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四单元 检测试题(含解析) 2024-2025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四单元 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在祖制不可变,天意不可逆的政治思想影响下,明朝有阁臣上疏:“天下大器,帝王大福,器久则必敝,福盛则必衰。”因此“天变之时”,阁臣应用票拟、辞职、劝谏、拒不草拟诏书等办法以“抗衰”。明朝阁臣的这些主张(  )
A.促使中央决策执行效能显著提升
B.致使专制皇权得到空前加强
C.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调节君主政治
D.表明内阁阁臣左右君主决策
2.随郑和出行的马欢等人著有《瀛涯胜览》等书,记载了沿途各国自然和人文状况。这说明郑和下西洋(  )
A.丰富了国人的海外知识
B.次数多且船队规模浩大
C.提高明朝的地位和威望
D.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
3.明朝前期海防采用卫所制度。每卫官兵五千六百人,设指挥使一员统领。北起辽东,南至海南岛的海防前线共设卫五十四,千户所一百二十七。除在沿海险要之处筑城“屯兵设守”外,各个卫所还配置了战船,以实现水陆配合,协同作战。这表明当时(  )
A.海防形势急剧变化 B.政府重视开发海洋
C.海防实力十分强大 D.海防建设较为完善
4.下面所示为清代军机处设立后的权力结构示意图。从中可以看出,清代(  )
A.军机处的办事效率高
B.权力分配服务于皇帝集权
C.内阁地位高于军机处
D.中枢机构的设置较为紊乱
5.《清史稿》记载,驻防边疆地区的将军的职能是“镇守险要,绥和军民,均齐政刑,修举武备”;《清文献通考》记载,边疆将军、都统、办事大臣管理各统辖地区的边防、台站、屯田、贸易、征税诸事务。这说明清代边疆管理(  )
A.拥有较大自治权 B.侧重经济发展
C.与基层治理结合 D.政策精准高效
6.下图再现了每年冬至节清宫例行的八旗官兵滑冰活动场景。这一作品(  )
A.显示宫廷画的神韵意趣
B.透露清代军事训练松弛
C.体现民族间的民俗交融
D.反映清朝宫廷生活奢靡
7.下图是徽州府与全国人均田地的对比情况(单位:亩)。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徽州人地矛盾现象严重
B.北方经济处于优势地位
C.外来作物品种发挥作用
D.明代经济发展环境宽松
8.乾隆时期,闽浙总督杨廷璋奏称:“近年粤闽贸易,番船甚觉减少,即内地贩洋商船,亦多有停驾不开者。在外番因不能置买丝斤,运来之货日少,而内地所需洋货,价值亦甚见增昂。”这反映出(  )
A.官员对“海禁”效果的否定
B.国内丝绸价格的上涨
C.中外丝银贸易的终结
D.中外市场联系弱化
9.下表所示为某学者统计的明后期至清中叶江浙部分地区棉田面积占农用地总面积的比例情况。该现象可以说明,这一时期(  )
区域 松江府 太仓州 嘉定县
占比 50% 70% 90%
A.高产粮食作物大量推广
B.农业商品化的趋势加强
C.经济重心南移出现逆流
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10.明中叶以后,随着人口的骤增和一些中小城市的形成,江南地区不得不从外部输入稻米,从而丧失了自南宋以来的粮仓地位。与此同时,位于长江中游的湖广地区飞快地开垦了耕地,并将生产的粮食输往江南。这表明当时(  )
A.湖广地区农业完成转型
B.经济发展区域化趋势明显
C.江南出现新的经济因素
D.湖广超过江南的经济位次
11.明朝万历年间,浙江嘉兴石门镇“油坊二十……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直二铢而赢……千百为群,即坊主人亦畏之”。这反映出当地(  )
A.手工工场出现
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社会矛盾激化
D.雄厚的商人群体逐渐形成
12.湖州双林镇在明初是一个只有几百人的小村,随着缫丝业的发展,在明末成为拥有一万六千多人的大镇。该镇的人口主要是外来的商贾、小手工艺者等。这反映了明代(  )
A.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B.新的经营方式出现
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政府推行工商皆本
13.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14.顾炎武认为清谈孔孟与魏晋清谈老庄同样误事,他在《日知录》中分条列述他对历史与世事的意见,包括典章制度、史事本末,尤其注意具体的事务,例如赋税、盐铁、漕运等。材料反映顾炎武(  )
A.蔑视孔孟权威 B.反对君主专制
C.否定传统伦理 D.提倡经世致用
15.明清小说《三国演义》中,曹操阴险残忍、虚伪奸诈,刘备仁德爱民、尊贤礼士,关羽勇武过人、义重如山;《杨家将》讲述了精忠报国、满门忠烈的动人事迹。这反映明清小说(  )
A.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 B.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C.冲击了儒学正统地位 D.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16.明成祖即位后,令解缙等147人修书,于永乐二年(1404年)初成《文献大成》;因其“所纂尚多未备”,再命姚广孝等人重修,动用朝野上下共2 169人,参用南京文渊阁的全部藏书,最终编成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这反映出(  )
A.国家力量促进文化发展
B.统治者重视文化传播
C.文治理念影响典籍编纂
D.士阶层受到朝廷重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人口数量在世界人口总数中的比例。
时间 世界人口 中国人 口估计/ 亿人 中国人口占 世界人口 的比例/%
最高估 计数/ 亿人 最低估 计数/ 亿人
1年 3.27 1.70 0.60 18.35—35.29
700年 2.07 — 0.58 28.02
1100年 3.20 3.01 1.00 31.25—33.22
1400年 3.74 3.50 0.75 20.05—21.43
1600年 5.79 5.45 2.00 34.54—36.70
1700年 6.79 6.10 1.50 22.09—24.59
1800年 11.24 8.14 3.40 30.25—41.77
——葛剑雄《我们的国家:疆域与人口》
(1)根据材料,说明中国古代人口变化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人口在1400—1800年增长的经济因素。(9分)
18.有同学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问题,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财政收入情况
年份 米麦 /万石 布 /万匹 绢 /万匹 宝钞 /万锭 银 /万两
1430年 3 979 20.5 94.1 7 388.9 32.9
1552年 2 659 13.3 32.0 2 414.4 243.3
1621年 2 780 12.9 20.6 8.1 755.2
——据《明实录》整理
材料二 《醒世姻缘传》、“三言”、“二拍”等小说中有关白银的描述不可胜数,大到如捐官、行贿、购房、买卖人口,小到如日常消费和社交馈赠,处处可见。铜钱的使用只是第二位的,以物易物也不频繁。
——据《醒世姻缘传》等整理
材料三 吾以为非废金银不可。废金银,其利有七:粟帛之属,小民力能自致,则家易足,一也。铸钱以通有无,铸者不息,货无匮竭,二也。不藏金银,无甚贫甚富之家,三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价值。(5分)
(2)综合上述材料,简述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影响。(6分)
(3)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2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元明清时期中央对西南边疆的治理
史料 出处
诸内郡官仕云南者,有罪依常律。土官有罪,罚而不废 宋濂等《元史·刑 法志》
(元)或即以其官为宣慰,而不别设节制之官 王圻《续文献通考》
弘治八年(1495年),土知府安鳌有罪,伏诛……改流官知府 张廷玉等《明史》
明初(土府、土州、土县)皆隶吏部(统于吏部)……宣慰、宣抚、招讨、安抚、长官一百三十三隶武选(统于兵部) 毛奇龄《蛮司合志·序》
康熙雍正年间,川楚滇桂各省迭议改土归流。如湖北之施南,湖南之永顺,四川之宁远,广西之泗城,云南之东川,贵州之古州、威宁等府厅州县先后建置,渐成内地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
凡改土归流,土司倾心向化,率属内附,由督抚疏请改隶民籍者,授以守备或千总、把总之职,准其世袭 《大清会典》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元明清时期中央对西南边疆治理的“变与不变”。(12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以下为王家范、张耕华、陈江编著的《大学中国史》的相关
目录。
第九章 君主集权的国家体制:明
第一节 明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第二节 明朝中后期的政局
……
  二、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
  三、寄望中兴的张居正改革
  四、鼎革之际的危机与困局
第三节 一波三折的中外交流
……
  二、海禁与“倭患”
……
  四、耶稣会士与早期西学东渐
——摘编自王家范、张耕华、陈江《大学中国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省略部分增加两条或两方面内容,并说明增加理由。(要求:观点正确,理由充分,符合历史事实)(12分)第四单元 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在祖制不可变,天意不可逆的政治思想影响下,明朝有阁臣上疏:“天下大器,帝王大福,器久则必敝,福盛则必衰。”因此“天变之时”,阁臣应用票拟、辞职、劝谏、拒不草拟诏书等办法以“抗衰”。明朝阁臣的这些主张(  )
A.促使中央决策执行效能显著提升
B.致使专制皇权得到空前加强
C.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调节君主政治
D.表明内阁阁臣左右君主决策
解析:C 根据材料可知,内阁利用祖制和天意影响皇帝,阻止君主有违君德的行为,以此起到调节君主政治的作用,内阁一方面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皇权起到了约束作用,故选C项;材料仅涉及阁臣利用祖制和天意约束皇帝的行为,没有明确中央决策的执行效能,故“显著提升”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内容强调内阁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皇帝的权力,因此“空前加强”说法错误,排除B项;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始终为皇权服务,皇帝掌握决策权,排除D项。
2.随郑和出行的马欢等人著有《瀛涯胜览》等书,记载了沿途各国自然和人文状况。这说明郑和下西洋(  )
A.丰富了国人的海外知识
B.次数多且船队规模浩大
C.提高明朝的地位和威望
D.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
解析:A 据材料“记载了沿途各国自然和人文状况”可知,郑和下西洋推动了中外交流交往,丰富了国人的海外知识,故选A项;郑和七下西洋,规模空前,但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C项是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郑和下西洋以朝贡贸易为主,由官方主持,政治特征明显,“厚往薄来”给明朝财政带来较大负担,且材料未体现商业贸易,排除D项。
3.明朝前期海防采用卫所制度。每卫官兵五千六百人,设指挥使一员统领。北起辽东,南至海南岛的海防前线共设卫五十四,千户所一百二十七。除在沿海险要之处筑城“屯兵设守”外,各个卫所还配置了战船,以实现水陆配合,协同作战。这表明当时(  )
A.海防形势急剧变化 B.政府重视开发海洋
C.海防实力十分强大 D.海防建设较为完善
解析:D 据材料可知,从制度上看,明朝前期海防采用卫所制度;从布防上看,由北至南海防前线均设置了卫所;从装配上看,各个卫所配置战船,水陆作战,这说明当时海防建设较为完善,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海防形势,且明朝海防新问题主要是倭寇骚扰与西方殖民者东来,排除A项。海防采用卫所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固守海防,而不是开发海洋,排除B项。海防实力强弱需经实践检验,而非取决于兵力配置,排除C项。
4.下面所示为清代军机处设立后的权力结构示意图。从中可以看出,清代(  )
A.军机处的办事效率高
B.权力分配服务于皇帝集权
C.内阁地位高于军机处
D.中枢机构的设置较为紊乱
解析:B 从材料中看,内阁负责日常事务,军机处处理军国大事,最终集权于皇帝,这有利于皇权集中,故选B项;A项符合史实,但材料体现不出,排除;从内阁与军机处的职能看,军机处地位高于内阁,排除C项;从材料中看,内阁和军机处分工明确,不能反映中枢机构的设置较为紊乱,排除D项。
5.《清史稿》记载,驻防边疆地区的将军的职能是“镇守险要,绥和军民,均齐政刑,修举武备”;《清文献通考》记载,边疆将军、都统、办事大臣管理各统辖地区的边防、台站、屯田、贸易、征税诸事务。这说明清代边疆管理(  )
A.拥有较大自治权 B.侧重经济发展
C.与基层治理结合 D.政策精准高效
解析:C 由材料可知,清代边疆管理机构在保卫国家安全、抵御外敌入侵的职能之外,还具有管理屯田、贸易、征税等多项基层政府所具有的职能,这说明边疆管理与基层治理结合,C项正确。
6.下图再现了每年冬至节清宫例行的八旗官兵滑冰活动场景。这一作品(  )
A.显示宫廷画的神韵意趣
B.透露清代军事训练松弛
C.体现民族间的民俗交融
D.反映清朝宫廷生活奢靡
解析:C 宫廷画是指围绕着封建帝王生活、行政而进行的绘画创作,题干中的“冰嬉”是满族八旗官兵一项重要的体育活动,排除A项;《冰嬉图》反映的是乾隆时期的一项体育活动,无法从中看出军事训练是否松弛,排除B项;“冬至”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原地区农耕文明的产物,“冰嬉”是清代满族八旗官兵一项重要的体育活动,“每年冬至节……例行”反映出满汉民俗的融合,故C项正确;根据题干信息无法看出清朝宫廷生活奢靡,排除D项。
7.下图是徽州府与全国人均田地的对比情况(单位:亩)。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徽州人地矛盾现象严重
B.北方经济处于优势地位
C.外来作物品种发挥作用
D.明代经济发展环境宽松
解析:A 根据材料可知,徽州府与全国的人均田地占有量都呈下降趋势,这是因为人口膨胀导致土地供应不足,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而徽州府人均田地占有量甚至远低于全国人均田地占有量,这反映了当时徽州府人地矛盾严重,A项正确;材料中主要体现“徽州府与全国人均田地的对比情况”,“北方经济”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人均田地的减少,与明朝外来作物的引入无关,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人地矛盾问题,无法说明经济发展环境宽松,排除D项。
8.乾隆时期,闽浙总督杨廷璋奏称:“近年粤闽贸易,番船甚觉减少,即内地贩洋商船,亦多有停驾不开者。在外番因不能置买丝斤,运来之货日少,而内地所需洋货,价值亦甚见增昂。”这反映出(  )
A.官员对“海禁”效果的否定
B.国内丝绸价格的上涨
C.中外丝银贸易的终结
D.中外市场联系弱化
解析:D 据材料“近年粤闽贸易,番船甚觉减少,即内地贩洋商船,亦多有停驾不开者”可知,乾隆时期,广东、福建地区的外国商船数量减少,且内地出海贸易的商船也在减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乾隆时期推行一口通商,严格管理海外贸易,故中外市场联系弱化,故选D项。
9.下表所示为某学者统计的明后期至清中叶江浙部分地区棉田面积占农用地总面积的比例情况。该现象可以说明,这一时期(  )
区域 松江府 太仓州 嘉定县
占比 50% 70% 90%
A.高产粮食作物大量推广
B.农业商品化的趋势加强
C.经济重心南移出现逆流
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解析:B 据材料可知,明后期至清中叶江浙部分地区棉花种植面积占农用地总面积一半及以上,而棉花作为经济作物被大规模种植,反映了农业商品化的趋势加强,故选B项;棉田种植的是棉花,属于经济作物,并不是高产粮食作物,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江浙部分地区,不能得出经济重心南移出现逆流的结论,排除C项;资本主义萌芽与雇佣关系的出现有关,而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
10.明中叶以后,随着人口的骤增和一些中小城市的形成,江南地区不得不从外部输入稻米,从而丧失了自南宋以来的粮仓地位。与此同时,位于长江中游的湖广地区飞快地开垦了耕地,并将生产的粮食输往江南。这表明当时(  )
A.湖广地区农业完成转型
B.经济发展区域化趋势明显
C.江南出现新的经济因素
D.湖广超过江南的经济位次
解析:B 据材料可知,明中叶以后江南地区的粮食生产不能实现自给,刺激了湖广地区农业的发展,区域经济联系增强,这表明经济发展区域化趋势明显,故选B项;当时湖广地区的农业依然是传统小农经济,并没有完成转型,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江南出现新的经济因素,排除C项;由农业的发展水平不能判定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不能得出湖广地区经济位次超过江南地区的结论,排除D项。
11.明朝万历年间,浙江嘉兴石门镇“油坊二十……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直二铢而赢……千百为群,即坊主人亦畏之”。这反映出当地(  )
A.手工工场出现
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社会矛盾激化
D.雄厚的商人群体逐渐形成
解析:A 据材料可知,明朝万历年间,浙江嘉兴石门由于手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大规模雇佣劳动进行生产的现象,即手工工场出现,故选A项;材料没有私营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的比较,得不出“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雇工与坊主人间的矛盾,得不出“社会矛盾激化”的结论,排除C项;雄厚的商人群体指商帮,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2.湖州双林镇在明初是一个只有几百人的小村,随着缫丝业的发展,在明末成为拥有一万六千多人的大镇。该镇的人口主要是外来的商贾、小手工艺者等。这反映了明代(  )
A.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B.新的经营方式出现
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政府推行工商皆本
解析:A 据题干可知,湖州双林镇人口规模扩大,并且其主要人口是工商业者,这反映出随着工商业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一些较大的工商业市镇,故选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的经营方式指的是出现了使用自由雇佣劳动的工场,题干并没有体现,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唐朝后期开始,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项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明朝时期,政府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提出“工商皆本”,排除
D项。
13.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解析:D 大运河沟通南北,自隋唐以来一直存在,不能称之为“变革”,A项不正确。明中后期土地制度未有调整,即使有调整,也是全国性的普遍影响,B项不正确。张居正改革后,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但不会造成区域分工的影响,C项不正确。棉花在明初引种山东,之后得到迅速推广和发展。到明朝中期,山东成为北方最重要的产棉区。东昌府地处鲁西南平原地区,当地自然条件和黄河泛滥堆积而成的沙质土壤,特别适宜棉花的生长,加上靠近大运河,逐渐发展为山东的商品棉产地。元朝以来,江浙一带由于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棉纺织业发达,到明中后期,江南人口增长快,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大量人口从事民营手工纺织业,民营手工纺织业甚至超过官营纺织业,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可见,棉产区、棉纺织业区的区域分工是地区经济差异的结果,D项正确。
14.顾炎武认为清谈孔孟与魏晋清谈老庄同样误事,他在《日知录》中分条列述他对历史与世事的意见,包括典章制度、史事本末,尤其注意具体的事务,例如赋税、盐铁、漕运等。材料反映顾炎武(  )
A.蔑视孔孟权威 B.反对君主专制
C.否定传统伦理 D.提倡经世致用
解析: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世致用指将学术理论同社会实践相结合,将自身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于解决现实问题,顾炎武认为清谈误事,主张关注现实问题,这反映了他提倡经世致用,D项正确;顾炎武认为清谈孔孟误事,不等于蔑视孔孟权威,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反对君主专制和否定传统伦理的主张,排除B、C两项。
15.明清小说《三国演义》中,曹操阴险残忍、虚伪奸诈,刘备仁德爱民、尊贤礼士,关羽勇武过人、义重如山;《杨家将》讲述了精忠报国、满门忠烈的动人事迹。这反映明清小说(  )
A.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 B.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C.冲击了儒学正统地位 D.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解析:A 据材料可知,明清小说承载一定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传播“仁德”“义”“忠”等道德和伦理观,教化百姓,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故选A项;明清小说经过艺术加工,有虚构内容,“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材料中的“仁德”“义”“忠”等思想都是儒学的内容,这有助于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明清小说的价值导向,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D项。
16.明成祖即位后,令解缙等147人修书,于永乐二年(1404年)初成《文献大成》;因其“所纂尚多未备”,再命姚广孝等人重修,动用朝野上下共2 169人,参用南京文渊阁的全部藏书,最终编成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这反映出(  )
A.国家力量促进文化发展
B.统治者重视文化传播
C.文治理念影响典籍编纂
D.士阶层受到朝廷重用
解析:A 由“明成祖即位后,令解缙等147人修书”“动用朝野上下共2 169人,参用南京文渊阁的全部藏书,最终编成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可知,政府重视《永乐大典》的编纂,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这反映出国家力量促进文化发展,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人口数量在世界人口总数中的比例。
时间 世界人口 中国人 口估计/ 亿人 中国人口占 世界人口 的比例/%
最高估 计数/ 亿人 最低估 计数/ 亿人
1年 3.27 1.70 0.60 18.35—35.29
700年 2.07 — 0.58 28.02
1100年 3.20 3.01 1.00 31.25—33.22
1400年 3.74 3.50 0.75 20.05—21.43
1600年 5.79 5.45 2.00 34.54—36.70
1700年 6.79 6.10 1.50 22.09—24.59
1800年 11.24 8.14 3.40 30.25—41.77
——葛剑雄《我们的国家:疆域与人口》
(1)根据材料,说明中国古代人口变化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人口在1400—1800年增长的经济因素。(9分)
答案:(1)增长缓慢;具有阶段性;人口数量居世界前列。(6分)
(2)生产工具的进步,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垦荒与耕地面积的扩大;外来农作物的传入和广泛种植;赋税政策变革,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经济发展。(9分)
18.有同学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问题,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财政收入情况
年份 米麦 /万石 布 /万匹 绢 /万匹 宝钞 /万锭 银 /万两
1430年 3 979 20.5 94.1 7 388.9 32.9
1552年 2 659 13.3 32.0 2 414.4 243.3
1621年 2 780 12.9 20.6 8.1 755.2
——据《明实录》整理
材料二 《醒世姻缘传》、“三言”、“二拍”等小说中有关白银的描述不可胜数,大到如捐官、行贿、购房、买卖人口,小到如日常消费和社交馈赠,处处可见。铜钱的使用只是第二位的,以物易物也不频繁。
——据《醒世姻缘传》等整理
材料三 吾以为非废金银不可。废金银,其利有七:粟帛之属,小民力能自致,则家易足,一也。铸钱以通有无,铸者不息,货无匮竭,二也。不藏金银,无甚贫甚富之家,三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价值。(5分)
(2)综合上述材料,简述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影响。(6分)
(3)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2分)
答案:(1)材料一是明代国家财政收入的官方统计数据,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原因、表现等问题。材料二是小说对当时普遍使用白银的社会场景的描述,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银使用的广泛性及其社会影响;但要区别艺术创作与历史真实,要考虑作者的立场与意图,需要其他史料印证。材料三是黄宗羲废金银的主张,可用于研究时人对白银货币化问题的认识。(5分)
(2)促进国家财政的货币化,有利于赋税制度改革;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区域性商帮群体出现;促进了市民文化的发展;影响了社会风气;加重了人民的负担。(6分)
(3)方志、笔记、外国文献、考古资料等。(2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元明清时期中央对西南边疆的治理
史料 出处
诸内郡官仕云南者,有罪依常律。土官有罪,罚而不废 宋濂等《元史·刑 法志》
(元)或即以其官为宣慰,而不别设节制之官 王圻《续文献通考》
弘治八年(1495年),土知府安鳌有罪,伏诛……改流官知府 张廷玉等《明史》
明初(土府、土州、土县)皆隶吏部(统于吏部)……宣慰、宣抚、招讨、安抚、长官一百三十三隶武选(统于兵部) 毛奇龄《蛮司合志·序》
康熙雍正年间,川楚滇桂各省迭议改土归流。如湖北之施南,湖南之永顺,四川之宁远,广西之泗城,云南之东川,贵州之古州、威宁等府厅州县先后建置,渐成内地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
凡改土归流,土司倾心向化,率属内附,由督抚疏请改隶民籍者,授以守备或千总、把总之职,准其世袭 《大清会典》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元明清时期中央对西南边疆治理的“变与不变”。(12分)
答案:示例
  “变”的是中央对西南边疆土司的管理不断加强。土司在设立之初,自治权很大,缺少监督节制,后来逐渐受制于中央机构,清朝大规模改土归流,土司成为朝廷的官员。(3分)
  中央王朝国力的增强,边疆地区与内地交流的加强,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发展,加强了中央王朝对边疆的治理,强化了各民族对中央政权的向心力和认同感,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3分)
  “不变”的是中央王朝对边疆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治理理念。中央政府尊重西南边疆民族社会习俗,设立土司制度;抓住时机,进行改土归流的同时,又允许部分流官世袭。(3分)
  因自然地理环境、社会习俗等因素,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历代中央王朝对边疆采取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治理理念。这种理念蕴含中华民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进行有效治理的政治智慧,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发展。(3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以下为王家范、张耕华、陈江编著的《大学中国史》的相关
目录。
第九章 君主集权的国家体制:明
第一节 明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第二节 明朝中后期的政局
……
  二、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
  三、寄望中兴的张居正改革
  四、鼎革之际的危机与困局
第三节 一波三折的中外交流
……
  二、海禁与“倭患”
……
  四、耶稣会士与早期西学东渐
——摘编自王家范、张耕华、陈江《大学中国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省略部分增加两条或两方面内容,并说明增加理由。(要求:观点正确,理由充分,符合历史事实)(12分)
答案:增加内容一:明初君主专制的强化。(2分)
理由:明朝建立后,为加强皇权,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朱棣建立内阁制度,都折射或反映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4分)
增加内容二:明朝活跃的思想和科技成就。(2分)
理由:明朝中期起,思想界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代表人物有李贽等。明朝总结性科技著作突出,以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为代表。(4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四单元 检测试题(含解析) 2024-2025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