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1.南宋和金朝签订绍兴和议后,尽管宋金之间仍有零星的战争,但这在较长时间里维持住了南宋偏安半壁的局面。根据和议内容,南宋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之为( )
A.岁币 B.岁赐 C.岁贡 D.岁赏
2.《通考》载:“太祖受命,以宰相专主文事,参知政事佐之,枢密使专主武事,副使佐之。”文中的“太祖”是指( )
A.汉太祖刘邦 B.宋太祖赵匡胤 C.元太祖铁木真 D.明太祖朱元璋
3.宋仁宗曾说:“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讨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为易。”该言论反映出宋代( )
A.君主专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强化 B.君主专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削弱
C.君主专制下的理性精神 D.相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君权
4.以下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政治状况的描述,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阁臣之职,止是票拟”
②“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③“本章归内阁,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
④“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两府”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③①④ D.②④①③
5.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取得一些成果,但并未能挽救北宋衰亡的命运。下列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正确的是( )
A.改革涉及诸多领域 B.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C.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D.引发党争导致北宋衰亡
6.据宋濂《元史》记载“国家疆理之大,东渐西被。凡在属国,皆置驿传。星罗棋布,脉络通通。朝令夕至,声闻必达。”这一现象反映了元朝( )
A.中央集权的日渐衰微 B.实现了疆域内民族平等
C.驿路交通网较为发达 D.行政区划有重大的创新
7.崛起于漠北的蒙古,建立元朝,完成了全国的大统一。下列关于元朝建立的时间与人物对应正确的是( )
A.916年耶律阿保机 B.1114年完颜阿骨打
C.1206年铁木真 D.1271年忽必烈
8.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下列关于元朝这一制度表述正确的是( )
A.行省军政大权集中,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B.设置宣政院加强对西域的管辖
C.全国共设河北、山西、江浙等10个行省
D.行省起初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后逐渐形成常设机构
9.1277年始,元朝先后设江南、陕西行御史台,其主要职权是监察行省的工作。1283年,江淮行省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时任兵部尚书的董文用据理力争,反对此建议,廷臣“悉从董文用议”,此建议未被采纳。最终,1291年,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这说明元代( )
A.行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 B.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
C.地方的吏治问题得以解决 D.行省事务最终由朝廷大臣决定
10.元朝实行行省制度,采用圆署会议决策某一事项。圆署会议即行省官员集体参与的会议,会议结果以议者押署的形式成为某种议定。同时,行省官员还要朝韌述职和不定期迁调。由此可知,行省制度的确立( )
A.实现了对少数民族的直接管理 B.防止了行政官员的腐败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D.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11.北宋时期,淮南地区由于种茶农户众多,专门称之为“园户”。福建地区最上品的龙凤团茶,价黄金二两。明州、福州、广州一带,出现了很多“霜糖户”,专门种蔗制糖,甚至远销海外。可见,当时南方地区( )
A.海外贸易提高了农户社会地位 B.城市发展刺激消费观的更新
C.面向普通民众的基层市场活跃 D.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倾向明显
12.2007年打捞出水的“南海一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福建泉州特征的远洋贸易船。它是目前发现最大的宋代船只,现已经打捞出水的文物达6000多件。从上述材料中可推断出的历史信息有( )
①泉州是南宋时期重要的港口
②南宋的造船业比较发达
③南宋时期,纸币已是全国范围内的主货币
④精美的瓷器是当时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古装剧《梦华录》讲述的是赵盼儿等女性在北宋京城开了一家茶坊,开始了现在俗称的“避袭”奋斗之旅。而在真实的宋史上,女子经商,算得上比较常见的事。《东京梦华录》中就记录了北宋都城汴梁诸多“网红”名店,其中即有女性开办的“王小姑酒店”“丑婆婆药铺”等。这可用来说明,宋代( )
A.商业运行的环境相对宽松 B.妇女的政治地位有所提高
C.政府鼓励私人发展工商业 D.传统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动
14.某同学读到一篇史学研究论文,文中出现的关键词有三大发明、儒学复兴运动、《授时历》、话本、关汉卿等,这篇论文的题目最有可能是( )
A.《论三大发明的世界意义》 B.《论宋元文化的繁荣》
C.《论关汉卿与元曲的发展》 D.《论唐宋文化的发展》
15.11世纪中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介绍了人工磁化方法、磁偏角的发现。由此可以推断,我国在北宋时期( )
A.发明了最早的指南仪器 B.能将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C.开始掌握磁石指南特性 D.开辟了地理大发现时代
16.宋人往往以茶比喻人生,赋予其厚重淡泊的人格,“茶本苦物,吃过却甘”,“此理如何?曰:也是一个道理,如始于忧勤,终于逸乐”。由此可知( )
A.民族政权并立激发了忧患意识 B.商品经济繁荣促进茶文化普及
C.市民阶层兴起改变了审美趋向 D.理学的传播影响士人思想观念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王)安石曰:“……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日:“此乃桑弘羊欺汉武帝之言,司马迁书之以讥武帝之不明耳。天地所生货财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桑弘羊能致国用之饶,不取于民,将焉取之?果如所言,武帝末年安得群盗逢起,遣绣衣使者追捕之乎?非民疲极而为盗贼邪?此言岂可据以为实?”
材料二:王安石希望做到“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希望用增加生产和夺兼并之力来改善财政状况。他的变法手段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王安石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他的变法思想可以说是我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对中国走向近代的朦胧探索。
——据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两则材料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及理由。(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历史评价的因素。(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宋代三级地方行政区划,首为路,初期有15路,最多时发展到26路路下设府、州、军、监(宋初惩唐五代节镇之祸,收回节度使的兵权,由中央直接统领府、州、军、监),府是皇帝即位前居住或任职的州以及京都、陪都所在地,军是冲要之地,监是有矿产之地,府、军、监与州的级别相同,宋全盛时有4京府、30普通府、254州、63监再下是县,全盛时有1234个县。这个时期县以下都设有乡、里基层行政组织,其划分主要以户口多少为标准。
——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元朝行省创立了一种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并将行省权力规范在大而不专模式内。行省虽然在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统属中发挥统摄的作用,但是在人事权方面,又表现得无甚作为。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群官中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交参任用,重要政务“事从公议”。行御史台与康访使司所构成的地方监察网络,构成了防范行省擅权坐大的特殊机制。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三级行政区划细化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行省制度“大而不专”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其影响。(6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辽朝设南、北面官,太祖将皇族分为近亲组成的南面与远亲组成的北面,并任命南、北府宰相。太宗令北面官穿契丹服装。南面官着汉式服装。南、北面并非严格按地理划分,北面官掌治契丹与诣部,不管他们生活在哪里;南面官掌治汉人。世宗正式确立按地域划分的南、北两套职官系统,南面包括汉人与渤海人居住的南部和东部地区,北面为契丹及其属部居住的地区。北面官本质上是部落领袖的私人扈从,南面官相比更加成熟,模仿了唐和五代的官制。
——摘编自《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材料二:西夏职官建置,大多效仿宋朝。朝贺礼仪,杂用唐、宋制度。李元昊仿宋里置书令,设十六司,官制渐备。毅宗李谅祚设各部尚书、侍郎、南北宣徽使及中书学士等官,增设昂聂、昂星、谟个、阿泥等本族官号。
——摘编自《宋史·夏国传》等
材料三:天会四年,建尚书省,遂有三省之制。至熙宗颁新官制及换官格,除拜内外官,始定勤封食邑入衔。而后其制定。然大率皆循辽、宋之旧。
——《金史·百官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辽代职官制度的发展历程。(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辽夏金职官制度的共同特点及其意义。(8分)
20.宋朝创造了中华民族新辉煌,在中国古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入宋以后,各种商业气象扑面而来:近代城市坊市合一、沿街设店的风貌形成于北宋中叶;乡村地区草市、墟集数量激增的第一个浪潮出现于宋代:交换手段的便利化即纸币的使用和贵金属白银货币化起源于宋代: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区间市场联系的加强亦在宋代;更不要说海外贸易的第一波大潮出现于宋代。
——摘编自葛金芳《两宋经济结构变迁与海上丝路勃兴》
材料二:宋人发明了诸多可以代替人力、畜力提供动力的自动化器械,虽然没有发明蒸汽机,但人们对大自然动力的利用已相当自觉。宋朝是一个大量使用水轮技术的时代,在许多作坊中都采用了水力驱动机械,人们利用水力进行舂碓、研磨、鼓风、戽水、纺纱等。宋朝政府对发展水力机械与自动化手工业作坊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还在京师与一部分州设立水磨务,管理水力机械。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材料三: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摘编自【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经济发展呈现的新气象并简析宋代经济繁荣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特点并分析其影响。(5分)
(3)根据材料三,提炼出作者关于宋代科技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找出支持该观点的史实。(5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南宋和金朝签订绍兴和议后;南宋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可知,反映的是南宋对金称臣的历史信息,南宋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辽宋“澶渊之盟”规定宋辽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排除A项;西夏对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排除B项;岁赏主要指古代中原王朝笼络少数民族上层分子的一种手段,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B
解析:材料“太祖受命,以宰相专主文事,参知政事佐之,参知政事佐之,枢密使专主武事”表明宰相的权力被参知政事分割,还设置了枢密使掌管军事权力。依据君主专制的加强可知,这符合宋太祖赵匡胤的措施。B正确;汉朝时期没有产生参知政事,A错误;元太祖晚于宋太祖,不符合题意,C错误;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D错误。故选B。
3.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的意思是凡是君主理智地处理国家事务,都需要臣僚的参与,尤其是重大事务的决策,皇帝与宰执近臣核心圈子里反复讨论,集体商议是经常的事,这体现了君主专制下的理性精神,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材料的意思,应排除,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4.答案:D
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唐、宋、明、清(中国)。本题要求按前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①“阁臣之职,止是票拟”是明朝的内阁;②“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是唐朝的三省六部;③“本章归内阁,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是清朝的军机处;④“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两府”是宋朝的二府。时间先后顺序是②④①③,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本题选D项。
5.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涉及农业、商业、政治、军事、教育等诸多领域,故A正确;王安石变法并未实现富国强兵,北宋与西夏军事作战时仍然以失败告终,故排除B;变法的一些措施不仅没有减轻人民负担,反而加重了负担,故排除C;王安石变法引发党争导致北宋衰亡,说法错误,故排除D。
6.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元朝时期。根据材料“国家疆理之大,东渐西被。凡在属国,皆置驿传。星罗棋布,脉络通通。朝令夕至,声闻必达。”及所学可知,元朝的驿站制度加强了中央和边疆的联系,这主要得益于发达的驿路交通网,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中央集权日渐衰微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元朝实行四等人制,属于不平等的民族政策,选项表述错误,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行政区划有重大创新的相关信息,未涉及行省制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1271年原始组忽必烈建立元朝,D符合题干特征;ABC选项不符合材料特点,排除,故选:D。
8.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是我国战国时期秦国的一次重要改革,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大化改新是古代日本仿效唐朝进行的一次改革;彼得一世改革是俄国 17世纪末进行的一次改革,开启了俄国的近代化;罗斯福新政是美国为了应对经济大危机进行的一次改革。故某同学探究的主题是世界各国的改革创新。D项正确;罗斯福新政不属于古代改革,排除A项;商鞅变法和大化改新不符合近代资本主义的扩展,排除B项,材料中说明的是各国改革,不是现代政治制度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283年,江淮行省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时任兵部尚书的董文用据理力争,反对此建议,廷臣‘悉从董文用议’,此建议未被采纳。最终,1291年,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可知,行省希望行御史台隶属于行省,最终行御史台具有独立性,不受行省节制。行御史台对元代监察制度的发展和监察网络的构建,发挥重要作用,是元代朝廷对地方监察的重点,这种监察方式,有效约束了地方势力的做大,故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B项正确;行省长官权力大而不专,其特权并未受到否定,排除A项;“地方的吏治问题得以解决”此说法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行省事务由行省长官决定,并非朝廷大臣决定,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元朝“行省官员集体参与的会议”“行省官员还要朝韌述职和不定期迁调”,这些都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故选C项。“实现了对少数民族的直接管理”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防止了”和“消除了”的表述都过于绝对,排除B、D两项。
11.答案:D
解析:据材料“种茶农户众多”“专门种蔗制糖……海外”可知,北宋时期,南方出现众多种茶的“园户”和专门种蔗制糖的“霜糖户”,与市场联系紧密,说明当时南方地区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倾向明显,故选D项;社会地位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材料不涉及农户社会地位问题,排除A项;材料强调农产品的商品化倾向,与城市发展无关,排除B项;“价黄金二两”说明不是面向普通民众,排除C项。
12.答案:B
解析:据材料“2007年打捞出水的·南海一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福建泉州特征的远洋贸易船。……”可知,“南海一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福建泉州特征的远洋贸易船,说明南宋时期泉州是重要的港口,①正确;据材料“它是目前发现最大的宋代船只……”可知,南宋的造船业比较发达,能造较大的海船,②正确;据材料未涉及纸币的使用情况,③错误;据材料“它是目前发现最大的宋代船只,现已经打捞出水的文物达 6000 多件”并结合所学可知,打捞出水的“南海一号”的文物达 6000 多件,其中主要是瓷器,因此精美的瓷器是当时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④正确。B项正确。排除 A、C、D项。故选B项。
13.答案:A
解析:在真实的宋史上,女子经商,算得上比较常见的事,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宋代的商业环境相对宽松,故A项正确;材料展示的是妇女经商的现象,没有涉及妇女的政治地位,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的封建政府均实行重农抑商的国策,故C项错误;材料仅提到了宋代妇女经商为常见的社会现象,并没有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故D项错误。
1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三大发明、儒学复兴运动、《授时历》、话本、关汉卿这些关键词都是宋元时期的文化,B项正确;A项说法都过于片面,不能涵盖主旨,排除A项;C项的说法都过于片面,排除C项;D项时间为唐宋,与题目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5.答案:B
解析:宋朝景德至庆历年间商税、酒税、盐税均呈增长的趋势,反映出当时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故答案为B项。北宋时期仍然实行抑商政策,排除A项;商税等税收呈增长趋势是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不能反映当时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加强,排除C项;表格中没有农业等其他税收的数据,不能得出“商税成为主要财源”的结论,排除D项。
16.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宋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宋人用茶比喻成厚重淡的人格,宋人注重自身修养,这就是道理。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理学家主张万事万物源自理,因此理学影响宋人的思想观念,D项正确;宋代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但材料反映宋代士大夫主张厚重淡泊的人格,与忧患意识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士大夫通过茶体悟到厚重淡泊的人格,未涉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宋代市民阶层兴起,市民阶层审美取向是世俗化而材料是士大夫的价值观念,排除C项。故选D项。
17.答案:(1)材料一态度:否定。理由:认为变法缺乏历史依据;加重人民负担;激化社会矛盾,危害统治。材料二态度:肯定。理由:认为变法重视商品货币作用;具有前瞻性和进步性;影响后世。
(2)因素:时代背景;历史认识的角度;研究者的立场;占有的材料。
解析:(1)材料一态度:根据材料一可知,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是否定。理由:根据材料“此乃桑弘羊欺汉武帝之言,司马迁书之以讥武帝之不明耳”“此言岂可据以为实”可知,认为变法缺乏历史依据:根据材料“天地所生货财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桑弘羊能致国用之饶,不取于民,将焉取之”可知,加重人民负担;根据材料“果如所言,武帝末年安得群盗逢起,遣绣衣使者追捕之乎?非民疲极而为盗贼邪”可知,激化社会矛盾,危害统治。材料二态度:根据材料二可知,马克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是肯定。理由:根据材料“他的变法手段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可知,认为变法重视商品货币作用:根据材料“王安石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他的变法思想可以说是我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对中国走向近代的朦胧探索”可知,具有前瞻性和进步性,影响后世。
(2)因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司马光和马克垚所处时代背景、历史认识的角度、研究者的立场、占有的材料等方面简析影响历史评价的因素。
18.答案:(1)表现:次级行政区功能分立;县以下设有乡、里基层行政组织。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权力分工过细,影响行政效率;造成积贫积弱的局面。
(2)表现:地方人事权较小;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形成严密的地方监察网络;实行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原则。
影响:行省掌握地方行政权、军政权与财政权等,但其行使权力受到制约;元朝中央朝廷实行群官圆署会议制度,分权制衡,有效防止行省长官权重难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使得地方行省缺乏割据叛乱的条件。
解析:(1)表现:根据材料一“宋代三级地方行政区划,首为路,初期有15路,最多时发展到26路;路下设府、州、军、监”得出,州级行政区功能的分立;根据材料一“这个时期,县以下都设有乡、里基层行政组织,其划分主要以户口多少为标准”可得出县以下设有乡、里基层行政组织。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权力分割过细,影响行政效率;造成积贫积弱的局面。
(2)表现:根据材料二“但是在人事权方面,又表现得无甚作为”得出,地方人事权较小;根据材料二“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得出,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根据材料二“行御史台与廉访使司所构成的地方监察网络”得出,形成严密的地方监察网络;根据材料二“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使行省长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得出,实行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原则。影响: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行省掌握地方行政权、军政权与财政权等,但其行使权力受到制约;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分权制衡,有效防止行省长官权重难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使得地方行省缺乏割据叛乱的条件。
19.答案:(1)发展历程:辽太祖南北面官按照血缘关系远近划分管理;辽太宗时期,非严格按照地理位置划分;辽世宗时正式确立按地域划分的南、北两套职官系统。
(2)共同特点:双轨制,因地制宜,因俗而治,保持民族特色;借鉴汉制,强化君主权威。
意义:有利于学习借鉴汉族的先进文明,巩固政治统治;推动了辽政权的封建化进程;适应了南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促进了民族交融;根据具体国情调整统治政策,进行制度创新,为之后的少数民族统治提供了经验,也对后世的治理提供了借鉴。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辽朝时期的中国。发展历程:根据材料“太祖将皇族分为近亲组成的南面与远亲组成的北面,并任命南、北府宰相。”得出辽太祖南北面官按照血缘关系远近划分管理;根据材料“太宗令北面官穿契丹服装。南面官着汉式服装。南、北面并非严格按地理划分”得出辽太宗时期,非严格按照地理位置划分;根据材料“世宗正式确立按地域划分的南、北两套职官系统”得出辽世宗时正式确立按地域划分的南、北两套职官系统。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辽夏金时期的中国。共同特点:根据辽朝的南北面官制度结合材料而“西夏职官建置,大多效仿宋朝。朝贺礼仪,杂用唐、宋制度。”材料三“天会四年,建尚书省,遂有三省之制。……然大率皆循辽、宋之旧。”可知双轨制,因地制宜,因俗而治,保持民族特色;借鉴汉制,强化君主权威。
意义:根据所学,从巩固统治、民族交融交流、封建化进程、对后世等几个方面回答。如有利于学习借鉴汉族的先进文明,巩固政治统治;推动了辽政权的封建化进程;适应了南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促进了民族交融;根据具体国情调整统治政策,进行制度创新,为之后的少数民族统治提供了经验,也对后世的治理提供了借鉴。
20.答案:(1)新气象:城市商业经营打破空间限制;农村市场快速发展;出现中国最早纸币和白银货币化趋势;区域市场形成和区间市场联系加强;海外贸易规模空前。
原因:两宋与其他民族政权的并立,政权相对稳定;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
(2)新特点:水力驱动应用到手工业生产。
影响:水力的应用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促进手工业的发展。
(3)观点: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一个高峰。
史实:活字印刷术发明,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的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商业、手工业和科技的发展。(1)第一小问新气象,据材料一“近代城市坊市合一、沿街设店的风貌形成于北宋中叶”得出城市商业经营打破空间限制;据材料一“乡村地区草市、墟集数量激增的第一个浪潮出现于宋代”得出农村市场快速发展:据材料一“交换手段的便利化即纸币的使用和贵金属白银货币化起源于宋代”得出出现中国最早纸币和白银货币化趋势;据材料一“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区间市场联系的加强亦在宋代”得出区域市场形成和区间市场联系加强;据材料一“更不要说海外贸易的第一波大潮出现于宋代”得出海外贸易规模空前。第二小问原因,根据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并结合所学,分别从宋代的政治统治、民族关系、经济特点、市民阶层等角度作答。
(2)第一小问新特点,据材料二“宋朝……利用水力进行春碓、研磨、鼓风、戽水、纺纱等”得出水力驱动应用到手工业生产。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得出水力的应用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促进手工业的发展。
(3)第一小问观点,据材料三“焦点在宋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得出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一个高峰。第二小问史实,结合所学得出,活字印刷术发明,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的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单元测试卷(B卷)(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