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40分钟 80分)
【基础全面练】
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某学校历史兴趣小组为了探究某一古代文明,利用假期考察了桑奇大塔,阅读了史诗《摩诃婆罗多》。该文明 ( )
A.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
B.以金字塔为宗教活动的场所
C.吸收了中华文化的精华
D.推动佛教文化渗入东南亚地区
【解析】选D。根据材料“桑奇大塔”“《摩诃婆罗多》”,可知该文明是古印度文明,佛教发源于印度,佛教文化更是渗入东南亚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故选D;深受拜占庭文化影响的是俄罗斯文明而非印度文明,排除A;以金字塔为宗教活动场所的是美洲印第安文明而非印度文明,排除B;吸收中华文化精华的代表国家为日本和朝鲜,而非印度,排除C。
2.古印度《摩奴法典》规定当婆罗门作伪证时,只判处流放;而当后三个种姓的人作伪证时,既要缴付罚金,又要处以流放。这一规定旨在 ( )
A.维护封君封臣体制
B.保护私有财产
C.稳定既有社会秩序
D.增加财政收入
【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不同种姓同罪异罚,以维护种姓制度,有利于稳定既有社会秩序,故选C;封君封臣体制是中古西欧的政治制度,排除A;材料强调维护种姓制度,而非保护私有财产,排除B;增加财政收入是对材料的曲解,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
3.佛教认为人生是一种苦难,苦难源自人的追求,不论何种种姓,只要坚信佛教并身体力行地实践佛教的主张,就能够得到解脱。佛教的主张旨在 ( )
A.彰显人文主义 B.缓和社会矛盾
C.维护种姓制度 D.实现人人平等
【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佛教要求人们消灭欲望,忍耐顺从,刻苦修行,以求解脱,这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故选B;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与材料不符,排除A;佛教主张众生平等,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种姓制度,排除C;实现人人平等在材料中未体现,也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
【深化点拨】
佛教创建之初,倡导“众生平等”,不排斥低种姓成员加入佛教,力图在宗教领域打破各种姓间的严格界限,因此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传播迅速,信徒激增。
4.“零”的出现是数学史上一大创造,其最早名称Sunya (梵文),汉语音译为“舜若”,意译为“空”。据此可知“零” ( )
A.是古代印度人发明的
B.很早就传入了中国
C.深刻影响了印度生活
D.是佛教的核心理念
【解析】选A。“零”的概念源自梵文,汉语翻译“零”时借用佛教教义意译,反映出“零”是古代印度人发明的,A正确;B、C、D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5.(2023·苏州高二检测)15世纪中期,朝鲜王朝组织编纂《高丽史》,按照“世家”“列传”“志”“年表”等体例进行编写,较详细地记载了高丽王朝时期重要人物的事迹和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是研究高丽王朝历史的重要典籍。这说明 ( )
A.文献史料的记载真实可信
B.朝鲜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
C.朝鲜开始与中国建立联系
D.高丽王朝史学成就非常高
【解析】选B。据材料“世家”“列传”“志”“年表”可知,这是按纪传体的模式编写的,朝鲜王朝史书的编写受到了中国史书编写体例的影响,故选B;文献史料的记载真实可信的说法太绝对,排除A;据所学可知,朝鲜很早就与中国建立了联系,排除C;据材料“组织编纂《高丽史》,按照……体例进行编写”可知,体现的是朝鲜史书的编纂受到中国的影响,“高丽王朝史学成就非常高”与主旨不符,排除D。
6.据朝鲜《三国史记》记载,新罗一个叫子玉的人被提拔做官,被人质疑其出身较低但因曾“入大唐为学生”终得重用。这反映出新罗 ( )
A.政治制度存在缺陷
B.学习唐朝选官制度
C.深受儒家文化影响
D.国君心慕中华文化
【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子玉终得重用的原因是曾“入大唐为学生”,这反映出唐朝时期新罗高度认可入唐学习的学生,即认可唐朝文化,而唐朝时期的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故选C;材料反映了新罗对唐朝文化的态度,与其自身政治制度的优缺点无直接关系,排除A;材料并未直接说明选官制度,排除B;D结论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
7.如图体现了中世纪以来日本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这一文化的两大源头是 ( )
A.神道和佛教 B.幕府和武士
C.神灵和天皇 D.唐风和西风
【解析】选A。题干图片体现的是日本12世纪以后形成的武士道,它是神道融合了佛教等外来文化而形成的,故选A。从图片中无法看出幕府的信息,排除B;神灵和天皇是神道发展的原因,排除C;武士道的形成与唐朝和西方对日本的影响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D。
8.以下是某同学的资料卡片
4世纪末,儒家的《论语》等经书被带到日本
6世纪以后,儒学在日本贵族之间传播
7世纪初,日本圣德太子制定了受儒学影响的《十七条宪法》
13世纪时,日本僧人从中国带回理学,在民众中得到传播和发展
上述史实反映了 ( )
A.古代日本没有形成本土文化
B.中华文化对古代日本影响深远
C.日本对中国文化全方位吸收
D.儒学对日本上层社会影响广泛
【解析】选B。据材料信息可知,从公元4世纪末到13世纪,儒学传入日本并广泛传播,这说明中华文化对古代日本影响深远,故选B;古代日本没有形成本土文化说法错误,排除A;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吸收是有选择地吸收,不是全方位吸收,排除C;儒学对日本上层社会影响广泛反映了材料的一部分内容,不全面,排除D。
9.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关于秘鲁和中美洲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从形成到西班牙人入侵这段漫长的时期内,所有证明这些地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或接触的实物或记录,都是不可靠的。”该学者意在说明 ( )
A.美洲地区不同文明独立发展
B.美洲文明的发展较缓慢
C.美洲文明发展缺乏历史依据
D.中美洲文明落后的原因
【解析】选A。新航路开辟之前,美洲内部的诸文明之间处于相互隔绝的状态,说明美洲地区不同文明独立发展,A正确;材料未体现美洲文明发展速度,也未涉及中美洲文明落后的原因,排除B、D;该学者意在说明美洲地区不同文明独立发展,C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
【补偿训练】
根据日本作家丸山清子《源氏物语与白氏文集》统计,《源氏物语》中引用中国古典文学典籍185处。其主要原因是 ( )
A.日本人民虚心好学
B.中国文化的先进性
C.中日关系交往密切
D.疆域邻近交通便利
【解析】选B。《源氏物语》中大量引用中国古典文学典籍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文化具有先进性,故选B。日本人民虚心好学、中日关系交往密切和中日疆域邻近交通便利,只是客观因素,都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A、C、D。
10.(2023·苏州高二检测)某校历史兴趣小组为了探究某一古代文明,利用假期考察了长达数千千米的驿道和位于安第斯山脉上的古城马丘比丘,观察了用于记事的结绳,收集了帝国如何管理四大政区的资料。该文明 ( )
A.有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
B.发明了“浮动园地”
C.制定了太阳历和太阴历
D.是欧洲文化的源头
【解析】选C。根据材料“长达数千千米的驿道……古城马丘比丘”“记事的结绳”“四大政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文明是印加文明,印加人还会使用麻醉剂,制定了太阳历和太阴历,故选C;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是西亚的《吉尔伽美什》,发明了“浮动园地”的是阿兹特克人,欧洲文化的源头是古希腊、罗马文化,均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B、D。
11.(2023·盐城高二检测)这一文明没有统一的帝国,全盛期分成数以百计的城邦。他们所建造的宗教性建筑,最早由一些简单的土坟组成,后来演化为金字塔。他们的农业以玉米为主,没有牛马猪羊,也没有出现畜牧业的痕迹。这一文明是 ( )
A.古希腊文明 B.古埃及文明 C.玛雅文明 D.印加文明
【解析】选C。由“农业以玉米为主”可知,这一文明指的是美洲地区的某个文明,排除A、B;再由“没有统一的帝国”“数以百计的城邦”“金字塔”“没有牛马猪羊”“没有出现畜牧业”等信息可得,该文明应该是美洲的玛雅文明,故选C,排除D。
12.阿兹特克雕刻艺术中成就最高的是帝国用于祭祀和纪念重大历史事件的大型雕刻,它们借助巨大的规模、繁缛的象征图案、旺盛的生命力和狂热的宗教感情产生一种感染力。这种艺术风格的形成缘于 ( )
A.政教合一的体制环境
B.高度发达的生产力
C.高超的艺术审美能力
D.对外扩张的好战心
【解析】选A。阿兹特克的雕刻艺术与祭祀有关,渗透着狂热的宗教感情,这缘于阿兹特克政教合一的体制环境,故选A;“高度发达”说法错误,排除B;具有高超的艺术审美能力不一定能雕刻出高超的艺术品,排除C;材料未体现对外扩张,排除D。
【综合应用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13.(2023·无锡高二检测)如果以时间和语言区域划分,印度可分为吠陀文化、雅利安文化、达罗毗荼文化、阿萨姆文化等。如果按宗教派别区分有婆罗门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基督教文化、锡克教文化等。上述材料旨在说明印度文化具有 ( )
A.宗教性 B.统一性
C.多样性 D.世界性
【解析】选C。据材料“时间和语言……宗教派别”可知,印度文化存在着时间和语言区域以及宗教派别上的差异,故选C;据材料“吠陀文化、雅利安文化、达罗比荼文化、阿萨姆文化”可知,印度文化也存在着时间和语言区域上的差异,宗教性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信息,排除A;据材料“时间和语言……宗教派别”可知,印度文化的差异性明显,统一性与史实不符,排除B;据所学可知,印度文化的形成具有自身的特点,材料并未体现其对外来文明的吸收或者是对其他文明的影响,世界性与主旨不符,排除D。
14.有学者认为,“印度有些地区和世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有些地方还固守着传统”“印度社会民主制度与宗教传统、寺庙圣所与科学基地、理性与迷茫都是那么对立地、难以理解地交织在一起,这是印度文化奇异的景观”。这反映印度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 ( )
A.传统性与现代性结合
B.本土性与世界性结合
C.宗教性与科学性结合
D.多样性与包容性结合
【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印度存在“发达”和“传统”“民主制度与宗教传统”“寺庙圣所与科学基地”“理性与迷茫”等多个层面的文化对立与交织,这反映印度文化具有多样性与包容性的特点,故选D;传统性与现代性结合、宗教性与科学性结合只是材料部分信息,并非其最突出的特点,排除A、C;材料并未强调印度文化的世界性,排除B。
15.“田乐”原是日本农民插秧时的祭神歌舞,经传播、提炼发展为中世纪重要的戏剧“能乐”,后又经武士文化人加工,变为武家必赏的高雅艺术。此外,诸如“狂言”“连歌”“祇园祭典”以及“御伽草子”等都存在大同小异的变迁过程。这说明 ( )
A.民族文化形成于人民的劳动实践
B.民族文化的源泉植根于民族群众
C.中世纪是日本传统文化复兴时代
D.武士阶层在中世纪后期地位提高
【解析】选B。以“田乐”为代表的日本传统文化立足于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后经不同时期社会各阶层的改造加工,成为日本新的文化艺术,这说明日本民族文化的源泉植根于民族群众,故选B;日本的民族文化最早源自人民的劳动实践,但是也经历了后期的加工改造,排除A;中世纪日本主要通过学习周边国家文化来改造本国传统文化,排除C;中世纪后期武士阶层是领主维持统治秩序的工具,武士文化只是统治阶层控制武士的工具,排除D。
16.646年1月1日,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载,帝道唯一”,效仿唐朝制度实行“八省百官”制和“国郡里”制,对官吏实行“食封”和“俸禄”。这表明日本 ( )
A.树立了天皇的绝对权威
B.建立了完备的中央集权行政体制
C.全面效仿唐朝政治制度
D.王室积极谋求中日国家对等关系
【解析】选B。由材料“‘八省百官’制”“‘国郡里’制”“食封”“俸禄”等信息可知,日本效仿唐朝中央集权官僚体制,建立了完备的中央集权行政体制,故选B;A并非材料的主旨,排除;C“全面效仿”说法绝对化,排除;材料无法体现王室对中日关系的立场和态度,排除D。
17.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传下来的大襟右衽、交领、宽袍大袖、博衣大带的这种服饰,延续于夏、商、周,直至元、明,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对此,较全面的认识是 ( )
A.服饰文化包含了人类文化总和
B.以中国服饰为中心形成了东亚文化圈
C.服饰文化体现着落后影响先进
D.服饰文化既具传承性又具区域影响性
【解析】选D。从材料可以看出,黄帝创造的服饰文化对后世有直接的影响,不仅对中国影响深远,也影响了中国周边的日本、朝鲜等国,这说明服饰文化具有传承性和区域影响性,故选D。A、B说法偏激,排除;C说法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落后影响先进,排除。
18.在印加帝国蒂亚瓦纳科遗址中,还保存着卡拉萨萨亚神庙和由巨石砌成的太阳门。每年9月22日正午的阳光必径直穿过太阳门;门上刻有花纹,上一排为完整的金星历,预算50年的运转值与实际情况只差7秒钟。这主要反映了印加人 ( )
A.虔诚的宗教信仰
B.掌握了丰富的科学知识
C.天文学知识领先世界
D.已经建立了近代科学体系
【解析】选B。题干中主要强调的是金星历的精确性等,由此可知印加人掌握了丰富的科学知识,故B正确;题干主旨不是强调宗教信仰,故A错误;题干中未将印加人与世界其他民族比较,无法得出其天文学知识领先世界的结论,故C错误;近代科学体系建立的标志是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故D错误。
19.图一、图二分别为埃及最高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由打磨整齐的巨石堆砌而成,高度近140米,建于公元前26世纪)和美洲最高的金字塔(提卡尔神庙金字塔,由石灰岩堆砌而成,高度约70米,建于公元8世纪)。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 ( )
A.世界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B.区域文明发展兼具共性和个性
C.金字塔建筑都承担祭祀的功能
D.古埃及科技水平高于古代美洲
【解析】选B。非洲和美洲均有金字塔,但是二者在高度、制作过程及功能上却有不同,说明的是区域文明发展兼具共性和个性,B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区域文明,非世界文化,排除A;与埃及人把金字塔作为陵墓不同,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在塔顶建起祭祀神灵的神庙,祭司也在塔上观察天象,排除C;金字塔不能代表当时的科技水平,排除D。
二、非选择题(共23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一般认为,文化的共性通常由语言、价值观、体制、宗教和祖先等方面体现出来。亚洲东部的中国、朝鲜半岛、日本的历史文化有许多共同的地方,突出表现在汉字文化、儒家思想、律令制度、大乘佛教四个方面。这些共同点的基础是汉字文化,因为儒家思想、律令制度和大乘佛教都以汉字作为其信息的承载工具。“人们用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观、习俗和体制来界定自己。”所以相当一部分人把东亚的中、朝(包括现在朝鲜和韩国)、日、越称作“汉字文化圈”。
材料二 中、朝两国因地理环境及其历史发展形成了相近的君主专制政体。在中国,自秦汉实行“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而朝鲜在中国的影响下,早在李朝之前1 200多年,就已是中央集权制社会。如三国时期的新罗,受唐朝影响,在地方实行郡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并最终统一朝鲜半岛。日本虽然因圣德太子崇尚中国的礼治而推行改革,实施“公地公民”制,确立中央集权制度,但是,其政治体制、经济制度与中、朝两国有很大不同。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吴祖鲲、商学君
《东亚文化格局:演变与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古时期东亚文化格局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古代朝鲜、日本两国历史发展的异同点。(9分)
【解析】第(1)题特点,根据材料一“所以相当一部分人把东亚的中、朝(包括现在朝鲜和韩国)、日、越称作‘汉字文化圈’”“这些共同点的基础是汉字文化,因为儒家思想、律令制度和大乘佛教都以汉字作为其信息的承载工具”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
第(2)题异同点,根据材料一“因为儒家思想、律令制度和大乘佛教都以汉字作为其信息的承载工具”、材料二“中、朝两国因地理环境及其历史发展形成了相近的君主专制政体”“如三国时期的新罗,受唐朝影响,在地方实行郡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并最终统一朝鲜半岛”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分析归纳相同点。根据材料二“三国时期的新罗,受唐朝影响,在地方实行郡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并最终统一朝鲜半岛”并结合所学可分析朝日两国历史发展的不同点。
答案:(1)特点: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导的东亚文化圈;日本、朝鲜、越南等国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4分)
(2)同:都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政治上都进行了改革,推行中央集权制度;都经历了长期的分裂割据时期等。
异:日本经历了较长的幕府统治时期,武士阶层地位突出;新罗最终统一朝鲜半岛,并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国家。(9分,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过去,尽管一些学者认为气候干旱可能导致玛雅文明突然崩溃,但是由于缺乏测年精度较高以及分辨率较高的古气候记录,这种观点很少受到重视。随着测年精度的提高、不同时间尺度分辨率气候演化序列的建立,一种新的气候变化模式逐渐显露出来,对全新世气候突变现象认识不断深入,气候环境因素在古代文明衰落过程中的作用逐渐得到重视和肯定。据对尤卡坦半岛一个湖泊内沉积物的研究,公元800—1000年是该地区最为干旱的时期,而这恰好对应着玛雅文明的衰落时期。
——摘编自吴文祥、胡莹、周扬
《气候突变与古文明衰落》
根据材料,指出学界对“气候环境因素在玛雅文明衰落中的作用”认识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解析】第一问变化,据材料“认为气候干旱可能导致玛雅文明突然崩溃,但是由于缺乏测年精度较高以及分辨率较高的古气候记录,这种观点很少受到重视”“气候环境因素在古代文明衰落过程中的作用逐渐得到重视和肯定”等信息可分析归纳“变化”。第二问原因,据材料“随着测年精度的提高、不同时间尺度分辨率气候演化序列的建立”“对全新世气候突变现象认识不断深入”“对尤卡坦半岛一个湖泊内沉积物的研究,公元800—1000年是该地区最为干旱的时期,而这恰好对应着玛雅文明的衰落时期”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研究者、技术和考古等角度分析归纳“原因”。
答案:变化:由忽视到重视和肯定。(2分)
原因:研究者思维惯性的影响;测年精度的提高;不同时间尺度分辨率气候演化序列的建立;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的深入;考古成果的印证。(8分)五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40分钟 80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某学校历史兴趣小组为了探究某一古代文明,利用假期考察了桑奇大塔,阅读了史诗《摩诃婆罗多》。该文明 ( )
A.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
B.以金字塔为宗教活动的场所
C.吸收了中华文化的精华
D.推动佛教文化渗入东南亚地区
2.古印度《摩奴法典》规定当婆罗门作伪证时,只判处流放;而当后三个种姓的人作伪证时,既要缴付罚金,又要处以流放。这一规定旨在 ( )
A.维护封君封臣体制
B.保护私有财产
C.稳定既有社会秩序
D.增加财政收入
3.佛教认为人生是一种苦难,苦难源自人的追求,不论何种种姓,只要坚信佛教并身体力行地实践佛教的主张,就能够得到解脱。佛教的主张旨在 ( )
A.彰显人文主义 B.缓和社会矛盾
C.维护种姓制度 D.实现人人平等
佛教创建之初,倡导“众生平等”,不排斥低种姓成员加入佛教,力图在宗教领域打破各种姓间的严格界限,因此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传播迅速,信徒激增。
4.“零”的出现是数学史上一大创造,其最早名称Sunya (梵文),汉语音译为“舜若”,意译为“空”。据此可知“零” ( )
A.是古代印度人发明的
B.很早就传入了中国
C.深刻影响了印度生活
D.是佛教的核心理念
5.(2023·苏州高二检测)15世纪中期,朝鲜王朝组织编纂《高丽史》,按照“世家”“列传”“志”“年表”等体例进行编写,较详细地记载了高丽王朝时期重要人物的事迹和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是研究高丽王朝历史的重要典籍。这说明 ( )
A.文献史料的记载真实可信
B.朝鲜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
C.朝鲜开始与中国建立联系
D.高丽王朝史学成就非常高
6.据朝鲜《三国史记》记载,新罗一个叫子玉的人被提拔做官,被人质疑其出身较低但因曾“入大唐为学生”终得重用。这反映出新罗 ( )
A.政治制度存在缺陷
B.学习唐朝选官制度
C.深受儒家文化影响
D.国君心慕中华文化
7.如图体现了中世纪以来日本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这一文化的两大源头是 ( )
A.神道和佛教 B.幕府和武士
C.神灵和天皇 D.唐风和西风
8.以下是某同学的资料卡片
4世纪末,儒家的《论语》等经书被带到日本
6世纪以后,儒学在日本贵族之间传播
7世纪初,日本圣德太子制定了受儒学影响的《十七条宪法》
13世纪时,日本僧人从中国带回理学,在民众中得到传播和发展
上述史实反映了 ( )
A.古代日本没有形成本土文化
B.中华文化对古代日本影响深远
C.日本对中国文化全方位吸收
D.儒学对日本上层社会影响广泛
9.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关于秘鲁和中美洲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从形成到西班牙人入侵这段漫长的时期内,所有证明这些地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或接触的实物或记录,都是不可靠的。”该学者意在说明 ( )
A.美洲地区不同文明独立发展
B.美洲文明的发展较缓慢
C.美洲文明发展缺乏历史依据
D.中美洲文明落后的原因
根据日本作家丸山清子《源氏物语与白氏文集》统计,《源氏物语》中引用中国古典文学典籍185处。其主要原因是 ( )
A.日本人民虚心好学
B.中国文化的先进性
C.中日关系交往密切
D.疆域邻近交通便利
10.(2023·苏州高二检测)某校历史兴趣小组为了探究某一古代文明,利用假期考察了长达数千千米的驿道和位于安第斯山脉上的古城马丘比丘,观察了用于记事的结绳,收集了帝国如何管理四大政区的资料。该文明 ( )
A.有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
B.发明了“浮动园地”
C.制定了太阳历和太阴历
D.是欧洲文化的源头
11.(2023·盐城高二检测)这一文明没有统一的帝国,全盛期分成数以百计的城邦。他们所建造的宗教性建筑,最早由一些简单的土坟组成,后来演化为金字塔。他们的农业以玉米为主,没有牛马猪羊,也没有出现畜牧业的痕迹。这一文明是 ( )
A.古希腊文明 B.古埃及文明 C.玛雅文明 D.印加文明
12.阿兹特克雕刻艺术中成就最高的是帝国用于祭祀和纪念重大历史事件的大型雕刻,它们借助巨大的规模、繁缛的象征图案、旺盛的生命力和狂热的宗教感情产生一种感染力。这种艺术风格的形成缘于 ( )
A.政教合一的体制环境
B.高度发达的生产力
C.高超的艺术审美能力
D.对外扩张的好战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13.(2023·无锡高二检测)如果以时间和语言区域划分,印度可分为吠陀文化、雅利安文化、达罗毗荼文化、阿萨姆文化等。如果按宗教派别区分有婆罗门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基督教文化、锡克教文化等。上述材料旨在说明印度文化具有 ( )
A.宗教性 B.统一性
C.多样性 D.世界性
14.有学者认为,“印度有些地区和世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有些地方还固守着传统”“印度社会民主制度与宗教传统、寺庙圣所与科学基地、理性与迷茫都是那么对立地、难以理解地交织在一起,这是印度文化奇异的景观”。这反映印度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 ( )
A.传统性与现代性结合
B.本土性与世界性结合
C.宗教性与科学性结合
D.多样性与包容性结合
15.“田乐”原是日本农民插秧时的祭神歌舞,经传播、提炼发展为中世纪重要的戏剧“能乐”,后又经武士文化人加工,变为武家必赏的高雅艺术。此外,诸如“狂言”“连歌”“祇园祭典”以及“御伽草子”等都存在大同小异的变迁过程。这说明 ( )
A.民族文化形成于人民的劳动实践
B.民族文化的源泉植根于民族群众
C.中世纪是日本传统文化复兴时代
D.武士阶层在中世纪后期地位提高
16.646年1月1日,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载,帝道唯一”,效仿唐朝制度实行“八省百官”制和“国郡里”制,对官吏实行“食封”和“俸禄”。这表明日本 ( )
A.树立了天皇的绝对权威
B.建立了完备的中央集权行政体制
C.全面效仿唐朝政治制度
D.王室积极谋求中日国家对等关系
17.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传下来的大襟右衽、交领、宽袍大袖、博衣大带的这种服饰,延续于夏、商、周,直至元、明,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对此,较全面的认识是 ( )
A.服饰文化包含了人类文化总和
B.以中国服饰为中心形成了东亚文化圈
C.服饰文化体现着落后影响先进
D.服饰文化既具传承性又具区域影响性
18.在印加帝国蒂亚瓦纳科遗址中,还保存着卡拉萨萨亚神庙和由巨石砌成的太阳门。每年9月22日正午的阳光必径直穿过太阳门;门上刻有花纹,上一排为完整的金星历,预算50年的运转值与实际情况只差7秒钟。这主要反映了印加人 ( )
A.虔诚的宗教信仰
B.掌握了丰富的科学知识
C.天文学知识领先世界
D.已经建立了近代科学体系
19.图一、图二分别为埃及最高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由打磨整齐的巨石堆砌而成,高度近140米,建于公元前26世纪)和美洲最高的金字塔(提卡尔神庙金字塔,由石灰岩堆砌而成,高度约70米,建于公元8世纪)。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 ( )
A.世界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B.区域文明发展兼具共性和个性
C.金字塔建筑都承担祭祀的功能
D.古埃及科技水平高于古代美洲
二、非选择题(共23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一般认为,文化的共性通常由语言、价值观、体制、宗教和祖先等方面体现出来。亚洲东部的中国、朝鲜半岛、日本的历史文化有许多共同的地方,突出表现在汉字文化、儒家思想、律令制度、大乘佛教四个方面。这些共同点的基础是汉字文化,因为儒家思想、律令制度和大乘佛教都以汉字作为其信息的承载工具。“人们用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观、习俗和体制来界定自己。”所以相当一部分人把东亚的中、朝(包括现在朝鲜和韩国)、日、越称作“汉字文化圈”。
材料二 中、朝两国因地理环境及其历史发展形成了相近的君主专制政体。在中国,自秦汉实行“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而朝鲜在中国的影响下,早在李朝之前1 200多年,就已是中央集权制社会。如三国时期的新罗,受唐朝影响,在地方实行郡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并最终统一朝鲜半岛。日本虽然因圣德太子崇尚中国的礼治而推行改革,实施“公地公民”制,确立中央集权制度,但是,其政治体制、经济制度与中、朝两国有很大不同。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吴祖鲲、商学君
《东亚文化格局:演变与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古时期东亚文化格局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古代朝鲜、日本两国历史发展的异同点。(9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过去,尽管一些学者认为气候干旱可能导致玛雅文明突然崩溃,但是由于缺乏测年精度较高以及分辨率较高的古气候记录,这种观点很少受到重视。随着测年精度的提高、不同时间尺度分辨率气候演化序列的建立,一种新的气候变化模式逐渐显露出来,对全新世气候突变现象认识不断深入,气候环境因素在古代文明衰落过程中的作用逐渐得到重视和肯定。据对尤卡坦半岛一个湖泊内沉积物的研究,公元800—1000年是该地区最为干旱的时期,而这恰好对应着玛雅文明的衰落时期。
——摘编自吴文祥、胡莹、周扬
《气候突变与古文明衰落》
根据材料,指出学界对“气候环境因素在玛雅文明衰落中的作用”认识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五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含解析)2024-2025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