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第四单元同步测试习题(答案)

第四单元测试
1.《南齐书 州郡志》载:“时百姓遭难,流移此境(南方),流民多庇大姓以为客。(东晋)元帝太(大)兴四年(321年),诏以流民失籍,使条名上有司,为给客制度。”这一制度的制定意在(  )
A.打击豪门地主 B.限制土地兼并
C.缓解财政困难 D.调和社会矛盾
2.《资治通鉴》有载:“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混水)击之。……秦兵遂溃……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死者什七、八”。这场战役(  )
A.成就了晋国的春秋霸业 B.激发了秦国的商鞅变法
C.加剧了北方的民族矛盾 D.加速了南北的统一进程
3.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的绝对优势,通过了恢复中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的提案。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
A.标志着中国外交已经走向成熟
B.动摇了美国世界霸主地位
C.利于提高发展中国家国际地位
D.加速了两极格局走向瓦解
4.有学者称赞某个历史人物的作为:“廓清了东西方海上交通道路,沟通了东西方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完成了中国对外交往从陆路向海路的重大转折”,“增进了当时中国对国外的了解”,“在中外文明交流史上谱写了崭新的篇章”。他赞扬的应是(  )
A.玄奘B.戚继光C.郑和D.林则徐
5.中世纪晚期,一位驻罗马的日耳曼使节在呈给王侯的一封信里写道:“贪婪在罗马教廷里主宰一切,并且天天都有新花样……向日耳曼人诈取金钱……因而引起许多咆哮与愤怒。”材料可以用来解释(  )
A.宗教改革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B.文艺复兴对日耳曼地区的影响
C.宗教改革发端于德意志的缘由
D.德意志的分裂助长了教会贪婪
6.宗教改革时期欧洲出现了路德宗、加尔文宗、安立甘宗等宗派,还有从这些宗派中不断分化出来的更多宗派。这些宗派统称为新教,英文为Protestantism,字根是Protest,中文译为“抗议、反对”。历史上的宗教改革(  )
A.反对德意志的教皇 B.反对信仰基督教
C.反对罗马教廷权威 D.反对欧洲君主制
7.20世纪50年代,在某外交思想指导下,中印友好之风吹遍了两国广袤大地。中缅妥善解决了边界问题。该思想还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这个思想是(  )
A.一边倒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
D.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8.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世界各国建交的又一次高潮。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上海《联合公报》。这标志着(  )
A.新中国开始独立自主的外交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9.1954年中缅印三国倡导确立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该原则最初并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与支持,但目前已经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该原则对当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益经验是(  )
A.通过双边协商谈判解决国际争端
B.消除掉不同国家之间的分歧
C.重视强化已有的地缘性区域关系
D.努力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
10.格劳秀斯在《战争与和平法》中写道:“根据一般规则:本人是处理自己事务的最佳裁断者,因而拥有发动战争之权力的人,乃是唯一拥有结和约之权力的人。由此推导,公战能够由各方主权者单独发动,在王权政制下这种权力理所当然属于君主。”材料的核心内容为(  )
A.君主制定条约可以保证世界的和平B.强调了主权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主体地位
C.确认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D.开创了通过谈判达成协议来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11.1955年,在躲过克什米尔公主号暗杀事件后,周恩来不畏艰险出席万隆会议,在会议进程中数次力挽狂澜,将会议一步一步引向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精神的胜利。这体现出(  )
A.亚非国家的分歧不可调和
B.西方国家在外交上孤立中国
C.部分亚非国家的观念落后
D.中国政府的外交智慧
12.据《史记》记载,汉武帝多次派使节携带大量钱财布帛出使西域诸国。在大宛国一带,“以蒲陶(葡萄)为酒……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萄(葡萄)、苜蓿极望”。这一记载反映了(  )
A.葡萄、苜蓿种植已普及 B.政治交往促进经济交流
C.西汉社会风俗发生变化 D.“丝绸之路”完全形成
13.1961年一篇题目为《老挝和不幸的城市》的社论,说日内瓦是“一个不幸的城市”,理由是:七年前的一次会议,“我们(指美国人)曾经在这里勉强地同中国共产党坐在一起”。这会议是(  )
A.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
B.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基本方针
C.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达成了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决议
14.“草木皆兵”这一成语出自《晋书》对于一场发生在东晋与前秦之间战争的记载:“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就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材料中涉及的战争是(  )
A.赤壁之战B.淝水之战C.楚汉战争D.牧野之战
15.《剑桥中国晚清史》写道:左宗棠的远征是中华帝国最后一次向“西域”的大举征伐。他本人把他的武功比隆于汉唐两代。另外,这是一场中国人的种族战争,可比之于清代中叶或唐代的远征。对于这次“远征”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②他确定了“先南后北,急进缓战”的策略
③在伊犁建立抗俄军事基地
④根据左宗棠的建议,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
A.①②B.①③④C.①④D.①②④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18-1648年发生了席卷整个欧洲的三十年战争,战后缔结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和确立了国家主权、国家独立、维护和平、协商解决争执等一系列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使国际法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宣告了近代国际法的产生。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法国资产阶级政府为对抗一些欧洲国家的干涉,提出了国家基本权利与义务的概念、国家主权原则、领土完整原则、不干涉内政原则、在战争中贯彻人道主义原则等等,它们成为近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和制度。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又召开了一系列会议,签定了一系列国际条约,这些条约规定了许多国际法的原则,进一步扩大了国际法的领城。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国家又提出了一系列的国际原则,例如,保护关系、势力范围、合法干涉、领事裁判权制度、租界、租借地等等,这些规定使资本主义初期确立的一些进步原则和规则名存实亡。
——摘编自陈文学《国际法对战争及使用武力的规范》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国际法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近代国际法进行评价。
答案:1-5ACCCC 6-10CBCDB 11-15DBDBC
16(1)背景:宗教改革;民族国家的发展;欧洲国家间矛盾激化。
(2)评价:①有利于协调欧洲国家间的关系;
②为后来国际关系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③后期具有很强的大国强权色彩和殖民色彩。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第四单元同步测试习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