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招二轮复习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探究题专练(含答案)
1.小王同学测滑轮组机械效率时所用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下表第1次实验数据中绳的自由端上升距离s为 m;
实验次数 物重G/N 物体上升高度 h/m 拉力F/N 绳自由端上升距离 s/m η
1 2 0.1 1.1
61%
2 4 0.2 2.0 0.6
(2)根据第2组的数据计算出的机械效率为 ;比较两次的机械效率可以发现: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 有关;
(3)小刚用弹簧测力计测力时发现示数有忽大忽小现象,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造成的。
2.在“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各小组所用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物理量 实验次数 钩码总重 G/N 钩码上升的高度h/m 拉力F/N 绳自由端移动距离s/m 机械效率 η
1 1 0.1 0.6 0.3 55.6%
2 2 0.1 0.9 0.3 74.1%
3 3 0.1 1.2 0.3 ▲
⑴在实验操作中应竖直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
⑵第一组同学正确操作并记录数据如上表。则第3次实验中拉力所做的有用功为 J,总功为 J,机械效率为 。
⑶分析表中的实验数据及测量结果可知:影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因素是 。
⑷第二组同学也利用1N、2N、3N的钩码进行三次实验,每次测得的机械效率均大于第一组同学的测量值,不可能的原因是 (选填选项符号)。
A.测拉力时,弹簧测力计未调零,指针指在零刻度线上方
B.弹簧测力计每次拉动钩码时均加速上升
C.第二组所使用的动滑轮的重力小于第一组
3.某实验小组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如表所示,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钩码重G/N 4 4 6 10 15 20
钩码上升高度h/m 0.1 0.1 0.1 0.1 0.1 0.1
绳端拉力F/N 1.8 1.6 2.4 3.7 5.6 7.6
绳端移动的距离s/m 0.3 0.4 0.3 0.3 0.3
机械效率η 74.1% 62.5% 90.9% 89.3% 87.7%
(1)实验时应竖直向上使钩码上升,在弹簧测力计处于 (静止、匀速上升)状态时读数。
(2)通过表中数据可分析出第2次实验是用 (选填“甲”或“乙”)图所示装置做的实验。
(3)通过第1次实验和第2次实验的数据分析可得出结论: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时,动滑轮的个数越多(动滑轮的质量越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选填“越高”、“不变”或“越低”)。
(4)小组同学再次使用第1次实验中的装置做第3次试验,表中第3次试验中空缺的数据应为:绳端移动距离s= m,机械效率η= 。
(5)陈茗同学使用第1次实验中的装置做了第4、5、6次实验,发现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在物重增加时反而降低了,请你分析其原因: 。
4.在学习功的原理后,为了验证结论,小明找来杠杆和动滑轮做实验,记录数据如下:
记录 实验 提升重物做功 动力做功
物重/N 高度/h 功/J 动力/N 距离/m 功/J
杠杆 10 2 4 0.5 2
动滑轮 4 0.3 1.2 2.2 0.6 1.32
(1)将表中空的数字补充完整.
(2)他发现提升重物做功和动力做功在滑轮实验中不相等,原因是 .
(3)接着小明又做了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的因素”的实验,他提出了下列假设:
①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可能与动滑轮重有关;
②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可能与被提物重有关;
③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可能与物体提升高度有关;
④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可能与承重绳子段数有关
然后小明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两个滑轮组,进行对比实验来验证提出的假设,则该实验验证的假设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小明同学做“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装置图如图所示.
小明用同一滑轮组进行了两次实验,实验数据记录表中.
序 号 钩码重 G/N 钩码提升的 高度h/cm 弹簧测力计 的示数F/N 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cm
① 2 5 0.6 25
② 4 8 1.1
(1)分析表中表据,用笔画线代替细绳,在图中组装滑轮组.
(2)将合适的数据,填写在表格的空格处.
(3)两次实验测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和 .
(4)若将重为3N的钩码挂在同一滑轮组下,根据题中信息可以判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应在 至 的范围内.
6.如图所示是“测量动滑轮的机械效率”的实验,所用的钩码每个重1N,则:
(1)实验时应 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
(2)若在上升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1.2N,钩码上升的距离是0.2m,那么拉力移动的距离是 m,所做的有用功是 J,此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 .
(3)写出一条提高动滑轮机械效率的措施: .
7.在“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实验中,某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的同一滑轮组提升不同钩码的方法,分别做了甲、乙、丙3组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次数 钩码重/N 动滑轮重/N 钩码上升 的距离/cm 弹簧测力计 的示数/N 弹簧测力计上升的距离/cm 机械效率
1 2 0.8 5 1 15 66.7%
2 4 0.8 5 1.7 15 \
3 6 0.8 5 \ 15 \
(1)在实验操作中应该使钩码 (选填“快速”或“缓慢”)匀速上升.
(2)进行第3次测量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约 .
(3)实验时将绳子自由端匀速拉动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记为F,钩码重记为G,动滑轮重记为G′,绳自由端移动距离记为s,钩码提升高度记为h,则下列关于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计算关系中正确的是 .
A.η= B.η=
C.η= D.η=1﹣ .
8.某实验小组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如表所示,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次数 1 2 3
钩码重G/N 4 4 6
钩码上升的高度h/m 0.1 0.1 0.1
绳端拉力F/N 1.8 1.6 2.4
绳端上移的距离s/m 0.3 0.4
机械效率η 74.1% 62.5%
(1)通过表中数据可分析出第2次实验是用 (填“甲”或“乙”)图所示装置做的实验;
(2)通过第1次实验和第2次实验的数据分析可得出结论: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时,动滑轮的个数越多(动滑轮的质量越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填“越高”“不变”或“越低”);
(3)小组同学再用第1次实验中使用的装置做第3次实验,表中第3次实验中空缺的数据应为绳端移动距离s= ;机械效率η=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4)比较第1次实验和第3次实验可得出结论: 。
(5)只要滑轮组结构一定,知道绕动滑轮的有n段细绳,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器材就可以不需要 (填一种测量工具名称),且机械效率的表达式通式为η= (用本题中有关字母表示);
(6)如采用图丙装置改变动滑轮重G,提升同一物体进行多次实验,获得数据并绘制出如图丁的图象,分析图象中的A点可知,被提升物体所受的重力为 N(忽略绳重和摩擦)。
9.在测算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
(1)实验中必须 拉动弹簧测力计;
(2)小红在实验的基础上多使用一个滑轮也做了实验,如图乙所示。
①小红多使用一个滑轮,目的是为了改变 ;
②当这两位同学使用各自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时,若忽略绳重及摩擦,它们的机械效率 (选填“相同”或“不相同”)
10.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测滑轮组机械效率,记录数据如下表:
(1)实验时,应沿竖直方向 拉动弹簧测力计;
(2)第2次实验中,拉力做的总功是 J,滑轮组做的有用功是 J,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3)由记录数据分析,两次机械效率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11.小明在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所用装置如下图所示,实验中每个钩码重2N,测得的数据如下表:
物理量 实验次数 钩码总重G/N 钩码上升的高度h/m 测力计示数F/N 测力计移动距离s/m 机械效率η
1 4 0.1 1.8 0.3
2 6 0.1 2.4 0.3 83%
3 4 0.1 1.4 0.5 57%
4 4 0.2 1.4 1.0 57%
(1)在实验中,测绳端拉力F 时,应尽量竖直向上 拉动弹簧测力计且在拉动过程中读数.
(2)第1次实验测得的机械效率为 .(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第2次实验是用 图做的;第4次实验是用 图做的.(选填“A”、“B”或“C”)
(4)分析第1、2次实验数据可知:使用同一滑轮组,
可以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分析第1、3次实验数据可知: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动滑轮个数越多(即动滑轮总重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
(5)分析第3、4次实验数据可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被提升的高度
.
12.在“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了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表,第3次实验时的拉力如图所示。
实验 次数 钩码所受的 重力G/N 钩码上升的 高度h/cm 拉力F/N 绳自由端移动 的距离s/cm 机械效率
1 2 10 0.8 30 83.3%
2 4 10 1.5 30 ②
3 6 10 ① 30 ③
(1)实验中应竖直向上 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上升。
(2)表格中编号①的数据应为 ;编号②的数据应为 ,编号③的数据应为 。(后两空结果均保留到0.1%)
(3)比较实验数据可得出: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的物体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 。
(4)若忽略绳重和摩擦,由第1次实验数据可得动滑轮的重力为 N。
13.小海同学组装了如图甲所示的滑轮组进行探究实验。记录部分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次数 钩码重力G/N 钩码上升高度h/cm 拉力F/N 绳端移动距离s/cm 机械效率η
1 1.0 5 15 55.6%
2 1.5 5 0.8 15
3 2.0 5 1.0 15 66.7%
4 2.0 10 1.0 66.7%
(1)实验过程中,应缓慢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竖直向上做 运动。第1次实验时,弹簧测力计示数如图甲所示,为 N。第4次实验时,绳端移动距离s为 cm。
(2)第2次实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 。
(3)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重物时,机械效率与重物的 有关。
(4)小珠多次换用质量不同的动滑轮提升同一物体,重复上述实验过程,并绘制出η﹣G动图像,如图乙所示。可知:物体所受的重力相同时,动滑轮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 (填“高”或“低”);多次实验的目的是 (选填“A”或“B”)。
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B.获得多组数据归纳出物理规律
14.在“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中,小静用如图1所示的同一滑轮组提升不同钩码的方法,分别做了甲、乙、丙3次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表:
实验次数 钩码所受的重力 G/N 提升高度h/m 拉力F/N 绳端移动的距离 s/m 机械效率η
1 2 0.05 1.0 0.15 66.7%
2 4 0.05 1.7 0.15 78.4%
3 6 0.05 ① 0.15 ②
(1)实验中要竖直向上 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
(2)表格中编号①处数据应为 ,编号②处数据应为 .
(3)分析以上实验数据可得出如下结论: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主要与 有关.
(4)本实验中额外功产生的原因是 .
(5)如图,同一套滑轮组有两种不同的绕绳方法,不计摩擦及绳重,提升相同的物体时,FA FB(填“大于”“小于”或“等于”),ηA ηB(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5.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与动滑轮重G动的关系:(忽略绳重和摩擦)
(1)实验时,应 竖直向下拉动弹簧测力计;
(2)若重物以0.1m/s的速度匀速上升,则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移动的速度为 m/s
(3)改变动滑轮重,提升同一物体进行多次实验,获得数据并绘制出如图乙所示的图象,分析可知:被提升物体所受的重力相同时,动滑轮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 .
(4)分析图象中的A点可知,被提升物体所受的重力为 N.
(5)某同学想进一步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是否与承担动滑轮的绳子的段数有关,请在丙图中画出最省力的绳子的绕法.
答案
1. (1)0.3 (2)67%;G (3)很难控制测力计作匀速运动
2. 0.3;0.36;83.3%;物体的重力;B
3. (1)匀速上升 (2)乙 (3)越低 (4)0.3;83.3% (5)绳子与滑轮的摩擦增大,额外功增多
4. (1)0.2 (2)要克服动滑轮重和摩擦做额外功 (3)B
5. (1)解:如图所示;
(2)40 (3)66.7%;72.7% (4)66.7%;72.7%
6. (1)匀速 (2)0.4;0.4;83.3% (3)减少动滑轮的重力
7. (1)缓慢 (2)83.3% (3)A
8. (1)乙 (2)越低 (3)0.3;83.3% (4)提升物体的重力越大,机械效率越大
(5)刻度尺; ×100% (6)12
9. (1)竖直向上匀速 (2)力的方向;相同
10. (1)匀速 (2)0.72;0.6;83.3% (3)钩码重不同
11. (1)匀速 (2)74% (3)B;C (4)提高物重;越低 (5)无关
12. (1)匀速 (2)2.2;88.9%;90.9% (3)高 (4)0.4
13. (1)匀速;0.6;30 (2)62.5% (3)重力 (4)低;B
14. (1)匀速 (2)2.4N;83.3% (3)提起物重 (4)滑轮的重或绳子与滑轮间的摩擦
(5)大于;等于
15. (1)匀速 (2)0.2 (3)低 (4)3
(5)解:某同学想进一步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是否与承担动滑轮的绳子的段数有关,原图中绳子的有效段数为2,因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力F= ,当有效段数为3时,即为最省力的绳子的绕法,根据“偶定奇动”,绳子的一端先从动滑轮连起,如下所示: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3年中招二轮复习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探究题专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