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30分钟 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世纪30年代,国内知识界开始关注东北的经济地位,出版发行了一批史论著述,如《日本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外人在华投资之过去与现在》《最近之东北经济与日本》《东北路矿森林问题》等。这些著作( )
A.揭示了国民政府的外强中干
B.彰显了学术研究的现实关怀
C.适应了争取外援的舆论宣传
D.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
【解析】选B。20世纪30年代,日本正在发动侵华战争,东北地区首当其冲,国内知识界的史论著述围绕东北的经济、投资和路矿、森林等展开,都是当时东北发展的现实需求,因此上述著作彰显了学术研究对东北发展的现实意义,故选B;国民政府在20世纪30年代前期基本上采取的是消极抗日的政策,“外强”的说法不成立,排除A;对东北地区经济和投资相关的研究并不能直接争取国际的支援,排除C;民族工业在20世纪30年代受到巨大的打击,快速发展的说法错误,排除D。
2.九一八事变爆发初期,《纽约时报》在报道时经常使用的词语有:日军“占领”“进入”中国东北的某些地方,双方军队经常发生“战役”“战斗”“碰撞”“斗争”“冲突”“争吵”“争论”“问题”等。《纽约时报》使用的词语( )
A.反映其立场客观公正
B.掩饰日本侵华行径
C.干涉中国的外交政策
D.维护美日军事同盟
【解析】选B。据材料“日军‘占领’‘进入’中国东北的某些地方”“双方军队经常发生……‘碰撞’‘斗争’‘冲突’‘争吵’‘争论’‘问题’等”可知《纽约时报》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径轻描淡写,是为了掩饰日本侵华行径,故选B;《纽约时报》的认识带有主观性,对日本的侵略行径轻描淡写,并不能反映《纽约时报》立场客观公正,排除A;材料仅是《纽约时报》对九一八事变的报道,并没有涉及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无法得出干涉中国的外交政策,排除C;《纽约时报》不能代表美国政府,并且在二战中日本是法西斯国家,美国是反法西斯国家,美日并未建立军事同盟,不符合史实,排除D。
3.对于同一历史事件,《盛京时报》刊发了这样的报道:“满铁列车通过后,突有中国正规兵,依将校指挥,爆炸南满铁路。列车守备军对之立即开枪应战,使华军遁走于北方”;而《国际协报》刊发报道时,引张学良口述:“日兵突以三百人扒入我营,开枪相击,我军本未武装,自无抵抗,当被击毙三人。先是日方以一车头载兵将皇姑屯中日铁路交叉处轰毁,随即退去,故日方发表谓我军破坏满铁路轨,绝无有此事……”并引用权威信息源,给予回击。这反映出( )
A.历史结论需要依据现实加以修正
B.历史研究可以采用不同的理论和视角
C.政治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解释不同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解析】选C。据材料“满铁列车通过后,突有中国正规兵,依将校指挥,爆炸南满铁路”可知《盛京时报》关于九一八事变的报道为中国军队故意挑起事端,据材料“日兵突以三百人扒入我营,开枪相击,我军本未武装,自无抵抗,当被击毙三人”可知《国际协报》关于九一八事变的报道为日军蓄意挑衅,制造事端,两家报纸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报道是因为政治立场不同,故选C;历史结论是依据历史事实得出的看法和认识,历史事实不变,历史结论不需要依据现实加以修正,并且《国际协报》关于九一八事变的报道为日军蓄意挑衅,制造事端,比较符合历史事实,排除A;材料“对于同一历史事件,《盛京时报》刊发了这样的报道……而《国际协报》刊发报道时,引张学良口述”说明都从报刊报道这个视角研究九一八事变的过程,采取了相同的理论和视角,排除B;历史事实的确认不仅需要综合多种历史叙述,还需要经过严谨的考证,方能确认为历史事实,“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说法错误,排除D。
4.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人民政权。1931年11月,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实行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各级苏维埃政府广泛吸收工农群众代表参加政权管理;抗日战争时期,在政权建设上实行“三三制”原则。这种变化主要源于( )
A.国共两党阶级斗争推动
B.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
C.抗日根据地的日益扩大
D.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性质的认识
【解析】选B。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31年国内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因此各级苏维埃政府广泛吸收工农群众代表参加政权管理;而抗日战争时期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因此采用能够吸收各阶层力量的“三三制”,所以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而非阶级斗争的推动、抗日根据地的扩大,B正确,排除A、C;中共二大上中国共产党就对中国的社会性质做了准确分析,当时并没有采取“三三制”,排除D。
5.1937年1月3日,《纽约时报》评论:“证明了中国的团结是建立在巩固的基础上的……中国向日本证明了‘分裂再击溃’的计划并不是一条可以轻易征服中国的道路。”这一评论( )
A.肯定了西安事变的作用
B.孤立和自保的色彩浓厚
C.对日本侵华发出了预警
D.希望美国介入远东战争
【解析】选A。据材料“证明了中国的团结”以及“‘分裂再击溃’的计划并不是一条可以轻易征服中国的道路”可知,日本先分裂中国再击溃中国的计划是行不通的,当时的中国已经形成了团结的局面,结合时间“1937年1月3日”可知,这是对西安事变后中国形势的评价,因为西安事变后,中国初步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选A;材料“证明了中国的团结是建立在巩固的基础上的……中国向日本证明了……”体现的是对中国抗战的“支持”和“信心”,排除B;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故“预警”一词不符合1937年这一时期,排除C;材料未涉及希望美国介入远东战争,排除D。
6.下表是一些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抗战时期提出的体育运动口号,这些口号意
在( )
领导人 口号
毛泽东 锻炼体魄,好打日本
朱德 钢铁的身体、钢铁的意志
贺龙 体育运动军事化
左权 鼓越捶越响、兵越练越强;不练好杀敌本领,怎么能够打胜仗
A.顺应民族战争的时代主题
B.培养人民群众的体育精神
C.冲破国民政府的军事“围剿”
D.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解析】选A。由“好打日本”“体育运动军事化”“打胜仗”等信息可知,这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为了动员民众参与抗日战争而提出的口号,顺应了当时民族战争的时代主题,故选A;上述口号表面看是培养民众的体育精神,但由“好打日本”“体育运动军事化”“打胜仗”等信息可知,实际目的是争取民众积极参与抗日战争,排除B;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是合作关系,所以当时体育口号提出的目的是抗日,而不是冲破国民政府的军事“围剿”,排除C;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新中国成立后针对学校教育提出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7.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多次提出要建立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并形成纲领草案,但国民党均予以否决。国民参政会也因为国民党将其性质定为咨询机构,使其成为统一战线组织形式的可能性不复存在。这反映了(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分散性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名存实亡
C.国民党维护一党独裁的统治
D.国民党反对第二次国共合作
【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国民党否决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并形成纲领草案的提议,这表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组织形式,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分散性,故选A;“名存实亡”说法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在全面抗战中起到重要作用,排除B;材料不涉及国民党维护一党独裁,排除C;国民党反对建立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而不是反对第二次国共合作,排除D。
8.为纪念中国近代某重大战役,有学者作诗云:“短兵相接山林怒,烽火连天汉水嗥。拖住敌人征南北,江城失守也分桃。”结合下图判断,该战役( )
A.是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B.打破了日本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
C.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
D.标志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解析】选A。据“汉水”“江城”及地图中的“武昌”等可知,该战役是武汉会战,是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共毙伤日军近四万人,故选A;1937年9月的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本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排除B;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武汉,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排除C;以百团大战为标志,日本将对华作战重点指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其抗日根据地,也标志着敌后战场成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排除D。
9.(2023·苏州模拟)在抗日战争中针对一次重大战事,国民党、共产党、日军发表了如下评论:
国民党 共产党 日军
捷电传出,大家心理为之一变,国际上的观感也就焕然一新 给全世界援助中国的友人以满意答复,给一切反对侵略的人们证明中国军队英勇的作战,是可以把侵略军击退的 没有给予重庆军应有的打击,相反地,更加促进了这块土地上全民防御的高潮
与上述评论相一致的是( )
A.淞沪会战粉碎日军三个月亡华企图
B.武汉会战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C.百团大战打破了日军“囚笼”政策
D.长沙会战的胜利产生积极影响
【解析】选D。据材料“捷电”“国际上”“全世界”“满意答复”“可以……击退”“重庆军”等可以判断这是一次胜利的战役并且国际意义重大,结合所学可知这次重大战事是长沙会战,长沙会战的胜利稳定了湖南局势,沉重打击了日本侵华军队,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故选D;淞沪会战的结果是日本获胜,上海沦陷,不符合题干描述,排除A;武汉会战的结果是日本获胜,占领了武汉三镇,控制了中国的心腹地区,不符合题干描述,排除B;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敌后战场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与题干“重庆军”不符,排除C。
10.下图所示为1937—1945年陕甘宁边区的粮食产量和粮食征收量。
(注:1担=50千克)
据上图可以推知陕甘宁边区( )
A.农民为抗战胜利做出贡献
B.有效地应对了日军的“囚笼政策”
C.土地改革调动生产积极性
D.彻底打破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解析】选A。据材料信息,1937—1945年陕甘宁边区粮食产量和粮食征收量都呈现出增长的趋势,这说明农民通过贡献粮食积极参战,成为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故选A;百团大战是共产党应对日军“囚笼政策”的有效回应,排除B;全面抗战时期实行“双交双减”的土地政策,排除C;全面抗战时期民族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国共之间的阶级矛盾居于次要地位,排除D。
11.1934年4月,毛泽东在《乡苏怎样工作》中指出:乡代表会议应经常的按期的开会,带回并讨论群众的要求和意见,其形成的决议应向群众报告,并动员群众来执行。毛泽东详尽阐述乡苏维埃工作流程意在( )
A.推动红色政权管理的民主化
B.强调乡苏代表会议的重要性
C.动员社会各界抗日的积极性
D.构建革命根据地的治理模式
【解析】选A。据材料“1934年4月……乡代表会议……讨论群众的要求和意见……向群众报告……群众来执行”可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乡代表会议要定期召开,关注群众意见,向群众报告并动员群众执行,这一流程体现了对群众力量的重视,目的在于增强中华苏维埃政权的人民民主色彩,故选A;据材料“按期……群众的要求和意见……向群众报告……动员群众来执行”可知,毛泽东强调的是群众力量的重要性,而不是会议的重要性,排除B;据材料“1934年4月”可知,此时是国共十年对立时期,毛泽东的目的在于动员群众反抗国民党,动员社会各界抗日的积极性与史实不符,排除C;据所学可知,1931年中华苏维埃政权已经建立,毛泽东的目的在于发展治理模式,而非构建,排除D。
12.1942年1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决定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保障地主的地权、财权和人权,鼓励富农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此举旨在( )
A.建立农民阶级土地私有制
B.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维护广大农民的经济利益
D.顺应根据地“三三制”建设需要
【解析】选B。据材料中的“1942年”和“《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可知,这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它兼顾了农民和地主两方面的利益,有利于团结大多数地主抗日,把发展统一战线和解决农民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选B;材料“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保障地主的地权”说明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是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排除A;材料中“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兼顾了农民和地主两方面的利益,排除C;材料主旨强调的是土地政策,“三三制”原则是政治上的民主原则,排除D。
13.传统社会中,民众等同于牛马的身份认知以及“穷是命里注定”“劳动下贱”的宿命论根深蒂固。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后,涌现出不少劳动积极分子。于是,边区政府着手评选先进典型,“拿锄头的、拿斧头的、拿鞭子的、拿剪刀的”劳动者由此被看作是英雄,是新社会的“状元”。边区政府此举( )
A.旨在提高劳动者素质
B.引发了边区的大生产运动
C.有利于劳动新风尚的形成
D.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解析】选C。据材料“民众等同于牛马的身份认知……劳动者由此被看作是英雄,是新社会的‘状元’”可知,边区政府意在转变民众轻视劳动者的思想观念,树立劳动新风尚,故选C;材料主旨是转变轻视劳动者的思想,这一变化并不能提高劳动者素质,排除A;据所学,大生产运动是为了解决日军对边区的经济封锁而进行的,排除B;材料主旨是边区政府意在转变民众轻视劳动者的思想观念,属于思想建设,而非经济建设,排除D。
14.1937年,青年化学家华寿俊解决了陕北三边盐池的杂质问题,使陕北的苦盐变为优质食盐。1940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将主要盐田、盐坝收归公有,并派战士到定边盐场驻防打盐。后来,边区开展了全民运盐、销盐运动,发动群众修通了1 000多千米的大车路,边区盐税收入迅猛增长,1943年达400多万元。边区政府的这些举措旨在( )
A.改善边区民众生活
B.团结抗日民族力量
C.发展边区地方经济
D.巩固边区民主政权
【解析】选D。1940—1943年是敌后抗日根据地面临日军扫荡的极端困难时期,边区政府充分利用技术突破所带来的地方优质盐进行运盐、销盐运动,大幅度增加盐税收入,目的是巩固边区政权,故选D;改善边区民众生活是目的之一,属于巩固边区民主政权的一部分,排除A;尽管这一时期是抗战时期,但是边区政府的举措并未涉及团结抗日力量的相关信息,其目的是巩固政权,排除B;发展边区地方经济是上述举措的目的之一,但这也是巩固边区民主政权的组成部分,排除C。
15.(2023·徐州调研)1945年山东北海银行(中国共产党建立)总行发布指示,在业务方针与工作重点方面作出具体要求,“支行与办事处不按行政系统设立,主要有重点地发展与建立城市工作,从主要的工商业城市建立而逐渐普遍设立”。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
A.国民党主力被歼灭
B.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C.抗日战争基本胜利
D.国民党重点进攻被粉碎
【解析】选C。据材料“1945年”“主要有重点地发展与建立城市工作,从主要的工商业城市建立而逐渐普遍设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抗日战争基本胜利,要恢复和发展经济,故选C;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排除A;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排除B;1947年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排除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1题,共15分。
16.(2023·无锡模拟)(15分) 《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发行的一份报纸,1938年1月于武汉创刊,1947年2月在重庆被国民党封禁。这份报纸部分报道的标题或报道内容如下:
1938年 6月1日 《武汉空战我又大捷 敌机十四架被击落》
1938年 7月1日 报道了多则敌后游击队的战果
1938年 9月18日 第一版发表社论《“九一八”七周年纪念日》
1941年 1月18日 刊发了由周恩来亲自题词的版面:“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
1943年 6月17日 《台湾,回到祖国来!》社论
1943年 7月29日 《法西斯丧钟敲响了》社论
1945年 9月3日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日本昨日签订降书 日皇发表诏书率领全国投降》 《蒋主席在胜利日设宴欢迎毛泽东等同志周恩来同志和王雪艇先生继续会商》
——摘编自《抗战时期的<新华日报>》等
从以上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示例一:《新华日报》根据时局的发展,第一时间进行报道和回应。
抗战防御阶段,面对日军的全面侵华,及时报道武汉会战的情况。随着八路军、新四军开辟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争,及时报道了多则敌后游击队的战果。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发动皖南事变,围攻新四军军部,刊发了由周恩来亲自题词的版面,揭露国民党的阴谋。为了配合开罗会议的召开,发表了《台湾,回到祖国来!》社论。在抗战即将胜利之际,发表评论,以外喻中,并对日本投降和重庆谈判进行了及时报道。总之《新华日报》根据时局的发展,第一时间进行报道和回应,有利于国统区的人民了解时局和中国共产党的主张。(15分)
示例二:《新华日报》通过多种途径,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
首先通过新闻稿的形式,及时报道抗战态势,宣传中国共产党主张。如对武汉空战的宣传,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声援和支持,对敌后游击队的报道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敌后抗战,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对抗战胜利和重庆谈判的报道,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追求和平民主的积极态度。其次是发表社论,关于九一八事变纪念的社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日本侵华的控诉;《台湾,回到祖国来!》社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希望祖国统一的主张;《法西斯丧钟敲响了》社论,以外喻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要求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决心和意志。最后还通过刊发领导人的题词,控诉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行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要求坚持抗战团结和进步的方针。总之《新华日报》通过多种形式,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使得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影响力得到扩大。(15分)
【解析】首先,先根据材料拟定论题,如:《新华日报》根据时局的发展,第一时间进行报道和回应。然后,进行阐释,可以分阶段进行,比如分为防御阶段,相持阶段和反攻阶段。抗战防御阶段,面对日军的全面侵华,及时报道武汉会战的情况。随着八路军、新四军开辟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争,及时报道了多则敌后游击队的战果。战略相持阶段,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发动皖南事变,围攻新四军军部,刊发了由周恩来亲自题词的版面,揭露国民党的阴谋。为了配合开罗会议的召开,发表了《台湾,回到祖国来!》社论。反攻阶段,在抗战即将胜利之际,发表评论,以外喻中,并对日本投降和重庆谈判进行了及时报道。最后,进行总结升华,《新华日报》根据时局的发展,第一时间进行报道和回应,有利于国统区的人民了解时局和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二十三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世纪30年代,国内知识界开始关注东北的经济地位,出版发行了一批史论著述,如《日本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外人在华投资之过去与现在》《最近之东北经济与日本》《东北路矿森林问题》等。这些著作( )
A.揭示了国民政府的外强中干
B.彰显了学术研究的现实关怀
C.适应了争取外援的舆论宣传
D.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
2.九一八事变爆发初期,《纽约时报》在报道时经常使用的词语有:日军“占领”“进入”中国东北的某些地方,双方军队经常发生“战役”“战斗”“碰撞”“斗争”“冲突”“争吵”“争论”“问题”等。《纽约时报》使用的词语( )
A.反映其立场客观公正
B.掩饰日本侵华行径
C.干涉中国的外交政策
D.维护美日军事同盟
3.对于同一历史事件,《盛京时报》刊发了这样的报道:“满铁列车通过后,突有中国正规兵,依将校指挥,爆炸南满铁路。列车守备军对之立即开枪应战,使华军遁走于北方”;而《国际协报》刊发报道时,引张学良口述:“日兵突以三百人扒入我营,开枪相击,我军本未武装,自无抵抗,当被击毙三人。先是日方以一车头载兵将皇姑屯中日铁路交叉处轰毁,随即退去,故日方发表谓我军破坏满铁路轨,绝无有此事……”并引用权威信息源,给予回击。这反映出( )
A.历史结论需要依据现实加以修正
B.历史研究可以采用不同的理论和视角
C.政治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解释不同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4.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人民政权。1931年11月,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实行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各级苏维埃政府广泛吸收工农群众代表参加政权管理;抗日战争时期,在政权建设上实行“三三制”原则。这种变化主要源于( )
A.国共两党阶级斗争推动
B.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
C.抗日根据地的日益扩大
D.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性质的认识
5.1937年1月3日,《纽约时报》评论:“证明了中国的团结是建立在巩固的基础上的……中国向日本证明了‘分裂再击溃’的计划并不是一条可以轻易征服中国的道路。”这一评论( )
A.肯定了西安事变的作用
B.孤立和自保的色彩浓厚
C.对日本侵华发出了预警
D.希望美国介入远东战争
6.下表是一些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抗战时期提出的体育运动口号,这些口号意
在( )
领导人 口号
毛泽东 锻炼体魄,好打日本
朱德 钢铁的身体、钢铁的意志
贺龙 体育运动军事化
左权 鼓越捶越响、兵越练越强;不练好杀敌本领,怎么能够打胜仗
A.顺应民族战争的时代主题
B.培养人民群众的体育精神
C.冲破国民政府的军事“围剿”
D.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7.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多次提出要建立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并形成纲领草案,但国民党均予以否决。国民参政会也因为国民党将其性质定为咨询机构,使其成为统一战线组织形式的可能性不复存在。这反映了(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分散性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名存实亡
C.国民党维护一党独裁的统治
D.国民党反对第二次国共合作
8.为纪念中国近代某重大战役,有学者作诗云:“短兵相接山林怒,烽火连天汉水嗥。拖住敌人征南北,江城失守也分桃。”结合下图判断,该战役( )
A.是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B.打破了日本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
C.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
D.标志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9.(2023·苏州模拟)在抗日战争中针对一次重大战事,国民党、共产党、日军发表了如下评论:
国民党 共产党 日军
捷电传出,大家心理为之一变,国际上的观感也就焕然一新 给全世界援助中国的友人以满意答复,给一切反对侵略的人们证明中国军队英勇的作战,是可以把侵略军击退的 没有给予重庆军应有的打击,相反地,更加促进了这块土地上全民防御的高潮
与上述评论相一致的是( )
A.淞沪会战粉碎日军三个月亡华企图
B.武汉会战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C.百团大战打破了日军“囚笼”政策
D.长沙会战的胜利产生积极影响
10.下图所示为1937—1945年陕甘宁边区的粮食产量和粮食征收量。
(注:1担=50千克)
据上图可以推知陕甘宁边区( )
A.农民为抗战胜利做出贡献
B.有效地应对了日军的“囚笼政策”
C.土地改革调动生产积极性
D.彻底打破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11.1934年4月,毛泽东在《乡苏怎样工作》中指出:乡代表会议应经常的按期的开会,带回并讨论群众的要求和意见,其形成的决议应向群众报告,并动员群众来执行。毛泽东详尽阐述乡苏维埃工作流程意在( )
A.推动红色政权管理的民主化
B.强调乡苏代表会议的重要性
C.动员社会各界抗日的积极性
D.构建革命根据地的治理模式
12.1942年1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决定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保障地主的地权、财权和人权,鼓励富农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此举旨在( )
A.建立农民阶级土地私有制
B.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维护广大农民的经济利益
D.顺应根据地“三三制”建设需要
13.传统社会中,民众等同于牛马的身份认知以及“穷是命里注定”“劳动下贱”的宿命论根深蒂固。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后,涌现出不少劳动积极分子。于是,边区政府着手评选先进典型,“拿锄头的、拿斧头的、拿鞭子的、拿剪刀的”劳动者由此被看作是英雄,是新社会的“状元”。边区政府此举( )
A.旨在提高劳动者素质
B.引发了边区的大生产运动
C.有利于劳动新风尚的形成
D.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14.1937年,青年化学家华寿俊解决了陕北三边盐池的杂质问题,使陕北的苦盐变为优质食盐。1940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将主要盐田、盐坝收归公有,并派战士到定边盐场驻防打盐。后来,边区开展了全民运盐、销盐运动,发动群众修通了1 000多千米的大车路,边区盐税收入迅猛增长,1943年达400多万元。边区政府的这些举措旨在( )
A.改善边区民众生活
B.团结抗日民族力量
C.发展边区地方经济
D.巩固边区民主政权
15.(2023·徐州调研)1945年山东北海银行(中国共产党建立)总行发布指示,在业务方针与工作重点方面作出具体要求,“支行与办事处不按行政系统设立,主要有重点地发展与建立城市工作,从主要的工商业城市建立而逐渐普遍设立”。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
A.国民党主力被歼灭
B.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C.抗日战争基本胜利
D.国民党重点进攻被粉碎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1题,共15分。
16.(2023·无锡模拟)(15分) 《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发行的一份报纸,1938年1月于武汉创刊,1947年2月在重庆被国民党封禁。这份报纸部分报道的标题或报道内容如下:
1938年 6月1日 《武汉空战我又大捷 敌机十四架被击落》
1938年 7月1日 报道了多则敌后游击队的战果
1938年 9月18日 第一版发表社论《“九一八”七周年纪念日》
1941年 1月18日 刊发了由周恩来亲自题词的版面:“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
1943年 6月17日 《台湾,回到祖国来!》社论
1943年 7月29日 《法西斯丧钟敲响了》社论
1945年 9月3日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日本昨日签订降书 日皇发表诏书率领全国投降》 《蒋主席在胜利日设宴欢迎毛泽东等同志周恩来同志和王雪艇先生继续会商》
——摘编自《抗战时期的<新华日报>》等
从以上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二十三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含解析)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课时专练(江苏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