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单元测试卷(A卷)(含解析)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1955年,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说:“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这表明中国政府( )
A.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推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D.倡导“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2.到1951年初,中央政府成立了盐业、粮食、煤业、石油、矿产、进出口等一系列专业公司,掌控了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及进出口贸易。这些举措( )
A.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B.解决了群众生活物资短缺的问题
C.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D.利于稳定新中国初期的社会局面
3.周恩来在国际社会中享有“红色外交家”的美誉。他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方针是( )
A.乒乓外交 B.一边倒 C.另起炉灶 D.求同存异
4.1950年春,按照中共中央部署,湖南开始进行数额庞大的粮食大调运,建立了自上而下的粮食调运体系,包括统一调度的政策、行政体制与运输体制。粮食大调运旨在( )
A.支持抗美援朝 B.统一国家财经 C.稳定城乡市场 D.推进土改进程
5.1956年,毛泽东在谈到国家与工厂的关系时指出:“统一性和独立性是对立的统一,要有统一性,也要有独立性。……各个生产单位部要有一个与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才会发展得更加活泼。”毛泽东强调的是( )
A.适当提高工厂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B.适度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C.平衡工商企业改造中的公私关系 D.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6.这一事件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这一事件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D.“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7.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场改革让广大农民觉得“以前是地主的天下,现在是我们的世界”,“农民成为了真正的土地主人”。对这场改革解读不恰当的是( )
A.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B.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
C.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初步建立
8.有学者认为:“1954年是新中国外交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中英达成了互派外交代表、设立办事处的协议,建立了半正式的外交关系;调解了法越冲突,加深了中法的相互认知。”下列选项中,能为这一论断提供有力证据的是( )
A.与苏联、朝鲜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B.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万隆会议进展
C.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D.参加日内瓦会议,推动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9.2022年9月27日,由金冲及总主编、中华书局承担编辑出版的大型历史文献丛书《复兴文库》正式上架。丛书精选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关的重要文献。按历史进程分为五编:下列内容最有可能被精选入第三编的是( )
第一编:1840——1921年,重在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起点与逻辑起点
第二编:1921——1949年,记述中国共产党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的伟大历程
第三编:1949——1978年,记载了实现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的重要文献
第四编:1978——2012年:记录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文献
第五编:2012年十八大以来: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A.毛泽东在延安发表了《论持久战》的演讲
B.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倡导两个“务必”
C.中共八大关于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的论述
D.十四大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0.《费正清论中国:中国新史》中指出:1958~1960年,中国“大干快上、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虽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破坏,但也表达了几百万人的热情。材料所述的是( )
A.“一五”计划 B.土地改革 C.“文化大革命” D.“大跃进”运动
11.1962年初,湖南长沙的一些公社生产队自主探索各种形式的“联产计酬责任制”,湖南省委为此专门派驻工作组到生产大队了解情况,探寻乡村发展道路。这一探索的背景是( )
A.生产所有制发生了转变 B.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建立
C.人民公社体制遭到否定 D.责任制利于解放生产力
12.这是党取得全国执政地位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致开幕词,刘少奇代表中央委员会作政治报告,邓小平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周恩来作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这次大会的历史性贡献有( )
A.制定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B.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C.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明确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13.为响应支援内地高校建设的号召,1956年,上千名交大教职工家属和学生登上了开往西安的专列,西迁师生员工的车票上,有一行字特别引人注目:“向科学进军,支援大西北!”这反映了交大师生( )
A.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气概 B.热爱祖国,扎根边疆的情怀
C.勤俭节约,淡泊名利的追求 D.爱国奉献,服从大局的精神
14.在中共八大会议上,周恩来提出轻工业的投资比重将比“一五”计划的11.2%有所提高;农业投资占投资总额的比重将从“一五”计划的7.6%提高到10%左右。这一调整( )
A.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B.加快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C.推进了经济体制的改革 D.体现了对苏联模式的反思
15.喷油嘴有着“发动机的心脏”的美誉,其制造难度远高于发动机其他零部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只有上海等少数几个沿海城市才能生产少量喷油嘴,无法满足国内需要。1970年,为支援三线建设而从上海来到成都的锦江厂生产出了“七一”牌喷油嘴,锦江厂也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燃油喷射系统生产基地。由此可知,三线建设( )
A.充分利用了西部的资源 B.合理调整了工业布局
C.奠定了国家工业化基础 D.打破了西方经济封锁
16.1956—197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既取得伟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又曾发生过像“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那样的“左”倾错误。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可以概括为( )
A.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B.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C.新中国工业化建设起步 D.社会主义建设在创新中引领潮流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2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汉阳铁厂于1891年兴建,张之洞托人到英国购买设备,结果用买来的炼铁炉生产的钢轨,质太脆而不能用。1896年后,洋务派官员盛宣怀掌管汉阳铁厂,实行股份制改革,购买了世界最先进的马丁炉改造全厂冶炼设备,大量聘用外国技术人员,落后状况有所改观。但严重依靠买进外国先进设备来维持运转,缺乏独立性和后续力。张之洞也采取措施培养自己的人才,却忽视了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的培养。当时,外国资本主义为了“久据其利”和“傲我之无”,“凡有益于我之事彼必挠之”。一战后,钢铁价格剧跌,国内军阀混战,民国政府改变钢轨标准,到1924年,汉阳铁厂全部停产。
——摘编自夏冬《中国近代和现代钢铁工业发展道路的得与失——汉阳铁厂和宝山钢铁总厂比较研究的启示》
材料二 1950年全国钢铁会议后,国家陆续从东北、华北、华东给鞍钢调来500多名地县级干部,从东南、华东等地招聘了5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到鞍钢,苏联专家也陆续来到鞍钢。1951年10月12日,苏联编制的《恢复和改造鞍钢总体规划初步设计书》120卷交付我国,23日中财委予以批准。1952年2月26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随后,鞍钢被列为“特定的工业部门”,鞍钢由恢复生产转向大规模建设。……在全国各地的支援下,鞍钢“三大工程”建设创造了新中国建设史上的奇迹,顺利竣工投产;1953年10月27日,无缝钢管厂竣工投产,成功生产出我国第一根无缝钢管;11月30日,大型轧钢厂竣工投产;12月19日,7号高炉竣工投产。
——摘编自阳勇《毛泽东与新中国钢铁工业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阳铁厂停产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初期鞍钢快速崛起的影响。(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以前的100多年间,中国的对外交往史是一段备受欺凌的历史,旧中国的外交是屈辱的外交。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从此,维护国家独立,维护领土、主权的完整,成为新中国外交的首要目标。实现独立必须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断绝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遗产”的联系。新中国成立后,制定和执行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和“一边倒”的三大政策。根据上述政策,毛泽东访问了苏联,并于1950年2月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摘编自张清敏《当代中国外交》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共同的战略利益促使中美关系缓和,两国关系逐步实现正常化。中美建交是两国关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转折,两国关系从此进入新阶段。两国关系正常化为两国进一步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开辟了新的广阔前景。同时,中美建交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关系的发展。但两国关系的基础是脆弱的,由于双方在美国售台武器问题上没有达成协议,美国也没有放弃干涉中国内政的图谋,这也为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颜声毅《当代中国外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并简述其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6分)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虽然中美两国在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国家利益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分歧,但从当时国际环境的角度出发,中美两国关系在这一时期的转变是符合两国各自利益的双赢选择。美国总统尼克松指出,美国选择与中国发展友好关系是由美国的国家利益决定的。他认为“在今天的世界上有五个巨大的权力中心,中国大陆是这些中心之一”。1973年3月16日,尼克松在给毛泽东的信中表示:“中国的完整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一项基本要素”“中国的生存和独立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与世界和平的利益”“重要的是,要记住苏联和美国是两个超级大国,同有着更长的防御历史的中国相比,有着强权和漫长的扩张主义历史的苏联是一个更大的危险”。同时,他还表示:“作为一个太平洋人,他认为中美之间比苏美之间的共同之处要多得多,这是一条天经地义的真理”“中美关系可以成为世界和平的关键”。
——摘编自鲁宸伊《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美关系演变因素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变化,并分析美国对华政策变化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变化的影响。(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贺龙任国家体委主任14年,新中国体育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快速发展起来。在各运动队组建后,贺龙借鉴军队管理方法,要求思想、技术、作风三过硬,努力把其培养成国际一流队伍。他激励大家:“你们是新中国第一代运动员,要为革命搞体育;为党和祖国荣誉打球。”为此,他参照解放军把党支部建在连上的经验,在运动队建立党团支部,充分发挥党团员先锋模范作用。在训练上,贺龙要求运动员勤学苦练,主张训练要大幅度超出比赛难度,提出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的“三从一大”原则和不怕苦、不怕难、不怕伤的“三不怕”口号。他去运动员宿舍,总要看其枕边放什么书,要求把运动员培养成有修养、有知识的全面发展人才。运动员的运动生命是短暂的,运动员退役以后,特别是伤病运动员,在他关怀下都得到妥善安置。
——摘编自《新中国的体育之父一贺龙》
(1)根据材料,概括贺龙对新中国体育事业作出的贡献。(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体育事业“从小到大快速发展起来”的原因。(7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955年”“周恩来”“国际会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万隆会议;“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就是“求同存异”,所以材料表明中国政府倡导“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政府并未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在亚非会议上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改为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政府并未推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排除C项。故选:D。
2.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1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掌控了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及进出口贸易”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系列国营公司的成立和国家掌控重要商品和进出口贸易有利于政府稳定当时的社会局面,从而巩固政权,D项正确;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排除A项;“解决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政务院通过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材料不是关于财政经济的措施,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是在1971年,有利于中美关系改善;B.是在建国初期,强调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C.是在建国初期,先清除帝国主义的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的基础。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D.1955年4月,29个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国际会议,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会议的成功作出重要贡献。
4.答案:C
解析:1950年春正值新中国成立之初,粮食大调运是为了应对新政权建立之初出现的物价上涨问题,以稳定城乡市场,故选C项;抗美援朝发生在1950年10月,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统一国家财经是在国家和地方财政收支方面的平衡,而与粮食调运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B项;土改是将地主的土地没收分配给农民,属于土地这种生产资料的分配问题,而调运粮食属于粮食这种产品的分配问题,二者不是同一范畴,所以粮食调运与土改进程无关,排除D项。
5.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56年(中国)。据材料“国家与工厂的关系……各个生产单位部要有一个与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才会发展得更加活泼。”,可知毛泽东认为国家与工厂之间的关系是统一性和独立性的关系,在坚持社会主义国家的前提下,各个生产单位可以有一定的独立性,强调适当提高工厂的生产经营自主性,A项正确;这一时期是计划经济体制时期,重视的国家的行政指导,并不是市场调节,排除B项;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推行的是公私合营,并不是平衡公私关系,排除C项;三大改造时期,是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并不会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A项正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排除B项;2021年2月25日,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排除C项;20世纪90年代,港澳回归是“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排除D项。故选:A。
7.答案:D
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领导人民进行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也即材料所述“农民成为了真正的土地主人”。土地改革实施时期是1950—1952年D是三大改造的影响,对题干改革解读不恰当,故D符合题意;土地改革促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故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土地改革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8.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日内瓦会议发生于1954年,是中国作为世界五大国之一参加的国际会议,D项正确;与苏联、朝鲜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是1949年到1950年,排除A项;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万隆会议进展是1955年,排除B项;抗美援朝在1953年取胜,排除C项。故选:D。
9.答案:C
解析: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到,第三编是“1949—1978年”,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所以可以加入其中,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论持久战》发表于1938年,应该编入第二编,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于1949年上半年,应该编入第二编,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四大召开于1992年,应该编入第四编,排除D项。故选:C。
10.答案:D
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范围为1958年至1960年(中国)。根据题干材料“中国‘大干快上、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虽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破坏”可分析出材料所述为开展“大跃进”运动,该运动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资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D项正确;“一五计划”结束于1957年,排除A项;“土地改革”在1952年完成,排除B项;“文化大革命”开始于1967年,排除C项。故选D项。
11.答案:D
解析:1960年底中共提出“八字”方针,开始于国民经济调整时期,调整就是谋求解放生产力,联产计酬责任制就是这种“解放生产力”的尝试,D项正确。农业合作社在1956年已经全面推行,A项错误。人民公社体制在1983年才被废除,排除B项。1962年仍是国民经济调整的时期,调整完成是在1965年,C项错误。
12.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这是党取得全国执政地位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1956年的八大,结合八大的内容,B项正确。1953年制定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排除A项;1954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排除C项;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明确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排除D项。故选B项。
1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向科学进军,支援大西北”可知,交大师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扎根边疆,支援大西北建设,体现了爱国奉献,服从大局的精神,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交大师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扎根边疆,支援大西北建设,体现了爱国奉献,服从大局的精神,没有体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气概,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交大师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扎根边疆,支援大西北建设,体现了爱国奉献,服从大局的精神,没有体现扎根边疆的情怀,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交大师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扎根边疆,支援大西北建设,体现了爱国奉献,服从大局的精神,没有体现勤俭节约,淡泊名利的追求,排除C项。故选D项。
14.答案:D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6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国家领导人重视改善民生,提出加大轻工业和农业投资,基于对苏联模式的反思,D项正确;据所学,早在1952年底,我国已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共中央对生产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指标的调整,并非要加快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无法直接促进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排除B项;据所学,中共八大并未推进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经济体制改革,排除C项。故选D项。
1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三线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起的作用。“七一”牌喷油嘴是从上海来成都支援的锦江厂生产出来的,并不能反映充分利用了西部的资源,故排除A。我国工业化基础的奠定是在一五计划期间,故排除C。三线建设主要是为应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的战争威胁,并非为了打破西方的经济封锁,故排除D。三线建设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改善了工业布局,材料中喷油嘴生产从沿海扩展到西部地区,就是工业布局调整的体现,故选B。
16.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56—197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既取得伟大成就,也出现了“左”倾错误。因此,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可以概括为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B项正确;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间是1949年至1956年,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A项;新中国工业化建设起步是在1953年至1957年,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D项不能概括这段历史,排除D项。故选B项。
17.答案:(1)原因:西方列强的破坏和挤压;技术严重依赖外国;洋务企业的管理模式落后,封建体制僵化;关键人才的匮乏;战争导致的混乱动荡环境;钢轨标准的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影响: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化基础;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中国钢铁业培养了一大批技术和管理人才;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一“张之洞托人到英国购买设备,结果用买来的炼铁炉生产的钢轨,质太脆而不能用”可得出西方列强的破坏和挤压;据材料一“到英国购买设备,大量聘用外国技术人员……依靠买进外国先进设备”等信息可得出技术严重依赖外国;结合所学,洋务运动的军事企业大多采用封建衙门式管理,可得出洋务企业的管理模式落后,封建体制僵化;据材料一“却忽视了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的培养”可得出关键人才的匮乏;据材料一“国内军阀混战”可得出战争导致的混乱动荡环境:据材料一“民国政府改变钢轨标准”可得出钢轨标准的改变;结合所学近代中国民族危机,可得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汉阳铁厂难免受国外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建国初期的中国。结合所学,建国初我国缺乏重工业,可得出鞍钢快速崛起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化基础;结合所学,钢铁工业可以为其他部门提供原料,可得出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据材料二“苏联专家也陆续来到鞍钢”等信息可得出,国家对鞍钢的重视,使专家汇集一堂相互促进,为中国钢铁业培养了一大批技术和管理人才;结合所学,建国初我国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钢铁等重工业的发展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结合所学,工业、国防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鞍钢的崛起促进了我国工业、国防的发展,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18.答案:(1)特点: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执行“一边倒”方针。
意义:维护了国家的独立与领土主权的完整;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孤立与封锁;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2)变化:由主要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外交关系到积极同包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发展外交关系。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特点:据材料一“维护国家独立,维护领土、主权的完整,成为新中国外交的首要目标”“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及所学知识可知,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据材料“一边倒”可知,执行“一边倒”方针。意义:据材料一“从此,维护国家独立,维护领土、主权的完整,成为新中国外交的首要目标”可知,维护了国家的独立与领土主权的完整;据材料一“毛泽东访问了苏联,并于1950年2月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可知,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孤立与封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为新中国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变化:据材料一“一边倒”和材料“共同的战略利益促使中美关系缓和,两国关系逐步实现正常化”及所学知识可知,由主要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外交关系到积极同包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发展外交关系。
19.答案:(1)变化:中美关系由对峙逐渐走向正常化。原因: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实现美中关系正常化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美苏争霸中美国当时处于劣势;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美国面临西欧、日本的挑战等。
(2)影响:提高了中美两国的战略地位,影响了国际战略格局;有利于维护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有利于两国的经济、贸易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发展。
解析:(1)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美关系由对峙逐渐走向正常化。原因:从中国角度分析,根据材料“在今天的世界上有五个巨大的权力中心,中国大陆是这些中心之一”可知,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根据材料“中国的生存和独立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与世界和平的利益”可知,实现美中关系正常化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根据材料“苏联和美国是两个超级大国,同有着更长的防御历史的中国相比,有着强权和漫长的扩张主义历史的苏联是一个更大的危险”可知,美苏争霸中美国当时处于劣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美国面临西欧、日本的挑战等。
(2)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美关系缓和提高了中美两国的战略地位,影响了国际战略格局;中美关系缓和有利于维护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中美关系缓和有利于两国的经济、贸易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发展。
20.答案:(1)贡献:组建各运动队,使其从小到大发展起来;提出了一些训练原则和口号;在运动队建立党团组织,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关心运动员全面发展;关怀运动员退役安置。
(2)原因:借鉴解放军管理方法和经验;充分发挥党团员先锋作用;发挥革命精神,贺龙的卓越领导,制定了正确的原则方法等;新中国建立,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解析:1.贡献:组建各运动队,使其从小到大发展起来;提出了一些训练原则和口号;在运动队建立党团组织,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关心运动员全面发展;关怀运动员退役安置。
2.原因根据“贺龙借鉴军队管理方法”“在运动队建立党团支部,充分发挥党团员先锋模范作用”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借鉴解放军管理方法和经验;充分发挥党团员先锋作用;发挥革命精神,贺龙的卓越领导,制定了正确的原则方法等;新中国建立,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单元测试卷(A卷)(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