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单元检测卷(A卷)(含解析)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如图为汉代外来词来源分布图(单位:个)。据图可得出的结论是,汉代( )
A.中国与欧洲已开始有直接贸易 B.丝绸之路保持了长期繁荣
C.对外交往和民族融合得到发展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2.中国古代的寰宇图将王朝直接控制的区域,尤其是“九州”,绘制在地图中间,且不成比例放大,同时将“夷”不成比例缩小,置于地图图幅四周。与“华”有密切交往的朝鲜、交趾等通常被绘制得也较大、较为详细,而那些几乎只是有所听闻的“夷”,如欧洲、非洲诸国,则通常被绘制得非常小、极为简略。这可以用于说明古代中国( )
A.地图的绘制技术较为先进 B.儒家思想得到传播
C.通过华夷观构建世界秩序 D.对外文化交流繁盛
3.1042年,辽兴宗在给宋仁宗的信中写道:“封圻(疆土)殊两国之名,方册(典籍)纪一家之美。”第二年,他又写道:“两朝事同一家。”其意在表达辽和宋( )
A.政治上亲如一家 B.经济上有互补性
C.文化上有认同感 D.关系上相互依赖
4.有学者认为,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近20次;古印度一再造使唐朝;波斯、大食商人频繁往来于亚欧之间,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都受到唐政府尊重。这主要反映了唐朝时期对外交流的特点是( )
A.范围广泛,内容丰富 B.全面繁荣,兼收并蓄
C.交通发达,影响深远 D.西学东渐,交流频繁
5.下表是宋代对广州市舶司官员的奖励统计表(部分)。这体现出宋代有贡献的广州市舶司官员奖励及殊荣杨克让诏升殿慰劳,面赐金紫萧汝谐被荐升台谏华中师、陈颖列名县志和府志中( )
A.加大了国家对市场的监管力度 B.完善了市舶司的管理职能
C.尽力营造良好的对外贸易环境 D.拓展了市舶司官员的升迁途径
6.明朝前期,在北方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但蒙古军队仍多次南下掳掠,甚至俘虏皇帝,威逼北京。明朝后期,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任边民自行贸易,从此蒙古对边境的威胁减弱。这一变化反映出
A.中原经济是蒙古生存的重要基础 B.诸王守边削弱了边地的防御力量
C.明朝对蒙古采取堵疏并用的政策 D.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
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都深入少数民族基层地区,宣传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政策,传授先进的生产方式,送医送药,关心少数民族同胞的民生福祉,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确立奠定基础。这一现象反映出( )
A.群众路线巩固民族关系 B.少数民族参政议政愿望强烈
C.人民政府重视边疆治理 D.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逐渐完善
8.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民族区域自治,既包含了民族因素,又包含了区域因素,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某个民族独享的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更不是某个民族独有的地方”。由此可见,他意在强调,民族区域自治( )
A.确保了少数民族的高度自治 B.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C.加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D.推动了民族地区快速发展
9.1953年,中国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坚决反对美国的干涉政策,也不赞成苏联的僵硬态度,并说服越南放弃不切实际的要求;1955年,中国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这些举动( )
A.修正“一边倒”外交方针 B.使中国进入国际舞台的中心
C.发挥大国的责任担当 D.赢得了经济建设的和平环境
10.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等多项世界性倡议,持续推进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重点的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和改革。这些外交倡议和实践( )
A.为世界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与力量 B.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孤立与封锁
C.使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获得了突破 D.意在构建世界均衡发展的新格局
11.2016年初,中国启动“外交部省区市全球推介活动”,由外交部长站台,各省区市党政一把手亲自推介,向100多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和外交官、国际组织驻华代表、工商界代表和中外媒体讲述各省区的故事。目前,外交部已经为中西部为主的11个省区市举办了推介活动。该活动旨在( )
A.推动民间外交主导对外交往 B.统一各省区对外开放的进程
C.开启中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 D.深层次全方位打造中国形象
12.在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等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中国积极探索解决办法,维护正义和世界稳定。中国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推动《巴黎协定》生效,倡议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这都体现了中国( )
A.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B.始终坚持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主导世界发展的作用已被认可 D.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13.统一的王权一方面促成了法兰西民族意识的形成,但另一方面又对法兰西民族国家的建立构成了阻碍:虽然国家主权这个现代概念在三十年战争后已经初步形成,但它却被看成是归属于法王的私权。这表明当时的法国( )
A.专制思想阻碍民族国家发展 B.争霸战争推动主权意识兴起
C.启蒙运动促进人民思想解放 D.资本主义经济获得迅猛发展
14.17—18世纪,欧洲社会不再颂扬个人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各种爱国人士的塑像竖立起来,出现了国旗、国歌和各种国家节日。这反映出欧洲( )
A.封建专制王权进一步强化 B.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扩大
C.启蒙运动推动思想的解放 D.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显现
15.有学者指出,17世纪中叶《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使得“欧洲精神和文化的整体性意识根深蒂固地保存下来”,经过改造的欧洲“形成了一个由共同法律所约束的法治社会”。据此可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
A.改变了欧洲政治力量对比 B.具有鲜明的进步性和近代化意义
C.严格贯彻了大国均势原则 D.推动了近代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
16.1928年的《非战公约》规定:“禁止缔约国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手段,用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但是缔约的同时,英美法各国都先后发表备忘录声明“保留条件”,以保留合法的防卫权为借口,声称各国有权依据情况决定是否“诉诸战争”。这表明《非战公约》( )
A.维护欧美大国利益 B.推行大国强权政策
C.具有理想主义色彩 D.确定国际政治格局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2分。
17.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炎黄时代至尧舜禹时期,黄河中游的炎、黄两大部落,不断碰撞融合。夏、商、周三族的民族迁徙与定居,三代更替以疆域的形式巩固了华夏族农耕经济的共同地域。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大地及其周边各族,不断地凝聚、兼并、扩张,融合成华夏族。秦汉王朝拓展疆域的过程中实行的“移民实边”和匈奴、乌桓、氐、羌等民族内迁,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形成。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民族大迁徙和大杂居带来了血缘上的融合,推动了早期中华民族的形成。五代至明清时期,契丹、女真和蒙古入主中原,建立辽、金、元王朝,与中原文化深度交融。清朝实行“满汉一体”政策,加强了对蒙、疆、藏等边疆地区的管辖,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和在台湾建省都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进一步发展。
——摘编自高凯军《论中华民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关系的角度阐释古代“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程。(6分)
(2)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结成的多元一体大家庭。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列举若干处理古代民族关系的具体方法,并指出其产生的价值。(说明:只列方法,无需展开。)(6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确立,并将继续加强……国家将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二 2008年民族区域自治的情况
自治区 5个
自治州 30个
自治县(旗) 120个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实现这个原则的目的是什么?(4分)
(2)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在联系是什么?(2分)
(3)指出材料二中5个自治区的名称。材料二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实行有什么意义?(4分)
(4)谈谈我国目前的民族关系状况。(2分)
(5)概括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主要内容。(2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统一王朝的边疆政策既各有特色,又具有继承性和创造性。
西汉王朝经略河西走廊概况
时间 史实
公元前139年 ____从长安出发西行进入河西走廊
公元前121年 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昆邪王降汉后,在其故地设武威、张掖、____、敦煌四郡
公元前119年 汉武帝下诏河西四郡辖35县置军屯,民户共71270户
公元前60年 西汉在乌垒城设置____。
——据《史记》《汉书》
材料二 新中国在成立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对势力的敌视和侵略……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园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关系而努力。
——《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新的局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材料四 中国将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
——习近平在联合国总部的演讲
(1)完成材料一表格中填空部分。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王朝边疆治理的措施。(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制定了怎样的外交政策?具体概括为哪三个方针?(4分)
(3)根据材料三的两幅图片,指出中国70年代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4分)
(4)根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概括影响我国外交发展的因素。(2分)
20.【近代法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4世纪初,资产阶级只是一个势单力薄的阶级,它不得不与王权相结合,结成同盟来斗争,支持国王逐渐建立了以王权为中心的王朝国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日渐羽翼丰满,这个王朝国家再也不能体现、代表着他们的利益和要求。于是,资产阶级便以全民族的名义展开了对王朝国家的批判,要求获得自由、平等、人权和幸福,要用这些新的政治原则和政治观念来构建新的国家——民族国家。所以,在英法这些资产阶级力量较为强大的国家,较为彻底地摧毁了旧的王朝国家,构建起了近代民族国家。
——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材料二 从巴黎掀起的革命浪潮迅速席卷全国。经过长时间艰难的逐字逐句的争论之后,1789年8月26日,制宪议会最终通过了这个庄严的宣言。宣言共17条,它庄严宣布:不知人权、忽视人权或轻蔑人权是公众不幸和政府腐败的唯一原因。
1804年3月21日,拿破仑签署法令,《民法典》正式颁布实施。作为资产阶级国家最早的一部民法典,这部法典在破坏欧洲封建制度和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上起过不容低估的示范作用。后来,世界各国资产阶级在制订法典时,往往以它为范本。拿破仑所创建的资产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在以后的法国和欧洲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里,一直被沿用下来。这次革命为资产阶级所做的事情是这样之多,以至整个十九世纪,即给予全人类以文明和文化的世纪,都是在法国革命的标志下度过的。
——据吕一民《法国通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法国资产阶级构建“近代民族国家”的努力,并结合所学,指出“近代民族国家”的显著特征。(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这个庄严的宣言”的名称,结合拿破仑的相关举措,对材料中下划线部分予以阐释。(6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汉代外来词的来源非常广泛,不仅有亚洲地区的民族语言,还包括欧洲地区的语言,这反映出汉代对外交往和民族交流得到了发展,C项正确;汉代并没有同欧洲进行直接的贸易往来,排除A项;东汉末年由于战乱,对外开放陷入停滞,因此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表格信息反映出其他地区文明对汉文明的影响,未反映中华文明对欧洲文明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
2.答案:C
解析:
材料突出的是中国古代地图绘制渗透华夷观念,而非绘图技术的领先,A项排除;儒家重视华夷观,但材料并没有强调思想的传播,B项误读材料,排除;材料虽然涉及中外交流,但这并非材料主旨,D项排除。
3.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根据材料“一家之美”“两朝事同一家”等可知其蕴含“汉契一体”的中华民族观念,说明辽和宋在文化上有认同感,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辽和宋的文化认同,而且辽和宋在政治上存在差异和矛盾,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辽和宋的文化认同,不能体现其经济上有互补性,也不能说明其关系上相互依赖,排除B、D两项。
4.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唐朝时期对外交流全面繁荣,兼收并蓄,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唐朝时期对外交流内容丰富,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交通状况,C项错误。材料中的现象与“西学东渐”无关,D项错误。
5.答案:C
解析:由宋代政府对有贡献的广州市舶司官员进行奖励,而市舶司专管海上对外贸易可知,宋代政府注重对外贸易的规范和管理,C项正确;宋代放松了对市场的控制,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市舶司管理职能的相关信息,B项排除;材料中并未列举之前市舶司官员的具体升迁途径,无法体现出市舶司官员升迁途径的“拓展”,排除D项。
6.答案:D
解析:从明朝不同民族政策的结果可知,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故D项正确;蒙古生存的重要基础是游牧经济,故A项错误;诸王守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明朝前期和后期对蒙古的政策不同,而这并非同一时期的堵疏并用,故C项错误。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都深入少数民族基层地区……关心少数民族同胞的民生福祉”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坚决贯彻群众路线,关心少数民族同胞福祉,巩固民族关系,C项正确;少数民族不仅仅处于边疆地区,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同胞的关心,未涉及少数民族参政议政的意愿,排除B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而非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内容,排除D项。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某个民族独享的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更不是某个民族独有的地方”,这凸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即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C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享有一定的自治权,并非高度自治,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了民族地区快速发展”的内容,排除B、D两项。
9.答案:C
解析:由材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求同存异”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在日内瓦会议上显示了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万隆会议上“求同存异”的方针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体现,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避免了可能走上歧路的危险,因此,这些举动展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故选C项;材料体现了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原则,并不是对“一边倒”外交方针的修正,排除A项;中国进入“国际舞台的中心”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排除D项。
10.答案:A
解析:考查当代外交成果。根据材料“我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等多项世界性倡议”可知,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外交思想为世界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持续推进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重点的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和改革”体现中国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故A项正确。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孤立与封锁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与苏联等国建交,故排除B项;20世纪60年代中期与法国等国家建交使中国与西方大国关系获得了突破,故排除C项;“均衡发展”说法错误,故排除D项。
11.答案:D
解析:材料“由外交部长站台,各省区市党政一把手亲自推介,向100多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和外交官、国际组织驻华代表、工商界代表和中外媒体讲述各省区的故事。目前,外交部已经为中西部为主的11个省区市举办了推介活动”表明,中国启动“外交部省区市全球推介活动”,向世界全面展示中国不同省区市的特色,旨在深层次全方位打造中国形象,D项正确;民间外交主导对外交往表述错误,排除A项;根据材料“外交部省区市全球推介活动”无法得知统一各省区对外开放的进程,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中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排除C项。故选:D。
12.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在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等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中国积极探索解决办法,维护正义和世界稳定,这体现了中国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故D项正确;AB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中的“主导”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D。
1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统一的王权一方面促成了法兰西民族意识的形成,但另一方面又对法兰西民族国家的建立构成了阻碍……但它却被看成是归属于法王的私权。”可知,题干主旨是专制思想阻碍了法国民族国家的形成,A项正确;材料虽提到殖民争霸战争推动了主权意识的初步形成,但是这不是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国家主权被看作属于法王的私权,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启蒙运动的影响,排除C项;当时的法国还处于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时期,尚未开展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并未获得迅猛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14.答案:D
解析:通过题干中“各种爱国人士的塑像竖立起来”“出现了国旗、国歌和各种国家节日”等现象,结合所学可知在17—18世纪,欧洲的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显现,故选D项;题干中述及“欧洲社会不再颂扬个人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没有提及封建专制王权的进一步强化,排除A项;题干中所述“各种爱国人士的塑像竖立起来”“出现了国旗、国歌和各种国家节日”等现象不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而是思想解放的结果,排除B项;启蒙运动宣扬自由、民主、科学,这与题干所述现象无关,排除C项。
15.答案:B
解析:考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国际法。根据材料可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极大地改善了欧洲国家之间的关系,推动了欧洲的统一和合作,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具有鲜明的进步性,推动了国际关系发展的近代化进程,故选B项。AC两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17世纪时近代外交制度刚刚建立,“进一步发展”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
16.答案:C
解析:《非战公约》宣称其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故A项和B项均不符合史实。由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都声明“保留条件”,《非战公约》实际上成为一纸空文,故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C项符合题意。《非战公约》不可能确定国际政治格局,故排除D项。
17.答案:(1)历程:先秦时期,汉民族在与蛮夷戎狄的交融中,逐渐形成华夏民族。秦汉时期,以汉民族为中心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魏晋、隋唐时期,随着民族交融的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拓展。宋元以后,在民族政权并立与互动的过程中,形成了囊括中原塞外庞大的民族共同体。
(2)方法:战争;发展边境贸易;和亲(会盟,册封);设立相应管理机构;修筑长城;移民戍边(移民实边);羁縻政策等。
价值:加强对边疆的管理,开发边疆;推动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促进内地与边疆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认同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民族多元一体意识);对后世处理民族关系提供借鉴(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借鉴)。
解析:(1)历程: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大地及其周边各族,不断地凝聚、兼并、扩张,融合成华夏族”可知,先秦时期,汉民族在与蛮夷戎狄的交融中,逐渐形成华夏民族;根据材料“秦汉王朝拓展疆域的过程中实行的·移民实边’和匈奴、乌桓、氐、羌等民族内迁,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形成”可知,秦汉时期,以汉民族为中心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根据材料“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民族大迁徙和大杂居带来了血缘上的融合,推动了早期中华民族的形成”可知,魏晋、隋唐时期,随着民族交融的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拓展;根据材料“五代至明清时期,契丹、女真和蒙古入主中原,建立辽、金、元王朝,与中原文化深度交融”“加强了对蒙、疆、藏等边疆地区的管辖,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和在台湾建省都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进一步发展”可知,宋元以后,在民族政权并立与互动的过程中,形成了囊括中原塞外庞大的民族共同体。
(2)方法: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处理古代民族关系的方式如战争;发展边境贸易:和亲(会盟,册封)设立相应管理机构;修筑长城;移民戍边(移民实边)羁縻政策等。价值: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可知,可从加强对边疆的管理,开发边疆、推动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推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对后世处理民族关系提供借鉴等角度进行分析。
18.答案:(1)原则:平等、团结、互助。目的:实现共同繁荣。
(2)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3)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政策:民族区域自治。
意义:这一政策实现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4)状况:实现了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共同繁荣,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5)主要内容: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解析:(1)从“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信息概括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从“国家将尽一切努力,促进各国民族的共同繁荣”的信息概括目的。
(2)材料一主要是说明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材料二中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是少数民族实行自治的机构,这些机构的设立,证明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被落到实处,说明我们的民族关系正如原则一样,是“平等、团结、互助”的。
(3)第一小问,材料二中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是少数民族实行自治的机构,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结合所学,目前我国有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五大自治区。第二小问,从其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作用、对民族关系间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作答。
(4)我国在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上一直坚持的是“平等、团结、互助”的原则,这一原则取得了重大成果。解答本问时,可从这一政策的影响方面作答。
(5)结合所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地位,原则上是依据各自治地方的地域大小和人口多少决定的。自治区与省同级,自治州与地级市同级,自治县与县同级。
19.答案:(1)填空:张骞;酒泉;西域都护府。
措施:派遣使节;战争(或武力征讨)设置机构(或设置郡县)屯戍。
(2)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3)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4)综合国力、社会制度、国际形势、国际地位等。
解析:(1)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为了配合匈奴战争,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规模战争,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大的突破。理西域的军政机构。措施:依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属于派遣使节;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属于战争(或武力征讨);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和设置西域都护府属于设置机构(或设置郡县)屯戍。
(2)外交政策:依据材料“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日中园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关系而努力。”可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方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按照“一边倒”方针,先后与苏联以及保加利亚、朝鲜、越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按照“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新中国先谈判再建交,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建交。
(3)依据材料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1972年春,随着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我国外交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4)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信息可知,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受到国家的综合国力,社会制度、国际形势、以及国际地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20.答案:(1)努力:支持国王逐渐建立王朝国家;开展启蒙运动(批判王朝国家);掀起法国大革命(摧毁王朝国家);
特征:疆域稳定;由单一或多个民族组成;主权独立;倡导民主自由;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超过了对国王的忠诚。
(2)名称:《人权宣言》
阐释:拿破仑创建的资产阶级的中央集权制,被后世沿用,影响深远;拿破仑战争沉重打击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传播了启蒙思想(革命的原则随着拿破仑的军队传到欧洲各地),重构了欧洲文化;制定了《法国民法典》(《拿破仑法典》亦可),确立了现代民法体系,成为许多国家编撰民法典的蓝本,推动了大陆法系(民法系)的形成。
解析:(1)第一小问努力,据材料一14世纪初,资产阶级“支持国王逐渐建立了以王权为中心的王朝国家”得出支持国王逐渐建立王朝国家;据材料一资产阶级“展开了对王朝国家的批判,要求获得自由、平等、人权和幸福”并结合纲要下册第8课所学启蒙运动得出开展启蒙运动(批判王朝国家);据材料资产阶级一“较为彻底地摧毁了旧的王朝国家,构建起了近代民族国家”得出掀起法国大革命(摧毁王朝国家)。第二小问特征,据选必一第12课所学民族国家,从疆域、民族、权利等角度来分析得出疆域——疆域稳定;民族——由单一或多个民族组成;权利——主权独立;倡导民主自由;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超过了对国王的忠诚。
(2)第一小问名称,紧扣材料二“1789年8月26日”“制宪议会最终通过了这个庄严的宣言”“人权”并结合纲要下册第9课所学法国大革命得出《人权宣言》。第二小问阐释,紧扣设问“结合拿破仑的相关举措”,据材料二“为资产阶级所做的事情”“给予全人类以文明和文化的世纪”“法国革命”,结合纲要下册第8课所学法国大革命,从政治、思想、法律等角度来分析得出政治——拿破仑创建的资产阶级的中央集权制,被后世沿用,影响深远;思想——拿破仑战争沉重打击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传播了启蒙思想(革命的原则随着拿破仑的军队传到欧洲各地),重构了欧洲文化;法律——制定了《法国民法典》(《拿破仑法典》亦可),确立了现代民法体系,成为许多国家编撰民法典的蓝本,推动了大陆法系(民法系)的形成。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单元检测卷(A卷)(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