合所学可知,铁农具冶铸作坊的兴办有利于铁制农具的推广,进而推动土地的开发与利用,促进农业发展,C项正确;
秦朝时国家已经完成统一,“诸侯争霸”不符合当时的史实,A项错误;
材料只涉及大力兴办铁农具的冶铸作坊,没有涉及冶铁的技术,B项错误;
秦朝这一做法有利于巩固封建土地私有制,而非变革封建土地私有制,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秦汉时期农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秦代朝廷督令中央及地方各级官吏大力兴办铁农具冶铸作坊”“将其生产的产品出售或赁借给农民”,结合秦朝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及其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2.【答案】A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为了适应疆域辽阔、人口众多、语言难通的现象,将秦的统治建立在文字的基础上,这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局面,A项正确;
完成了文字风格的统一只是表面要求,不是本质目的,B项错误;
“避免了”的说法绝对化,C项错误;
材料体现不出不同地区的矛盾,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目的和作用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3.【答案】D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后期,官僚、地主和富商等结成利益集团,大肆兼并土地,激化了社会矛盾,外戚王莽趁机夺取了政权。王莽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而采取了一系列新措施,但改革遭到了豪强地主、富商大贾乃至一部分官僚的强烈反对,并未取得明显成效。因此西汉末年出现了材料中现象,D项正确;
汉武帝时期采取了盐铁专营政策,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与材料中的现象无关,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西汉末年中央集权不断削弱,官僚机构日趋腐化等情况,但这并不是西汉政权最终瓦解的原因,B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的相关信息,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东汉的兴衰,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王莽改制及其背景和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4.【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疆域开拓与民族治理
【解析】【分析】依据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①是敦煌郡,A项正确;
②是酒泉郡,③是张掖郡,④是武威郡,BC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开疆拓土,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敦煌郡的地理位置,侧重考查学生识图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15.【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据材料,西汉时期向西北地区大量移民,实行屯田政策,促进了西北开发,C项正确;
材料体现移民实边,而非驻军,不能得出以军事管理为主,排除A项;
材料所述主要是向西北地区的移民,以及当地的官民关系,未提及平民地位上升和权贵阶层地位下降,不能得出阶层间流动加强,排除B项;
材料所述为对现有疆域的治理,而非扩张领土,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汉武帝对边疆的治理,解答本题关键是根据材料西汉向西北大规模移民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6.【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知,汉代前期军功阶层担任三公九卿、王国相和郡太守等官职的数量在不断减少,说明当时军功阶层势力在削弱,有利于加强皇权以及中央集权,A正确;重文轻武方针是宋朝采取的政策,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君主集权的加强,而非政治清明,C错误;材料中描述信息,与道家学说地位稳固与否无关,而且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独尊儒术,道家学说失去治国思想的地位,D错误。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本质类选择题,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本题以军功阶层为背景材料,考查了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旨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透过材料信息深刻把握其本质。
17.【答案】(1)史料价值:高庙遗址作为新石器时代的一手史料,可与文献互证,用于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特征及历程;高庙遗址出土了大量水稻和动物遗存,可用于研究中华农耕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高庙遗址作为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石器、骨器、陶器和玉器等制品,对于研究社会阶层分化和早期祭祀活动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建议: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加强文化遗产的教育和宣传,增强人们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加大科技开发与投入,重视科技对遗产的文物、信息和管理保护的作用;学习借鉴国外遗产保护的先进经验
(2)区别:旧石器时代以打制石器为主,较为粗糙,新石器时代以磨制石器为主,更加精细;旧石器时代成员从事渔猎采集活动,新石器时代出现原始稻作农业和饲养家畜的活动;旧石器时代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和消费,过着群居生活,新石器时代已存在贫富分化。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及措施
【解析】【分析】(1)史料价值:依据材料“高庙遗址主体遗存属新石器时代,为典型的贝丘遗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高庙遗址作为新石器时代的一手史料,可与文献互证,用于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特征及历程;依据“该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骨器和少量的玉器”“以及包括白陶在内的表现宗教题材的精美陶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高庙遗址出土了大量水稻和动物遗存,可用于研究中华农耕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依据“6千余种水陆生动物遗存”“高庙文化分布于河谷和平原山前地带,是长江中游史前农耕社会饭稻羹鱼的典型代表,为考察我国稻作农业起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高庙遗址作为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石器、骨器、陶器和玉器等制品,对于研究社会阶层分化和早期祭祀活动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建议:结合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可知,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加强文化遗产的教育和宣传,增强人们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加大科技开发与投入,重视科技对遗产的文物、信息和管理保护的作用;学习借鉴国外遗产保护的先进经验。
(2)区别:依据材料“调查发现手斧、手镐、重型刮削器等数百件典型的石制品”“工具多以砾石或断块为毛坯,采用锤击法加工,多见单边、单向修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旧石器时代以打制石器为主,较为粗糙,新石器时代以磨制石器为主,更加精细;依据“遗址也发现了数十件动物化石,初步判断有底、牛、马等大中型草食类动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旧石器时代成员从事渔猎采集活动,新石器时代出现原始稻作农业和饲养家畜的活动;依据“桃花河遗址面积大、发现遗物多、密度高,应该属于基本营地或中心营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旧石器时代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和消费,过着群居生活,新石器时代已存在贫富分化。
【点评】本题考查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和文化遗产的保护。第一问,史料价值:依据材料一,结合高庙遗址的特点、一手史料的价值解答;建议:结合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解答;第二问,依据材料二,结合新旧石器时代的特点分析比较,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比较的能力。
18.【答案】(1)表现: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封建地主阶级崛起。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私学兴起。
(2)思想主张:儒家:“仁政”“为政以德”;道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法家:“以法治国”“中央集权”;墨家:“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19.【答案】(1)材料三是第一手史料;材料一、二、四是第二手史料。
(2)义务:向国家缴纳人头税和田赋,服繁重的徭役。
理解差异:材料一:田赋,征收量为粮食产量的2/3;材料二:口赋,一年收入的一大半
(3)观点和理由:说法不成立。因为里耶秦简作为第一手史料,其中记载“迁陵卅五年豤(垦)田舆五十二顷九十五亩,税田四顷□□”,赋税比例大致为“十二税一”。
【知识点】秦汉时期的赋税制度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可知,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是指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原始资料,即直接史料;第二手史料是指非当事人提供(包括后人整理)的资料则是比较间接的证据,称为第二手资料,又叫间接史料。因此材料三“里耶秦简”是第一手史料;材料一《中国赋税史》,材料二《大秦王朝》,材料四《秦砖大秦帝国兴亡启示录》是第二手史料。
(2)义务:依据材料“还要按规定向国家缴纳人头税,服繁重的徭役。秦代的田赋负担相当沉重,征收量达到2/3”可知,向国家缴纳人头税和田赋,服繁重的徭役。差异:依据材料“秦代的田赋负担相当沉重,征收量达到2/3”可知,材料一指田赋,征收量为粮食产量的2/3;依据材料“所谓‘收泰半之赋’,就是要将一年收入的一大半,作为人头税(口赋)上交国家”可知,材料二指口赋,一年收入的一大半。
(3)观点及理由:依据材料“迁陵卅五年豤(垦)田舆五十二顷九十五亩,税田四顷□□……”并结合所学可知,因为里耶秦简作为第一手史料,其中记载“迁陵卅五年豤(垦)田舆五十二顷九十五亩,税田四顷□□”,赋税比例大致为“十二税一”,远没有达到“泰半之赋”。因此,秦收取“泰半之赋”的说法不成立。
【点评】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赋税制度。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的含义和内容解答;第二问,义务:依据材料“还要按规定向国家缴纳人头税,服繁重的徭役。秦代的田赋负担相当沉重,征收量达到2/3”分析;差异:依据材料“秦代的田赋负担相当沉重,征收量达到2/3”“所谓‘收泰半之赋’,就是要将一年收入的一大半,作为人头税(口赋)上交国家”分析;第三问,依据材信息,结合一手史料和里耶秦简中记载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0.【答案】有关信息:《汉书·匈奴传》中的“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王昭君号宁胡阏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师”,《后汉书·南匈奴列传》中的“帝见(昭君)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于匈奴”“生二子”。两则史料中的内容都记载了汉元帝将王昭君嫁给了匈奴的单于,并在匈奴与单于生子,能够确认昭君出塞的史实、注意的问题:尽量选取多个文献史料共同记载的内容,如果不同文献对于同一事件记载不同,需要结合更多史料进行分析。
【知识点】汉武帝疆域开拓与民族治理
【解析】【分析】信息:依据材料“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王昭君号宁胡阏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师,为右日逐王……呼韩邪死……复株累单于复妻王昭君,生二女”可知,汉元帝将王昭君赐予单于,王昭君与单于生子,能够体现王昭君出塞;依据材料“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帝见(昭君)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于匈奴。生二子”可知,虽然汉元帝想要留下王昭君,但为了失信于单于,就把王昭君给了匈奴,并且王昭君在匈奴与单于生子,能够体现王昭君出塞。两则史料虽然对于王昭君出塞的过程有不同的记载,但都记载了王昭君出塞,能够确认昭君出塞应为史实。问题:结合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可知,在应用文献史料研究问题时,可能会出现不同史料对相同事件有不同记载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多种史料都描述的事件内容为真实历史的能行较大,对于不同的记载,需要结合更多史料,进行分析、确认。
【点评】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解题的关键是依据材料信息,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昭君出塞的概况以及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中学2023-2024高一下学期3月考试历史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