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郑国的子产发明了“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他否定了“刑不可知,成不可测”的秘密法。下列观点与子产的观点吻合的是( )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C.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D.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2.下图为山西垣曲北白鹅墓地M3出土的夺簋,年代大致为西周中期偏晚到中晚期之际。铭文记载了周王册命夺管理成周讼事和殷八师的讼罚。相比于其他诉讼类铭文,夺簋铭文中首次将“讼事”作为单独职事来册命。这反映了( )
A.区域文化交流不断走向深化 B.礼乐规范社会秩序作用式微
C.西周青铜制造工艺水平发达 D.法治成为社会治理重要手段
3.《汉书·百官公卿表》、《续汉书·百官志》记官而不记机构,以长官、佐贰、属官代表各自府署,即“以官存司”;两唐书《百官志》则在各机构名下记其长官、佐贰及所属官吏,即“以司存官”。这一变化折射出( )
A.汉唐官僚制度已初步建立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强化
C.政府机构法律地位明确化 D.行政机关职能分工日趋明确
4.唐代法律规定,对老幼疾病者,不得拷讯。孕妇犯罪应拷讯者,须等产后100日再拷,违者处以杖刑或徒刑。这说明唐代法律( )
A.深受理学思想影响 B.具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
C.司法体系较为完善 D.具有以情入法的人道色彩
5.北宋“关中学派”代表吕大钧订立的《吕民乡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乡约乡规。主要内容包括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南宋朱熹据此编写了《增损吕氏乡约》,吕氏乡约声名远播。这两部乡约的编写( )
A.使国家权力深入基层社会 B.有利于敦促教化改良世风
C.使地方治理形成统一标准 D.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宗教化
6.下图是清朝李来章《圣谕图像衍义》中的乡约仪式图。对图中乡约仪式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全面提高了乡民道德水平 B.表明儒学伦理开始与法律合流
C.理学开始在基层得到普及 D.体现了法律与教化结合的特点
7.《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作为首要的立法宗旨;单独设立人格权编,用以保护自然人的生命权、名誉权和隐私权等基本民事权利;增设居住权,用以满足特殊情况下人们对生活居住的需要。这主要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
A.在法律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 B.“以人民为中心”的立法定位
C.在内容上具有高度的完整性 D.回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8.从1978年到1992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制定138部法律,对10部法律进行修改,包括有关国家机构的法律、民法、刑法以及经济方面的法律等。这表明这一时期我国( )
A.民主政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B.法治建设立法和修订相结合
C.人民群众法律意识得到提高 D.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
9.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培育出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太行精神”“沂蒙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及“焦裕禄精神”等等。这些精神( )
A.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 B.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
C.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财富 D.成为全世界华人共同追求的价值观
10.自1992年起,中共中央宣传部每年组织“五个一工程”评选活动,如电影《惊涛骇浪》、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戏剧《红梅赞》、歌曲《世纪春雨》、广播剧《希望的田野》、图书《国家行动:三峡大移民》、理论通俗读物《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等荣获“五个一工程”奖项。“五个一工程”评选活动旨在( )
A.满足群众的休闲娱乐需求 B.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C.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提高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
11.德国学者斯宾格勒说:“法律始终把它的作者的世界图景包含在抽象的形式中,而每一历史的世界图景都包含一种政治——经济的倾向,这种倾向依据的并非这个人或那个人所想的事物,而是事实上掌握政权并因此掌握立法权的阶级所实际打算造成的事物……”。该学者意在强调西方法律( )
A.注重保护个人权利 B.突出权力结构制衡
C.坚持程序公正合理 D.具有鲜明阶级属性
12.罗马法规定:公民之间人人平等;在事实不能确定时,按无罪推定执行;不能按人的思想定罪;每人对他自己的行为负责,承担后果,不能强制任何人为他人承担罪责。据此可知,罗马法( )
A.注重公民意识 B.坚守公平公正 C.蕴含理性精神 D.适用范围广泛
13.《十二铜表法》中的一些条款指出,自由民与贵族,享有同样的财产私有权,还规定“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这反映了《十二铜表法》( )
A.强调权利和义务相对应 B.保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C.侧重于保护平民的利益 D.渗透着注重民主的法治观
14.中古时期欧洲成立的宗教裁判所,又叫“异端”裁判所,存在了500多年之久,意大利哲学家布鲁诺曾被判为“异端”活活烧死,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曾被罗马教廷判为终身监禁,后获释客死异乡。对以上史实的正确理解是( )
A.宗教裁判所专门迫害非天主教徒
B.宗教裁判所是天主教会为控制人们思想而设立的
C.宗教裁判所严重阻碍了欧洲科学文化的发展
D.宗教裁判所制造了许多冤案,是一个非法组织
15.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第七十二条规定:“共和国的地方领土单位为市镇、省和海外领地。所有地方领导单位由法律确立。这些地方领导单位按照法律规定的条件,由选举产生的议会自由地进行管理。”这一规定( )
A.体现了地方自治原则 B.消弭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提高了民众政治素质 D.意在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16.伏尔泰说:“我们要对付的是一些毫无顾忌的恶棍、一大堆小人、暴徒、酒鬼和匪类,你们愿意的话,可以对他们说地狱是不存在的……至于我呢?我要对着他们的耳朵大声说,谁偷了我的东西,他就得受惩罚、入地狱。”由此可见,伏尔泰( )
A.将理性置于崇高地位 B.批判了宗教蒙昧主义
C.推崇宗教的教化作用 D.认可教权主义的价值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中华法系。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在司法实践中却也广泛援引唐律。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时人称之为“《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作,刑法何拘 ”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律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构成了“英美法系”。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很快推广到欧洲各地,形成了“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有以下共性: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近代法律体系与中国古代法律的主要不同之处。(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宋朝时期,在对犯罪人员进行审判时,会先对他们进行教育。同时,在处理案件时也要“以礼为先”。在审判时还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法律制度与伦理道德的结合在宋朝社会中已经成为一种惯例。此外,宋代法律制度还规定了商品经济和市场交易中一些重要问题以及相关法律责任等。
——摘编自王文涛《宋例与宋代法律体系研究》
材料二 《大明律》专设《工律》一篇,对军民官府营造的申报审批、营造所需材料、财物、人工,制造器物的品种规格等都作了规定,“违反者治罪处刑”。明朝前期有官营和私营两种手工业生产组织。《大明律·盐法》规定,“凡犯私盐者杖一百,徒三年;若有军器者加一等,拒捕者斩”。
——摘编自马韶青《明代注释律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经济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法律制度的新发展及其背景。(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相比较,1954年宪法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国家制度向社会主义类型的国家制度的新的飞跃。1949年10月至1954年9月,我国中央一级制定的法律法规只有48件,而1954年9月下半月至1957年则达430多件。
——摘编自《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法制建设研究述评》等
材料二:改革开放30年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1999年,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2004年,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包括公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及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基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宗教信仰自由,在立法、执法、司法等各个环节得到了更加充分地保障。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同时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坚持宪法和法律至上,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摘编自2008年《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法治建设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法治建设的新发展。(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中国古代“公民间关系”或“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主要表现为家族成员及邻里间的关系,而调整这种关系的规范人们多以“礼”称之。有学者从法的视角这样论述了“礼”:“礼”在中国固有法系的观点上,除去其为道德的规律及当代社会意识的结晶以外,就是最早的政事法和民事法。就“民事法”部分,礼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就内容而言,礼不仅有“定分止争”的作用,而且还肩负“导人向善”的使命。梁启超言:“‘礼云礼云,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敬于微眇。使民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孔子以为礼的作用可以养成人类自动自治的良好习惯,实属改良社会的根本办法,他主张礼治的主要精神在此。”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也对中国的法律作了这样的评价:“在别的国家,法律用以治罪,而在中国,其作用更大,用以褒奖善行。”
——摘编自马小红《中国古代社会的“民法”智慧》
材料二:罗马法在其最早的《十二铜表法》时代,就已经有了“公法”与“私法”即“民事法”的区分。罗马帝国时代的法学家认为“公法关乎罗马国家秩序,私法则涉及个人利益”。《罗马史》指出:“对罗马人来说,法律首先不是如同我们所理解的那样,并非国王对于所有民社成员发布的命令,而首先是构成国家的各权力代表以说明和反驳的方式所缔结的契约。”从一开始,罗马法就打着鲜明的契约烙印,正是这种国家与公民之间的某种隐性契约关系,而非国王对臣民的命令,才是公法、私法区分的逻辑起点。公法所调整的行动,必须遵循法律的规定,而私法调整的行动,则依照当事人自身的意愿进行,它顺着自由的自生自发秩序在合作中扩展,这或许正是辉煌的罗马之秘诀所在。
——摘编自萧瀚《罗马法—权力边界观念的起源》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民事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民事法”相比,古代罗马“私法”所具有的不同特征,并分析其影响。(8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据本题材料“刑不可知,成不可测”可知,子产主张以法治国,符合法家思想,因此与“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相吻合,C项正确;“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为儒家代表荀子的思想,排除A项;“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属于墨家思想,排除B项,“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属于儒家孔子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D
解析:周王册命夺负责成周讼事和殷八师的讼罚,将“讼事”作为单独职事来册命,说明当时法治作用的增强,故D项正确。材料中未体现出手工业发展、文化交流内容,排除A、C两项;当时重视法治, 并不意味着礼制式微,排除 B项。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代官制记载以官员管理为中心,唐代官制记载转为以各机构为中心的官吏设置,这反映出政府机构法律地位的明确化,因此选C选项。材料无法体现官僚制度初步建立,排除A选项: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选项:材料未体现行政机关职能分工,排除D选项。
4.答案:D
解析:A.理学产生于宋朝,与材料时间不相符,排除;B.材料无关主观随意性,排除;C.材料只涉及部分法律条文规定,不能由此判断司法体系较为完善,排除;D.根据“对老幼疾病者,不得拷讯。孕妇犯罪应拷讯者,须等产后100日再拷”分析可知:唐朝法律受到儒家思想影响,带有明显的人道主义色彩,正确。故选:D。
5.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主要内容包括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吕氏乡约》《增损吕氏乡约》对民众进行道德教化,有利于敦促教化,改良社会风气,B项正确;宋代乡约是以道德教化来治理乡民,更多依靠的是宗族社会力量,排除A项;地方治理复杂多变,难以形成统一标准,排除C项;乡规民约主要是为了实现社会教化、规范人们的行为,与宗教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D
解析:《圣谕十六条》反映了国家意识形态,《圣谕十六条》成为乡约宣讲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实行基层教化,以封建伦理纲常来端正人心,树立社会道德主体的自觉性,促进稳定社会秩序,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乡约仪式产生的效果,排除A项;BC项中的“开始”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C项。故选D项。
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重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因此单独设立人格权编,保障人们的居住需求,这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人民为中心”的立法定位,B项正确;材料没有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与其他法律进行对比,无法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法律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排除A项;材料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部分内容,体现不出法律内容的完整性,排除C项;材料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内容与市场经济没有必然关系,排除D项。故选:B。
8.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1978—1992年我国法治建设立法和修订相结合,法律体系有所完善,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法治建设,而非民主政治建设,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人民群众法律意识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于2010年底,排除D项。
9.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故选B项;精神不等于具体内容,排除A项“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并非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财富,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10.答案:B
解析:根据“五个一工程”获奖情况“电影《惊涛骇浪》、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戏剧《红梅赞》歌曲《世纪春雨》、广播剧《希望的田野》、图书《国家行动:三峡大移民》、理论通俗读物《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可知,“五个一工程”评选活动旨在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B正确;ACD均不是主要目的,排除。故选:B。
11.答案:D
解析:斯宾格勒认为法律带有法律制定者的意图,而这种意图依据的是事实上掌握政权并因之掌握立法的阶级所实际打算造成的事物,即法律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D项正确;保护个人权利、程序合理以及权力结构制衡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B、C项。故选:D。
12.答案:C
解析:材料表明,罗马法强调公民平等、无罪推定、思想无罪、罪不及他人等,显示出理性主义色彩,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排除。
13.答案:D
解析:据材料“自由民与贵族,享有同样的财产私有权”“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可知,法律合乎民众的利益与意志,说明罗马法注重民主的法治观念,故选D项;材料强调民主的立法观念,未涉及权利与义务,排除A项;据材料“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可知,强调法律要体现民众的意志,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十二铜表法》侧重于保护平民的利益,排除C项。故选D项。
14.答案:C
解析:从材料“意大利哲学家布鲁诺曾被判为‘异端’活活烧死,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曾被罗马教廷判为终身监禁,后获释客死异乡”可以看出,宗教裁判所阻碍了欧洲科学文化的发展,故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专门迫害非天主教徒”;宗教裁判所用野蛮的方式维护其在人们心目中的权威,巩固其在宗教生活中至高无上的地位,故B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错在“非法组织”。
15.答案:A
解析:“这些地方领导单位按照法律规定的条件,由选举产生的议会自由地进行管理”,这反映出法国通过宪法确立地方自治原则,故选A项;“消弭了”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B项;仅凭此规定看不出民众政治素质提高,故排除C项;地方自治的规定并非旨在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故排除D项。
16.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伏尔泰认为宗教能够束缚人们的行为,上帝的惩戒能够约束人们的不良行为,体现了他对宗教教化作用的推崇,C项正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伏尔泰十分强调宗教的社会功效,但无法得出他将理性置于崇高地位,排除A项;由材料看不出伏尔泰对宗教蒙昧主义的批判,排除B项:伏尔泰认可的是宗教的教化作用,不是认可教权主义的价值,排除D项。
17.答案:(1)特点:起源早,源远流长;注重继承前代成果;重视例的作用(律例结合);重视儒家思想的教化作用。
(2)不同:欧洲法律体系强调法律至上,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法律体系;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中国古代的法律强调法律为君主统治服务﹐人治色彩强烈;突出其教化作用。
18.答案:(1)特点:重视以礼为先,礼法并用;形成法律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的惯例;强化法律对商品经济和市场交易的规定。
经济原因: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契约关系的发展;纸币的出现;坊市制度被打破。
(2)新发展:制订专门的经济法,严格管控国家经济重要部门。
背景: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国家加强对经济的管控;商帮规模扩大,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解析:(1)宋代法律制度的特点根据“在对犯罪人员进行审判时,会先对他们进行教育。同时,在处理案件时也要'以礼为先”得出重视以礼为先,礼法并用;根据“法律制度与伦理道德的结合在宋朝社会中已经成为一种惯例”得出形成法律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的惯例;根据“宋代法律制度还规定了商品经济和市场交易中一些重要问题以及相关法律责任等”得出强化法律对商品经济和市场交易的规定。经济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契约关系的发展;纸币的出现;坊市制度被打破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
(2)明代法律制度的新发展根据“《大明律》专设《工律》一篇,对军民官府营造的申报审批营造所需材料、财物、人工,制造器物的品种规格等都作了规定”得出制订专门的经济法,严格管控国家经济重要部门。背景综合所学可从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即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国家加强对经济的管控;商帮规模扩大,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19.答案:(1)1954年宪法奠定了法治建设的基础;加快了立法进程;推动了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促进了国家工业化进程。
(2)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尊重和保障人权;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20.答案:(1)特点:与“礼治”紧密结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培养人的美德善行为主。原因:以农耕文明为主;宗法关系长期延续;治国理政强调伦理色彩:儒学的形成和发展。
(2)不同特征:具有明显的契约性;保护当事人的个人利益:依照当事人的意愿进行调整;以惩罚罪恶为主。影响:加强了对私人利益的保护;培育了公民的主人翁意识:推动了罗马的发展;为后世民事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调整这种关系的规范人们多以·礼'称之”可知,中国古代“民事法”与“礼治”紧密结合;根据材料一“就‘民事法’部分,礼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就内容而言,礼不仅有‘定分止争’的作用,而且还肩负‘导人向善’的使命”可知,中国古代“民事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根据材料一“礼的作用可以养成人类自动自治的良好习惯”“在中国,其作用更大,用以褒奖善行”可知,中国古代“民事法”以培养人的美德善行为主。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民事法”的发展受经济的影响,即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影响;结合材料一内容“民事法”与“礼治”紧密结合,说明其受到了中国古代宗法关系、儒学思想等的影响。
(2)不同特征:根据材料二“从一开始,罗马法就打着鲜明的契约烙印,正是这种国家与公民之间的某种隐性契约关系”可知,罗马“私法”具有明显的契约性:根据材料二“私法则涉及个人利益”可知,罗马“私法”保护当事人的个人利益;根据材料二“私法调整的行动,则依照当事人自身的意愿进行”可知,罗马“私法”依照当事人的意愿进行调整。影响: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罗马“私法”对私人利益的保护、对公民的主人翁意识的培养、对罗马的发展推动、对后世“民事法”的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