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2024-2025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单元检测卷(A卷)(含解析)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
1.近年来,在山东章丘焦庄、广饶五村等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墓葬中均有玉石制品出土,常见的有刀、铲、璇玑、三角形佩、环、璧等,大致可分为工具和装饰品两类,多为贵族穿着和祭祀用器。学者研究认定其制作工序一般为:选材→成坯→琢制成形→局部加工(如穿孔等)。据此推知,该地区当时( )
A.经济联系频繁 B.玉石文化已初步显现
C.阶级对立出现 D.手工业农业开始分离
2.进入春秋以后,郑国开垦了“蓬蒿藜葱”之地;晋国开垦了狐狸豺狼所居的“南鄙之田”;宋郑之间的“隙地”(可是而未垦之地),也在被压榨的奴隶的辛勤劳动下开垦出来。上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奴隶制度逐渐发展成熟 B.土地国有制度的瓦解
C.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3.下表是根据考古资料统计的汉朝出土铁农具种类及比例。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农具类别 农具种类 所占比例
初耕农具 铁犁、犁铧、镢 61%
播种农具 耧车 22%
中耕农县 铁锄,铁铲、铁耖 7%
收获农具 铁镰 10%
A.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 B.精耕细作技术继续发展
C.官营私营冶铁业很发达 D.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
4.四川出土的汉代画像砖,内容涉及到田庄周边的田间劳作、收获纳粮、盐井生产等;山东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则呈现了纺织、冶铁、锻打兵器或农具等画面。东汉的《四民月令》记述了田庄进行各类粮食及农副产品买卖的情况。这反映出田庄( )
A.发展了自耕农经济 B.导致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限制了土地兼并 D.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
5.清朝,秦荣光在《上海县竹枝词》中写道:“廿三五月雨麻花,大旱农夫苦踏车。直唤娇娘帮出力,汗淫粉颊赛红霞。”这里的“踏车”( )
A.推动了交通工具的近代化 B.利用水力提高了农田抗旱能力
C.使农业摆脱了自然的束缚 D.表明灌溉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
6.“何足挂齿”的“齿”原指织机上的定经齿,能挂在齿上的丝,就能被织成锦,后“挂齿”引申为“重要的事物”;“丝丝入扣”之“扣”通“筘”,原是织机上的主要机件,织布时每条丝线都要从筘齿间穿过,后引申为细致之意。这些成语的由来折射出古代中国( )
A.手工业生产精益求精 B.文人精通纺织技术
C.纺织业生产效率高 D.官营手工业管理严格
7.19世纪40年代英国官方发表报告指出“霍乱是穷人的疾病”,然而英国社会各界认为霍乱是一种“社会病”,“是自然和谐状态失衡的后果,是垃圾和废物不可避免的结果”。这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 )
A.意识到经济发展与人文精神的对立 B.卫生观念在疫病防治中得到传播
C.呼吁政府关注社会贫富差距问题 D.理性思考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8.工业革命时期,一些工厂的工人成为被监禁的“奴隶”,除了在规定的时间吃饭外,他们不可以随便离开机器,甚至上厕所都是由监工安排的。工人在工头的监视下必须准确地、不停地劳动。这说明当时( )
A.工厂生产管理异常严酷 B.民众的时间观念显著增强
C.垄断资本得到快速增长 D.工人的劳动报酬遭到压榨
9.19世纪末古巴成为世界铁路网络最密集的国家之一,铁路里程达到8000公里,半数为标准轨距,负责连接种植园、糖厂和港口间运输,剩余的窄轨铁路负责种植园内运送甘蔗。但是铁路建设并未推动该国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 )
A. 单一产业结构的制约 B. 外国资本对铁路的控制
C. 交通技术的严重落后 D. 过度建设导致财政危机
10.20世纪初,清政府不得不以立法的形式将西方的工厂制度、公司制度和一系列与之配套的经济制度正式引入中国。清政府这一做法( )
A.体现了中国经济殖民地化 B.强化了官僚资本的主导地位
C.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解决了近代工业发展的困境
11.1935年,英国政府组建田园城市审核评估委员会,提出开发“卫星新城”的政策建议;1940年,英国政府一专门委员会出台报告指出,应疏散伦敦中心区的工业和人口;1943年编制的《伦敦郡规划》,从交通、住房及市郊化等方面为伦敦的重建提出了解决方案。这些政策建议的出现说明英国( )
A.工业化带来的城市病比较严重 B.城市遭到战争严重破坏
C.传统自由主义政策发生改变 D.扩大内需缓解经济危机
12.苏联在1957年通过卫星式飞船试验掌握了生命保障和返回技术后,于1961年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开创载人航天时代。至1970年,苏联共发射载人飞船16艘。这一时期苏联航天技术的发展( )
A.服务于冷战战略的需要 B.使其实力与美国基本持平
C.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D.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13.有学者认为,以3D打印为标杆的新兴制造业,由于技术含量提高、成本降低、生产周期缩短,更适应个性化、高端化的需要,并且能简化产品设计、生产、销售流程,有可能使目前盛行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被分散化和社会化生产代替。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可能( )
A.使非西方国家丧失全球贸易优势 B.推动世界经济增长模式转型
C.带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巨变 D.引起新一轮的科技大发展
14.京东配送机器人从站点装货后,按照既定线路自动导航行驶,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通知客户收货,并支持人脸识别、短信验证码等多种人机交互方式快捷取货,为物流行业的“最后一公里”带去全新的解决方案。这表明人工智能的应用( )
A.提高了人们的劳动强度 B.刺激了消费者的需求
C.便利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D.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15.2021年10月10日,我国自主研制的无人深海探测器“海斗一号”成功在10000米深的海底下连续进行了10个小时以上的探测,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实现了对“挑战者深渊”西部凹陷区的大范围全覆盖声学巡航探测。这说明我国( )
A.科学技术取得全面突破 B.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C.深海探测技术世界领先 D.探测技术助推经济发展
16.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新科技革命主导技术中起主导作用的不是一项技术,而是由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新加工(制造)、激光技术、海洋开发技术、空间开发技术等组成的一种技术综合。这主要反映了第三次科技革命( )
A.促使科学转化为技术的速度加快 B.高新技术呈现日益群体化的趋势
C.要求各国加强联系形成世界市场 D.推动科学和技术的界限日益明确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先秦两汉铁农具出土地域分布
春秋战国 河南、湖南、陕西、四川、甘肃、山东、江苏、河北、湖北、广西、广东、山西、辽宁、吉林、内蒙古、天津
秦汉时期 河南、湖南、陕西、四川、甘肃、山东、江苏、河北、湖北、福建、安徽、广西、江西、广东、重庆、贵州、山西、黑龙江、云南、北京、辽宁、吉林、内蒙古、天津
材料二:秦汉时期的铁农具大多出自黄河流域,其中出土最集中的属中原地区的河南省,达960件,最少的几个省只有1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铁农具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汉时期铁农具特点形成的原因及影响。(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17世纪初,英国城市化程度要低于除中欧以外的其他欧洲国家。18世纪60年代以来,兰开夏郡就发展成棉纺织业工业区,而曼彻斯特、索尔福德等工业城市迅速成长壮大,此后,煤炭工业中心和炼铁中心也出现了大批城镇。伴随着交通运输业的革命,位于交通咽喉处的城镇也繁荣起来……这些城市的发展都是自发的,因而在城市布局上显示出天然性、不平衡性。1801~1851年间,英国纺织业城市人口增长率居第一,其他如港口城市为214%,制造业城市为186%,城市发展规模非常惊人。城市化使英国的社会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迁,这不仅仅牵涉到物质生活的改善,也牵涉到精神领域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管理均有令人瞩目的转变。从1750~1851年间,城市化水平即由10%提高到50%,英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完成城市化的国家。
——摘编自陆伟芳《英国近代城市化特点及其社会影响》
材料二近代部分年份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及城市化率
年份 全国总人口数 (万人) 城市人口数 (万人) 城市化率 (%)
1820 37377 2420 6.5
1840 41281 2769 6.7
1843 41724 2825 6.6
1893 33671 2769 8.2
1901 42645 4173 9.8
1920 44715 4742 10.6
1931 46884 5106 10.9
1936 46962 5281 11.2
1949 54167 5765 10.6
——摘编自李蓓蓓徐峰《中国近代城市化率及分期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城市化的特点并简要说明其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英国相比,中国近代城市化迟滞的原因;并谈谈近代以来中英城市化给我们带来的启示。(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科技规划的理论源自规划科学。20世纪20年代,苏联提出“规划科学”战略思想。1930年,苏联科学院首次制订全面的科学研究计划。1931年起,“规划科学”的思想被引入西方。1940年,美国成立国防研究委员会(后扩展为科学研究与发展局),以集中管理国家实验室、高校实验室、非营利机构等科研力量。1945年,瓦尼尔·布什在报告中系统阐释了政府“为何”和“如何”支持科学,强调国家资助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性。该报告被视为二战后美国科技政策的蓝图。
——据《西方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等
材料二:下表是新中国制定的两个科技发展长期规划。
规划 方针 内容摘要
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简称《十二年科技规划》) 重点发展迎头赶上 从13个方面提出了57项重要的科学技术任务,在目前人力不足的情况下抓住12个重点;对数学、力学、物理学、地质学等八门学科的发展方向做了说明;对于少数重要的空白和薄弱学科的研究机构,如原子能、无线电电子学等,必须采取紧急措施,优先给予支持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简称《规划纲要》) 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选择任务明确、有可能在近期获得技术突破的68项优先主题进行重点安排;确定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重大新药创制、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16个重大专项;超前部署一批前沿技术,发挥科技引领未来发展的先导作用;从学科发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等方面对基础研究进行部署
(1)阅读材料一,分析科技规划兴起和发展的时代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我国《十二年科技规划》和《规划纲要》的认识。(10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劳作方式的变化及人类社会的主要改变一览表
阶段 劳作方式的变化 人类社会的主要改变
古代 人类的农业生产工具经历了从石器、木器到铁器的演进 ①劳动工具变得多样化和精细化,人们开垦的耕地越来越多,人口数量也随之增加 ②在农耕时代,人们开始借助畜力、机械力、自然力来提高生产能力
近代 工业革命中大机器生产的广泛应用 ①机器大生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 ②工厂制度普遍实施 ③社会日益形成两大对立的阶级 ④工业化给民众生产带来消极影响
现代 新科技革命以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①网上就医、授课、会议、购物、娱乐等 ②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③现代科技应用不当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墓葬中发现了丰富的玉石类陪葬品,且玉石制品体现了一定的阶级性,还形成了比较规范的制作工序,说明该地区玉石文化已初步形成,B项正确;材料只能说明这些地区都有玉石制品出土,不能说明它们相互之间有联系,排除A项;玉石制品多为贵族穿着和祭祀用器,说明其具有一定的阶级性,但体现不出阶级对立,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农业与手工业分离的信息,排除D项。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选择C:据题意可知,进入春秋以后,很多诸侯国都在开垦荒地,从而增加了土地的种植面积,这些土地的开垦主要得益于生产力的发展,即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排除A: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走向瓦解。排除B:土地国有制度瓦解是结果,不是原因。排除D:个体小农经济形成是影响,不是原因。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农具类别”可知,汉朝农具分为初耕、播种、中耕、收获等类别,且农具的种类也比较多样,这均体现了汉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B项正确;铁农具种类多样不能说明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冶铁技术高超和规模扩大,不能得出冶铁业很发达,C项排除;材料未涉及铁农具的使用范围,D项排除。
4.答案:D
解析:据材料“四川出土的汉代画像砖,内容涉及田庄周边的田间劳作、收获纳粮、盐井生产等;山东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则呈现了纺织、冶铁、锻打兵器或农具等画面。东汉的《四民月令》记述了田庄进行各类粮食及农副产品买卖的情况”可知,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内容及东汉的《四民月令》中不仅涉及田庄周边的田间劳作、收获纳粮、盐井生产等,而且呈现了纺织、冶铁、锻打兵器或农具等画面,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D项正确;西汉末年,豪强地主已经用田庄的形式剥削农民。东汉王朝建立后,由于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盛行,土地兼并的迅速发展和西汉末年的战乱等原因,豪强地主建立了一个个封建地主田庄,排除A项;田庄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经济,未发生改变,排除C项;田庄属于自然经济,田庄的发展并未改变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排除B项;东汉王朝建立后,由于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盛行,土地兼并的迅速发展和西汉末年的战乱等原因,豪强地主建立了一个个封建地主田庄,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清朝”“大旱农夫苦踏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踏车”是利用人力的灌溉工具翻车,这说明东汉时期就已出现的灌溉工具,清代仍然在使用,灌溉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D项正确。
6.答案:A
解析:“定经齿”“筘齿”都是织机上的主要机件,反映了古代中国纺织技术的水平,也折射出手工业生产的精益求精,故选A项;文人不一定精通纺织技术,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意在强调古代中国纺织技术水平高,而非生产效率高,故C项错误;古代中国,私营纺织业、家庭纺织业大量存在,且D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故排除。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英国社会各界对疾病的发生有了理性的思考,认为霍乱是城市化、工业化的弊病,是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结果,是一种“社会病”,故选D项;经济发展与人文精神不是对立的,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当时英国社会对疾病发生原因的思考,没有体现卫生观念的传播,排除B项;据材料,英国政府强调贫富差距,英国社会各界则理性思考城市化,排除C项。
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工厂管理制度。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内,工人受到监禁,必须在工头的监视下不停地劳动,缺乏基本的自由,这说明当时工厂生产管理异常严酷,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工厂管理对象是工人,不是民众,故排除B项;当时垄断还未形成,故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资本家对工人劳动报酬的压榨,故排除D项。
9.答案:A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铁路建设主要服务于古巴主要的产业——制糖业的发展,功能较为单一,因此没有起到广泛的社会效益。这种局面与欧美国家铁路发展推动社会经济全面进步不同,主要因素还是取决于其单一的产业结构,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外国资本对铁路的控制、交通技术落后和财政危机的问题,排除BCD项。故选A项。
10.答案:C
解析:20世纪初,清政府以立法的形式将西方的工厂制度、公司制度和一系列与之配套的经济制度正式引入中国,这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故C正确;A在材料未体现,排除;官僚资本在洋务运动时起到主导作用,B错误;社会制度不发生变化不能解决近代工业发展的困境,D错误。
11.答案:A
解析:题干所给材料“国政府组建田园城市审核评估委员会,提出开发‘卫星新城’的政策建议”“英国政府一专门委员会出台报告指出,应疏散伦敦中心区的工业和人口”“从交通、住房及市郊化等方面为伦敦的重建提出了解决方案”针对的是英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弊端,联系所学知识, 这从侧面说明英国工业化带来的城市病比较严重,A项正确;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弊端,“城市遭到战争严重破坏”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传统的自由主义政策”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排除C项;“扩大内需缓解经济危机”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苏联在20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大力发展航空航天技术,是出于冷战背景下与美国争夺太空空间,由此可以得出这一时期苏联航天技术的发展服务于冷战战略的需要,A项正确材料中仅涉及苏联航天技术的发展实力,无法与美国进行比较,不能得出使其实力与美国基本持平,排除B项;苏联的航天技术主要是对于国防安全的影响,对经济的影响并不显著,排除C项;航天技术与人们生活联系性不强,主要是军用,排除D项,故选A项。
13.答案:B
解析:材料“有可能使目前盛行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被分散化和社会化生产代替”强调的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于生产模式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信息量不足,不能得出A、C、D项。
1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人工智能的应用使得物流配送更加便捷,便利了人们的生产生活,C项正确。
1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海洋技术的发展。材料体现了我国自主研发的无人深海探测器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实现了对“挑战者深渊”西部凹陷区的大范围全覆盖声学巡航探测,这说明我国自主研发的无人深海探测器技术先进,说明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B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无人深海探测器,无法得出科学技术取得全面突破,排除A项;材料并不能说明我国的整个深海探测技术世界领先,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体现探测技术助推经济发展,排除D项。
16.答案:B
解析:通过材料可以判断第三次科技革命以群体形式出现,并形成多层次的、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的高技术群。这些技术的横向关联性、综合性、交叉性极为突出,从而使这些技术又呈现出极强的群体性,故选B项;材料无法体现科学转化为技术的速度加快,故A项错误;世界市场已经形成,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到了技术,没有科学的概念,故D项错误。
17.答案:(1)特点:使用范围扩大;推广程度不平衡;数量增多;类型较为齐备;初耕农具为主。
(2)原因:制铁业的发展;政府重视;铁农具自身具有的优势;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了农业发展;造成了农业的区域不平衡。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时期的中国。据材料一“先秦两汉铁农具出土地域分布”结合所学得出秦汉时期铁农具出土省份多达25个,比春秋时期多8个,即使用范围扩大;据材料二“大多出自黄河流域……只有1件”结合所学得出推广程度不平衡;据材料二“全国出土的先秦两汉时期铁农具数量”结合所学得出数量增多;据材料二“出土的秦汉时期铁农具种类及比例”结合所学得出有初耕、播种、中耕、收获农具,即类型较为齐备;据材料二“出土的秦汉时期铁农具种类及比例”结合所学得出初耕农具占61%,即初耕农具为主。
(2)第一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广泛,数量多,说明这时期制铁业发展,同时政府对铁制农具的重视,并且铁制农具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工具,即铁农具具有自身的优势,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铁制农具,促进了铁农具的推广和发展。
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得出,铁制农具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工具,铁制农具的广泛推行有利于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了农业发展;据材料二“大多出自黄河流域……只有1件”结合所学得出造成了农业的区域不平衡。
18.答案:(1)特点:城市化起点低;带有自发性、盲目性及不平衡性;规模大、速度快;产生了专业性城市和综合性城市。
影响:推动了近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方便了人民的生产与生活;导致城市功能结构的变动;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的出现。(积极、消极影响各答一点)
(2)原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城市化起步晚;工农业生产水平低(工业化程度不高);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政局动荡。启示: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实现国家现代化、城市化;城市化需要较为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城市化可以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城市化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17世纪初,英国城市化程度要低于除中欧以外的其他欧洲国家。”可得出城市化起点低;由材料“18世纪60年代以来,兰开夏郡就发展成棉纺织业工业区,而曼彻斯特、索尔福德等工业城市迅速成长壮大,此后,煤炭工业中心和炼铁中心也出现了大批城镇。伴随着交通运输业的革命,位于交通咽喉处的城镇也繁荣起来.…这些城市的发展都是自发的,因而在城市布局上显示出天然性、不平衡性。”可得出带有自发性、盲自性及不平衡性;由材料“1801~1851年间,英国纺织业城市人口增长率居第一,其他如港口城市为214%,制造业城市为186%,城市发展规模非常惊人。”及所学可得出规模大、速度快;产生了专业性城市和综合性城市。第二小问影响:由材料“城市化使英国的社会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迁,这不仅仅牵涉到物质生活的改善,也牵涉到精神领域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管理均有令人瞩目的转变。”及所学可得出推动了近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方便了人民的生产与生活;由材料“从1750~1851年间,城市化水平即由10%提高到50%,英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完成城市化的国家。”及所学可得出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导致城市功能结构的变动;结合所学可得出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的出现。
(2)第一小问原因:由材料“近代部分年份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及城市化率”及所学可知,分别从社会性质、小农经济的影响、传统观念的影响、城市化起步晚等方面分析说明中国近代城市化迟滞的原因,例如: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城市化起步晚:工农业生产水平低(工业化程度不高):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政局动荡。第二小问启示:由材料“18世纪60年代以来,兰开夏郡就发展成棉纺织业工业区,而曼彻斯特、索尔福德等工业城市迅速成长壮大”“近代部分年份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及城市化率”及所学可得出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城市化;城市化需要较为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由材料“从1750~1851年间,城市化水平即由10%提高到50%,英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完成城市化的国家。”及所学可得出城市化可以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结合所学可得出城市化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19.答案:(1)背景:受“苏联模式”实行自上而下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技术获得一定发展;二战中为应对战争需要各国加强对科技研究的管理;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强化以国家干预为核心的调整;冷战期间美苏进行军备竞赛。
(2)1956年,“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即将完成,我国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战后,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但中国经济、科技落后,因此学习苏联经验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十二年科技规划》提出集中力量解决重点问题,重视基础科学和发展新技术,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它有利于提高新中国的科技水平,推动了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科技成果的涌现,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成为时代潮流,中国面临机遇和挑战,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规划纲要》选择优先主题,确定重大专项,超前部署前沿技术,重视基础研究,强调自主创新。它为我国的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等展示了自主研发和制造的实力,移动支付和人工智能等助推经济快速发展。
科技规划的制定适应了国内外形势和国家发展的需要,规划并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维护国家安全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解析:第(1)问,据“1930年,苏联科学院首次制订……”可知受“苏联模式”的影响;据“1940年,美国成立国防研究委员会,以集中管理……科研力量”可知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技术获得一定发展,二战中为应对战争需要各国加强对科技研究的管理;据“1945年……强调国家资助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可知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强化以国家干预为核心的调整;据“该报告被视为二战后美国科技政策的蓝图”可推知冷战期间美苏进行军备竞赛。第(2)问,首先,结合规划时间、内容摘要,从背景、内容、意义三个方面得出认识;然后对两个文件的共性进行简要论述,主要从规划的制定与国内外形势和国家发展的需要的关系、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对维护国家安全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等方面得出认识。
20.答案:示例看法: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生活有利有弊。
说明:历史上的每次技术进阶升级,都显示它有益和有害的两面性。在前两次工业革命中,“机器替代人”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便捷,但也带来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的难题与困惑,如失业问题、环境污染等。第三次科技革命,以计算机为基础,使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但伴随着核武器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化学毒品、核泄漏、电脑病毒等的出现,也带来了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和造成了巨大灾难。总之,我们在充分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同时,还要力争避免它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的消极后果的发生。
解析:根据“机器大生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工业化给民众生产带来消极影响”“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现代科技应用不当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可以提炼出看法: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生活有利有弊。说明:根据“工业革命中大机器生产的广泛应用”“新科技革命以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带来的人类社会的改变进行说明,并结合所学,可从在前两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便捷,也带来失业问题、环境污染等问题;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但也带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化学毒品、核泄漏、电脑病毒等严重的社会问题甚至巨大灾难。最后总结说明: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兴利除弊,使科技造福人类。
第 页,共 页
试题资源网-凸飞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第 14 页,共 14 页
试题资源网-凸飞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2024-2025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单元检测卷(A卷)(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