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二十八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含解析)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课时专练(江苏专版)

二十八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40分钟 7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1989年10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国友人时说道:“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只有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国家才能一步步富强起来,人民生活才能一步步改善。”这表明我党(  )
A.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B.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C.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D.理顺了计划和市场之间的关系
【解析】选B。邓小平强调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不断发展生产力,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这说明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人民富裕,对社会主义的本质有了进一步认识,故选B;1982年,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007年,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排除A;中共十四大中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1992年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理顺了计划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排除D。
2.1978年9月,邓小平出访朝鲜回国后,指出需要积极学习西方世界先进的科学理论及社会管理方法体系,需要严格按照价值规律来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是对原有的旧制度进行简单的改良。这一主张(  )
A.促进了先进科学技术设备的引进
B.意在彻底否定原有管理制度
C.有利于厘清经济理论的认识误区
D.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解析】选C。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邓小平指出要“积极学习西方世界先进的科学理论及社会管理方法体系”,按照基本的经济规律来指导经济改革,这有利于解放思想,厘清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认识误区,故选C;“先进科学技术设备的引进”不合题意,题干提及的是要“积极学习西方世界先进的科学理论及社会管理方法体系”,排除A;“彻底否定”绝对化,应为“改革”,排除B;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是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D。
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先后制定和实施了四条基本路线,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高速度为灵魂”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内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四条路线”(  )
A.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政策的务实性
B.受到国内、国外因素的影响
C.都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解析】选B。结合材料及所学可知,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因为国内、国际因素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对基本路线做出了适当调整,同时及时发现并改正自己存在的问题,故B正确;“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不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无法体现中国共产党政策的务实性,排除A、C;D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
4.1993年,国家体委明确了“体育要面向市场、走向市场,以产业化为方向”的政策措施。2002年,党和政府全面实施开展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活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等。由此可见,体育事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
A.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
B.强身健体意识日益增强
C.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D.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解析】选A。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改革开放由此进入了新的阶段,故1993年国家体委明确“体育要面向市场、走向市场,以产业化为方向”,2001年中国申奥成功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故2002年党和政府全面实施开展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活动等,故选A;强身健体意识日益增强是体育事业得到发展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体育事业的发展是产业结构优化的表现,但归根结底还是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化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排除C;到1965年,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排除D。
5.下图为1982—2010年中国流动人口增长示意图。主要影响该图曲线走势的时代因素是(  )
A.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B.政府对人口政策的调整
C.对外开放格局建立
D.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变
【解析】选D。根据材料信息“1982—2010年中国流动人口增长示意图”可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后,人口流动规模和增长率不断提升,可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变,所以D正确;影响人口流动规模增长的原因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并非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排除A;示意图所示时期人口流动受社会经济、市场调节因素较大,并非政府政策主导的,排除B;对外开放与人口流动的关系更主要的体现在国际间的流动,排除C。
6.(2023·南京调研)下图反映了新中国劳动力产业间转移的趋势,据此可以推知新中国非农产业就业持续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A.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
B.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D.社会主义工业化推动
【解析】选D。据图表信息可知,1952年至2004年期间,我国的劳动力不断从农业向其他行业转移并不断增加,这主要得益于我国不断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推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故选D;“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会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为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但并不能直接改变人口就业行业的转移,排除A;据所学可知,1992年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1世纪初才建立起来,在时间上不符合,排除B;据所学可知,对外开放格局是1980年才开始形成的,而图表上的时间是从1952年到2004年,所以时空观念不符,排除C。
7.据下图可以推断,中国城市轨道交通(  )
A.兼具轻轨与快轨的综合特性
B.助力公交与地铁的有效互补
C.利用地上与地下的闲置空间
D.减缓运力与运量的交通矛盾
【解析】选D。据图可知,截止到2020年末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方式多样,既有运量大的城市内轨道的地铁,又有可以跨越不同城市的其他交通运营方式,它们可以补充地铁运力的不足,满足顾客远行的需求,减缓运力与运量的交通矛盾,故选D;据图可知,城市轨道交通不单涉及轻轨与快轨两种方式,还有其他轨道交通方式,“兼具轻轨与快轨的综合特性”不能全面准确概括城市轨道运营的状况,排除A;据图可知,反映的均为轨道交通,公交不属于轨道交通,“助力公交与地铁的有效互补”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城市的交通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大动脉,交通路线的合理规划非常重要,而不是利用地上与地下的闲置空间随意建设,排除C。
8.2023年3月1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正式启用,其中纳入119种新药,价格平均下降50.64%,药品惠及的治疗领域广泛。这表明中国政府(  )
A.不断完善医疗卫生互助体系
B.注重强化全民卫生意识
C.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
D.建立全民免费医疗制度
【解析】选C。据材料“价格平均下降50.64%,药品惠及的治疗领域广泛”可知我国在建设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过程中注重降低新药价格,扩大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服务范围,有利于降低百姓看病买药的负担,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故选C;医疗卫生互助体系只针对保障职工的大病医疗需求,不具有医疗保障的普遍性,排除A;材料主要从政府的角度强调降低药品的购买成本和扩大普惠范围,主要以党和政府作为阐释对象,排除B;我国目前尚未实现全民免费医疗,只是逐渐扩大了医疗保障的普惠范围,排除D。
9.2022年底,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34 570万人,参保覆盖面稳定在95%以上,农村低收入人口和脱贫人口参保率稳定在99%以上。这说明(  )
A.爱国卫生运动不断深入
B.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的颁布
C.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
D.基本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2022年底,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多,覆盖面广,说明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减轻了人们的后顾之忧,促进了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故选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把公共卫生事业当作一件大事,将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发动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清理环境、预防疾病、保护健康的爱国卫生运动,排除A;1951年2月政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是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排除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基本医疗卫生体系逐渐建立起来,大力推行计划免疫,积极防治传染病,把食品、饮用水、药品的安全监督视为重要工作,排除D。
10.下表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据表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时间 表现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
1997年 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2017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A.促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B.始终是当代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C.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奠定基础
D.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完善
【解析】选B。从材料的时间上,从国家的法制建设方面以及党的政策发展历程,都涉及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反映了党和国家对这一政策的长期重视,故选B;中国古代时期已经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排除A;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C;D表述非材料主旨,排除。
11.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并在决议中指出: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这表明(  )
A.村民的集体意识显著增强
B.村民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
C.村民自治具有了法律保障
D.村民的选举权得到扩大
【解析】选C。据题干可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相关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表明村民自治具有了法律保障,故选C;题干述及了村民委员会的定位及其运作方式,并没有述及其影响,排除A;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属于村民委员会的运作方式,与村民的精神生活无关,排除B;村民的选举权仅是题干内容的一部分,即“民主选举”,并不能概括题干全部内容,排除D。
12.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共中央发文,将“思想道德”放入精神文明的大框架内。2001年,党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公民”已成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的主体。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不仅将公民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进行关联,还专门讨论了网络空间的公民道德建设等。上述变化反映了中共中央(  )
A.对公民个人权利保护的重视
B.对道德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C.对经济转型困难的策划应对
D.对精神文明建设内容的丰富
【解析】选B。据材料“将‘思想道德’放入精神文明的大框架内”“‘公民’已成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的主体”“不仅将公民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进行关联,还专门讨论了网络空间的公民道德建设”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对道德建设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完善,并且日益明确化、细致化,更加富有实践性,故选B;遵守公民道德是公民个人需要履行的义务而非权利,排除A;“明确‘公民’已成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的主体”说明中共中央注重通过公民道德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体现,排除C;公民道德建设广泛涉及精神文明建设、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网络空间建设,已经超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排除D。
13.1979—2009年,我国先后制定或修订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婚姻法、经济合同法、商标法、专利法、继承法、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企业破产法、著作权法、收养法、证券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这些法律的制定(  )
A.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B.初步奠定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C.全方位回应了群众对民生关切问题
D.为民法典的编纂提供有益的经验
【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1979—2009年,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规范企业经营、维护人民权益等,这些法律的制定为民法典的编纂提供了借鉴,故选D;到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等,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排除B;民生指人民的日常生活事项,例如衣、食、住、行、就业、娱乐等,与材料不符,排除C。
14.下表为浙江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的“枫桥经验”在不同时期的表现,此表反映了我国的基层治理(  )
时期 “枫桥经验”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 以柔和的方式教育改造“四类分子”,在全国率先给“四类分子”摘帽,恢复其社会评价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实行专群结合、群防群治,被广泛应用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基层社会稳定
中共十八大以来 把数字法治融入基层治理全过程,建立智慧治理中心、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组团式服务”等
A.继承民本思想崇德尚贤
B.基于法治维护基层稳定
C.依据时代发展不断创新
D.创新科技提升治理效率
【解析】选C。据材料“以柔和的方式教育改造‘四类分子’”“实行专群结合、群防群治”“数字法治融入基层治理”可知,浙江枫桥镇的基层治理方式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体现了与时俱进,具有时代性、创新型,故选C;崇德尚贤的意思是推崇有德行、有贤能的人,材料仅体现“群防群治”等措施,未体现推崇人才管理社群,排除A;枫桥经验的特点是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并不强调法治的作用,排除B;创新科技确实可以提升效率,但材料中“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并未说明科技手段,D信息不完整,排除。
15.中共十二大报告中关于中国外交政策的宣示,不再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不能与帝国主义国家和平共处;不再以国际主义为中国外交政策的最高原则;不再鼓吹世界革命;不再提及“三个世界”理论;在对外关系中不再明确区分敌友。这一宣示(  )
A.着眼于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B.凸显了现实主义外交思维
C.推动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D.强化了“一条线”外交战略
【解析】选B。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82年,中共十二大报告中关于中国外交政策的宣示,淡化了意识形态,适应了改革开放的需要,在两极对峙格局之下,淡化意识形态在外交上的作用,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外交思维,故选B;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淡化意识形态在外交上的影响,适应了改革开放的现实需要,并非着眼于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排除A;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中共十二大召开的时间是1982年,排除C;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国提出“一条线”外交战略,即从中国、日本经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到欧洲再到美国这一条线上的国家联合抗苏,形成国际反霸统一战线,材料的这一宣示是对“一条线”战略的调整,排除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题,共30分。
16.(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化外交是主权国家利用文化手段实现对外文化战略目标的一种外交手段。新中国成立至今,文化外交成果丰硕,形成了完整的战略布局。但在国际上中国文化外交仍然存在很大挑战。
时间 主张 成就 挑战
新中国成立时期 反对霸权、支持第三世界、和平共处、平等互利、相互吸收 与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展开文化交流与合作 美苏冷战 霸权主义
“文化大革命”时期 文化外交曾一度停顿 乒乓外交 -
改革开放时期 求同求和与全面参与  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与123个国家签订文化合作协定,与160多个国家文化往来,与数千个世界文化组织保持联系 “文明冲突论” “历史终结论” “中国威胁论” “中国崩溃论”
新时代 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我为主、兼收并蓄 “一带一路”、 “人类命运共同体”、 北京冬奥会、《流浪地球》、 中国式现代化 关闭孔子学院 限制留学生 “阴间滤镜” “双重标准”
——摘编自杨悦《新中国文化外交
70年——传承与创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外交变化的原因。(8分)
答案:(1)原因:东西方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差异;国际局势的变化;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家利益边界的拓展;国家方针政策的调整和文化自信的增强。(8分)
【解析】第(1)题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面临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国际上面临美苏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尖锐对立,国内尚未完全解放,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外交主张反对霸权、支持第三世界等内容,说明此时影响文化外交的主要原因是东西方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差异;据材料内容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外交主张反对霸权主义、支持第三世界等,而改革开放时期我国主张求同求和与全面参与,从反对霸权主义到求同求和全面参与,说明国际局势的变化,从美苏冷战到多极化趋势不断增强;据材料内容可知,我国文化外交从最初与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展开交流合作到与更多国家开展文化往来,参与世界交流,说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家利益边界的拓展;伴随着我国国家实力的增强与国际局势的不断变化,外交政策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边倒”到全方位外交,国家方针政策的调整和文化自信的增强影响了文化外交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应对文化外交挑战的举措。(7分)
答案: (2)举措: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提高国家文化建设能力;加强文化外交的多维度创新,加强对外文化传播;积极搭建多边交流平台,鼓励城市、社区与民间力量参与。(7分)(言之成理可酌情得分)
【解析】第(2)题文化外交是国家整体外交的一部分,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应首先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据材料新时代我国“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提出“一带一路”“中国式现代化”可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提高国家文化建设能力;据材料新时代我国提出“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的主张,面对关闭孔子学院、限制留学生等挑战可知,我国应该在理论、内容、形式等多维度进行创新,加强对外文化传播;前期文化外交集中在政府和精英间进行,新时期文化外交要利用城市、社区与民间力量参与,构建城际和社区文化交流体系,夯实国家间关系健康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
1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共产党三个“历史决议”的相关内容简介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45年4月20日六届七中全会通过)   第一个历史决议近2.8万字,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24年来取得的光辉成就;第二部分对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历史作了简要阐述;第三、四、五部分总结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内出现的“左”倾、右倾错误,着重阐述了第三次“左”倾错误路线在政治、军事、组织、思想方面的表现和造成的严重危害,全面分析了产生错误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第六部分讲明了对待党内历史问题的科学原则和态度;第七部分对毛泽东同志所代表的党和全国广大人民的奋斗方向进行了高度评价,肯定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二个历史决议约3.4万字,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建国以前二十八年历史的回顾”;第二部分“建国三十二年历史的基本估计”;第三部分“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第四部分“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第五部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第六部分“历史的伟大转折”;第七部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第八部分“团结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三个历史决议3.6万余字,除序言和结束语之外,共分七个部分。前四部分为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的四个时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时期;第五部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第六部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第七部分“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
(1)结合所学,比较材料中前两则决议的异同点。(7分)
答案:(1)相同点:目的相同:都围绕党在发展过程中的“历史问题”,既总结成功经验,又强调从历史教训中汲取智慧。
理论创新:都肯定了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纲领性文献。
影响:都在重要关头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和行动,对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
不同点:背景不同:第一则决议诞生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全面胜利的重大历史关头,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建设新中国做准备。
第二则决议诞生于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伟大征程的重大历史关头,拨乱反正全面展开,为深入进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
内容不同:第一则决议系统总结了建党24年以来出现的“左”倾、右倾错误并进行了全面分析,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原则,肯定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路线”,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第二则决议系统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2年以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历史,从根本上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理论与实践,肯定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在党的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为创立邓小平理论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7分)
【解析】第(1)题相同点:分别从目的、理论、影响等角度分析其相同点,根据材料“第一部分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24年来取得的光辉成就;第二部分对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历史作了简要阐述”“建国以前二十八年历史的回顾”可知目的:都围绕党在发展过程中的“历史问题”,既总结成功经验,又强调从历史教训中汲取智慧。根据材料“对毛泽东同志所代表的党和全国广大人民的奋斗方向进行了高度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可知理论创新:都肯定了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纲领性文献。根据材料“对毛泽东同志所代表的党和全国广大人民的奋斗方向进行了高度评价,肯定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团结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可知影响:都在重要关头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和行动,对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
不同点:结合两个历史决议通过的背景、具体内容分析,根据材料“《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45年4月20日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可知背景不同:第一则决议诞生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全面胜利的重大历史关头,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建设新中国做准备。第二则决议诞生于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伟大征程的重大历史关头,拨乱反正全面展开,为深入进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根据材料“第一部分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24年来取得的光辉成就;第二部分对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历史作了简要阐述”“建国以前二十八年历史的回顾”可知内容不同:第一则决议系统总结了建党24年以来出现的“左”倾、右倾错误并进行了全面分析,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原则,肯定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路线,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第二则决议系统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2年以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历史,从根本上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理论与实践,肯定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在党的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为创立邓小平理论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结合所学,概述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的四个时期”取得的重大成就。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历史启示 (8分)
答案: (2)重大成就: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③改革开放: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实现富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形成全方位外交格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等)。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4分)
历史启示:①坚持党的领导:党的正确领导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百年奋斗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②坚持理论创新:从不同时期划分中认识到党在面对不同环境条件时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③坚持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引中国发展繁荣的正确道路,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总结提炼经验,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⑤坚持胸怀天下: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党的百年奋斗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4分)
【解析】第(2)题重大成就:根据所学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分别从“百年奋斗历程的四个时期”入手,进行分析,可知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③改革开放: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实现富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形成全方位外交格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等)。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
历史启示: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共产党取得的成就可知①坚持党的领导:党的正确领导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百年奋斗历程中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②坚持理论创新:从不同时期划分中认识到党在面对不同环境条件时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③坚持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引中国发展繁荣的正确道路,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总结提炼经验,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⑤坚持胸怀天下: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党的百年奋斗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二十八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1989年10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国友人时说道:“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只有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国家才能一步步富强起来,人民生活才能一步步改善。”这表明我党(  )
A.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B.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C.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D.理顺了计划和市场之间的关系
2.1978年9月,邓小平出访朝鲜回国后,指出需要积极学习西方世界先进的科学理论及社会管理方法体系,需要严格按照价值规律来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是对原有的旧制度进行简单的改良。这一主张(  )
A.促进了先进科学技术设备的引进
B.意在彻底否定原有管理制度
C.有利于厘清经济理论的认识误区
D.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先后制定和实施了四条基本路线,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高速度为灵魂”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内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四条路线”(  )
A.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政策的务实性
B.受到国内、国外因素的影响
C.都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4.1993年,国家体委明确了“体育要面向市场、走向市场,以产业化为方向”的政策措施。2002年,党和政府全面实施开展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活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等。由此可见,体育事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
A.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
B.强身健体意识日益增强
C.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D.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5.下图为1982—2010年中国流动人口增长示意图。主要影响该图曲线走势的时代因素是(  )
A.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B.政府对人口政策的调整
C.对外开放格局建立
D.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变
6.(2023·南京调研)下图反映了新中国劳动力产业间转移的趋势,据此可以推知新中国非农产业就业持续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A.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
B.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D.社会主义工业化推动
7.据下图可以推断,中国城市轨道交通(  )
A.兼具轻轨与快轨的综合特性
B.助力公交与地铁的有效互补
C.利用地上与地下的闲置空间
D.减缓运力与运量的交通矛盾
8.2023年3月1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正式启用,其中纳入119种新药,价格平均下降50.64%,药品惠及的治疗领域广泛。这表明中国政府(  )
A.不断完善医疗卫生互助体系
B.注重强化全民卫生意识
C.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
D.建立全民免费医疗制度
9.2022年底,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34 570万人,参保覆盖面稳定在95%以上,农村低收入人口和脱贫人口参保率稳定在99%以上。这说明(  )
A.爱国卫生运动不断深入
B.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的颁布
C.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
D.基本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10.下表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据表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时间 表现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
1997年 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2017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A.促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B.始终是当代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C.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奠定基础
D.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完善
11.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并在决议中指出: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这表明(  )
A.村民的集体意识显著增强
B.村民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
C.村民自治具有了法律保障
D.村民的选举权得到扩大
12.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共中央发文,将“思想道德”放入精神文明的大框架内。2001年,党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公民”已成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的主体。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不仅将公民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进行关联,还专门讨论了网络空间的公民道德建设等。上述变化反映了中共中央(  )
A.对公民个人权利保护的重视
B.对道德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C.对经济转型困难的策划应对
D.对精神文明建设内容的丰富
13.1979—2009年,我国先后制定或修订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婚姻法、经济合同法、商标法、专利法、继承法、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企业破产法、著作权法、收养法、证券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这些法律的制定(  )
A.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B.初步奠定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C.全方位回应了群众对民生关切问题
D.为民法典的编纂提供有益的经验
14.下表为浙江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的“枫桥经验”在不同时期的表现,此表反映了我国的基层治理(  )
时期 “枫桥经验”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 以柔和的方式教育改造“四类分子”,在全国率先给“四类分子”摘帽,恢复其社会评价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实行专群结合、群防群治,被广泛应用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基层社会稳定
中共十八大以来 把数字法治融入基层治理全过程,建立智慧治理中心、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组团式服务”等
A.继承民本思想崇德尚贤
B.基于法治维护基层稳定
C.依据时代发展不断创新
D.创新科技提升治理效率
15.中共十二大报告中关于中国外交政策的宣示,不再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不能与帝国主义国家和平共处;不再以国际主义为中国外交政策的最高原则;不再鼓吹世界革命;不再提及“三个世界”理论;在对外关系中不再明确区分敌友。这一宣示(  )
A.着眼于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B.凸显了现实主义外交思维
C.推动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D.强化了“一条线”外交战略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题,共30分。
16.(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化外交是主权国家利用文化手段实现对外文化战略目标的一种外交手段。新中国成立至今,文化外交成果丰硕,形成了完整的战略布局。但在国际上中国文化外交仍然存在很大挑战。
时间 主张 成就 挑战
新中国成立时期 反对霸权、支持第三世界、和平共处、平等互利、相互吸收 与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展开文化交流与合作 美苏冷战 霸权主义
“文化大革命”时期 文化外交曾一度停顿 乒乓外交 -
改革开放时期 求同求和与全面参与  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与123个国家签订文化合作协定,与160多个国家文化往来,与数千个世界文化组织保持联系 “文明冲突论” “历史终结论” “中国威胁论” “中国崩溃论”
新时代 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我为主、兼收并蓄 “一带一路”、 “人类命运共同体”、 北京冬奥会、《流浪地球》、 中国式现代化 关闭孔子学院 限制留学生 “阴间滤镜” “双重标准”
——摘编自杨悦《新中国文化外交
70年——传承与创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外交变化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应对文化外交挑战的举措。(7分)
1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共产党三个“历史决议”的相关内容简介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45年4月20日六届七中全会通过)   第一个历史决议近2.8万字,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24年来取得的光辉成就;第二部分对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历史作了简要阐述;第三、四、五部分总结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内出现的“左”倾、右倾错误,着重阐述了第三次“左”倾错误路线在政治、军事、组织、思想方面的表现和造成的严重危害,全面分析了产生错误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第六部分讲明了对待党内历史问题的科学原则和态度;第七部分对毛泽东同志所代表的党和全国广大人民的奋斗方向进行了高度评价,肯定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二个历史决议约3.4万字,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建国以前二十八年历史的回顾”;第二部分“建国三十二年历史的基本估计”;第三部分“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第四部分“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第五部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第六部分“历史的伟大转折”;第七部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第八部分“团结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三个历史决议3.6万余字,除序言和结束语之外,共分七个部分。前四部分为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的四个时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时期;第五部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第六部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第七部分“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
(1)结合所学,比较材料中前两则决议的异同点。(7分)
(2)结合所学,概述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的四个时期”取得的重大成就。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历史启示 (8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二十八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含解析)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课时专练(江苏专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