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含解析) 2024-2025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基础练]
1.(2023·山东德州期末)“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下列属于这一“法宝”核心精神的是(  )
A.分化事权使各部门相互牵制
B.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C.设置专门机构管理边疆地区
D.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2.(2023·辽宁大连期中)宋代在知州以外设“通判某州军事”一职,简称“通判”。知州的公文命令必须经通判的附署方能生效,通判还可直接向朝廷奏事。这表明通判的作用是(  )
A.制约地方长官   
B.控制财政大权
C.提高行政效率
D.牵制中书门下
3.(2023·山东威海期中)下述材料是对中国某朝代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评论。据此可知,该时期(  )
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
A.大力提倡文治
B.与民休息、守外虚内
C.出现党锢之祸
D.军阀割据、政局动荡
4.(2023·湖北武汉期末)北宋与辽相互征战,未有结果,双方最终签订协议,维持已有边界。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通过该协议(  )
A.北宋收回了燕云十六州地区
B.辽国开始向北宋称臣
C.为宋辽经济往来创造了条件
D.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
5.(2023·广东茂名期末)北宋时期,地方州县财政经常入不敷出,中央只能默许州县政府超越制度许可范围去开辟税源。这一现象反映出(  )
A.经济衰败导致税源枯竭
B.边患加重地方财政压力
C.养兵政策造成财政恶化
D.体制运行影响财政收支
6.(2023·湖北黄冈期中)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  )
A.奖励耕织,建立县制
B.重视汉化,缓解矛盾
C.整顿吏治,防止贪污
D.重视理财,缓解积贫
7.(2023·江苏宿迁期中)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  )
A.加重人民的负担
B.实现了富国强兵
C.使北宋走向衰亡
D.加强了社会管控
8.南宋诗人林升在他的《题临安邸》中这样描述:“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  )
A.北宋与辽对抗
B.北宋与元对峙
C.南宋与元和议
D.南宋与金对峙
[能力练]
9.(2023·广东佛山期中)宋廷致力于疏通信息来源,建立了多层多途的沟通渠道。多途信息渠道的最高协调机构是政事堂,而信息搜集的最终汇聚点是君主所在的“御前”。这一做法(  )
A.保障了决策的科学性
B.有利于加强君主集权
C.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D.反映了崇文抑武策略
10.(2023·湖南湘潭期末)975年,宋太祖下诏:“向者登科(科举应考人被录取)名级,多为势家所取,塞孤贫之路。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前弊矣。”此后君王都沿用此制度。这反映出宋朝科举制(  )
A.扩大了录取规模
B.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C.提高了官员素质
D.已经发展到完备程度
11.(2023·山东德州期末)北宋九朝共有97任宰相,任期在1—2年的有45任,1—3年的63任。地方官员实行3年1任,任满调离。这一现象导致(  )
A.财政不堪重负
B.党争问题严重
C.官员墨守成规
D.边患愈演愈烈
12.《文献通考》记载:王安石改革后的熙宁十年(1077),国家税收剧增到52 101 029石,即使与治平时相比也增长了4倍。中央积蓄的钱粟,“数十百巨万”,作为户部的经费,“可以支二十年之用”,这说明王安石变法(  )
A.使北宋的经济实力空前增强
B.使北宋彻底摆脱了财政危机
C.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局面
D.解决了北宋存在的内部危机
13.(2023·山东烟台期末)如表所示是宋高宗时期主战派高官的言论(部分)。该材料可用于说明(  )
人物 言论
宰相张浚 使事兵家机权,日后终归于和,未可遽绝
参知政事陈与义 和议成,岂不贤于用兵?不成则用兵必不免
宰相吕颐浩 古者交兵,使在其间,既不可因战而废和,又不可因和而忘战
A.宋金南北对峙形成的原因
B.靖康之变发生的必然性
C.南宋官僚体系内党争严重
D.崇文抑武国策遭到抵制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教师为学生作有关“宋太祖改革的影响”专题讲座,教师首先出示了以下三则材料。
材料一 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摘编自[元]马端临《文献通考》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摘编自[宋]黎靖德《朱子语类》
材料三 我太祖皇帝应天顺人,受禅于周,广南、江南、荆湖、西川,一举而下,罢诸侯之兵,革五代之暴,垂八十年,天下无祸乱之忧。
——摘编自[宋]楼钥《范仲淹年谱》
综合上述材料,陈述你眼中“宋太祖改革的影响”,并从证据的角度说明理由。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基础练]
1.(2023·山东德州期末)“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下列属于这一“法宝”核心精神的是(  )
A.分化事权使各部门相互牵制
B.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C.设置专门机构管理边疆地区
D.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解析 据材料“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进行制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采取分化事权、相互牵制的办法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故选A项;“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体现北宋的文治政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宋代疆域主要是中原和南方地区,在边疆管理方面并没有太多成功经验和“法宝”,排除C项;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是具体措施而非“核心精神”,排除D项。
答案 A
2.(2023·辽宁大连期中)宋代在知州以外设“通判某州军事”一职,简称“通判”。知州的公文命令必须经通判的附署方能生效,通判还可直接向朝廷奏事。这表明通判的作用是(  )
A.制约地方长官   
B.控制财政大权
C.提高行政效率
D.牵制中书门下
解析 据材料“知州的公文命令必须经通判的附署方能生效,通判还可直接向朝廷奏事”可知,宋太祖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职权过重,专擅作大,创设了通判一职,起到了制约地方长官的作用,故选A项;宋代设置转运使负责地方的财政大权,排除B项;通判对知州起到了制约作用,不利于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C项;宋代在中央设立参知政事牵制中书门下,排除D项。
答案 A
3.(2023·山东威海期中)下述材料是对中国某朝代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评论。据此可知,该时期(  )
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
A.大力提倡文治
B.与民休息、守外虚内
C.出现党锢之祸
D.军阀割据、政局动荡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能自安”指的是安史之乱或藩镇割据;“大不可安者”指的是靖康之变。唐后期以来地方权力过大造成军阀割据和政局动荡,促使北宋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表现之一是大兴文治,重用文官,这也使得宋代军事实力较弱,最终两宋亡于外患,故选A项;汉初实行与民休息政策,排除B项;“党锢之祸”指东汉汉桓帝、汉灵帝时,士大夫、贵族等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党争的事件,排除C项;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未出现军阀割据,排除D项。
答案 A
4.(2023·湖北武汉期末)北宋与辽相互征战,未有结果,双方最终签订协议,维持已有边界。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通过该协议(  )
A.北宋收回了燕云十六州地区
B.辽国开始向北宋称臣
C.为宋辽经济往来创造了条件
D.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
解析 通过宋辽议和,北宋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宋辽维持了较长时间和平局面,为宋辽之间的经济往来创造了条件,故选C项;燕云十六州被辽占领,没有收回,排除A项;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排除B项;议和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排除D项。
答案 C
5.(2023·广东茂名期末)北宋时期,地方州县财政经常入不敷出,中央只能默许州县政府超越制度许可范围去开辟税源。这一现象反映出(  )
A.经济衰败导致税源枯竭
B.边患加重地方财政压力
C.养兵政策造成财政恶化
D.体制运行影响财政收支
解析 北宋时期地方州县财政困难是因为地方的大部分税收被收归中央,反映出体制运行影响财政收支,故选D项;北宋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不存在“经济衰败”一说,排除A项;材料所讲地方州县财政困难,是宋代各地州县的普遍状况,而面临边患问题的主要是北方、西北方的州县,排除B项;养兵政策是造成财政困难的因素之一,而其本质上是宋政权过度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排除C项。
答案 D
6.(2023·湖北黄冈期中)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  )
A.奖励耕织,建立县制
B.重视汉化,缓解矛盾
C.整顿吏治,防止贪污
D.重视理财,缓解积贫
解析 范仲淹在北宋积贫积弱背景下,以整顿吏治为中心进行改革,故选C项;商鞅变法时期奖励耕织,推行县制,排除A项;北魏孝文帝改革重视汉化,缓解矛盾,排除B项;王安石变法重视理财,缓解积贫,排除D项。
答案 C
7.(2023·江苏宿迁期中)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  )
A.加重人民的负担
B.实现了富国强兵
C.使北宋走向衰亡
D.加强了社会管控
解析 根据材料“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及所学知识可知,该学者认为王安石变法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故选A项;材料中未涉及王安石变法实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排除B项;“北宋走向衰亡”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王安石变法在理财上的不足,未涉及社会管控加强的信息,排除D项。
答案 A
8.南宋诗人林升在他的《题临安邸》中这样描述:“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  )
A.北宋与辽对抗
B.北宋与元对峙
C.南宋与元和议
D.南宋与金对峙
解析 这首诗表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它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南宋与金对峙,故选D项;北宋的首都是汴京(开封),与材料“《题临安邸》”“直把杭州作汴州”不符,排除A项;与元对峙的是南宋,排除B项;这首诗反映的时代背景是南宋与金对峙,排除C项。
答案 D
[能力练]
9.(2023·广东佛山期中)宋廷致力于疏通信息来源,建立了多层多途的沟通渠道。多途信息渠道的最高协调机构是政事堂,而信息搜集的最终汇聚点是君主所在的“御前”。这一做法(  )
A.保障了决策的科学性
B.有利于加强君主集权
C.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D.反映了崇文抑武策略
解析 宋代的信息最终汇集到了皇帝之处,这丰富了皇帝搜集信息的来源,有助于加强君主集权,故选B项;材料涉及的是信息搜集,这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但不能保障决策科学性,排除A项;信息搜集渠道的多元不能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项;崇文抑武策略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
答案 B
10.(2023·湖南湘潭期末)975年,宋太祖下诏:“向者登科(科举应考人被录取)名级,多为势家所取,塞孤贫之路。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前弊矣。”此后君王都沿用此制度。这反映出宋朝科举制(  )
A.扩大了录取规模
B.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C.提高了官员素质
D.已经发展到完备程度
解析 据材料可知,宋太祖废除了科举“多为势家所取,塞孤贫之路”的弊端,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增加了寒门子弟入仕的机会,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故选B项;宋代科举相比前朝确实扩大了录取规模,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题干中未涉及科举制对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科举制已经发展到完备程度,排除D项。
答案 B
11.(2023·山东德州期末)北宋九朝共有97任宰相,任期在1—2年的有45任,1—3年的63任。地方官员实行3年1任,任满调离。这一现象导致(  )
A.财政不堪重负
B.党争问题严重
C.官员墨守成规
D.边患愈演愈烈
解析 据材料可知,宋代官员任期短,官员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实施自己的政治变革,只能沿用前任的各种政策,造成官员墨守成规的现象,故选C项;冗费现象严重导致财政不堪重负,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党争的信息,得不出党争问题严重,排除B项;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边患愈演愈烈,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
答案 C
12.《文献通考》记载:王安石改革后的熙宁十年(1077),国家税收剧增到52 101 029石,即使与治平时相比也增长了4倍。中央积蓄的钱粟,“数十百巨万”,作为户部的经费,“可以支二十年之用”,这说明王安石变法(  )
A.使北宋的经济实力空前增强
B.使北宋彻底摆脱了财政危机
C.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局面
D.解决了北宋存在的内部危机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北宋的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局面,故选C项;“空前增强”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王安石变法并未使北宋彻底摆脱财政危机,排除B项;D项“解决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答案 C
13.(2023·山东烟台期末)如表所示是宋高宗时期主战派高官的言论(部分)。该材料可用于说明(  )
人物 言论
宰相张浚 使事兵家机权,日后终归于和,未可遽绝
参知政事陈与义 和议成,岂不贤于用兵?不成则用兵必不免
宰相吕颐浩 古者交兵,使在其间,既不可因战而废和,又不可因和而忘战
A.宋金南北对峙形成的原因
B.靖康之变发生的必然性
C.南宋官僚体系内党争严重
D.崇文抑武国策遭到抵制
解析 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宋高宗是南宋开国皇帝,题干反映了南宋与金朝之间形成对峙局面的背景,故选A项;靖康之变发生于北宋宋钦宗靖康年间因而得名,导致了宋室南迁、北宋灭亡,深刻刺痛汉人的内心,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南宋官僚集团内部存在党争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官僚集团抵制崇文抑武政策的信息,排除D项。
答案 A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教师为学生作有关“宋太祖改革的影响”专题讲座,教师首先出示了以下三则材料。
材料一 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摘编自[元]马端临《文献通考》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摘编自[宋]黎靖德《朱子语类》
材料三 我太祖皇帝应天顺人,受禅于周,广南、江南、荆湖、西川,一举而下,罢诸侯之兵,革五代之暴,垂八十年,天下无祸乱之忧。
——摘编自[宋]楼钥《范仲淹年谱》
综合上述材料,陈述你眼中“宋太祖改革的影响”,并从证据的角度说明理由。
解析 第一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一“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可知,北宋初年的改革一方面削弱地方武将权力,有利于社会安定;根据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可知,同时地方力量削弱也会不利于抵抗游牧民族攻击。第二小问理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初年改革有利于社会安定,材料一和材料三可以作为证据,且来源不同,互相佐证,较为可靠。北宋初年改革导致地方力量削弱,不利于抵抗游牧民族攻击,材料二可以作为证据。 材料一、二、三互相补充可以展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使得对历史的认识更加完整,丰富。
答案 影响:北宋初年的改革一方面削弱地方武将权力,有利于社会安定;同时地方力量削弱也会不利于抵抗游牧民族攻击。
理由:北宋初年改革有利于社会安定,材料一和材料三可以作为证据,且来源不同,互相佐证,较为可靠。北宋初年改革导致地方力量削弱不利于抵抗游牧民族攻击,材料二可以作为证据。材料一、二、三互相补充可以展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使得对历史的认识更加完整,丰富。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含解析) 2024-2025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