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广西北海市博文高级中学2024-2025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北海博文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时间:75分钟;分值100分
一、单选题(每题3分)
1.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之后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及国民革命,都是辛亥革命的自然产物。在该学者看来,这些运动和革命共同的意义是( )
A.探索近代中国自强之路 B.强调对民主共和的追求
C.注重对人性私弱的批判 D.推翻了君主制度的束缚
2.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提出关税自主,但英美法等国以种种借口拒绝讨论。华盛顿会议期间,商界联合会致电北京政府,“国际税法平等是全国商民的主张,此次华府会议,请尊重民意,迅电我国代表,设法提出,以免再误。”不仅如此,江苏省实业厅、上海商会联合会在致电全国商会事务所时,也提出了“请政府电令代表在太平洋会议上提出请撤销我们片面的关税协定,并宣布裁厘确期等情。”全国商会事务所又如实把情况反映到财政部,请求该部。这反映出( )
A.北洋政府不重视关税自主问题 B.中国开始丧失关税的自主权利
C.全国商会决定关税自主的谈判 D.关税自主利于民族工商业发展
3.明朝以前,山东兖州府各州县“人务耕桑,朴而不华”。自明初至清中后期,兖州府成为省内最繁荣的地区之一,棉花、果蔬种植面积扩大,纺织、陶瓷、采矿业发展较快,城市人口大大增加,工商业、服务业从业人员明显增多。这一现象突出说明( )
A.传统经济结构向近代化转型 B.农业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繁荣
C.政府经济政策主导区域经济 D.交通区位变化影响地方经济
4.“节度使”曾是唐末五代时的最高地方军政长官,北宋建立后大多将此职衔作为一种荣誉赐予朝廷重臣致仕元老或为国捐躯的大将功臣及少数民族首领,以示表彰和激励。此变化旨在( )
A.提高节度使政治地位 B.落实“崇文抑武”政策
C.保障国家政局的稳定 D.革新国家的管理体制
5.佛教传入中国后,提倡以行善积德为主要途径来追求佛法,这与中国文化中强调道德和仁爱的传统有着密切关系;由于中国宗法社会的特殊性及人们传统的思维观念影响,观音也由男变女,成了送子娘娘。这种情况反映了( )
A.中原文明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B.地理环境决定佛教的嬗变
C.佛教传入中国后背离基本教义
D.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趋势
6.中国首倡的“一带一路”,秉承互相尊重精神,推动互利互赢,一步步走实走深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得到诸多国家的积极响应以及实质性的支持和参与。这一举措( )
A.推动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 B.改变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
C.摆脱了全球经济危机 D.有利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7.1921年的苏俄,出现了民众身着缀满补丁的衣服、以破损的器皿烹调、用开裂的杯子饮水等现象。与此直接相关的史实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
C.世界性经济危机 D.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8.“向皇权要自由,向贵族要求平等,向僧侣要求人类理智的权利”集中体现在以下哪一历史运动中
A.大学新起
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
D.启蒙运动
9.1814年,维也纳会议的正统原则如下:承认 1789 年前法国及其他各封建君主是正统王朝,恢复他们的统治权力、政治制度及所属领土,若原有君主被拿破仑推翻,可由其兄弟或亲属代替为世袭君主。这一原则的提出( )
A.开创了用会议解决争端的先例 B.旨在恢复和巩固欧洲的封建秩序
C.使欧洲国家民族意识开始萌发 D.打破了大国主宰欧洲事务的局面
10.图所示遗址之所以成为古罗马的象征,主要因为该遗址是
A.古罗马最宏伟的宗教建筑
B.古典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
C.柱式和圆顶建筑结合的典范
D.古罗马帝国尚武强盛的象征
11.《礼记·中庸》中有“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古今贤文》中有“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二者皆可用以强调尊重( )
A.文化的互补性 B.文化的同一性
C.文化的排他性 D.文化的多样性
12.小说《大青骡子》中描写了桑贵老头宁愿自己淋雨也要护着大青骡子不让它淋雨:“这头大青骡子是俺社里的珍珠宝贝。”另一部小说《水向东流》中描写了饲养员秦趁心过年时连自己吃饭都顾不上也要为合作社的牲口改善伙食。这类文学形象的塑造意在展现当时( )
A.劳动光荣的新理念 B.生产至上的新道德
C.集体主义的新风尚 D.文艺事业的新动向
13.下表呈现的信息反映出
地区 广州 上海
年份 1845年 1850年 1845年 1850年
茶叶出口(磅) 7600万 5500万 380万 2200万
生丝出口(包) 6800 4300 6400 17000
对英国贸易总额(元) 3100万 1600万 1100万 1200万
A.率先成为通商口岸的地区贸易量增加
B.中国对英国的贸易由出超转为入超
C.19世纪中期中国外贸中心转移趋势
D.上海取代广州成为了新的经济中心
14.对于晋以前的人们而言,长江的地位实不能与黄河等量齐观。如《风俗通义》云:“江者,贡也,所出珍物可贡献也。河者,播也,播为九流,出龙图也。”至东晋,郭璞作《江赋》则言,长江“总百川之殊势,集朝宗乎沧浪”、“播灵润於千里,越岱宗(泰山尊称)之触石”。这一变化反映出东晋时期( )
A.北方战乱学术凋敝 B.士人重构王朝正统
C.民族融合不断加强 D.正统思想受到冲击
15.二战后,德国社会保障由战前的8种开支项目逐渐增加到1973年的18种,给付金额由1950年的99亿马克猛增到1973年的2526亿马克。这一变化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德国( )
A.威廉一世皇帝对社会保障的重视 B.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C.战后经济的全面恢复和快速发展 D.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16.到1975年,我国共建成四川攀枝花钢铁厂、贵州铝厂等钢铁工业企业984个,有色金属企业945个;逐步形成了重庆、贵阳、西宁等新的机械工业基地。新建的第二汽车制造厂(湖北十堰),汽车年产量占当时全国的1/3。这反映出当时( )
A.工作重心开始转向经济建设 B.国家工业体系逐渐趋向合理
C.积极贯彻民族共同繁荣理念 D.三线建设促进内地经济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17.(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开通了陆上“丝绸之路”,陆上对外贸易不断发展。这一时期,从西方传到中国的农产品有芝麻、蚕豆、黄瓜、石榴、核桃、葡萄、胡萝卜、菠菜、大蒜等数十种。由中国传往西方的物品以丝绸和瓷器为主,主要是由安息商人转运从中国来的大量丝绸到欧洲。唐朝对于陆上贸易限制相当严格,在官府监督下进行互市。相反,唐代鼓励海外贸易,唐代海船制造技术称雄世界,海上贸易发达。唐朝在广州设有市舶司,负责外贸事务。中国出口商品种类除丝绸外,器、纸张、铜器、铁器、茶叶等都成为大宗贸易商品。西方的历法、数学、医学等伴随着外贸传入中国。
——摘编自李湘《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发展述要》
材料二 两宋以后,对富庶南方的持续开发,使人地矛盾日益加剧,人们被迫开发其他地区的贫瘠土地,中国地理环境面临一种窘迫境地。而来自美洲的玉米和土豆不仅能够在西北干旱和热量不足的地区生长,“荒丘之区,向所弃之地”也可种植,其产量高、易保存的特点,使小农不仅可以依靠它们度过灾年,还可将宝贵的稻种保留下来以备春耕。番茄、花生等作物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副食品缺乏的情况。基于此,虽然明清时期中国耕地只增加了4倍,但人口却能增加6倍。此外,新作物的种植普及也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进行丝绸等物品的生产和更多富余的土地用于经济作物的种植。
——摘编自罗振嘉《东亚前近代社会的形成探析-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为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汉代相比,唐代对外贸易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对中国社会的影响。(8分)
18.(12分)人类历史的发展,总是在承袭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向前。其中有教训的借鉴,也是时代的创新。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汉兴,扫除烦苛……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汉书》
材料二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
(1)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如何进行政策调整的?历史是如何评价“汉言文景”?汉武帝时期,在政治上进行哪些制度创新来强化中央集权?(9分)
(2)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采取哪些措施推动“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写出唐代南方可以调节耕深浅的耕犁名称。(3分)
19.(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95年,严复发表《原强》一文,以达尔文、斯宾塞的学说阐述国家盛衰治乱之理。文中以“群”对应英语中的society,并首揭“群学”一语。此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逐渐萌生“以群为体,以变为用”的维新思想,较为全面地阐述了群与学、群与强、群与治、群与变、群与会的关系,认为“合群”是传播新知、开启民智、实现自强的有效手段。作为联结同志,开通风气的一种有效方式,组织学会自然是“合群”的题中之意。 因此,学会便作为康、梁等人“合群立国”的主要举措之一,应运而生。
——摘编自方平《晚清上海的公共领域(1895—1911)》
材料二1900年以后,绅士在城里办商会、学校,建立各种组织,结社非常普遍,“社会”极为普遍地成为其总称。从 1902年起,报刊中“社会”的使用次数开始增加,逐渐取代更具有传统政治色彩的“群”。1903年,革命刊物《浙江潮》发表的《新社会之理论》一文,广泛使用近代意义的“社会”概念;革命党人陈天华在《苏报》上撰文,强调学生与“各级社会”不同,是“祖国存亡之关键”。 1904年后,“社会”一词高度普及。伴随“社会”一词的风行,时人开始思考如何进行政治变革和社会改造。部分革命党员意识到自己是“中等社会”的代表,必须以“下等社会”为依托,为根据地,并自信有能力领导“下等社会”进行“有秩序之革命”。尽管“中等社会”并没有真正把“下等社会”发动起来,但他们领导的革命则是一个承先启后的历史环节。
——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整理
材料三“社会”一词的逐渐普及与社会主义的传播和革命思想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为同一历史过程。根据对《新青年》杂志的统计,1919年之前,“社会主义”一词总共才出现34次;1919年,“社会主义”的使用次数激增至104次;1921—1922年间高达 685次。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其中写道:“自马氏与昂格思合著《共产者宣言》……大家才知道社会主义的实现,离开人民本身,是万万作不到的,这是马克思主义一个绝大的功绩。”在时代潮流的激荡下,先进知识分子奔集到马克思主义旗帜下,从这里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新希望。
——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写出康、梁等人“群学”思想的关键词。结合所学,概括维新派传播“群学”思想的根本目的。(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 20世纪初“社会”一词逐渐取代“群”的原因。结合所学,列举1911年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领导“有秩序之革命”的重要举措。(4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 1919—1922年间《新青年》杂志中“社会主义”一词使用次数激增的国内动因。从社会主义理论的角度,简析“先进知识分子奔集到马克思主义旗帜下”的缘由。 (6分)
三、论述题(15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英国的消费社会
在1660年—1760年左右,英国初步形成了消费社会。英国从亚洲的进口量在17世60年代至80年代之间增长了4倍。由于进口量的剧增,价格随之不断下降,使得以前是富有人家享用的奢侈品,现在变成了大众消费品,开始遍及英国人的日常生活和消费清单中,人均消费量也得以猛增。随着英国可供出售的商品种类不断增多,17世纪真正意义上的零售商店在伦敦兴起,迅速蔓延到地方城镇。到了17世纪末和18世纪,商店数量开始急剧上升,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市场或市集,成为主要的消费场所。
经济史家马克辛·伯格指出:“外来消费品的输入,促进英国人重新思考本国生产的消费品的特点,这一创造性交流的结果是新产品的发明,在18世纪和19世纪早期形成了一个可辨认的英国消费品部门的基础……这场消费品的革命是一场由发明者、制造商、商人、零售商和广告商,以及最重要的购买‘新奢侈品的人们’发动的‘产品革命’”。
——摘编自李新宽《全球商品流动对近代英国消费社会出现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英国的消费社会”加以阐释。历史答案:
1.B 2.D 3.D 4.C 5.D
6.D 7.B 8.D 9.B 10.D
11.D 12.C 13.C 14.B 15.C
16.D
17.(1)特点:唐代海外贸易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外贸出口商品种类增多;对外贸易带动了科技的交流。
(2)影响:增加了粮食的品种,改变了我国的农作物结构;提高了我国的粮食产量:丰富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原有的饮食结构;调节了粮食市场价格,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土地开垦增加,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答对任意三点即可)
18.(1)将恢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作为首要任务;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文景之治。
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选官制度;将全国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监察。
(2)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曲辕犁。
19.(1)关键词:“以群为体,以变为用”;合群/合群立国。根本目的:救亡图存。
(2)原因:“社会”比“群”理念更新(或更少传统政治色彩);报刊的宣传;绅士的推动。
举措:建立革命组织;进行革命宣传;提出三民主义;发动武装起义。
(3)动因:五四运动;知识分子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工人运动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新文化运动。
缘由: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社会主义;鲜明地提出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是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是指引人们改造世界行动的重大思想武器。
20.从表现层面:消费品角度:商品种类增加、商品价格下降,部分奢侈品成为大众消费品;消费者角度:消费群体扩大,消费能力提升;消费场所角度:商店成为主要消费场所。
从背景层面:世界联系的角度: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商业革命;英国自身的角度:英国早期海外殖民扩张;国内政治经济的发展。
从影响层面: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生产、产品创新、技术创造、资本积累);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条件;推动英国民众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的变化;密切了世界联系,扩展了世界市场;英国形成消费社会过程中伴随着殖民扩张,给殖民地人们带来了灾难。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广西北海市博文高级中学2024-2025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