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九 隋唐的经济、文化与对外交流 (含解析)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课时专练(江苏专版)

九 隋唐的经济、文化与对外交流
(30分钟 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3·苏州模拟)唐朝的赋税制度称为“租庸调”,恰巧拼成了《孟子》书里的“粟米之征”“布帛之征”“力役之征”三项目,此制最要用意在“为民制产”,务使大家有田地,有田始有租,有身始有庸,有家始有调,租调之外的役可以用“庸”代替。唐朝的税制 (  )
A.对农民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C.意在保障广大农民有地可种
D.扩大了征收赋税的对象
【解析】选B。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唐朝前期(中国)。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使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B正确;两税法的实施对农民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排除A;税制主要目的是维护统治者的财政收入,排除C;两税法扩大了征收赋税的对象,排除D。故选B。
2.(2023·南通模拟)下图显示的是隋唐间户数变化情况。对图文信息解读准确的是
(  )
A.大运河开通推动城市网络联结
B.经济重心最终转移到南方地区
C.安史之乱导致了江南人口激增
D.两税法造成户籍统计数据失真
【解析】选A。据材料“隋唐间户数变化情况”结合所学可知,隋唐大运河沟通了我国南北交通,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交流和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推动城市网络联结,故选A;南宋时期经济重心最终转移到南方地区,时间不符,排除B;安史之乱开始于755年,两税法实行于唐德宗建中元年(780),时间不符合材料“唐天宝元年(742)”,排除C、D。
3.碾硙是古代利用水力加工粮食的机械。655年,有大臣上奏:“往日郑、白渠溉田四万余顷,今为富商大贾竞造碾硙,堰遏费水,渠流梗涩,止溉一万许顷。”于是唐高宗令人分检渠上碾硙,尽毁撤之。此举旨在 (  )
A.打击商业经济
B.改进手工业生产技术
C.保障农业生产
D.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解析】选C。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唐代富商利用郑、白渠的水使用碾硙来加工粮食,用了大量的灌溉水,导致部分田地的灌溉水不足,唐高宗最后令人撤掉了碾硙,这反映了唐朝重视和保障农业生产,故选C;材料中的现象主要是为了保障农业生产,并不是为了打击商业经济,排除A;材料中唐高宗令人把碾硙撤掉并且毁了,这并不能改进手工业生产技术,排除B;撤掉碾硙并不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排除D。
4.唐代素有“江河帝国”之誉,便利的水运条件使船商得以发展壮大。船商的发展以淮河为界,北不如南,且南方船商又多以沿河城镇和江南、岭南的山地、丘陵居民为主。唐代船商按其活动范围大致可分为跨域性船商、区域性船商和地方性船商三类。据此可知,唐代船商发展 (  )
A.促使中外交流频繁 
B.反映出经济格局的变动
C.推动长途贩运兴盛
D.有利于商品经济的繁荣
【解析】选D。据材料“唐代船商按其活动范围大致可分为跨域性船商、区域性船商和地方性船商三类”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船商的发展推动了水上交通的发展,有利于经济交流,从而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D;材料主旨是唐代国内船商的发展,与中外交流无关,排除A;材料主旨是唐代国内船商的发展,不能反映经济格局的变动,排除B;据所学可知,长途贩运兴盛于明清时期,与材料时间无关,排除C。
5.唐朝时,岭南地区普遍实现了一年两熟,部分地区还探索出一年三熟的稻麦复种制。这 (  )
A.得益于山地和丘陵的开垦
B.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有利于农业经营的多元化
D.加快了筒车技术的推广
【解析】选C。唐朝时,岭南地区普遍实现了一年两熟,部分地区还探索出一年三熟的稻麦复种制,这使得当地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可以腾出更多的土地进行经济作物种植或者使更多的人从事农产品加工、商业等多种经营活动,故选C;由材料“普遍实现了一年两熟,部分地区还探索出一年三熟的稻麦复种制”可以得出,这属于精耕细作,用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不是靠开垦更多的土地来提高产量,排除A;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在南宋时才实现的,唐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只是促进或者加快经济重心南移,排除B;筒车技术属于灌溉技术,题干所述现象与灌溉技术的推广关联度不强,排除D。
6.唐朝旅游业发达促进了旅游思想的多元化发展,既有以济世安邦为目的的宦游,又有以羽化登仙为目的的仙游,更有以结得善缘为目的的释游,还有“身在江湖之上,心游魏阙(朝廷)之下”的隐游。这反映了 (  )
A.阶层流动性增强 B.户籍管理松弛
C.三教并行的影响 D.魏晋遗风盛行
【解析】选C。据材料“既有以济世安邦为目的的宦游,又有以羽化登仙为目的的仙游,更有以结得善缘为目的的释游”可知,这些旅游思想深受儒家思想、道教和佛教影响,反映了唐朝旅游思想受到三教并存的影响,故选C;宋朝时期科举制发展及商品经济的繁荣使阶层流动性增强,旅游业发展推动阶层流动的说法错误,排除A;唐朝时期承袭隋朝的户籍管理方式,管理更加严格,B说法错误,排除;“身在江湖之上,心游魏阙(朝廷)之下”的隐游是受魏晋遗风的影响,D不能概括材料整体,排除。
7.“踏歌”是中国传统的舞蹈,从汉到唐广为流传。踏歌原流行于民间,到唐代被加工成宫廷舞蹈,出现踏金莲、踏歌辞等宫廷舞乐。唐睿宗先天二年元宵节,皇家在安福门外举行了有千余妇女参加的踏歌舞会。据此可知,在唐代 (  )
A.妇女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
B.民间文化已经失去原有特色
C.社会环境具有包容开放特色
D.踏歌以宫廷舞会为主要形式
【解析】选C。根据材料“踏歌原流行于民间……安福门外举行了有千余妇女参加的踏歌舞会”可知唐代包容开放的社会风尚,故选C;材料仅涉及妇女参加踏歌舞会,无法得出唐代妇女地位进一步提高,排除A;踏歌由民间发展到宫廷,不能说明民间文化已经失去原有特色,排除B;材料描写了唐代宫廷组织踏歌舞会,但并非所有踏歌都是宫廷舞会,且踏歌本来流行于民间,排除D。
8.柳宗元在他的文章里说,天地虽大,但其实本质和草木是一样的,并无主观意识,是不能赏善罚恶的,雷霆霜雪不过是自然现象。所以施政应该顺应人事,而不应该固执于虚无的天命。据此可知,柳宗元 (  )
A.摒弃了儒家旧有的天命观
B.继承了孔、孟的人文精神
C.回应了道家对儒学的挑战
D.发展了中国传统唯物思想
【解析】选B。柳宗元认为雷霆霜雪是自然现象,天不能赏善罚恶,批判“天人感应”学说,这是批判汉儒董仲舒的理论,但继承了孔、孟的人文精神,故选B;柳宗元批判的是“天人感应”,但“天人感应”只是部分儒生如董仲舒的认知,不是整个儒家的共识,所以谈不上是儒家的“天命观”,排除A;柳宗元的这种观念与道家的“道”有相似之处,所以不是回应道家对儒学的挑战,而且当时冲击儒学地位的是道教而非道家,排除C;柳宗元的理论没有体现出唯物思想,排除D。
9.盛唐时期,敦煌莫高窟有一系列根据佛经绘制的壁画,如图为莫高窟壁画,描绘了割肉济父母的故事。据此可知唐朝 (  )
A.壁画属于艺术无史料价值
B.儒学正统地位受佛教冲击
C.儒佛思想的冲突不可调和
D.佛教发展逐渐走向本土化
【解析】选D。敦煌莫高窟佛教壁画中反映出的割肉济父母带有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孝道的内容,说明当时佛教发展逐步走向本土化,故选D;壁画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唐代的佛教、绘画艺术风格及其相关历史,有一定史料价值,排除A;题干所述壁画反映了佛教适应中国国情,带有儒家思想的色彩,所以主旨不是反映儒学正统地位受佛教冲击,排除B;题干反映的是唐代佛教壁画带有儒家思想的特征,恰恰说明佛教与儒家思想相融合,而不是冲突不可调和,排除C。
10.在唐代相对开明和开放的政治环境下,讽喻诗被唐代诗人应用得“前无古人”,并具有了明显的“谏言”性质。白居易曾强调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正体现了唐代的诗歌风貌。据此可知,唐代“诗谏”的盛行 (  )
A.深受科举考试制度的影响
B.一定程度上起到制约皇权的作用
C.使讽喻诗成为诗歌的主流
D.反映了唐代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诗谏”具有“谏言”性质,因而其对皇帝的劝谏和对时政的指陈,可以在防止君主的过失方面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故选B;科举考试制度会影响到唐诗的发展,而不是“诗谏”的盛行,排除A;材料并没有将讽喻诗和其他类型诗歌进行比较,无法得出“主流”的结论,排除C;唐代社会阶级关系并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两大对立的阶级,排除D。
11.东晋时期,“二王” 楷书笔法清新脱俗,结构玄远天然,带有一种“山林气”;唐代楷书则形成了严谨、理性、节制、庄严的风格,表现出端正严谨的“庙堂气”。由此可知 (  )
A.道德观念影响艺术评价
B.科举制影响书法风格演变
C.思想演变影响书法特征
D.唐代书法受佛教影响较深
【解析】选C。“清新脱俗,结构玄远天然,带有一种‘山林气’”说明“二王” 楷书深受魏晋玄学(主张无为、自然和清谈)的影响;“严谨、理性、节制、庄严的风格,表现出端正严谨的‘庙堂气’”说明唐代楷书深受儒学的影响,凸显了儒学的伦理性、秩序性、人间性、规范性等潜在内涵,说明思想演变影响书法特征,故选C;道德观念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科举制在隋朝才形成,无法解释东晋书法风格,且唐代楷书的“庙堂气”深受儒学影响,与科举制无关,排除B;唐代书法受儒学影响较深,而非佛教,排除D。
12.《唐律疏议》中有“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的规定。此律条的“疏议”释义:“‘化外人’,谓蕃夷之国,别立君长者,各有风俗,制法不同。”该规定主要体现了唐代 (  )
A.兼收并蓄的文化氛围
B.优容宽待的民族政策
C.儒法结合的法律体系
D.灵活务实的治理策略
【解析】选D。据材料“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可知《唐律疏议》对同类外国人之间的法律纠纷和对异类外国人之间的法律纠纷所采取的制裁方式并不相同,体现了国家治理的灵活务实,故选D;材料只反映了中国对外国文化的尊重,并未体现中国借鉴外国的文明成果,与兼收并蓄无关,排除A;材料主要针对的对象是外国人,而民族政策主要针对的是不同民族,排除B;材料并未体现《唐律疏议》对儒家伦理道德体系的认同,无法体现儒法结合的特点,排除C。
13.隋唐以前,端午节习俗南北有异。南方赛龙舟吃粽子,北方禁火佩戴百索绶带(辟邪彩带)。至唐则立法规定端午放假一天,食粽和佩戴百索绶带渐为全国固定习俗。这种变化说明唐代 (  )
A.端午节习俗来源于官方
B.国家统一助推文化认同
C.南北文化习俗趋向固定
D.传统习俗迎合市民生活
【解析】选B。据“隋唐以前,端午节习俗南北有异。南方赛龙舟吃粽子,北方禁火佩戴百索绶带(辟邪彩带)。至唐则立法规定端午放假一天,食粽和佩戴百索绶带渐为全国固定习俗”可知,隋唐以前端午节习俗南北有异是因为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而隋唐统一后,政府统一放假,并且食粽和佩戴百索绶带渐为全国固定习俗,说明国家统一对于端午习俗的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利于文化认同,故选B;材料“隋唐以前,端午节习俗南北有异”仅表明隋唐以前端午节习俗南北有异,并未涉及端午节习俗来源的相关信息,无法确定端午节习俗来源于官方,排除A;材料“食粽和佩戴百索绶带渐为全国固定习俗”仅表明端午节食粽和佩戴百索绶带逐渐成为固定习俗,并非所有的南北文化习俗趋向固定,排除C;材料说明端午节食粽和佩戴百索绶带渐为全国固定习俗,没有涉及市民需求的信息,无法得出传统习俗迎合市民生活,排除D。
14. (2023·盐城模拟)宝相花纹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吉祥纹样之一,寓意吉祥平安、如意美满、繁荣昌盛等。唐代是宝相花纹最为流行的时期,如图为敦煌宝相花纹藻井(屋顶装饰图案),其蕴含了中国的莲花、牡丹、菊花,欧洲的卷草、忍冬和中亚的葡萄、石榴等形象。这一现象反映了 (  )
A.图案设计源于艺术想象
B.时人审美趋于世俗化
C.地域文化差异渐趋模糊
D.唐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解析】选D。据材料主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对外交流频繁,因此敦煌宝相花纹中不仅蕴含了中国传统吉祥纹样,而且还蕴含了欧洲植物相关纹样,反映了唐文化在交流中发展,故选D;图案设计源于社会实践,排除A;敦煌宝相花纹属于汉族传统吉祥纹样之一,上层阶级也可能使用,和世俗化没有关系,排除B;材料强调中华文化与欧洲文化的融合而不是“差异”,同时中华文化只是吸收了欧洲文化的一些内容,不代表失去了中华文化的特性,所以不能体现“地域文化差异渐趋模糊”,排除C。
15.(2023·苏州模拟)唐朝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新罗王去世时,唐玄宗特意派遣经学家邢璹前往吊祭,并对他说:“新罗号为君子之国,颇知书记,有类中华。以卿学术,善与讲论,故选使充此。”这说明 (  )
A.唐文化对新罗影响巨大
B.儒学在新罗取得正统地位
C.东亚文化圈已正式形成
D.新罗沿袭唐朝的制度文化
【解析】选A。从材料信息看,新罗“颇知书记,有类中华”,说明唐文化对新罗影响巨大,故选A;材料体现儒学对新罗的影响,不能证明儒学在新罗取得正统地位,排除B;材料只涉及唐朝对新罗的影响,不能表明东亚文化圈已正式形成,排除C;“沿袭”说法错误,排除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1题,共15分。
16.(15分)唐朝的对外交往。
序号 史料 史料简介
① 《大秦景教流 行中国碑》碑文 记载了景教(基督教聂斯托利派)得到唐太宗非同寻常的对待和传入中国的过程
② 《客使图》 唐朝章怀太子墓出土的壁画,画中有三个迎接外国来宾的鸿胪寺官员,另外还有着装各异的高丽、大食等地的使节
③ 敦煌莫 高窟壁画 描绘了唐朝前期十分流行的以快速、热烈、刚健为特色的中亚胡旋舞,舞者扬臂急速旋转,舞姿非常优美
④ 武则天诏令 《唐会要》记载武则天曾诏令“蕃国使入朝,其粮料各分等第给,南天竺、北天竺、波斯、大食等国使,宜给六个月粮”
⑤ 何家村 窖藏文物 陕西西安何家村出土的大陶瓮中,有中亚粟特的金银带把杯、西亚兽首玛瑙角杯、萨珊(今伊朗)凸圈纹玻璃杯
⑥ 《和贾舍人早朝 大明宫之作》 王维诗作,有“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诗句,意为九重的皇宫打开了金红宫门,万国的使臣都躬身朝拜皇帝
⑦ 《唐国史补》 的记载 《唐国史补》是唐代李肇所著的一部史书,书中记载来华的狮子国(斯里兰卡)船舶最大,“梯而上下数丈,皆集宝货”
⑧ 波斯银币 1955年洛阳北邙唐墓出土两枚波斯萨珊王朝银币,均为不规则圆形,正面为波斯萨珊王半身像,像外还有连珠一周
(1)将表格中的史料按类型分类,并写出每类史料的序号。(6分)
答案:(1)文献史料:①④⑥⑦;图像史料:②③;实物史料:⑤⑧。(6分)
【解析】第(1)题结合所学可知,《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碑文属于文献类史料,《客使图》属于图像类史料,敦煌莫高窟壁画属于图像类史料,武则天诏令属于文献类史料,何家村窖藏文物属于实物类史料,《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属于文献类史料,《唐国史补》属于文献类史料,波斯银币属于实物类史料,基于以上分析,可以进行如下作答:文献史料:①④⑥⑦;图像史料:②③;实物史料:⑤⑧。
(2)利用表格中的史料进行互证,并写出所得出的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结论。(9分)
答案:(2)史料①③互证,可以证明唐朝时期与外国的文化交流(或吸收外来文化);史料②④⑥互证,可以证明唐朝时期与外国的政治交往(使节往来);史料⑤⑦⑧互证,可以证明唐朝时期与外国的经济交流;史料①④互证,可以证明唐朝统治者重视中外交往。
八则史料共同证明了唐朝时期开放兼容,与外国的交往繁盛。(9分)
【解析】第(2)题第一问史料互证,按照其所记载内容的不同,可以知道史料①和③可以互证:证明唐朝时期与外国的文化交流;史料②和④及⑥可以互证:证明唐朝时期与外国的政治交往(使节往来);史料⑤和⑦及⑧可以互证:证明唐朝时期与外国的经济交流;史料①和④可以互证:证明唐朝统治者重视中外交往。第二问结论,据材料表格内容可知,八个不同类型的史料都是记述了唐朝时期的对外交往情况,再结合所学可知八则史料共同证明了唐朝时期开放兼容,与外国的交往繁盛。九 隋唐的经济、文化与对外交流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3·苏州模拟)唐朝的赋税制度称为“租庸调”,恰巧拼成了《孟子》书里的“粟米之征”“布帛之征”“力役之征”三项目,此制最要用意在“为民制产”,务使大家有田地,有田始有租,有身始有庸,有家始有调,租调之外的役可以用“庸”代替。唐朝的税制 (  )
A.对农民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C.意在保障广大农民有地可种
D.扩大了征收赋税的对象
2.(2023·南通模拟)下图显示的是隋唐间户数变化情况。对图文信息解读准确的是
(  )
A.大运河开通推动城市网络联结
B.经济重心最终转移到南方地区
C.安史之乱导致了江南人口激增
D.两税法造成户籍统计数据失真
3.碾硙是古代利用水力加工粮食的机械。655年,有大臣上奏:“往日郑、白渠溉田四万余顷,今为富商大贾竞造碾硙,堰遏费水,渠流梗涩,止溉一万许顷。”于是唐高宗令人分检渠上碾硙,尽毁撤之。此举旨在 (  )
A.打击商业经济
B.改进手工业生产技术
C.保障农业生产
D.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4.唐代素有“江河帝国”之誉,便利的水运条件使船商得以发展壮大。船商的发展以淮河为界,北不如南,且南方船商又多以沿河城镇和江南、岭南的山地、丘陵居民为主。唐代船商按其活动范围大致可分为跨域性船商、区域性船商和地方性船商三类。据此可知,唐代船商发展 (  )
A.促使中外交流频繁 
B.反映出经济格局的变动
C.推动长途贩运兴盛
D.有利于商品经济的繁荣
5.唐朝时,岭南地区普遍实现了一年两熟,部分地区还探索出一年三熟的稻麦复种制。这 (  )
A.得益于山地和丘陵的开垦
B.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有利于农业经营的多元化
D.加快了筒车技术的推广
6.唐朝旅游业发达促进了旅游思想的多元化发展,既有以济世安邦为目的的宦游,又有以羽化登仙为目的的仙游,更有以结得善缘为目的的释游,还有“身在江湖之上,心游魏阙(朝廷)之下”的隐游。这反映了 (  )
A.阶层流动性增强 B.户籍管理松弛
C.三教并行的影响 D.魏晋遗风盛行
7.“踏歌”是中国传统的舞蹈,从汉到唐广为流传。踏歌原流行于民间,到唐代被加工成宫廷舞蹈,出现踏金莲、踏歌辞等宫廷舞乐。唐睿宗先天二年元宵节,皇家在安福门外举行了有千余妇女参加的踏歌舞会。据此可知,在唐代 (  )
A.妇女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
B.民间文化已经失去原有特色
C.社会环境具有包容开放特色
D.踏歌以宫廷舞会为主要形式
8.柳宗元在他的文章里说,天地虽大,但其实本质和草木是一样的,并无主观意识,是不能赏善罚恶的,雷霆霜雪不过是自然现象。所以施政应该顺应人事,而不应该固执于虚无的天命。据此可知,柳宗元 (  )
A.摒弃了儒家旧有的天命观
B.继承了孔、孟的人文精神
C.回应了道家对儒学的挑战
D.发展了中国传统唯物思想
9.盛唐时期,敦煌莫高窟有一系列根据佛经绘制的壁画,如图为莫高窟壁画,描绘了割肉济父母的故事。据此可知唐朝 (  )
A.壁画属于艺术无史料价值
B.儒学正统地位受佛教冲击
C.儒佛思想的冲突不可调和
D.佛教发展逐渐走向本土化
10.在唐代相对开明和开放的政治环境下,讽喻诗被唐代诗人应用得“前无古人”,并具有了明显的“谏言”性质。白居易曾强调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正体现了唐代的诗歌风貌。据此可知,唐代“诗谏”的盛行 (  )
A.深受科举考试制度的影响
B.一定程度上起到制约皇权的作用
C.使讽喻诗成为诗歌的主流
D.反映了唐代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11.东晋时期,“二王” 楷书笔法清新脱俗,结构玄远天然,带有一种“山林气”;唐代楷书则形成了严谨、理性、节制、庄严的风格,表现出端正严谨的“庙堂气”。由此可知 (  )
A.道德观念影响艺术评价
B.科举制影响书法风格演变
C.思想演变影响书法特征
D.唐代书法受佛教影响较深
12.《唐律疏议》中有“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的规定。此律条的“疏议”释义:“‘化外人’,谓蕃夷之国,别立君长者,各有风俗,制法不同。”该规定主要体现了唐代 (  )
A.兼收并蓄的文化氛围
B.优容宽待的民族政策
C.儒法结合的法律体系
D.灵活务实的治理策略
13.隋唐以前,端午节习俗南北有异。南方赛龙舟吃粽子,北方禁火佩戴百索绶带(辟邪彩带)。至唐则立法规定端午放假一天,食粽和佩戴百索绶带渐为全国固定习俗。这种变化说明唐代 (  )
A.端午节习俗来源于官方
B.国家统一助推文化认同
C.南北文化习俗趋向固定
D.传统习俗迎合市民生活
14. (2023·盐城模拟)宝相花纹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吉祥纹样之一,寓意吉祥平安、如意美满、繁荣昌盛等。唐代是宝相花纹最为流行的时期,如图为敦煌宝相花纹藻井(屋顶装饰图案),其蕴含了中国的莲花、牡丹、菊花,欧洲的卷草、忍冬和中亚的葡萄、石榴等形象。这一现象反映了 (  )
A.图案设计源于艺术想象
B.时人审美趋于世俗化
C.地域文化差异渐趋模糊
D.唐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5.(2023·苏州模拟)唐朝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新罗王去世时,唐玄宗特意派遣经学家邢璹前往吊祭,并对他说:“新罗号为君子之国,颇知书记,有类中华。以卿学术,善与讲论,故选使充此。”这说明 (  )
A.唐文化对新罗影响巨大
B.儒学在新罗取得正统地位
C.东亚文化圈已正式形成
D.新罗沿袭唐朝的制度文化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1题,共15分。
16.(15分)唐朝的对外交往。
序号 史料 史料简介
① 《大秦景教流 行中国碑》碑文 记载了景教(基督教聂斯托利派)得到唐太宗非同寻常的对待和传入中国的过程
② 《客使图》 唐朝章怀太子墓出土的壁画,画中有三个迎接外国来宾的鸿胪寺官员,另外还有着装各异的高丽、大食等地的使节
③ 敦煌莫 高窟壁画 描绘了唐朝前期十分流行的以快速、热烈、刚健为特色的中亚胡旋舞,舞者扬臂急速旋转,舞姿非常优美
④ 武则天诏令 《唐会要》记载武则天曾诏令“蕃国使入朝,其粮料各分等第给,南天竺、北天竺、波斯、大食等国使,宜给六个月粮”
⑤ 何家村 窖藏文物 陕西西安何家村出土的大陶瓮中,有中亚粟特的金银带把杯、西亚兽首玛瑙角杯、萨珊(今伊朗)凸圈纹玻璃杯
⑥ 《和贾舍人早朝 大明宫之作》 王维诗作,有“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诗句,意为九重的皇宫打开了金红宫门,万国的使臣都躬身朝拜皇帝
⑦ 《唐国史补》 的记载 《唐国史补》是唐代李肇所著的一部史书,书中记载来华的狮子国(斯里兰卡)船舶最大,“梯而上下数丈,皆集宝货”
⑧ 波斯银币 1955年洛阳北邙唐墓出土两枚波斯萨珊王朝银币,均为不规则圆形,正面为波斯萨珊王半身像,像外还有连珠一周
(1)将表格中的史料按类型分类,并写出每类史料的序号。(6分)
(2)利用表格中的史料进行互证,并写出所得出的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结论。(9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九 隋唐的经济、文化与对外交流 (含解析)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课时专练(江苏专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