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湖南省衡阳市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湖南省衡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共50分
1.(2024高一上·衡阳期末) 2000年10月,在浙江省浦江县上山遗址,我国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万多年前属性明确的栽培水稻以及镰形石器、石刀、石磨盘、石磨棒等工具。学术界一致认为这是已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存。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我国(  )
A.早期文明集中于南方地区 B.原始农耕文化领先世界
C.小农经济有着悠久的历史 D.是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
【答案】D
【知识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我国早期文明主要分布于北方的黄河流域和南方的长江流域,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题干中未提及不同国家或地区间农耕文化发展水平的比较,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是已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存”可知,我国是水稻的发源地之一,是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我国原始农业产生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2024高一上·衡阳期末) 西周末期,世卿世大夫,鲁有三桓,郑有七穆,晋有六卿……故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这种氏族集团,古人称之为“巨室”,所谓“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据此可知,世卿世禄制(  )
A.导致礼崩乐坏的出现 B.是周朝集权制的威胁
C.使国家治理存在隐患 D.促进了士族集团崛起
【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没有涉及礼崩乐坏的出现,礼崩乐坏是指封建礼教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不符合题意,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西周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西周末期,世卿世大夫,鲁有三桓,郑有七穆,晋有六卿……故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可知,西周末期,世卿世禄制遭到破坏,卿大夫掌握了政权,根据材料“这种氏族集团,古人称之为‘巨室’,所谓‘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可知,世卿世禄制的破坏,使国家治理存在隐患,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士族集团崛起,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世卿世禄制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2024高一上·衡阳期末) 孔子在《论语》中对尧舜极尽溢美之词;孟子则言“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墨子笔下的舜是个农夫、陶工、渔民,因贤能受到尧的赏识推举;庄子则称尧杀害长子,舜流放母弟,“不足以为德”。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
A.彼此之间攻讦不断 B.迎合统治阶级需要
C.追求理想化的政治 D.秉持不同政治立场
【答案】D
【知识点】孔子及其思想主张;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仅罗列了不同学派对尧舜的态度,未体现出他们之间相互攻讦的现象,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墨子、庄子的思想显然无法迎合统治者的需要,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主旨是基于各自的政治主张而对尧舜所作出的评判,与理想化的政治追求不相符,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孔子、孟子、墨子、庄子对尧舜存在不同的评价。孔子言必称三代,主张德治,对尧舜多溢美之词;孟子主张民本,从孝悌的角度对尧舜进行肯定;墨家代表底层人民的利益,主张尚贤,对尧舜的贤能多加褒扬;庄子秉持道家的无为而治,反对儒家的治国主张,对尧舜进行否定。因此,材料信息反映了他们各自政治立场的不同,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4.(2024高一上·衡阳期末) 从秦朝开始并长期实行的郡县制下的地方官员,是朝廷派遣下来的专业化、职业化的“命官”,只能行使君主授予的有限管理权,君主的意志通过各级政府官员渗透到全国的每一个角落。这揭示出郡县制(  )
A.有利于实现地方的自主发展 B.扩大了中央政府的统治范围
C.解决了中央与地方间的矛盾 D.体现出君主集权扩张的本性
【答案】D
【知识点】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利于地方的自主发展,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郡县制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扩大统治范围不符,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郡县制并没有真正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君主的意志通过各级政府官员渗透到全国的每一个角落”可知,郡县制将皇帝的意志渗透到地方,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体现了君主集权扩张的本性,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郡县制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5.(2024高一上·衡阳期末) 《盐铁论》中记载:“往者郡国诸侯,各以其物贡输,往来烦杂,物多苦恶,或不尝其费,”汉武帝针对此问题采取桑弘羊的建议(  )
A.盐铁专营 B.均输平准 C.统一货币 D.设刺史酷吏
【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虽出自盐铁论,且并没有涉及盐铁官营的问题,且盐铁官营解决不了诸侯国贡品运输问题,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各以其物贡输,往来烦杂,物多苦恶,或不尝其费”意为过去各地诸侯,把本地特产作为贡物运到京城,往来既麻烦又困难,货物大多数很粗劣,有的东西的价值还不够抵偿它的运费,汉武帝针对这一情况,采取了均输平准的方式,即均输官负责收取各地民众向朝廷进贡的土特产品,再拿到附近价高的地方出售,将钱交给中央,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汉朝货币一直是统一的,只是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且与材料无关,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设刺史是为了监察地方行政长官,与诸侯上贡关系不大,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6.(2024高一上·衡阳期末) 武则天临朝称制后,不断改革用人制度。她首创了殿试,同时大量增加进士录取名额。另外,派人去各地搜罗人才,积极提拔寒微之士,这些做法的根本目的是(  )
A.完善科举制度 B.巩固统治基础
C.促进社会公平 D.践行尚贤主张
【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完善科举制度并非这些做法的根本目的,只是客观效果,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她首创了殿试,同时大量增加进士录取名额。另外,派人去各地搜罗人才,积极提拔寒微之士”可知,武则天重视人才,不断发展完善科举制,扶植庶族地主阶级,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其根本目的是打击旧门阀士族的势力,巩固统治基础,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促进社会公平并不是根本目的,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践行尚贤主张并不是根本目的,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科举制的目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7.(2024高一上·衡阳期末) 唐代前期,租庸调制的主要纳税对象是农民,中后期的两税法不仅把几乎全国人户作为纳税对象,且规定“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据此可知,两税法(  )
A.减轻了农民纳税负担 B.体现了税负公平原则
C.抑制了土地兼并速度 D.以人丁为主进行征税
【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租庸调制与两税法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扩大征税对象不等于减少了农民的税额,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两税法扩大了征税对象,将以前不纳税的贵族、官僚也纳入了征税对象,这体现了税负公平原则,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两税法的实行加剧了土地兼并,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两税法“不以丁身为本”作为征税标准,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两税法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8.(2024高一上·衡阳期末) 宋初,统治者确立了中书、枢密院对掌文武大政的二府体制。后来。宋太宗将这一体制改为“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的财、政、军三权分立制。这一改变(  )
A.体现了重文轻武的特点 B.促进了行政效率的大大提高
C.适应了皇权加强的需要 D.有利于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答案】C
【知识点】二府三司制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重文轻武体现在重视文官等方面,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权力分散不利于提高效率,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可知,宋初中书、枢密院对掌文武大政,宋太宗进一步将财证权独立出来,由三司负责,宰相的权力进一步被分割,这有助于加强皇权,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强调君主专制的加强,并不涉及中央集权,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二府三司制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9.(2024高一上·衡阳期末) 元朝时期,蒙古人取名时,采用了汉人的字、号,道德观念上接受了汉人的习俗;汉人也接受蒙古文化影响,学习掌握蒙古语言文字,使用蒙古名字。这反映出(  )
A.蒙古族封建化进程加快 B.政府接受汉族文化
C.汉人完全接受元朝统治 D.民族交融程度加深
【答案】D
【知识点】元朝的边疆治理与民族关系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蒙古族封建化进程加快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材料还有汉人接受蒙古文化的影响,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说的是蒙古人在道德观念上接受汉人习俗,没有特指政府,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说的是汉人也接受蒙古文化影响不能推断出汉人完全接受元朝统治,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说明蒙古人接受汉人的习俗,而汉人也接受蒙古文化的影响可知民族交融程度加深,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元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0.(2024高一上·衡阳期末) 《明史》载:“(内阁)地居近密,而纶官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俨然汉唐宰辅。特不居宰相名耳。”由此可知,明代内阁(  )
A.与唐代宰辅具有相同权力 B.具有最高决策权
C.属于六部的下属机构 D.承担了宰相的职能
【答案】D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内阁制与省府县制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唐代宰辅具有法定的行政权,内阁首辅并没有,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内阁首辅还需要通过票拟来进行决策,体现了其并不具有最高决策权,当时具有最高决策权的是皇帝,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内阁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并不属于六部的下属机构,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裁决机宜,悉由票拟”“俨然汉唐宰辅。特不居宰相名耳”可知,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权力膨胀,国家大事出自票拟,体现了当时的首辅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宰相的职能,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明代内阁的性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1.(2024高一上·衡阳期末) 明朝后期以后,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等进步思想家,提出了“各从所好,各骋所长”“专制帝王是天下之大害”“工商皆本”等思想主张,这反映了思想界(  )
A.提倡个性自由反专制的倾向 B.强调主观能动性
C.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 D.出现了三教合一
【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各从所好,各骋所长”“专制帝王是天下之大害”“工商皆本”体现的是明清之际的思想界出现了提倡个性自由反专制的倾向,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主观能动性的相关信息,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魏晋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的现象,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2.(2024高一上·衡阳期末)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女性文学世家,在江南地区尤为多见。她们否定“内言不出于阃(内室)”的传统观念,开始编选、出版女性诗文总集、选集、别集,并自著诗话、诗评。明清女性文学发展突出反映了(  )
A.程朱理学统治地位的动摇 B.商品经济和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C.明末清初启蒙思想的发展 D.社会转型在文学领域的体现
【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明清时期,程朱理学统治地位并未动摇,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明清时期,江南等地出现许多女性文学世家,“内言不出于阃”的传统观念被冲破和女性文学的发展,突出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和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只是昙花一现,并未持续发展,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明清时期并未实现社会转型,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明清商业发展对文学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3.(2024高一上·衡阳期末)下列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祖冲之计算圆周率
②蔡伦改进造纸术
③沈括编著《梦溪笔谈》
④宋应星编著《天工开物》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②③④①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祖冲之计算圆周率是南北朝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是东汉时期,沈括编著《梦溪笔谈》是北宋时期,宋应星编著《天工开物》是明代,因此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②①③④,B项正确,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把握,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提取信息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
14.(2024高一上·衡阳期末) 1840年,以英国女王为代表的主战派,以九票之优势,通过了议会审议,发动了对华战争。终于轰开了清王朝的大门,清朝被迫开埠通商。这表明鸦片战争(  )
A.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B.是英国殖民扩张和资本输出的要求
C.是英国对华政策的必然结果
D.让清政府的天朝上国观念完全瓦解
【答案】C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强调英国国内的对华政策,且当时鸦片战争尚未开始,不能看出影响,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仅体现了以英国女王为代表的主战派的态度,看不出其发动战争的目的,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1840年,以英国女王为代表的主战派,以九票之优势,通过了议会审议”可知,1840年英国国内主战派势力强大,以女王为首,且在议会获得了通过,体现了英国采取强硬的对华政策,也反映了鸦片战争是英国对华政策的必然结果,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鸦片战争尚未开始,无从体现“清政府的天朝上国观念完全瓦解”,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鸦片战争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5.(2024高一上·衡阳期末)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出现两个纲领性文件,即《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下列有关两者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前者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
②后者提倡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主张私有制
③两者都顺应了农民的要求,都能调动农民阶级参加革命斗争的积极性
④两者都顺应了中国近代化发展的潮流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太平天国前期曾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主张,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①正确;太平天国后期曾颁布《资政新篇》,提出了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②正确;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两个文件都未能实施,并未能调动农民阶级参加革命斗争的积极性,③错误;《资政新篇》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顺应了中国近代化发展的潮流,但《天朝田亩制度》并未出现这一特点,④错误。故A正确,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6.(2024高一上·衡阳期末) 在清统治前期,民间抗清多用“反清复明”的口号,但清末的义和团运动却打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这说明当时(  )
A.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B.仍然无法冲破皇权主义思想的束缚
C.能正确区分国家与封建王朝的关系
D.对中外反动势力已有了理性的认识
【答案】B
【知识点】义和团运动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反清复明”口号的提出,不能说明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清复明”表明义和团运动反对清政府专制统治的思想内涵,但口号明显具有历史局限性;“扶清灭洋”口号是在帝国主义侵略加深,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的前提下提出的务实革命主张,具有历史进步性;故两个口号说明义和团认识不断进步,但仍然无法冲破皇权主义思想的束缚,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惕,最终遭到清政府和侵略者的残酷镇压,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扶清灭洋”口号具有笼统排外色彩,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义和团运动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7.(2024高一上·衡阳期末) 有不少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均为清政府的自救运动。对上述历史事件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未能触及政治制度 B.以政治制度的改革为核心
C.均主张“中体西用” D.自救未成却促进社会进步
【答案】D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涉及政治制度,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洋务运动并未强调政治制度改革,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戊戌变法主张改革中国政治制度,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均为清政府的自救运动”可知,面对国家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清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自救运动,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但这些都未能挽救国家落后挨打的局面,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社会进步,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清王朝自救运动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8.(2024高一上·衡阳期末)一位英国外交官描绘道:“驻在南京的浙江部队,用很特殊的方式来庆祝孙文博土当选为临时大总统。白天,他们的队伍带着剪刀做武器,在各个主要街道上游行,对他们所遇到的所有那些仍然蓄着辫的中国人,一律用剪刀剪去辫子。”这反映了当时“剪辫”(  )
A.实现了社会上易风移俗 B.破除了封建守旧思想
C.体现了人人平等的观念 D.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
【答案】D
【知识点】民国初年的社会生活变化
【解析】【分析】材料“南京的浙江部队,用很特殊的方式来庆祝孙文博土当选为临时大总统”说明是辛亥革命时期,此时剪辫子是与清政府的决裂,具有革命的政治色彩,故D项正确;
辛亥革命促进了社会风俗的变迁,不是实现了社会上易风移俗,故A项错误;
剪辫子这一举措也不能破除封建守旧思想,故B项错误;
材料中剪辫子不能说明是人人平等的观念体现,故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抓住关键信息“南京的浙江部队,用很特殊的方式来庆祝孙文博土当选为临时大总统”,联系所学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分析解答。
19.(2024高一上·衡阳期末) 五四运动时期,上海裕昌祥毛巾打出广告:救国不尚空谈,请大家喝的、吃的、穿的、用的都要用国货。中国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生产的香烟名为“新爱国香烟”,得到了广大民众的积极响应。这(  )
A.说明了中国民族意识的完全觉醒
B.彰显了实业家义利并举的精神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获得了国内外各界的广泛支持
【答案】B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完全觉醒”的说法过于夸张绝对,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五四运动时期,民族资本家利用国人的爱国情怀推销商品,提倡使用国货,因此彰显了当时实业家义利并举的精神,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获得了国内外各界的广泛支持”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五四运动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0.(2024高一上·衡阳期末) 中共在某一次大会通过的宣言中提到“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表明,此时的中国共产党(  )
A.致力于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B.确立了社会主义革命目标
C.掌握了全国军队的领导权 D.对中国国情形成理性认识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正式形成,革命统一战线由此建立,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当时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并未确立社会主义革命目标,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1927年中共才开始独立掌握军队,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可知,该宣言出自中共二大,相比于一大的目标,中共二大提出的目标更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体现了当时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形成理性认识,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中共二大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1.(2024高一上·衡阳期末) 据统计,1925年4月,广东全省有22个县建立了农民协会组织,入会农民达21万余人:至1927年5月,全国各地农会会员达到一千万以上,并在武汉成立了全国农民协会。这一变化表明(  )
A.中国民主革命的社会基础日益壮大
B.国共合作成为了农民的普遍共识
C.中国革命的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D.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热情
【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至1927年5月,全国各地农会会员达到一千万以上”可知,1925—1927年处于国民大革命时期,农民参与农会的人数在两年时间里急剧增加,直观反映了当时中国民主革命的社会基础壮大,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体现农会由谁组织,也未说明国共合作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标志着中国革命的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1927年土地革命才开始,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土地革命时期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2.(2024高一上·衡阳期末) 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规定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改选后党外人士担任干部者有3592人,占总数的三分之二。根据地内的开明绅士由此得以进入政权机构。这个举措(  )
A.适应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B.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旨在解决根据地的困难
D.利于开明绅士主导敌后抗日政权
【答案】A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所述是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的三三制,三三制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抗日,因此是适应了抗日战争形式的需要,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1940年以前就已经形成,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这个举措是为了适应抗日的新形势,而不是解决根据地的困难,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开明绅士是敌后抗日根据地要团结的对象,但并不是要他们主导敌后抗日政权,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三三制原则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3.(2024高一上·衡阳期末)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国首相丘吉尔评论中国战场的一次会战说:“诸君如忆及日军之活跃,即知中国抵抗敌人至五年之久,并予敌人以打击,为如何不可思议之事。”美国总统罗斯福也称:“盟军的胜利,全赖华军此次大捷。”这场会战(  )
A.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C.有力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标志着抗战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
【答案】C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该战役发生在太平洋战争后,而且取得巨大成就,配合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结合所学可知,第三次长沙会战发生于1941年12月24日,并且于1942年1月15日获得胜利,该会战进一步坚定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对提高反法西斯战争的盟军的士气,支援英美军队在中国南方的作战,也起到一定的作用,有力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C项正确;
A项是1937年9月平型关战役的意义,错误;
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发生于1938年,B项错误;
武汉会战发生在1938年10月,标志着抗战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正面战场的抗战,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第三次长沙会战的时间和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4.(2024高一上·衡阳期末)下表为1953—1957年中国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与世界主要国家的比较。据此可推知(  )
年平均增长速度(%) 中国 苏联 美国 英国 西德 法国 日本
1953—1957年 18.0 11.6 3.6 3.8 10.1 7.9 15.0
A.中共八大经济建设方针得到较好地贯彻
B.大跃进促进了中国工业呈高速发展趋势
C.一五计划使中国经济总量超越西欧日本
D.一五计划前我国的工业基础底子很薄弱
【答案】D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排除A;
结合所学知识,大跃进开始于1958年,排除B;
结合所学知识,“中国经济总量超越西欧日本”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
结合所学知识,据表格数据可知,1953—1957年处于“一五”计划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超过了美、英、苏等国家。“一五”计划实行前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工业生产力差,因此在“一五”计划期间才能实现高速增长,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一五计划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5.(2024高一上·衡阳期末) 1954年12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提出: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已经结束。但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仍然需要存在。”这一转变从本质上反映了我国(  )
A.从政治上向社会主义过渡 B.国家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C.政协会议的职能发生转变 D.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
【答案】C
【知识点】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基本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及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标志着我国从政治上向社会主义过渡,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我国依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国家性质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已经结束……仍然需要存在”可知,1954年随着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结束,转而变为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等,这体现了政协会议的职能发生转变,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才逐步展开,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0分
26.(2024高一上·衡阳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在人口膨胀、耕地紧张、赋税繁重的背景下,江南农民只有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来寻求出路。原来用以种植粮食的耕地,改种了棉花、桑树等经济作物;原先的副业——纺织业成了人们的主业;原来的重要粮食产区江南地区,开始在粮食上依赖湖广地区的供应。农业结构的调整和纺织业的兴起、粮食贸易的频繁,终于成就了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兴起。江南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最集中地体现为棉纺业和丝织业的发展,而棉纺业和丝织业专业市镇也占江南市镇的绝大多数。在南方个别地方,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的景象。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中国历来就是世界上最富裕,也是一个最肥沃、耕耘最得法、最勤奋而人口众多的国家……然而,马可·波罗在500多年前游历该国的记述,与今日旅行该国者所说几乎一模一样。可能远在当日之前,这个国家法律与组织系统能容许它聚集的财富已经到达最高程度。
——摘编自[英]亚当·斯密《国富论》(首次出版于1776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亚当·斯密认为当时中国经济存在什么现象?并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答案】(1)新变化: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业生产区域化;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手工业发展具有区域性;一些地区的某些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
(2)现象:中国传统经济处于停滞状态。
原因:农业方面,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农业工具与生产技术没有重大改进;手工业方面,仍以手工作坊为主,经营方式陈旧;商业方面,对外贸易渐趋萎缩;政策方面,采取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等。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新变化:根据材料一“江南农民只有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来寻求出路”可知,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根据材料一“原来用以种植粮食的耕地,改种了棉花、桑树等经济作物;原先的副业——纺织业成了人们的主业;原来的重要粮食产区江南地区,开始在粮食上依赖湖广地区的供应”可知,农业生产区域化;根据材料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纺织业的兴起、粮食贸易的频繁”可知,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根据材料一“江南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最集中地体现为棉纺业和丝织业的发展,而棉纺业和丝织业专业市镇也占江南市镇的绝大多数”可知,手工业发展具有区域性;根据材料一“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可知,一些地区的某些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
(2)现象:根据材料二“马可·波罗在500多年前游历该国的记述,与今日旅行该国者所说几乎一模一样”可知,中国传统经济处于停滞状态。原因:结合所学从不同方面分析中国明清时期农业发展停滞的原因,如结合所学明清时期经济发展与局限性的相关知识可知,农业方面,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农业工具与生产技术没有重大改进;手工业方面,仍以手工作坊为主,经营方式陈旧;商业方面,对外贸易渐趋萎缩;政策方面,采取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7.(2024高一上·衡阳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开辟敌后战场,创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不畏强暴,英勇杀敌,在消灭了大量敌人的同时,自己付出了巨大牺牲,但是在长期艰苦抗战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中坚力量。
——摘编自曲青山《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材料二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工业布局不合理,绝大部分工业建立在沿海地区。这种畸形布局,使上海和沿海沿江地区的工业受日本侵略的严重威胁。1937年,国民政府决定实施工业内迁计划。机械和纺织工业在西南西北的发展,成为战时后方工业的中坚。重庆、昆明、桂林、西安、宝鸡、兰州、汉中、衡阳、邵阳等城市,都逐渐成为初具规模的工业中心。
——摘编自张宪文《试论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经济战略的转变》
材料三 广大建设者们怀着与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抢速度的决心,经过长达十几年的艰苦奋斗,三线地区国防工业的主要产品生产能力、技术力量都已超过一二线地区。许多长期不发达的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涌现了几十个中小工业城市,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摘编自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发起全面侵华的标志,如何理解材料一中“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工业内迁和新中国三线建设的共同意义。
【答案】(1)标志:卢沟桥事变。理解:中国共产党是抗战的最早宣传者、动员者和最坚决的抗击者;中国共产党始在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抗战的政治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全面抗战的路线、持久战的总方针,是抗战正确战略的提出和引领者;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武装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根据地,在长期艰苦的抗战中逐步发展成为抗战的中坚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为抗战的胜利付出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
(2)共同意义:提高国防能力;改善工业布局;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彰显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民族精神。
【知识点】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1)标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全面侵华的标志是卢沟桥事变。理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是抗战的最早宣传者、动员者和最坚决的抗击者;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始在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抗战的政治领导核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全面抗战的路线、持久战的总方针,是抗战正确战略的提出和引领者;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开辟敌后战场,创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可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武装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根据地,在长期艰苦的抗战中逐步发展成为抗战的中坚力量;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不畏强暴,英勇杀敌,在消灭了大量敌人的同时,自己付出了巨大牺牲,但是在长期艰苦抗战中不断发展壮大”可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为抗战的胜利付出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
(2)共同意义:抗战时期的民族工业内迁和建国后的三线建设都提高国防能力;根据材料“机械和纺织工业在西南西北的发展,成为战时后方工业的中坚。重庆、昆明、桂林、西安、宝鸡、兰州、汉中、衡阳、邵阳等城市,都逐渐成为初具规模的工业中心”“许多长期不发达的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涌现了几十个中小工业城市,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可知,改善工业布局、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根据材料“广大建设者们怀着与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抢速度的决心,经过长达十几年的艰苦奋斗,三线地区国防工业的主要产品生产能力、技术力量都已超过一二线地区”并结合所学可知,彰显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民族精神。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理解南京国民政府工业内迁和新中国三线建设的共同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8.(2024高一上·衡阳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社会从发展趋势看,存在着两个互相矛盾而又互相连接、互相制约的过程,一个是从独立国变为半殖民地(半独立)并向殖民地演化的过程,一个是从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并向资本主义演化的过程。这两个过程存在着某种关联,但本质上不是互相结合,而是互相排斥。前者是个向下沉沦的过程,后者则是个向上发展的过程。
——摘编自李时岳《近代史新论》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沉沦与上升”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论述合理。)
【答案】 论题:近代中国社会在沉沦中上升。
论述: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多次发动侵华战争,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使独立的中国社会逐渐演变为半殖民地,且程度不断加深,中国社会不断沉沦。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的过程中,也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打破了闭关自守的状态,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了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为挽救民族危机,不断探索和奋斗。与此同时,思想文化、物质生活和习俗、交通和通讯工具、大众传媒乃至政治制度等方面不断走向近代化化,近代中国社会呈现出不断上升趋势。综上所述,在列强侵略下,近代中国社会在沉沦中上升。
【知识点】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及其对中国的危害;鸦片战争及其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影响;晚清时期的边疆危机;甲午中日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设问是围绕“沉沦与上升”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论述。首先,拟定论题,根据材料“一个是从独立国变为半殖民地(半独立)并向殖民地演化的过程,一个是从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并向资本主义演化的过程”“前者是个向下沉沦的过程,后者则是个向上发展的过程”并结合所学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的相关知识得出论题:近代中国社会在沉沦中上升。其次,展开论述,结合所学近代中国的相关知识从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即沉沦和上升,如沉沦方面,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多次发动侵华战争,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使独立的中国社会逐渐演变为半殖民地,且程度不断加深,中国社会不断沉沦。上升方面,结合所学可知,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的过程中,也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打破了闭关自守的状态,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了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为挽救民族危机,社会各阶层不断探索和奋斗;与此同时,思想文化、物质生活和习俗、交通和通讯工具、大众传媒乃至政治制度等方面不断走向近代化化,近代中国社会呈现出不断上升趋势。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在列强侵略下,近代中国社会在沉沦中上升。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近代以来列强发动的一系列侵华战争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湖南省衡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共50分
1.(2024高一上·衡阳期末) 2000年10月,在浙江省浦江县上山遗址,我国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万多年前属性明确的栽培水稻以及镰形石器、石刀、石磨盘、石磨棒等工具。学术界一致认为这是已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存。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我国(  )
A.早期文明集中于南方地区 B.原始农耕文化领先世界
C.小农经济有着悠久的历史 D.是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
2.(2024高一上·衡阳期末) 西周末期,世卿世大夫,鲁有三桓,郑有七穆,晋有六卿……故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这种氏族集团,古人称之为“巨室”,所谓“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据此可知,世卿世禄制(  )
A.导致礼崩乐坏的出现 B.是周朝集权制的威胁
C.使国家治理存在隐患 D.促进了士族集团崛起
3.(2024高一上·衡阳期末) 孔子在《论语》中对尧舜极尽溢美之词;孟子则言“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墨子笔下的舜是个农夫、陶工、渔民,因贤能受到尧的赏识推举;庄子则称尧杀害长子,舜流放母弟,“不足以为德”。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
A.彼此之间攻讦不断 B.迎合统治阶级需要
C.追求理想化的政治 D.秉持不同政治立场
4.(2024高一上·衡阳期末) 从秦朝开始并长期实行的郡县制下的地方官员,是朝廷派遣下来的专业化、职业化的“命官”,只能行使君主授予的有限管理权,君主的意志通过各级政府官员渗透到全国的每一个角落。这揭示出郡县制(  )
A.有利于实现地方的自主发展 B.扩大了中央政府的统治范围
C.解决了中央与地方间的矛盾 D.体现出君主集权扩张的本性
5.(2024高一上·衡阳期末) 《盐铁论》中记载:“往者郡国诸侯,各以其物贡输,往来烦杂,物多苦恶,或不尝其费,”汉武帝针对此问题采取桑弘羊的建议(  )
A.盐铁专营 B.均输平准 C.统一货币 D.设刺史酷吏
6.(2024高一上·衡阳期末) 武则天临朝称制后,不断改革用人制度。她首创了殿试,同时大量增加进士录取名额。另外,派人去各地搜罗人才,积极提拔寒微之士,这些做法的根本目的是(  )
A.完善科举制度 B.巩固统治基础
C.促进社会公平 D.践行尚贤主张
7.(2024高一上·衡阳期末) 唐代前期,租庸调制的主要纳税对象是农民,中后期的两税法不仅把几乎全国人户作为纳税对象,且规定“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据此可知,两税法(  )
A.减轻了农民纳税负担 B.体现了税负公平原则
C.抑制了土地兼并速度 D.以人丁为主进行征税
8.(2024高一上·衡阳期末) 宋初,统治者确立了中书、枢密院对掌文武大政的二府体制。后来。宋太宗将这一体制改为“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的财、政、军三权分立制。这一改变(  )
A.体现了重文轻武的特点 B.促进了行政效率的大大提高
C.适应了皇权加强的需要 D.有利于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9.(2024高一上·衡阳期末) 元朝时期,蒙古人取名时,采用了汉人的字、号,道德观念上接受了汉人的习俗;汉人也接受蒙古文化影响,学习掌握蒙古语言文字,使用蒙古名字。这反映出(  )
A.蒙古族封建化进程加快 B.政府接受汉族文化
C.汉人完全接受元朝统治 D.民族交融程度加深
10.(2024高一上·衡阳期末) 《明史》载:“(内阁)地居近密,而纶官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俨然汉唐宰辅。特不居宰相名耳。”由此可知,明代内阁(  )
A.与唐代宰辅具有相同权力 B.具有最高决策权
C.属于六部的下属机构 D.承担了宰相的职能
11.(2024高一上·衡阳期末) 明朝后期以后,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等进步思想家,提出了“各从所好,各骋所长”“专制帝王是天下之大害”“工商皆本”等思想主张,这反映了思想界(  )
A.提倡个性自由反专制的倾向 B.强调主观能动性
C.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 D.出现了三教合一
12.(2024高一上·衡阳期末)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女性文学世家,在江南地区尤为多见。她们否定“内言不出于阃(内室)”的传统观念,开始编选、出版女性诗文总集、选集、别集,并自著诗话、诗评。明清女性文学发展突出反映了(  )
A.程朱理学统治地位的动摇 B.商品经济和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C.明末清初启蒙思想的发展 D.社会转型在文学领域的体现
13.(2024高一上·衡阳期末)下列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祖冲之计算圆周率
②蔡伦改进造纸术
③沈括编著《梦溪笔谈》
④宋应星编著《天工开物》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②③④①
14.(2024高一上·衡阳期末) 1840年,以英国女王为代表的主战派,以九票之优势,通过了议会审议,发动了对华战争。终于轰开了清王朝的大门,清朝被迫开埠通商。这表明鸦片战争(  )
A.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B.是英国殖民扩张和资本输出的要求
C.是英国对华政策的必然结果
D.让清政府的天朝上国观念完全瓦解
15.(2024高一上·衡阳期末)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出现两个纲领性文件,即《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下列有关两者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前者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
②后者提倡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主张私有制
③两者都顺应了农民的要求,都能调动农民阶级参加革命斗争的积极性
④两者都顺应了中国近代化发展的潮流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6.(2024高一上·衡阳期末) 在清统治前期,民间抗清多用“反清复明”的口号,但清末的义和团运动却打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这说明当时(  )
A.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B.仍然无法冲破皇权主义思想的束缚
C.能正确区分国家与封建王朝的关系
D.对中外反动势力已有了理性的认识
17.(2024高一上·衡阳期末) 有不少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均为清政府的自救运动。对上述历史事件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未能触及政治制度 B.以政治制度的改革为核心
C.均主张“中体西用” D.自救未成却促进社会进步
18.(2024高一上·衡阳期末)一位英国外交官描绘道:“驻在南京的浙江部队,用很特殊的方式来庆祝孙文博土当选为临时大总统。白天,他们的队伍带着剪刀做武器,在各个主要街道上游行,对他们所遇到的所有那些仍然蓄着辫的中国人,一律用剪刀剪去辫子。”这反映了当时“剪辫”(  )
A.实现了社会上易风移俗 B.破除了封建守旧思想
C.体现了人人平等的观念 D.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
19.(2024高一上·衡阳期末) 五四运动时期,上海裕昌祥毛巾打出广告:救国不尚空谈,请大家喝的、吃的、穿的、用的都要用国货。中国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生产的香烟名为“新爱国香烟”,得到了广大民众的积极响应。这(  )
A.说明了中国民族意识的完全觉醒
B.彰显了实业家义利并举的精神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获得了国内外各界的广泛支持
20.(2024高一上·衡阳期末) 中共在某一次大会通过的宣言中提到“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表明,此时的中国共产党(  )
A.致力于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B.确立了社会主义革命目标
C.掌握了全国军队的领导权 D.对中国国情形成理性认识
21.(2024高一上·衡阳期末) 据统计,1925年4月,广东全省有22个县建立了农民协会组织,入会农民达21万余人:至1927年5月,全国各地农会会员达到一千万以上,并在武汉成立了全国农民协会。这一变化表明(  )
A.中国民主革命的社会基础日益壮大
B.国共合作成为了农民的普遍共识
C.中国革命的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D.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热情
22.(2024高一上·衡阳期末) 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规定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改选后党外人士担任干部者有3592人,占总数的三分之二。根据地内的开明绅士由此得以进入政权机构。这个举措(  )
A.适应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B.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旨在解决根据地的困难
D.利于开明绅士主导敌后抗日政权
23.(2024高一上·衡阳期末)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国首相丘吉尔评论中国战场的一次会战说:“诸君如忆及日军之活跃,即知中国抵抗敌人至五年之久,并予敌人以打击,为如何不可思议之事。”美国总统罗斯福也称:“盟军的胜利,全赖华军此次大捷。”这场会战(  )
A.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C.有力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标志着抗战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
24.(2024高一上·衡阳期末)下表为1953—1957年中国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与世界主要国家的比较。据此可推知(  )
年平均增长速度(%) 中国 苏联 美国 英国 西德 法国 日本
1953—1957年 18.0 11.6 3.6 3.8 10.1 7.9 15.0
A.中共八大经济建设方针得到较好地贯彻
B.大跃进促进了中国工业呈高速发展趋势
C.一五计划使中国经济总量超越西欧日本
D.一五计划前我国的工业基础底子很薄弱
25.(2024高一上·衡阳期末) 1954年12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提出: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已经结束。但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仍然需要存在。”这一转变从本质上反映了我国(  )
A.从政治上向社会主义过渡 B.国家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C.政协会议的职能发生转变 D.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0分
26.(2024高一上·衡阳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在人口膨胀、耕地紧张、赋税繁重的背景下,江南农民只有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来寻求出路。原来用以种植粮食的耕地,改种了棉花、桑树等经济作物;原先的副业——纺织业成了人们的主业;原来的重要粮食产区江南地区,开始在粮食上依赖湖广地区的供应。农业结构的调整和纺织业的兴起、粮食贸易的频繁,终于成就了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兴起。江南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最集中地体现为棉纺业和丝织业的发展,而棉纺业和丝织业专业市镇也占江南市镇的绝大多数。在南方个别地方,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的景象。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中国历来就是世界上最富裕,也是一个最肥沃、耕耘最得法、最勤奋而人口众多的国家……然而,马可·波罗在500多年前游历该国的记述,与今日旅行该国者所说几乎一模一样。可能远在当日之前,这个国家法律与组织系统能容许它聚集的财富已经到达最高程度。
——摘编自[英]亚当·斯密《国富论》(首次出版于1776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亚当·斯密认为当时中国经济存在什么现象?并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27.(2024高一上·衡阳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开辟敌后战场,创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不畏强暴,英勇杀敌,在消灭了大量敌人的同时,自己付出了巨大牺牲,但是在长期艰苦抗战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中坚力量。
——摘编自曲青山《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材料二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工业布局不合理,绝大部分工业建立在沿海地区。这种畸形布局,使上海和沿海沿江地区的工业受日本侵略的严重威胁。1937年,国民政府决定实施工业内迁计划。机械和纺织工业在西南西北的发展,成为战时后方工业的中坚。重庆、昆明、桂林、西安、宝鸡、兰州、汉中、衡阳、邵阳等城市,都逐渐成为初具规模的工业中心。
——摘编自张宪文《试论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经济战略的转变》
材料三 广大建设者们怀着与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抢速度的决心,经过长达十几年的艰苦奋斗,三线地区国防工业的主要产品生产能力、技术力量都已超过一二线地区。许多长期不发达的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涌现了几十个中小工业城市,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摘编自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发起全面侵华的标志,如何理解材料一中“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工业内迁和新中国三线建设的共同意义。
28.(2024高一上·衡阳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社会从发展趋势看,存在着两个互相矛盾而又互相连接、互相制约的过程,一个是从独立国变为半殖民地(半独立)并向殖民地演化的过程,一个是从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并向资本主义演化的过程。这两个过程存在着某种关联,但本质上不是互相结合,而是互相排斥。前者是个向下沉沦的过程,后者则是个向上发展的过程。
——摘编自李时岳《近代史新论》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沉沦与上升”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论述合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我国早期文明主要分布于北方的黄河流域和南方的长江流域,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题干中未提及不同国家或地区间农耕文化发展水平的比较,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是已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存”可知,我国是水稻的发源地之一,是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我国原始农业产生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没有涉及礼崩乐坏的出现,礼崩乐坏是指封建礼教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不符合题意,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西周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西周末期,世卿世大夫,鲁有三桓,郑有七穆,晋有六卿……故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可知,西周末期,世卿世禄制遭到破坏,卿大夫掌握了政权,根据材料“这种氏族集团,古人称之为‘巨室’,所谓‘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可知,世卿世禄制的破坏,使国家治理存在隐患,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士族集团崛起,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世卿世禄制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答案】D
【知识点】孔子及其思想主张;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仅罗列了不同学派对尧舜的态度,未体现出他们之间相互攻讦的现象,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墨子、庄子的思想显然无法迎合统治者的需要,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主旨是基于各自的政治主张而对尧舜所作出的评判,与理想化的政治追求不相符,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孔子、孟子、墨子、庄子对尧舜存在不同的评价。孔子言必称三代,主张德治,对尧舜多溢美之词;孟子主张民本,从孝悌的角度对尧舜进行肯定;墨家代表底层人民的利益,主张尚贤,对尧舜的贤能多加褒扬;庄子秉持道家的无为而治,反对儒家的治国主张,对尧舜进行否定。因此,材料信息反映了他们各自政治立场的不同,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4.【答案】D
【知识点】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利于地方的自主发展,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郡县制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扩大统治范围不符,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郡县制并没有真正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君主的意志通过各级政府官员渗透到全国的每一个角落”可知,郡县制将皇帝的意志渗透到地方,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体现了君主集权扩张的本性,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郡县制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5.【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虽出自盐铁论,且并没有涉及盐铁官营的问题,且盐铁官营解决不了诸侯国贡品运输问题,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各以其物贡输,往来烦杂,物多苦恶,或不尝其费”意为过去各地诸侯,把本地特产作为贡物运到京城,往来既麻烦又困难,货物大多数很粗劣,有的东西的价值还不够抵偿它的运费,汉武帝针对这一情况,采取了均输平准的方式,即均输官负责收取各地民众向朝廷进贡的土特产品,再拿到附近价高的地方出售,将钱交给中央,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汉朝货币一直是统一的,只是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且与材料无关,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设刺史是为了监察地方行政长官,与诸侯上贡关系不大,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6.【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完善科举制度并非这些做法的根本目的,只是客观效果,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她首创了殿试,同时大量增加进士录取名额。另外,派人去各地搜罗人才,积极提拔寒微之士”可知,武则天重视人才,不断发展完善科举制,扶植庶族地主阶级,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其根本目的是打击旧门阀士族的势力,巩固统治基础,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促进社会公平并不是根本目的,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践行尚贤主张并不是根本目的,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科举制的目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7.【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租庸调制与两税法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扩大征税对象不等于减少了农民的税额,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两税法扩大了征税对象,将以前不纳税的贵族、官僚也纳入了征税对象,这体现了税负公平原则,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两税法的实行加剧了土地兼并,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两税法“不以丁身为本”作为征税标准,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两税法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8.【答案】C
【知识点】二府三司制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重文轻武体现在重视文官等方面,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权力分散不利于提高效率,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可知,宋初中书、枢密院对掌文武大政,宋太宗进一步将财证权独立出来,由三司负责,宰相的权力进一步被分割,这有助于加强皇权,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强调君主专制的加强,并不涉及中央集权,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二府三司制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9.【答案】D
【知识点】元朝的边疆治理与民族关系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蒙古族封建化进程加快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材料还有汉人接受蒙古文化的影响,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说的是蒙古人在道德观念上接受汉人习俗,没有特指政府,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说的是汉人也接受蒙古文化影响不能推断出汉人完全接受元朝统治,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说明蒙古人接受汉人的习俗,而汉人也接受蒙古文化的影响可知民族交融程度加深,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元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0.【答案】D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内阁制与省府县制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唐代宰辅具有法定的行政权,内阁首辅并没有,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内阁首辅还需要通过票拟来进行决策,体现了其并不具有最高决策权,当时具有最高决策权的是皇帝,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内阁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并不属于六部的下属机构,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裁决机宜,悉由票拟”“俨然汉唐宰辅。特不居宰相名耳”可知,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权力膨胀,国家大事出自票拟,体现了当时的首辅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宰相的职能,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明代内阁的性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1.【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各从所好,各骋所长”“专制帝王是天下之大害”“工商皆本”体现的是明清之际的思想界出现了提倡个性自由反专制的倾向,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主观能动性的相关信息,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魏晋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的现象,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2.【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明清时期,程朱理学统治地位并未动摇,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明清时期,江南等地出现许多女性文学世家,“内言不出于阃”的传统观念被冲破和女性文学的发展,突出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和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只是昙花一现,并未持续发展,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明清时期并未实现社会转型,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明清商业发展对文学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3.【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祖冲之计算圆周率是南北朝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是东汉时期,沈括编著《梦溪笔谈》是北宋时期,宋应星编著《天工开物》是明代,因此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②①③④,B项正确,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把握,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提取信息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
14.【答案】C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强调英国国内的对华政策,且当时鸦片战争尚未开始,不能看出影响,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仅体现了以英国女王为代表的主战派的态度,看不出其发动战争的目的,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1840年,以英国女王为代表的主战派,以九票之优势,通过了议会审议”可知,1840年英国国内主战派势力强大,以女王为首,且在议会获得了通过,体现了英国采取强硬的对华政策,也反映了鸦片战争是英国对华政策的必然结果,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鸦片战争尚未开始,无从体现“清政府的天朝上国观念完全瓦解”,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鸦片战争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5.【答案】A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太平天国前期曾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主张,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①正确;太平天国后期曾颁布《资政新篇》,提出了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②正确;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两个文件都未能实施,并未能调动农民阶级参加革命斗争的积极性,③错误;《资政新篇》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顺应了中国近代化发展的潮流,但《天朝田亩制度》并未出现这一特点,④错误。故A正确,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6.【答案】B
【知识点】义和团运动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反清复明”口号的提出,不能说明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清复明”表明义和团运动反对清政府专制统治的思想内涵,但口号明显具有历史局限性;“扶清灭洋”口号是在帝国主义侵略加深,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的前提下提出的务实革命主张,具有历史进步性;故两个口号说明义和团认识不断进步,但仍然无法冲破皇权主义思想的束缚,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惕,最终遭到清政府和侵略者的残酷镇压,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扶清灭洋”口号具有笼统排外色彩,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义和团运动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7.【答案】D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涉及政治制度,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洋务运动并未强调政治制度改革,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戊戌变法主张改革中国政治制度,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均为清政府的自救运动”可知,面对国家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清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自救运动,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但这些都未能挽救国家落后挨打的局面,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社会进步,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清王朝自救运动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8.【答案】D
【知识点】民国初年的社会生活变化
【解析】【分析】材料“南京的浙江部队,用很特殊的方式来庆祝孙文博土当选为临时大总统”说明是辛亥革命时期,此时剪辫子是与清政府的决裂,具有革命的政治色彩,故D项正确;
辛亥革命促进了社会风俗的变迁,不是实现了社会上易风移俗,故A项错误;
剪辫子这一举措也不能破除封建守旧思想,故B项错误;
材料中剪辫子不能说明是人人平等的观念体现,故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抓住关键信息“南京的浙江部队,用很特殊的方式来庆祝孙文博土当选为临时大总统”,联系所学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分析解答。
19.【答案】B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完全觉醒”的说法过于夸张绝对,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五四运动时期,民族资本家利用国人的爱国情怀推销商品,提倡使用国货,因此彰显了当时实业家义利并举的精神,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获得了国内外各界的广泛支持”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五四运动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0.【答案】D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正式形成,革命统一战线由此建立,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当时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并未确立社会主义革命目标,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1927年中共才开始独立掌握军队,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可知,该宣言出自中共二大,相比于一大的目标,中共二大提出的目标更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体现了当时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形成理性认识,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中共二大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1.【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至1927年5月,全国各地农会会员达到一千万以上”可知,1925—1927年处于国民大革命时期,农民参与农会的人数在两年时间里急剧增加,直观反映了当时中国民主革命的社会基础壮大,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体现农会由谁组织,也未说明国共合作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标志着中国革命的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1927年土地革命才开始,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土地革命时期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2.【答案】A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所述是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的三三制,三三制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抗日,因此是适应了抗日战争形式的需要,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1940年以前就已经形成,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这个举措是为了适应抗日的新形势,而不是解决根据地的困难,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开明绅士是敌后抗日根据地要团结的对象,但并不是要他们主导敌后抗日政权,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三三制原则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3.【答案】C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该战役发生在太平洋战争后,而且取得巨大成就,配合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结合所学可知,第三次长沙会战发生于1941年12月24日,并且于1942年1月15日获得胜利,该会战进一步坚定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对提高反法西斯战争的盟军的士气,支援英美军队在中国南方的作战,也起到一定的作用,有力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C项正确;
A项是1937年9月平型关战役的意义,错误;
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发生于1938年,B项错误;
武汉会战发生在1938年10月,标志着抗战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正面战场的抗战,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第三次长沙会战的时间和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4.【答案】D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排除A;
结合所学知识,大跃进开始于1958年,排除B;
结合所学知识,“中国经济总量超越西欧日本”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
结合所学知识,据表格数据可知,1953—1957年处于“一五”计划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超过了美、英、苏等国家。“一五”计划实行前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工业生产力差,因此在“一五”计划期间才能实现高速增长,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一五计划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5.【答案】C
【知识点】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基本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及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标志着我国从政治上向社会主义过渡,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我国依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国家性质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已经结束……仍然需要存在”可知,1954年随着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结束,转而变为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等,这体现了政协会议的职能发生转变,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才逐步展开,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6.【答案】(1)新变化: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业生产区域化;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手工业发展具有区域性;一些地区的某些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
(2)现象:中国传统经济处于停滞状态。
原因:农业方面,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农业工具与生产技术没有重大改进;手工业方面,仍以手工作坊为主,经营方式陈旧;商业方面,对外贸易渐趋萎缩;政策方面,采取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等。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新变化:根据材料一“江南农民只有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来寻求出路”可知,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根据材料一“原来用以种植粮食的耕地,改种了棉花、桑树等经济作物;原先的副业——纺织业成了人们的主业;原来的重要粮食产区江南地区,开始在粮食上依赖湖广地区的供应”可知,农业生产区域化;根据材料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纺织业的兴起、粮食贸易的频繁”可知,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根据材料一“江南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最集中地体现为棉纺业和丝织业的发展,而棉纺业和丝织业专业市镇也占江南市镇的绝大多数”可知,手工业发展具有区域性;根据材料一“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可知,一些地区的某些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
(2)现象:根据材料二“马可·波罗在500多年前游历该国的记述,与今日旅行该国者所说几乎一模一样”可知,中国传统经济处于停滞状态。原因:结合所学从不同方面分析中国明清时期农业发展停滞的原因,如结合所学明清时期经济发展与局限性的相关知识可知,农业方面,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农业工具与生产技术没有重大改进;手工业方面,仍以手工作坊为主,经营方式陈旧;商业方面,对外贸易渐趋萎缩;政策方面,采取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7.【答案】(1)标志:卢沟桥事变。理解:中国共产党是抗战的最早宣传者、动员者和最坚决的抗击者;中国共产党始在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抗战的政治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全面抗战的路线、持久战的总方针,是抗战正确战略的提出和引领者;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武装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根据地,在长期艰苦的抗战中逐步发展成为抗战的中坚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为抗战的胜利付出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
(2)共同意义:提高国防能力;改善工业布局;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彰显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民族精神。
【知识点】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1)标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全面侵华的标志是卢沟桥事变。理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是抗战的最早宣传者、动员者和最坚决的抗击者;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始在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抗战的政治领导核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全面抗战的路线、持久战的总方针,是抗战正确战略的提出和引领者;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开辟敌后战场,创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可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武装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根据地,在长期艰苦的抗战中逐步发展成为抗战的中坚力量;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不畏强暴,英勇杀敌,在消灭了大量敌人的同时,自己付出了巨大牺牲,但是在长期艰苦抗战中不断发展壮大”可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为抗战的胜利付出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
(2)共同意义:抗战时期的民族工业内迁和建国后的三线建设都提高国防能力;根据材料“机械和纺织工业在西南西北的发展,成为战时后方工业的中坚。重庆、昆明、桂林、西安、宝鸡、兰州、汉中、衡阳、邵阳等城市,都逐渐成为初具规模的工业中心”“许多长期不发达的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涌现了几十个中小工业城市,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可知,改善工业布局、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根据材料“广大建设者们怀着与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抢速度的决心,经过长达十几年的艰苦奋斗,三线地区国防工业的主要产品生产能力、技术力量都已超过一二线地区”并结合所学可知,彰显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民族精神。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理解南京国民政府工业内迁和新中国三线建设的共同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8.【答案】 论题:近代中国社会在沉沦中上升。
论述: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多次发动侵华战争,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使独立的中国社会逐渐演变为半殖民地,且程度不断加深,中国社会不断沉沦。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的过程中,也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打破了闭关自守的状态,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了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为挽救民族危机,不断探索和奋斗。与此同时,思想文化、物质生活和习俗、交通和通讯工具、大众传媒乃至政治制度等方面不断走向近代化化,近代中国社会呈现出不断上升趋势。综上所述,在列强侵略下,近代中国社会在沉沦中上升。
【知识点】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及其对中国的危害;鸦片战争及其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影响;晚清时期的边疆危机;甲午中日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设问是围绕“沉沦与上升”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论述。首先,拟定论题,根据材料“一个是从独立国变为半殖民地(半独立)并向殖民地演化的过程,一个是从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并向资本主义演化的过程”“前者是个向下沉沦的过程,后者则是个向上发展的过程”并结合所学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的相关知识得出论题:近代中国社会在沉沦中上升。其次,展开论述,结合所学近代中国的相关知识从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即沉沦和上升,如沉沦方面,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多次发动侵华战争,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使独立的中国社会逐渐演变为半殖民地,且程度不断加深,中国社会不断沉沦。上升方面,结合所学可知,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的过程中,也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打破了闭关自守的状态,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了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为挽救民族危机,社会各阶层不断探索和奋斗;与此同时,思想文化、物质生活和习俗、交通和通讯工具、大众传媒乃至政治制度等方面不断走向近代化化,近代中国社会呈现出不断上升趋势。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在列强侵略下,近代中国社会在沉沦中上升。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近代以来列强发动的一系列侵华战争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湖南省衡阳市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