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十五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含解析)2024-2025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十五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30分钟 65分)
【基础全面练】
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3·南通高二检测)2003年5月《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报道说,人口生态学家威廉·萨瑟兰对6 809种人类语言的濒危程度进行统计后发现:“根据人口规模和下降趋势来看,人类语言的濒危程度比鸟或哺乳动物要大得多。”下列选项中,有助于改变这一状况的是(  )
A.《世界遗产名录》
B.《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C.《世界遗产公约》
D.《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
【解析】选B。据材料“……6 809种人类语言的濒危程度……”等并结合所学可知,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旨在保护以传统、口头表述、节庆礼仪、手工技能、音乐、舞蹈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材料中的保护濒危人类语言相关,故选B;《世界遗产公约》规定对于一部分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加以重点保护,主要针对文化和自然遗产,排除A;1972年通过的《世界遗产公约》的宗旨是集各国之力,对日益遭到损毁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濒危人类语言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排除C;《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是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宪章,强调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以历史的真实性为第一要义,排除D。
2.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其突出的普遍价值不仅属于当代人,也属于未来的人类。因此,我们对于世界遗产应(  )
A.大力开发推向市场
B.严格保护封闭保存
C.充分利用适度创新
D.充分保护适度利用
【解析】选D。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其突出的普遍价值不仅属于当代人,也属于未来的人类。世界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一旦遭到破坏,其价值就随之丧失,因此应充分保护适度利用,故D正确;“大力开发推向市场”不符合适度利用的原则,故A错误;“严格保护封闭保存”说法错误,排除B;世界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无法创新,故C错误。
【补偿训练】
  截至2022年6月11日,中国世界自然遗产数达到14项、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数量均居世界第一。1985-2021年,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年均旅游收入超140亿。这反映了现代中国(  )
A.文物保护立法得到了落实
B.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并举
C.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突出
D.文化事业服务于经济建设
【解析】选B。目前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以及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数量均居世界第一,我国对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保护也与经济开发利用有机结合在一起,B正确;材料与文物保护立法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体现的是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经济效益,不能说明文化遗产的经济潜力,排除D。
3.(2023·苏州高二检测) 2018年9月启动的“故宫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强调“最大限度保留古建筑的历史信息”“不改变古建筑的文物原状”“在修缮过程中进行古建筑传统修缮技艺传承”三大原则。这体现了对文物古迹保护要遵循的原则是(  )
A.完整性 B.科学性
C.合理性 D.真实性
【解析】选D。由“最大限度保留古建筑的历史信息”“不改变古建筑的文物原状”可知,其强调对文物古迹保护要遵循的原则是真实性,故选D;完整地保护文物及周边同时期密切关联的重要历史遗迹的全部有形物和有价值的历史信息,是文物古迹保护遵循的完整性原则,与题意不符,排除A;文物古迹保护要科学合理,但是并不存在科学性原则,排除B;文物古迹保护要合理,但是并不存在合理性原则,排除C。
4.1982年通过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致力于加强对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利用,并以此为根据形成(  )
A.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制度
B.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
C.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
D.《世界遗产名录》保护制度
【解析】选B。1982年通过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是由国家最高立法机关颁布的法律,致力于加强对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利用,以使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继承。该法还特别指出,由国务院将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革命意义的城市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从而建立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拓展延伸】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特点
(1)历史悠久;
(2)专业化、法律制度化、体系化;
(3)渐进性:遗产数量增多、保护范围更广;
(4)全方位:从中央到地方,个人、国家、世界。
5.(2023·南通高二检测)2003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承认全球化和社会变革进程,除了为各群体之间开展新的对话创造条件,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损坏、消失和破坏的严重威胁。据此可知(  )
A.文化保护已成为全球共识
B.民族文化保护必须适应新形势
C.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传承
D.全球化需要统一文化价值标准
【解析】选B。全球化带来了新的发展,但也使得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威胁,因此民族文化保护必须适应新形势,B正确;全球共识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A;材料没有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传承,排除C;全球文化是多元发展的,不存在统一标准,排除D。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增加了线性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忆遗产三种遗产项目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延伸。我国有多项遗产列入其中(如表),这一做法(  )
遗产种类 中国入选的典型代表
线性文化遗产 丝绸之路、大运河……
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曲、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
记忆遗产 清代科举大金榜、《本草纲目》、南京大屠杀档案、甲骨文……
A.体现了中国文化领先世界
B.维护了文化遗产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C.提升了文化遗产的真实性
D.展现了中国保护文化遗产的坚定性
【解析】选B。材料中的线性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记忆遗产都是一些具有民族性的我国特有的文化成果,所以这些文化遗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有利于维护我国文化遗产的民族性和多样性,故选B;文化成果不存在领先与落后问题,不同的文化都是世界文明发展的成果,排除A;文化遗产的存在本身具有客观性,不需要证明和提升,排除C;我国多项文化遗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结果,与政府无直接关系,排除D。
【深化点拨】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有助于加强对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认识。
7.2017年,山东泰安市人大常委会就《泰山生态保护条例》作出说明:“最初这部法规的题目由《泰山管理条例》更改为《泰山生态保护条例》……不仅限于对泰山自然环境资源的保护,还包括文化文物、人文历史等方面。”这一法规的出台(  )
A.遵循文物古迹保护的真实性原则
B.反映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C.有助于提升自然遗产的经济效益
D.强化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法治屏障
【解析】选D。由《泰山管理条例》更改为《泰山生态保护条例》,不仅限于对泰山自然环境资源的保护,还包括文化文物、人文历史等方面,说明《泰山生态保护条例》的颁布给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法治保障,D正确;A、B、C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8.下图为《世界遗产名录》中阿尔及利亚的著名岩画《人与巨牛》,画面前是几位妇女,她们在做着舞蹈、嬉戏的动作,其身后静立着一头巨牛。该画作(  )
A.说明原始农业起源于北部非洲地区
B.反映出牛耕技术在当地的普遍使用
C.真实还原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场景
D.体现了历史价值和艺术审美的融合
【解析】选D。该岩画一方面能够让我们了解当时的时代特色,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艺术进行欣赏,体现了历史价值和艺术审美的融合,D正确;仅从画作,无法得出原始农业起源于北部非洲地区,排除A;“普遍使用”表述夸大,排除B;“真实还原”表述夸大,画作有一定的艺术色彩,排除C。
9.法国将国家及公共机构所有的历史古迹低价对外开放;对个人所拥有的历史古迹,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其对外开放;设立免费参观日、文化遗产日、25岁以下的公民以及教师可免费参观文化遗产等。这些做法(  )
A.体现了国家福利制度的优势
B.开发利用了历史文化遗产
C.开创国家创办博物馆的先河
D.提升了全体公民文化素养
【解析】选B。法国通过各种政策向公众开放历史古迹,体现了法国充分开发利用历史文化遗产来教育、影响广大民众,B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国家福利制度的优势,也没有涉及国家创办博物馆的信息,提升全体公民文化素养表述夸大,排除A、C、D。
10.“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考古遗存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注释历史最好的“活字典”。下列遗产的特色与其价值对应正确的是(  )
A.长城、运河等遗产——沟通南北经济与文化
B.孔庙、太庙、故宫等建筑——彰显文化传承
C.西藏布达拉宫等边陲明珠——见证商业精神
D.敦煌莫高窟等丝路的宝藏——明清文明见证
【解析】选B。在孔庙、太庙、故宫等建筑中,蕴含着较多的政治、思想文化等多种价值,彰显出其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故选B;长城与“南北经济与文化”无关,排除A;西藏布达拉宫与“商业精神”无关,排除C;甘肃敦煌莫高窟并不仅仅是“明清”时期文明的见证,排除D。
【补偿训练】
  2022年8月7日,在2022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话会上,宣布推荐“北京中轴线”作为我国2024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经过700年的城市发展建设,如今中轴线串起了3处世界遗产、1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4处各级文物。可见“中轴线”(  )
A.是古代君主专制强化产物
B.承载了中华历史文化
C.是北京城独有的都城模式
D.始建于明朱棣的迁都
【解析】选B。北京历史悠久,北京城围绕中轴线进行布局,因此“中轴线”承载了中华历史文化,故选B;材料主旨是北京城中轴线串起了许多历史与文物,没有涉及君主专制,排除A;中国古代大多数城市都是围绕“中轴线”布局,而非北京独有,排除C;北京城始建于金代,排除D。
11.2020年6月,按照1∶1比例复制的云冈石窟“音乐窟”在浙江大学正式落成,这是首例可移动3D打印复制洞窟。它再现了“音乐窟”的石窟形制、精美造像,甚至连石窟历经千年风化的痕迹都清晰可见。这表明(  )
A.文物保护与现代教育相融合成为趋势
B.现代信息技术助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C.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
D.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
【解析】选B。利用现代3D打印技术,对于石窟的保护和再现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说明现代信息技术助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B正确;材料没有描述现代教育的信息,也没有体现文化自信的信息,排除A、D;C与材料主题不符,排除。
12.下面是四幅世界文化遗产的图片。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地域文化的继承性
B.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C.古代文化的宗教性
D.中外文化的互补性
【解析】选B。埃及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希腊巴赛阿波罗·伊壁鸠鲁神庙、中国平遥古城、墨西哥玛雅古城奇琴伊察羽蛇神金字塔分别代表了古代非洲、古代希腊、古代中国、古代美洲的独有文化,反映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故选B;材料中世界文化遗产各有特色,“继承性”说法错误,排除A;平遥古城不能体现宗教性,排除C;材料未反映互补性,排除D。
【综合应用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3.(2023·南京高二检测)2008年,我国政府决定启动影印《四库全书》文化工程,全程参与这项重大文化工程的专家、学者、手工艺人达500余名。2022年,四川省三星堆遗址祭祀区的发掘工作,集中了近40家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多学科研究、数字化服务等单位联合攻关,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由此可知,文化遗产保护(  )
A.要具有整体性的思维
B.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
C.彰显出真实性的原则
D.提升了政府治理能力
【解析】选A。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局限于某一部门,而是要协调多个部门,所以要有整体性思维,故选A;“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彰显出真实性的原则”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材料没有涉及政府的治理能力,排除B、C、D。
14.2014年,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20年,中国、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外联合申遗(  )
A.推动了传统贸易方式的复兴
B.增进了国家间相互理解和认同
C.打开了世界贸易发展新格局
D.促进了全球化时代的文明同化
【解析】选B。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马来西亚联合申遗,有利于促进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相互理解和认同,B正确;联合申遗的目的并非推动传统贸易方式的复兴,排除A;联合申遗没有打开世界贸易发展的新格局,排除C;联合申遗促进了全球化时代的文明多样化发展,并非同化,排除D。
15.2022年11月7日,北京市文物局、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主办的“数字传承,链接未来”纪念《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50周年主题活动拉开帷幕,此活动分别展现了几代人对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的保护、创新与传承的故事,同时一系列数字化成果也于当天发布。该活动旨在(  )
A.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B.推动文化遗产和数字化的融合
C.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
D.确保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解析】选B。根据“纪念《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50周年主题活动”可知,通过数字化成果来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推动文化遗产和数字化的融合,B正确;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题干未涉及制度建设,排除C;该活动无法确保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排除D。
16.(2023·徐州高二检测)《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自诞生至今,已经有194个国家批准了该公约,167个国家的897处文化遗产、218处自然遗产、39处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共1 154处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数据截至2022年11月中旬)。这体现了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
A.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B.彰显鲜明的人文价值
C.得到了政府有效保护
D.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
【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等各种类型,很多国家都有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且类型多样,体现了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普遍性和多样性,故选A;材料并未说明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价值,排除B;材料虽有各国批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信息,但无法因此得知各国政府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是有效的,排除C;材料并未涉及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影响,排除D。
17.(2023·连云港高二检测)1999年12月,大足石刻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南山有碑刻题记28件,部分碑文记载了公元13世纪中叶四川东部遭蒙古军队攻掠后的社会政治历史的基本情况。由此可知,该文化遗产(  )
A.蕴含史料价值 B.激扬家国情怀
C.观赏价值突出 D.碑刻类型丰富
【解析】选A。据材料“公元13世纪……情况”可知,大足石刻中的部分碑文对于研究蒙古军队远征南宋的军事斗争状况和社会影响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故选A;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有的价值取向和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蒙古军队攻掠四川属于国内王朝更替战争,不能激扬家国情怀,排除B;观赏价值是景观给予观众的一种美感程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材料只提及大足石刻中的碑刻题记,不能说明碑刻类型丰富,排除D。
二、非选择题(共14分)
18.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反,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庆赐遂行,毋有不当。乃命大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贷,毋失经纪,以初为常。
——《礼记·月令》
材料二  种麦得时,无不善。夏至后七十日,可种宿麦。早种,则虫而有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
——《汜胜之书》
材料三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黄帝内经》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
【解析】根据题干“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中国和世界两个方面分析。对中国而言,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是中国人民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是民众日常生活的重要时间节点,是人们生产、生活、饮食养生乃至思想观念等方面的重要准则,能比较准确地反映自然的律动与节奏,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对世界而言,中国二十四节气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展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利于研究中华文明的演进,有利于中华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有利于增强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答案:理解: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是中国人民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分)二十四节气是民众日常生活的重要时间节点,是人们生产、生活、饮食养生乃至思想观念等方面的重要准则,能比较准确地反映自然的律动与节奏,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4分)
中国二十四节气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展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2分)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利于研究中华文明的演进,有利于中华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有利于增强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6分)十五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30分钟 65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3·南通高二检测)2003年5月《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报道说,人口生态学家威廉·萨瑟兰对6 809种人类语言的濒危程度进行统计后发现:“根据人口规模和下降趋势来看,人类语言的濒危程度比鸟或哺乳动物要大得多。”下列选项中,有助于改变这一状况的是(  )
A.《世界遗产名录》
B.《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C.《世界遗产公约》
D.《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
2.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其突出的普遍价值不仅属于当代人,也属于未来的人类。因此,我们对于世界遗产应(  )
A.大力开发推向市场
B.严格保护封闭保存
C.充分利用适度创新
D.充分保护适度利用
  截至2022年6月11日,中国世界自然遗产数达到14项、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数量均居世界第一。1985-2021年,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年均旅游收入超140亿。这反映了现代中国(  )
A.文物保护立法得到了落实
B.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并举
C.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突出
D.文化事业服务于经济建设
3.(2023·苏州高二检测) 2018年9月启动的“故宫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强调“最大限度保留古建筑的历史信息”“不改变古建筑的文物原状”“在修缮过程中进行古建筑传统修缮技艺传承”三大原则。这体现了对文物古迹保护要遵循的原则是(  )
A.完整性 B.科学性
C.合理性 D.真实性
4.1982年通过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致力于加强对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利用,并以此为根据形成(  )
A.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制度
B.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
C.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
D.《世界遗产名录》保护制度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特点
(1)历史悠久;
(2)专业化、法律制度化、体系化;
(3)渐进性:遗产数量增多、保护范围更广;
(4)全方位:从中央到地方,个人、国家、世界。
5.(2023·南通高二检测)2003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承认全球化和社会变革进程,除了为各群体之间开展新的对话创造条件,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损坏、消失和破坏的严重威胁。据此可知(  )
A.文化保护已成为全球共识
B.民族文化保护必须适应新形势
C.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传承
D.全球化需要统一文化价值标准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增加了线性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忆遗产三种遗产项目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延伸。我国有多项遗产列入其中(如表),这一做法(  )
遗产种类 中国入选的典型代表
线性文化遗产 丝绸之路、大运河……
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曲、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
记忆遗产 清代科举大金榜、《本草纲目》、南京大屠杀档案、甲骨文……
A.体现了中国文化领先世界
B.维护了文化遗产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C.提升了文化遗产的真实性
D.展现了中国保护文化遗产的坚定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有助于加强对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认识。
7.2017年,山东泰安市人大常委会就《泰山生态保护条例》作出说明:“最初这部法规的题目由《泰山管理条例》更改为《泰山生态保护条例》……不仅限于对泰山自然环境资源的保护,还包括文化文物、人文历史等方面。”这一法规的出台(  )
A.遵循文物古迹保护的真实性原则
B.反映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C.有助于提升自然遗产的经济效益
D.强化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法治屏障
8.下图为《世界遗产名录》中阿尔及利亚的著名岩画《人与巨牛》,画面前是几位妇女,她们在做着舞蹈、嬉戏的动作,其身后静立着一头巨牛。该画作(  )
A.说明原始农业起源于北部非洲地区
B.反映出牛耕技术在当地的普遍使用
C.真实还原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场景
D.体现了历史价值和艺术审美的融合
9.法国将国家及公共机构所有的历史古迹低价对外开放;对个人所拥有的历史古迹,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其对外开放;设立免费参观日、文化遗产日、25岁以下的公民以及教师可免费参观文化遗产等。这些做法(  )
A.体现了国家福利制度的优势
B.开发利用了历史文化遗产
C.开创国家创办博物馆的先河
D.提升了全体公民文化素养
10.“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考古遗存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注释历史最好的“活字典”。下列遗产的特色与其价值对应正确的是(  )
A.长城、运河等遗产——沟通南北经济与文化
B.孔庙、太庙、故宫等建筑——彰显文化传承
C.西藏布达拉宫等边陲明珠——见证商业精神
D.敦煌莫高窟等丝路的宝藏——明清文明见证
  2022年8月7日,在2022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话会上,宣布推荐“北京中轴线”作为我国2024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经过700年的城市发展建设,如今中轴线串起了3处世界遗产、1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4处各级文物。可见“中轴线”(  )
A.是古代君主专制强化产物
B.承载了中华历史文化
C.是北京城独有的都城模式
D.始建于明朱棣的迁都
11.2020年6月,按照1∶1比例复制的云冈石窟“音乐窟”在浙江大学正式落成,这是首例可移动3D打印复制洞窟。它再现了“音乐窟”的石窟形制、精美造像,甚至连石窟历经千年风化的痕迹都清晰可见。这表明(  )
A.文物保护与现代教育相融合成为趋势
B.现代信息技术助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C.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
D.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
12.下面是四幅世界文化遗产的图片。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地域文化的继承性
B.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C.古代文化的宗教性
D.中外文化的互补性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3.(2023·南京高二检测)2008年,我国政府决定启动影印《四库全书》文化工程,全程参与这项重大文化工程的专家、学者、手工艺人达500余名。2022年,四川省三星堆遗址祭祀区的发掘工作,集中了近40家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多学科研究、数字化服务等单位联合攻关,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由此可知,文化遗产保护(  )
A.要具有整体性的思维
B.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
C.彰显出真实性的原则
D.提升了政府治理能力
14.2014年,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20年,中国、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外联合申遗(  )
A.推动了传统贸易方式的复兴
B.增进了国家间相互理解和认同
C.打开了世界贸易发展新格局
D.促进了全球化时代的文明同化
15.2022年11月7日,北京市文物局、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主办的“数字传承,链接未来”纪念《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50周年主题活动拉开帷幕,此活动分别展现了几代人对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的保护、创新与传承的故事,同时一系列数字化成果也于当天发布。该活动旨在(  )
A.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B.推动文化遗产和数字化的融合
C.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
D.确保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16.(2023·徐州高二检测)《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自诞生至今,已经有194个国家批准了该公约,167个国家的897处文化遗产、218处自然遗产、39处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共1 154处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数据截至2022年11月中旬)。这体现了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
A.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B.彰显鲜明的人文价值
C.得到了政府有效保护
D.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
17.(2023·连云港高二检测)1999年12月,大足石刻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南山有碑刻题记28件,部分碑文记载了公元13世纪中叶四川东部遭蒙古军队攻掠后的社会政治历史的基本情况。由此可知,该文化遗产(  )
A.蕴含史料价值 B.激扬家国情怀
C.观赏价值突出 D.碑刻类型丰富
二、非选择题(共14分)
18.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反,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庆赐遂行,毋有不当。乃命大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贷,毋失经纪,以初为常。
——《礼记·月令》
材料二  种麦得时,无不善。夏至后七十日,可种宿麦。早种,则虫而有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
——《汜胜之书》
材料三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黄帝内经》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十五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含解析)2024-2025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