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含解析)——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据日本学者伊藤道治的研究,西周封建的诸国,主要分布于七个地区。其中,姬姓诸国沿着殷商交通线分布,大体与黄河流域主要生产区相吻合。西周如此分封最直接的目的是:( )
A.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B.控制农业生产区,加强统治
C.扩大疆域,巩固统治
D.严控异姓的诸侯,防止反叛
2.秦王宣布"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的意义是( )
A.接受商鞅建议实行变法
B.从法律上肯定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C.标志着井田制的彻底瓦解
D.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
3.《礼记·大传》写道:“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据此可知,西周推行( )
A.内外服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井田制
4.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被评为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考古工作者从遗址选出炭化种子1245粒,其中包括541粒水稻和638粒水稻基盘(水稻加工残留物)、33粒粟、27粒小麦及6粒大豆。据测年材料反映,农作物遗存可追溯到距今约5800年。该发现可以佐证( )
A. 稻作农业起源于中原地区 B. 早期国家初具雏形
C. 不同区域间经济物质交流 D. 贫富分化已经出现
5.考古学家在秦魏家村发现中华文明起源时期的一处墓地,其中有16座男女合葬墓。墓葬中男子仰身直肢,女子下肢弯曲,侧身面向男子,且随葬品大都是偏向男性一侧。该遗址属于典型的齐家文化。这说明,该文明( )
A.具备了早期国家的初始形态 B.体现出父系氏族的基本特征
C.注重神权与族权之间的结合 D.受到了传统礼乐文化的影响
6.商王仲丁去世后,商朝连续发生了争夺王位的斗争导致王朝衰落。而周朝在王位继承方面却相对稳定,这主要得益于( )
A.禅让制 B.礼乐制 C.宗法制 D.井田制
7.考古发现,良渚文化晚期的龙与陶寺文化早期的龙前后相接。陶寺文化蟠龙通过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夏,以及商周、秦汉以降的历代承袭演化,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不间断连续发展的中华龙文化的主体形象。据此可知( )
A.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中心 B.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特点
C.中华文明发展有连续性特征 D.龙是中华文明起源重要象征
8.黄河、长江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中位于长江地区并培植了农作物水稻的文化遗址是( )
A.北京人遗址 B.仰韶文化
C.元谋人遗址 D.河姆渡文化
9.甲骨文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商人遇到战争、耕作甚至刮风下雨等都要用龟甲或兽骨向崇拜对象进行占卜,“贞人”就是负责占卜和记录甲骨卜辞的官员。这说明( )
A.商朝战争频繁与社会动荡 B.鬼神崇拜在商朝普遍盛行
C.早期国家神权与王权结合 D.商朝甲骨文是成熟的文字
10.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的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这一发现的主要历史价值在于证明了( )
A.长江中下游一带适合种植水稻 B.当时长江中下游一带农业已经产生
C.当时该地区已经进入文明社会 D.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11.以四川巫山县大溪遗址命名的大溪文化广泛分布于西起瞿塘峡两岸,东达洪湖之滨,北自荆山南麓,南抵洞庭湖畔的区域。其房屋建筑大多为地面上的建筑,也有圆形半地穴式房屋。遗址出土的大量陶器往往以稻壳碎末作为陶器的犀和料。据此可知( )
A.该遗址所处时代已经进入国家阶段 B.该遗址居民种植的主要作物是粟
C.当时居民过着群居生活并不断迁徙 D.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二、材料题
1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被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因循痿痹(恶性循环),以至于移祚(改朝换代),谓非封建之弊乎?
——[明]张燧《千百年眼》
材料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材料四:有渰(ydn,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诗经·小雅·大田》
材料五:赵孝成王(公元前266—前245年在位)时,秦国出兵攻赵.赵求救于齐,齐国则要求以长安君做人质为出兵的条件。赵太后爱子心切,坚决反对。左师触龙于是劝谏太后:各国普遍出现贵族没有功劳和能力无法维持地位的局面;现在的长安君地位尊贵,拥有土地宝物,可是不能为国建功立业,有朝一日您不在了,他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分析,该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根据材料二,指出“封建”所存在的弊端。
(2)材料四与材料三相比,出现了一种什么新变化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五,战国时期的社会与西周相比较什么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初期的“刀耕火种”以妇女为主,因而成年女子就将婚盟氏族的丈夫“娶”来,参加自己的公社……后来,发展出了较高级的耜耕或者犁耕,农业劳动又转变为以男子为主,因而“女娶男”又改变为“男娶女”,即由女方居住的家庭形式改变为男方居住的家庭形式,形成父系大家庭。
——曹大为《中国大通史·史前卷》
材料二:除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以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别一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各个家庭家长之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迄今一直保存着的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同时也炸毁了为这种公社而实行的土地的共同耕作。耕地起初是暂时地,后来便永久地分配给各个家庭使用,它向完全的私有财产的过渡,是逐渐进行的……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1)材料一反映了妇女们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概述其变化的表现。
(2)概括材料二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以中华文明为例概述“共产制家庭公社”是如何迈入阶级社会的。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A.“封邦建国,以藩屏周”,是指将土地分给亲戚功臣,让他们在各自的土地上建立国家,让他们成为藩篱拱卫周朝,与题干不符;B.符合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姬姓诸国沿着殷商交通线分布,大体与黄河流域主要生产区相吻合”;C.指的是分封制的根本目的,与题干不符;D.在题干中没有涉及。故选:B。
2.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除井田,民得买卖”可知,反映的是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而土地买卖的前提是土地的主人拥有对土地的所有权,秦王允许土地买卖,就是肯定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故B项正确.A项明显不符合题意,应排除.CD两项是商鞅变法的影响,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B.
3.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根据“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可知这反映了血缘宗族关系,所以可推知西周推行了宗法制,B项正确:西周时期不再推行禅让制,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血缘宗族关系,不是分封制和土地制度井田制,排除CD项。故选B项。
4.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屈家岭遗址是新石器时代的农耕文化遗址,位于湖北长江流域,遗址出土了大量水稻炭化种子,也有粟、小麦等作物种子,是外来传入该地区的作物,说明不同区域经济物质交流,C项正确;稻作农业起源于长江流域,并非中原地区,排除A项;该遗址的农作物种子无法佐证贫富分化和国家出现,排除BD项。故选C项。
5.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材料“墓葬中男子仰身直肢,女子下肢弯曲,侧身面向男子,且随葬品大都是偏向男性一侧”体现的是女子是男子的附庸,男权社会明显,具有明显的父系氏族特征,B项正确,早期国家出现是在夏商周时期,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神权和族权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礼乐文化是在西周时期出现的,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通过宗法制,解决了贵族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C项正确;禅让制是部落联盟时期的选贤任能制度,排除A项;礼乐制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排除B项;井田制属于土地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龙”在良渚文化晚期、陶寺文化早期、二里头文化、商周、秦汉不间断连续发展,可知中华文明发展有连续性特征,C项正确;仅从龙文化的传承不能得出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中心这一结论,排除A项;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特点强调不同区域文明的差异性和共同点,材料强调文明的继承与发展,排除B项;材料强调龙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中的不断演化,无法说明龙是中华文明起源重要象征,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长江地区并培植了农作物水稻’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并培育了农作物水稻,D项正确,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地区,当时还没有出现原始农业,排除A项;仰韶文化位于黄河流域,种植粟,排除B项;元谋人遗址位于云南,当时还没有出现原始农业,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王朝通过占卜来决定行动的吉凶,其中大量的是关于农业、战争、疾病、祭祀等相关内容,这体现出早期国家神权与王权结合,故选C项。材料只提及商朝遇到战争等事情会进行占ト,无法体现战争频繁与社会动荡,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神权色彩渗透到政治中,并非鬼神崇拜在商朝的推行范围,排除B项。材料强调早期国家神权与王权结合,而非对商朝甲骨文的评价,排除D项。
10.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考古学家在这些遗址中发现的人工栽培水稻遗存不仅揭示了该地区是中国最早开始栽培水稻的地区之一,而且还表明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古先民在大约1万年前已经开始了对野生稻的驯化和农耕实践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长江中下游的自然条件,无法得出“长江中下游一带适合种植水稻”结论,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阶级分化等社会现象,无法得出“该地区已经进入文明社会”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没有将中国种植水稻的时间与替他国家作对比,无法得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大溪文化广泛分布于长江中游地区,其房屋建筑有地面上的和圆形半地穴式房屋;遗址出土的大量陶器以稻壳碎末作为犀和料,说明当时居民以稻作农业为主,而大溪文化作为中国长江流域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反映了长江流域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D项正确;夏商周是我国早期国家阶段,排除A项;遗址中发现以稻壳碎末作为陶器的犀和料,可推测居民种植的主要作物是水稻而非粟,排除B项;材料没有直接提及居民是否过着群居生活并不断迁徙,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1)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弊端:地方权力过大,中央难以控
(2)新变化: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原因: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3)宗法、分封制崩溃,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激烈。
解析:(1)制度及核心:根据材料“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和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弊端:根据材料“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叛,天子拥空名于上”可归纳出地方权力过大,中央难以控。
(2)新变化:根据材料“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可归纳出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3)变化:材料“秦国出兵攻赵.赵求救于齐,齐国则要求以长安君做人质为出兵的条件”说明的是宗法、分封制崩溃,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激烈。
13.答案:(1)变化:由“女娶男”到“男娶女”,由女方居住的家庭形式改变为男方居住的家庭形式。原因:原始农业产生,出现耒耜或犁耕,男子主导生产。
(2)核心观点: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概述:生产力发展出现剩余产品,氏族首领把集体财产变成私有财产,形成权贵阶层。禹把王位传给儿子启,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出现了奴隶制国家。
解析:(1)变化:根据材料“‘女娶男’又改变为‘男娶女’,即由女方居住的家庭形式改变为男方居住的家庭形式”得出由“女娶男”到“男娶女”,由女方居住的家庭形式改变为男方居住的家庭形式。原因:根据材料“初期的‘刀耕火种’以妇女为主”、“后来,发展出了较高级的耜耕或者犁耕,农业劳动又转变为以男子为主”得出原始农业产生,出现耒耜或犁耕,男子主导生产。
(2)核心观点:根据材料“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耕地起初是暂时地,后来便永久地分配给各个家庭使用,它向完全的私有财产的过渡,是逐渐进行的”,得出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概述:综合材料一“农业的出现和进入父系氏族”、材料二“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相关内容,结合“启建立夏朝、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所学知识,得出社会生产力发展出现剩余产品,氏族首领把集体财产变成私有财产,形成权贵阶层。禹把王位传给儿子启,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出现了奴隶制国家。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含解析)——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