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八 隋唐的民族关系与边疆治理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课时专练(江苏专版)(含答案解析)

八 隋唐的民族关系与边疆治理
(30分钟 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3·广州模拟)近年在西安市长安区出土了唐代将军史善应墓。其墓志载:“(史善应)曾祖缬杰娑那可汗,祖乙史波罗可汗,父褥檀特勤,隋开皇中因使入朝,值本国丧乱,遂留不返。隋文帝授上柱国,封康国公,君(史善应)即第四子也。”材料可说明隋唐时期 (  )
A.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密切
B.门第观念影响广泛
C.族际流动与文化的整合
D.羁縻政策效果明显
【解析】选C。据材料“隋开皇中因使入朝,值本国丧乱,遂留不返”“隋文帝授上柱国,封康国公”可知,隋朝对因乱入朝的突厥贵族给予了优待,并且还赏赐了官职,有利于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与和平相处,也体现了中原王朝开放的民族态度,故选C;“(史善应)曾祖缬杰娑那可汗,祖乙史波罗可汗”说明史善应是位于西域地区的突厥贵族后代,排除A;隋文帝赐予史善应官职并非因为门第观念,而是为了体现中原王朝开放的民族态度,排除B;羁縻政策强调的是中原王朝以册封的形式笼络少数民族首领,治理少数民族地区,而材料中的史善应生活在中原地区,排除D。
2.隋炀帝即位初,“时西域诸蕃,多至张掖,与中国交市”,于是派裴矩主掌互市之事。唐代诸互市监,“各隶所管州、府”,“掌诸蕃交易之事”。这些做法 (  )
A.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B.推动了南北文化交流
C.加速了民族地区制度化
D.消除了抑商观念束缚
【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隋唐政府派官员掌管与西域诸蕃的交易,设置专门市场,甚至机构(诸互市监),这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故选A;隋唐与西域的交易,推动了经济交流,而非文化,排除B;“诸互市监”是少府监的下属机构,即中央政府负责边州对外贸易的派出机构,没有加速西域民族地区制度化,排除C;“消除”说法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是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排除D。
3.唐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羁縻州制度”,即少数民族首领须接受朝廷颁发的印信,实行一种有限制的自治管理方式,由朝廷的派出机构都督府或都护府代行具体管理职责。这一制度 (  )
A.反映了民族政权并立下的时代需求
B.削弱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统治力度
C.导致了边疆民族与中央政府的离心
D.体现了统治者因俗而治的治理理念
【解析】选D。据材料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羁縻州制度”是唐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实行的一种有限制的自治管理方式,选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地方官员并受中央监督,一方面体现了中央对于边疆少数民族的尊重,另一方面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选D;唐朝是统一的政权统治而非民族政权并立,A与史实不符,排除;羁縻州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统治而非削弱,排除B;羁縻州制度只是给予边疆少数民族有限的自治,朝廷派出机构进行监管,羁縻州并未与中央政府离心,C与史实不符,排除。
4.马毬作为唐朝的“国球”,是一项流行甚广的体育活动。据记载,709年,吐蕃使团为迎接金城公主,与唐宫廷马毬队在长安举行比赛。经过激烈的角逐,唐皇家马毬队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此外,唐玄宗也曾多次评价马毬运动“可以震叠戎狄”。据此可知,唐代马毬运动 (  )
A.助推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融合  
B.是中外经济文化频繁交流的产物
C.兼具军事性与娱乐性的双重特点  
D.成为与周边政权交往的重要形式
【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作为唐朝“国球”的马毬在唐蕃和亲的过程中举办,增进了双方的交往;唐玄宗认为马毬运动可以“震叠戎狄”,即唐代马毬运动成为与周边政权交往的重要形式,故选D;马毬运动属于体育娱乐活动,只能促进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流,无法助推其融合,排除A;吐蕃与唐朝交往不属于中外交流,排除B;“可以震叠戎狄”体现军事性,但“吐蕃使团……最终的胜利”着重强调唐蕃体育文化的交流,排除C。
5.考古发现,南诏纪年文物如碑刻、经卷、塔砖、石窟题记、铁柱等,多使用南诏自建年号,但与唐朝官方交往时却刻意使用唐朝年号以掩饰自建年号,导致其在中原史籍中出现结构性失载。据此可知 (  )
A.藩属体系有政治约束作用
B.中央与民族政权长期对峙
C.少数民族依附于中央政权
D.中原文化领先于边疆文化
【解析】选A。据材料“但与唐朝官方交往时却刻意使用唐朝年号以掩饰自建年号”可知,唐代南诏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宗藩关系下,南诏政权在与中央政府的往来中必须承认中央王朝的宗主地位,体现了宗藩关系对藩属国的政治约束作用,故选A;“刻意使用唐朝年号以掩饰自建年号”说明南诏国在政治上认可宗藩关系,有利于促进二者之间的和平交往,排除B;“多使用南诏自建年号”说明当时南诏国的政治独立性很强,排除C;“南诏纪年文物如碑刻、经卷、塔砖、石窟题记、铁柱等,多使用南诏自建年号”说明南诏国在当时更加认可南诏当地文化,排除D。
6.兴起于北魏的关陇集团因籍贯大多位于陕西关中和甘肃陇山得名,主要是由汉人豪族和鲜卑权贵共同组成的集合体。集团中入则为相,出则为将,影响直至唐朝。西魏、北周、隋、唐多个王朝的建立者出自或自称出自这一集团,他们在政治上结成一体,又都与鲜卑独孤氏联姻。这一现象 (  )
A.推动了开放兼容的文化政策的形成 
B.有利于南北朝时期的经济文化整合
C.表明中央对周边族群实行开明政策 
D.完善了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社会治理
【解析】选A。根据材料,隋唐统治者深受塞外文化影响,少数民族后裔大量融入隋唐统治集团,推动了开放兼容的文化政策的形成,故选A;上述材料有利于隋唐时期的文化整合,并非南北朝时期,排除B;材料并未体现政府与周边族群的关系,排除C;材料与边疆地区的社会治理无关,排除D。
7.“七事”本是突厥人的七种行军装备,初唐时期传入中原,逐渐被唐军吸收接纳。唐高宗时期政府规定,五品以上武官佩“七事”。这反映了当时 (  )
A.民族交往加强 B.藩镇割据严重 
C.军事制度完备 D.对外交流活跃
【解析】选A。材料体现了突厥人的行军装备被唐军学习借鉴,反映了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往来加强,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藩镇割据的信息,且安史之乱期间及以后,唐朝才陆续在内地增设藩镇,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材料“五品以上武官佩‘七事’”只是高宗时的一项军事规定,不能体现出军事制度完备,排除C;突厥是唐朝西北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唐朝与突厥人的交往属于民族间的交往,不属于对外交流,排除 D。
8.《新唐书·礼乐志》载:“玄宗又尝以马百匹,盛饰,分左右……每千秋节(玄宗生日),舞于勤政楼下。”如图是1970年陕西何家村出土文物舞马衔杯仿皮囊式银壶,仿游牧民族皮囊壶和马镫形状制造,该文物可以用于印证唐代 (  )
A.游牧民族手工业技术发达
B.社会风尚的胡化
C.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丰裕
D.统治者生活奢靡
【解析】选B。据材料“仿游牧民族皮囊壶和马镫形状制造”,可知中原器物的设计受到游牧民族风格影响,说明社会风尚的胡化,故选B;材料中文物是出土于陕西何家村,是中原器物,不能反映游牧民族手工业技术发达,排除A;材料中介绍的是出土器物的特点,不能反应物质丰裕,排除C;材料只介绍了一个银壶,不能反映统治者生活奢靡,排除D。
9.《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列置州县”,任命少数民族首领为都督府的都督、刺史,都督“皆得世袭”,并规定这些州县“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由都督负责管理。这说明唐朝实行的措施是 (  )
A.典客管理民族事务 B.羁縻政策
C.设宣政院管理西藏 D.改土归流
【解析】选B。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羁縻府州是唐朝管辖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带有自治性质的地方制度,材料体现了唐朝羁縻政策的特点,故选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中央设置典客管理民族事务,排除A;元朝设宣政院管理西藏的军政事务,排除C;明清时期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排除D。
10.唐以前,社会上流行分食制,人们在饮食过程中席地跪坐,单桌单人进食;唐宋时期,伴随着高桌大椅的普及,众人围坐在一起进餐的会食、合食逐渐成为主流。这一现象 (  )
A.反映了长期的民族交融
B.表明儒学遭遇信仰危机
C.促使坊市制度走向瓦解
D.体现宋朝阶级矛盾缓和
【解析】选A。据材料“伴随着高桌大椅的普及”可知,分食制向合食制转化的主要原因是用餐工具的变化,而高桌大椅是由少数民族胡床演化而来,反映了长期的民族交融,故选A;材料未涉及儒学思想,排除B;坊市制度瓦解的主要表现是商品交易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材料未体现,排除C;用餐方式与阶级矛盾无关,排除D。
11.(2023·南通模拟)唐代先后有16位公主与7个少数民族进行“和亲”。以弘化公主为开端,中间经历文成、金城公主的巅峰,以宁国、太和公主等黯然终结。这一过程反映了 (  )
A.唐代民族政策照搬汉朝
B.唐朝中央政府的边疆管理日益稳固
C.王朝兴衰制约民族关系
D.先进文明吸引力是和亲不断的根源
【解析】选C。由题干中“以弘化公主为开端,中间经历文成、金城公主的巅峰,以宁国、太和公主等黯然终结”可知,唐朝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和亲也有兴衰,而且文成、金城公主时期的和亲巅峰时期也是唐朝兴盛的时候,后来和亲的终结也与唐王朝逐渐走向衰落相关,所以说王朝的兴衰制约了民族间的和亲关系,故选C;唐朝的民族政策有与汉朝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由于唐朝与汉朝的国情不同,周边面临的少数民族情况也不同,所以不能说唐朝的民族政策就照搬了汉朝,排除A;题干仅体现了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间的和亲,这是民族关系友好的表现,但与对边疆的管理不属于同一范畴,所以和亲的过程不能反映唐朝中央政府的边疆管理日益稳固,排除B;题干反映的是唐朝的兴衰与和亲的关系,而不是和亲不断的根源,排除D。
12.唐太宗在论述民族关系时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乱。”据此推知,唐太宗时期 (  )
A.各民族间的文化认同得以强化
B.民族间交融扩大了唐朝的疆域
C.开明的民族政策利于边疆治理
D.朝廷实现了对周边的有效治理
【解析】选C。题干所示为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的有关言论记载“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表明唐朝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这一政策有利于边疆治理,故C正确;A说法尽管符合史实,但和题干主旨不符,排除;题干仅仅是唐太宗有关言论的记载,还不能说明“民族间交融扩大了唐朝的疆域”,B排除;D中“实现了”说法欠妥,排除。
13.唐代宫廷内外充任侍卫宿守或征战者,有不少来自胡人系统。但这些胡人的子孙仅隔一两代,便“不以冠缨在念”,例如,曲信则“少便静默,敦阅诗书”“时荣屏绝,事研精释典”,安令节“出京兆礼教之门,雅好儒业”。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  )
A.民族交融消除了文化隔阂
B.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形成
C.华夏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
D.“崇文抑武”成为社会共识
【解析】选C。据材料“这些胡人的子孙仅隔一两代,便‘不以冠缨在念’”可知,胡人的子孙仅隔一两代便尚文弃武、喜好儒学,表明少数民族对华夏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故选C;“民族交融消除了文化隔阂”说法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A;材料“曲信则‘少便静默,敦阅诗书’‘时荣屏绝,事研精释典’,安令节‘出京兆礼教之门,雅好儒业’”主要是讲在唐代宫廷内外充任侍卫宿守或征战者的子孙喜好儒学,B内容与材料主旨不符,并且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形成是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排除B;“崇文抑武”成为社会共识是在宋代,排除D。
14.《唐伊吾军上西庭支度使牒为申报应纳北庭粮米事》是目前较为完整记载东天山伊吾军屯田收获情况的一件文书,记载了伊吾军屯田收获情况:伊吾军每年纳给北庭粮4 000石、伊州仓197石、自留3 646石。由此可推知 (  )
A.屯田为唐朝经营西域奠定物质基础 
B.天山地区从唐朝开始属于国家管辖
C.节度使的设置为唐朝衰亡埋下隐患 
D.文书史料是研究边疆史的主要资料
【解析】选A。据材料“伊吾军每年纳给北庭粮4 000石、伊州仓197石、自留3 646石”可知,伊吾军屯田为北庭都护府提供了大量的粮食,有利于唐代西域的稳定,这体现了屯田为唐朝经营西域奠定物质基础,故选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府,对天山进行了管辖,排除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后期国家军事布局变为“内轻外重”,边镇节度使军事实力增强,中央集权被严重削弱,从而为唐朝衰亡埋下隐患,排除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书史料有利于研究边疆史,这属于史学研究,而材料强调西域屯田的作用,排除D。
15.新疆吐鲁番唐墓出土了若干册《论语》手抄本。其中363号墓葬出土的《论语》郑注,其文本最后有“西州高昌县宁昌乡厚风里义学生卜天寿年十二状”字样。184号墓出土的《论语》郑注共4件内容有重复,但笔迹不同。其中,第三件文本末记“高昌县学生贾忠礼写”。这反映出唐代 (  )
A.“四书”地位逐渐上升
B.书院教育在边疆的发展
C.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
D.边疆对中原文化的认同
【解析】选D。据材料“西州高昌县宁昌乡厚风里义学生卜天寿年十二状”“高昌县学生贾忠礼写”可知,唐代儒家思想和儒家经典已经传入了新疆地区,并且得到了当地学生的认可和学习,体现了边疆地区对中原正统文化的认同,故选D;南宋理学确立官方地位后,“四书”地位逐渐上升,排除A;材料并未具体说明卜天寿和贾忠礼的学校教育情况,无法确定二人是否就读于私人书院,排除B;材料并未确切说明《论语》手抄本传入吐鲁番当地的方式,无法确定是否是由儒家学者专程带过去的,而且材料中的《论语》手抄本主要作为陪葬使用,社会实际作用有限,排除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1题,共15分。
16.(15分)中国历史上统一王朝的边疆政策既各有特色,又具有继承性和创造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王朝时期的边疆分布着众多的边疆民族……汉王朝在秦王朝边疆防御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边疆防御体系。汉王朝的边防管理体系大致是由障塞亭燧、候望和屯田制度组成……汉王朝对强大的匈奴先后采取了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徙、分化瓦解等政策,最终将匈奴纳入了汉王朝的管辖之下,设置使匈奴中郎将进行管理。
隋唐两代是继秦汉之后我国历史上的又一次更大规模的统一时期。由于经受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较长时间的民族交融,中国历史上传统的治边思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导致了隋唐两朝较为开明的治边政策的出现。唐太宗即位之后宣称“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尽管唐王朝也采取过诸如武力征伐的政策,但其治边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以怀柔、羁縻为主。唐朝发达的中原文化对边疆民族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边疆民族向唐王朝派遣子弟求学,以及请求颁赐书籍的记载频频见于史书。对于边疆民族的这些要求,唐王朝一般都是予以满足……这不仅有利于汉文化的传播,而且也促进了边疆地区的文化发展。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二 1988年,著名学者费孝通在香港中文大学发表讲演的时候说:“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费孝通先生认为,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渊源,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等民族特征,应当承认中华民族统一体之下各民族部分的特殊性,并以此来实现民族平等和团结。
——整理自费孝通先生在
香港中文大学“Tanner演讲”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边疆治理的特点,指出西汉到唐朝边疆政策的发展变化,并分析变化原因。(6分)
答案:(1)特点:历代边疆政策具有继承性和创造性;高压政策与怀柔政策相结合;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措施多样。
变化:汉边疆治理重防御体系构建;唐朝采取较为开明的治边政策。
原因: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冲击了传统的治边思想;唐太宗以“华夷一家”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指导思想;唐朝时边疆民族对发达的中原文化的向往;李唐王室带有鲜卑血统。(6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特点,据材料一“隋唐两代是继秦汉之后我国历史上的又一次更大规模的统一时期。由于经受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较长时间的民族融合,中国历史上传统的治边思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导致了隋唐两朝较为开明的治边政策的出现” 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历代边疆政策具有继承性和创造性;据材料一“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尽管唐王朝也采取过诸如武力征伐的政策,但其治边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以怀柔、羁縻为主”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高压政策与怀柔政策相结合;据材料一“汉王朝对强大的匈奴先后采取了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徙、分化瓦解等政策,最终将匈奴纳入了汉王朝的管辖之下,设置使匈奴中郎将进行管理”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措施多样。第二问发展变化,据材料一“汉王朝在秦王朝边疆防御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边疆防御体系”可知,汉边疆治理重防御体系构建;据材料一“导致了隋唐两朝较为开明的治边政策的出现”可知,唐朝采取较为开明的治边政策。第三问原因,根据基础知识,原因可以从多重角度进行分析,结合唐朝时期具体时代背景可知,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据材料一“由于经受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较长时间的民族融合,中国历史上传统的治边思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导致了隋唐两朝较为开明的治边政策的出现”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冲击了传统的治边思想;据材料一“唐太宗即位之后宣称‘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可知,唐太宗以“华夷一家”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指导思想;据材料一“唐朝发达的中原文化对边疆民族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边疆民族向唐王朝派遣子弟求学,以及请求颁赐书籍的记载频频见于史书”可知,唐朝时边疆民族对发达的中原文化的向往;结合基础知识可知,李渊家族带有鲜卑血统。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族发展的特点并加以阐释。(9分)
答案:(2)特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阐释: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体”即中华民族共同体。在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在完成王权交替之后,都将少数民族区域纳入自身管辖的范围当中,例如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元世祖忽必烈设立宣政院来统辖西藏。强调“一体”、追求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多元”指各民族创造和发展了各具民族特色的社会文化,有自己的民族渊源,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等,我们要尊重民族差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综上所述,我们要处理好“多元”与“一体”的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9分)
【解析】第(2)题第一问特点,据材料二“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第二问阐释,需要结合基础知识进行补充,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体”即中华民族共同体。故需要从民族交融同时又保持着民族特色的角度展开分析,例: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元世祖忽必烈设立宣政院来统辖西藏等史实补充论述。最后进行总结升华,我们要尊重民族差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要处理好“多元”与“一体”的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八 隋唐的民族关系与边疆治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3·广州模拟)近年在西安市长安区出土了唐代将军史善应墓。其墓志载:“(史善应)曾祖缬杰娑那可汗,祖乙史波罗可汗,父褥檀特勤,隋开皇中因使入朝,值本国丧乱,遂留不返。隋文帝授上柱国,封康国公,君(史善应)即第四子也。”材料可说明隋唐时期 (  )
A.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密切
B.门第观念影响广泛
C.族际流动与文化的整合
D.羁縻政策效果明显
2.隋炀帝即位初,“时西域诸蕃,多至张掖,与中国交市”,于是派裴矩主掌互市之事。唐代诸互市监,“各隶所管州、府”,“掌诸蕃交易之事”。这些做法 (  )
A.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B.推动了南北文化交流
C.加速了民族地区制度化
D.消除了抑商观念束缚
3.唐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羁縻州制度”,即少数民族首领须接受朝廷颁发的印信,实行一种有限制的自治管理方式,由朝廷的派出机构都督府或都护府代行具体管理职责。这一制度 (  )
A.反映了民族政权并立下的时代需求
B.削弱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统治力度
C.导致了边疆民族与中央政府的离心
D.体现了统治者因俗而治的治理理念
4.马毬作为唐朝的“国球”,是一项流行甚广的体育活动。据记载,709年,吐蕃使团为迎接金城公主,与唐宫廷马毬队在长安举行比赛。经过激烈的角逐,唐皇家马毬队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此外,唐玄宗也曾多次评价马毬运动“可以震叠戎狄”。据此可知,唐代马毬运动 (  )
A.助推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融合  
B.是中外经济文化频繁交流的产物
C.兼具军事性与娱乐性的双重特点  
D.成为与周边政权交往的重要形式
5.考古发现,南诏纪年文物如碑刻、经卷、塔砖、石窟题记、铁柱等,多使用南诏自建年号,但与唐朝官方交往时却刻意使用唐朝年号以掩饰自建年号,导致其在中原史籍中出现结构性失载。据此可知 (  )
A.藩属体系有政治约束作用
B.中央与民族政权长期对峙
C.少数民族依附于中央政权
D.中原文化领先于边疆文化
6.兴起于北魏的关陇集团因籍贯大多位于陕西关中和甘肃陇山得名,主要是由汉人豪族和鲜卑权贵共同组成的集合体。集团中入则为相,出则为将,影响直至唐朝。西魏、北周、隋、唐多个王朝的建立者出自或自称出自这一集团,他们在政治上结成一体,又都与鲜卑独孤氏联姻。这一现象 (  )
A.推动了开放兼容的文化政策的形成 
B.有利于南北朝时期的经济文化整合
C.表明中央对周边族群实行开明政策 
D.完善了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社会治理
7.“七事”本是突厥人的七种行军装备,初唐时期传入中原,逐渐被唐军吸收接纳。唐高宗时期政府规定,五品以上武官佩“七事”。这反映了当时 (  )
A.民族交往加强 B.藩镇割据严重 
C.军事制度完备 D.对外交流活跃
8.《新唐书·礼乐志》载:“玄宗又尝以马百匹,盛饰,分左右……每千秋节(玄宗生日),舞于勤政楼下。”如图是1970年陕西何家村出土文物舞马衔杯仿皮囊式银壶,仿游牧民族皮囊壶和马镫形状制造,该文物可以用于印证唐代 (  )
A.游牧民族手工业技术发达
B.社会风尚的胡化
C.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丰裕
D.统治者生活奢靡
9.《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列置州县”,任命少数民族首领为都督府的都督、刺史,都督“皆得世袭”,并规定这些州县“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由都督负责管理。这说明唐朝实行的措施是 (  )
A.典客管理民族事务 B.羁縻政策
C.设宣政院管理西藏 D.改土归流
10.唐以前,社会上流行分食制,人们在饮食过程中席地跪坐,单桌单人进食;唐宋时期,伴随着高桌大椅的普及,众人围坐在一起进餐的会食、合食逐渐成为主流。这一现象 (  )
A.反映了长期的民族交融
B.表明儒学遭遇信仰危机
C.促使坊市制度走向瓦解
D.体现宋朝阶级矛盾缓和
11.(2023·南通模拟)唐代先后有16位公主与7个少数民族进行“和亲”。以弘化公主为开端,中间经历文成、金城公主的巅峰,以宁国、太和公主等黯然终结。这一过程反映了 (  )
A.唐代民族政策照搬汉朝
B.唐朝中央政府的边疆管理日益稳固
C.王朝兴衰制约民族关系
D.先进文明吸引力是和亲不断的根源
12.唐太宗在论述民族关系时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乱。”据此推知,唐太宗时期 (  )
A.各民族间的文化认同得以强化
B.民族间交融扩大了唐朝的疆域
C.开明的民族政策利于边疆治理
D.朝廷实现了对周边的有效治理
13.唐代宫廷内外充任侍卫宿守或征战者,有不少来自胡人系统。但这些胡人的子孙仅隔一两代,便“不以冠缨在念”,例如,曲信则“少便静默,敦阅诗书”“时荣屏绝,事研精释典”,安令节“出京兆礼教之门,雅好儒业”。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  )
A.民族交融消除了文化隔阂
B.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形成
C.华夏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
D.“崇文抑武”成为社会共识
14.《唐伊吾军上西庭支度使牒为申报应纳北庭粮米事》是目前较为完整记载东天山伊吾军屯田收获情况的一件文书,记载了伊吾军屯田收获情况:伊吾军每年纳给北庭粮4 000石、伊州仓197石、自留3 646石。由此可推知 (  )
A.屯田为唐朝经营西域奠定物质基础 
B.天山地区从唐朝开始属于国家管辖
C.节度使的设置为唐朝衰亡埋下隐患 
D.文书史料是研究边疆史的主要资料
15.新疆吐鲁番唐墓出土了若干册《论语》手抄本。其中363号墓葬出土的《论语》郑注,其文本最后有“西州高昌县宁昌乡厚风里义学生卜天寿年十二状”字样。184号墓出土的《论语》郑注共4件内容有重复,但笔迹不同。其中,第三件文本末记“高昌县学生贾忠礼写”。这反映出唐代 (  )
A.“四书”地位逐渐上升
B.书院教育在边疆的发展
C.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
D.边疆对中原文化的认同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1题,共15分。
16.(15分)中国历史上统一王朝的边疆政策既各有特色,又具有继承性和创造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王朝时期的边疆分布着众多的边疆民族……汉王朝在秦王朝边疆防御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边疆防御体系。汉王朝的边防管理体系大致是由障塞亭燧、候望和屯田制度组成……汉王朝对强大的匈奴先后采取了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徙、分化瓦解等政策,最终将匈奴纳入了汉王朝的管辖之下,设置使匈奴中郎将进行管理。
隋唐两代是继秦汉之后我国历史上的又一次更大规模的统一时期。由于经受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较长时间的民族交融,中国历史上传统的治边思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导致了隋唐两朝较为开明的治边政策的出现。唐太宗即位之后宣称“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尽管唐王朝也采取过诸如武力征伐的政策,但其治边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以怀柔、羁縻为主。唐朝发达的中原文化对边疆民族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边疆民族向唐王朝派遣子弟求学,以及请求颁赐书籍的记载频频见于史书。对于边疆民族的这些要求,唐王朝一般都是予以满足……这不仅有利于汉文化的传播,而且也促进了边疆地区的文化发展。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二 1988年,著名学者费孝通在香港中文大学发表讲演的时候说:“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费孝通先生认为,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渊源,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等民族特征,应当承认中华民族统一体之下各民族部分的特殊性,并以此来实现民族平等和团结。
——整理自费孝通先生在
香港中文大学“Tanner演讲”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边疆治理的特点,指出西汉到唐朝边疆政策的发展变化,并分析变化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族发展的特点并加以阐释。(9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八 隋唐的民族关系与边疆治理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课时专练(江苏专版)(含答案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