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怀仁市大地学校高中部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4高一下·怀仁期末)距今约5000年前,长江下游、黄河下游、北方辽河上游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它们各具特色,相互间又有些影响,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反映了( )
A.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
B.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
C.夏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特征
D.当时出现以玉礼器为代表的礼制
2.(2024高一下·怀仁期末)福建土楼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著名的承启楼前有一副楹联:“一本所生,亲疏不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易结重人伦”。下列制度与该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相关联的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士族制
3.(2024高一下·怀仁期末)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A.铁犁铧用灌钢法制成
B.中国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C.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
D.铁犁牛耕已经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4.(2024高一下·怀仁期末)“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他创立的学说,在战国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该思想家是( )
A.荀子 B.墨子 C.庄子 D.孟子
5.(2024高一下·怀仁期末)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记述道:“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中新皇帝推行的制度(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皇帝制 D.行省制
6.(2024高一下·怀仁期末)秦朝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权力运行机制
A.有助于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 B.极大地削弱了君主专制
C.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民主观念渗入到政治体制
7.(2024高一下·怀仁期末)秦汉时期,面对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矛盾,统治者采取“用制险塞”的隔绝固守与“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并举之策。这表现在( )
A.联络西域、夹击匈奴、通婚和亲
B.北击匈奴、南抚夷越、开凿灵渠
C.修建驿道、收复河套、开发象郡
D.修筑长城、通使西域、开辟丝路
8.(2024高一下·怀仁期末)东汉光武帝于尚书台设尚书令、尚书仆射、六曹尚书各一人,分掌各项政务,所有一切政令都由尚书台直接禀陈皇帝,由皇帝裁决,形成了“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天下事皆上尚书,与人主参决,乃下三(公)府”的政治格局。这一变化说明光武帝
A.沿袭西汉中朝制度 B.吸取王莽改制教训
C.加紧对地方的掌控 D.强化专制主义皇权
9.(2024高一下·怀仁期末)《宋书》记载:“江南……至于元嘉(424年—453年)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扁(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江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①北民南迁充实了劳动力 ②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推广
③南方政局的相对稳定 ④国家大一统政治局面的出现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2024高一下·怀仁期末)三国两晋南北朝近400年,除西晋短期统一外,其他朝代都处在分裂状态。但是,这一时期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表现在( )
A.实现了民族大交融 B.完成经济重心南移
C.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D.海外贸易高度发达
11.(2024高一下·怀仁期末)公元630年,唐太宗召开专门会议,讨论对东突厥降众的处置问题。会议气氛热烈,文武大臣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最后唐太宗采纳了中书令温彦博的“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意见。唐统治者这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抚九族以仁”的政策,说明了当时( )
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 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
C.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 D.统治者册封各族首领巩固边防
12.(2024高一下·怀仁期末)“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要求的核心素养之一。杜甫在《无家别》中写道:“寂寞天宝后,园庐但高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这首诗主要反映了( )
A.五代十国的更迭 B.安史之乱的影响
C.君主暴政的危害 D.黄巢起义的破坏
13.(2024高一下·怀仁期末)从政事堂制度形成过程中可以看出,封建统治者为了使他们“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消灭,就需要有一个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于是,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的政事堂,便从控制矛盾和冲突的需要中产生了。这说明设立政事堂是为了( )
A.分割宰相权力 B.缓解君相矛盾
C.强化皇权专制 D.维护政治稳定
14.(2024高一下·怀仁期末)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
A.减轻人身依附关系 B.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C.促进农产品商品 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15.(2024高一下·怀仁期末)唐代边塞诗多表达士人立功边塞,慷慨杀敌等豪情壮志。宋代边塞诗却常透露出士人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沉郁悲凉。这一变化说明( )
A.文学艺术走向没落 B.现实主义逐渐占据主导
C.主流价值发生改变 D.政治形势影响文学风格
16.(2024高一下·怀仁期末)《九章算术》全书采用问题集的形式,共收录了246个问题,涉及农业生产、造酒等手工业生产、工程量的计算、劳动力的分配、运输及利息的计算等等,几乎包括了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人们解决这些方面的数学问题提供了方法。材料体现出《九章算术》具有( )
A.创新性 B.系统性 C.理论性 D.实用性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4题,共52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2024高一下·怀仁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间所发生的精神过程中,似乎建立了这样一个轴心。……在这一时期充满了不平常的事件,在中国诞生了孔子和老子,中国哲学的各种派别的兴起,这是墨子、庄子以及无数其他人的时代。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17.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中国哲学的各种派别的兴起”的根本原因。
18.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思想流派相互“争鸣”的原因,并指出各派别围绕的中心问题。
19.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派的兴起和争鸣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影响。
(2024高一下·怀仁期末)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与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里提到“魏晋以后,门阀政治影响及于选才,‘高门华族,有世及之荣;庶族寒门,无寸进之路。’隋唐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扭转了这种局面。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阐述“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材料二
20.选官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和魏晋南北朝时实行的主要选官制度,并概述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2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能分别是什么?并简述该制度的意义。
(2024高一下·怀仁期末)自古以来中国通过不断丰富的边疆治理理念. 方略和策略,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华夏国家. 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邦国”. “宗族”壁障,使国家. 人民不论在政治制度. 个人身份. 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
——摘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材料二:汉初,汉高祖赠送黄金. 丝绸给匈奴,开始采取“和亲”政策以谋求和平。汉文帝时,匈奴黄当. 桀龙二人来降,朝廷册封二人分别为弓高侯和襄城侯。汉武帝时期,汉军三次打败匈奴后,于其地建置酒泉. 武威郡,嗣后又从中分置敦煌. 张掖二郡。
——姚大力《河西走廊的几个古地名》
材料三:唐朝太宗时,征伐平定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朝廷拜其首领为都督. 刺史. 将军等,并赠予大量帛与彩缎。唐先后在西北设安西. 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的管辖。唐太宗赐婚给突厥首领等赐婚事例,达十余次之多。
——吕思勉《白话本国史》
材料四: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年),松赞干布率吐蕃大军进攻大唐边城松州(今四川松潘),……于是派侯君集督率领大军讨伐,大败吐蕃于松州城下。松赞干布退兵,再派使臣求婚。……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文成公主的入藏,不仅保证了唐蕃间在政治上的长久友好关系,还将大唐的音乐. 茶文化和医药典籍等传入了吐蕃。吐蕃文化中的马球运动. 装束方式等也传入了大唐,为中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张继文《从现存若干文物文献看文成公主入蕃对唐蕃经济文化的影响》
2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变化。
23.根据材料二. 三,概括西汉和唐朝政府巩固北部边疆的相同措施。
2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太宗对吐蕃采取的主要措施以及文成公主入藏的积极意义。
25.(2024高一下·怀仁期末)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9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深刻地指出,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文明悠久。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结合某一具体时期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楚)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长江下游、黄河下游、北方辽河上游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它们各具特色,相互间又有些影响”可知,中华文明的起源在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都有出现,且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这反映出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中华文明同世界其它地区文明的对比,不能得出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文明,A项错误;
材料是对新石器时代文明遗址的描述,而非夏商周时期,C项错误;
当时还没有产生礼制,而且“精美的玉器”不一定是玉礼器,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长江下游、黄河下游、北方辽河上游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它们各具特色,相互间又有些影响”,结合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答案】A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3.【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可以看出战国时期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C项正确;
灌钢法出现于南北朝出现,A项错误;
公元前15世纪小亚细亚的赫梯人最早掌握冶铁技术,B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牛耕,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经济,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联系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答案】B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葬’、‘节用’等观点”并结合所学可知,墨家的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葬”、“节用”等的主张,B项正确;
荀子主张隆礼重法,A项错误;
庄子是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提出齐物论,崇尚逍遥,C项错误;
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葬’、‘节用’等观点”,结合墨子的思想主张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5.【答案】B
【知识点】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6.【答案】A
【知识点】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7.【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秦汉时期”及所学知识可知,“用制险塞”的隔绝固守指的是修筑长城,抵御匈奴入侵,而“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并举之策指的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因此D正确;
ABC与材料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汉时期的民族交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侧重于考查基础知识,难度较低。
8.【答案】D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9.【答案】B
【知识点】东晋南朝时期的江南开发
10.【答案】A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
【解析】【分析】国两晋南北朝近400年,除西晋短期统一外,其他朝代都处在分裂状态。但是,这一时期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表现在实现了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故A正确。
BCD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北方民族大融合、两晋南北朝的更替,解答本题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1.【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民族交融与民族治理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唐统治者这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抚九族以仁’的政策”可知,反映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B项正确;
唐朝与少数民族关系有和有战,AC两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册封各族首领,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政策,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唐统治者这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抚九族以仁’的政策”的主旨即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2.【答案】B
【知识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五代十国
13.【答案】C
【知识点】唐朝的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封建统治者为了使他们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消灭,就需要有一个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可以看出政事堂的设置实质是为了维护皇权的专制,C项正确;
分割相权仍然是为了加强皇权,排除A项;
材料体现的是强化皇权,排除B项;
材料体现的是皇权的强化,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信息是“封建统治者为了使他们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消灭,就需要有一个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
14.【答案】A
【知识点】唐朝的租庸调制与两税法
15.【答案】D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国力强盛,对外政策积极主动,在与少数民族的军事斗争当中占据优势,导致唐代边塞诗多表达豪情壮志,而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在与少数民族的军事斗争中常处于劣势,产生了报国无门、归家无望的哀痛,这表明政治形势影响文学风格,D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体现的是唐宋时期的文学特征,“文学艺术走向没落”与材料主旨不符,A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没有涉及比较信息,因此无法得出“现实主义逐渐占据主导”的结论,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宋时期的主流价值没有发生改变,儒学仍然是主流,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唐诗、宋词,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唐代边塞诗多表达士人立功边塞,慷慨杀敌等豪情壮志。宋代边塞诗却常透露出士人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沉郁悲凉”及唐宋时期文学的时代特征进行分析。
16.【答案】D
【知识点】两汉的科技成就
【答案】17.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8.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及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中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巩固统治。
19.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其他表述言之有理亦可)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百家争鸣的意义与影响
【答案】20.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的积极作用:使中下层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答对2点即可满分)
21.职能:草拟诏令;审核诏令;执行诏令
意义:三省分工明确,彼此之约,加强皇权;提高办事效率,减少决策失误,对后世影响深远
【知识点】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三省六部制
【答案】22.变化: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23.方式:设置机构;开通道路;付诸战争。
24.主要措施:武力征服;和亲。意义: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统治;传播了中原地区的风俗与文化;促进了西藏社会经济的发展(或“西藏地区封建化”);使中华文化愈加丰富多元;促进民族融合和民族团结。
【知识点】唐朝的民族交融与民族治理;华夏认同的表现及影响;汉武帝疆域开拓与民族治理
25.【答案】示例一:论题:唐朝的民族政策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阐述:唐朝采取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的态度,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朝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采取“全其部落,顺其土俗”政策。通过实行设置行政机构,加强对边疆的管辖;和亲;册封;战争;会盟多种治理方式,加强了中央王朝对各民族地区的管辖,促进了汉族与边疆民族的交往与交流。
总之,唐朝民族的政策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的团结,开拓了疆域,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示例二:论题: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阐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北方动荡。公元5世纪由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北方长期分裂动荡的局面,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为了吸收汉族文化,巩固北魏统治,北魏孝文帝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孝文帝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把国都从平城迁到洛阳;迁都之后采取全面汉化的政策,移风易俗。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缓解了民族矛盾,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奠定了基础。
总之,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唐朝的民族交融与民族治理
山西省怀仁市大地学校高中部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4高一下·怀仁期末)距今约5000年前,长江下游、黄河下游、北方辽河上游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它们各具特色,相互间又有些影响,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反映了( )
A.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
B.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
C.夏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特征
D.当时出现以玉礼器为代表的礼制
【答案】B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长江下游、黄河下游、北方辽河上游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它们各具特色,相互间又有些影响”可知,中华文明的起源在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都有出现,且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这反映出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中华文明同世界其它地区文明的对比,不能得出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文明,A项错误;
材料是对新石器时代文明遗址的描述,而非夏商周时期,C项错误;
当时还没有产生礼制,而且“精美的玉器”不一定是玉礼器,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长江下游、黄河下游、北方辽河上游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它们各具特色,相互间又有些影响”,结合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2024高一下·怀仁期末)福建土楼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著名的承启楼前有一副楹联:“一本所生,亲疏不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易结重人伦”。下列制度与该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相关联的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士族制
【答案】A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3.(2024高一下·怀仁期末)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A.铁犁铧用灌钢法制成
B.中国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C.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
D.铁犁牛耕已经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可以看出战国时期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C项正确;
灌钢法出现于南北朝出现,A项错误;
公元前15世纪小亚细亚的赫梯人最早掌握冶铁技术,B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牛耕,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经济,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联系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2024高一下·怀仁期末)“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他创立的学说,在战国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该思想家是( )
A.荀子 B.墨子 C.庄子 D.孟子
【答案】B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葬’、‘节用’等观点”并结合所学可知,墨家的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葬”、“节用”等的主张,B项正确;
荀子主张隆礼重法,A项错误;
庄子是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提出齐物论,崇尚逍遥,C项错误;
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葬’、‘节用’等观点”,结合墨子的思想主张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5.(2024高一下·怀仁期末)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记述道:“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中新皇帝推行的制度(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皇帝制 D.行省制
【答案】B
【知识点】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6.(2024高一下·怀仁期末)秦朝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权力运行机制
A.有助于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 B.极大地削弱了君主专制
C.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民主观念渗入到政治体制
【答案】A
【知识点】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7.(2024高一下·怀仁期末)秦汉时期,面对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矛盾,统治者采取“用制险塞”的隔绝固守与“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并举之策。这表现在( )
A.联络西域、夹击匈奴、通婚和亲
B.北击匈奴、南抚夷越、开凿灵渠
C.修建驿道、收复河套、开发象郡
D.修筑长城、通使西域、开辟丝路
【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秦汉时期”及所学知识可知,“用制险塞”的隔绝固守指的是修筑长城,抵御匈奴入侵,而“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并举之策指的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因此D正确;
ABC与材料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汉时期的民族交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侧重于考查基础知识,难度较低。
8.(2024高一下·怀仁期末)东汉光武帝于尚书台设尚书令、尚书仆射、六曹尚书各一人,分掌各项政务,所有一切政令都由尚书台直接禀陈皇帝,由皇帝裁决,形成了“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天下事皆上尚书,与人主参决,乃下三(公)府”的政治格局。这一变化说明光武帝
A.沿袭西汉中朝制度 B.吸取王莽改制教训
C.加紧对地方的掌控 D.强化专制主义皇权
【答案】D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9.(2024高一下·怀仁期末)《宋书》记载:“江南……至于元嘉(424年—453年)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扁(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江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①北民南迁充实了劳动力 ②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推广
③南方政局的相对稳定 ④国家大一统政治局面的出现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东晋南朝时期的江南开发
10.(2024高一下·怀仁期末)三国两晋南北朝近400年,除西晋短期统一外,其他朝代都处在分裂状态。但是,这一时期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表现在( )
A.实现了民族大交融 B.完成经济重心南移
C.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D.海外贸易高度发达
【答案】A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
【解析】【分析】国两晋南北朝近400年,除西晋短期统一外,其他朝代都处在分裂状态。但是,这一时期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表现在实现了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故A正确。
BCD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北方民族大融合、两晋南北朝的更替,解答本题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1.(2024高一下·怀仁期末)公元630年,唐太宗召开专门会议,讨论对东突厥降众的处置问题。会议气氛热烈,文武大臣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最后唐太宗采纳了中书令温彦博的“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意见。唐统治者这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抚九族以仁”的政策,说明了当时( )
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 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
C.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 D.统治者册封各族首领巩固边防
【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民族交融与民族治理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唐统治者这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抚九族以仁’的政策”可知,反映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B项正确;
唐朝与少数民族关系有和有战,AC两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册封各族首领,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政策,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唐统治者这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抚九族以仁’的政策”的主旨即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2.(2024高一下·怀仁期末)“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要求的核心素养之一。杜甫在《无家别》中写道:“寂寞天宝后,园庐但高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这首诗主要反映了( )
A.五代十国的更迭 B.安史之乱的影响
C.君主暴政的危害 D.黄巢起义的破坏
【答案】B
【知识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五代十国
13.(2024高一下·怀仁期末)从政事堂制度形成过程中可以看出,封建统治者为了使他们“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消灭,就需要有一个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于是,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的政事堂,便从控制矛盾和冲突的需要中产生了。这说明设立政事堂是为了( )
A.分割宰相权力 B.缓解君相矛盾
C.强化皇权专制 D.维护政治稳定
【答案】C
【知识点】唐朝的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封建统治者为了使他们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消灭,就需要有一个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可以看出政事堂的设置实质是为了维护皇权的专制,C项正确;
分割相权仍然是为了加强皇权,排除A项;
材料体现的是强化皇权,排除B项;
材料体现的是皇权的强化,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信息是“封建统治者为了使他们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消灭,就需要有一个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
14.(2024高一下·怀仁期末)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
A.减轻人身依附关系 B.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C.促进农产品商品 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答案】A
【知识点】唐朝的租庸调制与两税法
15.(2024高一下·怀仁期末)唐代边塞诗多表达士人立功边塞,慷慨杀敌等豪情壮志。宋代边塞诗却常透露出士人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沉郁悲凉。这一变化说明( )
A.文学艺术走向没落 B.现实主义逐渐占据主导
C.主流价值发生改变 D.政治形势影响文学风格
【答案】D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国力强盛,对外政策积极主动,在与少数民族的军事斗争当中占据优势,导致唐代边塞诗多表达豪情壮志,而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在与少数民族的军事斗争中常处于劣势,产生了报国无门、归家无望的哀痛,这表明政治形势影响文学风格,D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体现的是唐宋时期的文学特征,“文学艺术走向没落”与材料主旨不符,A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没有涉及比较信息,因此无法得出“现实主义逐渐占据主导”的结论,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宋时期的主流价值没有发生改变,儒学仍然是主流,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唐诗、宋词,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唐代边塞诗多表达士人立功边塞,慷慨杀敌等豪情壮志。宋代边塞诗却常透露出士人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沉郁悲凉”及唐宋时期文学的时代特征进行分析。
16.(2024高一下·怀仁期末)《九章算术》全书采用问题集的形式,共收录了246个问题,涉及农业生产、造酒等手工业生产、工程量的计算、劳动力的分配、运输及利息的计算等等,几乎包括了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人们解决这些方面的数学问题提供了方法。材料体现出《九章算术》具有( )
A.创新性 B.系统性 C.理论性 D.实用性
【答案】D
【知识点】两汉的科技成就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4题,共52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2024高一下·怀仁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间所发生的精神过程中,似乎建立了这样一个轴心。……在这一时期充满了不平常的事件,在中国诞生了孔子和老子,中国哲学的各种派别的兴起,这是墨子、庄子以及无数其他人的时代。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17.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中国哲学的各种派别的兴起”的根本原因。
18.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思想流派相互“争鸣”的原因,并指出各派别围绕的中心问题。
19.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派的兴起和争鸣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影响。
【答案】17.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8.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及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中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巩固统治。
19.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其他表述言之有理亦可)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百家争鸣的意义与影响
(2024高一下·怀仁期末)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与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里提到“魏晋以后,门阀政治影响及于选才,‘高门华族,有世及之荣;庶族寒门,无寸进之路。’隋唐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扭转了这种局面。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阐述“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材料二
20.选官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和魏晋南北朝时实行的主要选官制度,并概述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2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能分别是什么?并简述该制度的意义。
【答案】20.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的积极作用:使中下层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答对2点即可满分)
21.职能:草拟诏令;审核诏令;执行诏令
意义:三省分工明确,彼此之约,加强皇权;提高办事效率,减少决策失误,对后世影响深远
【知识点】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三省六部制
(2024高一下·怀仁期末)自古以来中国通过不断丰富的边疆治理理念. 方略和策略,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华夏国家. 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邦国”. “宗族”壁障,使国家. 人民不论在政治制度. 个人身份. 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
——摘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材料二:汉初,汉高祖赠送黄金. 丝绸给匈奴,开始采取“和亲”政策以谋求和平。汉文帝时,匈奴黄当. 桀龙二人来降,朝廷册封二人分别为弓高侯和襄城侯。汉武帝时期,汉军三次打败匈奴后,于其地建置酒泉. 武威郡,嗣后又从中分置敦煌. 张掖二郡。
——姚大力《河西走廊的几个古地名》
材料三:唐朝太宗时,征伐平定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朝廷拜其首领为都督. 刺史. 将军等,并赠予大量帛与彩缎。唐先后在西北设安西. 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的管辖。唐太宗赐婚给突厥首领等赐婚事例,达十余次之多。
——吕思勉《白话本国史》
材料四: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年),松赞干布率吐蕃大军进攻大唐边城松州(今四川松潘),……于是派侯君集督率领大军讨伐,大败吐蕃于松州城下。松赞干布退兵,再派使臣求婚。……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文成公主的入藏,不仅保证了唐蕃间在政治上的长久友好关系,还将大唐的音乐. 茶文化和医药典籍等传入了吐蕃。吐蕃文化中的马球运动. 装束方式等也传入了大唐,为中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张继文《从现存若干文物文献看文成公主入蕃对唐蕃经济文化的影响》
2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变化。
23.根据材料二. 三,概括西汉和唐朝政府巩固北部边疆的相同措施。
2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太宗对吐蕃采取的主要措施以及文成公主入藏的积极意义。
【答案】22.变化: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23.方式:设置机构;开通道路;付诸战争。
24.主要措施:武力征服;和亲。意义: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统治;传播了中原地区的风俗与文化;促进了西藏社会经济的发展(或“西藏地区封建化”);使中华文化愈加丰富多元;促进民族融合和民族团结。
【知识点】唐朝的民族交融与民族治理;华夏认同的表现及影响;汉武帝疆域开拓与民族治理
25.(2024高一下·怀仁期末)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9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深刻地指出,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文明悠久。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结合某一具体时期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楚)
【答案】示例一:论题:唐朝的民族政策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阐述:唐朝采取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的态度,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朝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采取“全其部落,顺其土俗”政策。通过实行设置行政机构,加强对边疆的管辖;和亲;册封;战争;会盟多种治理方式,加强了中央王朝对各民族地区的管辖,促进了汉族与边疆民族的交往与交流。
总之,唐朝民族的政策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的团结,开拓了疆域,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示例二:论题: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阐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北方动荡。公元5世纪由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北方长期分裂动荡的局面,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为了吸收汉族文化,巩固北魏统治,北魏孝文帝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孝文帝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把国都从平城迁到洛阳;迁都之后采取全面汉化的政策,移风易俗。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缓解了民族矛盾,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奠定了基础。
总之,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唐朝的民族交融与民族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