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问题精析】历史课后练习中国现代史专题三第1讲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第2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问题精析】历史课后练习中国现代史专题三第1讲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第2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选择题
1.依据教材构建“中国共产党百年探索历程”思维导图(如下图)。这一历程体现了(  )
A.经济建设的市场化 B.现代中国工业化
C.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D.社会生活信息化
【答案】C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井冈山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所学可知,思维导图的历程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因为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结合中国国情,开辟井冈山道路,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也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道路,C项正确;
“井冈山道路”是我国的革命道路,与经济建设市场化,工业化、信息化无关,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并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时紧扣思维导图,然后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分析归纳。
2.下侧“中国大事记(节选)”记录了 (  )
中国大事记(节选)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
A.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形成 B.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过程
C.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成果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答案】D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及所学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启了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在不断深化,D项正确;
依据已学可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标志着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排除A项;
依据已学可知,1953年至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排除B项;
材料主旨在于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而非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成果,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并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时紧扣“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并对此进行分析归纳,然后对比备选项即可获取准确答案。
3.1991年3月,中共中央确定在上海和深圳试点实行部分股份制公司股票上市。这表明(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B.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C.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D.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落实
【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国有企业进行了改造,实行“股份制”。1991年3月,中共中央确定在上海和深圳试点实行部分股份制公司股票上市。这表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B项正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是在1992年,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形成是在1992年后,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选项D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的相关史实。
4.下图所示变化主要缘于(  )
A.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开展 B.中共十一届世中全会的召开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实施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答案】B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以阶级斗争为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及所学可判断出应该是十一届三中全后,中国开始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重心的转移,B项准确;
依据已学可知,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开展推动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了重要的思想准备,与题旨不合,排除A项;
依据已学可知,1984年我国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排除B项;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需要紧扣“以阶级斗争为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联系十一届三中全会相关史实,对比备选项即可获取准确答案。
5.对下图所反映的三个历史事件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图1反映的事件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B.图2反映的事件激励农民踊跃参军参战掀起支援前线的热潮
C.图3反映的事件使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D.三个事件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
【答案】D
【知识点】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分别反映的是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分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D项正确;
图1反映的事件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图2反映的事件激励农民踊跃参军参战掀起支援前线的热潮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图3反映的事件使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2022·连云港)《人民日报》新年社论的高频词汇反映当年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1992年的高频词汇应是(  )
A.合作 改造 农业生产
B.生产技术 科学管理 社会主义现代化
C.稳定 企业 国企改革
D.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 召开中共十四大
【答案】D
【知识点】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分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大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召开中共十四大是1992年的高频词汇,选项 D 符合题意;
选项 A 合作、改造、农业生产与20世纪50年代的三大改造、土地改革等有关,排除;
选项 B 生产技术、科学管理、社会主义现代化与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有关,排除;
选项 C 稳定、企业、国企改革与20世纪80年代的国有企业改革有关,排除;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召开中共十四大的相关史实,“1992年”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7.(2022·山西)1992年初,中国的改革走到一个关键时期。中国要不要搞市场经济?人们对此争论不休,这一重大问题得不到解决,中国的改革就难以进一步推动。为解决该问题指明方向的是(  )
A.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B.中共十二大
C.邓小平南方谈话 D.中共十三大
【答案】C
【知识点】邓小平理论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科学地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从理论上回答了长期以来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不仅对当时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故C符合题意;
1978年进行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故A不符合题意;
1982年,中共十二大召开,故B不符合题意;
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南方谈话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1992年,邓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重要谈话。统称“南方谈话”,南方谈话解放了人们思想,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8.(2022·镇江)下图是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示意图,在图中①处应该填入的内容是(  )
A.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B.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C.开放重庆等沿江城市 D.开放众多内陆城市
【答案】A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外开放和经济特区的设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西方曾有人断言: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可能兼容,社会主义不可能搞市场经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实践和理论总结,有力而响亮地打破了这个言论。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在(  )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九大
【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B项正确;
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排除A项;
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C项;
在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共十四大的重要决议,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0.弘扬红色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下列口号提出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是 (  )
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④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知识点】抗美援朝;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可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我党建立的革命根据地,属于土地革命时期的口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属于改革开放后的口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属于1956年“双百方针”的口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属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口号,而符合“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 ②③ ,C项正确,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需要紧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明确从1956年三大改造结束开始,再对比备选项即可获取准确答案。
二、非选择题
11.某校同学以“创新”为主题开展跨学科项目化学习。阅读学习成果,回答问题。
成果一:数据见证兴衰
——摘编自王元庆《文明的融合——近代科技简史》
成果二:创新引领未来
(1) 依据成果- ,列举促进英国A 阶段“兴”的主要因素,并分析英国对 B阶段中国“衰”的影响。
(2)当数轴中 z=2050时,我国将实现中国梦。 结合成果二,运用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共产党建国以来是如何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
(3)完成本次项目化学习后,你有何感悟?
【答案】(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 英国成为工业头号强国,为开辟海外市场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加速中国相对综合国力下降。
(2)1956年,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2017年,在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是影响国力兴衰的重要因素等。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1)解题时依据材料一中“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完成”及所学可知,促进英国A(1650-1850年)阶段“兴"的主要因素可以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去分析归纳;第二小问的解答需要结合材料“1850至1900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逐渐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解题时依据材料二中“新制度、新政策、新体制、新思想”及所学,可以结合三大改造、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十四大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017年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3)综合史料及所学,可从坚持党的正确领导、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持改革创新开放之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等角度分析,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题干中的时间信息,然后联系时代背景去分析归纳即可。
12.(2022·绍兴中考改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潮起海之南。
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我们还要开发海南岛,如果能把海南岛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那就是很大的胜利。 ——邓小平(1984年)
材料二:出彩海之南。
1987年,海南地区生产总值仅有57.28亿元,到2017年,海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 462.5亿元。
2021年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第一个完整自然年,全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476.8亿元,比2020年增长57.7%,增速较全国快36.3个百分点,居全国第三位。
材料三: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①,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②,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春天的故事》歌词(节选)
1992年1月23日,邓小平在广东考察时指出,广东要上几个台阶,力争用20年的时间赶上亚洲“四小龙”。
——摘自《中国共产党简史》等
(1)根据材料,概述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的推进过程。
(2)综合材料一、二,概括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条件及成果。
(3) 从材料三的歌词①②中,任选你感触最深刻的“一个春天”,写出序号,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答案】(1)对外开放首先从沿海地区推行,从设立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再到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范围逐步扩大。
(2)条件:海南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设立经济特区以来,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成果: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发展速度领先全国。
(3)选择歌词序号:①。理由:中共中央决定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我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示例二:选择歌词序号:②。理由: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1992年以来相继开放重庆、满洲里等城市,我国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1)解题时依据材料一图片“潮起海之南~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如果能把海南岛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可知,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首先从沿海地区推行,从设立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再到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范围逐步扩大。
(2)综合材料一图片和文字可知,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条件是海南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设立经济特区以来,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再依据材料二“……到2017年,海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62.5亿元。2021年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第一个完整自然年,全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476.8亿元,……居全国第三位”可知,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使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而且发展速度领先全国。
(3)序号、理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择歌词序号:①。(若答"1979年的春天”理由:中共中央決定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我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出伐。选择歌词序号:②,(若答“1992年的春天”)理由: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民的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深远影响;1992年以来相继开放重庆满洲里等城市,我国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中国的改革开放,联系经济特区等相关史实,综合史料,分析归纳即可。
13.史料承载着历史信息,记录了历史进程,对于建构历史解释具有重要价值。
【实物史料————见证历史】
材料:
——据郭大钧主编《中国当代史》等编制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我们的理想,在希望的田野上,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牛羊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
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
——摘自《在希望的田野上》歌词(节选)
注:歌词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
变题:根据材料,简述 1978——1990年我国农业总产值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农村走上“希望的田野”的原因。 (5分)
【文献史料———印证历史】
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模式。这种模式……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口述史料———回忆历史】
调查人:澎湃网记者 调查对象:陆德兴(上海第三钢铁厂退休职工) 口述内容:我叫陆德兴。今年71岁,是土生土长的浦东人。“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幢房”。在九十年代开发开放之前,浦东的交通、生活设施都很不方便,老百姓的居住条件也很差。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随之而来的,是交通越来越便利、生活越来越方便。那时从浦西看浦东,是一派热闹的建设景象。
(1)图1反映了当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率先进行了怎样的探索? 图 2 表明我国出现了哪种经济现象?
(2)根据材料,说明这种“僵化模式”的弊端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随着改革深入,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转型?
(3)依据口述内容,概括上海浦东前后的巨变及原因。
(4)综合以上史料研读,你能得出怎样的史论?
【答案】(1)探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现象: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
变题:变化趋势:快速上升(或发展迅速)。 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广,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民的辛勤劳动。
(2)弊端:国家对企业统筹过多过死,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从原料采购到产品生产、销售都按照国家统一计划进行。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转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巨变:前:浦东的交通、生活设施不方便,老百姓的居住条件差;后:交通便利、生活方便、商业繁华。原因: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实行对外开放。
(4)改革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国情;只有不断的坚持改革才能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的解答需依据图一信息"小岗村"“包千合同"及所学可知,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号,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小问的解答需要结合图中"个体下商业营业执照”说明出现私营经济,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体制被打破;
变题:第一小问的解答需依据材料“1978-1990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变化"可知从1978到1990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在快速上升(或发展迅速);第二小问的解答需依据所学知识,我国农村走上“希望的田野”的原因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广,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民的辛勤劳动。
(2)第一小问的解答需要依据“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去分析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的作答需要结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史实可得出,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第三小问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国的经济体制逐渐由计划经济体制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解题时依据材料中“在20世纪90年代开发开放之前,从外滩看过来,浦东就是一片小渔村。浦东的交通、生活设施都很不方便,老百姓的居住条件也很差,1990年,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随之而来的,是交通越来越便利、生活越来越方便,高楼大厦一幢幢建起来。一些省份和国企也在浦东投资建造了自己的高楼,那时从浦西看浦东,是一派热闹的建设景象。就这样,浦东越来越繁华"可分析归纳出,改革开放后,浦东由贫穷落后、交通和生活设施不方便,老百姓居住条件很差变为交通越来越便利、生活越来越方便,“原因”可以结合所学可知,浦东的巨变得益于1990年建立了上海浦东开发区。
(4)解题时可以从改革要与时俱进,坚持创新等角度作答即可,例如:改革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国情;只有不断的坚持改革才能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能综合运用史料与所学分析归纳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对中国的改革开放的相关史实较为熟悉,按照试题要求逐步作答即可。
【问题精析】历史课后练习中国现代史专题三第1讲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第2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选择题
1.依据教材构建“中国共产党百年探索历程”思维导图(如下图)。这一历程体现了(  )
A.经济建设的市场化 B.现代中国工业化
C.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D.社会生活信息化
2.下侧“中国大事记(节选)”记录了 (  )
中国大事记(节选)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
A.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形成 B.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过程
C.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成果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3.1991年3月,中共中央确定在上海和深圳试点实行部分股份制公司股票上市。这表明(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B.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C.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D.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落实
4.下图所示变化主要缘于(  )
A.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开展 B.中共十一届世中全会的召开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实施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5.对下图所反映的三个历史事件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图1反映的事件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B.图2反映的事件激励农民踊跃参军参战掀起支援前线的热潮
C.图3反映的事件使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D.三个事件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
6.(2022·连云港)《人民日报》新年社论的高频词汇反映当年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1992年的高频词汇应是(  )
A.合作 改造 农业生产
B.生产技术 科学管理 社会主义现代化
C.稳定 企业 国企改革
D.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 召开中共十四大
7.(2022·山西)1992年初,中国的改革走到一个关键时期。中国要不要搞市场经济?人们对此争论不休,这一重大问题得不到解决,中国的改革就难以进一步推动。为解决该问题指明方向的是(  )
A.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B.中共十二大
C.邓小平南方谈话 D.中共十三大
8.(2022·镇江)下图是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示意图,在图中①处应该填入的内容是(  )
A.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B.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C.开放重庆等沿江城市 D.开放众多内陆城市
9.西方曾有人断言: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可能兼容,社会主义不可能搞市场经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实践和理论总结,有力而响亮地打破了这个言论。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在(  )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九大
10.弘扬红色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下列口号提出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是 (  )
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④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1.某校同学以“创新”为主题开展跨学科项目化学习。阅读学习成果,回答问题。
成果一:数据见证兴衰
——摘编自王元庆《文明的融合——近代科技简史》
成果二:创新引领未来
(1) 依据成果- ,列举促进英国A 阶段“兴”的主要因素,并分析英国对 B阶段中国“衰”的影响。
(2)当数轴中 z=2050时,我国将实现中国梦。 结合成果二,运用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共产党建国以来是如何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
(3)完成本次项目化学习后,你有何感悟?
12.(2022·绍兴中考改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潮起海之南。
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我们还要开发海南岛,如果能把海南岛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那就是很大的胜利。 ——邓小平(1984年)
材料二:出彩海之南。
1987年,海南地区生产总值仅有57.28亿元,到2017年,海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 462.5亿元。
2021年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第一个完整自然年,全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476.8亿元,比2020年增长57.7%,增速较全国快36.3个百分点,居全国第三位。
材料三: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①,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②,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春天的故事》歌词(节选)
1992年1月23日,邓小平在广东考察时指出,广东要上几个台阶,力争用20年的时间赶上亚洲“四小龙”。
——摘自《中国共产党简史》等
(1)根据材料,概述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的推进过程。
(2)综合材料一、二,概括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条件及成果。
(3) 从材料三的歌词①②中,任选你感触最深刻的“一个春天”,写出序号,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13.史料承载着历史信息,记录了历史进程,对于建构历史解释具有重要价值。
【实物史料————见证历史】
材料:
——据郭大钧主编《中国当代史》等编制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我们的理想,在希望的田野上,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牛羊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
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
——摘自《在希望的田野上》歌词(节选)
注:歌词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
变题:根据材料,简述 1978——1990年我国农业总产值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农村走上“希望的田野”的原因。 (5分)
【文献史料———印证历史】
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模式。这种模式……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口述史料———回忆历史】
调查人:澎湃网记者 调查对象:陆德兴(上海第三钢铁厂退休职工) 口述内容:我叫陆德兴。今年71岁,是土生土长的浦东人。“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幢房”。在九十年代开发开放之前,浦东的交通、生活设施都很不方便,老百姓的居住条件也很差。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随之而来的,是交通越来越便利、生活越来越方便。那时从浦西看浦东,是一派热闹的建设景象。
(1)图1反映了当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率先进行了怎样的探索? 图 2 表明我国出现了哪种经济现象?
(2)根据材料,说明这种“僵化模式”的弊端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随着改革深入,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转型?
(3)依据口述内容,概括上海浦东前后的巨变及原因。
(4)综合以上史料研读,你能得出怎样的史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井冈山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所学可知,思维导图的历程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因为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结合中国国情,开辟井冈山道路,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也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道路,C项正确;
“井冈山道路”是我国的革命道路,与经济建设市场化,工业化、信息化无关,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并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时紧扣思维导图,然后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分析归纳。
2.【答案】D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及所学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启了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在不断深化,D项正确;
依据已学可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标志着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排除A项;
依据已学可知,1953年至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排除B项;
材料主旨在于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而非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成果,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并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时紧扣“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并对此进行分析归纳,然后对比备选项即可获取准确答案。
3.【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国有企业进行了改造,实行“股份制”。1991年3月,中共中央确定在上海和深圳试点实行部分股份制公司股票上市。这表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B项正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是在1992年,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形成是在1992年后,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选项D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的相关史实。
4.【答案】B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以阶级斗争为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及所学可判断出应该是十一届三中全后,中国开始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重心的转移,B项准确;
依据已学可知,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开展推动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了重要的思想准备,与题旨不合,排除A项;
依据已学可知,1984年我国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排除B项;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需要紧扣“以阶级斗争为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联系十一届三中全会相关史实,对比备选项即可获取准确答案。
5.【答案】D
【知识点】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分别反映的是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分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D项正确;
图1反映的事件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图2反映的事件激励农民踊跃参军参战掀起支援前线的热潮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图3反映的事件使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答案】D
【知识点】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分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大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召开中共十四大是1992年的高频词汇,选项 D 符合题意;
选项 A 合作、改造、农业生产与20世纪50年代的三大改造、土地改革等有关,排除;
选项 B 生产技术、科学管理、社会主义现代化与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有关,排除;
选项 C 稳定、企业、国企改革与20世纪80年代的国有企业改革有关,排除;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召开中共十四大的相关史实,“1992年”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7.【答案】C
【知识点】邓小平理论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科学地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从理论上回答了长期以来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不仅对当时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故C符合题意;
1978年进行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故A不符合题意;
1982年,中共十二大召开,故B不符合题意;
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南方谈话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1992年,邓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重要谈话。统称“南方谈话”,南方谈话解放了人们思想,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8.【答案】A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外开放和经济特区的设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B项正确;
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排除A项;
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C项;
在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共十四大的重要决议,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0.【答案】C
【知识点】抗美援朝;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可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我党建立的革命根据地,属于土地革命时期的口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属于改革开放后的口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属于1956年“双百方针”的口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属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口号,而符合“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 ②③ ,C项正确,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需要紧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明确从1956年三大改造结束开始,再对比备选项即可获取准确答案。
11.【答案】(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 英国成为工业头号强国,为开辟海外市场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加速中国相对综合国力下降。
(2)1956年,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2017年,在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是影响国力兴衰的重要因素等。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1)解题时依据材料一中“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完成”及所学可知,促进英国A(1650-1850年)阶段“兴"的主要因素可以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去分析归纳;第二小问的解答需要结合材料“1850至1900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逐渐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解题时依据材料二中“新制度、新政策、新体制、新思想”及所学,可以结合三大改造、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十四大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017年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3)综合史料及所学,可从坚持党的正确领导、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持改革创新开放之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等角度分析,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题干中的时间信息,然后联系时代背景去分析归纳即可。
12.【答案】(1)对外开放首先从沿海地区推行,从设立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再到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范围逐步扩大。
(2)条件:海南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设立经济特区以来,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成果: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发展速度领先全国。
(3)选择歌词序号:①。理由:中共中央决定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我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示例二:选择歌词序号:②。理由: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1992年以来相继开放重庆、满洲里等城市,我国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1)解题时依据材料一图片“潮起海之南~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如果能把海南岛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可知,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首先从沿海地区推行,从设立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再到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范围逐步扩大。
(2)综合材料一图片和文字可知,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条件是海南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设立经济特区以来,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再依据材料二“……到2017年,海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62.5亿元。2021年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第一个完整自然年,全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476.8亿元,……居全国第三位”可知,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使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而且发展速度领先全国。
(3)序号、理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择歌词序号:①。(若答"1979年的春天”理由:中共中央決定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我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出伐。选择歌词序号:②,(若答“1992年的春天”)理由: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民的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深远影响;1992年以来相继开放重庆满洲里等城市,我国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中国的改革开放,联系经济特区等相关史实,综合史料,分析归纳即可。
13.【答案】(1)探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现象: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
变题:变化趋势:快速上升(或发展迅速)。 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广,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民的辛勤劳动。
(2)弊端:国家对企业统筹过多过死,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从原料采购到产品生产、销售都按照国家统一计划进行。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转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巨变:前:浦东的交通、生活设施不方便,老百姓的居住条件差;后:交通便利、生活方便、商业繁华。原因: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实行对外开放。
(4)改革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国情;只有不断的坚持改革才能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的解答需依据图一信息"小岗村"“包千合同"及所学可知,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号,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小问的解答需要结合图中"个体下商业营业执照”说明出现私营经济,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体制被打破;
变题:第一小问的解答需依据材料“1978-1990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变化"可知从1978到1990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在快速上升(或发展迅速);第二小问的解答需依据所学知识,我国农村走上“希望的田野”的原因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广,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民的辛勤劳动。
(2)第一小问的解答需要依据“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去分析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的作答需要结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史实可得出,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第三小问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国的经济体制逐渐由计划经济体制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解题时依据材料中“在20世纪90年代开发开放之前,从外滩看过来,浦东就是一片小渔村。浦东的交通、生活设施都很不方便,老百姓的居住条件也很差,1990年,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随之而来的,是交通越来越便利、生活越来越方便,高楼大厦一幢幢建起来。一些省份和国企也在浦东投资建造了自己的高楼,那时从浦西看浦东,是一派热闹的建设景象。就这样,浦东越来越繁华"可分析归纳出,改革开放后,浦东由贫穷落后、交通和生活设施不方便,老百姓居住条件很差变为交通越来越便利、生活越来越方便,“原因”可以结合所学可知,浦东的巨变得益于1990年建立了上海浦东开发区。
(4)解题时可以从改革要与时俱进,坚持创新等角度作答即可,例如:改革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国情;只有不断的坚持改革才能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能综合运用史料与所学分析归纳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对中国的改革开放的相关史实较为熟悉,按照试题要求逐步作答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问题精析】历史课后练习中国现代史专题三第1讲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第2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