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30分钟 70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欧洲殖民者血腥的屠杀和残酷的压榨剥削,致使印第安人大批死亡而濒于灭绝。这一现象导致 ( )
A.世界各地物种的交流
B.商业革命的到来
C.美洲民主运动的兴起
D.黑奴贸易的猖獗
2.(2023·无锡高二检测) 16 世纪,西班牙征服墨西哥后极力推广天主教,排斥当地宗教信仰,遭到当地人的强烈反对。17 世纪中期后,以天主教圣母形象为原型、糅合墨西哥本土文化元素的瓜达卢佩圣母像却逐渐流行开来,成为墨西哥的象征之一。据此推知,西班牙的殖民 ( )
A.影响了欧洲宗教改革
B.摧毁了美洲本土文化
C.改变了区域人口结构
D.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3.殖民者的入侵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形成了新的族群。由于历史条件的差异,美洲国家的人口结构不尽相同。下列国家人口结构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 )
A.秘鲁——黑人占多数
B.美国——白人占大多数
C.海地——混血人种占多数
D.巴西——印第安人相对较多
4.南美洲有多种类型的混血人种,如卡博克洛人(白人与印第安人混血)、穆拉托人(白人与黑人混血)等。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与新航路开辟后西葡殖民政府的鼓励有关。这一现象的出现 ( )
A.削弱了西葡对殖民地的控制力
B.改变了南美洲社会的族群结构
C.反映了白人文化侵略大大加深
D.导致南美洲种植园经济的兴起
5.(2023·徐州高二检测)1784年英国议会通过法案,将澳大利亚作为流放罪犯的场所。19世纪中期,大量的英国移民涌向澳大利亚,获取大量黄金、羊毛等财富。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
A.澳大利亚资源丰富
B.英国采取重商主义政策
C.工业化进程的推动
D.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6.19世纪上半叶,澳大利亚实行了“牧者有其地”的鼓励政策。与这一现象的出现密切相关的是 ( )
A.英国向澳大利亚流放犯人
B.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
C.发现煤矿后牧民辍牧为耕
D.澳大利亚自然条件优越
7.18世纪中后期,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原住民遭到驱赶和屠杀,人口数量减少,而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和欧洲其他国家的人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最终导致了 ( )
A.原住民的灭绝 B.大洋洲的发展
C.人口结构变化 D.移民潮的到来
8.下表为16世纪至20世纪上半期世界人口的迁移情况。引发19世纪中后期世界人口移出地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时间 主要移出地 主要移入地
1500—1850年 欧洲、非洲 美洲
1850—1945年 欧洲、亚洲 美洲
A.工业革命后黑奴贸易的衰落
B.亚洲遭受列强侵略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D.美洲原住民消失
据有关史料统计,截至1875年,澳门有300多家招工馆经营苦力贸易,超过20万的中国苦力被贩卖至古巴、秘鲁等地。苦力贸易盛行的根源是 ( )
A.印第安人的锐减
B.中国社会的动荡
C.工业革命的推动
D.美洲劳动力缺乏
9.16世纪,欧洲主导的奴隶贸易将非洲黑人当作“商品”对待。18世纪70年代以后,种族主义理论在西方国家甚嚣尘上,其核心主旨是白人比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种拥有更高的地位。西方国家宣扬这类理论意在 ( )
A.抨击美国废除黑奴的行动
B.强调欧洲白人的先天优势
C.为殖民侵略提供合理依据
D.推动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
10.(2023·扬州高二检测)下表是根据1847年首批赴古巴华工的口述整理而来,这反映了当时 ( )
古巴华工出洋方式统计表
出洋方式 人数 比率(%)
被拐骗出洋者 390 84.97
自己欲出洋者 67 14.60
未说明者 2 0.43
合计 459 100
A.奴隶贸易繁荣
B.清朝政府积极组织华工出国
C.出洋或因生活所迫
D.华工为大洋洲开发作出贡献
英美等国废除奴隶贸易的原因
(1)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美等国需要更广阔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商品输出成为对外侵略的主要目的和手段。
(2)黑人奴隶不断起义,打击了黑人奴隶制度。
(3)在启蒙思想影响下,废奴运动兴起。
(4)英美等国一些政治家的长期努力。
11.1870年,华工在建造了中央太平洋铁路后,又接受低薪资的三角洲地区的开拓工作。他们推着单轮车筑起堤防,四十二万五千英亩水草丛生的沼泽地逐渐被开拓。材料反映了 ( )
A.华工解决了美国劳动力不足
B.华工造成美国工作岗位紧张
C.华工对美国开发的巨大贡献
D.华工强大的适应与改造能力
12.19世纪后期,清政府驻古巴总领事余思诒号召侨社内部“同心协力,合群以御外侮、谋自立”。驻巴拿马总领事欧阳庚教导侨胞认同当地社会的主流思想,学习当地法律。这些做法意在 ( )
A.废除列强的治外法权
B.提升儒学的国际影响
C.维护华工的合法权益
D.推动国家间友好交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13.下图是美洲伊斯帕尼奥拉岛(即海地岛)1493年和1570年人口数量图,该表数据变化的原因是 ( )
A.工业革命背景下全球环境的恶化
B.早期殖民扩张带来种族灭绝灾难
C.三角贸易导致美洲人口急剧减少
D.葡萄牙殖民者资本原始积累需要
14.1879 年在美国创办的“卡莱尔印第安人学校”以“融入白人文明社会”为目标,对印第安人实施同化教育。下图为该校学生汤姆·托尔利诺入学前后的形象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美国种族歧视现象已经缓解
B.印第安人生活实现了现代化
C.美洲原住民正遭受文化灭绝
D.世界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学习
15.下列对表中信息解读合理的是 ( )
15—19世纪世界部分地区人口变化表(单位:百万)
时间 中国 印度 欧洲 撒哈拉以 南的非洲 拉丁 美洲
1400年 70 74 52 60 36
1600年 110 145 89 104 10
1800年 330 180 146 92 19
A.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各地人口呈上升的趋势
B.近代殖民活动影响了拉丁美洲的人口结构
C.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口变化的根源是传染病入侵
D.殖民侵略导致部分地区人口下降、生产破坏
16.下列内容出自某历史论文的子目。据此判断,该论文的研究主题为 ( )
一、“发现新大陆”前的古印第安文化
二、殖民地时期混血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三、独立革命后混血文化的变更
A.拉丁美洲多元文化的发展
B.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C.美国多元文化的表现
D.美洲传统文化的消失
17.(2023·高二宿迁检测)如表是清代后期福建、广东出国契约华工人数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 ( )
时段 总人数 年均
1801—1850年 32万人 6 400人
1851—1875年 128万人 5.12万人
A.沿海城市化发展吸纳剩余劳动力
B.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
C.劳动力跨国流动成为就业新主流
D.政府开始大规模组织劳务输出
18.清政府一向视海外华侨为“自弃王化”,对华工不予庇护。1872年,数起古巴华工惨案引起国际关注,迫于舆论压力,总理衙门派人前往古巴调解,后与西班牙签订《会订古巴华工条款》,并在古巴派驻领事保护侨民。这一转变 ( )
A.缘于国际秩序的公正合理
B.体现中国外交趋向近代化
C.提升了海外华工政治地位
D.打破了天朝上国的旧观念
19.有学者论及美国文化时说:“在一个乐团中,每一种乐器都有它基于不同质料和形式的特定的音色和音调;每一种乐器在整个交响乐中都有它适当的主题与旋律。在社会中,每一族群都是一种天然的乐器,它的精神和文化就是它的主题和旋律,它们的谐音、非谐音和不协调和弦造就了文明的交响乐。”这一观点 ( )
A.意在强调欧洲文化是美国社会主流文化
B.主张融合世界各种不同文化为美国文化
C.忽视了美国移民文化的多元性和差异性
D.体现了尊重族群文化差异的文化多元观
二、非选择题(共13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15世纪末到17世纪,伊比利亚白人大举移民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在伊比利亚人移入美洲之际,印第安人便开始了锐减和被灭绝的过程,欧洲人又大肆从非洲贩卖黑人,运入美洲供奴役。16—17世纪,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又大量移民北美洲,最后形成了今天美利坚人、加拿大人的主体。17—18世纪时,荷兰人、英国人又大举移入南非,形成了今天南非的白人。18—19世纪,英国人、爱尔兰人大举移入澳大利亚、新西兰,最后使澳大利亚、新西兰成为以白人为主的国家。
——摘编自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
材料二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征服带来了伊比利亚的文化概念,他们认为自己比当地文化优越。同样,他们也认为非洲宗教和文化比自己的低劣……印第安社会生存下来,并且在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互动的同时,维持着相对的自治性。同样,奴隶们在学习应付他们的主人和适应新环境的同时,保持了非洲的宗教传统、信仰、习惯和语言。
——[美]斯基德莫尔、史密斯、格林著,
张森根等译《现代拉丁美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9世纪出现世界性人口迁移的条件。(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侵略者的殖民活动对美洲文化的影响。(7分)七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30分钟 70分)
【基础全面练】
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欧洲殖民者血腥的屠杀和残酷的压榨剥削,致使印第安人大批死亡而濒于灭绝。这一现象导致 ( )
A.世界各地物种的交流
B.商业革命的到来
C.美洲民主运动的兴起
D.黑奴贸易的猖獗
【解析】选D。欧洲人对美洲的殖民扩张和掠夺使美洲人口锐减,缺乏劳动力,进而导致欧洲人将非洲黑人贩卖至美洲充当劳动力,故选D;材料没有涉及物种交流,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商业革命,排除B;美洲的民主运动主要在19世纪兴起,与题干不符,排除C。
2.(2023·无锡高二检测) 16 世纪,西班牙征服墨西哥后极力推广天主教,排斥当地宗教信仰,遭到当地人的强烈反对。17 世纪中期后,以天主教圣母形象为原型、糅合墨西哥本土文化元素的瓜达卢佩圣母像却逐渐流行开来,成为墨西哥的象征之一。据此推知,西班牙的殖民 ( )
A.影响了欧洲宗教改革
B.摧毁了美洲本土文化
C.改变了区域人口结构
D.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在西班牙征服墨西哥初期,当地印第安人占多数,所以西班牙推广天主教受阻;根据材料“以天主教圣母形象为原型、糅合墨西哥本土文化元素”可知,随着印第安人口的锐减,欧洲人和非洲黑人数量的增加,墨西哥的人口结构逐渐以移民与原住民的混血后代为主,所以在宗教信仰上将天主教文化与墨西哥本土文化糅合起来,故选C;材料体现的是墨西哥地区宗教信仰的转变,没有体现墨西哥宗教信仰的转变对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排除A;根据材料“以天主教圣母形象为原型、糅合墨西哥本土文化元素”可知,材料体现了美洲本土文化与欧洲文化进行了融合,没有被摧毁,排除B;新航路开辟开始于15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3.殖民者的入侵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形成了新的族群。由于历史条件的差异,美洲国家的人口结构不尽相同。下列国家人口结构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 )
A.秘鲁——黑人占多数
B.美国——白人占大多数
C.海地——混血人种占多数
D.巴西——印第安人相对较多
【解析】选B。在美国,白人占大多数,故选B;秘鲁等少数国家印第安人相对较多,不是黑人占多数,排除A;海地黑人占多数,而不是混血人种占多数,排除C;巴西不是印第安人相对较多,而是混血人种占多数,排除D。
4.南美洲有多种类型的混血人种,如卡博克洛人(白人与印第安人混血)、穆拉托人(白人与黑人混血)等。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与新航路开辟后西葡殖民政府的鼓励有关。这一现象的出现 ( )
A.削弱了西葡对殖民地的控制力
B.改变了南美洲社会的族群结构
C.反映了白人文化侵略大大加深
D.导致南美洲种植园经济的兴起
【解析】选B。新航路开辟之后,西葡殖民政府鼓励欧洲人向美洲移民,同时进行黑奴贸易,最终导致了南美洲族群结构的变化,B正确;南美洲出现多类型的混血人种并不能削弱西葡对殖民地的控制,排除A;出现混血人种,并不能证明当时白人文化侵略加深,排除C;南美洲种植园经济的兴起与混血人种的出现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排除D。
5.(2023·徐州高二检测)1784年英国议会通过法案,将澳大利亚作为流放罪犯的场所。19世纪中期,大量的英国移民涌向澳大利亚,获取大量黄金、羊毛等财富。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
A.澳大利亚资源丰富
B.英国采取重商主义政策
C.工业化进程的推动
D.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解析】选C。据材料“将澳大利亚作为流放罪犯的场所”“大量的英国移民涌向澳大利亚,获取大量黄金、羊毛等财富”并结合所学可知1784年英国将澳大利亚作为流放罪犯的场所,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大量的英国移民涌向澳大利亚,获取羊毛等财富,所以材料变化主要是工业化进程的推动带来的影响,故选C;澳大利亚资源丰富是变化的原因之一,但不是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A;19世纪中期英国奉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排除B;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是变化带来的结果,排除D。
6.19世纪上半叶,澳大利亚实行了“牧者有其地”的鼓励政策。与这一现象的出现密切相关的是 ( )
A.英国向澳大利亚流放犯人
B.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
C.发现煤矿后牧民辍牧为耕
D.澳大利亚自然条件优越
【解析】选B。19世纪时,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对原材料需求的增加,英国殖民者开始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因此澳大利亚实行了“牧者有其地”的鼓励政策,故选B。早在18世纪,英国就向澳大利亚流放犯人,排除A;19世纪中叶,在澳大利亚发现金矿,牧民纷纷去淘金,导致大量牧地转为耕地,排除C;D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
7.18世纪中后期,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原住民遭到驱赶和屠杀,人口数量减少,而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和欧洲其他国家的人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最终导致了 ( )
A.原住民的灭绝 B.大洋洲的发展
C.人口结构变化 D.移民潮的到来
【解析】选C。欧洲殖民者对大洋洲的殖民扩张一方面导致原住民的人口数量减少,一方面使得大批英国人和欧洲其他国家的人来到大洋洲,使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人口结构发生变化,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原住民灭绝,A排除;材料未反映推动大洋洲的发展,B排除;移民潮的到来是欧洲人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进行殖民活动的直接后果,而非最终导致的情况,D排除。
8.下表为16世纪至20世纪上半期世界人口的迁移情况。引发19世纪中后期世界人口移出地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时间 主要移出地 主要移入地
1500—1850年 欧洲、非洲 美洲
1850—1945年 欧洲、亚洲 美洲
A.工业革命后黑奴贸易的衰落
B.亚洲遭受列强侵略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D.美洲原住民消失
【解析】选A。据表格可知,19世纪中后期人口移出地由非洲转移到亚洲,其主要原因是传统的黑奴贸易逐步衰落,殖民者不得不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故选A;亚洲遭受列强侵略是次要原因,排除B;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消失”说法错误,排除D。
【补偿训练】
据有关史料统计,截至1875年,澳门有300多家招工馆经营苦力贸易,超过20万的中国苦力被贩卖至古巴、秘鲁等地。苦力贸易盛行的根源是 ( )
A.印第安人的锐减
B.中国社会的动荡
C.工业革命的推动
D.美洲劳动力缺乏
【解析】选C。工业革命的进行迫使非洲奴隶贸易终止,导致美洲地区劳动力短缺,所以需要从亚洲等地输送劳动力,故选C;印第安人的锐减早在新航路开辟后就已经出现,排除A;中国近代社会局势动荡只是苦力贸易盛行的客观因素,排除B;美洲地区劳动力短缺早在新航路开辟之后就已经出现,排除D。
9.16世纪,欧洲主导的奴隶贸易将非洲黑人当作“商品”对待。18世纪70年代以后,种族主义理论在西方国家甚嚣尘上,其核心主旨是白人比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种拥有更高的地位。西方国家宣扬这类理论意在 ( )
A.抨击美国废除黑奴的行动
B.强调欧洲白人的先天优势
C.为殖民侵略提供合理依据
D.推动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
【解析】选C。“种族主义”是欧洲在殖民扩张与奴役有色人种过程中创造的一种政治理论。这种理论假借“科学”之名,在欧洲殖民帝国建构过程中确立了欧洲白人在文化与政治上的“优势”地位,为欧洲殖民体系的巩固提供了理论支持,C正确;西方国家宣扬种族主义理论是为殖民扩张服务,并非抨击美国的废奴行动,排除A;强调欧洲白人的优势是种族主义理论的表现之一,并非目的,排除B;在此之前,欧洲就已经建立了近代民族国家,排除D。
10.(2023·扬州高二检测)下表是根据1847年首批赴古巴华工的口述整理而来,这反映了当时 ( )
古巴华工出洋方式统计表
出洋方式 人数 比率(%)
被拐骗出洋者 390 84.97
自己欲出洋者 67 14.60
未说明者 2 0.43
合计 459 100
A.奴隶贸易繁荣
B.清朝政府积极组织华工出国
C.出洋或因生活所迫
D.华工为大洋洲开发作出贡献
【解析】选C。据材料数据并结合所学可知,古巴华工出洋原因主要是被骗和生活所迫,故选C;据所学可知,19世纪初,英美等国开始陆续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1847年奴隶贸易已经衰落,排除A;据所学可知,清政府是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的,排除B;材料是古巴华工出洋方式统计表,没有涉及华工的贡献,排除D。
【拓展延伸】
英美等国废除奴隶贸易的原因
(1)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美等国需要更广阔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商品输出成为对外侵略的主要目的和手段。
(2)黑人奴隶不断起义,打击了黑人奴隶制度。
(3)在启蒙思想影响下,废奴运动兴起。
(4)英美等国一些政治家的长期努力。
11.1870年,华工在建造了中央太平洋铁路后,又接受低薪资的三角洲地区的开拓工作。他们推着单轮车筑起堤防,四十二万五千英亩水草丛生的沼泽地逐渐被开拓。材料反映了 ( )
A.华工解决了美国劳动力不足
B.华工造成美国工作岗位紧张
C.华工对美国开发的巨大贡献
D.华工强大的适应与改造能力
【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华工在美国铁路建设和三角洲地区的开发过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故选C;华工参与美国的工程建设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排除A;华工参与美国工程建设的总体人数和美国全国总人口相比有限,不可能造成美国工作岗位的紧张,排除B;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华工对美国发展的贡献,而不是华工自身的特点,排除D。
12.19世纪后期,清政府驻古巴总领事余思诒号召侨社内部“同心协力,合群以御外侮、谋自立”。驻巴拿马总领事欧阳庚教导侨胞认同当地社会的主流思想,学习当地法律。这些做法意在 ( )
A.废除列强的治外法权
B.提升儒学的国际影响
C.维护华工的合法权益
D.推动国家间友好交往
【解析】选C。材料中这些做法是让在外华工能够团结起来,同时也要多了解和学习当地的法律,从而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C正确;治外法权是外国在中国的特权,与材料中所涉及的华工的权益没有关系,排除A;材料中没有儒学的内容,并不是要提升儒学的合法权益,排除B;材料的主旨是要维护华工的权益,并不是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排除D。
【综合应用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13.下图是美洲伊斯帕尼奥拉岛(即海地岛)1493年和1570年人口数量图,该表数据变化的原因是 ( )
A.工业革命背景下全球环境的恶化
B.早期殖民扩张带来种族灭绝灾难
C.三角贸易导致美洲人口急剧减少
D.葡萄牙殖民者资本原始积累需要
【解析】选B。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入侵美洲,战争、屠杀、疾病等造成美洲人口急剧下降,故选B。工业革命发生于18-19世纪,排除A。三角贸易与海地人口急剧减少无关,排除C;海地并非葡萄牙的殖民地,排除D。
14.1879 年在美国创办的“卡莱尔印第安人学校”以“融入白人文明社会”为目标,对印第安人实施同化教育。下图为该校学生汤姆·托尔利诺入学前后的形象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美国种族歧视现象已经缓解
B.印第安人生活实现了现代化
C.美洲原住民正遭受文化灭绝
D.世界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学习
【解析】选C。材料表明在同化教育下,印第安人的形象被去除了印第安元素,这显示出美洲原住民正遭受文化灭绝,C正确;材料信息反映出种族歧视现象加强,排除A;印第安人生活并未实现现代化,排除B;材料表明的是美国白人对其他种族文明的单方面毁灭,排除D。
15.下列对表中信息解读合理的是 ( )
15—19世纪世界部分地区人口变化表(单位:百万)
时间 中国 印度 欧洲 撒哈拉以 南的非洲 拉丁 美洲
1400年 70 74 52 60 36
1600年 110 145 89 104 10
1800年 330 180 146 92 19
A.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各地人口呈上升的趋势
B.近代殖民活动影响了拉丁美洲的人口结构
C.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口变化的根源是传染病入侵
D.殖民侵略导致部分地区人口下降、生产破坏
【解析】选D。根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近代欧洲殖民侵略,贩卖非洲人口、屠杀拉丁美洲原住民,使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拉丁美洲人口下降,生产遭到破坏,故选D;新航路开辟后,亚洲、欧洲人口有上升趋势,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拉丁美洲人口总体呈下降趋势,排除A;通过表格只能看出近代拉丁美洲人口减少,并不能看出其人口结构的变化,排除B;表格无法体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口变化根源为传染病入侵,排除C。
16.下列内容出自某历史论文的子目。据此判断,该论文的研究主题为 ( )
一、“发现新大陆”前的古印第安文化
二、殖民地时期混血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三、独立革命后混血文化的变更
A.拉丁美洲多元文化的发展
B.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C.美国多元文化的表现
D.美洲传统文化的消失
【解析】选A。材料体现的是拉丁美洲本土文化受殖民扩张的影响,形成混血文化,又在独立革命后出现文化变更的现象,因此反映的主题是拉丁美洲多元文化的发展,故选A;材料与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无关,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拉丁美洲多元文化的发展,而拉丁美洲指的是今天美国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排除C;美洲的传统文化并未消失,排除D。
17.(2023·高二宿迁检测)如表是清代后期福建、广东出国契约华工人数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 ( )
时段 总人数 年均
1801—1850年 32万人 6 400人
1851—1875年 128万人 5.12万人
A.沿海城市化发展吸纳剩余劳动力
B.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
C.劳动力跨国流动成为就业新主流
D.政府开始大规模组织劳务输出
【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1851—1875年,出国契约华工人数猛增,远超19世纪上半期,说明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更加紧密,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故选B;材料呈现的是出国契约华工人数,并不涉及国内人口流动,无法得出沿海城市化发展吸纳剩余劳动力的结论,排除A;当时在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劳动力跨国流动并没有成为就业新主流,而且材料也没有呈现劳动力就业结构,排除C;1851—1875年,出国契约华工人数猛增,主要是由于西方殖民者对劳动力的需求扩大,列强掠卖华工的活动愈加猖獗,排除D。
18.清政府一向视海外华侨为“自弃王化”,对华工不予庇护。1872年,数起古巴华工惨案引起国际关注,迫于舆论压力,总理衙门派人前往古巴调解,后与西班牙签订《会订古巴华工条款》,并在古巴派驻领事保护侨民。这一转变 ( )
A.缘于国际秩序的公正合理
B.体现中国外交趋向近代化
C.提升了海外华工政治地位
D.打破了天朝上国的旧观念
【解析】选B。近代以来清政府在外交上逐渐利用法律等手段捍卫本国利益,而不再是固守传统朝贡外交体系,故选B;近代国际秩序公正合理与史实不符,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海外华工的政治地位,排除C;对海外华工态度的转变是旧有观念被打破的表现而非原因,排除D。
19.有学者论及美国文化时说:“在一个乐团中,每一种乐器都有它基于不同质料和形式的特定的音色和音调;每一种乐器在整个交响乐中都有它适当的主题与旋律。在社会中,每一族群都是一种天然的乐器,它的精神和文化就是它的主题和旋律,它们的谐音、非谐音和不协调和弦造就了文明的交响乐。”这一观点 ( )
A.意在强调欧洲文化是美国社会主流文化
B.主张融合世界各种不同文化为美国文化
C.忽视了美国移民文化的多元性和差异性
D.体现了尊重族群文化差异的文化多元观
【解析】选D。在欧洲人排斥和压迫有色人种的基础上及人们开拓殖民地的过程中,各种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美国文化的多元特征,因此材料体现的是尊重族群文化差异的文化多元观,D正确;由材料得不出欧洲文化是美国社会主流文化的信息,也未主张融合世界各种不同文化为美国文化,材料并未忽视美国移民文化的多元性和差异性,排除A、B、C。
二、非选择题(共13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15世纪末到17世纪,伊比利亚白人大举移民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在伊比利亚人移入美洲之际,印第安人便开始了锐减和被灭绝的过程,欧洲人又大肆从非洲贩卖黑人,运入美洲供奴役。16—17世纪,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又大量移民北美洲,最后形成了今天美利坚人、加拿大人的主体。17—18世纪时,荷兰人、英国人又大举移入南非,形成了今天南非的白人。18—19世纪,英国人、爱尔兰人大举移入澳大利亚、新西兰,最后使澳大利亚、新西兰成为以白人为主的国家。
——摘编自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
材料二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征服带来了伊比利亚的文化概念,他们认为自己比当地文化优越。同样,他们也认为非洲宗教和文化比自己的低劣……印第安社会生存下来,并且在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互动的同时,维持着相对的自治性。同样,奴隶们在学习应付他们的主人和适应新环境的同时,保持了非洲的宗教传统、信仰、习惯和语言。
——[美]斯基德莫尔、史密斯、格林著,
张森根等译《现代拉丁美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9世纪出现世界性人口迁移的条件。(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侵略者的殖民活动对美洲文化的影响。(7分)
【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16—17世纪,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又大量移民北美洲”“17—18世纪时,荷兰人、英国人又大举移入南非,形成了今天南非的白人。18—19世纪,英国人、爱尔兰人大举移入澳大利亚、新西兰,最后使澳大利亚、新西兰成为以白人为主的国家”并结合所学概括作答。
第(2)题由材料二“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征服带来了伊比利亚的文化概念”“他们认为自己比当地文化优越。同样,他们也认为非洲宗教和文化比自己的低劣”“印第安社会生存下来,并且在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互动的同时,维持着相对的自治性。同样,奴隶们在学习应付他们的主人和适应新环境的同时,保持了非洲的宗教传统、信仰、习惯和语言”并结合所学概括作答。
答案:(1)条件:新航路开辟,引发地理大发现;欧洲国家积极对外殖民扩张,进行三角贸易;工业革命推动交通工具的革新。(6分)
(2)影响:独立的印第安文化被中断;欧洲白人文化在美洲得以发展;殖民者贬低印第安文化以及黑人文化;同时印第安文化、黑人文化得以部分保存;使美洲文化呈现出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元素的特征。(7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七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含解析)2024-2025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