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公元七世纪初曾西行取经、回到中国之后口述《大唐西域记》一书,后被明代著名小说《西游记》当成唐僧一角原型的唐代高僧是( )
A.鉴真 B.法显 C.悟空 D.玄奘
2.《新唐书》载“志宁与司空李勋修定《本草》并图,合五十四篇……帝曰:‘善。’其书遂大行”。该《本草》是( )
A.中国古代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 B.中国古代的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C.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D.对中国古代医药学的系统总结
3.以诗证史是史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下表中的唐诗诗句与反映出的历史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诗句 历史现象
A 东邻转谷五之利,西邻贩缯日已贵 农业生产的区域专业化
B 君系马青门口,胡姬垆头劝君酒 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C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 农业经济抗灾能力欠缺
D 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 商业发展突破时间限制
A.A B.B C.C D.D
4.在中华文明史上,唐代是一个少有的既善于继承、又能够兼收并蓄的朝代。唐代因多种文化汇聚而导致文化昌盛,富有生机。下列史实中,不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
B.唐代都城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C.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带回多部佛经
D.贾思勰著有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
5.《西游记》中孙悟空是道教出身,七十二变就是向菩提祖师学的。“孙悟空本领再大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既体现了佛法无边又存在着一定的等级观念。这从侧面折射出魏晋隋唐时期( )
A.佛教开始传入 B.佛道教广泛传播 C.儒学正统丧失 D.“三教合一”趋势
6.某书体之美概以十点:“点划飞动,笔情墨趣,结体多变,章法生动,线条优美,血脉连通,气韵天成,转化跌宕,气势磅礴,奇逸潇洒。”下列书法作品中,符合这一特点的是( )
A.B.
C. D.
7.中国人对莲花的喜爱古已有之,《楚辞》中有“集芙蓉以为裳”的诗句,佛经中亦将莲花作为“出尘离染”的净土的象征。魏晋南北朝时期,莲花纹被广泛应用在陶瓷器上,呈现出丰富的变化(下图所示)。莲花纹器皿的大量出现一定程度上缘于此时期( )
南朝青釉瓣纹盖罐 北朝青釉莲花尊
A.陶瓷器的生活化 B.佛教的广泛传播 C.政府的积极提倡 D.民族的频繁迁徙
8.下表所示为南朝时期僧尼和佛寺数量的统计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朝代 僧尼 佛寺
南朝 宋 36000人 1900多所
齐 32000多人 2000多所
梁 82000多人 2800多所
陈 32000人 1200多所
A.儒学正统地位被取代 B.实行三教并行政策
C.佛教发展呈繁盛之势 D.佛教完成了本土化
9.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已代之以沉郁悲壮的情调了。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
A.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 B.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
C.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 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
10.学者冯天瑜认为,魏晋南北朝的文化走向是对经学弥漫的两汉一元帝国文化的反动,表现为:经学式微,名教危机,玄风独振,文学自觉,佛教华化,佛道相融,胡汉交会等特色。它具有一种开拓性,即在挣脱两汉儒学独尊的文化模式后,不断地创立文化新观念、开辟文化新领域。其意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传统主流思想发生嬗变 B.文化发展呈多元化趋势
C.儒释道思想趋于同质化 D.中华文化受到外来冲击
11.佛教传入中国后曾经一度对儒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遭到了许多儒士的反对,但却没能阻断佛教的兴盛。宋代之后,儒士对佛教转向宽容,佛教却衰落了。这是因为( )
A.商品经济发展,儒学价值取向变化 B.君主专制加强,儒学放弃了原始教义
C.儒学加强理论建设,适应时代要求 D.佛教没有与时俱进,实现理论创新
二、材料题
12.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级历史资料”。
材料:
2005年8月24日,唯一一方日本遣唐使墓志在东京展出,日本天皇亲临参观。这方墓志发现于西安,周长约39厘米,上面仅有117字,在面世数月后,却被视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级历史资料”。以下是墓志内容:
赠尚衣奉御井公墓志文并序公,姓井,字真成,国号日本。才称天纵,故能衔命运邦,驰骋上国。蹈礼乐,袭衣冠,束带立朝,难与俦矣。岂图强学不倦,问道未终;壑遇移舟,隟逢奔驷,以开元廿二年正月六日,乃终于官弟,春秋卅六。……
请回答:
(1)“开元”是什么纪年方法?为何这方墓志被视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级历史资料”?
(2)简述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3)从墓志文中你获取哪些关于这位日本遣唐使的信息?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南学与北学南北朝时期,儒学有南学与北学之分。“南北所治,章句好尚,互有不同。”南方儒士大多濡染玄风,注重探寻玄学义理;北学严守汉儒传统,注重名物训诂。
南、北儒士研习经书,偏重不同的注本(对儒家经典的注释本)。以《左传》为例,南朝流行“杜预注本”,北朝流行“服虔注本”。然而,南梁崔灵恩常引用“服虔注本”来诘难“杜预注本”,引领论辩之风。北魏有名儒“兼读杜、服,隐括(修订)两家,异同悉举”。这一时期,南北政权常互派使节,他们也往往借机相互考校儒学。
隋灭陈后,将大量士人迁至北方。隋炀帝大举征召儒生,“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洛阳)之下”,胜出者多为南方儒士。其后他们大多在北方活动和授徒。唐初,“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
(1)指出南北朝时期南学与北学分立的时代背景。
(2)概述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学走向统一的过程及意义。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的科技成就。选择C: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排除A:《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排除B:《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的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排除D:《本草纲目》较为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古代医药学成果。
3.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可知该诗作反映了干旱大风导致麦苗枯死,说明传统小农经济抵抗天灾的能力较弱,具有脆弱性的特点,故选C项;“东邻转谷五之利,西邻贩缯日已贵”反映的是农产品商品化的趋势,排除A项;“君系马青门口,胡姬垆头劝君酒”反映了当时商业贸易的繁荣,出现了胡姬当垆卖酒的现象,排除B项;“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反映了闭市后街道空无一人的场景,说明当时商业发展尚未突破时间限制,排除D项。
4.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贾思勰是北朝时期的农学家,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可以证明唐代的医学继承,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带回多部佛经说明了唐代文化的兼收并蓄,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都城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能够说明唐代的文化昌盛,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故选D项。
5.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魏晋隋唐时期思想文化的变化。《西游记》记载的是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依据信息看出儒佛道逐渐“三教合一”,选D。A错在“开始”;B项中只有佛道思想,从题干材料“等级观念”还反映出儒学,排除;C错在“丧失”。
6.答案:A
解析:根据“点划飞动,笔情墨趣,结体多变,章法生动,线条优美,血脉连通,气韵天成,转化跌宕,气势磅礴,奇逸潇洒”分析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草书,与之相符合的是A,因此A正确;B是楷书,C是瘦金体,D是行书,与材料不相符排除。故选:A。
7.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而象征佛教教义的莲花被大量应用,体现出了佛教的广泛传播,B项正确;莲花体现的是宗教化不是生活化,排除A项;佛教传播是民间的行为,排除C项;材料和民族迁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南朝时期的僧尼数量较多,佛寺的修建数量也较多,整体反映了佛教此时期的繁荣发展,C项正确;虽然佛教发展冲击了儒家思想,但儒学正统地位并没有被取代,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佛教发展的情况,没有涉及儒家与道教,排除B项;佛教完成本土化是禅宗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安史之乱后,……以沉郁悲壮的情调”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盛唐时期的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为主,而安史之乱后由于唐朝逐渐由盛转衰,唐诗主要以沉郁悲壮色彩为主,说明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A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社会变迁影响了唐诗的创作,而不是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B项错误;唐诗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社会现实,但不能表述为“再现社会真实”,夸大唐诗作用,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社会变迁对唐诗创作的影响,没有强调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的问题,并且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
10.答案:B
解析:考查魏晋时期的思想文化。根据材料可知,魏晋时期的文化冲破了两汉时期儒学独尊的文化模式,不断地创立文化新观念、开辟文化新领域,这说明魏晋时期的文化发展不是单一的,而是呈现多元化,故选B项。魏晋时期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但是并没有发生嬗变,故排除A项;儒释道属于三种不同的思想主张,同质化这一说法错误,故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了魏晋时期的文化发展,其主旨不是强调中华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故排除D项。
11.答案:C
解析:从材料和所学可知,儒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佛道等思想主张,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发展与建设,形成更完整的思想体系,更能满足统治者的需求,因此不断发展,呈现生机,故C正确;儒学的价值取向并没有变化,排除A;B项放弃的说法错误,排除B;D项是佛教没落的原因之一,但不是儒学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D。
12.答案:(1)年号纪年法。这方墓志产生在开元年间,正值中日文化交流的高潮,是了解遣唐使来华的直接资料。
(2)日本是儒家文化圈的重要国家,先后十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学习。在政治、经济、法律制度等层面仿效唐朝,对唐朝的宗教、文学、艺术,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产技术,都予以吸收。
(3)姓名:井真成,来自日本,才华横溢、好学不倦,英年早逝,葬于中国。
解析:(1)纪年方法:据所学可知,唐玄宗前几年号为“开元”,故“开元”是年号纪年法。据材料“2005年8月24日,唯一一方日本遣唐使墓志在东京展出,……以开元廿二年正月六日,乃终于官弟,春秋卅六。……”可知,这方墓志产生在开元年间,是了解遣唐使来华的第一手资料。
(2)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可从日本是儒家文化圈的重要国家,政治上仿照唐朝制度实行大化改新;经济上实行仿照唐朝的均田制,实行了班田收授法、法律制度等层面仿效唐朝,对唐朝的宗教、文学、艺术,等方面都予以吸收。
(3)据材料可知姓名、国籍、才华、年龄等。
13.答案:(1)政治上:南北分裂对峙;经济上: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江南经济开发;民族关系上:各民族之间大交融;文化上:佛教盛行;学术传统上:南方儒士受玄学影响,北方儒士严守汉儒传统。
(2)过程:南北朝时期互派使节,借机相互考校儒学;隋朝时,大量士人迁至北方,南学与北学汇集洛阳;唐朝时逐渐走向统一。
意义:有利于学术文化上的统一,推动儒学的发展,巩固儒学正统地位;推动知识分子思想上的统一;有利于维护政治上的统一。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所学可知,南北朝时期,政治上,南北分裂对峙;经济上,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江南经济开发;民族关系上,各民族之间大交融;文化上,佛教盛行。根据材料“南方儒士大多濡染玄风,注重探寻玄学义理;北学严守汉儒传统,注重名物训诂。”可知,学术传统上,南方儒士受玄学影响,北方儒士严守汉儒传统。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南北朝到隋唐时期(中国)。第一小问过程,根据材料“南北政权常互派使节,他们也往往借机相互考校儒学”得出,南北朝时期互派使节,借机相互考校儒学;根据“隋灭陈后,将大量士人迁至北方。隋炀帝大举征召儒生,‘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洛阳)之下’,胜出者多为南方儒士”得出,隋朝时,大量士人迁至北方,南学与北学汇集洛阳;根据“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得出,唐朝时逐渐走向统一。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有利于学术文化的统一,推动儒学的发展,巩固儒学正统地位;推动知识分子思想上的统一;有利于维护政治上的统一等角度进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