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测评
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30分钟 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3·南京模拟)仰韶文化晚期的青海柳湾遗址墓葬中,82座男性墓中随葬石斧、石锛、石凿、石刀等生产工具的有48座,随葬石球、石镞的有2座;71座女性墓中随葬石斧、石锛、石刀者仅8座,随葬骨锥的有38座。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
A.原始农业逐步发展 B.贫富分化日益加剧
C.社会组织形式转变 D.早期国家逐步形成
【解析】选C。题干提供的信息为仰韶文化晚期某处墓葬群遗址中,随葬品为生产工具的男性墓数量明显多于女性墓。根据“仰韶文化晚期”这一时空信息可知,当时处于父系氏族公社阶段,男子占据生产和经济领域的主导地位,执掌氏族组织的最高权力,女子处在从属、辅助的地位,因此出现题干中所示的差异,C正确。其余三个选项中的“逐步”“日益”均需有不同时间才能体现出其变化,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B和D。
2.(2023·苏州模拟)《山海经》中记载了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中国远古神话故事。这些神话故事反映出中华先民 ( )
A.原始的天人感应观
B.与天抗争的不屈精神
C.对自然的最初认知
D.具有崇尚英雄的传统
【解析】选B。题干中的这些神话传说多为先民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故事,体现了与天抗争的不屈精神,故选B;天人感应强调天意与人事交相呼应,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人类战胜自然,排除A;材料强调征服自然的精神,并非对自然的认知,排除C;材料中精卫填海的故事不符合崇尚英雄,排除D。
3.(2023·淮安模拟)良渚墓葬遗址出土了代表权力和王位的玉钺,以及带有“神徽”刻饰的璧、琮等重器,彰显了良渚古国财富的积聚程度和积累规模,使玉器从之前一般性的喜爱与装饰作用上升到权力与财富的等级象征。这表明当时该地区
( )
A.成为中原文化发源地 B.具备文明初始形态
C.形成成熟的礼乐制度 D.已经建立早期国家
【解析】选B。据题干可知时空信息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良渚墓葬遗址出土的玉钺等玉器,代表了权力和财富的等级象征。结合所学可知,新石器时代晚期良渚遗址阶级分化明显,具备文明初始形态,B正确;良渚文化属于长江流域,排除A;西周形成成熟的礼乐制度,排除C;材料并未涉及早期国家的信息,排除D。
4.目前发掘的良渚古城,内城面积达300万平方米,大大超出同时代中国古城遗址,堪称“中华第一城”。学者推算良渚古城和外围的水利系统土方量总计约1100万立方米,若以每天开采、运输和堆筑1立方米的土石各需1人计,每年出工30万人,整个工程需要连续建造110年。由此推测,良渚文化 ( )
A.生产力水平进入青铜时代
B.存在较大的组织动员机制
C.迈入高度成熟的阶级社会
D.建筑技艺高超领先于世界
【解析】选B。根据材料,良渚古城内城面积“大大超出同时代中国古城遗址”,“良渚古城和外围的水利系统”“工程需要连续建造110年”可知,良渚古城的建设规模大,耗费大量劳动力,耗时较长,能够建成说明当时良渚文化存在较大的组织动员机制,B正确;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良渚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排除A;材料中没有阶级,不能推断出良渚文化迈入高度成熟的阶级社会,排除C;材料没有把良渚文化与世界上其他文化进行比较,排除D。
5.(2023·南通模拟)新石器早、中期墓葬中的随葬品,大多是墓主人生前的“私人”用品,而新石器晚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则出现了不同规格的墓葬形制,随葬品数量不等,甚至出现象牙和玉料等彰显墓主人身份的物件。这一变化说明当时
( )
A.礼制观念萌发 B.手工业技术高超
C.国家形态初具 D.血缘氏族被打破
【解析】选A。据本题材料可知,从新石器时代的早、中期到晚期,墓葬陪葬品从多为墓主人生前“私人”用品,到出现彰显主人身份的物件,体现了等级分化的特征,据所学,礼制具有等级性,礼制观念即具有等级色彩的观念,A正确。材料的主旨在于体现等级分化色彩,不是手工业技术的程度,排除B;国家形态即国家政权组织国家的形式,材料没有提及,排除C;材料并没有体现血缘氏族的发展变化,排除D。
6.文献资料与学者研究表明,第19代商王盘庚迁都,此后两个多世纪形成伟大的商文明;第22代商王武丁开疆拓土,商朝发展到顶峰。而无论是史书叙述的频度还是民众熟知的程度,商朝末亡国之君商纣王都更为突出。这种现象可以说明
( )
A.史料决定了历史价值观
B.历史研究与大众历史认识相互脱节
C.现实需要影响历史记忆
D.历史事实的记录与解读具有偶然性
【解析】选C。据题意可知,虽然商王盘庚和武丁在位时期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商末的亡国之君商纣王受到的关注却更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商纣王是古代亡国之君的一个典型代表,也是历代君主统治的反面教材。所以出于现实政治的需要而对商纣王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忽略了作出过突出贡献的盘庚和武丁,说明现实需要影响历史记忆,C正确。史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历史价值观,但不可能决定价值观,排除A;历史研究与大众的历史认识是有联系的,历史研究会对大众历史认识产生一定的影响,二者不可能是相互脱节的,排除B;历史事实的记录和解读应该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而不能是偶然的,排除D。
7.(2023·南通模拟)夏商周代祖先崇拜各异,但西周以后都汇聚为以黄帝为始祖的祭祀系统。三代的礼仪制度代代相因,也为近代考古所证实。殷墟的甲骨文,不仅盛行于东方,也盛行于西周关中地区。这说明 ( )
A.祖先崇拜成为部族的特征
B.文化继承性维系国家安全
C.史学研究应以考古为基础
D.文化认同性趋向不断增强
【解析】选D。西周以后人们对黄帝崇拜的认同,礼仪制度的认同,文字的认同,表明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认同感的增强,D正确;夏商周是奴隶制国家而不是早期部族,排除A;材料未提及文化与国家安全的关系,排除B;“史学研究应以考古为基础”表述绝对,也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C。
8.(2023·江苏联考)商朝前期的许多军事征战,往往要征集本王国内和诸多方国部族的族众参与。自商王康丁以后,常备军的数量大增,临时征集族众以应付战事的记载日趋减少。以上变化反映出当时 ( )
A.方国离心倾向加强
B.商朝政治势力逐渐扩展
C.国家机器走向完备
D.原始民主传统受到破坏
【解析】选C。据题意可知商朝自商王康丁以后逐渐建立了常备军,很少临时征集族众以应付战事,说明国家机器走向完备,C正确;本题的主要结论是商朝自商王康丁以后,逐渐建立常备军,国家机器走向完备,没有涉及方国脱离商王朝中央的信息,排除A;材料中“王国内和诸多方国部族的族众”也是商朝政治势力的一部分,材料不能说明商朝的政治势力的扩展,且与本题主要结论不一致,排除B;“原始民主传统受到破坏”与本题结论“国家机器走向完备”不一致,排除D。
9.商代至西周中期,有铭青铜器在祖先祭祀活动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其铭文主要是记载与祭祀相关的内容。西周晚期,介绍工匠信息的铭文及媵器(联姻)铭文数量逐渐增多,战国时期铭文主体献词结构逐渐简化甚至消失。这种变化反映出当时( )
A.青铜宗教礼仪功能突出
B.周朝礼仪制度逐渐衰落
C.青铜器祭祀功能已丧失
D.血缘亲疏关系逐渐加强
【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商代至西周中期,记载与祭祀相关内容的有铭青铜器的重要性不断增强,而到战国时期铭文主体献词结构逐渐简化甚至消失,这说明当时对祭祀重视程度有所下降,反映出周朝礼仪制度逐渐衰落,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有铭青铜器的变化,不能说明青铜宗教礼仪功能突出,排除A;“丧失”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材料反映了血缘亲疏关系逐渐削弱,排除D。
10.(2023·徐州模拟)西周初年,彝铭中的“福”以事神致福为框架;西周中期以降,随着世族的形成和周人政治经验的积淀,西周贵族在铭文中先后累加了以型效祖先威仪,履行政治规范求福的论述,即以德求福 。这一变化 ( )
A.体现了神权和王权的结合
B.反映了宗法制的形成和发展
C.淡化了政治中的贵族色彩
D.折射出早期人文精神的意蕴
【解析】选D。根据材料“以事神致福为框架”“累加了以型效祖先威仪,履行政治规范求福的论述,即以德求福 ”可知“福”的变化中加入“德” 的成分,折射出早期人文精神的意蕴,D正确;体现了神权和王权结合的是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排除A;宗法制以血缘为纽带,材料信息并没有涉及,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得出贵族色彩的程度,排除C。
11.西周时期,周天子祀天祭祖,内服、外服中各级各姓封君贵族均有从祭和助祭的义务。当异姓封君贵族履行从祭与助祭义务之时,其原有族群背景便被大大淡化了,无形之中融入西周王朝的统治阶级阵营。据此可知,这一现象 ( )
A.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
B.推动了周文化心理认同
C.加强了周天子集权统治
D.强化了同源共祖的观念
【解析】选B。根据材料“当异姓封君贵族履行从祭与助祭义务之时,其原有族群背景便被大大淡化了,无形之中融入西周王朝的统治阶级阵营”可知,材料所述现象推动了周文化心理认同,B正确;西周分封制蕴含着分裂割据的因素,“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与史实不符,排除A;西周尚未实现集权统治,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文化认同,未提及各族群共认相同祖先,排除D。
12.西周在选任官员时,推行“六德”“六行”的道德等级体系。“六德”即“知、仁、圣、义、忠、和”,“六行”即“孝、友、睦、姻、任、恤”。这种做法 ( )
A.适应了宗法礼制的要求
B.完善了官员考核制度
C.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建立
D.增加了儒生入仕机会
【解析】选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实行世官制,“六德”主要是道德标准,“六行”主要是宗法伦理,这适应了宗法礼制对选官的要求,A正确;材料体现了选官制度,而非官员考核制度,排除B;西周实行贵族政治,官僚政治在战国时期才开始产生,排除C;西周时期儒生群体尚未出现,排除D。
13.如表中的史料可用以考证 ( )
史料一 召公为保,周公为师 《尚书·君奭》
史料二 召公奭与周同姓……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史记·燕召公世家》
A.军功是分封的主要依据
B.西周取代商朝的合理性
C.西周家国一体的政治特色
D.西周初期以分封同姓为主
【解析】选C。根据材料,西周朝廷分封同姓宗族为诸侯,选用同姓宗族辅佐朝政,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融合、家国一体的政治特色,C正确;分封与周同姓的召公,体现血缘是分封的重要依据,排除A;材料未提及西周取代商朝是天命所归,不能体现合理性,排除B;材料除了提及分封制,还提及“召公为保,周公为师”,“分封同姓”不能完整概括题干信息,排除D。
14.《诗经》中将周王奉若天神之类的语言只在西周前期作品中出现。西周后期的《诗经》作品中,多有为贵族祝福、祝寿场面的描写,“凡今之人,莫如兄弟”等强调本宗族兄弟团结与联合的诗句屡屡涌现。这一现象折射出 ( )
A.统治集团更加团结
B.周王不再居于宗法体系顶端
C.诸侯贵族势力崛起
D.分封制度中的等级规定森严
【解析】选C。材料中西周前期的《诗经》作品中把周王奉为天神,说明对周王的崇敬,但后期多为贵族贺寿,且说宗族中的人莫如兄弟,说明西周后期诸侯贵族势力壮大,地位提升,C正确;西周初期《诗经》推崇周王,后期多为描写贵族以及歌颂宗族弟子如兄弟,说明贵族势力逐渐崛起,未体现统治集团更加团结,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宗法体系的内容,无法看出周王在宗法体系中的地位,排除B;材料没有提及分封制的等级制度,排除D。
15.西周时期,天子率领百官扶犁亲耕成为国家大典,所谓“春籍田而祈社稷也”。周人允许殷商遗民经商,但周人子弟绝对不行,只能进行农耕。这表明西周时期
( )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注意笼络殷商遗民 D.神权政治色彩浓厚
【解析】选B。据材料“周人允许殷商遗民经商, 但周人子弟绝对不行,只能进行农耕”可知,西周高度重视农业生产,甚至禁止周人子弟经商,表明西周以农业为立国之本,B正确;重农抑商形成于战国,排除A;材料强调对农业的重视,并不是笼络殷商遗民,排除C;仅从材料无法得出神权政治色彩浓厚,排除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1题,共15分。
16.(15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以前的青铜器以礼器为大宗,而且主要是王室、王臣铸造的礼器。随着王权衰落、诸侯国兴起,大小诸侯国纷纷铸造礼器,诸侯、卿大夫以至家臣铸造的青铜礼器骤然增多。这期间姬姓、姜姓大国的青铜礼器有大批发现,一些“庶姓”小国如邓国(曼姓)、都国(允姓)、邾国(曹姓)的礼器也有不少发现。到战国时,青铜日用器物如釜、铜镜、带钩等迅速增加,还出现了较多青铜农具和青铜建筑饰件,青铜器的使用逐步突破贵族礼乐的范围,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广泛领域。与此相关,分别以晋国、楚国、秦国为中心,形成各具特色的中原、南方、西方青铜器系统。
材料二 在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入围项目中,湖北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入选。该地出土了一套编钟,其铭文极具价值。芈加编钟铭文“帅禹之堵”“以长辝夏”,是继秦公簋、叔夷镈、豳公盨等传世青铜器之后,第一次经考古发掘出土的记载夏和禹的青铜器。
——摘编自路国权
《考古写历史·东周谱新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发展的表现。(4分)
答案:(1)表现:生产者扩大;使用范围扩大;种类增多;生产中心增多。(4分)
【解析】第(1)题表现:据材料“春秋以前的青铜器以礼器为大宗,而且主要是王室、王臣铸造的礼器”可知,春秋以前的青铜器主要是王室、王臣铸造的礼器;据材料“随着王权衰落、诸侯国兴起,大小诸侯国纷纷铸造礼器,诸侯、卿大夫以至家臣铸造的青铜礼器骤然增多”可知,随着王权的衰落,青铜器的生产者扩大,由王室、王臣铸造到一般贵族;据材料“这期间姬姓、姜姓大国的青铜礼器有大批发现”可知,春秋以前的青铜器以礼器为主;据材料“到战国时,青铜日用器物如釜、铜镜、带钩等迅速增加,还出现了较多青铜农具和青铜建筑饰件,青铜器的使用逐步突破贵族礼乐的范围,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广泛领域”可知,战国时期青铜器的使用范围扩大,突破礼器的范围,扩大到社会生活领域;种类增多,由礼器到日用品、农具等;据材料“与此相关,分别以晋国、楚国、秦国为中心,形成各具特色的中原、南方、西方青铜器系统”可知,青铜器的生产中心增多,形成多个各具特色的青铜器系统。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述的青铜器及铭文的史料类型及史料价值。(11分)
答案:(2)史料类型:青铜器,实物史料;铭文,文献史料。
史料价值:青铜器是研究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和社会的重要史料依据;是研究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史料。铭文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对研究夏、西周、春秋历史和考古极具史料价值;丰富了历史研究资料;铭文记载与史籍记载可相互印证,有证史补史的作用。(11分)
【解析】第(2)题史料类型:据所学可知,青铜器属于实物,故为实物史料;铭文,据所学可知,铭文属于文字,故属于文献史料。史料价值:青铜器:据所学可从青铜器是研究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和社会的重要史料依据;是研究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史料等方面回答。铭文:据所学可从铭文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对研究夏、西周、春秋历史和考古极具史料价值;丰富了历史研究资料;铭文记载与史籍记载可相互印证,有证史补史的作用等方面回答。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3·南京模拟)仰韶文化晚期的青海柳湾遗址墓葬中,82座男性墓中随葬石斧、石锛、石凿、石刀等生产工具的有48座,随葬石球、石镞的有2座;71座女性墓中随葬石斧、石锛、石刀者仅8座,随葬骨锥的有38座。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
A.原始农业逐步发展 B.贫富分化日益加剧
C.社会组织形式转变 D.早期国家逐步形成
2.(2023·苏州模拟)《山海经》中记载了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中国远古神话故事。这些神话故事反映出中华先民 ( )
A.原始的天人感应观
B.与天抗争的不屈精神
C.对自然的最初认知
D.具有崇尚英雄的传统
3.(2023·淮安模拟)良渚墓葬遗址出土了代表权力和王位的玉钺,以及带有“神徽”刻饰的璧、琮等重器,彰显了良渚古国财富的积聚程度和积累规模,使玉器从之前一般性的喜爱与装饰作用上升到权力与财富的等级象征。这表明当时该地区
( )
A.成为中原文化发源地 B.具备文明初始形态
C.形成成熟的礼乐制度 D.已经建立早期国家
4.目前发掘的良渚古城,内城面积达300万平方米,大大超出同时代中国古城遗址,堪称“中华第一城”。学者推算良渚古城和外围的水利系统土方量总计约1100万立方米,若以每天开采、运输和堆筑1立方米的土石各需1人计,每年出工30万人,整个工程需要连续建造110年。由此推测,良渚文化 ( )
A.生产力水平进入青铜时代
B.存在较大的组织动员机制
C.迈入高度成熟的阶级社会
D.建筑技艺高超领先于世界
5.(2023·南通模拟)新石器早、中期墓葬中的随葬品,大多是墓主人生前的“私人”用品,而新石器晚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则出现了不同规格的墓葬形制,随葬品数量不等,甚至出现象牙和玉料等彰显墓主人身份的物件。这一变化说明当时
( )
A.礼制观念萌发 B.手工业技术高超
C.国家形态初具 D.血缘氏族被打破
6.文献资料与学者研究表明,第19代商王盘庚迁都,此后两个多世纪形成伟大的商文明;第22代商王武丁开疆拓土,商朝发展到顶峰。而无论是史书叙述的频度还是民众熟知的程度,商朝末亡国之君商纣王都更为突出。这种现象可以说明
( )
A.史料决定了历史价值观
B.历史研究与大众历史认识相互脱节
C.现实需要影响历史记忆
D.历史事实的记录与解读具有偶然性
7.(2023·南通模拟)夏商周代祖先崇拜各异,但西周以后都汇聚为以黄帝为始祖的祭祀系统。三代的礼仪制度代代相因,也为近代考古所证实。殷墟的甲骨文,不仅盛行于东方,也盛行于西周关中地区。这说明 ( )
A.祖先崇拜成为部族的特征
B.文化继承性维系国家安全
C.史学研究应以考古为基础
D.文化认同性趋向不断增强
8.(2023·江苏联考)商朝前期的许多军事征战,往往要征集本王国内和诸多方国部族的族众参与。自商王康丁以后,常备军的数量大增,临时征集族众以应付战事的记载日趋减少。以上变化反映出当时 ( )
A.方国离心倾向加强
B.商朝政治势力逐渐扩展
C.国家机器走向完备
D.原始民主传统受到破坏
9.商代至西周中期,有铭青铜器在祖先祭祀活动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其铭文主要是记载与祭祀相关的内容。西周晚期,介绍工匠信息的铭文及媵器(联姻)铭文数量逐渐增多,战国时期铭文主体献词结构逐渐简化甚至消失。这种变化反映出当时( )
A.青铜宗教礼仪功能突出
B.周朝礼仪制度逐渐衰落
C.青铜器祭祀功能已丧失
D.血缘亲疏关系逐渐加强
10.(2023·徐州模拟)西周初年,彝铭中的“福”以事神致福为框架;西周中期以降,随着世族的形成和周人政治经验的积淀,西周贵族在铭文中先后累加了以型效祖先威仪,履行政治规范求福的论述,即以德求福 。这一变化 ( )
A.体现了神权和王权的结合
B.反映了宗法制的形成和发展
C.淡化了政治中的贵族色彩
D.折射出早期人文精神的意蕴
11.西周时期,周天子祀天祭祖,内服、外服中各级各姓封君贵族均有从祭和助祭的义务。当异姓封君贵族履行从祭与助祭义务之时,其原有族群背景便被大大淡化了,无形之中融入西周王朝的统治阶级阵营。据此可知,这一现象 ( )
A.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
B.推动了周文化心理认同
C.加强了周天子集权统治
D.强化了同源共祖的观念
12.西周在选任官员时,推行“六德”“六行”的道德等级体系。“六德”即“知、仁、圣、义、忠、和”,“六行”即“孝、友、睦、姻、任、恤”。这种做法 ( )
A.适应了宗法礼制的要求
B.完善了官员考核制度
C.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建立
D.增加了儒生入仕机会
13.如表中的史料可用以考证 ( )
史料一 召公为保,周公为师 《尚书·君奭》
史料二 召公奭与周同姓……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史记·燕召公世家》
A.军功是分封的主要依据
B.西周取代商朝的合理性
C.西周家国一体的政治特色
D.西周初期以分封同姓为主
14.《诗经》中将周王奉若天神之类的语言只在西周前期作品中出现。西周后期的《诗经》作品中,多有为贵族祝福、祝寿场面的描写,“凡今之人,莫如兄弟”等强调本宗族兄弟团结与联合的诗句屡屡涌现。这一现象折射出 ( )
A.统治集团更加团结
B.周王不再居于宗法体系顶端
C.诸侯贵族势力崛起
D.分封制度中的等级规定森严
15.西周时期,天子率领百官扶犁亲耕成为国家大典,所谓“春籍田而祈社稷也”。周人允许殷商遗民经商,但周人子弟绝对不行,只能进行农耕。这表明西周时期
( )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注意笼络殷商遗民 D.神权政治色彩浓厚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1题,共15分。
16.(15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以前的青铜器以礼器为大宗,而且主要是王室、王臣铸造的礼器。随着王权衰落、诸侯国兴起,大小诸侯国纷纷铸造礼器,诸侯、卿大夫以至家臣铸造的青铜礼器骤然增多。这期间姬姓、姜姓大国的青铜礼器有大批发现,一些“庶姓”小国如邓国(曼姓)、都国(允姓)、邾国(曹姓)的礼器也有不少发现。到战国时,青铜日用器物如釜、铜镜、带钩等迅速增加,还出现了较多青铜农具和青铜建筑饰件,青铜器的使用逐步突破贵族礼乐的范围,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广泛领域。与此相关,分别以晋国、楚国、秦国为中心,形成各具特色的中原、南方、西方青铜器系统。
材料二 在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入围项目中,湖北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入选。该地出土了一套编钟,其铭文极具价值。芈加编钟铭文“帅禹之堵”“以长辝夏”,是继秦公簋、叔夷镈、豳公盨等传世青铜器之后,第一次经考古发掘出土的记载夏和禹的青铜器。
——摘编自路国权
《考古写历史·东周谱新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发展的表现。(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述的青铜器及铭文的史料类型及史料价值。(11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含解析)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课时专练(江苏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