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5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50:世界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课件 导学案 练习)

课题50 世界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1.了解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的过程及意义;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2.了解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对人类历史的影响。3.了解农业现代化的过程,感受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知识点一 古代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1.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1)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①食物采集: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以前,人类使用简单的工具从事________和渔猎,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②食物生产:大约1万年前,原始的________和畜牧出现。
(2)农耕的产生与发展
①农业起源:从世界范围看,农耕主要起源于西亚、________和中美洲。
②作物分布:西亚是________、大麦的原产地;东亚的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的居民最早种植________;中美洲是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
③畜牧分布:距今约9000年前,西亚的人们已经饲养绵羊和山羊;距今约8500年前,中国贾湖的居民已经饲养猪;距今约6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
(3)农业出现的重大意义
历史地位 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
人口增长 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生活方式 农业的出现使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并形成聚落
生产方式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________的出现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2.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1)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
农牧物种 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
土地制度 主要是王室和神庙拥有土地
农业灌溉 以________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
(2)地中海地区
作物种植 大麦和________成为希腊的主要粮食作物;古罗马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
耕作技术 土地肥沃的地方实行谷物与蔬菜________;地力较差的地方种植葡萄和橄榄
土地制度 在古希腊城邦中,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使用奴隶劳动;古罗马很长时期内实行土地国有,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随着征服扩张,小农逐渐破产
(3)中美洲地区
作物种植 玉米、甘薯和马铃薯
土地制度 贵族私有制与________公有制并存
3.生产关系的变化
(1)农业产生以后,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女子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居从属地位。
(2)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生产的产品有了剩余,出现了私有财产,氏族内部出现了________。
(3)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________产生了,国家应运而生。
知识点二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1.美洲物种的外传
(1)条件:随着________的开辟,人类逐渐从孤立走向整体。
(2)传播
①粮食作物传入欧洲
传播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________、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传入欧洲
推广 16世纪末,________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17世纪,玉米成为仅次于________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各国
②蔬菜作物传入欧洲:美洲的番茄由________人带回欧洲,18世纪中叶开始作________并不断改良;16世纪,________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2.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传播
(1)农作物传播
①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②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水稻成为产量仅次于小麦的北美第二大农作物。
(2)禽畜物种传播
传播 欧洲移民把鸡、牛、驴、马、猪、羊等禽畜传入美洲
意义 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3.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1)积极影响
促进人口增长 食物物种交流,提高了全球________,使世界人口激增
改变饮食习惯 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种类,改变了食物结构和人们的饮食习惯
促进畜牧发展 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影响了人类的日常生活
促进经贸发展 粮食除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外,还投入市场销售,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局限性
破坏生态环境 食草动物到达气候适宜的美洲,繁殖数量超出土地的________;殖民者为了大量种植农作物,滥砍滥伐原始森林;玉米、甘薯等引入中国,为扩大耕地面积,过度________,导致了水土流失
瘟疫病毒传播 随着物种的交流,瘟疫病毒等传染性疾病也随之在世界各地传播,给人类尤其是美洲印第安人带来了巨大灾难
知识点三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1.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1)现代农业
条件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________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特征 高度集约
发展 优良品种育成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设施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
经营模式 大型农场、养殖场
意义 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及禽畜的生产量大幅增长,保证了农牧产品的供应
(2)农业机械化
概况 20世纪以来,各种农业机械如铧式犁、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等投入使用
类型 美国:大型为主;法国:中型为主;日本:小型为主;中国:大、中、小型相结合
意义 农业科技发展推动农业生产从人工化向________转变
(3)农作物良种的推广
概况 1930年的美国、1941年的墨西哥、20世纪60年代的菲律宾和21世纪以来以袁隆平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均培育出农作物的新品种
意义 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
(4)养殖技术的发展:养殖场和牧场的各个生产环节逐步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控制;水产养殖向________、机械化和集约化经营发展。
2.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1)粮食仓储技术
①原始社会,人们利用________和陶器来存储余粮。
②20世纪50年代,美国已经使用________储粮技术。后来这项技术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
③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
④低温、________等储藏技术广泛运用,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2)食物冷藏技术
①在古代,人们利用腌制或风干等方法加工保存食品,还利用自然界中的冰来延长食品保藏期。
②20世纪20年代起,冷冻食品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________产业也发展起来。
3.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1)粮食安全
背景 随着人口激增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________不断减少,食物需求与________之间的矛盾日益受到各国关注
措施 各国政府都把保障粮食安全与________作为首要任务;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制定粮食安全行动计划,为人类共同消除饥饿统筹资源;1996年,中国发布《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
(2)食品安全
背景 农业现代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表现 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________污染;禽畜饲养中过度使用抗生素造成食物污染;食品加工中过度甚至违法使用添加剂,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应对 中国政府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惩罚、最严肃的问责,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
1.概念阐释——第一次农业革命
第一次农业革命约发生于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可能由采集野生小麦发展为有意识的栽种,逐步到半定居等待收获的农耕生活方式。人类发明了农业、畜牧业。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这场革命被称为第一次农业革命或新石器革命。
2.学术情境——食物生产对人类的影响
Ph·E·L·史密斯等人在《农业起源与人类历史》一文中指出:在食物生产出现以前,人类与其他动物一样,都从自然中攫取食物,对自然状态并没有多少改变。而食物生产导致了社会分工形态的变化,为阶级产生奠定了基础,铺平了向国家发展的道路。
思考: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从采集、渔猎逐渐发展到农业生产。农业的出现有何作用?
试答:                                    
                                    
3.学习情境——原始农业形成的原因
张同铸在《世界农业地理总论》中阐述的农业的形成,可概括表现为以下过程: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始农业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试答:                                    
                                    
4.以图解史——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5.概念阐释——食物物种交流
食物物种交流主要是指农作物、家畜的长距离移动。在新航路开辟前,欧、亚、非三洲之间就存在物种交流。新航路开辟后,原产美洲的物种也开始向其他地区传播。
6.学习情境——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
1500年前后,物种交流的全球化时代到来。新航路开辟和西欧殖民扩张使欧洲人将所有人类文明区域联结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物种交流网络。世界失去了物种边界,植物和动物可以传播到任何可以生存的地方。18~19世纪,有意引入物种已成为一项越来越制度化的事业,此后,更便捷的交通持续推动着物种交流。
思考: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和在此之前历史上的物种交流有何不同?
试答:                                    
                                    
7.体系构建——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8.概念阐释——现代农业概念图示
9.知识延伸——美、法、日农业经营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1)以市场化为原则。
(2)发展农机经营模式要以农户为主体。
(3)农机经营模式要依托自身的条件。
(4)农机经营模式需要完善的保障体系来支撑发展。
10.名师指津——解决粮食问题的重要性
在全球环境危机、粮食危机日益加深的今天,如何解决人类的温饱和保障粮食安全成为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粮食问题,力争粮食作物种植的多元化,尽最大可能减少因自然灾害等带来的巨大风险和危机,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重大贡献。
11.学习情境——未来世界粮食生产的应对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树立新的粮食安全观念。现在的粮食安全的含义已经不仅是在保证粮食生产和储备数量的那种传统的备荒意义了。粮食安全在保障人民免于饥饿的基础上,还要包含食品健康(如绿色食品、营养等)、生物多样性、维护民族文化等新的观念。
——丁泽霁、杜志雄《中国农业现代化 的道路选择与面临的新形势——记“中外农业现代化比较国际研讨会”》
思考:如何认识“未来粮食生产的应对”这一全球性的社会问题?
试答:                                    
                                    
12.概念阐释——食品安全
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食品安全既包括生产安全,也包括经营安全;既包括结果安全,也包括过程安全;既包括现实安全,也包括未来安全。
13.学习情境——中国与世界粮食问题
2006年9月,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共对外提供了57.7万吨粮食援助,占全球粮食援助总量的6.9%,仅次于美国和欧盟。
——(摘自选择性必修2教材)
思考:据此我们可以获取什么信息?
试答:                                    
                                    
探究点 民以食为天——世界食物生产经济发展与食品安全
01 史料实证——从采集渔猎到农业生产的转变
史料 旧石器时代的人们与周围的世界联系紧密,他们开始知道,哪些动物可以猎杀,哪些植物可以食用。他们采集各种野生坚果、浆果、水果、颗粒植物和绿色植物,各地的人们还都猎杀、食用各种动物,包括野牛、野马和驯鹿等,在沿海地区,鱼是一个丰富的食物来源。
——摘编自杰克逊·斯皮尔福格尔《世界历史》
【探究】
根据史料,指出旧石器时代人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主要食物有哪些?
试答:                                    
                                    
【通法悟道】
【史论形成】 古代东西方食物生产的主要差异
项目 东方 西方
农耕技术 耕作制度 实行轮作制和复种制或间作套种制 普遍实行休闲农耕制
土地集中 土地兼并仍然用来经营种植,仍然需要大量农业劳动力分散经营,减少的是自耕农,增加的是佃农和雇农 土地集中是为了发展畜牧业,如圈地运动是为了养羊,所需劳动力少,大量失地农民只能到城市谋生
经济比重 经济结构 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中尤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畜牧业只占次要地位 农牧并重、农牧结合
饮食结构 素食结构,粮食占主导地位,肉食比重少之又少 食物结构中肉、奶的比重较高
02 分析说明——关注“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
史料 在印度实行“绿色革命”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由于大面积种植单一的作物,需要使用大量的化肥和农药,这种方法对环境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这种持续了近40年的过度灌溉和过量使用化肥的农业生产方式还导致土地日益贫瘠。而且从旁遮普省农民的血液、母乳以及地下水和农民栽种的蔬菜中都测出了农药残留物。同时,由于过度使用化肥,给农民带来沉重负担,许多人不得不依靠贷款。
——摘编自彭咏清译著《印度的“绿色革命”》
【史料导读】 史料以印度作为个例阐释了现代农业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的印度;过度灌溉和过量使用化肥导致土地日益贫瘠;给农民带来沉重负担;食物中农药残留物严重。化肥、农药、抗生素、食品添加剂等的过度使用,造成食品安全问题。
【探究】
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现代农业存在的“隐患”,谈谈如何解决现代农业面临的问题。
试答:                                    
                                    
                                    
【史论拓展】 未来世界食物生产的挑战与应对
挑战 (1)世界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目前在发展中国家还有几亿人,在发达国家还有几千万人在长期挨饿 (2)农业可持续性减弱:如水资源短缺、农产品污染、农业多样性减少等问题日趋严重
应对 (1)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和可持续性农业 (2)力争粮食作物种植的多元化,尽最大可能减少因自然灾害带来的巨大风险和危机 (3)大力发展金融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工程装备技术于农业生产的“精确农业” (4)积极构建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长效发展机制 (5)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注重食物安全和营养发展相结合等
03 探究论证——世界的食物生产与交流
史料 14世纪以来的人类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简表(部分)
时间 地区 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 备注
14世纪 欧洲 食物主要以小麦、大麦和稞麦为主。多次陷入粮荒 14世纪,黑死病在欧洲多次肆虐,欧洲人口迅速减少
16世纪 欧洲、亚洲 增加了番茄、甘薯、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产量极大增加 全球范围内农作物大传播
19世纪 欧美地区 出现罐装食品、防腐食品等,食品加工业大发展 1860年,英国政府制定了第一部《食品安全法》
19世纪末20世纪初 欧美地区 出现巧克力棒、人造奶油、高汤等美味食品 1906年,美国通过了第一部联邦食品法
二战后 世界范围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出现快餐食品。非洲出现粮食危机,西欧出现食物生产过剩 1974年,联合国通过了《消灭饥饿和营养不良世界宣言》《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定》。欧盟于2002年出台了《食品通用法》
——据陈炎、李梅《中西饮食文化的古代、现代、后现代特征》等
【史料导读】 史料以表格的形式按时间顺序和地区列举了世界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反映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古代、现代、后现代特征。
【探究】
材料反映了有关人类食物的多种变化趋势。指出其中一种趋势并结合相关史实说明其形成的原因。(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试答:                                    
                                    
                                    
【史论深化】 近代以来物种交流的影响和现代农业与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的关系
(1)近代以来物种交流的影响
积极影响 ①世界各地食物物种开始大交流、大传播,使世界逐渐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②丰富食物种类,改变种植结构与饮食结构 ③推动世界经济与贸易发展 ④增加粮食产品,推动人口增加
消极影响 ①伴随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各种疾病开始传播,造成大量原住居民的死亡 ②土地资源被过度开发,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况,造成严重的生态危机
(2)现代农业与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的关系
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是重要的方面。其具体表现是:
①从数量的角度,要求人们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品。
②从质量的角度,要求食物的营养全面、结构合理、卫生健康。
③从发展的角度,要求食物的获得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总之,现代农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是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的可靠保障。
?真题引领?——在体验中品悟真谛
【示例】 [2021·新高考湖北卷,13]1808年,一位英国人在印度孟买购买棉布时,惊讶地发现至少有一半产于英国,且价格比劳动力低廉的印度所产的便宜,而棉花却来自印度,这说明(  )
A.印度开启工业革命进程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英国海上霸权初步确立
D.机器化大生产更具竞争优势
[解题流程] 
[答案]     
【演练1】 命题点: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
[2023·海南卷]原产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误称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为贵,在中美洲部分地区一度被当作货币使用。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
B.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
D.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
【演练2】 命题点:世界食物生产与粮食安全
[2022·天津卷]有学者指出,1950年至1985年,世界人口增长了1.9倍,世界谷物产量增长了2.8倍;但能源消耗量增长了3.7倍,全球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自1981年后逐年下降。由此可见(  )
A.经济全球化的迫切性 B.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C.南北不平衡的危险性 D.世界多极化的必然性
?创新应用?——在训练中提升能力
1.[2024·泰安高三期末]来自异域的糖、咖啡、茶、巧克力,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和欧洲社会。源自亚洲的甘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者传播到美洲,引发了“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这表明(  )
A.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
B.奴隶贸易由此开始
C.人口迁移引发物种交流
D.欧洲阶级结构发生变革
2.[2024·广州市高三测试]玉米原产美洲,具有耐寒、耐旱、产量高的特点。1494年2月,哥伦布船队的一个船员从美洲带回了一包老玉米,此后玉米被好奇的西班牙人试种。1618年,威尼斯共和国政府允许农民用玉米作为赋税上交,后来玉米种植向欧洲各地扩展。据此可知(  )
A.欧洲贸易中心发生重大变化
B.世界市场形成推动生产关系变革
C.物种交流源于新航路的开辟
D.经济发展是多种因素推动的结果
3.[2024·广州市高三综合测试]19世纪初,英国普遍存在白面包掺明矾、用铜染绿蔬菜、用红丹给干酪上色等食物掺假现象,引发了社会强烈不满。19世纪60年代,英国才颁布第一部反食品掺假法案。这反映了(  )
A.人口膨胀致使食物短缺
B.经济结构的变动
C.化学工业取得显著进步
D.工业革命的影响
4.[2024·天津市一模]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农牧业,便造就了现代农牧业。它包括:普遍使用科学育种,水利、机井机器、动力、化肥,以及各种农药、除草剂、塑料地膜大棚、土壤改良、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等。由此可见,现代农业(  )
A.提高科技含量是重要因素
B.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C.完全以市场的发展为导向
D.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
课题50 世界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必备知识·自主排查
2.提示:不但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而且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文明出现。
3.提示: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生产技术的进步;在长期的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逐渐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
6.提示:物种交流打破了海洋的阻碍,范围更大更广。
11.提示: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粮食安全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安全,而且关系到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因此各国政府都应把解决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
13.提示:中国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
知识点一
1.(1)①采集 ②农耕 (2)①东亚 ②小麦 水稻 (3)手工业
2.(1)尼罗河 (2)小麦 轮作 (3)村社
3.(2)贫富分化 (3)阶级
知识点二
1.(1)新航路 (2)①玉米 马铃薯 小麦 ②西班牙 食用栽培 辣椒
3.(1)粮食产量 (2)承载能力 垦荒造田
知识点三
1.(1)机器生产 (2)自动化 (4)工厂化
2.(1)①地窖 ②机械通风 ④低氧 (2)②冷链物流
3.(1)耕地面积 供给 消除饥饿 (2)土壤
关键能力·素养提升
探究点
1.[提示] 来源:采集和渔猎。主要食物:野生坚果、浆果、水果、颗粒植物等植物,野牛、野马、驯鹿和鱼等动物。
2.[提示] 隐患: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面临重大风险;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威胁;过度使用化肥给农民带来负担。解决:发展现代农业必须适度;依靠科技进步;处理好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吸取传统农业的优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提示] 示例一:人类食物由原产地区域消费为主转向全球交流。
16世纪以前,人类处于相对分散、彼此隔离的状态,各大洲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相对较少,人类食物以原产地消费为主。16世纪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各大洲的食物在全球范围内交流。可见,人类食品产地的变化,反映了16世纪以来的全球化进程。
示例二:食品生产工业化趋势明显。
工业革命以前,人类社会处于以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农业文明阶段,农牧业提供的初级农产品主要是生活资料,人类饮食依赖于传统农牧业和手工生产。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人类逐渐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传统农牧业也经历了近代化转型,经过工业加工的食品日益普及并受到人们的喜爱,可见,工业革命推动了食品工业生产的发展。(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如:人类食品由偏重产量和美味到注重食品安全;食品安全由一国重视到多国联动协调;人类饮食逐渐向追求卫生、营养和便捷发展;粮食危机逐渐引起全球重视。)
命题研析·聚焦高考
?真题引领?——在体验中品悟真谛
【示例】 答案:D
【演练1】 解析:根据材料“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可可树被广泛引种,而后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可可豆由奢侈品逐渐成为大众化商品,综上可知,这一变化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驱动下的结果,C项正确;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是一方面原因,但非根本原因,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欧洲商业格局发生变化,与材料信息中引起的变化关系不大,排除B项;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
答案:C
【演练2】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50年至1985年,世界经济有了较为明显的发展,世界人口和谷物产量都有明显增长,但在此期间,能源消耗量也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全球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自1981年后也逐年下降。由此可见,该学者意在强调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忽视节约能源,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故B项正确。材料内容与经济全球化、南北不平衡和世界多极化无关,排除A、C、D三项。
答案:B
?创新应用?——在训练中提升能力
1.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往来,推动了人口的迁移,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与题干信息相符,故选A项;奴隶贸易只是题干信息“人口大迁移”的一部分,排除B项;题干提及的是物种交流及技术推广引发了“人口大迁移”,排除C项;欧洲阶级结构发生变革是在工业革命时期,排除D项。
答案:A
2.解析:由材料“哥伦布船队的一个船员从美洲带回了一包老玉米,此后玉米被好奇的西班牙人试种”“威尼斯共和国政府允许农民用玉米作为赋税上交,后来玉米种植向欧洲各地扩展”可知新航路开辟推动不同地区间物种的交流,政府的改革、世界市场的发展将高产农作物推广至世界各地,推动经济的发展,故经济发展是多种因素推动的结果,故选D项;欧洲贸易中心发生重大变化是商业革命的表现,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推动物种交流,“源于”表述错误,排除C项。
答案:D
3.解析: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化学添加剂被用于食物掺假,英国加强对食品安全立法,维护社会公共安全,故选D项;饮食安全问题的出现主要和不法商人牟取利益有关,而不是人口膨胀致使食物短缺,排除A项;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内部、社会生产各环节各种结构的统称,主要有: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分配结构、交换结构、消费结构、技术结构等,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化学工业取得显著进步,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答案:D
4.解析:根据题干内容中“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农牧业,便造就了现代农牧业”可知正是由于先进的科技成果被运用于农牧业中,才造就了农牧业的现代化,据此可知,现代农业中包含很多的科技含量,故选A项;可持续发展指的是社会经济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而在题干内容中述及的是现代农牧业中的先进科技的成分,如“科学育种,水利、机井机器、动力、化肥,以及各种农药、除草剂、塑料地膜大棚、土壤改良、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等”,排除B项;以市场为导向指的是产品满足市场的需要,即把产品推向市场,但是在题干内容中并没有述及有关“市场”的内容,排除C项;食品安全指的是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或者慢性危害,而在题干内容中并没有述及相关的内容,排除D项。
答案:A(共63张PPT)
课题 50 世界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1.了解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的过程及意义;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2.了解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对人类历史的影响。3.了解农业现代化的过程,感受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必备知识·自主排查
关键能力·素养提升
命题研析·聚焦高考
必备知识·自主排查
知识点一 古代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1.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1)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①食物采集: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以前,人类使用简单的工具从事________和渔猎,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②食物生产:大约1万年前,原始的________和畜牧出现。
采集
农耕
(2)农耕的产生与发展
①农业起源:从世界范围看,农耕主要起源于西亚、________和中美洲。
②作物分布:西亚是________、大麦的原产地;东亚的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的居民最早种植________;中美洲是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
③畜牧分布:距今约9000年前,西亚的人们已经饲养绵羊和山羊;距今约8500年前,中国贾湖的居民已经饲养猪;距今约6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
东亚
小麦
水稻
(3)农业出现的重大意义
历史地位 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
人口增长 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生活方式 农业的出现使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并形成聚落
生产方式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________的出现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手工业
2.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1)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
农牧物种 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
土地制度 主要是王室和神庙拥有土地
农业灌溉 以________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
尼罗河
(2)地中海地区
作物种植 大麦和________成为希腊的主要粮食作物;古罗马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
耕作技术 土地肥沃的地方实行谷物与蔬菜________;地力较差的地方种植葡萄和橄榄
土地制度 在古希腊城邦中,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使用奴隶劳动;古罗马很长时期内实行土地国有,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随着征服扩张,小农逐渐破产
小麦
轮作
(3)中美洲地区
作物种植 玉米、甘薯和马铃薯
土地制度 贵族私有制与________公有制并存
村社
3.生产关系的变化
(1)农业产生以后,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女子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居从属地位。
(2)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生产的产品有了剩余,出现了私有财产,氏族内部出现了________。
(3)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________产生了,国家应运而生。
贫富分化
阶级
知识点二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1.美洲物种的外传
(1)条件:随着________的开辟,人类逐渐从孤立走向整体。
(2)传播
①粮食作物传入欧洲
②蔬菜作物传入欧洲:美洲的番茄由________人带回欧洲,18世纪中叶开始作________并不断改良;16世纪,________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传播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________、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传入欧洲
推广 16世纪末,________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17世纪,玉米成为仅次于________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各国
新航路
玉米
马铃薯
小麦
西班牙
食用栽培
辣椒
2.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传播
(1)农作物传播
①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②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水稻成为产量仅次于小麦的北美第二大农作物。
(2)禽畜物种传播
传播 欧洲移民把鸡、牛、驴、马、猪、羊等禽畜传入美洲
意义 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3.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1)积极影响
促进人口增长 食物物种交流,提高了全球________,使世界人口激增
改变饮食习惯 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种类,改变了食物结构和人们的饮食习惯
促进畜牧发展 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影响了人类的日常生活
促进经贸发展 粮食除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外,还投入市场销售,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粮食产量
(2)局限性
破坏生态环境 食草动物到达气候适宜的美洲,繁殖数量超出土地的________;殖民者为了大量种植农作物,滥砍滥伐原始森林;玉米、甘薯等引入中国,为扩大耕地面积,过度________,导致了水土流失
瘟疫病毒传播 随着物种的交流,瘟疫病毒等传染性疾病也随之在世界各地传播,给人类尤其是美洲印第安人带来了巨大灾难
承载能力
垦荒造田
知识点三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1.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1)现代农业
条件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________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特征 高度集约
发展 优良品种育成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设施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
经营模式 大型农场、养殖场
意义 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及禽畜的生产量大幅增长,保证了农牧产品的供应
机器生产
(2)农业机械化
概况 20世纪以来,各种农业机械如铧式犁、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等投入使用
类型 美国:大型为主;法国:中型为主;日本:小型为主;中国:大、中、小型相结合
意义 农业科技发展推动农业生产从人工化向________转变
自动化
(3)农作物良种的推广
(4)养殖技术的发展:养殖场和牧场的各个生产环节逐步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控制;水产养殖向________、机械化和集约化经营发展。
概况 1930年的美国、1941年的墨西哥、20世纪60年代的菲律宾和21世纪以来以袁隆平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均培育出农作物的新品种
意义 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
工厂化
2.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1)粮食仓储技术
①原始社会,人们利用________和陶器来存储余粮。
②20世纪50年代,美国已经使用________储粮技术。后来这项技术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
③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
④低温、________等储藏技术广泛运用,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2)食物冷藏技术
①在古代,人们利用腌制或风干等方法加工保存食品,还利用自然界中的冰来延长食品保藏期。
②20世纪20年代起,冷冻食品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________产业也发展起来。
地窖
机械通风
低氧
冷链物流
3.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1)粮食安全
背景 随着人口激增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________不断减少,食物需求与________之间的矛盾日益受到各国关注
措施 各国政府都把保障粮食安全与________作为首要任务;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制定粮食安全行动计划,为人类共同消除饥饿统筹资源;1996年,中国发布《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
耕地面积
供给
消除饥饿
(2)食品安全
背景 农业现代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表现 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________污染;禽畜饲养中过度使用抗生素造成食物污染;食品加工中过度甚至违法使用添加剂,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应对 中国政府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惩罚、最严肃的问责,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
土壤
1.概念阐释——第一次农业革命
第一次农业革命约发生于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可能由采集野生小麦发展为有意识的栽种,逐步到半定居等待收获的农耕生活方式。人类发明了农业、畜牧业。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这场革命被称为第一次农业革命或新石器革命。
2.学术情境——食物生产对人类的影响
Ph·E·L·史密斯等人在《农业起源与人类历史》一文中指出:在食物生产出现以前,人类与其他动物一样,都从自然中攫取食物,对自然状态并没有多少改变。而食物生产导致了社会分工形态的变化,为阶级产生奠定了基础,铺平了向国家发展的道路。
思考: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从采集、渔猎逐渐发展到农业生产。农业的出现有何作用?
提示:不但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而且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文明出现。
3.学习情境——原始农业形成的原因
张同铸在《世界农业地理总论》中阐述的农业的形成,可概括表现为以下过程: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始农业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提示: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生产技术的进步;在长期的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逐渐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
4.以图解史——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5.概念阐释——食物物种交流
食物物种交流主要是指农作物、家畜的长距离移动。在新航路开辟前,欧、亚、非三洲之间就存在物种交流。新航路开辟后,原产美洲的物种也开始向其他地区传播。
6.学习情境——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
1500年前后,物种交流的全球化时代到来。新航路开辟和西欧殖民扩张使欧洲人将所有人类文明区域联结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物种交流网络。世界失去了物种边界,植物和动物可以传播到任何可以生存的地方。18~19世纪,有意引入物种已成为一项越来越制度化的事业,此后,更便捷的交通持续推动着物种交流。
思考: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和在此之前历史上的物种交流有何不同?
提示:物种交流打破了海洋的阻碍,范围更大更广。
7.体系构建——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8.概念阐释——现代农业概念图示
9.知识延伸——美、法、日农业经营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1)以市场化为原则。
(2)发展农机经营模式要以农户为主体。
(3)农机经营模式要依托自身的条件。
(4)农机经营模式需要完善的保障体系来支撑发展。
10.名师指津——解决粮食问题的重要性
在全球环境危机、粮食危机日益加深的今天,如何解决人类的温饱和保障粮食安全成为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粮食问题,力争粮食作物种植的多元化,尽最大可能减少因自然灾害等带来的巨大风险和危机,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重大贡献。
11.学习情境——未来世界粮食生产的应对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树立新的粮食安全观念。现在的粮食安全的含义已经不仅是在保证粮食生产和储备数量的那种传统的备荒意义了。粮食安全在保障人民免于饥饿的基础上,还要包含食品健康(如绿色食品、营养等)、生物多样性、维护民族文化等新的观念。
——丁泽霁、杜志雄《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选择与面临的新形势——记“中外农业现代化比较国际研讨会”》
思考:如何认识“未来粮食生产的应对”这一全球性的社会问题?
提示: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粮食安全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安全,而且关系到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因此各国政府都应把解决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
12.概念阐释——食品安全
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食品安全既包括生产安全,也包括经营安全;既包括结果安全,也包括过程安全;既包括现实安全,也包括未来安全。
13.学习情境——中国与世界粮食问题
2006年9月,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共对外提供了57.7万吨粮食援助,占全球粮食援助总量的6.9%,仅次于美国和欧盟。
——(摘自选择性必修2教材)
思考:据此我们可以获取什么信息?
提示:中国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
关键能力·素养提升
探究点 民以食为天——世界食物生产经济发展与食品安全
01 史料实证——从采集渔猎到农业生产的转变
史料 旧石器时代的人们与周围的世界联系紧密,他们开始知道,哪些动物可以猎杀,哪些植物可以食用。他们采集各种野生坚果、浆果、水果、颗粒植物和绿色植物,各地的人们还都猎杀、食用各种动物,包括野牛、野马和驯鹿等,在沿海地区,鱼是一个丰富的食物来源。
——摘编自杰克逊·斯皮尔福格尔《世界历史》
【探究】
根据史料,指出旧石器时代人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主要食物有哪些?
[提示] 来源:采集和渔猎。主要食物:野生坚果、浆果、水果、颗粒植物等植物,野牛、野马、驯鹿和鱼等动物。
【通法悟道】
【史论形成】 古代东西方食物生产的主要差异
项目 东方 西方
农耕技术 耕作制度 实行轮作制和复种制或间作套种制 普遍实行休闲农耕制
土地集中 土地兼并仍然用来经营种植,仍然需要大量农业劳动力分散经营,减少的是自耕农,增加的是佃农和雇农 土地集中是为了发展畜牧业,如圈地运动是为了养羊,所需劳动力少,大量失地农民只能到城市谋生
经济比重 经济结构 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中尤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畜牧业只占次要地位 农牧并重、农牧结合
饮食结构 素食结构,粮食占主导地位,肉食比重少之又少 食物结构中肉、奶的比重较高
02 分析说明——关注“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
史料 在印度实行“绿色革命”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由于大面积种植单一的作物,需要使用大量的化肥和农药,这种方法对环境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这种持续了近40年的过度灌溉和过量使用化肥的农业生产方式还导致土地日益贫瘠。而且从旁遮普省农民的血液、母乳以及地下水和农民栽种的蔬菜中都测出了农药残留物。同时,由于过度使用化肥,给农民带来沉重负担,许多人不得不依靠贷款。
——摘编自彭咏清译著《印度的“绿色革命”》
【史料导读】 史料以印度作为个例阐释了现代农业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的印度;过度灌溉和过量使用化肥导致土地日益贫瘠;给农民带来沉重负担;食物中农药残留物严重。化肥、农药、抗生素、食品添加剂等的过度使用,造成食品安全问题。
【探究】
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现代农业存在的“隐患”,谈谈如何解决现代农业面临的问题。
[提示] 隐患: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面临重大风险;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威胁;过度使用化肥给农民带来负担。解决:发展现代农业必须适度;依靠科技进步;处理好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吸取传统农业的优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史论拓展】 未来世界食物生产的挑战与应对
挑战 (1)世界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目前在发展中国家还有几亿人,在发达国家还有几千万人在长期挨饿
(2)农业可持续性减弱:如水资源短缺、农产品污染、农业多样性减少等问题日趋严重
应对 (1)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和可持续性农业
(2)力争粮食作物种植的多元化,尽最大可能减少因自然灾害带来的巨大风险和危机
(3)大力发展金融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工程装备技术于农业生产的“精确农业”
(4)积极构建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长效发展机制
(5)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注重食物安全和营养发展相结合等
03 探究论证——世界的食物生产与交流
史料 14世纪以来的人类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简表(部分)
时间 地区 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 备注
14世纪 欧洲 食物主要以小麦、大麦和稞麦为主。多次陷入粮荒 14世纪,黑死病在欧洲多次肆虐,欧洲人口迅速减少
16世纪 欧洲、亚洲 增加了番茄、甘薯、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产量极大增加 全球范围内农作物大传播
19世纪 欧美地区 出现罐装食品、防腐食品等,食品加工业大发展 1860年,英国政府制定了第一部《食品安全法》
19世纪末20世纪初 欧美地区 出现巧克力棒、人造奶油、高汤等美味食品 1906年,美国通过了第一部联邦食品法
二战后 世界范围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出现快餐食品。非洲出现粮食危机,西欧出现食物生产过剩 1974年,联合国通过了《消灭饥饿和营养不良世界宣言》《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定》。欧盟于2002年出台了《食品通用法》
——据陈炎、李梅《中西饮食文化的古代、现代、后现代特征》等
【史料导读】 史料以表格的形式按时间顺序和地区列举了世界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反映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古代、现代、后现代特征。
【探究】
材料反映了有关人类食物的多种变化趋势。指出其中一种趋势并结合相关史实说明其形成的原因。(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提示] 示例一:人类食物由原产地区域消费为主转向全球交流。
16世纪以前,人类处于相对分散、彼此隔离的状态,各大洲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相对较少,人类食物以原产地消费为主。16世纪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各大洲的食物在全球范围内交流。可见,人类食品产地的变化,反映了16世纪以来的全球化进程。
示例二:食品生产工业化趋势明显。
工业革命以前,人类社会处于以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农业文明阶段,农牧业提供的初级农产品主要是生活资料,人类饮食依赖于传统农牧业和手工生产。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人类逐渐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传统农牧业也经历了近代化转型,经过工业加工的食品日益普及并受到人们的喜爱,可见,工业革命推动了食品工业生产的发展。(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如:人类食品由偏重产量和美味到注重食品安全;食品安全由一国重视到多国联动协调;人类饮食逐渐向追求卫生、营养和便捷发展;粮食危机逐渐引起全球重视。)
【史论深化】 近代以来物种交流的影响和现代农业与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的关系
(1)近代以来物种交流的影响
积极影响 ①世界各地食物物种开始大交流、大传播,使世界逐渐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②丰富食物种类,改变种植结构与饮食结构
③推动世界经济与贸易发展
④增加粮食产品,推动人口增加
消极影响 ①伴随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各种疾病开始传播,造成大量原住居民的死亡
②土地资源被过度开发,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况,造成严重的生态危机
(2)现代农业与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的关系
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是重要的方面。其具体表现是:
①从数量的角度,要求人们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品。
②从质量的角度,要求食物的营养全面、结构合理、卫生健康。
③从发展的角度,要求食物的获得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总之,现代农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是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的可靠保障。
命题研析·聚焦高考
真题引领?——在体验中品悟真谛
【示例】 [2021·新高考湖北卷,13]1808年,一位英国人在印度孟买购买棉布时,惊讶地发现至少有一半产于英国,且价格比劳动力低廉的印度所产的便宜,而棉花却来自印度,这说明(  )
A.印度开启工业革命进程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英国海上霸权初步确立
D.机器化大生产更具竞争优势
答案:D
[解题流程] 
【演练1】 命题点: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
[2023·海南卷]原产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误称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为贵,在中美洲部分地区一度被当作货币使用。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
B.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
D.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可可树被广泛引种,而后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可可豆由奢侈品逐渐成为大众化商品,综上可知,这一变化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驱动下的结果,C项正确;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是一方面原因,但非根本原因,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欧洲商业格局发生变化,与材料信息中引起的变化关系不大,排除B项;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
【演练2】 命题点:世界食物生产与粮食安全
[2022·天津卷]有学者指出,1950年至1985年,世界人口增长了1.9倍,世界谷物产量增长了2.8倍;但能源消耗量增长了3.7倍,全球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自1981年后逐年下降。由此可见(  )
A.经济全球化的迫切性 B.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C.南北不平衡的危险性 D.世界多极化的必然性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50年至1985年,世界经济有了较为明显的发展,世界人口和谷物产量都有明显增长,但在此期间,能源消耗量也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全球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自1981年后也逐年下降。由此可见,该学者意在强调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忽视节约能源,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故B项正确。材料内容与经济全球化、南北不平衡和世界多极化无关,排除A、C、D三项。
创新应用?——在训练中提升能力
1.[2024·泰安高三期末]来自异域的糖、咖啡、茶、巧克力,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和欧洲社会。源自亚洲的甘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者传播到美洲,引发了“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这表明(  )
A. 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
B.奴隶贸易由此开始
C.人口迁移引发物种交流
D.欧洲阶级结构发生变革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往来,推动了人口的迁移,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与题干信息相符,故选A项;奴隶贸易只是题干信息“人口大迁移”的一部分,排除B项;题干提及的是物种交流及技术推广引发了“人口大迁移”,排除C项;欧洲阶级结构发生变革是在工业革命时期,排除D项。
2.[2024·广州市高三测试]玉米原产美洲,具有耐寒、耐旱、产量高的特点。1494年2月,哥伦布船队的一个船员从美洲带回了一包老玉米,此后玉米被好奇的西班牙人试种。1618年,威尼斯共和国政府允许农民用玉米作为赋税上交,后来玉米种植向欧洲各地扩展。据此可知(  )
A.欧洲贸易中心发生重大变化
B.世界市场形成推动生产关系变革
C.物种交流源于新航路的开辟
D.经济发展是多种因素推动的结果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哥伦布船队的一个船员从美洲带回了一包老玉米,此后玉米被好奇的西班牙人试种”“威尼斯共和国政府允许农民用玉米作为赋税上交,后来玉米种植向欧洲各地扩展”可知新航路开辟推动不同地区间物种的交流,政府的改革、世界市场的发展将高产农作物推广至世界各地,推动经济的发展,故经济发展是多种因素推动的结果,故选D项;欧洲贸易中心发生重大变化是商业革命的表现,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推动物种交流,“源于”表述错误,排除C项。
3.[2024·广州市高三综合测试]19世纪初,英国普遍存在白面包掺明矾、用铜染绿蔬菜、用红丹给干酪上色等食物掺假现象,引发了社会强烈不满。19世纪60年代,英国才颁布第一部反食品掺假法案。这反映了(  )
A. 人口膨胀致使食物短缺
B.经济结构的变动
C.化学工业取得显著进步
D.工业革命的影响
答案:D
解析: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化学添加剂被用于食物掺假,英国加强对食品安全立法,维护社会公共安全,故选D项;饮食安全问题的出现主要和不法商人牟取利益有关,而不是人口膨胀致使食物短缺,排除A项;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内部、社会生产各环节各种结构的统称,主要有: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分配结构、交换结构、消费结构、技术结构等,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化学工业取得显著进步,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4.[2024·天津市一模]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农牧业,便造就了现代农牧业。它包括:普遍使用科学育种,水利、机井机器、动力、化肥,以及各种农药、除草剂、塑料地膜大棚、土壤改良、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等。由此可见,现代农业(  )
A.提高科技含量是重要因素
B.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C.完全以市场的发展为导向
D.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中“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农牧业,便造就了现代农牧业”可知正是由于先进的科技成果被运用于农牧业中,才造就了农牧业的现代化,据此可知,现代农业中包含很多的科技含量,故选A项;可持续发展指的是社会经济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而在题干内容中述及的是现代农牧业中的先进科技的成分,如“科学育种,水利、机井机器、动力、化肥,以及各种农药、除草剂、塑料地膜大棚、土壤改良、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等”,排除B项;以市场为导向指的是产品满足市场的需要,即把产品推向市场,但是在题干内容中并没有述及有关“市场”的内容,排除C项;食品安全指的是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或者慢性危害,而在题干内容中并没有述及相关的内容,排除D项。课题训练50 世界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
[2024·广东湛江一模]如图是古埃及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时间为公元前1279~公元前1213年)时期的墓葬壁画《森尼杰姆夫妇在田野上》,壁画描绘了森尼杰姆夫妇耕地播种、收割稻谷、礼拜神灵的场面。这反映了当时埃及(  )
A.文明起源和农业间的关系
B.农业经营呈现多元化特色
C.灌溉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
D.百姓过着较为富裕的生活
2.[2024·辽宁省辽东南协作体高三期中考试]17世纪,秘鲁所产小麦供应巴拿马地区,甚至被运回西班牙。到了17世纪末,稻、麦等谷物已经成为北美弗吉尼亚重要的经济作物。当地农民在1697年谈道:“小麦、稻、玉米、燕麦在此长势良好,收割后,被大量卖到巴巴多斯、里沃德岛、新英格兰等地。”这说明(  )
A.市场潜力推动了小麦在美洲的传播
B.小麦的特性决定其必将在美洲得到推广
C.小麦依靠工业革命获得了快速推广
D.美洲的物种改变了欧洲人的生活方式
3.[2024·江苏南通一模]英国农民感受到时间的新单位是来自于进入村庄中的流动农业机械,谷物脱粒承包人要求按小时收费。很快,拥有机械的农业劳动者帮助邻居耕地也要求按小时计费。年青人都关心脱粒机和收割机的效益,他们拿着小本子认真地记下这些机械的工作小时和消耗的燃料量。这说明(  )
A.工业文明影响农民的劳动观念
B.工业革命加速农业生产衰落
C.农民受到工厂制度的严格限制
D.农业生产劳动的自主性增强
4.[2024·凉山州检测]20世纪初,英国等国在非洲殖民地开展棉花种植推广,成功地在苏丹、乌干达和马拉维等地将棉花种植纳入原有的粮食作物种植之中,当地耐旱高产的高粱因为无法与棉花种植兼容而被逐渐放弃。此后,非洲棉花产量增加并大多出口到国际市场。据此推知(  )
A.非洲已全部被纳入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之中
B.棉纺织工业逐渐成为英国的主要工业部门
C.国际劳动分工基本格局已开始在世界形成
D.非洲的粮食安全和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5.[2024·安徽宣城检测]从1900年到2005年,美国从事初级农业生产劳动力由1 200万人减少到不足200万人,所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由35%下降到0.7%。从1963年到2000年,日本农业从业者的比重也由76.6%下降到2.2%。这一变化表明美日(  )
A.农业发展日趋衰退 B.第三产业有了较快发展
C.国家经济结构畸形 D.农业发展水平不断进步
6.[2024·天津市河西区一模]《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宣言》发表于2009年,宣言指出:“遭受饥饿和贫困折磨的人数现已逾10亿,这一事实让我们感到震惊。粮食安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长期投资不足所产生的影响,又因近期粮食、金融和经济危机等因素而雪上加霜。”由此可见,各国政府认识到(  )
A.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B.国际合作解决经济危机
C.需要开放贸易市场
D.当今世界经济面临严峻挑战
二、非选择题(12分)
7.[2024·云南大理、丽江、怒江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咖啡原产于非洲,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酒”。17世纪中叶,荷兰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今斯里兰卡岛),后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18世纪初,咖啡传入拉丁美洲,这里成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产区。
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17世纪中后期,咖啡馆在英国扎下了根。在当时伦敦任何一家宾客盈门的咖啡馆里,常见的场景是:各色人等汇集于此,抽烟、读报,谈论商业和贸易,传播小道消息,争论国家大事,评判王室显贵的品行举止。17世纪末18世纪初,咖啡馆在欧洲各个城市纷纷出现,并推广到北美的波士顿、纽约、费城等城市。从此,欧洲和北美的社会生活中有了喝咖啡的习惯。人们在咖啡馆休闲聊天,咖啡馆成了社交的重要场所。19世纪四十年代前后,满足贫穷工人需要的咖啡摊应运而生。
——摘自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和[英]马克曼·艾利斯《咖啡馆的文化史》等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评价该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相应的结论。(要求:简要概括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评价准确全面,得出的结论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1.解析:据材料“壁画描绘了森尼杰姆夫妇耕地播种、收割稻谷、礼拜神灵的场面”结合所学可知壁画反映了古埃及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而且尼罗河流域是灌溉农业,因此壁画反映古埃及灌溉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故选C项;壁画仅反映了古埃及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没有涉及文明起源和农业间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壁画描绘了森尼杰姆夫妇耕地播种、收割稻谷”仅表明农业种植收割稻谷,无法得出农业经营呈现多元化特色,排除B项;古埃及时期“百姓过着较为富裕的生活”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答案:C
2.解析:根据材料“供应巴拿马地区,甚至被运回西班牙”“被大量卖到巴巴多斯、里沃德岛、新英格兰等地”可知,市场潜力推动小麦种植,故选A项;材料没有讨论小麦的特性,故排除B项;当时尚未进行工业革命,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欧洲生活方式的改变,故排除D项。
答案:A
3.解析:据材料“谷物脱粒承包人要求按小时收费”“他们拿着小本子认真地记下这些机械的工作小时和消耗的燃料量”可知工业革命加速了农业机械化的进程,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时间观念和效益理念,故选A项;工业革命加速了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排除B项;工厂制度主要针对的是城市的工业生产,排除C项;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使劳动者对机械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不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劳动的自主性,排除D项。
答案:A
4.解析:根据材料“当地耐旱高产的高粱因为无法与棉花种植兼容而被逐渐放弃”,可知殖民主义者的推广和生产的不兼容导致非洲部分地区的粮食作物逐渐被放弃,严重影响了非洲部分地区的粮食安全,也使得非洲部分地区的棉花生产沦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故选D项;“成功地在苏丹、乌干达和马拉维等地……”可知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部分非洲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排除A项;20世纪初的英国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重工业逐渐取代了轻工业成为工业结构的主导,排除B项;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区相对孤立的状态,使统一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全球性的劳动分工开始形成,排除C项。
答案:D
5.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美日两国自1900年到2005年间从事初级农业生产劳动力的比重急剧下降,大量的劳动力被解放出来,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表明了美日农业发展水平不断进步,故选D项;农业人口比重下降,农业劳动力减少,这说明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程度提高,排除A项;材料中农业是第一产业,排除B项;材料中表明美日农业发展水平不断进步,第一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第二、三产业的提高,排除C项。
答案:D
6.解析:根据材料“粮食安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长期投资不足所产生的影响,又因近期粮食金融和经济危机等因素而雪上加霜”,可知受到经济危机和粮食危机的影响,导致粮食安全的重要性逐渐得到了各国政府的认可,故选A项;材料只是强调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并未体现出各国政府针对经济危机采取的具体措施,排除B项;“又因近期粮食、金融和经济危机等因素而雪上加霜”说明粮食安全问题是因为经济危机和粮食危机导致的,与贸易保护主义无关,无法体现开放贸易市场的要求,排除C项;粮食安全问题只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问题的其中之一,并不能以偏概全地说全世界经济面临严峻挑战,排除D项。
答案:A
7.解析:据材料可知,材料呈现的是咖啡自非洲传播到世界各地,并深刻影响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在论述过程中,需“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并需要“得出一个相应的结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某一历史现象的评析,可以从该现象出现的原因、现象的本质及其影响等多方面进行论述,据材料“17世纪中叶,荷兰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今斯里兰卡岛),后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18世纪初,咖啡传入拉丁美洲,这里成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产区”可知,咖啡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原因是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的推动;据材料“各色人等汇集于此,抽烟、读报,谈论商业和贸易,传播小道消息,争论国家大事,评判王室显贵的品行举止”可知,咖啡馆的流行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的壮大、启蒙思想的推动等;据材料“19世纪四十年代前后,满足贫穷工人需要的咖啡摊应运而生”可知,由于工业革命的开展和工人阶级的壮大,咖啡的受众面发生变化;结合所学可知,咖啡在世界传播的本质其实是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物种交换的缩影。最后,分析其影响,以咖啡为代表的物种交换,改变了当地人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也极大地推动了美洲农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它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文明的交流,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发展。也可以从其他角度展开论述,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示例:
现象:咖啡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深刻影响人类的社会生活。(2分)
论述:新航路开辟之前,原产于非洲的咖啡传入阿拉伯半岛。新航路开辟后,咖啡伴随着欧洲人的殖民扩张、商贸往来等逐步在世界广泛种植、加工与消费。除此之外,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由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和非洲等地,它们改变了当地人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同时,很多欧洲作物也伴随着欧洲移民带到美洲,小麦、水稻成为了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极大地推动了美洲农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由此可见,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物种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传播。(8分)
结论:以咖啡为代表的物种大交换是世界历史发展的缩影,促进了世界各地区文明的交流,推动着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2分)
(示例不作为唯一答案,但必须按题目要求答题,应包含现象、论述、结论)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5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50:世界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课件 导学案 练习)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