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同步练习(答案)--2024-2025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一、选择题
1.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扁鹊望诊的历史记述,据此推断 (  )
记述 出处
公元前七世纪初,扁鹊望诊蔡桓公 《韩非子·喻老》
公元前五世纪初,扁鹊为赵简子诊断病情 《史记·扁鹊传》
公元前四世纪末,扁鹊曾试图用石具除去在位的秦武公脸部的疾病 《战国策·秦策》
A.历史文献关于扁鹊的记载真实可信
B.扁鹊可能是大众理想化人物的化身
C.同一历史人物会有不同的历史结论
D.历史阐释和历史叙述必须保持一致
2.中医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以及辨证施治。创造性提出辨证施治原则的医学著作是(  )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本草纲目》
D.《扁鹊内经》
3.王世贞称《本草纲目》“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主要是指(  )
A.李时珍医术高超
B.《本草纲目》被人们视为宝物
C.《本草纲目》内容详细、全面
D.《本草纲目》插图精美
4.唐朝时期,为了救助病残、乞丐及贫民,政府专门设置了一些病坊。据《天宝年代敦煌郡会计牒》记载,该郡的病坊有床4张、被子3张、碗10枚、匙箸各10口,可以提供10人一年的开支。其他州的情形与敦煌郡相差无几。这表明唐朝(  )
A.中央用法律保障弱势群体
B.比以往的朝代更重视仁政
C.重视基层治理以促进稳定
D.具备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
5.2020年2月3日,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中国应对疫情有力且有效,紧紧抓住疫情中心地区和病毒源头发力……这体现了中国的责任担当、信心和能力”。你认为在古代医学著作中,最能表明政府对疾病防治十分重视的是(  )
A.《千金方》 B.《伤寒杂病论》
C.《唐本草》 D.《本草纲目》
6.1835—1949年,欧美各教会在华共设有两万五千张病床,投资五千万美元,年均约四百名外国医护人员在华工作;英国传教士医生合信1850年在广州编译出版了较系统的西方医学著作《全体新论》。这些资料说明 (  )
A.教会医院是文化侵略的先锋
B.欧洲宗教改革浪潮传播到中国
C.在华传教士的活动有客观积极作用
D.近代中国的反洋教斗争高涨
7.《庄子》中有“愿闻卫生之经而已矣”,意指“养身”。1908年,京师自来水公司在阐述公司创建初衷时称“利便京师卫生、消防起见。地居首善,事关公益,须维久远”。“卫生”词义的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  )
A.民族工业的发展
B.公共卫生事业的发达
C.中西文化的融合
D.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8.中国最早的《神农本草经》只记载药物365种,后来便“代有增附”,南朝齐、梁时期的《本草经集注》,唐朝的《唐本草》,北宋的《开宝本草》,元朝的《本草衍义补遗》等,都次第有所增加,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录的药物达1 892种。这表明中医药业(  )
A.理论体系规范严谨
B.研究方法科学先进
C.独步世界医学之林
D.传承发展前代药学
9.英国医学博士梅藤更26岁来杭州,创办了广济医院,1881—1926年任院长。图为梅医师查房,一位小患者彬彬有礼向梅医师鞠躬,深谙中国礼数的梅医师也深深鞠躬回礼。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此照片最有可能拍摄于20世纪20年代
B.反映出中国资本输出的时代潮流
C.这一经典医患关系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和谐
D.上述材料反映出在近代中外文明的交融中西方文化被中国完全同化
10.由下图年表可知,鼠疫与天花的暴发与流行 (  )
2—16世纪世界瘟疫大事件表(节选)
165年,罗马帝国暴发天花
541年,君士坦丁堡暴发第一次鼠疫
14世纪,欧洲鼠疫大流行
1555年,墨西哥暴发天花,200万人死亡
A.刺激了人性的觉醒
B.是国家间战争的产物
C.促成了新航路开辟
D.与人类交往密切相关
11.西汉时期,江南地区发生疫病的次数明显低于长江以北地区,其中江南地区没有关于疫情的明确记载,但长江以北地区的疫情却发生了11次之多。这表明(  )
A.南方重视疫病的防治
B.北方战乱不断灾害频仍
C.疫情与人口密度相关
D.南方政治秩序相对稳定
12.在古代中国,疾疫往往被认为是鬼神的作为或阴阳失序(疫气说)所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国人自办刊物中,微虫(细菌)致疫的解释日益增多,疫气说呈减弱趋势,鬼神致疫说则基本绝迹了。这些变化表明(  )
A.国人普遍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B.鬼神致疫说已被医学界遗弃
C.西方文明不断冲击传统认知
D.晚清政府重视公共卫生教育
二、综合题
13.医疗与公共卫生体系关乎国计民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疫灾多发。古代各级政府在与疫病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得力的防治措施。唐代政府通过普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坊等手段,防控疾病,同时公共卫生也受到重视,如饮食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宋代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民众为辅的疫病防治体系,加强对药物的统一管理,设立了官药局。清代以乡贤为主导的地方士绅集团和民间社会慈善机构为主的社会力量,在促进官府实行救疗的同时,自身也开展一些救疗活动。
——摘编自石涛《我国古代政府的疫病控制措施》
材料二 19世纪英国新兴工业化城市的出现,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向城市转移。当时英国城市的特点是:遍布天空的烟尘,随处可见的垃圾,污水随意排放,卫生状况极差。19世纪初期城市工人的平均寿命仅为40岁,诸如伤寒、天花、肺结核和白喉等传染病,每年要夺走20 000人的生命。印度发生的疫情传入英国,引发了英国1831年的霍乱,疫病共肆虐了437个城市。卫生改革家埃德温·查德威克等指出当时瘟疫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归因为城镇人口的急速增长和肮脏的公共卫生状况。英国政府采纳其观点,开始了公共卫生立法和改革活动。
——摘编自陈超《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的
公共卫生问题》等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共卫生体系十分薄弱。从1953年起,在国家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通过行政、立法等手段,到21世纪初形成了中央、省、地市和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中国卫生工作采用了以预防为主的低投入高产出的公共卫生模式,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了最基本的公共卫生保障,这种“中国模式”取得了巨大成果。通过6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传染病大规模的爆发、流行减少。进入21世纪,我国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要成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医疗保障体系的全覆盖。
——摘编自李立明《新中国公共卫生60年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应对疫病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立法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公共卫生建设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一、选择题
1.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扁鹊望诊的历史记述,据此推断 (  )
记述 出处
公元前七世纪初,扁鹊望诊蔡桓公 《韩非子·喻老》
公元前五世纪初,扁鹊为赵简子诊断病情 《史记·扁鹊传》
公元前四世纪末,扁鹊曾试图用石具除去在位的秦武公脸部的疾病 《战国策·秦策》
A.历史文献关于扁鹊的记载真实可信
B.扁鹊可能是大众理想化人物的化身
C.同一历史人物会有不同的历史结论
D.历史阐释和历史叙述必须保持一致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扁鹊横跨了三个世纪,说明材料是对扁鹊的神话,故B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只涉及扁鹊的事迹,没有涉及对扁鹊的评价,故C项错误;历史理解和历史叙述不一定必须保持一致,故D项错误。
2.中医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以及辨证施治。创造性提出辨证施治原则的医学著作是(  )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本草纲目》
D.《扁鹊内经》
答案B
解析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中医专著《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故B项正确。
3.王世贞称《本草纲目》“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主要是指(  )
A.李时珍医术高超
B.《本草纲目》被人们视为宝物
C.《本草纲目》内容详细、全面
D.《本草纲目》插图精美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种色夺目”“宝藏悉陈”等,可知《本草纲目》的内容丰富,详细全面,故C项正确。
4.唐朝时期,为了救助病残、乞丐及贫民,政府专门设置了一些病坊。据《天宝年代敦煌郡会计牒》记载,该郡的病坊有床4张、被子3张、碗10枚、匙箸各10口,可以提供10人一年的开支。其他州的情形与敦煌郡相差无几。这表明唐朝(  )
A.中央用法律保障弱势群体
B.比以往的朝代更重视仁政
C.重视基层治理以促进稳定
D.具备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为了救助病残、乞丐及贫民,政府专门设置了一些病坊”可知唐朝政府注重基层救助,对贫苦百姓的救助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救助并未上升到法律文献的保障,只不过是政府的一些措施,故排除A项。根据材料相关信息不能得出唐朝比以往更重视仁政的结论,故排除B项。唐朝具备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
5.2020年2月3日,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中国应对疫情有力且有效,紧紧抓住疫情中心地区和病毒源头发力……这体现了中国的责任担当、信心和能力”。你认为在古代医学著作中,最能表明政府对疾病防治十分重视的是(  )
A.《千金方》 B.《伤寒杂病论》
C.《唐本草》 D.《本草纲目》
答案C
解析《唐本草》是唐朝李绩、苏敬等22人集体编撰,由官府颁行的,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故C项正确;《千金方》是唐朝孙思邈所著,《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张仲景所著,《本草纲目》是明朝李时珍的著作,三者都无法体现政府对疾病防治的重视,故排除。
6.1835—1949年,欧美各教会在华共设有两万五千张病床,投资五千万美元,年均约四百名外国医护人员在华工作;英国传教士医生合信1850年在广州编译出版了较系统的西方医学著作《全体新论》。这些资料说明 (  )
A.教会医院是文化侵略的先锋
B.欧洲宗教改革浪潮传播到中国
C.在华传教士的活动有客观积极作用
D.近代中国的反洋教斗争高涨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可知,在近代中国,外国教会和传教士对于中国的医疗投资和书籍翻译都作出了重大贡献,故C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故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宗教改革内容,故排除B项;材料中未提到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故排除D项。
7.《庄子》中有“愿闻卫生之经而已矣”,意指“养身”。1908年,京师自来水公司在阐述公司创建初衷时称“利便京师卫生、消防起见。地居首善,事关公益,须维久远”。“卫生”词义的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  )
A.民族工业的发展
B.公共卫生事业的发达
C.中西文化的融合
D.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卫生”原意为“养身”,后与近代公益事业相关,说明中西文化的融合,故C项正确。京师自来水公司属于晚清政府的公益性质的企业,不能反映民族工业的发展,故排除A项;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贫民弱,故排除B、D两项。
8.中国最早的《神农本草经》只记载药物365种,后来便“代有增附”,南朝齐、梁时期的《本草经集注》,唐朝的《唐本草》,北宋的《开宝本草》,元朝的《本草衍义补遗》等,都次第有所增加,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录的药物达1 892种。这表明中医药业(  )
A.理论体系规范严谨
B.研究方法科学先进
C.独步世界医学之林
D.传承发展前代药学
答案D
解析“代有增附”“都次第有所增加”说明古代中医药对于前代药学的继承和发展,故D项正确。理论完整不是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古代药学研究大多是经验总结,方法并不科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和世界医药学相比的信息,故C项错误。
9.英国医学博士梅藤更26岁来杭州,创办了广济医院,1881—1926年任院长。图为梅医师查房,一位小患者彬彬有礼向梅医师鞠躬,深谙中国礼数的梅医师也深深鞠躬回礼。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此照片最有可能拍摄于20世纪20年代
B.反映出中国资本输出的时代潮流
C.这一经典医患关系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和谐
D.上述材料反映出在近代中外文明的交融中西方文化被中国完全同化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有效信息“小患者彬彬有礼向梅医师鞠躬,深谙中国礼数的梅医师也深深鞠躬回礼”反映了西医在向中国的传播过程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进行了社会习俗的改革,废除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礼,所以“鞠躬”这一行为出现在1912年之后,不一定就是20世纪20年代,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外国向中国的资本输出,故B项错误;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10.由下图年表可知,鼠疫与天花的暴发与流行 (  )
2—16世纪世界瘟疫大事件表(节选)
165年,罗马帝国暴发天花
541年,君士坦丁堡暴发第一次鼠疫
14世纪,欧洲鼠疫大流行
1555年,墨西哥暴发天花,200万人死亡
A.刺激了人性的觉醒
B.是国家间战争的产物
C.促成了新航路开辟
D.与人类交往密切相关
【答案】D 【解析】根据世界瘟疫大事年表中的内容可知,鼠疫和天花暴发和流行的时间长,波及范围广,主要与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人类的交往日益频繁密切相关,故D项正确。
11.西汉时期,江南地区发生疫病的次数明显低于长江以北地区,其中江南地区没有关于疫情的明确记载,但长江以北地区的疫情却发生了11次之多。这表明(  )
A.南方重视疫病的防治
B.北方战乱不断灾害频仍
C.疫情与人口密度相关
D.南方政治秩序相对稳定
【答案】C 【解析】在当时的条件下,疫情主要和人口密度有关,西汉时期,南方经济未完全开发,疫病发生的频率相对低;北方经济开发程度高,人口密度大,疫病发生的次数自然较多,故C项正确。
12.在古代中国,疾疫往往被认为是鬼神的作为或阴阳失序(疫气说)所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国人自办刊物中,微虫(细菌)致疫的解释日益增多,疫气说呈减弱趋势,鬼神致疫说则基本绝迹了。这些变化表明(  )
A.国人普遍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B.鬼神致疫说已被医学界遗弃
C.西方文明不断冲击传统认知
D.晚清政府重视公共卫生教育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国人自办刊物中,微虫(细菌)致疫的解释日益增多,疫气说呈减弱趋势,鬼神致疫说则基本绝迹了”可知,这主要是受到西方科学的影响,表明西方文明不断冲击传统认知,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国人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医学界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与政府的措施无关,排除D项。
二、综合题
13.医疗与公共卫生体系关乎国计民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疫灾多发。古代各级政府在与疫病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得力的防治措施。唐代政府通过普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坊等手段,防控疾病,同时公共卫生也受到重视,如饮食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宋代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民众为辅的疫病防治体系,加强对药物的统一管理,设立了官药局。清代以乡贤为主导的地方士绅集团和民间社会慈善机构为主的社会力量,在促进官府实行救疗的同时,自身也开展一些救疗活动。
——摘编自石涛《我国古代政府的疫病控制措施》
材料二 19世纪英国新兴工业化城市的出现,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向城市转移。当时英国城市的特点是:遍布天空的烟尘,随处可见的垃圾,污水随意排放,卫生状况极差。19世纪初期城市工人的平均寿命仅为40岁,诸如伤寒、天花、肺结核和白喉等传染病,每年要夺走20 000人的生命。印度发生的疫情传入英国,引发了英国1831年的霍乱,疫病共肆虐了437个城市。卫生改革家埃德温·查德威克等指出当时瘟疫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归因为城镇人口的急速增长和肮脏的公共卫生状况。英国政府采纳其观点,开始了公共卫生立法和改革活动。
——摘编自陈超《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的
公共卫生问题》等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共卫生体系十分薄弱。从1953年起,在国家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通过行政、立法等手段,到21世纪初形成了中央、省、地市和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中国卫生工作采用了以预防为主的低投入高产出的公共卫生模式,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了最基本的公共卫生保障,这种“中国模式”取得了巨大成果。通过6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传染病大规模的爆发、流行减少。进入21世纪,我国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要成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医疗保障体系的全覆盖。
——摘编自李立明《新中国公共卫生60年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应对疫病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立法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公共卫生建设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
参考答案(1)政府设立医疗机构;普及医学知识;注重公共卫生;建立疫病防控体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2)工业革命的开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的加重;疫病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蔓延;卫生专家的呼吁引起政府的重视。
(3)特点:国家主导的疾病防控体系逐步完善;预防为主,普惠群众;确立了公共卫生的“中国模式”;新的医疗保障体系的基本形成。
意义:改变了近代中国卫生事业落后的局面;保障了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提髙了国民的身体素质;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同步练习(答案)--2024-2025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