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单元检测卷)
1.(北宋)赵普历相太祖、太宗两朝,于厅中座屏后置两大瓮,凡有人进利害文字皆投置其中,满则焚之;太宗后期任命“为人糊涂”的吕端为相,并勉励他“体黄老而行化,用志乎无为”;真宗问宰相李沆治道所先,沆答曰:“不用浮薄新进喜事之人,此为最先。”材料反映了北宋初期
A.因循苟且的政治风气 B.皇权强化,相权被架空
C.黄老思想治国成效显著 D.“冗官”造成效率低下
2.公元前634年,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派使臣见齐君说,鲁国的祖上周公与齐国的祖上姜太公,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有“世世子孙无相害”的盟誓,你打鲁国怎么能对得起先祖?于是,齐君下令退兵。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是
A.盟约对春秋各诸侯的政治约束 B.荣辱与共、利益一体的宗族观念
C.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分封体系 D.文化认同、天下共主的心理渊源
3.北宋时期,官吏大多由中央政府按才学标准和官职资历加以任命,中央的中高级官员大都具有长期的地方工作经验,他们依资序自州县幕职官至知县、通判、知州逐级升进。该现象
A.表明官员任用形式日益僵化 B.是“重文轻武”政策的产物
C.体现了官僚体制的自我完善 D.导致了宋代官僚队伍的膨胀
4.据图1和图2可知( )
A.古代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B.希腊城邦实行民主政治
C.地理环境影响文明的形态 D.中国建立中央集权体制
5.规定“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的法律文件是
A.《权利法案》 B.《人权宣言》 C.《王位继承法》 D.《独立宣言》
6.有学者指出,伯利克里改革进一步推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并罗列论据:政权向所有等级的公民开放,发放公职津贴、观剧津贴等。可见,该学者认为伯利克里改革对雅典民主的“发展”表现为( )
A.鼓舞了更多的公民参与政治 B.讨好民众,争权夺利
C.缓和了阶级矛盾 D.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
7.雅典在伯里克利当政时期,贵族会议丧失了一切政治权力,只处理与宗教相关的事务。由于贵族会议成员照例由卸任执政官终身担任,此时执政官已经向一切公民开放,出身平民的公民也能通过担任执政官而在贵族会议中占据席位,因而贵族会议逐渐变质。贵族会议的兴衰说明
A.奴隶主上层被赶出政治舞台 B.民主政治范围日渐缩小
C.贵族左右政坛的特权被取消 D.公民政治素质大为提高
8.在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上,麦迪逊说,“我们所要探究的重大题目就是,维护公益和私人权利免受这种党争的侵害,同时保持民众政府的精神和形式”,如此以来,就能保证“通过这些手段,共和政体的优点得以保留,缺点可以减少或避免”。这反映了美国制宪的本质目的是
A.避免过度民主损害合法权益 B.极力防止出现个人独裁专制
C.强化各部门之间的权利制衡 D.有效维护美国广大民众利益
9.1911年11月,清政府颁布的《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规定:皇帝之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皇帝继承顺序,于宪法规定之。宪法由资政院起草议决,由皇帝颁布之。宪法改正提案权属于国会。该规定
A.意在化解革命危机以维护皇权 B.顺应维新派施行新政的呼声
C.具有西方分权制衡的本质特征 D.开启了晚清预备立宪的进程
10.抗战期间,中共在根据地推行减租减息和税制改革,其效果如下表所示。晋察冀等5大根据地阶级及其土地占比统计(%),由此可知,这些改革
地主 富农 中农 贫农 雇农
阶级 战前 3.6 7.2 28.4 54 5
战后 2.4 6.7 38 47 2.5
土地 战前 5 21 5 19 0.8
战后 13.5 17.5 5 22.5 0.6
A.增强了中共在乡村的动员能力 B.消除了传统精英的经济优势
C.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目标 D.构建了全新的乡村政权结构
11.下图是《民权画报》于1912年8月13日刊登的一幅讽刺漫画,画中有一只猿猴手持五色旗,在地球上绕圈子跑动。该漫画
A.继承传统文人画基本风格 B.反映中国人走向世界的决心
C.反映当时政治转型的艰难 D.讽刺袁世凯政府的保守落后
12.在袁世凯岌辟称帝时,被称为“北洋三杰”的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三人,在袁最需要他们支持的时候却云遮雾罩,且冯关键时刻还两次密电袁,要其“敝屣尊荣”,促其退位。“北洋三杰”的态度表明
A.袁世凯损害了北洋集闭的利益
B.袁世凯复辟行为遭到众叛亲离
C.民众的民主意识有较大的提高
D.“北洋三杰”信奉民主共和的思想
13.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后,1909年9月广东咨议局成立,咨议局主要活动为由督抚召集会议,并提交为地方兴利除弊、弹劾官吏和审核政府财政收支等各种议案。这表明咨议局的设立
A.体现了清政府主动探索中央集权体制改革
B.与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有着异曲同工之效
C.实现由专制统治向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转型
D.是议会政治与地方自治相结合的初步尝试
14.有学者认为,1901年清政府的“新政创造了新的机会来动员学生、知识分子、绅士、商人和其他的城市精英,以及新军中的下级官吏。当辛亥革命到来的时候,他们能够集体行动……”。该学者旨在说明这次“新政”( )
A.为民族工业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B.直接导致了清王朝统治的结束
C.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 D.暴露了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
15.1071年,宋神宗在讨论是否变法时提出,变法虽会触及士大夫利益,但却对百姓有益处。大臣文彦博却回答他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文彦博的回答意在强调
A.统治者与被统治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B.士大夫应为改革时弊效力
C.变法应以摒弃民本传统为政治前提 D.士大夫是统治的基础力量
16.下图是发表于1979年《人民日报》上的一篇名为《产销直接见面供需双方满意》的文章。这表明当时我国
A.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 B.传统经济模式受到冲击
C.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D.国家重视调整产业结构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周本记》
材料二 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的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诸多特征,这些特征又都具有浓厚深刻的宗法色彩。中国封建的等级制度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的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政治又一特色。
——石培华《中国历史纵与横》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西周哪两种制度,其作用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根据材料三,概括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的还不是完整意义的民主制,上院成员主要楚贵族,下院的选举有严格的财产限制.选区布局也不合理。早在18世纪后期,英国就出现了要求改革议会制度的激进主义运动;进入19世纪,工业资产阶级的发展和工人阶级的壮大,进一步推动了改革运动发展。1832年,迫于强大的社会压力,反对改革的贵族势力只好让步,辉格党提出的改革法案最终获得通过,改革的内容包括降低选举资格和调整选区两个方面的内容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西方许多国家的议会与政府有着很强的亲和力。议会中的多数党领袖担任总理或首相并负责在议会中选择本党议员组成内阁。……而美国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制,国会与总统领导的政府各自分立,由选民分别选出。总统只对人民负责,不向国会负责,国会没有要求政府辞职的权力,也没有将总统免职的权力;国会不向总统负责,总统也没有解散国会的权力。国会与总统彼此独立,没有相互依存关系,更没有从属关系。
——摘编自任航《代议制的美国模式论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通过的历史背景。
(2)根捃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美国代议制的主要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19.民主是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古今中外的人们都在不断探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民大会是全体公民参与城邦事务的政治机构,是雅典唯一的立法机构,以各种方式完全控制着雅典的行政和司法,一切重大问题都只能在公民大会上进行最终决议。在形式上,它是唯一囊括了所有雅典公民的政治机构。在实践上,它给予雅典公民最好的民主政治训练。
——-《雅典公民大会的初控》
材料二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这实行民主集中制。
——-195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
回答:
(1)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比较雅典公民大会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9—1956年期间,新中国建立了哪些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新中国成立至今,民主政治建设风雨走来。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2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早在距今约四千多年的夏朝,便有了连坐制的雏形。据《尚书》记载,被后人称颂为贤君的夏启和商汤在出征之前的训词中威胁部下,警告他们如果在战争中不听从命令,就会将犯者连同其子一并处死,这是族刑在立法上最早的记载。到了秦国商鞅变法时期,商鞅主持建立了一套更加严密的“连坐制”。其内容包括: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劳力以上的都必须分居,独立编户,同时按军事组织把全国吏民编制起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不准擅自迁居,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若不揭发,十家连坐。正是连坐制度将秦国打造成部了一个绝对掌控在君主手中的社会,国家意志得到不折不扣地贯彻。商鞅设定的法律如同文一只大网,把整个社会牢牢罩住。连坐制度与宗法制度相伴整个封建文明始终,共同调整维护了几千年的社会秩序。
——摘编自朱永昌《商鞅变法与王莽改制》等
(1)概括商鞅推行什伍连坐制的背景。
(2)指出商鞅推行的什伍连坐制的特点。
参考答案
1.A【详解】
北宋初期,中央政府打压、焚烧“利害文字”即改革言论,重用倾向黄老无为思想的官员而不是锐意进取之人,反映了当时官员甚至皇帝的怠政和不作为,体现了因循苟且的政治风气,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宰相权力被架空和皇权得到了强化,B项错误;材料虽然提及“无为”思想,但并未说明其治国成效显著,C项错误;“冗官”即官僚机构恶性膨胀和效率低下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
2.D【详解】
鲁国国君认为鲁国的先祖和齐国的先祖共同辅佐周王,齐国攻打鲁国对不起先祖,齐国由此退兵,可知齐国国君认同了鲁国国君的说明,体现了文化认同、天下共主的心理渊源,故选D;鲁国和齐国之间没有盟约,排除A;鲁国国君和齐国国君不是同一宗族,排除B;C项内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
3.C【详解】
北宋时期以才学和资历为标准任命官员,高级官员大都具有地方工作经验,这一做法有利于增强官僚队伍的行政能力,是官僚体制自我完善的表现,而非日益僵化,故选C,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官僚体制的自我完善,并不能说明是“重文轻武”的产物,也无法说明宋代官僚队伍膨胀,排除BD。
4.C【详解】
根据材料图1并结合所学可知,受山多地少的地理环境影响,古希腊建立了众多的城邦国家;优越的航海条件,使希腊人主要从事海外贸易,使古希腊形成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并较早地接受了平等互利的观念,这一切都有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根据材料图2并结合所学可知,图2 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周王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臣下,这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中华文明诞生于黄河、长江等大河流域。由此可知,材料中图1、图2体现了地理环境影响了文明的形态,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古代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排除A项;“希腊城邦实行民主政治”只与图1的主旨相符,排除B项;图2反映的是分封制,不是中央集权体制,排除D项。故选C项。
5.A【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出自1689年《权利法案》,这是对君权的限制,标志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开始形成 ,所以A正确;《人权宣言》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在动员和团结法国人民参加反封建斗争方面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与材料不符,所以B错误;《王位继承法》规定此后国王不得为天主教徒,也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这与材料不符,所以C错误;《独立宣言》是北美洲十三个英属殖民地宣告自大不列颠王国独立,并宣明此举正当性之文告,这与材料不符,所以D错误。
6.A【详解】
根据“政权向所有等级的公民开放,发放公职津贴、观剧津贴等”可得出这一措施调动了公民的参政积极性,故A项正确;BCD项都与这一措施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BCD项。故选A。
7.C【详解】
从材料信息看,贵族会议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逐步下降,贵族左右政坛的特权被取消,故选C项;贵族会议的衰亡不意味着上层奴隶主被赶出政治舞台,只是其特权被取消而已,民主政治的范围没有缩小,故排除A、B项;贵族会议的兴衰与公民素质的提高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
8.A【详解】
材料“维护公益和私人权利免受这种党争的侵害,同时保持民众政府的精神和形式”体现的是美国宪政的目的是避免过度民主损害合法权益,进而维护资产阶级民主政治,A项正确;材料与防止个人独裁、权力制衡及维护广大民众利益的说法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9.A【详解】
根据时间“1911年11月”,可知是在武昌起义爆发后采取的措施,清政府在面临重大统治危机的情况下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是为了化解危机以维护皇权。故答案为A项。B项不是该规定的目的,维新变法运动已因戊戌政变失败,排除;C项不符合材料内容,分权制衡不能体现;“皇族内阁”的出台表明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是个骗局,预备立宪进程早已结束,排除D项。
10.A【详解】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经过减租减息和税制改革,农村地区贫下中农的占比在上升,贫农的土地占有量在上升,而地主和富农群体阶级占比以及土地占有量都在下降,这意味着更多的群体支持中共,增强了中共在乡村的动员能力,A项正确;B项错在“消除”,排除B项;依然存在雇农,说明尚未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目的,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1.C【详解】
材料中的猴子指的是袁世凯,五色旗指的是民主共和制,因此材料“画中有一只猿猴手持五色旗,在地球上绕圈子跑动”反映的是袁世凯对民主共和制的破坏,强调的是政治转型的艰难,C正确;文人画强调的是写意,A排除;B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批判的是袁世凯对民主共和制的破坏,D排除。故选C。
12.B【详解】
冯国璋等人促其退位等字眼意在强调袁世凯复辟行为已经遭到了众叛亲离,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袁世凯是在维护北洋集闭的利益,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冯国璋等人并不是民众,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北洋三杰”是军阀,也不信奉民主共和的思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3.D【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咨议局是清朝末年立宪运动中,于1909年9月于各省成立的省级民意机构,咨议局议员选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意代表选举。广东咨议局具有议会政治与地方自治相结合的特点,它是晚晴时期议会政治与地方自治相结合的初步尝试,D项正确;材料信息不是中央集权体制改革,排除A项;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核心是经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议会,它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咨议局的设立并不意味着清政府实现由专制统治向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转型,排除C项。故选D项。
14.C【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从1901年开始的“新政”,在经济、政治、教育等领域给中国城市带来了巨大变化,使学生、知识分子、绅士、商人和其他的城市精英,以及新军中的下级官吏接受了新思想,产生了变革要求,当辛亥革命到来的时候,他们能够集体行动,站到了清政府的对立面,助推了辛亥革命。由此可知,学者旨在说明这次“新政”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C项正确;“为民族工业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只能反映材料的不符主旨,排除A项;“新政”客观上推动了清王朝的覆亡,并未直接导致了清王朝统治的结束,排除B项;“新政”与清政府卖国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5.D【详解】
材料表明,宋神宗就变法征询大臣意见时,文彦博认为应该考虑士大夫利益,因为士大夫是维系统治的基础力量,因此D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B项与文彦博的回答不符;C项与史实不符。
16.B【详解】
根据材料《产销直接见面供需双方满意》可分析出这一时期,计划经济有所突破,B项正确;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国家重视调整产业结构,排除D项。故选B项。
17.(1)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
作用:分封制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拓展了周的疆域,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宗法制有利于解决贵族之间在财产、权力继承上的矛盾,稳定统治秩序。
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性质的制度。
(2)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宗法色彩,表现为等级制、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极端皇权主义,亲贵合一、裙带作风、反智主义等。
18.(1)历史背景:原有议会选举制度的弊端;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壮大;群众斗争的推动;辉格党的积极推进;反对势力的让步。
(2)特点:实行总统制;三权分立,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历史意义: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有利于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为其他国家的政治建设提供借鉴。
19.(1)公民大会:直接民主;少数人的民主;人大:间接民主;大多数人的民主;代表具有广泛性
(2)《1954年宪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认识:新中国成立是民主政治实现的必要前提;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符合本国国情;民主政治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必须相适应(开放性试题,酌情给分)
20.(1)背景:前朝相关制度的延续;商鞅变法的展开;统治者力图加强对民众的控制;凝聚国力维系对外战争的需要;小农经济的形成;法家思想的影响。
(2)特点:体系更加严密;以血缘、地缘为纽带;军事化色彩浓厚;成效明显,影响深远。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选择性必修1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单元检测卷习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