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镇市七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注意事项:
1.在答题卡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座位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每道小题只有一个最佳选项。(每小题3分,共计48分。)
1.距今7000年~4000年前,主要文明区域相继由新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两河流域出现了城市国家和楔形文字,尼罗河地区出现政教合一的国家和象形文字,黄河、长江流域出现了城市祭台和礼器。这些现象共同反映出这一时期( )
A.各地出现专制王权 B.早期文明多元一体
C.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D.不同文明相互借鉴
2.从11世纪开始,基督徒的合法学术内容不仅有炼金术、占星术,还包括天文学、数学、医学等。到12世纪,基督教在城市创立了大学,如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等。以上现象的出现源于( )
A.经院哲学家利用形式逻辑论证教义 B.宗教神学推动科学进步
C.王权教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形成 D.欧洲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3.《天方夜谭》中的很多故事来源于古代埃及和西亚等地的民间传说,这些故事广为流传,还对日后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创作有相当的影响。这反映出阿拉伯( )A.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区域 B.成为东西文化交流桥梁
C.是近代宗教改革的源头 D.使伊斯兰教向世界传播
4.下表为奥斯曼帝国1480~1629年阿克切(货币)含银量和物价指数变化表。
年份 消费价格指数(CPI)1469=1.0 每克阿克切的银含量
1480—1489年 1.30 0.68
1520—1529年 1.87 0.66
1580—1589年 3.35 0.39
1600—1609年 5.43 0.29
1620—1629年 556 0.25
对上表中数据变化解释合理的是( )
A.奥斯曼殖民地不断扩张 B.价格革命的影响外溢
C.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 D.生产方式的逐渐变革
5.16~17世纪,欧洲的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近代科学兴起,被称为“科学革命”。推动“科学革命”兴起的重要因素是( )
A.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B.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C.封建神学体系的崩溃 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6.美国宪法明确地将国会置于政府权力中心,但即使在国会,也存在着监督和制约,因为国会本身划分为两院——参议院和众议院,而且两院必须以一致的方式批准所有的法律。总统对法律的实施负责,而法院则就有关法律问题的争议进行裁决。这可以用来说明,美国( )
A.剥夺了各州的自治权 B.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
C.构建了完美政治制度 D.践行了分权制衡原则
7.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曾预言,新的革命高潮很快还会到来,无产阶级将获得最终胜利。但是,1895年恩格斯又写道:“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这说明( )
A.工人运动亟需科学理论的指导
B.当时的时代要求是铲除资本主义
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尚未暴露
D.马克思主义是不断丰富与发展的
8.图1、图2是关于阿杜瓦战役的绘画。图1是20世纪初埃塞俄比亚人所绘,描绘了传说中埃塞俄比亚英雄身穿传统服装,在皇帝孟尼利克二世指挥下作战的场景;图2则是刊登在英国《图片报》上的绘画,试图粉饰意大利人的失败,强调他们寡不敌众却顽强作战。这种差异说明( )
A.绘画源于艺术的想象 B.英国反对意大利入侵
C.历史作品具有政治性 D.埃塞俄比亚追求独立
9.与19世纪70—90年代相比,20世纪初亚洲觉醒呈现出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紧密结合的时代特点。出现这一特点的根源为( )
A.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亚洲的侵略
B.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D.亚洲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10.在斯大林当政时期,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要低价出售农产品,高价买进工业品;一五计划开始时,积累基金在国民收入使用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提高了11%,消费基金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则下降了11%,这说明苏联在斯大林时期( )
A.忽视了人民生活的改善 B.全力应对世界经济危机
C.开展了农业集体化进程 D.实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11.下表二战后法国年经济增长率预测与实际年经济增长率(部分)
时间(年) 年经济增长率预测(%) 实际年经济增长率(%)
1966-1970 5.0 5.8
1971—1975 5.9 3.8
1976-1980 5.2 3.8
1981—1984 2.7-3.2 1.2
由表推知,当时法国( )
A.经济运行机制亟待调整 B.自由放任政策弊端显现
C.国民生产总值趋于下降 D.政府经济职能已经缺失
12.二战结束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建立福利国家制度。(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由此可知,关于福利制度的认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根除了贫富分化 B.是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C.缓和了阶级矛盾 D.存在财政负担沉重的弊端
13.1958年6月,苏共中央委员会决定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农产品的制度和向机器拖拉机站、技术修理站支付实物报酬的制度。自1958年起,国家对集体农庄农产品的收购统一以采购方式来进行。由此可知,当时苏联的改革( )
A.发挥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B.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
C.意在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
D.改变了集体农庄的生产体制
14.进入20世纪90年代,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它们通过把世界各国纳入全新的国际生产分工体系,使各国的生产活动密切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连成一体。这反映了( )
A.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B.国际经济中心的转移
C.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D.各国间贸易壁垒消除
15.“互联网+”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作为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特征提取出来,并与工业、商业、金融业等传统行业进行全面融合,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这说明“互联网+”( )
A.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更新换代
B.推动了各国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
C.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D.运用新技术开始改变人们的生活
16.2019年5月15日,中国倡议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上,习近平发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为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精神支撑。会议召开,体现了( )
A.可持续发展理念赢得广泛认同
B.亚洲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新趋势
C.亚洲命运共同体建设成效显著
D.交流互鉴共同发展的文明理念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计52分。)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6世纪末,中亚被纳入波斯国王的统治之下,成为波斯帝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波斯国王派遣人员驻扎中亚,设置军事堡垒,并在当地建立较为完善的税收制度。波利斯卫城的档案文书清楚地表明,中亚的行省乃至个人都对帝国负有纳税义务。不少书记官和行政人员,先在帝国中心受训,然后前往中亚就职。连接中亚各行省的“王道”由帝国中央投资新建,成为整个帝国道路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推动人员流动的同时,物资也在中亚与帝国中心之间流通。中亚为大流士一世在苏萨的王宫提供了黄金、青金石和象牙等。中亚地区历史遗存中的聚落和宗教建筑等,都体现出古波斯帝国在当地进行了实质上的统治,波斯帝国加强了中亚与邻近地区的交流,为东西方之间大规模有组织的商业和文化交流,奠定了物质基础。从大流士一世时期开始,中亚已被全面纳入波斯帝国体系之中。
——摘编自吴欣《帝国印记: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在中亚的统治》
材料二
古代中国与中亚地区的交流关系,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典籍中就有记载。至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中亚地区就与中亚诸古国建立了直接的联系,开始了由国家倡导并有效组织的较大规模的友好和平交流。自此,中国与中亚地区的联系与交往在两千余年间延绵不断,尤其是在唐代达到了鼎盛……通过丝绸之路,中亚地区的葡萄、石榴、良马、珍禽传入中国,还有制糖技术、琉璃技术等也经中亚传至中国。而中国的冶铁技术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已传入中亚费尔干纳盆地。8世纪之后、造纸术、雕版印刷术等技术被带到中亚,并由此传至西亚和欧洲地区。
——摘编自许尔才《略论中国与中亚的文化交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波斯帝国对中亚统治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与中亚地区交流的意义。(6分)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是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就是手工工场向大机器工厂的一个飞跃。这个飞跃之所以能够实现,与手工工场的高度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工场手工业的高度发展是工业革命不可缺少的技术前提。资本的积累则为其提供了经济前提。此外,英国为追求更多的利润,还以满腔的热情来关注生产的发展,从而刺激了机器的发明和新科学技术的使用。
——摘编自张跃发《近代文明史》
材料二
这是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个令人绝望的春天,这是个充满希望的春天,我们前面什么也没有,我们前面什么都有。
——狄更斯《双城记》
材料三
西方列强的入侵,给国家和人民带来苦难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科学技术。工业革命给中国的发展和变革带来了历史的机遇,为了“自强”和“求富”,19世纪60年代,中国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
——摘编自杨健《工业革命对中国的若干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产生的条件。(6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8分)
1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并非是对古典文化的“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是在很大程度上的一种创新,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文艺复兴对于整个中世纪神权……的精神统治,都是一次强力反动。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 【德】康德著,何兆武译《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文艺复兴的原因及实质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的精神内核及其代表人物,概述启蒙运动对欧美的深远影响 。(6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阅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和中东领土变迁示意图”“1945年5月以后欧洲领土变迁示意图”
请以“世界大战与国际格局”为主题,自拟论题,运用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清镇市七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参 考 答 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D B B A D D C C A A D B C C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计52分)
17.(14分)
(1)特点:垂直管理;措施多样;重视统治机构的设置、制度建设和官员培训;加强政治控制与物
质掠夺并举。(8分)
意义: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推动了中华文明的西传;有助于古代中国边疆秩序的
稳定;促进了中亚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近代欧洲的社会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8.(14分)
(1)条件:先进社会制度的确立;丰富的资本;广阔的海外市场;廉价的原料产地和大量的廉价劳动
力;工场手工业时期的技术积累。(任答三点,6分。)
(2影响:
积极性: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引起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出现两大对立阶级;促进资本主
义世界经济体系初步形成;改变人们生活和社会面貌;提高政治民主化水平;出现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潮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得分,如对教育的积极影响等)(任答三点,6分。)
消极性:导致贫富分化加剧;环境污染严重;殖民扩张加剧;疾病和犯罪问题严重等。(任答一点,
2分)
19.(12分)
(1)原因:①西欧中世纪晚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是文艺复兴产生的根本原因。②西欧文化自
身的传承与发展,也奠定了文艺复兴的基础。③意大利拥有丰厚的古希腊罗马文化积淀,又从东方
汲取了大量文化养料,还聚集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文人,他们成为文艺复兴的中坚力量。(每点
2分,任意两点4分)
实质:符合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或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2分)
(2) 精神内核:“理性”(2分)
代表人物: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洛克、休谟、亚当·斯密、康德。(每位人物1分 ,任意二
位,共2分)
影响:①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②有助于在这些国家建立资产阶级统治。(每点 2
分,共 4分)
20.(12分)
示例一:
论题:世界大战促使国际格局出现变动。(2分)
论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获胜的协约国在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别召开了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3分)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隐藏着许多矛盾。有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比如日本和意大利对该体系不满;也有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比如德国对该体系严重不满;这些不满后来被法西斯势力利用。再加上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的打击,意大利,德国和日本纷纷建立法西斯专政,疯狂对外侵略扩张,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3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二战后依据这些条约和协定,形成了二战后新的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3分)
结论:世界大战爆发后,无论谁胜谁负,都会带来国际格局的变动,瓦解旧的世界体系,形成新的、比较稳定的国际格局。(1分)
示例二:
论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2分)
论证: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削弱了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传统强国的实力,整个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致命打击,战后欧洲的影响力下降。(3分)
与欧洲衰落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美国和苏联空前强大。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战后初期,美国拥有全球财富的50%左右,掌握制海权和制空权,一度垄断核武器,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3分)
苏联虽然经济逊于美国,但军事和政治影响力十分强大,特别是由于它在战争中的巨大贡献而赢得很高的威望。二战后诞生的地跨欧亚两大洲的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组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苏联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能够和美国相抗衡的大国。(3分)
结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从战前的欧洲中心变成了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