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习题(答案)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检测题
一、单选题
1.《唐六典》,旧题唐玄宗撰、李林甫等注,实际参编的有张说、张九龄等多位高官,历时16年编纂完成,是现存最古老的国家行政组织法规专著。全书近三十万字,对唐初至开元官制建置沿革、周秦至唐以前诸制渊源,记载颇为详细。由此可知,该著作( )
A.兼具法学意义和史料价值 B.以秦汉法制为隋唐律令蓝本
C.强调刑罚和教化并驾齐驱 D.得益于君臣平等地参与创作
2.1949年11月至12月,亚洲澳洲工会代表会议和亚洲妇女代表会议两个区域性国际会议先后在北京召开,各国参会代表讨论了反帝反殖民族民主运动和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等问题,中国介绍了在工人运动和妇女解放方面的经验。这两次会议的召开( )
A.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 B.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C.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D.宣传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历史学者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史》一书中评价九品中正制时写道:“九品中正之弊,果如何乎?论者皆曰:‘用人不容不论其才,才又各有攸宜,中正品平,皆不能具。若论考绩,尤不应舍功实而采虚名。’”这一评价说明九品中正制( )
A.忽视选拔对象的才能和实绩 B.制约了人才的自由流动
C.强化了士族阶层的政治特权 D.扩大了门阀政治的基础
4.唐朝前期,国家税收由中央统收统支,地方无擅自支用国家税收的权力。安史之乱后,唐朝地方政府获得了原属中央财政的部分财权和税收。这一变化( )
A.直接导致唐王朝的覆灭 B.体现了财政制度与时俱进
C.是藩镇割据产生的根源 D.说明中央权威已逐渐下降
5.《贞观律》中规定对贪赃枉法重罪惩治,对于官员倚仗权势谋取利益,也严格禁止。唐高宗登基不久后,褚遂良买了属下一块田地,占了些许便宜,被监察官员上奏弹劾,最终背上了不当得利的罪名,不仅失去了宰相之位,还影响了大半辈子的清白声誉。据此可知,唐朝前期( )
A.专制集权加强 B.法律严苛且轻罪重罚
C.依法从严治吏 D.重视官员的道德素质
6.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一个政治家们充满创造活力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
A.全盘照搬了唐朝的政治制度 B.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
C.实现了疆域内各民族的平等 D.有利于巩固国家疆域的统一
7.史载,隋唐时期关中地区的许多农民被迫贱卖菽票,然后去市场上以高价购买绢布等纺织品,用以缴纳官府的赋税。这一现象主要说明当时关中地区( )
A.集市贸易突破坊市界限
B.农业经营模式发生根本改变
C.地方政府放松抑商政策
D.部分农副产品日益的商品化
8.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用儒家经义来对犯罪事实进行分析、定罪、量刑的一种审判案件的推理判断方式,董仲舒曾收集整理了232 个案例,指导律吏,称《春秋决狱比》。这表明汉代( )
A.司法受儒学影响 B.关注人情冷暖 C.弱化宗法观念 D.强化法制体系
9.《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所有罗马帝国的选侯、邦君和各邦,应根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利、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或是礼遇性的权利,因而他们永远不能,也不应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进行的骚扰。”这反映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
A.确立了国家主权的概念 B.将宗教排除在国家治理之外
C.建立起了近代外交制度 D.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10.第一次将人权写入的国际文件是《联合国宪章》,它庄严宣布“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可见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是( )
A.根除了法西斯势力 B.使民主、人权与和平的思想深入人心
C.极大的改变了世界格局 D.促进了战后新科技革命的兴起
11.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趋向主要表现在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混合经济的发展
③福利制度的完善 ④计划经济的推行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④
12.1791年的美国宪法修正案,具体列举了1787年宪法正文中没有明确的权利,其主要原则是“政府对个体来说并不是一条只能在人们家门口看家的恶狗,而是人们追求自身自由与幸福生活的好管家。政府不能事先告诉媒体应该说什么,也不能在媒体和公众发表言论后把其打入牢房,更不能强迫某人发表他不相信的言论”。由此可见,该修正案( )
A.主张建立绝对强大的联邦政府
B.体现出保护个体权利的合理性
C.凸显分权与制衡原则的可行性
D.注重维护少数精英阶层的利益
13.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平公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下列各项中,可以体现这一制度的是( )
A.“以爵赏战功,故云军爵” B.“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C.“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D.“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14.公元221年三月,曹不下令复行五铢钱,但当年十月即因谷贵而“罢五铁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至明帝时(239年),“钱废谷用既久,人间巧伪渐多。”这一措施客观上( )
A.有利于稳定市场物价和商品交流
B.对社会经济造成较大负面影响
C.导致曹魏经济陷入通货紧缩危机
D.促使政府减轻金属铸币的重量
15.据《明宪宗实录》记载,广东新会县有村妇庄氏因丈夫被奸人所害而选择殉情,广东仕宦对其“吊哭诗章”,政府将她旌表为万众瞩目的节义女性。这反映了当时( )
A.理学思想的影响式微 B.妇女地位的显著提高
C.政府主导的伦理教化 D.封建法律的儒学特征
16.殷商统治者认为其权力来自于至上的神一“帝”,因而受到“帝”的庇佑,这种“受命”是“恒常”“不易”的,为此商王尊鬼神而重祭祀。周公提出“天命不常”的思想,认为商因“不敬厥德”而亡,至上的神“天”应是有“德”的,“天佑有德”,因而主张“明德”“慎罚”。这种变化反映出西周
A.以德治国观念深入人心 B.民本思想取代天命观
C.王权与神权趋向于背离 D.治国理念更注重人事
17.1992年联合国人文发展年度报告指出:“西方经济学家常喋喋不休地要求世界穷国放弃其经济保护和限制措施,但是它们接着就发现,由富国经营的全球市场几乎没有自由可言,反而关闭着,无法打进去。富国言行不一,并未按他们宣扬的主张行事。”材料表明( )
A.西方发达国家固守重商主义政策 B.国际经济秩序的重建任重道远
C.经济全球化进程需要各国的参与 D.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发生了逆转
18.王安石变法中设置的市易务,不仅严格立法以抑兼并,而且参与到市场的直接经营当中,增加商税,如市例钱,以及坊场、河渡之关税,进一步扩大征榷范围等。据此可知,王安石的这一变法举措( )
A.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B.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C.加大了政府对工商业干预 D.减轻了人民的差役负担
19.西周时期,宗子“必皆有土之君”,卿大夫“有分土,而无分民”,亦不能建立宗族;而春秋战国时期的庶子地主亦可聚族而居、尊祖敬宗。这说明( )
A.族田有助于增强宗族凝聚力 B.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互为表里
C.血缘政治衰落助推经济发展 D.土地制度变革导致宗法制衰落
20.16世纪,英、法、德等国的传统大学开始受到政府控制、干预,不少地区学生被明令禁止进入对立教派大学学习,数十所大学由国际大学转变为国内大学。大学的地位也逐步上升,成为服务于地方政治和地域发展的有效载体。这反映出欧洲
A.民族国家兴起推动大学的世俗化 B.世俗教权突破了政治束缚
C.高等教育由平民化转变为精英化 D.民主思想促进教育近代化
21.有学者这样评价改土归流:“如果从整个中国社会发展史的角度认识,它应该是在中国封建王朝统治下,由封建统治者发起的对落后形态制度的围剿,是一次脱离了社会制度形态的自然演进过程而人为兴起的先进对落后的拉动过程。”据此可知,清朝的改土归流( )
A.改变了民族结构状况 B.受到边疆少数民族欢迎
C.维护了边疆地区稳定 D.促进了生产关系的调整
2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要以不违背我国宪法和法律的基本原则为前提,在此基础上根据地方实际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这表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 )
A.是中央领导下的地方自治 B.强调权利与义务统一
C.是符合国情的民族政策 D.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3.唐初,虽然个别商人通过纳赀等途径入仕,但这些途径并不被视为“正途”。唐代中后期,政府规定“三年内弃商专业”就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这表明唐后期( )
A.重农抑商政策被废除 B.科举制度得到完善
C.阶层流动性有所增强 D.商人跻身统治阶级
24.下表为宋太祖时期中央所辖州县数量统计表(据《宋史地理志》整理)
时间 州 县
公元960年 111 638
公元979年 297 1860
根据上表中的信息,最有可能得出的历史结论是宋初A.崇文抑武得到贯彻 B.地方治理得到强化
C.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D.地方机构人浮于事
25.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1200人,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早、传闻等等。雍正时期摊丁入亩、政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雍正帝又与臣下反复讨论后做出决策。据此可知,密折制( )
A.标志古代官僚体制的完善 B.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C.说明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D.是中央了解地方的最有效途径
二、非选择题
26.1989~2018 年,是中国边疆研究的热潮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秉承历史传统,承袭了“恩威并施,羁縻治之”的治理政策,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政治制度——羁縻府州制。唐朝的羁縻制度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在唐朝军事力量笼罩之下的地区设立的羁縻州、县,其长官由部族首领世袭,内部事务自治,并进行象征性的进贡,但要忠于中原政府、不得吞并其他羁縻单位和内地州县,以及按照要求提供军队等,实际上中原政权将其视为领土的一部分,文书用“敕”;第二种是所谓的内属国,如疏勒、南诏、契丹等,一般封为都督或郡王,有自己的领土范围,但是其首领的政治合法性来自于中原政府的册封,不能自主,中原政权将其视为臣下,文书用“皇帝问”;第三种是所谓的“敌国”和“绝域之国”,如吐蕃、回纥、日本等,虽然可能亦有册封,然多为对现实情况的追认,其首领的统治合法性并不依赖中原政权的册封,中原政权的文书多用“皇帝敬问”。
——摘编自李振中《初唐夷夏观、藩属观、天下观与极盛疆域的形成关系论略》
材料二 下表1989~2018 年 30 年边疆研究高频关键词统计
聚类主题词 高频关键词
边疆重点地区 新疆、清代新疆、新疆建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云南、云南省、云南边疆、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西藏、拉萨、日光城、噶厦政府、达赖喇嘛、十三世达赖喇嘛、蒙古、内蒙古、蒙古地区、黑龙江、黑龙江流域、黑龙江省、广西、海南岛、海南
边疆关注时段 清朝(清代、清朝、乾隆、清政府、清代前期、清廷、明清时期、康熙帝、雍正帝、乾隆朝)、明代(嘉靖、万历、明初、明廷、朱元璋)、唐朝(唐代、唐王朝、唐前期、隋唐时期)、元(元代、成吉思汗)、汉(秦汉、西汉、西汉王朝、汉武帝、两汉、东汉)
边疆治理 边疆治理、边疆政策、治理、边疆教育、对策、边疆问题、改土归流、宗藩关系、治边思想、屯田(制)、经略、土司制度、伊犁将军、驻藏大臣、社会治理、国家治理、政策、理藩院、羁縻州府、西藏地方政府、安西四镇、策略、黑龙江将军、朝贡关系、朝贡贸易、卫所、天下观
——改编自朱尖《中国边疆研究学术热点、特征与边疆内涵认知》材料三在清朝的前 150 年,领土较明帝国增加了一倍多,并大部分遗留给 20 世纪的后继者,被视为今日中国的疆域。中国自身历史的一些产物,被积极地移植到边疆地域,而作为文明人类社会的典范。
——摘编自(加)卜正民等《哈佛中国史·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唐王朝实施羁縻政策的特点及其意义。
(2)指出材料二中边疆研究最突出关注的地区,说明关注该问题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3)分析材料二、三,结合所学说明清朝在边疆治理上的贡献。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律疏议》共十二篇三十五卷五百条,其篇名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其内容特别重视“孝”,要求维护“孝”的律文有几十条。自辽宋金元迄于明清,刑法律条基本上以唐律为蓝本。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立法,多半从模仿唐朝法制而来。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大明律的许多条文直接来自《唐律》……由于明代社会各阶层的分化和各种新兴社会力量的兴起以及大量社会矛盾的出现,使得新生的《大明律》必须以“法”的本来面目出现,以规范各种社会势力激烈斗争的政治局面……清末薛允升曾在《唐明律合编》中对两部法典进行了研究后说:“大抵事关典礼及风俗教化等事,《唐律》均较《明律》为重,贼盗及有关帑项钱粮等事,《明律》又较《唐律》为重。”
——摘编自徐晓庄《〈大明律〉之特点琐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律疏议》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朝相比,明朝立律侧重点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原因。
28.法律与教化是古今中外所有国家统治与社会治理相辅相成的手段,积累了许多有益的成果。
材料一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法结合、出礼入刑构成中华法系的基本精神和中华法文化的最主要特征,其形成是以古代法律的儒家化运动为背景,通过引礼入法的方式实现。引礼入法的历史过程对中华法系自身性格的塑造具有决定性影响,故不乏积极的历史价值和意义。值得强调的是,儒、法两家在追求和维系等级政治乃至纲常伦理秩序方面并无本质的差异。儒、法之争主要体现在手段和策略不同而已,及至“德主刑辅”、礼法并用思想被奉为一尊,两家即和衷共济了。
——选自《引礼入法奠定中华法系基石》
材料二 法律始终把它的作者的世界图景包含在抽象的形式中,而每一历史的世界图景都包含一种政治——经济的倾向,这种倾向依据的不是这个人或那个人所想的事物,却依据的是事实上掌握政权并因之掌握立法的阶级所实际打算造成的事物。每一种法律都是由一个阶级以大多数的名义建立起来的。
——【德】奥斯瓦尔德 斯宾格勒著,齐世荣等译《西方的没落》
材料三 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执政基本方式落实好,把法治中国建设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习近平在主持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要点
(1)阅读材料并结合课文,回答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的主要原因和措施?请写出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并指出其法律体系包含哪些部分?
(2)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传统法律思想的基础上,融合了启蒙思想家们提出的思想主张,制定了各自的法律制度。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局限性。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内容,谈一谈你对“法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关系的理解。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朕”上古为人们的自称,无贵贱之分。秦灭六国后,定为皇帝自称,他人禁止使用。皇帝的命为“制”,令为“诏”,印称“玺”,一切臣民皆不得使用。因秦始皇名政,下令改正月为端月。
——节选自《中国历史文选参考资料》
制曰:“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
康熙皇帝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可不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摘自《东华录》
材料二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宰相的主要职责。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检测题
参考答案:
1-5 ABADC 6-10 BDAAB 11-15 ABDBC 16-20 DBCDA 21-25 DACBB
26.(1)特点:因地制宜,分类实施;以德服人,恩威并施。意义;促进了民族间的联系和交往;为唐朝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2)地区:新疆。意义:历史上,新疆长期处于与分裂势力斗争的前沿,对国家统一影响深远;新疆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现实中,新疆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国家治理模式。
(3)贡献:疆域进一步开拓和巩固,奠定了现代国家的版图;因革损益历代得失,积累了宝贵边疆治理经验,因地制宜治理边疆,推动统一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重视民族关系,促进民族交融发展;坚决平定叛乱,加强边疆治理。
27.(1)特点:体系完备;内容丰富;渗入儒家思想;礼法结合(重视儒家伦理道德);影响深远。(答出三点即可)
(2)不同:与《唐律》重礼乐教化相比,《大明律》更重刑民钱粮。
原因: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各种社会矛盾尖锐;政治斗争的需要。(答出三点即可)
28.(1)主要原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措施: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命令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
标志:《唐律疏议》。体系:律、令、格、式。
(2)基本特征:立法和司法独立;强调保障个人的权利。
局限性:确认了私有财产制度,每个人财产的多少往往决定了法律地位的高低;对个人权利的认定也有逐渐改进的过程等。
(3)法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是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保驾护航等,言之成理即可。
29.(1)特点: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或皇权专制)。(2)职责: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措施:汉武帝:中外朝制(内外朝制)唐太宗:三省六部制;宋太祖: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两府三司制)。
(3)演变趋势: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习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