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鸦片战争后,清朝多数官员认为英国人“不过求赏码头,贸易通商而已,尚非潜蓄异谋”。道光皇帝听到因仿造轮船需从澳门雇觅“夷匠”后,断然决定宁可不要船,也不能让“夷匠”入境。这说明,当时清统治阶层( )
A.极力阻挠洋务运动开展 B.内部存在严重的对立冲突
C.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D.“天朝上国”观念根深蒂固
2.据统计,1843—1860年,香港与五个通商口岸共出版西书434种。其中纯属宗教宣传品的有329种,占75.8%;属于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地质学、博物学植物学、医学等方面的书籍105种,占24.2%,科技书籍比例上升较快。据此可知( )
A.西方科技知识由此开始传入中国
B.西方科技知识促进中国近代科技发展
C.西方科技知识获得中国普遍认同
D.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了解西方科技的主动性增强
3.2019年11月,圆明园马首铜像由港澳爱国人士捐赠给国家文物局,马首回到阔别一百多年的家园向世人昭示“民族弱则文物失,国运强则文化兴”的深刻道理。马首最可能流失于( )
A.1842年 B.1856年 C.1860年 D.1900年
4.下列关于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说法正确的是( )
①都是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
②都使中国丧失了领土和主权
③都强迫中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④两次战争的侵略者都有英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
A.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B.巩固了传统的夷夏文化价值观
C.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的著作 D.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6.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提出“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为基本原则的土地制度,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社会纲领。这一纲领是( )
A.《海国图志》 B.《天朝田亩制度》
C.《资政新篇》 D.《钦定宪法大纲》
7.“为适用在中国之门户开放,或各国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更为有效起见,缔约各国除中国外,协定不得谋取或赞助其本国人民谋取……有关于商务或经济发展之一般优越权利。”该规定的出台( )
A.肯定了中国对一战的贡献 B.遏制了欧美列强的对华侵略
C.使中国收回了山东的主权 D.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8.“日本提出的赔款、割地的各条款是‘五洲所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四夷入侵,各示所欲’。”由此可知,一些有识之士预见了《马关条约》的签订( )
A.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B.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
C.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9.有人把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历程分为“宗教构梦、战争追梦、政策筑梦、内乱毁梦”四个篇章。其中的“政策筑梦”是指( )
A.北伐、西征相继失败 B.清军镇压
C.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D.天京变乱
10.开平煤矿创办后,轮船招商局对开平煤矿进行了大量投资,多年维持在年均21万两左右。大冶铁矿则于1908年接受轮船招商局投资17.8万两。此外,各地购地置机,开办厂矿,其设公司,“则亦如招商轮船局之例也”。由此可见,轮船招商局的投资举措( )
A.利于政府创办现代军事工业 B.提升了洋务企业的整体实力
C.维护了民用企业的垄断地位 D.促进了近代民族经济的发展
11.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标志是( )
A.《南京条约》的订立 B.《天津条约》的订立
C.《马关条约》的订立 D.《辛丑条约》的订立
12.“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 )
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
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 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
13.在“百日维新”开始的时候,慈禧太后告诉皇帝:“只要你保留祖宗牌位,不烧掉他们;只要你不剪掉辫子,我就不会干预。”据此可知( )
A.清廷内部达成改革共识 B.皇帝已掌握政府的实权
C.慈禧接受有限度的改革 D.维新变法的障碍已扫清
14.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中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 )
A.推动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导致了晚清洋务运动彻底破产
C.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致使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工具
15.鸦片战争后,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是列强侵华的重要内容。到日本与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时,仍有此项内容,而列强与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中,却没有此项内容了。这反映出( )
A.清朝统治根基的动摇 B.列强在华矛盾的加剧
C.中国彻底沦为殖民地 D.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
16.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认为东汉以来独尊为儒学正宗的古文经,不过是刘歆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新学”,湮没了孔子学说的“微言大义”。他的《孔子改制考》遵奉孔子为托古改制的改革家。康有为这两本书( )
A.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
B.已经完全从根本上动摇了孔子的神圣地位
C.提出了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D.是维新变法理论依据,宣传了变法合理性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下图为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的林则徐硝烟池旧址
材料二 广州城的无辜居民和安居乐业的商人惨遭屠杀,他们的住宅被炮火夷为平地,人权横遭侵犯,这一切都是在“中国人的挑衅行为危及英国人的生命和财产”这种站不住脚的借口下发生的!……英国人控告中国人一桩,中国人至少可以控告英国人九十九桩。
——摘自1857年3月马克思《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
(1)根据材料一,结合林则徐虎门销烟的背景、目的、影响等相关知识,为“林则徐硝烟池旧址”写一篇历史简介。(要求:语言精练,表述成文。)(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人至少可以控告英国人”的具体史实。(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在清末资产阶级维新思潮中,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无论是“保守”的一面,还是进取的一面,都既有代表性,又有特殊性,在戊戌年前后社会变革的历史时期,有其存在的空间和价值。康有为维新思想的两面性,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方向,但其政治目的是相同的,即推动国家变革并维护皇权统治。同时期的严复等维新派人物的维新思想也与康有为类似,因此,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缩影。尽管相对于洋务思潮,维新思潮的活跃时间较短,戊戌变法失败后,便逐渐从历史中淡去,但它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等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也为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画出了浓重的一笔。
——摘编自徐兴燕《资产阶级维新思湖的“两面性”——以康有为为视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维新派思想存在“两面性”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有为等维新派的共同主张并加以评价。(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1869年,中美《蒲安臣条约》规定:中国人欲入美国大小官学学习,需照所有最优国之人民一体优待。在容闳等人的促推下,清政府开始举办幼童留美计划。1872—1875年,120名学生赴美留学,由清政府承担费用,设“幼童出洋肄业局”进行管理。学生在学习数学、天文、生物、化学、机械、采矿和土木工程等的同时,由随行出国的汉文教习“课以中国文义,俾识立身大节”。19世纪80年代,美国掀起排华浪潮,加之清廷惧怕学生“西化”,留美幼童被迫中断学业、提前撤回,仅两人大学毕业。
材料二 20世纪初,曾为留美幼童的梁诚担任驻美公使,发现美方损失远小于庚子赔款所得。因此提出退款,并用于开设学堂、兴办教育,得到美国总统与国会的认同。1909年6月,晚清游美学务处成立,负责考选学生,后在此基础上建立清华学堂。1909—1929年,庚款留美学生共计1289人,学习美国的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科学与技术等,其中87.3%获得学士以上学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胡中波《中美关系视野下的中美教育交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期间派遣幼童到美国留学的历史背景。(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时期“幼童留美”与20世纪“庚款留美”的相同之处。(8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是震撼中国大地的两次伟大农民运动。两者虽然在主要斗争目标有明显区别,但在斗争中都显示出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大无畏革命精神。他们最终都走向了失败,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农民阶级进入近代社会后的弱点。太平天国领导人看不清帝国主义的本质,把他们当做“洋兄弟”,希望其保持中立,一度受到外国侵略者的欺骗。义和团反帝很坚决,但对其认识停留在感性阶段,带有盲目排外倾向。太平天国确实不曾向清王朝妥协,但他们却在封建主义思想侵蚀下,建立起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不自觉地向新的封建王朝蜕变。义和团虽然打乱了清政府统治秩序,但他们对清政府是帝国主义走狗的本质缺乏清醒认识,严重削弱了战斗力。
——摘编自《近代不同政治力量拯救民族危亡的艰难探索》
材料二 甲午战后,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初步形成,他们举起了“救亡图存”旗帜,为发展资本主义进行了改良与革命的尝试。历史经验证明,在近代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一方面,帝国主义绝不许中国通过学习西方走向独立,采取各种手段破坏中国的进步和革命。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弱小,无力承担通过改革和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国家的重任。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从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未能成为一支左右中国政局的力量。这个不成熟的阶级,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较大的依赖性和妥协性,与广大工农群众有隔膜和距离,如此软弱的政治力量难以改变社会面貌。
——摘编自《近代不同政治力量拯救民族危亡的艰难探索》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异同。(5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改良和革命运动,并概括其失败的共同原因。(8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从清政府官员的态度和道光皇帝对夷人可知天朝上国观念根深蒂固,故D项正确。材料所述内容与洋务运动无关,排除A项;清政府官员和道光帝的态度是一致的,排除B项;清政府官员和道光帝无视领土主权,排除C项。
2.答案:D
解析:这一时期西书的出版,西方科技知识的输入,中国一些知识分子主动了解西方科技的动向,D项正确。明末清初,利玛窦等传教士东来,已将西方科技知识传入中国,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促进中国近代科技发展,排除B项;“普遍认同”表述明显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于1860年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并大肆劫掠,圆明园文物因此流失海外,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火烧圆明园时间不符,故排除。
4.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欧洲列强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发动的,①正确;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订了《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了《天津条约》等多个条约,割占了中国大量领土,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都丧失了领土和主权,②正确;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订了《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了《天津条约》等多个条约,③正确;第一次鸦片战争由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两国侵略中国,④正确。由此可知,①②③④正确,D项正确;其他选项表述不全面,排除ABC项。故选D项。
5.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海国图志》中出现了关于参议院、众议院和总统等涉及到西方政治体制的内容,A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海国图志》介绍西方政治制度,与传统的夷夏文化价值观相反,排除B项;《海国图志》的作者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并非洋务派,排除C项;《海国图志》虽然介绍了西方政治制度,但并未提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B
解析:材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等信息体现了平分土地的思想,这是《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内容,故B正确;《海国图志》的核心思想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故排除A;《资政新篇》的特点是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故排除C;D是清朝政府改革的方案,故排除D。故选:B。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为适用中国之门户开放.有关商务或经济发展之一般优越权利”可知是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中国的侵略,不是对中国的肯定排除A项;这个政策方便了欧美列强对华侵略,排除B项;一战后华盛顿会议使得中国收回了山东的主权,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奉天、吉林、黑龙江)四夷入侵”可以看出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D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内容,排除A项;题目没有涉及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排除B项;题目没有涉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排除C项。故选:D。
9.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政策筑梦”指的是通过制定政策纲领,所以符合这一特点的应该是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故选C;A是军事行动,属于战争追梦,排除A;B是清政府的镇压, 和“筑梦”无关,排除B;D属于太平天国的内乱,是内乱毁梦,排除D。
10.答案:D
解析:轮船招商局一方面大规模投资近代企业,另一方面又成为其他企业的样板,这反映出轮船招商局促进了近代民族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材料未反映出轮船招商局对创办现代军事工业的影响,故排除A项;轮船招商局不能提升洋务企业的整体实力,故排除B项;材料未显示出轮船招商局维护了民用企业的垄断地位,故排除C项。
11.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01年,《辛丑条约》的订立,说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故D项正确;《南京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项错误;《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故B项错误;《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故C项错误。故选:D。
12.答案:B
解析:根据“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湖南新旧派大哄”等内容可得出,当时维新派并没有统一的思想与策略,有人宣扬新的思想,便大家起哄,B项正确;当时维新思想是主流,排除A项;C项太绝对,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对群众的动员,排除D项。故选B项。
1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只要你保留祖宗牌位,不烧掉他们;只要你不剪掉辫子,我就不会干预”可知慈禧太后认为祖宗牌位和辫子不能变,其他的她不会干预,进而可知慈禧接受有限度的改革,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廷内部对改革长期存在不同意见,没有达成共识,排除A项;百日维新是光绪皇帝企图从慈禧太后手中夺权,此时皇帝并无实权,排除B项;“已扫清”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14.答案:D
解析:A.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以后;B.导致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是1895年甲午战争的失败;C.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也是1895年甲午战争的失败;D.从材料可以看出这是20世纪初的事情,而且是西方列强集体在东方进行的活动,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这应该是指八国联军侵华,这种签订了《辛丑条约》,使得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选:D。
15.答案:D
解析:《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资本大量涌入中国,开办银行、铁矿、煤矿和纺纱厂、修铁路,满足了列强掠夺中国的目的,列强侵华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化为由资本输出为主,这使列强对通商口岸的要求不再强烈,故选D项。八国联军侵华时,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根基,排除A项。列强矛盾加剧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列强不再索求通商口岸取决于侵略方式的变化,且中国当时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项。
16.答案:D
解析:据材料“托古改制”并结合所学戊戌维新相关知识点可知,康有为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并且从根本上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宣传了维新变法的合理性,故选D项;魏源的《海国图志》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排除A项;据材料“孔子学说的‘微言大义’”和“《孔子改制考》遵奉孔子为托古改制的改革家”可知,康有为肯定孔子的地位,因而康有为的两本书没有动摇孔子的神圣地位,排除B项;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的是梁启超,而非康有为,排除C项。
17.答案:(1)历史简介:从背景角度介绍,鸦片战争前,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外国鸦片商人不顾清政府的禁令,逐年扩大对华鸦片走私。鸦片的大量输入,损害了中国人的健康,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同时造成银荒兵弱,严重危及清政府的统治。从目的角度介绍,为挽救封建统治危机,道光帝特命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禁烟。林则徐将英美鸦片贩子呈缴的鸦片两万多箱,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从影响角度介绍,虎门销烟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禁烟的决心,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于1840年发动了对华鸦片战争。从现实意义方面介绍,保留林则徐虎门销烟池旧址,有利于弘扬光荣革命传统,警示国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2)史实:英法联军屠杀广州无辜居民与商人;英法联军抢劫、焚毁圆明园;英法两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攫取中国内河航行权及鸦片贸易合法化等特权。
解析:(1)材料一为“为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的林则徐硝烟池旧址”,设问要求结合林则徐虎门销烟的背景、目的、影响等相关知识,为“林则徐硝烟池旧址”写一篇历史简介。所以在历史简介的书写中主要从虎门销烟的背景、目的、影响三个方面,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从背景角度介绍,鸦片战争前,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外国鸦片商人不顾清政府的禁令,逐年扩大对华鸦片走私。鸦片的大量输入,损害了中国人的健康,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同时造成银荒兵弱,严重危及清政府的统治。从目的角度介绍,为挽救封建统治危机,道光帝特命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禁烟。林则徐将英美鸦片贩子呈缴的鸦片两万多箱,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从影响角度介绍,虎门销烟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禁烟的决心,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于1840年发动了对华鸦片战争。从现实意义方面介绍,保留林则徐虎门销烟池旧址,有利于弘扬光荣革命传统,警示国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2)史实:据材料“广州城的无辜居民和安居乐业的商人惨遭屠杀,他们的住宅被炮火夷为平地,人权横遭侵犯”可知,英法联军屠杀广州无辜居民与商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人可以控告英国人的史实还有:英法联军抢劫、焚毁圆明园;英法两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攫取中国内河航行权及鸦片贸易合法化等特权。
18.答案:(1)原因:维新思想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势力异常强大;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缺乏科学的理论做指导。
(2)共同主张:维新派主张通过兴民权,设国会,实现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
评价:维新派的思想符合历史发展趋势;蕴含的爱国热情,激发了国人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在政治上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发展:在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信息“康有为维新思想的两面性……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缩影”并结合所学可从社会环境、经济发展、阶级力量、传统文化、理论指导等角度进行分析。
(2)第一小问共同主张,根据材料信息“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方向……维新思想也与康有为类似”并结合所学可知,维新派主张通过兴民权,设国会,实现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第二小问评价,根据材料信息可从政治、思想和经济等方面进行分析。
19.答案:(1)近代西学对中国的影响;洋务派官员的积极酝酿和推动;中美有关留学的条约规定;晚清政府的支持;留美幼童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2)都由政府主导,设有专门管理机构;都得益于国内有识之士的推动;都与中美关系发展密切相关;都为中国近代化建设培养了人才。
解析:(1)要求“分析洋务运动期间派遣幼童到美国留学的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中美《蒲安臣条约》规定……”可以得出“中美有关留学的条约规定;晚清政府的支持”等结论。然后结合近代中国近代伴随着西方侵略,西学在中国影响不断扩大、这一时期洋务运动的开展,洋务官员的积极运作以及这批幼童的志向和抱负等角度,进行概括即可。
(2)要求“说明洋务运动时期‘幼童留美’与20世纪‘庚款留美’的相同之处”,可以结合在两个时期,有识之士积极推动、晚清政府都进行运作并成立相关机构、美国在留学中的作用、都为中国培养了人才等角度,进行归纳即可。
20.答案:(1)相同:阶级上,都是农民阶级革命运动;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大无畏革命精神;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都最终失败。不同:主要斗争目标,太平天国直接斗争对象是清王朝;义和团直接斗争对象是帝国主义。太平天国对帝国主义本质认识不清楚;义和团对清王朝本质认识不清楚。
(2)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帝国主义破坏中国的进步和革命;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弱小,不成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面临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较大的依赖性和妥协性、软弱性;与广大工农群众有隔膜和距离。
解析:(1)同:据材料一“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是震撼中国大地的两次伟大农民运动”可知,农民阶级领导的;据材料一“但在斗争中都显示出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大无畏革命精神”可知,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据材料一“他们最终都走向了失败,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农民阶级进入近代社会后的弱点”可知,最终以失败结束,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异:时空:据材料一“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义和团运动是在甲午战败后民族加剧后;斗争目标:据材料一“太平天国领导人看不清帝国主义的本质,把他们当做洋兄弟,希望其保持中立,一度受到外国侵略者的欺骗”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希望列强保持中立;据材料一“义和团反帝很坚决,但对其认识停留在感性阶段,带有盲目排外倾向”可知,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据材料一“太平天国确实不曾向清王朝妥协,但他们却在封建主义思想侵蚀下,建立起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不自觉地向新的封建王朝蜕变”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反清,但又建立封建王朝:据材料一“义和团虽然打乱了清政府统治秩序,但他们对清政府是帝国主义走狗的本质缺乏清醒认识”可知,义和团过于相信清政府。
(2)第一小问是内容,改良:结合所学从戊戌维新运动来列举,革命:结合所学从一系列的资产阶级革命起义和辛亥革命来列举。第二小问是原因,据材料二“帝国主义绝不许中国通过学习西方走向独立,采取各种手段破坏中国的进步和革命面临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可知,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的双重挤压;据材料二“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弱小,无力承担通过改革和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国家的重任”可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据材料二“这个不成熟的阶级,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较大的依赖性和妥协性”可知,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依赖和妥协性;据材料二“与广大工农群众有隔膜和距离,如此软弱的政治力量难以改变社会面貌”可知,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单元测试卷(A卷)(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