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五 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和世界经济体系的确立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输出自由汇兑、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的理论,但这种理论是针对他人而言。为了否定发展中国家保护自己民族工业的权利,削弱政府在这些国家中的作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应运而生。美国的行为 ( )
A.促进了世界贸易体系规范化法制化
B.目的是稳定国际货币体系
C.实现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合作
D.带有贸易霸权主义的色彩
2.(2023·南通模拟)有学者认为,冷战既不是苏联决策者也不是美国决策者制造的;既不是苏联的革命热情也不是美国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必然结果。冷战最后还是发生了,这是因为战后的国际体系使苏联和美国决策者都感到对自己不利,他们都感到自己的国家安全受到自己所不能控制的力量的威胁。材料关于冷战的起源的看法是 ( )
A.冷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B.两极格局的形成导致了冷战爆发
C.国家利益是冷战发生的根源
D.冷战源于美苏领导人缺乏安全感
3.美国的外交倾向往往不受总统更换的影响。1955年初,美国正式在亚洲地区实施海外教育项目,强调“通过分享知识、技能和技艺,推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同时要“促进其他国家对美国的更好的理解;增进美国人民与其他国家人民间的相互了解”。据此可知,该项目 ( )
A.扩大了北约的势力范围
B.是对杜鲁门主义的延续
C.标志冷战重心转向亚洲
D.导致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4.布雷顿森林会议讨论的国际银行方案中原没有长期发展性借贷。经中国代表努力,银行宪章中加了一句“银行发放或担保的贷款,除了特定情形以外,应用于重建或发展性的特定项目”,中国代表还争取到在布雷顿森林机构中第四多的配额。这些努力 ( )
A.配合国内币制改革 B.彰显中国大国责任
C.抵制美国霸权欲求 D.促进国民经济恢复
5.下面两幅图片为美苏争锋的部分表现,这两幅图片反映出,当时 ( )
A.美苏两国长期军备竞赛互有攻守
B.美苏的平衡使得双方不敢轻易动武
C.世界稳定和平处于严重威胁之下
D.美国加强对苏联遏制企图拖垮苏联
6.(2023·苏州调研)20世纪50年代,苏联人认为,女性解放运动是与无产阶级运动同步进行的,女性运动是天然反殖民主义、反资本主义的。美国人则强调只有在西方模式的“民主”制度体系下,女性权力才有可能得到保障。这表明 ( )
A.国际社会对女性权益的重视
B.经济差异影响学术观点
C.女性主义诠释渗透冷战意识
D.美苏争霸重心发生转移
7.20世纪60年代初发生了一次美元危机,西欧、日本等国进行了如下举措:提高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认缴额度、调整和分摊军事防范费用、设立黄金总库等。这些举措 ( )
A.体现了与社会主义阵营对峙
B.维护了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C.确立了美国经济霸主的地位
D.形成了多极化的经济格局
8.1970年2月8日,尼克松在向国会提交的的国情咨文中公开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发号施令的时期已经结束,美国的处境就像古希腊和古罗马帝国的衰落时期,遇到了“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是指 ( )
A.资本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B.东欧剧变导致格局失衡
C.欧盟崛起威胁美国霸权
D.世界多极化轮廓的初显
9.1969 年6月,勃列日涅夫提出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设想,主张苏联加强与印度、日本、朝鲜和印度支那国家的联系。同年7月至8月,尼克松出访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南越、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声称美国不同意苏联关于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议。这反映出美苏 ( )
A.争夺第三世界国家 B.冷战重心转移至亚洲
C.围绕中国进行博弈 D.竞相主导区域一体化
10.(2023·南通模拟)1930年,当法国提出建立欧洲联盟方案时,美国反应消极。1943年,美国认为欧洲形成一个关税同盟会影响美国利益。1948年,美国政府则在一份秘密文件中“希望在西欧和中欧建立某种形式的联邦”。这种变化是美国( )
A.实现其对外政治战略目标的需要
B.针对苏联建立华约组织的报复需要
C.应对世界多极化趋势挑战的需要
D.防止德国再次威胁欧洲和平的需要
11.1974年6月,欧共体8国和美国在内的北约15国首脑在相互妥协的基础上签订了《大西洋关系宣言》,强调大西洋两岸在政治和防务方面有不可分割的共同利益,为了实现共同目标,盟国需要保持密切的磋商与合作。这在实际上 ( )
A.促成美国与西欧从分化走向团结
B.大大拓展了西欧国家的外交空间
C.基本实现西欧外交独立自主
D.承认了西欧与美国地位平等
12.(2023·徐州模拟)下表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社会签订的一系列限制核武器的协定。这些协定 ( )
时间 协定 时间 协定
1963年 《控制核武器试验协定》 1968年 《在现有核国家以外不扩散核武器协定》
1967年 《禁止太空核武器协定》 1971年 《禁止海底核武器协定》
1967年 《拉美无核区协定》 1972年 第一个《西方——苏联限制战略武器条约》
A.缓解了国际紧张局势
B.冲击了世界两极格局
C.推动了美苏两国和解
D.避免了核战军事威胁
13.英国学者理查德·克罗卡特在他的冷战研究著作中指出:在一些重要方面,这次干涉背离了苏联在第三世界的常规。军事卷入的规模空前,苏联谋求直接控制该国政府,认为这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如同墨西哥之对美国利益一样。 英国学者提及的“这次干涉”最有可能是指,苏联 ( )
A.封锁西柏林
B.在古巴部署导弹
C.入侵阿富汗
D.占领捷克斯洛伐克
14.(2023·南京模拟)对比下面两幅图可知 ( )
A.美苏科技力量形成均势
B.军备竞赛左右世界格局
C.美苏实力呈现此消彼长
D.两极格局具有不对称性
15.2010年《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进行了修订,其核心内容围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及投票权改革。这次修订被认为是近70年来最根本的治理改革:将约6%的份额从份额被不合理高估的发达成员国转移到被低估的发展中成员国,尤其是被严重低估的新兴市场国家。《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修订 ( )
A.反映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B.直接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C.实现了金融领域的公平公正
D.维持了国际汇率的长期稳定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1题,共15分。
16.(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在1948年4月实施马歇尔计划,是战后美国第一个大型的官方对外援助计划,也是二战后美国对外援助政策的核心内容。1950年,接受马歇尔计划的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25%,工业生产上升35%,农业生产提高10%。20世纪60年代美国先后制定了1961年和1967年的对外援助法案,受援区已经从西欧发达国家向亚非拉美不发达地区转移,援助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即由原来的军事援助为主转向以经济、技术援助为主。美国提出对非洲的“新非洲”政策,对拉丁美洲的“争取进步联盟”,对西欧的“宏伟计划”等。许多人说“它将再现马歇尔计划的辉煌,不出十年,拉丁美洲就会朝着不可阻挡的繁荣和民主迈进”,事实上这一局面根本就没有出现。
——摘编自刘会清
《战后美国对外援助政策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美国对外援助总是附带很多条件,例如,民主、人权、自由以及进行必要体制改革等政治条件;不是根据贫困程度进行分配,而是根据该国对美国的战略地位进行分配。美国以经济援助作为争取盟友和对抗的手段,把地区冲突发展成为东西方斗争的局面。
——摘编自吕英杰
《浅析冷战期间美国对外经济援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二战后美国对外援助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美国对外援助的实质和影响。(7分)四十五 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和世界经济体系的确立
(30分钟 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输出自由汇兑、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的理论,但这种理论是针对他人而言。为了否定发展中国家保护自己民族工业的权利,削弱政府在这些国家中的作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应运而生。美国的行为 ( )
A.促进了世界贸易体系规范化法制化
B.目的是稳定国际货币体系
C.实现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合作
D.带有贸易霸权主义的色彩
【解析】选D。据材料“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输出自由汇兑、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的理论,但这种理论是针对他人而言。为了否定发展中国家保护自己民族工业的权利,削弱政府在这些国家中的作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应运而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的美国经济实力强大,不论是“输出自由汇兑、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的理论”,还是组织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都是在巩固美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优势地位,对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不利,这体现了贸易霸权主义,所以D正确;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促进了世界贸易体系规范化法制化,所以A错误;B不是材料的主要目的,所以B错误;C不符合材料主旨,所以C错误。
2.(2023·南通模拟)有学者认为,冷战既不是苏联决策者也不是美国决策者制造的;既不是苏联的革命热情也不是美国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必然结果。冷战最后还是发生了,这是因为战后的国际体系使苏联和美国决策者都感到对自己不利,他们都感到自己的国家安全受到自己所不能控制的力量的威胁。材料关于冷战的起源的看法是 ( )
A.冷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B.两极格局的形成导致了冷战爆发
C.国家利益是冷战发生的根源
D.冷战源于美苏领导人缺乏安全感
【解析】选D。据题干中“他们(美苏)都感到自己的国家安全受到自己所不能控制的力量的威胁”,可知冷战发生的原因是美苏两国领导人认为本国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故选D;“多种因素作用”不合逻辑,题干中学者认为冷战是国家安全这一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排除A;“导致了”因果颠倒,应为冷战爆发后,两极格局逐渐形成,排除B;“根源”不合题意,题干未追溯冷战的根本原因,排除C。
3.美国的外交倾向往往不受总统更换的影响。1955年初,美国正式在亚洲地区实施海外教育项目,强调“通过分享知识、技能和技艺,推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同时要“促进其他国家对美国的更好的理解;增进美国人民与其他国家人民间的相互了解”。据此可知,该项目 ( )
A.扩大了北约的势力范围
B.是对杜鲁门主义的延续
C.标志冷战重心转向亚洲
D.导致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解析】选B。据材料“促进其他国家对美国的更好的理解”可知美国通过支持亚洲地区的教育发展,向亚洲地区输出美国意识,寻求亚洲国家对美国的支持,说明美苏冷战时期,美国对外政策中渗透着冷战思维,是美苏争夺中间地带的体现,故选B;北约是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为实现防卫协作而建立的一个国际军事集团组织,亚洲国家不包括在北约范畴,排除A;美苏冷战的重心始终在欧洲,排除C;美国向亚洲国家输出美国意识的目的是拉拢亚洲国家,服务于自身的全球霸权战略,客观上不利于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排除D。
4.布雷顿森林会议讨论的国际银行方案中原没有长期发展性借贷。经中国代表努力,银行宪章中加了一句“银行发放或担保的贷款,除了特定情形以外,应用于重建或发展性的特定项目”,中国代表还争取到在布雷顿森林机构中第四多的配额。这些努力 ( )
A.配合国内币制改革 B.彰显中国大国责任
C.抵制美国霸权欲求 D.促进国民经济恢复
【解析】选B。据材料“银行发放或担保的贷款,除了特定情形以外,应用于重建或发展性的特定项目”,经过中国代表的努力,争取到了更多的有利于落后国家发展的利益,突出中国大国责任,B正确;这一时期处于抗战时期,应是配合战后的重建,排除A;材料未涉及抵制,排除C;国民经济的恢复是新中国成立后,排除D。
5.下面两幅图片为美苏争锋的部分表现,这两幅图片反映出,当时 ( )
A.美苏两国长期军备竞赛互有攻守
B.美苏的平衡使得双方不敢轻易动武
C.世界稳定和平处于严重威胁之下
D.美国加强对苏联遏制企图拖垮苏联
【解析】选C。据图表信息可知,第一幅图表明美苏争锋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第二幅图表明美苏两国军备竞赛激烈,核弹头数量巨大,反映了美苏争锋虽维持一定平衡,却是一种处于严重威胁下的平衡,故选C;冷战时期,美苏两国长期军备竞赛且互有攻守,但材料强调“平衡”,互有攻守无法体现这一特点,排除A;美苏的核武器威慑使对方不敢轻易动武,并非美苏的平衡,且相对来讲,美国及其盟友实力更强一些,排除B;冷战时期,美国采取一系列措施遏制苏联,但材料并未体现这些措施,只反映了美苏双方的核弹头数据和相对的“平衡”,排除D。
6.(2023·苏州调研)20世纪50年代,苏联人认为,女性解放运动是与无产阶级运动同步进行的,女性运动是天然反殖民主义、反资本主义的。美国人则强调只有在西方模式的“民主”制度体系下,女性权力才有可能得到保障。这表明 ( )
A.国际社会对女性权益的重视
B.经济差异影响学术观点
C.女性主义诠释渗透冷战意识
D.美苏争霸重心发生转移
【解析】选C。据材料“苏联人认为,女性解放运动是与无产阶级运动同步进行的……美国人则强调只有在西方模式的“民主”制度体系下,女性权力才有可能得到保障”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二战后苏联和美国在女性解放运动这一认知上存在分歧,将女性解放运动同国家政治制度相结合,是两种社会政体的对抗,故选C;材料仅涉及美苏两国对于女性解放与政治制度的关联,没有明确对于女性权益的具体态度,且“国际”这一范围过大,排除A;经济差异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术观点,但材料仅涉及美苏两国的政治观点而非学术观点,排除B;美苏争霸的重心是争夺世界霸权而非女性解放运动,没有发生转移,排除D。
7.20世纪60年代初发生了一次美元危机,西欧、日本等国进行了如下举措:提高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认缴额度、调整和分摊军事防范费用、设立黄金总库等。这些举措 ( )
A.体现了与社会主义阵营对峙
B.维护了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C.确立了美国经济霸主的地位
D.形成了多极化的经济格局
【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结束后,美国牵头建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其中金融领域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的主导地位。因此20世纪60年代美元危机出现后,西欧、日本等国纷纷采取相关措施来稳定国际货币金融体系,B正确;材料与社会阵营对峙无关,A排除;美国经济领域上的霸主地位的确立是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组建后,C排除;多极化是一种趋势,并未形成正式的格局,D排除。
8.1970年2月8日,尼克松在向国会提交的的国情咨文中公开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发号施令的时期已经结束,美国的处境就像古希腊和古罗马帝国的衰落时期,遇到了“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是指 ( )
A.资本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B.东欧剧变导致格局失衡
C.欧盟崛起威胁美国霸权
D.世界多极化轮廓的初显
【解析】选D。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发号施令的时期已经结束,美国的处境就像古希腊和古罗马帝国的衰落时期”可知,二战后,美国主导世界,但到70年代,随着西欧、日本、中国、第三世界等势力的崛起,美国全球霸权受到挑战,世界多极化轮廓初显,故选D;资本主义阵营开始瓦解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东欧剧变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欧盟正式成立于1993年11月,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C。
9.1969 年6月,勃列日涅夫提出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设想,主张苏联加强与印度、日本、朝鲜和印度支那国家的联系。同年7月至8月,尼克松出访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南越、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声称美国不同意苏联关于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议。这反映出美苏 ( )
A.争夺第三世界国家 B.冷战重心转移至亚洲
C.围绕中国进行博弈 D.竞相主导区域一体化
【解析】选C。据材料“‘亚洲集体安全体系’…… 主张苏联加强与印度、日本、朝鲜和印度支那国家的联系”“尼克松出访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南越、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可知美苏在建立安全体系的问题上主要围绕着中国周边国家进行争夺,故选C;日本不属于第三世界国家,排除A;冷战的重心始终在欧洲,亚洲呈现出局部热战,排除B;集体安全体系是带有政治、军事同盟性质的攻守同盟,不属于区域一体化的范畴,排除D。
10.(2023·南通模拟)1930年,当法国提出建立欧洲联盟方案时,美国反应消极。1943年,美国认为欧洲形成一个关税同盟会影响美国利益。1948年,美国政府则在一份秘密文件中“希望在西欧和中欧建立某种形式的联邦”。这种变化是美国( )
A.实现其对外政治战略目标的需要
B.针对苏联建立华约组织的报复需要
C.应对世界多极化趋势挑战的需要
D.防止德国再次威胁欧洲和平的需要
【解析】选A。结合所学知识,二战前世界的中心始终在欧洲,所以美国对欧洲建立联盟的方案反应消极,但是战后欧洲全面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所以美国“希望在西欧和中欧建立某种形式的联邦”,以便强化美国对欧洲的控制,故选A;1955年华约组织才正式建立,排除B;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开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C;战后初期,德国沦为了废墟,分别被英法美苏实行分区占领,不可能威胁欧洲的和平,排除D。
11.1974年6月,欧共体8国和美国在内的北约15国首脑在相互妥协的基础上签订了《大西洋关系宣言》,强调大西洋两岸在政治和防务方面有不可分割的共同利益,为了实现共同目标,盟国需要保持密切的磋商与合作。这在实际上 ( )
A.促成美国与西欧从分化走向团结
B.大大拓展了西欧国家的外交空间
C.基本实现西欧外交独立自主
D.承认了西欧与美国地位平等
【解析】选D。据题干中《大西洋关系宣言》“强调大西洋两岸在政治和防务方面有不可分割的共同利益”“为了实现共同目标,盟国需要保持密切的磋商与合作”可知这实际上承认了欧共体8国与美国具有平等的国际地位,故选D;据题干中“在相互妥协的基础上”,可知在《大西洋关系宣言》签订之前,美国与西欧并不是“分化”关系,排除A;《大西洋关系宣言》的签署国是欧共体8国和美国在内的北约15国,即欧美之间,并不能扩大为“大大拓展了西欧国家的外交空间”,排除B;《大西洋关系宣言》强调的是“大西洋两岸在政治和防务方面有不可分割的共同利益”,即双方的合作问题,并没有述及西欧国家的外交,排除C。
12.(2023·徐州模拟)下表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社会签订的一系列限制核武器的协定。这些协定 ( )
时间 协定 时间 协定
1963年 《控制核武器试验协定》 1968年 《在现有核国家以外不扩散核武器协定》
1967年 《禁止太空核武器协定》 1971年 《禁止海底核武器协定》
1967年 《拉美无核区协定》 1972年 第一个《西方——苏联限制战略武器条约》
A.缓解了国际紧张局势
B.冲击了世界两极格局
C.推动了美苏两国和解
D.避免了核战军事威胁
【解析】选A。据题干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社会签订的限制核武器的协定有利于缓解地区间的冲突,利于缓解国际紧张局势,故选A;“冲击了世界两极格局”的是欧共体的成立、日本的崛起、第三世界的兴起、中国的发展等,排除B;“和解”不合史实,应为“缓和”,排除C;“避免了”绝对化,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两国的核博弈,之后美苏两国的核军备竞赛不断升级,排除D。
13.英国学者理查德·克罗卡特在他的冷战研究著作中指出:在一些重要方面,这次干涉背离了苏联在第三世界的常规。军事卷入的规模空前,苏联谋求直接控制该国政府,认为这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如同墨西哥之对美国利益一样。 英国学者提及的“这次干涉”最有可能是指,苏联 ( )
A.封锁西柏林
B.在古巴部署导弹
C.入侵阿富汗
D.占领捷克斯洛伐克
【解析】选C。据材料“军事卷入的规模空前,苏联谋求直接控制该国政府”可知英国学者所指的“军事卷入”和“直接控制”与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情形吻合,故选C;苏联封锁西柏林时不想控制西德政府,只是希望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做出让步,排除A;古巴导弹危机最终以外交和谈的方式结束,苏联导弹主动撤离了古巴,排除B;捷克斯洛伐克不属于第三世界国家的范畴,排除D。
14.(2023·南京模拟)对比下面两幅图可知 ( )
A.美苏科技力量形成均势
B.军备竞赛左右世界格局
C.美苏实力呈现此消彼长
D.两极格局具有不对称性
【解析】选D。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在相同年份美国洲际核武器数量远多于苏联,侧面反映了美国军事实力强于苏联,表明两极格局具有不对称性,故选D;图片信息为洲际核武器数量,可以从侧面反映科技力量,但从数据看美国实力优于苏联,并非均势,排除A;美苏在冷战时期确实有军备竞赛,但仅凭核武器数量没法说明其对世界格局的作用,排除B;根据材料可知,从1955年到1980年,美国在绝大部分时间里核武器方面要比苏联发展好,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整个冷战时期,美国及其盟友的实力都要强于苏联及其盟友,并非此消彼长,排除C。
15.2010年《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进行了修订,其核心内容围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及投票权改革。这次修订被认为是近70年来最根本的治理改革:将约6%的份额从份额被不合理高估的发达成员国转移到被低估的发展中成员国,尤其是被严重低估的新兴市场国家。《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修订 ( )
A.反映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B.直接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C.实现了金融领域的公平公正
D.维持了国际汇率的长期稳定
【解析】选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份额及投票权进行改革,将约6%的份额从份额被不合理高估的发达成员国转移到被低估的发展中成员国,特别是被严重低估的新兴市场国家,反映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A正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相关规定不能“直接”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排除B;“实现”了金融领域的公平公正说法绝对,排除C;事实证明2010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份额及投票权”的改革并未维持国际汇率的长期稳定,排除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1题,共15分。
16.(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在1948年4月实施马歇尔计划,是战后美国第一个大型的官方对外援助计划,也是二战后美国对外援助政策的核心内容。1950年,接受马歇尔计划的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25%,工业生产上升35%,农业生产提高10%。20世纪60年代美国先后制定了1961年和1967年的对外援助法案,受援区已经从西欧发达国家向亚非拉美不发达地区转移,援助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即由原来的军事援助为主转向以经济、技术援助为主。美国提出对非洲的“新非洲”政策,对拉丁美洲的“争取进步联盟”,对西欧的“宏伟计划”等。许多人说“它将再现马歇尔计划的辉煌,不出十年,拉丁美洲就会朝着不可阻挡的繁荣和民主迈进”,事实上这一局面根本就没有出现。
——摘编自刘会清
《战后美国对外援助政策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美国对外援助总是附带很多条件,例如,民主、人权、自由以及进行必要体制改革等政治条件;不是根据贫困程度进行分配,而是根据该国对美国的战略地位进行分配。美国以经济援助作为争取盟友和对抗的手段,把地区冲突发展成为东西方斗争的局面。
——摘编自吕英杰
《浅析冷战期间美国对外经济援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二战后美国对外援助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美国对外援助的实质和影响。(7分)
答案:(1)变化:从援助西欧发达国家转向援助发展中国家;从军事援助为主转向以经济、技术援助为主;通过立法手段推进对外援助。(4分)
原因:美国进行冷战和争夺世界霸权的需要;亚非拉国家民族独立并成为重要国际力量;美国抢占国外市场、资源和发展经济的需要。(4分)
(2)实质:美国外交政策的工具,实现美国国家战略和寻求本国利益的手段。(1分)影响:对受援国的经济恢复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便于美国进行冷战,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美国赢得国外市场和原料产地,促进了美国经济发展;造成地区矛盾斗争升级,加剧了世界局势紧张。(6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四十五 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和世界经济体系的确立(含解析)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课时专练(江苏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