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5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31:近现代中国的文化传承与交流传播(课件 导学案 练习)

课题31 近现代中国的文化传承与交流传播
1.了解近代中华传统的发展和对外交流。2.了解近代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3.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4.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5.通过万里长城、故宫、京剧等,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意义。
知识点一 近代中华传统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近代中华文化的发展
(1)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向西方学习以________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2)20世纪初期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________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3)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2.近代西方文化的传入
鸦片战争前后 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如林则徐和魏源等,主张学习西方。魏源进一步提出“________________”
洋务运动时期 清政府设立__________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创办专门引进、翻译西方书籍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
戊戌变法时期 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
辛亥革命时期 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
1915年 新文化运动主张吸收__________思想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 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________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知识点二 近代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1.华工出国的背景
(1)19世纪初,________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
(2)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
2.华工出国的概况
(1)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形成了苦力贸易。
(2)19世纪中叶,大量华工来到澳大利亚开采金矿。
3.华工出国的贡献
对美洲的开发 在美国,华工是加利福尼亚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
对大洋洲的开发 在大洋洲的一些岛屿上,华工在种植园和矿山辛勤劳动,促进了这些地方的开发
华人文化圈的形成 华工由于相同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往往愿意居住在一起,在各地形成了一个个________
知识点三 近代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1.茶
(1)地位: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
(2)传播:16世纪以后,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3)影响:如中俄之间形成“________”;如日本的“日本茶道”,英国的“下午茶”等。
2.服饰
(1)17世纪末,中国服装随着________传到法国。
(2)18世纪,中国服饰的面料、款式、纹样等,融入法国服装设计之中。
(3)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了中国大袍式系列、“自由”套装等,奠定了20世纪西方女装流行的基调。
(4)民国早期:________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同时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3.钟表:大约在16世纪中期经由________传入中国内地;到18世纪,进口钟表的数量已经很多。
知识点四 近现代中国文化传承载体的发展
1.学校教育
(1)近代中国的教育
①京师大学堂
创办 创建于戊戌维新运动中
职能 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办学理念 主导新式教育的推行,采取________的方式
发展 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1916年后,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地位 中国教育________的标志
②清华学堂:1911年创办,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
③影响: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
(2)现代中国的教育
时间 表现 影响
“文化大革命”前 ①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 ②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 ③提出了受教育者要在德、智、体等方面________的教育方针 中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①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②1983年,________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③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实行“________”发展战略 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剧增,各类学校教育不断发展,教育________的步伐加速推进
2.图书馆的发展
(1)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1916年起,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师图书馆改名为“北京图书馆”,1998年改称“__________”。全国范围内逐渐建立起各级各类的图书馆。
3.博物馆的建设
(1)近代中国
①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人韩伯禄在________建立的自然历史博物院,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院。
②英国亚洲文会在上海设立了主要陈列________的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馆。
③1905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苑,成为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④民国时期,先后建立______________和国立中央博物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分别改称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和国立南京博物馆。
(2)现代中国
①新中国成立后,__________(1925年成立)成为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
②1959年7月建成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
③2003年2月,中国__________组建,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3)中国各地都建有综合性博物馆及专业博物馆。
知识点五 近现代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我国文物的立法保护
2.中国与《世界遗产公约》
(1)加入及发展
①1985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约》,成为缔约国。
②2004年8月,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③2006年,审议通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④2011年,中国通过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影响
①保护遗产、________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
②中国成为推动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体现出一个文明大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担当。
1.概念阐释——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
东学西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主要是中华文化的吸引,传播是以和平方式展开。西学东渐是近代西方工业文明与科技文化的传播,伴随着近代西方列强的对外扩张侵略。二者的实质是东西方文明的碰撞、冲突与交融。
2.学习情境——西学对中国影响的不断深入
思考:材料反映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每个阶段学习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试答:                                    
3.图解历史——近代“西学东渐”
4.学习情境——“下南洋”
明清到民国时期,中国东南沿海特别是广东、福建一带的民众为了谋生,漂洋过海,前往东南亚各地,甚至远到印度洋一带。这一现象被称为“下南洋”。——摘自选择性必修3教材
思考:这一现象的出现产生了什么影响?
试答:                                    
                                    
5.学术情境——自鸣钟反映的钟表文化
赵翼《檐曝杂记》卷2载:“自鸣钟、时辰表,皆来自西洋。钟能按时自鸣,表则有针随晷刻指十二时,皆绝技也……西洋远在十万里外,乃其法更胜,可知天地之大,到处有开创之圣人……”
思考:这段材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文化观念?
试答:                                    
                                    
6.概念阐释——中国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的含蓄内敛包含了道家清静无为和儒家强调自我修养的思想内涵,与讲究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相结合,成为中国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之一。
7.深化拓展——民国中山装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及借鉴西方文化的表现
(1)传统文化:国之四维(礼义廉耻);国家统一大业;以文治国;“三省吾身”,严谨治国。
(2)西方文化: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8.学习情境——近代留学教育
1872~1875年,由容闳倡议,清政府先后派出4批共120名学生赴美留学。新文化运动时期兴起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思考:留学教育对当时的中国社会有何作用?
试答:                                    
                                    
9.思维点拨——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院校调整的积极影响
(1)适应了国家政治经济建设的要求,有利于提升国民综合素质。
(2)奠定了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基本格局,优化了教育结构。
(3)扩大了高校规模,提高了办学效益。
(4)改变了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促进教育功能的转变。
(5)改善高等教育的地理分布,促进教育平衡发展。
10.知识延伸——近代中国博物馆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
(1)趋势:从展示工业文明成果走向展示历史文物;独立和专业性不断增强;公共性不断增强;民族性不断增强。
(2)原因: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救亡图存的需要;国人爱国意识的进一步觉醒;西学东渐的不断深入,知识分子的推动;国人对西方文明的反思。
11.概念阐释——科教兴国战略
“科教兴国”战略:是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12.学习情境——近代以来博物馆的职责的积极影响
1974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将博物馆定义为“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
思考:近代以来的博物馆具有怎样的职责?
试答:                                    
                                    
13.学术情境——文物的传承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财富,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资源,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筑中国梦的深厚滋养。
思考:文物古迹保护的第一要义是什么?
试答:                                    
                                    
14.社会情境——文化遗产保护
(1)“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敦煌藏经洞的藏品,大约有1. 37万件在大英博物馆里,是全世界敦煌经卷的三分之一。但因为语言、文化等差异,这些经卷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
思考:今天敦煌学的研究和保护应该具有什么观念?
试答:                                    
                                    
(2)昆曲,原名“昆山腔”“昆腔”,现又被称为“昆剧”,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约在元朝末期产生于苏州昆山一带。
思考:对于昆曲,我们应如何保护?
试答:                                    
                                    
探究点 中西合璧——近现代中国的文化传承与交流传播
01 史料实证——近代“西学东渐”现象
史料 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主体是……耶稣会传教士……也译著了大量西学书籍,着力介绍天文历法、测量等技术。鸦片战争后,开明官吏、外交人员、留学生、主张改革的知识分子以及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成为推动西学东渐的主体力量。甲午战后,西方文化和学术思想真正开始大规模地传入中国……客观上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摘编自汪信砚《西学东渐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探究】
根据史料,比较明末清初和近代前期西学东渐的差异,并指出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
试答:                                    
                                    
【通法悟道】
【史论形成】 近代“西学东渐”的客观影响
(1)学术:西学东渐将西方近代各种学术新成果带入中国,使中国传统学术受到冲击,从而吸收西方学术加以改进。到民国时期,整个西方式的学术体系架构大致成型。
(2)思想:经过西学的洗礼,对于历史发展、政治、经济、社会等的看法都有了巨变;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成分,则被以西方标准重新估定价值(部分诸子百家思想重新获得重视,但是儒家思想则受到强烈的批判),从而引起思想解放。
(3)政治:西方政治思想的传入,议会制、民主制度、新的国家概念、社会主义思想等,对于晚清、民国时期的政治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4)社会:新的西方科技事物的涌入,逐渐改变了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新思想改变了旧习俗,出现了废止缠足、自由婚姻等新风尚。
(5)经济:西方先进技术的传入、民族危机的加深,促使一批地主、官僚等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还逐渐影响了中国生产管理、商业交易等基本经济事物。
02 分析说明——近代以来西医在中国传播
史料 19世纪中叶以后,西医在中国日益广泛而深入地传播开来。许多传教士在华行医、建立医院、开办医学校、翻译医学书籍和出版医学刊物。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开始官派留学生,1872—1875年选派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其中有5人从事医学工作。明治维新后日本西医发展很快,不少中国留学生在日本间接吸收了西医知识。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清廷官员和洋务人士(如荣禄、李鸿章等)体验到了西医的功效,就带头或动员富商捐助教会医院,各地受医人数大为增加。20世纪初,中医人士开始自发地学习西医,西医影响逐渐超过了中医。——摘编自郭剑波《论近代“西医东渐”的途径与反响》
【史料导读】 史料介绍了19世纪中叶以后,西医在中国日益广泛而深入地传播的情况。19世纪中叶以后、洋务运动时期、明治维新后、20世纪初;许多传教士在华行医、建立医院、开办医学校、翻译医学书籍和出版医学刊物;洋务运动时期官派留学生吸收西医知识;一些官员动员富商捐助教会医院;中医人士自发地学习西医。鸦片战争后,西医在中国逐渐传播。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医在近代中国迅速传播的背景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试答:                                    
                                    
【史论拓展】 近代中国医学发展的特点和西医传播对传统中医的影响
(1)近代中国医学发展的特点
①西学东渐,对西医由疑惧到接受,西医日盛而中医影响减弱。
②伴随着近代列强侵入而出现,由沿海通商口岸而扩展到内地。
③受政府行为影响,中医发展处境艰难,发展严重受阻。
④西医中医互相渗透,中医求变以共存。
(2)西医传播对传统中医的影响
①打破了传统中医“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中西医并存的医疗服务体系。
②改变了传统中医师徒言传身教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启设立医学院、大量培养医学人才的教育模式。
③改变了中医坐堂为主、江湖郎中为辅的世代相传服务模式,通过设立中医院,进入执业医生分工合作、密切协作的阶段。
④突破传统中医治理局限性,拓展了治理领域,丰富了治疗手段。
⑤引进了西医的科研手段和科研方法,使中医在一定程度上更具有科学性,促进了中西医结合。
03 探究论证——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载体
史料 “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中国自古以来就很重视书籍的收藏与保护,文渊阁就是乾隆帝谕旨督造的收藏《四库全书》以备御览的皇家藏书楼。而近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则始于曼彻斯特公共图书馆,它是以议会法案为支撑,以地方税收为支持,以曼彻斯特公民投票为前提,并得到企业家捐赠的、服务于公众的免费图书馆。
【史料导读】 史料反映中国自古以来就很重视书籍的收藏与保护,图一“文渊阁”是皇家藏书楼,图二曼彻斯特公共图书馆是企业家捐赠改建服务于公众的免费图书馆,折射出东西方不同的社会理念。
【探究】
从史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试答:                                    
                                    
                                    
                                    
                                    
【史论深化】 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1)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人类文化的传承,培植社会文化的根基,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保护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2)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
(3)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4)保护文化遗产能够帮助各族人民广泛汲取民族精神养分,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了各族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历史根基;文化遗产在对外交流、保护旅游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真题引领?——在体验中品悟真谛
【示例】 [2022·北京高考,10]2004年7月,“为中国和非洲喝彩——中华文化非洲行”活动在南非开幕。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国组派多个艺术团赴11个非洲国家访问演出。这是中国在非洲大陆首次举办的大规模、综合性中国文化活动,是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的重要举措。这一活动(  )
A.是中国重视发展周边关系的具体实践 B.掀起了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建交高潮
C.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 D.有利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深化
 
[解题流程] 
[答案]     
【演练1】 命题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艺术创作的特点
[2023·全国乙卷,30]图1、图2分别为1955~1956年拍摄的动画片《神笔》《骄傲的将军》的剧照,两部影片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诗画等元素,在世界影坛上独树一帜。这体现出新中国艺术创作(  )
A.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取向
B.以进入世界市场为主要目标
C.摆脱外来艺术形式影响
D.服务于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演练2】 命题点:现代中国的教育
[2023·北京卷,8]1954年,政务院发布通知,要求政府机关人员“在每天上午和下午的工作时间中各抽出十分钟做工间操”。随后,国家体委也公布并推行了第一套少年广播体操和儿童广播体操,很快成为中小学生每日必做的早操和课间操。这表明(  )
A.政府意在减少劳动和学习时间
B.竞技体育精神深入社会各行业
C.民众逐渐接受了休闲娱乐观念
D.政府高度重视增强民众的体质
【演练3】 命题点: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课程的调整
[2022·北京卷,9]1950年,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废除政治上的反动课程”,开设“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等课程;1956年,“马列主义基础”和“中国革命史”被列入高校必修课。这些高校课程的调整(  )
A.贯彻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方针
B.标志着国家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形成
C.成为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思想基础
D.推行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演练4】 命题点:列强侵略与文化交流
[2022·湖北高考,6]英国公使馆1861年进驻北京后,非常重视中文学习。公使馆负责汉文处的威妥玛将自己的汉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培训译员的教材,建设汉文图书馆,归档与总理衙门往来的一切中文资料。以上史料最适合论证(  )
A.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B.近代西方文明的兼容与创新
C.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输出
D.近代西方对华的认知与研究
【演练5】 命题点: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2022·北京高考,6]《海国图志》问世不久即传入日本,当时著名学者佐久间象山感叹自己与魏源“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另一日本学者感慨道:“使海内尽得观之,庶乎其为我边防之一助矣!”这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  )
A.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B.主张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的侵略
C.产生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
D.掀起了“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
?创新应用?——在训练中提升能力
1.[2024·福建漳州检测]1938年,西迁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务通则》中明确指出:“博先于精”,“能与知”并重,是课程设置和各个教学环节合理安排的指导原则,必须贯穿于教学之中。联大实行以学分制为主体和共同必修课、充分选修课与严格要求、严格管理相结合的教学制度。“学生在修业期间,须修满一百三十二学分,及党义二学分,体育八学分,军事训练六学分。”材料表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
A.将德育培养放在教学的核心位置
B.施行通识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C.以服务战时需要为办学首要任务
D.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学校规章制度
2.[2024·湖南模拟仿真卷]如图所示为故宫借助互联网平台推出的一系列文化创意产品。这些文创产品(  )
A.促进了传统文化元素的传播
B.植根于故宫文物的教育功能
C.承载着传承精妙工艺的使命
D.是对博物馆公益属性的破坏
3.[2024·安徽a10联盟高三模拟]2021年12月,国家博物馆举办“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展出精选文物240余件,涉及食材、器具、技艺、礼仪等诸多方面,呈现出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历史变迁。据此可知,博物馆的功能在于(  )
A.刺激旅游消费的发展
B.引导民众转变生活观念
C.担负文化传播的使命
D.推动学术研究活动开展
课题31 近现代中国的文化传承与交流传播
必备知识·自主排查
2.提示: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以后,器物阶段;第二个阶段:甲午中日战争后,制度阶段;第三个阶段;新文化运动,学习思想文化。
4.提示: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传播了中华文化。
5.提示:承认西学优秀;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认识到了中国文化的不足,较早地表达了学习西方的理念(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的理念)。
8.提示:有利于华夏文化的传播与中外文化交流;为近代化事业培养人才与革命骨干;促进近代教育发展;促进了近代思想解放。
12.提示: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也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
13.提示:历史的真实性。
14.提示:(1)世界性。
(2)对昆曲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的同时,还需要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
知识点一
1.(1)救亡图存 (2)科学与民主
2.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京师同文馆 民主与科学 五四运动
知识点二
1.(1)黑奴贸易
3.唐人街
知识点三
1.(3)万里茶道
2.(1)传教士 (4)中山装
3.澳门
知识点四
1.(1)分科教育 近代化 (2)全面发展 邓小平 科教兴国 公平
2.(2)国家图书馆
3.(1)上海 动物标本 国立历史博物馆 (2)故宫博物院 国家博物馆
知识点五
2.(1)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2)传承文化
关键能力·素养提升
探究点
1.[提示] 差异: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主体是传教士,主要局限在科技器物层面,文化上双向交流,没有使中国社会产生根本性变革;近代前期西学东渐的主体是知识分子以及资产阶级代表人物,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对中国产生大范围影响,并引发了资产阶级改良与革命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特点:由被动到主动;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具有渐进性(或历史阶段性);内容丰富;途径多样。
2.[提示] 背景:列强入侵打开了中国国门;西方文明的传入;洋务运动的兴起;受到日本的影响。影响:推动了中国近代医学事业的发展;促进国人思想解放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动摇了中医的地位。
3.[提示] 示例
论题:文渊阁藏书楼与曼彻斯特公共图书馆折射了不同的社会理念。
阐述:文渊阁藏书楼建筑风格典雅肃穆,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以水喻文”命名,体现了文化传承意识。对传统文献典籍进行大规模地整理编纂、收藏保护,传承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藏书楼位于“禁御重地”体现出皇权对文化的垄断。曼彻斯特公共图书馆恢弘大气,是维多利亚时代欧式建筑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工业文明时代社会阶层变动、公众民主法治意识提高、知识文化普及的必然要求,是社会民主、公民权利和社会平等等现代人文意识成熟的结果,体现出民主化理念。文渊阁藏书楼与曼彻斯特公共图书馆,都是不同时空人类文明的见证者、传承者,折射了不同的社会理念。
命题研析·聚焦高考
?真题引领?——在体验中品悟真谛
【示例】 答案:C
【演练1】 解析:据本题材料“《神笔》《骄傲的将军》”“两部影片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诗画等元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神笔》取材自中国古老的民间故事——神笔马良。《骄傲的将军》则从成语“临阵磨枪”发展而来,影片采用了中国传统戏曲,尤其是京剧的许多元素,这部动画电影被认为是“中国学派”的开山之作,《神笔》和《骄傲的将军》被认为是中国动画民族化探索的先驱作品,所以材料体现出新中国艺术创作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取向,A项正确;1955~1956年新中国艺术创作的主要目的是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取向,不是以进入世界市场为主要目标,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外来艺术形式影响新中国艺术创作的相关论述,排除C项;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始于197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答案:A
【演练2】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政务院要求政府机关人员在工作时间做工间操;国家体委也推行中小学生广播体操和儿童广播体操,工间操和广播体操都有利于加强锻炼,增强民众体质,D项正确;在工作和学习之余加强锻炼,目的是更好地工作和学习,因此政府的目的不是减少劳动和学习时间,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政府机关和学校,“社会各行业”的说法绝对,且材料中的工间操和广播体操不属于竞技体育,排除B项;材料只是强调政务院和国家体委对锻炼的重视,没有体现民众的态度,排除C项。故选D项。
答案:D
【演练3】 解析: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废除了政治上的反动课程,加强了在高校中进行马克思主义、革命史的思想教育,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即贯彻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故选A项;1995年,“科教兴国”政策提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三大改造”(1953~1956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个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双百”方针于1956年提出,指党和国家关于发展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其基本精神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排除D项。
答案:A
【演练4】 解析:根据材料“公使馆负责汉文处的威妥玛将自己的汉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培训译员的教材,建设汉文处图书馆,归档与总理衙门往来的一切中文资料”可以看出,当时英国公使馆人员积极学习中文,研究汉学。这可以用来论证近代西方对华的认知与研究,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英国公使馆人员积极研究汉学,不是中西文化交流,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了英国公使馆人员积极研究汉学,无法得出近代西方文明的兼容与创新,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英国公使馆人员积极研究汉学,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输出,排除C项。
答案:D
【演练5】 解析:据材料可知,《海国图志》介绍了外国历史、地理、社会现状及军事、科技等;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得到了日本学者的赞赏,英雄所见略同,即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故选A项;结盟指结成同盟,“所见亦有暗合者”“使海内……一助矣!”强调《海国图志》对日本学者的影响,未体现中日结盟,排除B项;《海国图志》是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并不反对封建专制,排除C项;《海国图志》在中国遭到冷遇,未掀起“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排除D项。
答案:A
?创新应用?——在训练中提升能力
1.解析:根据材料“学生在修业期间,须修满一百三十二学分,及党义二学分,体育八学分,军事训练六学分”可知,随着抗战的推进,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将体育与军事训练列为必修科目,旨在顺应大后方抗战的需要,C项正确;材料未强调德育的地位、全面发展理念、对学生操行的要求,排除A、B、D三项。
答案:C
2.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双色云鹤纹、《千里江山图》和宫檐神兽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用于进行文创产品的设计可以促进传统文化传播,故选A项;这些文创产品根植于故宫文物的保存功能,而非教育功能,排除B项;胶带、钥匙扣和折扇并不是中国古代工艺品,并未承载传承精妙工艺的使命,排除C项;文创产品可以增加博物馆的收益,并不会破坏博物馆公益属性,排除D项。
答案:A
3.解析:据材料可知,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呈现出古代饮食文化的历史变迁,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故选C项;旅游消费是指人们在游览过程中,通过购买旅游产品来满足个人享受和发展需要的行为和活动,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饮食文化展览是让民众了解历史上的饮食文化,而非让民众改变生活观念,排除B项;博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而不是学术研究的场所,排除D项。
答案:C(共67张PPT)
课题 31 近现代中国的文化传承与交流传播
1.了解近代中华传统的发展和对外交流。2.了解近代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3.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4.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5.通过万里长城、故宫、京剧等,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意义。
必备知识·自主排查
关键能力·素养提升
命题研析·聚焦高考
必备知识·自主排查
知识点一 近代中华传统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近代中华文化的发展
(1)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向西方学习以________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2)20世纪初期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__________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3)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救亡图存
科学与民主
2.近代西方文化的传入
鸦片战争前后 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如林则徐和魏源等,主张学习西方。魏源进一步提出“________________”
洋务运动时期 清政府设立__________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创办专门引进、翻译西方书籍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
戊戌变法时期 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
辛亥革命时期 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京师同文馆
1915年 新文化运动主张吸收__________思想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 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________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民主与科学
五四运动
知识点二 近代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1.华工出国的背景
(1)19世纪初,________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
(2)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
2.华工出国的概况
(1)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形成了苦力贸易。
(2)19世纪中叶,大量华工来到澳大利亚开采金矿。
黑奴贸易
3.华工出国的贡献
对美洲的开发 在美国,华工是加利福尼亚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
对大洋洲的开发 在大洋洲的一些岛屿上,华工在种植园和矿山辛勤劳动,促进了这些地方的开发
华人文化圈的形成 华工由于相同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往往愿意居住在一起,在各地形成了一个个________
唐人街
知识点三 近代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1.茶
(1)地位: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
(2)传播:16世纪以后,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3)影响:如中俄之间形成“________”;如日本的“日本茶道”,英国的“下午茶”等。
万里茶道
2.服饰
(1)17世纪末,中国服装随着________传到法国。
(2)18世纪,中国服饰的面料、款式、纹样等,融入法国服装设计之中。
(3)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了中国大袍式系列、“自由”套装等,奠定了20世纪西方女装流行的基调。
(4)民国早期:________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同时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3.钟表:大约在16世纪中期经由________传入中国内地;到18世纪,进口钟表的数量已经很多。
传教士
中山装
澳门
知识点四 近现代中国文化传承载体的发展
1.学校教育
(1)近代中国的教育
①京师大学堂
创办 创建于戊戌维新运动中
职能 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办学理念 主导新式教育的推行,采取________的方式
发展 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1916年后,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地位 中国教育________的标志
分科教育
近代化
②清华学堂:1911年创办,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
③影响: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
(2)现代中国的教育
时间 表现 影响
“文化大革命”前 ①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 ②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 ③提出了受教育者要在德、智、体等方面________的教育方针 中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①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②1983年,________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③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实行“________”发展战略 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剧增,各类学校教育不断发展,教育________的步伐加速推进
全面发展
邓小平
科教兴国
公平
2.图书馆的发展
(1)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1916年起,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师图书馆改名为“北京图书馆”,1998年改称“__________”。全国范围内逐渐建立起各级各类的图书馆。
国家图书馆
3.博物馆的建设
(1)近代中国
①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人韩伯禄在________建立的自然历史博物院,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院。
②英国亚洲文会在上海设立了主要陈列________的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馆。
③1905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苑,成为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④民国时期,先后建立______________和国立中央博物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分别改称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和国立南京博物馆。
上海
动物标本
国立历史博物馆
(2)现代中国
①新中国成立后,__________(1925年成立)成为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
②1959年7月建成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
③2003年2月,中国__________组建,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3)中国各地都建有综合性博物馆及专业博物馆。
故宫博物院
国家博物馆
知识点五 近现代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我国文物的立法保护
2.中国与《世界遗产公约》
(1)加入及发展
①1985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约》,成为缔约国。
②2004年8月,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③2006年,审议通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④2011年,中国通过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影响
①保护遗产、________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
②中国成为推动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体现出一个文明大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担当。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传承文化
1.概念阐释——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
东学西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主要是中华文化的吸引,传播是以和平方式展开。西学东渐是近代西方工业文明与科技文化的传播,伴随着近代西方列强的对外扩张侵略。二者的实质是东西方文明的碰撞、冲突与交融。
2.学习情境——西学对中国影响的不断深入
思考:材料反映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每个阶段学习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提示: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以后,器物阶段;第二个阶段:甲午中日战争后,制度阶段;第三个阶段;新文化运动,学习思想文化。
3.图解历史——近代“西学东渐”
4.学习情境——“下南洋”
明清到民国时期,中国东南沿海特别是广东、福建一带的民众为了谋生,漂洋过海,前往东南亚各地,甚至远到印度洋一带。这一现象被称为“下南洋”。——摘自选择性必修3教材
思考:这一现象的出现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传播了中华文化。
5.学术情境——自鸣钟反映的钟表文化
赵翼《檐曝杂记》卷2载:“自鸣钟、时辰表,皆来自西洋。钟能按时自鸣,表则有针随晷刻指十二时,皆绝技也……西洋远在十万里外,乃其法更胜,可知天地之大,到处有开创之圣人……”
思考:这段材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文化观念?
提示:承认西学优秀;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认识到了中国文化的不足,较早地表达了学习西方的理念(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的理念)。
6.概念阐释——中国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的含蓄内敛包含了道家清静无为和儒家强调自我修养的思想内涵,与讲究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相结合,成为中国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之一。
7.深化拓展——民国中山装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及借鉴西方文化的表现
(1)传统文化:国之四维(礼义廉耻);国家统一大业;以文治国;“三省吾身”,严谨治国。
(2)西方文化: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8.学习情境——近代留学教育
1872~1875年,由容闳倡议,清政府先后派出4批共120名学生赴美留学。新文化运动时期兴起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思考:留学教育对当时的中国社会有何作用?
提示:有利于华夏文化的传播与中外文化交流;为近代化事业培养人才与革命骨干;促进近代教育发展;促进了近代思想解放。
9.思维点拨——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院校调整的积极影响
(1)适应了国家政治经济建设的要求,有利于提升国民综合素质。
(2)奠定了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基本格局,优化了教育结构。
(3)扩大了高校规模,提高了办学效益。
(4)改变了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促进教育功能的转变。
(5)改善高等教育的地理分布,促进教育平衡发展。
10.知识延伸——近代中国博物馆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
(1)趋势:从展示工业文明成果走向展示历史文物;独立和专业性不断增强;公共性不断增强;民族性不断增强。
(2)原因: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救亡图存的需要;国人爱国意识的进一步觉醒;西学东渐的不断深入,知识分子的推动;国人对西方文明的反思。
11.概念阐释——科教兴国战略
“科教兴国”战略:是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12.学习情境——近代以来博物馆的职责的积极影响
1974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将博物馆定义为“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
思考:近代以来的博物馆具有怎样的职责?
提示: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也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
13.学术情境——文物的传承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财富,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资源,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筑中国梦的深厚滋养。
思考:文物古迹保护的第一要义是什么?
提示:历史的真实性。
14.社会情境——文化遗产保护
(1)“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敦煌藏经洞的藏品,大约有1. 37万件在大英博物馆里,是全世界敦煌经卷的三分之一。但因为语言、文化等差异,这些经卷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
思考:今天敦煌学的研究和保护应该具有什么观念?
提示:(1)世界性。
(2)昆曲,原名“昆山腔”“昆腔”,现又被称为“昆剧”,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约在元朝末期产生于苏州昆山一带。
思考:对于昆曲,我们应如何保护?
提示:对昆曲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的同时,还需要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
关键能力·素养提升
探究点 中西合璧——近现代中国的文化传承与交流传播
01 史料实证——近代“西学东渐”现象
史料 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主体是……耶稣会传教士……也译著了大量西学书籍,着力介绍天文历法、测量等技术。鸦片战争后,开明官吏、外交人员、留学生、主张改革的知识分子以及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成为推动西学东渐的主体力量。甲午战后,西方文化和学术思想真正开始大规模地传入中国……客观上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摘编自汪信砚《西学东渐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探究】
根据史料,比较明末清初和近代前期西学东渐的差异,并指出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
[提示] 差异: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主体是传教士,主要局限在科技器物层面,文化上双向交流,没有使中国社会产生根本性变革;近代前期西学东渐的主体是知识分子以及资产阶级代表人物,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对中国产生大范围影响,并引发了资产阶级改良与革命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特点:由被动到主动;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具有渐进性(或历史阶段性);内容丰富;途径多样。
【通法悟道】
【史论形成】 近代“西学东渐”的客观影响
(1)学术:西学东渐将西方近代各种学术新成果带入中国,使中国传统学术受到冲击,从而吸收西方学术加以改进。到民国时期,整个西方式的学术体系架构大致成型。
(2)思想:经过西学的洗礼,对于历史发展、政治、经济、社会等的看法都有了巨变;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成分,则被以西方标准重新估定价值(部分诸子百家思想重新获得重视,但是儒家思想则受到强烈的批判),从而引起思想解放。
(3)政治:西方政治思想的传入,议会制、民主制度、新的国家概念、社会主义思想等,对于晚清、民国时期的政治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4)社会:新的西方科技事物的涌入,逐渐改变了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新思想改变了旧习俗,出现了废止缠足、自由婚姻等新风尚。
(5)经济:西方先进技术的传入、民族危机的加深,促使一批地主、官僚等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还逐渐影响了中国生产管理、商业交易等基本经济事物。
02 分析说明——近代以来西医在中国传播
史料 19世纪中叶以后,西医在中国日益广泛而深入地传播开来。许多传教士在华行医、建立医院、开办医学校、翻译医学书籍和出版医学刊物。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开始官派留学生,1872—1875年选派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其中有5人从事医学工作。明治维新后日本西医发展很快,不少中国留学生在日本间接吸收了西医知识。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清廷官员和洋务人士(如荣禄、李鸿章等)体验到了西医的功效,就带头或动员富商捐助教会医院,各地受医人数大为增加。20世纪初,中医人士开始自发地学习西医,西医影响逐渐超过了中医。——摘编自郭剑波《论近代“西医东渐”的途径与反响》
【史料导读】 
史料介绍了19世纪中叶以后,西医在中国日益广泛而深入地传播的情况。19世纪中叶以后、洋务运动时期、明治维新后、20世纪初;许多传教士在华行医、建立医院、开办医学校、翻译医学书籍和出版医学刊物;洋务运动时期官派留学生吸收西医知识;一些官员动员富商捐助教会医院;中医人士自发地学习西医。鸦片战争后,西医在中国逐渐传播。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医在近代中国迅速传播的背景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提示] 背景:列强入侵打开了中国国门;西方文明的传入;洋务运动的兴起;受到日本的影响。影响:推动了中国近代医学事业的发展;促进国人思想解放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动摇了中医的地位。
【史论拓展】 近代中国医学发展的特点和西医传播对传统中医的影响
(1)近代中国医学发展的特点
①西学东渐,对西医由疑惧到接受,西医日盛而中医影响减弱。
②伴随着近代列强侵入而出现,由沿海通商口岸而扩展到内地。
③受政府行为影响,中医发展处境艰难,发展严重受阻。
④西医中医互相渗透,中医求变以共存。
(2)西医传播对传统中医的影响
①打破了传统中医“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中西医并存的医疗服务体系。
②改变了传统中医师徒言传身教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启设立医学院、大量培养医学人才的教育模式。
③改变了中医坐堂为主、江湖郎中为辅的世代相传服务模式,通过设立中医院,进入执业医生分工合作、密切协作的阶段。
④突破传统中医治理局限性,拓展了治理领域,丰富了治疗手段。
⑤引进了西医的科研手段和科研方法,使中医在一定程度上更具有科学性,促进了中西医结合。
03 探究论证——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载体
史料 “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中国自古以来就很重视书籍的收藏与保护,文渊阁就是乾隆帝谕旨督造的收藏《四库全书》以备御览的皇家藏书楼。而近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则始于曼彻斯特公共图书馆,它是以议会法案为支撑,以地方税收为支持,以曼彻斯特公民投票为前提,并得到企业家捐赠的、服务于公众的免费图书馆。
【史料导读】 
史料反映中国自古以来就很重视书籍的收藏与保护,图一“文渊阁”是皇家藏书楼,图二曼彻斯特公共图书馆是企业家捐赠改建服务于公众的免费图书馆,折射出东西方不同的社会理念。
【探究】
从史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提示] 示例
论题:文渊阁藏书楼与曼彻斯特公共图书馆折射了不同的社会理念。
阐述:文渊阁藏书楼建筑风格典雅肃穆,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以水喻文”命名,体现了文化传承意识。对传统文献典籍进行大规模地整理编纂、收藏保护,传承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藏书楼位于“禁御重地”体现出皇权对文化的垄断。曼彻斯特公共图书馆恢弘大气,是维多利亚时代欧式建筑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工业文明时代社会阶层变动、公众民主法治意识提高、知识文化普及的必然要求,是社会民主、公民权利和社会平等等现代人文意识成熟的结果,体现出民主化理念。文渊阁藏书楼与曼彻斯特公共图书馆,都是不同时空人类文明的见证者、传承者,折射了不同的社会理念。
【史论深化】 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1)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人类文化的传承,培植社会文化的根基,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保护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2)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
(3)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4)保护文化遗产能够帮助各族人民广泛汲取民族精神养分,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了各族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历史根基;文化遗产在对外交流、保护旅游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命题研析·聚焦高考
真题引领?——在体验中品悟真谛
【示例】 [2022·北京高考,10]2004年7月,“为中国和非洲喝彩——中华文化非洲行”活动在南非开幕。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国组派多个艺术团赴11个非洲国家访问演出。这是中国在非洲大陆首次举办的大规模、综合性中国文化活动,是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的重要举措。这一活动(  )
A.是中国重视发展周边关系的具体实践
B.掀起了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建交高潮
C.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
D.有利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深化
答案:C
[解题流程] 
【演练1】 命题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艺术创作的特点
[2023·全国乙卷,30]图1、图2分别为1955~1956年拍摄的动画片《神笔》《骄傲的将军》的剧照,两部影片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诗画等元素,在世界影坛上独树一帜。这体现出新中国艺术创作(  )
A.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取向
B.以进入世界市场为主要目标
C.摆脱外来艺术形式影响
D.服务于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答案:A
解析:据本题材料“《神笔》《骄傲的将军》”“两部影片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诗画等元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神笔》取材自中国古老的民间故事——神笔马良。《骄傲的将军》则从成语“临阵磨枪”发展而来,影片采用了中国传统戏曲,尤其是京剧的许多元素,这部动画电影被认为是“中国学派”的开山之作,《神笔》和《骄傲的将军》被认为是中国动画民族化探索的先驱作品,所以材料体现出新中国艺术创作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取向,A项正确;1955~1956年新中国艺术创作的主要目的是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取向,不是以进入世界市场为主要目标,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外来艺术形式影响新中国艺术创作的相关论述,排除C项;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始于197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演练2】 命题点:现代中国的教育
[2023·北京卷,8]1954年,政务院发布通知,要求政府机关人员“在每天上午和下午的工作时间中各抽出十分钟做工间操”。随后,国家体委也公布并推行了第一套少年广播体操和儿童广播体操,很快成为中小学生每日必做的早操和课间操。这表明(  )
A.政府意在减少劳动和学习时间
B.竞技体育精神深入社会各行业
C.民众逐渐接受了休闲娱乐观念
D.政府高度重视增强民众的体质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政务院要求政府机关人员在工作时间做工间操;国家体委也推行中小学生广播体操和儿童广播体操,工间操和广播体操都有利于加强锻炼,增强民众体质,D项正确;在工作和学习之余加强锻炼,目的是更好地工作和学习,因此政府的目的不是减少劳动和学习时间,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政府机关和学校,“社会各行业”的说法绝对,且材料中的工间操和广播体操不属于竞技体育,排除B项;材料只是强调政务院和国家体委对锻炼的重视,没有体现民众的态度,排除C项。故选D项。
【演练3】 命题点: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课程的调整
[2022·北京卷,9]1950年,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废除政治上的反动课程”,开设“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等课程;1956年,“马列主义基础”和“中国革命史”被列入高校必修课。这些高校课程的调整(  )
A.贯彻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方针
B.标志着国家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形成
C.成为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思想基础
D.推行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废除了政治上的反动课程,加强了在高校中进行马克思主义、革命史的思想教育,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即贯彻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故选A项;1995年,“科教兴国”政策提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三大改造”(1953~1956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个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双百”方针于1956年提出,指党和国家关于发展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其基本精神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排除D项。
【演练4】 命题点:列强侵略与文化交流
[2022·湖北高考,6]英国公使馆1861年进驻北京后,非常重视中文学习。公使馆负责汉文处的威妥玛将自己的汉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培训译员的教材,建设汉文图书馆,归档与总理衙门往来的一切中文资料。以上史料最适合论证(  )
A.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B.近代西方文明的兼容与创新
C.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输出
D.近代西方对华的认知与研究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公使馆负责汉文处的威妥玛将自己的汉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培训译员的教材,建设汉文处图书馆,归档与总理衙门往来的一切中文资料”可以看出,当时英国公使馆人员积极学习中文,研究汉学。这可以用来论证近代西方对华的认知与研究,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英国公使馆人员积极研究汉学,不是中西文化交流,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了英国公使馆人员积极研究汉学,无法得出近代西方文明的兼容与创新,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英国公使馆人员积极研究汉学,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输出,排除C项。
【演练5】 命题点: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2022·北京高考,6]《海国图志》问世不久即传入日本,当时著名学者佐久间象山感叹自己与魏源“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另一日本学者感慨道:“使海内尽得观之,庶乎其为我边防之一助矣!”这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  )
A.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B.主张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的侵略
C.产生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
D.掀起了“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海国图志》介绍了外国历史、地理、社会现状及军事、科技等;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得到了日本学者的赞赏,英雄所见略同,即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故选A项;结盟指结成同盟,“所见亦有暗合者”“使海内……一助矣!”强调《海国图志》对日本学者的影响,未体现中日结盟,排除B项;《海国图志》是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并不反对封建专制,排除C项;《海国图志》在中国遭到冷遇,未掀起“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排除D项。
创新应用?——在训练中提升能力
1.[2024·福建漳州检测]1938年,西迁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务通则》中明确指出:“博先于精”,“能与知”并重,是课程设置和各个教学环节合理安排的指导原则,必须贯穿于教学之中。联大实行以学分制为主体和共同必修课、充分选修课与严格要求、严格管理相结合的教学制度。“学生在修业期间,须修满一百三十二学分,及党义二学分,体育八学分,军事训练六学分。”材料表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
A.将德育培养放在教学的核心位置
B.施行通识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C.以服务战时需要为办学首要任务
D.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学校规章制度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学生在修业期间,须修满一百三十二学分,及党义二学分,体育八学分,军事训练六学分”可知,随着抗战的推进,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将体育与军事训练列为必修科目,旨在顺应大后方抗战的需要,C项正确;材料未强调德育的地位、全面发展理念、对学生操行的要求,排除A、B、D三项。
2.[2024·湖南模拟仿真卷]如图所示为故宫借助互联网平台推出的一系列文化创意产品。这些文创产品(  )
A.促进了传统文化元素的传播
B.植根于故宫文物的教育功能
C.承载着传承精妙工艺的使命
D.是对博物馆公益属性的破坏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双色云鹤纹、《千里江山图》和宫檐神兽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用于进行文创产品的设计可以促进传统文化传播,故选A项;这些文创产品根植于故宫文物的保存功能,而非教育功能,排除B项;胶带、钥匙扣和折扇并不是中国古代工艺品,并未承载传承精妙工艺的使命,排除C项;文创产品可以增加博物馆的收益,并不会破坏博物馆公益属性,排除D项。
3.[2024·安徽a10联盟高三模拟]2021年12月,国家博物馆举办“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展出精选文物240余件,涉及食材、器具、技艺、礼仪等诸多方面,呈现出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历史变迁。据此可知,博物馆的功能在于(  )
A.刺激旅游消费的发展
B.引导民众转变生活观念
C.担负文化传播的使命
D.推动学术研究活动开展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呈现出古代饮食文化的历史变迁,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故选C项;旅游消费是指人们在游览过程中,通过购买旅游产品来满足个人享受和发展需要的行为和活动,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饮食文化展览是让民众了解历史上的饮食文化,而非让民众改变生活观念,排除B项;博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而不是学术研究的场所,排除D项。课题训练31 近现代中国的文化传承与交流传播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4·河北高三联考]19世纪初,一位西方政要在主持重建被战火摧毁的国家图书馆时表示:“让我们保存遗存的文献,不是用密室和锁链挡住公众的视线……不是让其在时间的流逝中损毁,而是用许多副本保存,将其置于防止意外损坏的地方。”这一言论从侧面反映了(  )
A.印刷书的积极作用 B.自由和平等的启蒙思想
C.战争对文化的破坏 D.公民是文化传承的主体
2.[2024·安徽黄山一模]近代以来,一些开明士绅和封疆大吏主张建立各类图书馆等城市公共资源,清政府以非常积极的姿态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1910年颁布了图书馆章程,准备用三年时间完成京师图书馆和各省图书馆的建设工作。这说明(  )
A.绅吏阶层支持推动新政兴起
B.社会读书风气浓厚
C.公共资源建设彰显国家自觉
D.西学东渐影响深刻
3.[2024·天津市河西区高三检测]19世纪上半期,契约华工被卖到南北美洲等地,境况凄惨。清廷知悉后,尝试改变这种境况,如:1877年,清政府与西班牙政府签订了《古巴华工条约》,其中规定,“严禁买卖华工”“清政府在哈瓦那设领事馆,以保护在古巴的中国人”。这体现了(  )
A.西班牙民主制度比较完善
B.华工推动了美洲经济发展
C.海外华工利益得到全面保障
D.清政府用近代外交手段解决华工问题
4.[2024·鞍山市高三检测]在中国近代学制中,1904~1922年中小学课程设置经历了如下变化。这种变化(  )
时间 课程设置变化
癸卯学制(1904年) 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只是必修课程中的两门,但分量仍很重
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 取消读经、讲经课
壬戌学制(1922年) 修身课改为公民课
A.体现了对君主权威的公开挑战
B.印证了民国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
C.反映出平民人格与精神塑造被重视
D.说明新文化运动加速了思想解放
5.[2024·吕梁市高三文综]1954年文化部出版事业管理局成立后,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编校制度、稿酬制度,统一了部分出版物的版本、定价及书刊进出口等。国家还规定一般书籍排印正文所使用的字体,应不小于老五号字;供工农群众阅读的通俗读物和儿童读物,其正文应尽可能用小四号字或大于小四号字的字体排印。这些举措(  )
A.适应了国家战略的需要
B.彰显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
C.满足了民众的文化需求
D.提高了广大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
6.[2024·山西高三联考]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为满足“革命工作和国家建设工作的广泛需要”,“给青年知识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同时还将“爱劳动”作为衡量国民公德的一项重要标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一规定意在(  )
A.扭转中国人民对劳动实践的看法
B.奠定经济建设的理论基础
C.推动劳动教育与国家建设的结合
D.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7.[2024·江苏徐州调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对故宫博物院进行了整体改造,将“清代帝后生活史料陈列室”移至外东路,将手工艺馆迁至内东路,还在故宫设立了“近代帝国主义侵华史料陈列室”“清代革命史料陈列室”等专题陈列室,并向公众开放。这次故宫博物院改造(  )
A.顺应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
B.宣告了封建专制帝王时代的终结
C.破除了广大群众的封建残余思想
D.彰显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风貌
8.[2024·江苏南京高三调研]2008年,我国政府决定启动影印《四库全书》文化工程,全程参与这重大文化工程的专家、学者、手工艺人达500余名。2022年,四川省三星堆遗址祭祀区的发掘工作,集中了40家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多学科研究、数字化服务等单位联合攻关,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由此可知,文化遗产保护(  )
A.要具有整体性的思维 B.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
C.彰显出真实性的原则 D.提升了政府治理能力
9.[2024·重庆巴蜀中学月考]1960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正式开放,它是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首都十大建筑之一。1965年,军博鉴定出馆藏一级文物936件,其中红军馆229件,抗日战争馆206件,解放战争馆263件,抗美援朝馆159件,保卫社会主义建设馆62件,兵器馆17件。这表明当时中国政府(  )
A.注重中国历史上军事战争的经验教训
B.重视国民革命文化的教育
C.建立起与巩固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D.重视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
10.
[2024·南通市大联考]如图是1963年的一幅宣传画《小小科学家》。对该图解读准确的是(  )
A.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
B.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C.形成完整国民教育体系
D.显著提升国民科学素养
11.[2024·湖南岳阳一模]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工作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要贯彻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的方针。”1983年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表明,邓小平的教育思想是(  )
A.反映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巨大成果
B.加快了教育领域拨乱反正步伐
C.实现了人才培养方针的根本转变
D.体现了时代性与求实性的结合
12.[2024·北京市西城区一模]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中央电视台将赛事转播等信息系统迁移至云平台,采用“奥运转播云”向全球转播;冬残奥会还提供全流程智能化数字人手语生成服务。以上新现象体现了(  )
A.信息技术促进人类文化共享
B.奥林匹克文化融合中国文化
C.中华文化不断向外辐射传播
D.冬奥会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4分,第14题12分)
13.[2024·山东省威海市高三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874年3月,清政府指派的调查团抵达古巴,调查华工受虐事件。调查团先后视察了当地的甘蔗种植园、猪仔馆、制糖厂以及囚禁华工的“官工所”,他们还收集到1 176份口供证词。下表为综合其他华工史料,对所见的459份口供所进行的信息整理。
年龄段 人数 出洋前 职业 人数 出洋 地点 人数 籍贯 人数
1~10岁 4 耕田 84 澳门 354 广东 382
11~20岁 142 做小 生意 106 汕头 38 福建 49
21~30岁 216 做工 87 厦门 30 其他 28
31~40岁 71 其他 26 其他 14
41~50岁 20 未说明 156 未说明 23
51~60岁 1
未说明 5
——摘编自张书《晚清古巴华工出洋原因再析——以古巴华工口供为中心的考察》等
材料二 吾人对此可敬可爱之中国人,正宜尊仰之,感谢不逞也。如无此数千华人助战,及在野工艺厂当工之华人……以助于我古巴之人,则古巴之能否自由,亦未可料。……古巴之华人,对于古巴之自由事业,无不慷慨附助。
——摘编自古巴驻德公使奇沙礼《华工赞助古巴独立史略》
材料三 19世纪五十年代初,旧金山附近五百万英亩低洼地常年浸涝,荒废无用。经华工平整后,大面积低洼地变为肥沃良田。……加州的农业季节工人,华工占75%。据加州土地测量局长估计,华工在修铁路、治洼地方面为加州所创财富近三亿美元。
——摘编自(美)乔治·西华《从社会经济方面看中国移民》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古巴华工的三个特点,并分别说明其形成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角度说明美洲华工的历史贡献。(4分)
14.[2024·北京东城区一模]【文化碰撞与交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造成巨大的毁灭,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引发世界范围对欧洲文明的信仰危机。民国时期,中国思想界掀起中西文化论争。东方文化派认为“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我们去超拔(解救)他们”。西化派认为“百分之一百的全盘西化,不但可能,而且是一个较为完善缺少危险的文化出路”。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认为中国新文化“不能离开共产主义思想的领导”,也“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要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际上为中西文化论争做了应答和总结。
——摘编自《中国文化论争》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内容,围绕“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并结合所学,解读上述材料。(要求:提取信息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解析:据材料“用许多副本保存,将其置于防止意外损坏的地方”可得,保存遗存的文献就是复制并保存在不易损坏的地方,结合19世纪初这一时间可以推论出,这从侧面说明印刷书的积极作用,故选A项;题干所述是保存历史文献的方法和原则,而不是强调人的地位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题干是强调应对战争对文化破坏的主要原则和方法,而不是强调战争对文化的破坏,排除C项;题干所述是重建被战火摧毁的国家图书馆的原则和方法,而不是讲谁是文化传承的主体,排除D项。
答案:A
2.解析:据题干可知,晚清政府采纳了开明士绅和封疆大吏的主张,于1910年“颁布了图书馆章程”,积极建设图书馆等城市公共资源,故选C项;“新政兴起”不合时空,清末新政开始于1901年,排除A项;“社会读书风气浓厚”不合逻辑,近代社会动荡,中国缺乏静心读书的环境,排除B项;“西学东渐”不合题意,题干未见清政府受西方列强的影响等信息,排除D项。
答案:C
3.解析:“1877年,清政府与西班牙政府签订了《古巴华工条约》,其中规定,‘严禁买卖华工’‘清政府在哈瓦那设领事馆,以保护在古巴的中国人’”这种做法是用政府间的外交手段来维护华工的利益,故选D项;材料和西班牙的民主制度无关,且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19世纪上半期,契约华工被卖到南北美洲等地,境况凄惨”只是强调了华工的悲惨遭遇,没有关于华工推动美洲发展的信息,排除B项;“严禁买卖华工”“清政府在哈瓦那设领事馆,以保护在古巴的中国人”通过这些内容只能判断部分华工有了一些最基本的保障,不可能得到全面保障,排除C项。
答案:D
4.解析:根据题干表格内容可知,从“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占据较大分量”到“取消读经、讲经课”,再到“修身课改为公民课”,这种变化体现出国民教育理念的转变,即由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向公民人格和精神的转变,这反映出平民人格与精神塑造被重视,故选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1912年2月,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已经被推翻,排除A项;在题干表格内容中仅是述及壬戌学制将“修身课改为公民课”,但是并没有述及其内容,也就体现不出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5月,但是该事件不能证明影响癸卯学制与壬子癸丑学制,排除D项。
答案:C
5.解析:1954年中国处于过渡时期,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国家对文化相关的事业进行调整和规范,进行统一有效的管理是为了配合向社会主义过渡,适应了国家战略需要,故选A项;社会主义制度正式建立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排除B项;材料只能反映国家的政策和制度,没有反映民众的接受情况,因此无法判定是否满足民众的文化需求,排除C项;材料中的举措与提高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
答案:A
6.解析:据材料“革命工作和国家建设工作的广泛需要”“作为衡量国民公德的一项重要标准”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临时宪法的性质规定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这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颁布是为了服务于新中国的政治、经济建设,即实现教育与国家建设的结合,故选C项;扭转中国人民对劳动实践的看法属于部分目的,但根本目的是把劳动教育和国家建设联系起来,排除A项;劳动教育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但经济建设的基础是农业的发展,排除B项;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在1957年颁布,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答案:C
7.解析:据材料“清代帝后生活史料陈列室移至外东路,将手工艺馆迁至内东路”,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将清代的帝后生活陈列馆迁到外东路,而彰显人民特色的手工艺馆迁至内东路,反映出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风貌,故选D项;社会主义文化指的是社会主义的教育、科学、文艺、卫生、体育等精神生产的总和,排除A项;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排除B项;故宫博物院改造并不能破除广大群众的封建残余思想,排除C项。
答案:D
8.解析:据材料“集中了40家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多学科研究、数字化服务等单位联合攻关,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结合所学可知,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局限于某一部门,而是要协调多个部门,所以要有整体思维,故选A项;根据材料可知,文物保护要有整体思维,需要多部门联合,所以“推动科技创新”无从体现,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文物保护要有整体思维,需要多部门联合,所以“彰显出真实性的原则”无从体现,排除C项;根据材料可知,文物保护要有整体思维,需要多部门联合,没有涉及到政府的治理能力,排除D项。
答案:A
9.解析:据题干可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不同历史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级文物若干件,充分展示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经历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教育国民要珍惜当下的幸福来之不易,这表明当时中国政府比较重视国民革命文化的教育,故选B项;军事博物馆展示众多一级馆藏文物,其目的在于对国民进行革命文化教育,而不是总结军事战争的经验教训,并且“中国历史”这一表述与题干所涉及的时间也不一致,排除A项;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已经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其指导思想,排除C项;军事博物馆展示其所收藏的众多一级馆藏文物,其目的在于让参观者感受革命文化,与重视国防科技事业没有关系,排除D项。
答案:B
10.解析:漫画中“小小科学家”体现了小学生对科学的热爱,说明当时国家对科学教育的重视,结合所学可知,1961年,教育部提出全面发展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因此这幅漫画体现了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故选A项;“科教兴国”战略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排除B项;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是在196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漫画中“小小科学家”体现的是国家对小学生科学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科学素养,提升国民科学素养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过程,故“显著”一词说法错误,排除D项。
答案:A
11.解析:据材料“教育工作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可知改革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所以这一时期强调教育工作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可知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开展,客观上要求教育工作需要面向现代化和面向世界,二者体现了教育思想的时代性,故选D项;科教兴国战略开始于1995年,排除A项;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主要表现为纠正“左”倾错误,材料主要强调教育发展需要服务于时代发展要求,排除B项;邓小平的教育思想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目的都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方针不可能发生“根本转变”,排除C项。
答案:D
12.解析:北京冬奥会通过“奥运转播云”来做全球转播,冬残奥会提供全流程智能化数字人手语生成服务,这表明通过信息技术更快捷、全面传播体育文化,即信息技术促进人类文化共享,故选A项;奥林匹克文化融合中国文化与“采用‘奥运转播云’向全球转播……手语生成服务”不符,排除B项;中华文化不断向外辐射传播与“全流程智能化数字人手语生成服务”不符,排除C项;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答案:A
13.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清政府指派的调查团抵达古巴,调查华工受虐事件”得出遭受残酷剥削。关于原因:据材料一“囚禁华工的‘官工所’”并结合所学可从古巴殖民者的迫害、国穷民弱,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贫穷落后等方面回答。第(2)问政治上,据材料二“古巴之华人,对于古巴之自由事业,无不慷慨附助”并结合所学得出为美洲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经济上,据材料二“及在野工艺厂当工之华人”、材料三“加州的农业季节工人,华工占75%”“华工在修铁路、治洼地方面为加州所创财富近三亿美元”并结合所学得出促进了美洲的开发尤其是在美国经济崛起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化上,结合所学可知,美洲华工传播了中华文化,促进了美洲多元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答案:(1)特点一:遭受残酷剥削。
原因:古巴殖民者的迫害;国穷民弱。(3分)
特点二:出洋华工以青壮年为主。
原因:古巴高强度工作的需要;列强的有意诱骗;黑人奴隶制的逐渐废除。(3分)
特点三:出洋地点集中在澳门及汕头、厦门等通商口岸。原因:是西方国家在华活动的主要区域;与华工相关条款的规定;出洋便利,列强可节省成本。(4分)
(2)历史贡献:政治上,为美洲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经济上,促进了美洲的开发尤其是在美国经济崛起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传播了中华文化,促进了美洲多元文化的形成和发展。(4分)
14.解析: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一般是批判和借鉴的关系,解读时围绕“碰撞与交流”展开即可。结合所学得出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潮流;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造成巨大的毁灭,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引发世界范围对欧洲文明的信仰危机”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巨大灾难,引发中国思想界对西方文明的反思,出现中西文化论争;据材料“东方文化派认为……西化派认为‘百分之一百的全盘西化,不但可能,而且是一个较为完善缺少危险的文化出路’”得出东方文化派主张用中国传统文化拯救西方文明,受新文化运动影响,西化派认为全盘西化是中国的出路;据材料“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实际上为中西文化论争做了应答和总结”并结合所学得出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在革命探索中,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为人民大众服务,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为中国共产党找到适合国情的发展之路创造了条件。
答案:示例:
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潮流。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巨大灾难,引发中国思想界对西方文明的反思,出现中西文化论争。东方文化派主张用中国传统文化拯救西方文明;受新文化运动影响,西化派认为全盘西化是中国的出路。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在革命探索中,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创立民族的、科学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为人民大众服务。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为中国共产党找到适合国情的发展之路创造了条件。(12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5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31:近现代中国的文化传承与交流传播(课件 导学案 练习)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