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A卷 基础夯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
1.商朝的“外服”大都是迫于武力才承认商王的中心地位的,而西周的诸侯是周天子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形成的。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皇权专制得到加强 B.中央集权体制形成 C.血缘政治开始形成 D.统一国家初露端倪
2.秦朝丞相王绾和廷尉李斯就分封制的存留进行争论;唐朝设置了宰相议事的政事堂;北宋的谏院权限很大,对朝廷百官的任用及各种政事都可讨论,规谏朝政缺失;明朝创行密疏言事之制,赐给大学士“绳愆纠缪”图章,“凡政事有缺,……悉用此印密疏以闻”。这些制度的创立重在( )
A.避免官员权力的膨胀 B.有效的限制了皇权专制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保障中央决策的合理性
3.汉初,楚、齐、赵地的文化传统仍有很大影响,东西方各处文化习俗的差异和冲突明显。为此汉朝在东部分封诸侯王,从俗而治;在西部沿用郡县制。这表明郡国并行制( )
A.带有浓厚的家天下意识 B.易留下地方割据的隐患
C.加快了边患问题的解决 D.有利于新生政权的巩固
4.唐朝前期地方行政制度为州、县两级制,到唐朝后期,本为监察区划的“道”逐渐成为一级实体行政区划,地方形成道、州、县三级行政体制。这种变化说明唐朝( )
A.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加强 B.地方行政区划继续完善
C.中央政府权威不断削弱 D.地方政府掌控军政大权
5.元朝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形成了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这一制度( )
A.标志中央集权体制确立 B.解决了封国之间的矛盾
C.协调了中央和地方关系 D.奠定了多元一体的格局
6.明朝地方设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行政(包括财政)、军事和司法。清朝沿用明朝因事而立的临时性机构督抚制度,并将其改变为常设性机构,十‘八省均设巡抚’为一省之长,每一至三省设总督一名,为区域最高长官。清朝行政机构的调整( )
A.违背了中央集权制原则 B.从根本上防止吏治腐败
C.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D.有利于地方事权的统一
7.罗马共和国初期,罗马城建设缓慢,建设活动由元老院委托监察官、承建商招标并由国库出资;共和国后期,罗马城建设加快、造价加大,个人出资的建设方式逐渐兴起,凯撒曾出巨资购地新建广场、扩建元老院会堂等。这些变化( )
A.说明罗马建筑风格渐趋奢华 B.促进民主共和精神广泛传播
C.体现罗马城政治地位的提升 D.利于推动罗马政治体制转变
8.在中世纪欧洲的“臣服礼”仪式中,封臣首先宣誓:臣下愿竭忠尽智,不顾生死以侍奉我主。然后,封主就将一把泥土和一根树枝授予封臣,象征授予封土和封土上的森林。据此可知,这种制度的特点是( )
A.单向权利义务 B.地方领主相对独立 C.以血缘为纽带 D.双方没有契约关系
9.1886年2月,法国议会通过法律取消曾经统治法国的家族成员的一切选举资格,同时禁止这些家族的亲王及其继承人在法国逗留,家族成员不准担任公职与在军队中服役,已服役的不在此列。违反者,监禁2—5年,而后再驱逐出国。这表明当时法国( )
A.民主共和制度得到维护 B.分权制衡原则得到了落实
C.普选权受到了一定限制 D.国家权力中心发生了转移
10.孙中山在《制定〈建国大纲〉宣言》中说:“试观元年《临时约法》颁布以后,反革命之势力,不惟不因以消灭,反得凭藉之以肆其恶,终且取《临时约法》而毁之。而大多数人民对于《临时约法》,初未曾计及其于本身利害何若,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由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 )
A.《临时约法》未能体现资产阶级意愿 B.资产阶级革命时机未成熟
C.《临时约法》被毁有其必然的因素 D.三民主义思想不符合当时的国情
11.1911年12月1日,北洋军与革命军达成临时停火协议,该协议说明袁世凯意在( )
一、息战时各守现据界线,彼此不得稍有侵犯、窥探等情;…… 五、息战之约,须有驻汉英总领事官画押,为中证人,庶免彼此违背条件,以重公法。”
A.借助时局来扩张自身权势 B.安定政治局势以建立共和
C.依赖列强向革命党人施压 D.拖延时间为其称帝做准备
12.1928年8月,中国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决定按照孙中山的建国程序结束“军政”,进入“训政”,明确由国民党承担“训政”全责,培养训练人民行使政权的能力。这表明国民党意在( )
A.捍卫资产阶级民主政权
B.发扬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C.扩大人民行使政权权力
D.营造一党专政的合法性
13.下表节选自《抗日根据地经济史》部分目录。据此可知,当时根据地( )
第一节 在停止没收地主土地政策的同时,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第二节 实行没收汉奸财产筹措经费的政策
第三节 国防经济政策,建立不脱离生产的自卫军
第四节 建立银行,发行货币
第五节 开源节流,克服财政经济困难
第六节 实行鼓励私人投资、鼓励私人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
A.致力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得到了各阶层的支持
C.实施多种措施促进经济的繁荣 D.实行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
14.在变法过程中,王安石创建了一系列新的任务导向型政府机构,并由那些不受公务条框限制的新晋官员负责,如王安石创建的“制置三司条例司”,里面那些支持变法的官员,都由王安石精心挑选。王安石这一举措( )
A.减少了政府决策失误 B.保证了变法措施的顺利推行
C.改变了中枢决策方式 D.客观上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15.1907年,清廷外务部根据刘式训上奏的《变通出使事宜章程》做了制度调整:一是将出使大臣变为实官;二是让具有驻外经验并精通外语的人充任出使大臣;三是打破三年任期限制。这一调整( )
A.揭开清朝近代外交的序幕 B.增强了国民外交自主意识
C.体现了清廷的现代化倾向 D.有效遏制了革命形势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计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郡县的集权特征和其军事性质能使其调动一切资源,秦国曾普遍在边境上设置郡县来防范犬戎。秦统一后,匈奴盘踞“河南地”,直接威胁秦都关中地区。秦朝领土虽然空前广阔,但大部分是被征服的六国故地。而周朝实行的分封制,导致各国在文字、风俗习惯等方面各有不同。因此,秦朝采用郡县制来保障对六国的文化影响。对于五岭等新征服的边远地区,秦始皇采纳李斯等人的主张,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
——摘编自黄栋法《综论秦国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统一县的建制,根据县的区域大小、事务繁简、户口及财赋多寡等方面,将县划分为一、二、三等。“县设县政府,于省政府指挥监督之下,处理全县行政、监督地方自治事务”“于不抵触中央及省之法令范围内得发布县令,并得制定县单行规则”。县政府设县长一人,负责综理全县行政事务,有权任免县政府职员及县属区长、乡长等。
——摘编自张皓《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史》
(1)据材料一,概括郡县制在当时所起的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县制的特点。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县作为基层的行政机构在历史上长期沿用的原因。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雅典,公民是城邦的主人,成为公民的前提则是为城邦提供兵役。公元前594年,首席执政官梭伦按财产将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并规定了相应的军事义务:第一、二等级公民提供骑兵,第三等级提供重装步兵,第四等级提供轻装步兵和在海军中服役。雅典军队早期的主导力量是陆军。公元前5世纪以后,由于海上贸易的发展,雅典海外冲突和争夺不断,促使雅典开始大力发展海军并且成为海上强国。希腊海军的成员主要来自第四等级的贫农和雇农,他们为城邦提供了舵手、水手长、下级军官、瞭望员、桨手,在雅典海军大败波斯舰队的战争中做出的贡献远大于前几个等级。这客观上提高了他们在城邦内的地位,使得城邦领导者不得不给予他们更多的政治权利。
——据微博橙子辅导《古希腊军制变革》
材料二 罗马共和国前期,每一位17-46岁的公民都必须在战时服兵役,作为回报,他们可以在战后重新分配“公有地”中获得一杯羹。随着罗马霸业的扩大,奴隶制大庄园发展起来,海外行省的廉价粮食也不断输入,小农大量破产,公民兵制的基础遭到破坏。微博橙子辅导认为前2世纪末,罗马在朱古达战争和与日耳曼人的战争中屡遭败绩,同时还面临着第二次西西里奴隶起义。为扩大兵源,执政官马略进行了军事改革,规定凡是自愿且符合条件的人(包括无产者、意大利境外的同盟者、行省居民)均可应募入伍,士兵服役期间国家发给薪饷。
——据王斯德《世界:道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典军队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在雅典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马共和国后期在兵制上的重大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12年 2月 13日,孙中山请辞临时大总统,并在他任职的最后一段时间里主持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用意,“一以表示我党国民革命真意义之所在,一以杜防盗憎主人者,与国民共弃之”……尽管后来袁世凯践踏了这个约法,但它规定了“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不再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再是任何人所得而私,这便是它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美国制宪者认为,将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权利托付于情绪化的民众,缺少一种精英的理性慎思明辩和权力的必要集中,其后果必然是无政府主义的民粹政治……他们关心的更多的是如何建立一个有效力的但又受到约束的政府。代表们既想建立一个有足够权威的中央政府,又要竭力保护各州已经拥有的重要权力;他们既希望联邦政府的权威得到有效的施展,但又要防止不同利益集团对政府权力的垄断;他们既反对贵族或寡头政治,又害怕简单无序的“暴民政治”,正因为有这些忧虑,1787年的宪法格外注重权力的分割与制约。
——摘编自万绍红《共和主义与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因及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法律制定的因素。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由题意及学可知,从内外服制到分封制,最高统治者对于地方的管理是加强的,这有利于统一国家形成,D项正确。秦朝时期,皇帝制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A、B两项排除;血缘政治始于夏朝,C项排除。
2.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廷议分封制、唐朝宰相在政事堂议事、北宋讨论政事的谏院和明朝的大学士密疏言事等,都具有集思广益的特点,重在保障中央决策的合理性,D项正确;避免官员权力的膨胀只是材料中相关制度的任务之一,不是重点,A项错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本质是服务皇权,并未有效限制皇权专制,B项错误;材料中提到的制度不是为了强化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与中央集权的加强无关,C项错误。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郡国并行制。根据材料内容可如,汉初的郡国并行制是在东西方各地文化习俗差异和冲突明显的背景下实行的,这一政策缓解了文化冲突,有利于汉初统治的稳定,故D项正确;实行东西异治的直接目的是缓和东西方文化冲突,不能说明郡国并行制具有浓厚的家天下意识,故A项错误;B项不是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故错误;郡国并行制的实行从长远的角度看不利于中央集权,因此不利于边患问题的解决,C项错误。
4.答案:B
解析:题干中唐朝的地方制度由州、县两级制变为道、州、县三级制,这种变化说明唐朝的地方行政区划继续完善,B项正确。题干只涉及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不能体现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也不能体现中央政府权威不断削弱,A、C两项排除:题干未涉及地方政府掌握了哪些权力,D项排除
5.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掌管一省政务,简称“行省”。后来,行省演变为地方常设的最高一级行政机构,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C项正确;A、B、D三项表述与元朝行省制度不符,排除。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地方行政机构的调整。由材料可知清朝把原来明朝“三司”互不统属调整为固定的督抚制度,实际上集中了行政权力,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有利于地方事权的统一,故选D项;这一举措符合中央集权原则,排除A项;“根本上防止”表述绝对,排除B项;中央统一地方事权的方式有利于提地方行政效率,排除C项。
7.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罗马共和国初期,罗马城建设缓慢,建设活动由元老院委托监察官、承建商招标并由国库出资;共和国后期,罗马城建设加快、造价加大,个人出资的建设方式逐渐兴起,这促进了罗马共和政体向罗马君主专制政体的演变,D项正确;材料主旨是罗马城建设经费的来源,而非强调其建筑风格,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罗马城建设经费的来源,而非强调促进民主共和精神广泛传播,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罗马城政治地位的提升,排除C项。故选:D。
8.答案:B
解析:封建中世纪的封君封臣制度是双项权利义务,A项可排除;地方领主具有相对独立性,故B项正确;以土地为纽带,C项可排除;在这种制度下,具有契约关系,D项可排除。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法国民主共和制度的维护。1886年法国议会运用法律手段来防止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成员进入国家机构,这就防止了其复辟的可能,使得民主共和制度得以维护,故选A项;材料体现不出分权制衡原则、普选权受到了一定限制,排除B、C项;法国国家权力的中心是议会,题干显示议会依然是国家的权力中心,所以权力中心并没有发生转移,排除D项。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民国初年民主与专制的较量,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临时约法》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深深地打上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烙印,故排除A项;《临时约法》颁布于辛亥革命爆发之后,而辛亥革命的爆发早已证明革命时机是成熟的,故B项表述有误;材料强调“大多数人民”对《临时约法》不怒不喜,说明当时大多数人思想并未真正解放,没有维护共和的意识,因此C项表述正确;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11.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袁世凯示意前去镇压革命军的北洋军在前线达成临时停火协议,请英国总领事官作中证人,约定双方“各守现据界线”,其真实意图在于,借助时局来扩张自身权势,A项正确;建立共和是革命党人的理想,并非袁世凯的目的,排除B项;依赖列强向革命党人施压只是袁世凯的手段,并非其真实意图,排除C项;袁世凯为称帝做准备是在镇压二次革命以后,排除D项。故选:A。
1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明确由国民党承担‘训政’全责,培养训练人民行使政权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的“训政”是借孙中山的建国程序,为自己的专制独裁统治寻找依据,以营造一党专政的合法性,D项正确;国民党的“训政”主要是为一党专政营造合法性,没有体现捍卫民主政权、发扬三民主义和扩大人民权利,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13.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抗战时期根据地允许地主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存在,可见当时根据地实行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故D正确;AB错把党在根据地的经济政策解读为经济空前繁荣、得到了多种政治势力援助,排除;大部分抗日根据地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之后创建的,排除C。故选:D。
1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影响。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时,为减少变法阻力,绕过以前的机构和官员,设置一些新的官员和机构,这会导致官僚机构膨胀,额外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故选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减少了决策失误,故排除A项;“保证了”夸大了王安石这一做法的作用,故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推行二府三司制,材料中的举措并未改变北宋中枢决策方式,故排除C项。
15.答案:C
解析:《变通出使事宜章程》的制度调整,有利于近代职业外交官的培养,使外交官职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体现了清廷的现代化倾向,故选C;材料无法体现这一调整是清朝近代外交的开始,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外交大臣的选任问题,与增强国民外交自主意识无关,排除B;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16.答案:(1)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能够调动一切资源;防范犬戎、匈奴等少数民族的侵扰;保障秦文化对全国的影响力;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2)特点:根据县的实际情况划分等级;实行省县二级制(或接受中央与省领导);具有一定的自主权;掌握本区域的人事任免权。原因:便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便于政令的上传下达;有利于稳定地方秩序;具有多重地方治理功能;具有对地方文化的适应性。
解析:(1)本题考查郡县制。优势:根据材料“由于郡县的集权特征”“使其调动一切资源”“秦国曾普遍在边境上设置郡县来防范犬戎”“匈奴盘踞‘河南地’”“秦朝采用郡县制来保障对六国的文化影响”分别提炼信息作答。(2)本题考查郡县制。特点:根据材料“根据县的区域大小、事务繁简、户及财赋多寡等方面,将县划分为一、二、三等。”“县设县政府,于省政府指挥监督之下,处理全县行政、监督地方自治事务”“于不抵触中央及省之法令范围内得发布县令,并得制定县单行规则”“县政府设县长一人,负责综理全县行政事务,有权任免县政府职员及县属区长、乡长等”概括回答。原因:综合材料及所学郡县制的影响分析作答。
17.答案:(1)特点:由公民组成,公民兵;实行财产等级制,公民根据财产承担军事义务;兵种较为多样,从陆军为主力发展成以海军为主力。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利益与安全;使雅典成为海上强国;促进海外贸易发展;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2)变化:改公民兵制为募兵制。原因:小农大量破产,动摇了公民兵制的基础,兵源不足;军事形势紧张;罗马征服扩张,提供了大量可供招募的兵源。
解析:(1)本题考查古代希腊政治制度。需要考生掌握雅典军队的特点及历史作用。(2)本题考查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需要考生掌握马略军事改革的内容及原因。
18.答案:(1)目的:明确革命的意义;限制袁世凯的权利。意义: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或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具有重大意义)。
(2)原因:民众容易情绪化,缺少理性;防止利益集团权力的垄断;防止专制、独裁;防止多数人的暴政;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美国宪法制定者的政治智慧。影响:美国政治制度趋向民主化、法制化;推动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工业革命的发展;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不利于权力集中,容易导致无政府主义。
(3)因素:时代局限性;制定法律者的认知;具体的国情。
解析:本题考查东西方的政治制度。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及意义;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因及影响以及影响法律制定的因素。需要掌握临时约法和美国三权分立代议制的原因和意义。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A卷 基础夯实习题(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