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梅苑学校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请你只选择一项符合题意的答案字母符号,在答题卡对应符号上用2B铅笔涂黑,每小题3分,共计54分)
1.(3分)下列几种估测,最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2020年梅苑学校秋季运动会上某初中生跑完100m用时约为27s
B.梅苑学校运动会上某初中生跳远2.7m
C.武汉1月的平均气温约15℃
D.一支新铅笔的长度约为17cm
2.(3分)下列单位换算中等式成立的是( )
A.2.5μm=2.5×106nm=0.025mm
B.9.6cm=()dm=0.096dm
C.72km/h=()m/s=20m/s
D.25℃=25+273℃=298K
3.(3分)如图是我们常见的图象,科学研究中常用图象来表示两个量(x,y)之间的关系,以使研究的问题变得直观明了,下列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不能用如图所示描述的是( )
A.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
B.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C.光在真空中传播的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D.晶体熔化成液体过程中,温度与加热时间的关系
4.(3分)小枫同学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测得小车从斜面的顶端A处由静止开始滑到B处所用时间为t,小车长为s1,斜面长s2,下列对这个实验的分析和说法错误的是( )
A.小车由静止下滑,下滑的过程中在做变速运动
B.小车从A到B的平均速度的数学表达式为 v=
C.为了延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间,可减小倾斜程度
D.图象乙能准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情况
5.(3分)星期天晚上,小红从家里出去散步,如图描述了她散步过程的距离s(m)与散步所用时间t(min)之间的函数关系。依据图象,下面描述符合小红散步情景的是( )
A.从家出发,到了一个公共阅报栏,看了一会儿报,就回家了
B.从家出发,到了一个公共阅报栏,看了一会儿报后,继续向前走了一段,然后回家了
C.从家出发,一直散步(没有停留),然后回家了
D.从家出发,散了一会儿步,就找同学去了,18min后才开始返回
6.(3分)关于运动和静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成功对接时,以太阳为参照物,“神舟八号”是静止的
B.飞机在空中加油,以受油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是运动的
C.月亮在云中穿行时,以云为参照物,月亮是静止的
D.小船顺流而下,以河水为参照物,小船是静止的
7.(3分)如图所示的实验,目的是探究声音的大小、高低由什么因素决定。下列关于该实验的现象和结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坐在后排离钢尺很远的同学听到的声音很小,是因为老师用较小力拨动钢尺
B.用不同的力弹拨钢尺,只要我们适当调节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也可以发出响度相同的声音
C.当我们轻轻拨动钢尺时,听不见声音,是因为它发出频率在0至20Hz之间的次声波
D.此实验还可以探究音色的影响因素
8.(3分)如图所示,是武汉市地铁7号线某站台的公益广告牌,其中右下角处的“公共场合请您放低音量”这种说法是否科学?下列关于这个说法的讨论正确的是( )
甲:音量应该指的是音调
乙:音量应该指的是响度
丙:“放低音量”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丁:“放低音量”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
A.甲、丙 B.乙、丁 C.甲、丁 D.乙、丙
9.(3分)学校升旗仪式中经常出现声音含混不清的情况,小明思考后认为既可能与话筒、功放的设施有关,也可能与喇叭音箱设立的位置有关。如图学校操场围成一个150m×70m大小的矩形,在操场两端架起两个音箱S1和S2,小明绕场一周试听了一番,发现在甲、乙、丙、丁四处(它们分别是各边的中点)有两处声音含混不清,则这两处是( )
A.乙和丁 B.甲和乙 C.丙和丁 D.甲和丙
10.(3分)如图所示的雷雨天,电闪雷鸣,关于其中物理知识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雷声是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B.捂上耳朵听到雷声变小,这是从人耳处减弱噪声
C.我们听到的雷声不属于次声波
D.若看到闪电后4s听到雷声,则闪电发生处距观察者约是680m
11.(3分)下列事例中的“小水珠”的形成需要吸收热量的是( )
A.青草上的露珠 B.冰凌上滴下来的水珠
C.山间的薄雾 D.壶嘴上方冒出的“白气”
12.(3分)图示为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物质熔化过程持续了25min
B.该物质是晶体,熔点为80℃
C.在第30min,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D.在第10min到第25min之间,由于物质温度不变,所以不吸收热量
13.(3分)有些饭店在洗手间外安装了热风干手器,打开它就有热风吹到手上,使用上的水很快蒸发掉,使水快速蒸发的原因是( )
A.加快了水面空气的流动并提高了水的温度
B.提高了水的温度并增大了水的表面积
C.加快了水面空气的流动并增大了水的表面积
D.加快了水面空气的流动,提高了水温并增大了水的表面积
14.(3分)如图画出了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固态物质,在用相同热源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分析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种物质在熔化时吸热相等
B.甲、乙两种物质在熔化时乙吸收的热量比甲多
C.甲、乙两种物质的熔点相同
D.甲、乙两种物质在固态时升高相同的温度,甲物质吸热较多
15.(3分)美丽的树挂、霜都是怎样形成的?小红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下面的实验:如图所示,将甲物质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用某种工具乙测量罐中混合物的温度,这时观察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就会发现有某种物质丙(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这个实验讨论正确的是( )
A.“甲物质”是晶体奈,“某种工具乙”是体温计
B.“甲物质”是冰,“某种物质丙”是小液滴
C.冰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于0℃的罐底就会放热
D.实验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有溶化和凝华现象
16.(3分)如图中能正确表示小丑在平面镜中成像的是( )
A. B.
C. D.
17.(3分)如图所示是小枫同学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在平面镜上竖直放置一块白色的硬纸板,纸板由可以绕ON转折的E、F两部分组成。将一束光贴着纸板E沿AO射到镜面上O点,纸板F上会显示出反射光束OB,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白纸板在实验中的作用是显示光的传播路径
B.在探究过程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
C.若一束光沿BO射到镜面上O点,则光会沿着O射到A
D.将纸板F绕ON向后翻折,是为了探究反射光与入射光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18.(3分)平面镜成像实验中,下列关于蜡烛的像的描述中,符合实际的一项是( )
A.改变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像的大小不同
B.用大小不同的玻璃板实验,像的大小不同
C.沿不同方向观察蜡烛的像,像的位置不同
D.若在玻璃板和蜡烛B间放一块纸板,人眼仍可以看到像
二、非选择题(包括8道小题,共计46分)
19.(2分)如图所示,请画出箭头AB在平面镜中的像(如图)。
20.(2分)画出图中光线的入射光线,并标出入射角的度数(如图)。
21.(4分)为了探究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递,小丽等同学在做如图所示的实验,将通电的音乐芯片用细线悬挂于注射器中。把带有音乐芯片的注射器活塞推到底,用食指堵住注射器口,向上拉活塞,分辨听到音乐声的变化。
请你思考回答:
实验过程中,小丽等同学把带有音乐芯片的注射器活塞推到底,是为了 。小丽向上拉活塞,听到音乐声的响度 (“变小”或“变大”)。通过实验可以得出结论:空气越稀薄,传递的声音的能力“越弱”或“越强”;推理知: 。
22.(4分)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
(1)图1存在的错误 。
(2)在实验中,某一时刻的温度如图2所示,为 。
(3)观察到水沸腾时的现象如图中的 (可选填“图3”、“图4”)。
(4)另外两组同学选用相同的实验装置完成实验,他们分别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5中所示,如果操作及实验器材均无问题,继续用猛火加热,水的沸点会 (选填“升高”、“不变”、“先不变后升高”);两组同学的实验中,水从开始加热到沸腾所用的时间不同,则 (选填“a”、“b”)中的水更多。
(5)实验后的沸水放在桌上越来越凉,如图6图象中能表示其温度T随时间t变化关系的是 。
23.(8分)如图所示为小红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实验器材有:单面镀膜的玻璃板、支架、两支相同的蜡烛、白纸、火柴和刻度尺。
(1)在桌上铺一张大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沿着玻璃板 (选填“有膜”或“无膜”)那一面的在纸上画一条线,代表 的位置。
(2)点燃A蜡烛,将另一支完全相同的 (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放到玻璃板后小心地移动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 为止,以便确定像的位置。此时若将蜡烛A靠近玻璃板时,则像将 (选填“靠近”或“远离”)玻璃板移动,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 关系;图乙是小红某次测量蜡烛A到平面镜的距离L为 cm。
24.(8分)某一时期,扬州开往广州的K221次特快列车运行时刻表如表:
扬州 南京 黄山 萍乡 郴州 广州
到达时间 19:10 01:22 12:02 17:30 21:50
发车时间 17:30 19:16 01:30 12:10 17:36
里程/km 0 100 471 1167 1530 1904
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回答下列问题:
(1)计算列车由扬州开往广州所需的时间。
(2)计算列车由扬州开往南京路段的平均速度。
(3)已知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假若这列火车从扬州开往广州途经某隧道的速度是108千米/时,火车在隧道前某处鸣笛,3秒后站在隧道口的人听到火车的鸣笛声,求:人听到鸣笛声再过多少时间,火车可以到达隧道口?
2020-2021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梅苑学校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请你只选择一项符合题意的答案字母符号,在答题卡对应符号上用2B铅笔涂黑,每小题3分,共计54分)
1.(3分)下列几种估测,最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2020年梅苑学校秋季运动会上某初中生跑完100m用时约为27s
B.梅苑学校运动会上某初中生跳远2.7m
C.武汉1月的平均气温约15℃
D.一支新铅笔的长度约为17cm
【分析】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A、世界冠军的百米成绩在10s以内,初中生跑完100m用时约为16s左右,故A错误;
B、学校运动会上某初中生跳远约4m左右,故B错误;
C、武汉1月的平均气温约15℃,故C正确;
D、一支新铅笔的长度约为20cm左右,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
2.(3分)下列单位换算中等式成立的是( )
A.2.5μm=2.5×106nm=0.025mm
B.9.6cm=()dm=0.096dm
C.72km/h=()m/s=20m/s
D.25℃=25+273℃=298K
【分析】长度的单位换算关系:1dm=10cm=100mm=105μm=108nm;
速度的单位换算关系:1m/s=3.6km/h;
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数量关系是T=t+273(t表示摄氏温度)。
可据此进率进行长度、速度、温度的单位换算。
【解答】解:A、2.5μm=2.5×103nm=2.5×103×10﹣6mm=0.0025mm,故A错误;
B、9.6cm=9.6×dm=0.96dm,故B错误;
C、72km/h=72×m/s=m/s=20m/s,故C正确;
D、25℃=(25+273)K=298K,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了长度、速度、温度的单位换算,难度不大,属基础题目。
3.(3分)如图是我们常见的图象,科学研究中常用图象来表示两个量(x,y)之间的关系,以使研究的问题变得直观明了,下列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不能用如图所示描述的是( )
A.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
B.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C.光在真空中传播的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D.晶体熔化成液体过程中,温度与加热时间的关系
【分析】观察分析图象,找出图中两个量(x,y)之间的关系,看选项中哪两个量的关系与图象中的相符,找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不符合的选项即可。
【解答】解:观察图象可知,这是一个正比例函数图象,说明图象中y与x之间是成正比的。
A、根据公式s=vt可知,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故A正确;
B、根据m=ρV可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关系,故B正确;
C、光在真空中传播距离与时间的关系成正比,故C正确;
D、在晶体熔化的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吗,图象中温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且有一段时间内温度保持不变,不符合晶体熔化的特点,不是晶体熔化的图象,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图象分析能力,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解题时应熟记这些关系并全面理解。
4.(3分)小枫同学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测得小车从斜面的顶端A处由静止开始滑到B处所用时间为t,小车长为s1,斜面长s2,下列对这个实验的分析和说法错误的是( )
A.小车由静止下滑,下滑的过程中在做变速运动
B.小车从A到B的平均速度的数学表达式为 v=
C.为了延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间,可减小倾斜程度
D.图象乙能准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情况
【分析】(1)小车在斜面上下滑时做速度逐渐变大的加速运动,据此分析;
(2)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与总时间的比值,据此分析;
(3)斜面坡度越大,小车下滑时速度越快,在斜面上的运动时间就越短,越不方便测量时间,据此分析。
【解答】解:AD、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做速度逐渐变大的加速运动,图乙也是加速运动,但为变加速运动。小车在斜面上做匀加速运动故A正确,D错误;
B、小车从A到B的平均速度等于AB段的总路程与总时间比值,由图知小车从A到B的路程为s=s2﹣s1,所以小车从A到B的平均速度为:,故B正确;
C、斜面坡度越大,小车下滑时速度越快,在斜面上的运动时间就越短,因此为了延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间,可减小倾斜程度,故C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要注意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与总时间的比值。
5.(3分)星期天晚上,小红从家里出去散步,如图描述了她散步过程的距离s(m)与散步所用时间t(min)之间的函数关系。依据图象,下面描述符合小红散步情景的是( )
A.从家出发,到了一个公共阅报栏,看了一会儿报,就回家了
B.从家出发,到了一个公共阅报栏,看了一会儿报后,继续向前走了一段,然后回家了
C.从家出发,一直散步(没有停留),然后回家了
D.从家出发,散了一会儿步,就找同学去了,18min后才开始返回
【分析】看懂图象每一段表示的物体运动规律,从四个选择项中选出符合规律的选项。
【解答】解:图象OA段表示物体匀速直线运动,AB段表示物体静止,BC段表示物体沿原方向匀速直线运动,CD段表示物体反方向匀速直线运动返回出发点,符合答案的是B选项的说法。
故选:B。
【点评】s﹣t、v﹣t图象是基本的描述物体运动规律的基本图象,先看横坐标轴代表的物理量,再看纵坐标轴代表的物理量,顺着图象读懂表示的运动规律,准确判断作出选择。
6.(3分)关于运动和静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成功对接时,以太阳为参照物,“神舟八号”是静止的
B.飞机在空中加油,以受油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是运动的
C.月亮在云中穿行时,以云为参照物,月亮是静止的
D.小船顺流而下,以河水为参照物,小船是静止的
【分析】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解:A、“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成功对接时,以太阳为参照物,“神舟八号”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因此“神舟八号”是运动的,故A错误;
B、飞机在空中加油,以受油机为参照物,加油机与受油机之间的位置没有生变化,加油机是静止的,故B错误;
C、月亮在云中穿行时,以云为参照物,月亮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因此月亮是运动的,故C错误;
D、小船顺流而下,以河水为参照物,小船与河水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了变化,小船是静止的,故正D确。
故选:D。
【点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7.(3分)如图所示的实验,目的是探究声音的大小、高低由什么因素决定。下列关于该实验的现象和结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坐在后排离钢尺很远的同学听到的声音很小,是因为老师用较小力拨动钢尺
B.用不同的力弹拨钢尺,只要我们适当调节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也可以发出响度相同的声音
C.当我们轻轻拨动钢尺时,听不见声音,是因为它发出频率在0至20Hz之间的次声波
D.此实验还可以探究音色的影响因素
【分析】(1)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
(2)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是由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和距离决定的,振幅越大,距离越近,听到的声音的响度越大;
(3)用不同的力弹拨钢尺,钢尺振动的幅度不同,响度不同;
(4)人耳的听觉范围是有限的,多数人听到的频率范围约从20Hz~20000Hz,超声是指高于20000Hz的声音,人耳听不到超声,次声是指低于20Hz的声音,人耳听不到次声。
【解答】解:A、响度的大小与发声物体的振动幅度和距离有关,坐在后排离钢尺很远的同学听到的声音很小,可能是距离远了些,故A错误;
B、用不同的力弹拨钢尺,听到的声音的响度不同,调节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改变的是钢尺振动的频率,即声音的音调,故B错误;
C、当我们轻轻拨动钢尺时,听不见声音,可能是振动的频率低,也可能是响度小,所以我们听不到,故C错误;
D、选用不同的尺子,还可以探究音色的影响因素,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音调,响度,以及人耳听觉的范围,是一道基础题。
8.(3分)如图所示,是武汉市地铁7号线某站台的公益广告牌,其中右下角处的“公共场合请您放低音量”这种说法是否科学?下列关于这个说法的讨论正确的是( )
甲:音量应该指的是音调
乙:音量应该指的是响度
丙:“放低音量”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丁:“放低音量”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
A.甲、丙 B.乙、丁 C.甲、丁 D.乙、丙
【分析】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色是声音的品质和特色,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
防治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解:甲乙、音量指的是声音的大小,即响度,而不是音调,故甲错误、乙正确;
丙丁、“放低音量”是指要小声说话,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故丙正确、丁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声音特性的辨别和减弱噪声方法的了解,属于声学基础题,难度不大。
9.(3分)学校升旗仪式中经常出现声音含混不清的情况,小明思考后认为既可能与话筒、功放的设施有关,也可能与喇叭音箱设立的位置有关。如图学校操场围成一个150m×70m大小的矩形,在操场两端架起两个音箱S1和S2,小明绕场一周试听了一番,发现在甲、乙、丙、丁四处(它们分别是各边的中点)有两处声音含混不清,则这两处是( )
A.乙和丁 B.甲和乙 C.丙和丁 D.甲和丙
【分析】人和两个声源之间的距离相同时,两个声源发出的同一内容的声音到达人耳时间相同,听起来具有立体感;同一内容的声音如果不同时到达人耳,就会相互干扰,含混不清。
【解答】解:由图可见,乙和丁距离两个声源一样远,声音同时到达,不会产生干扰,会听起来比较洪亮;而甲和丙两处则不同,距离两个声源的远近明显不同,两个声源传来的声音相互干扰,导致听不清楚。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源距离和听到声音的关系,属于声学基础知识,比较简单。
10.(3分)如图所示的雷雨天,电闪雷鸣,关于其中物理知识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雷声是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B.捂上耳朵听到雷声变小,这是从人耳处减弱噪声
C.我们听到的雷声不属于次声波
D.若看到闪电后4s听到雷声,则闪电发生处距观察者约是680m
【分析】(1)声音是由于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
(2)减弱噪声主要从三种途径入手,一是在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三是在接收处减弱。
(3)次声波的频率低于人耳的听觉范围,人耳是听不到的。
(4)光在空气中的速度约为3×108m/s,发生雷电时闪电的传播时间极短,可以忽略不计;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根据速度公式v=计算距离大小。
【解答】解:A、不同的云团放电时就会引起空气的剧烈振动而发出雷声,故A正确;
B、堵上耳朵听到雷声变小,这是在接收处减弱噪声,没有阻断噪声传播,故B正确;
C、我们听到的雷声是可听声,次声波的频率低于人耳的听觉范围,人耳是听不到的,雷声不属于次声波,故C正确;
D、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雷电发生的位置距观察者的距离s=v声t=340m/s×4s=1360m;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声音的产生、减弱噪声的途径、次声波、声速及速度的计算等知识,都属于基础知识。
11.(3分)下列事例中的“小水珠”的形成需要吸收热量的是( )
A.青草上的露珠 B.冰凌上滴下来的水珠
C.山间的薄雾 D.壶嘴上方冒出的“白气”
【分析】六种物态变化中,需要吸热的是:熔化、汽化和升华;需要放热的是:凝固、液化和凝华。
【解答】解:
A、青草上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液化放热,不符合题意;
B、冰凌上滴下来的水珠,是冰受热变成的,属于熔化现象,熔化吸热,符合题意;
C、山间的薄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液化放热,不符合题意;
D、烧开水时壶嘴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后形成的液态小液滴,属于液化现象,液化放热,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熔化现象的判断,抓住物质变化前后的状态是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是中考的热点。
12.(3分)图示为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物质熔化过程持续了25min
B.该物质是晶体,熔点为80℃
C.在第30min,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D.在第10min到第25min之间,由于物质温度不变,所以不吸收热量
【分析】明确图象中横纵坐标所表示的内容,可以看出物质的温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且有一段时间物质吸热但温度不再高,说明这是晶体熔化的图象,进而可以判断出对应的熔点温度;
熔化前处于固态,熔化过程后处于固液共存状态、熔化完成处于液态。
【解答】解:
ABD、分析图象可知,图象中呈水平的一段所对应的温度80℃就是物质的熔点,该物质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晶体,该物质从第10分钟开始熔化,到第25分钟左右结束,约进行了15分钟,熔化过程吸热温度不变,故AD错误,B正确;
C、在第30min熔化完成,该物质处于液态,故C错误。
故选:B。
【点评】分析物质熔化图象时,既要看温度随时间的整体变化趋势,更要学会观察关键的温度点和时间点,这样才能做出全面的分析。
13.(3分)有些饭店在洗手间外安装了热风干手器,打开它就有热风吹到手上,使用上的水很快蒸发掉,使水快速蒸发的原因是( )
A.加快了水面空气的流动并提高了水的温度
B.提高了水的温度并增大了水的表面积
C.加快了水面空气的流动并增大了水的表面积
D.加快了水面空气的流动,提高了水温并增大了水的表面积
【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主要有液体的温度、蒸发的表面积、空气的流动,对照这三个因素,分析选项中的描述即可做出正确的判断。
【解答】解:热风干手器在吹热风时,既提高了水的温度,又加快了空气的流动,但并未对蒸发的表面积产生明显影响,故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明确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是我们顺利解决此题的关键。
14.(3分)如图画出了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固态物质,在用相同热源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分析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种物质在熔化时吸热相等
B.甲、乙两种物质在熔化时乙吸收的热量比甲多
C.甲、乙两种物质的熔点相同
D.甲、乙两种物质在固态时升高相同的温度,甲物质吸热较多
【分析】(1)在对物质进行加热时,其吸热的多少是通过加热的时间反映出来的;
(2)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即图象中水平线所对应的温度值;
(3)在读取图象时,要明确关键的时间点与温度点进行比较。
【解答】解:A、读图可知,甲熔化持续的时间为20min﹣10min=10min,乙熔化持续的时间为27min﹣17min=10min,二者时间相同,说明吸收热量相同。故A正确;
B、从A的分析可知,二者吸收热量相同,故B错误;
C、读图可知,乙图象水平线段对应的温度高,即乙的熔点高,故C错误。
D、从图象可以看出,甲在20min之后为液态,乙在27min之后为液态,两条图线平行,说明甲、乙两种物质在液态时升高相同的温度,吸热热量相同。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晶体熔化图象的分析能力,把握住关键的时间点与温度点,并能进行有效的分析比较,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
15.(3分)美丽的树挂、霜都是怎样形成的?小红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下面的实验:如图所示,将甲物质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用某种工具乙测量罐中混合物的温度,这时观察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就会发现有某种物质丙(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这个实验讨论正确的是( )
A.“甲物质”是晶体奈,“某种工具乙”是体温计
B.“甲物质”是冰,“某种物质丙”是小液滴
C.冰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于0℃的罐底就会放热
D.实验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有溶化和凝华现象
【分析】(1)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过程要吸收热量;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过程需要放出热量。
【解答】解:AB、“甲物质”是冰,某种工具乙”是温度计,“某种物质丙”是小冰晶,即霜,故AB错误;
CD、在易拉罐中主要发生了冰的熔化,吸收热量,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成小冰晶附在底部形成霜,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熔化、凝华现象及其吸放热情况,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
16.(3分)如图中能正确表示小丑在平面镜中成像的是( )
A. B.
C. D.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知: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与物是等大的,物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由此即可突破此题。
【解答】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等大,又关于镜面对称,所以人成的像看起来是左右相反的。因此A、C选项中像与物体左右相同,是错误的;B选项中物像不对称,即对应点连线与镜面不垂直,是错误的;D选项中物像对称、等大,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是正确的。
故选:D。
【点评】正确解答此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①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②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③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④像与物体相对于平面镜对称。
17.(3分)如图所示是小枫同学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在平面镜上竖直放置一块白色的硬纸板,纸板由可以绕ON转折的E、F两部分组成。将一束光贴着纸板E沿AO射到镜面上O点,纸板F上会显示出反射光束OB,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白纸板在实验中的作用是显示光的传播路径
B.在探究过程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
C.若一束光沿BO射到镜面上O点,则光会沿着O射到A
D.将纸板F绕ON向后翻折,是为了探究反射光与入射光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分析】(1)光的传播路径我们看不见,可通过光的漫反射转换为看得到的光路,如通过水雾、烟雾等,这里用纸板就起到了这个作用。
(2)根据实验的目的确定需要的测量工具。
(3)无论是光的反射,还是折射,光路都是可逆的。
(4)在光的反射现象中,法线垂直于平面镜;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解答】解:A、白纸板的表面粗糙不平,光在这里发生了漫反射,所以白纸板能显示光的传播路径,故A正确;
B、“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目的之一是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大小关系,因此应该分别量出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然后进行比较,所以,探究过程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量角器,故B错误;
C、因为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所以若一束光沿BO射到镜面上O点,则光会沿图中的OA方向射出,故C正确;
D、将纸板F绕ON向后翻折,这样可以保证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通过观察纸板F上是否有反射光线来判断反射光与入射光是否在同一平面内,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此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了探究光的反射的实验。光的反射遵循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18.(3分)平面镜成像实验中,下列关于蜡烛的像的描述中,符合实际的一项是( )
A.改变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像的大小不同
B.用大小不同的玻璃板实验,像的大小不同
C.沿不同方向观察蜡烛的像,像的位置不同
D.若在玻璃板和蜡烛B间放一块纸板,人眼仍可以看到像
【分析】平面镜成像大小跟物体的大小有关,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虚像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不会出现在光屏上。
【解答】解:A、蜡烛在玻璃板中成的像与物等大,与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无关,故A错误;
B、蜡烛在玻璃板中成的像与物等大,与玻璃板大小无关,故B错误;
C、平面镜所成的像关于镜面对称,沿不同方向观察蜡烛的像,像的位置相同,故C错误;
D、蜡烛在玻璃板中成的是虚像,我们看到蜡烛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若在玻璃板和蜡烛B间放一块纸板,不会影响反射光线,所以人眼仍可以看到像,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是中考经常考查的知识点,要求深入理解,熟练掌握。
二、非选择题(包括8道小题,共计46分)
19.(2分)如图所示,请画出箭头AB在平面镜中的像(如图)。
【分析】(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大小相等、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左右互换,即像、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2)作出两个端点A、B在平面镜中的像点,连接像点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解答】解:分别作出物体AB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AB在平面镜中的像。如图所示:
。
【点评】平面镜成像作图方法有两种:一种按成像特点来做,即像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一种用光的反射定律来做,像一定在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找到技巧点,严格按要求作图。
20.(2分)画出图中光线的入射光线,并标出入射角的度数(如图)。
【分析】先过入射点作出法线,然后根据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以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并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入射光线。
【解答】解:过入射点垂直于镜面作出法线,已知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30°,则反射角为90°﹣30°=60°,入射角也等于60°,根据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以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画出入射光线并标明入射角的度数,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考查反射定律的应用情况,注意真实光线为实线,法线为虚线;是一道基础题。
21.(4分)为了探究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递,小丽等同学在做如图所示的实验,将通电的音乐芯片用细线悬挂于注射器中。把带有音乐芯片的注射器活塞推到底,用食指堵住注射器口,向上拉活塞,分辨听到音乐声的变化。
请你思考回答:
实验过程中,小丽等同学把带有音乐芯片的注射器活塞推到底,是为了 排出针筒内的空气 。小丽向上拉活塞,听到音乐声的响度 变小 (“变小”或“变大”)。通过实验可以得出结论:空气越稀薄,传递的声音的能力“越弱”或“越强”;推理知: 真空不能传声 。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靠介质,在真空中声音不能传播。介质的密度越小,传声效果越差。
【解答】解:
实验中小丽同学把活塞推到底端,并用橡胶帽封闭注射口是为了排出针筒内的空气;
当用力往外拉活塞时,注射器内的空气变得稀薄,所以音乐芯片发出声音传播的介质(空气)相当于越来越少,这时听到的声音的响度就会变小;
空气越稀薄,听到的声音会越弱,由此可以推出,当注射器内为真空时,不能传播声音。
故答案为:排出针筒内的空气;变小;真空不能传声。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声音产生与传播的条件的探究实验,要知道声音传播需要靠介质,运用推理法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
22.(4分)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
(1)图1存在的错误 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容器底 。
(2)在实验中,某一时刻的温度如图2所示,为 99℃ 。
(3)观察到水沸腾时的现象如图中的 图3 (可选填“图3”、“图4”)。
(4)另外两组同学选用相同的实验装置完成实验,他们分别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5中所示,如果操作及实验器材均无问题,继续用猛火加热,水的沸点会 不变 (选填“升高”、“不变”、“先不变后升高”);两组同学的实验中,水从开始加热到沸腾所用的时间不同,则 b (选填“a”、“b”)中的水更多。
(5)实验后的沸水放在桌上越来越凉,如图6图象中能表示其温度T随时间t变化关系的是 D 。
【分析】(1)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玻璃泡要浸没在液体中,不能接触容器底和壁,由此分析解答;
(2)根据温度计的分度值读数即可;
(3)液体沸腾前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气泡上升时不断变小;液体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气泡上升时不断增大;
(4)水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这段时间越长,容器中的水越多,水的初温越低,在初温相同的情况下,水的质量越大,升温会越慢;
(5)热传递时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直到二者温度相等,热传递停止。
【解答】解:(1)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接触容器底部和侧壁,图1存在的错误是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容器底;
(2)由图2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为99℃;
(3)液体沸腾前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气泡上升时不断变小;液体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气泡上升时不断增大,故图3是沸腾时现象;
(4)水的沸点与气压有关,与火力大小无关,继续用猛火加热,水的沸点会不变;
读图6可以看出,在同样加热的情况下,b的升温较慢,其原因应该是b水的质量多于a的缘故;
(5)实验后的沸水放在桌上越来越凉,其温度变化的规律是先快后慢的,直到与室温相同时,温度不再变化,故只有D图象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容器底;(2)99℃;(3)图3;(4)不变;b;(5)D。
【点评】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应能熟练装配实验的装置,并能分析实验条件对其结果的影响,同时要学会分析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23.(8分)如图所示为小红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实验器材有:单面镀膜的玻璃板、支架、两支相同的蜡烛、白纸、火柴和刻度尺。
(1)在桌上铺一张大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沿着玻璃板 有膜 (选填“有膜”或“无膜”)那一面的在纸上画一条线,代表 平面镜 的位置。
(2)点燃A蜡烛,将另一支完全相同的 未点燃 (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放到玻璃板后小心地移动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 完全重合 为止,以便确定像的位置。此时若将蜡烛A靠近玻璃板时,则像将 靠近 (选填“靠近”或“远离”)玻璃板移动,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 到镜面的距离 关系;图乙是小红某次测量蜡烛A到平面镜的距离L为 3.50 cm。
【分析】(1)玻璃板有膜的一面为反射面;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沿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一支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并点燃,另一支放在玻璃板的后面,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同,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同;
(3)实验时用刻度尺测量物像到平面镜距离关系,便于比较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解:
(1)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因玻璃板有膜的一面为反射面,所以应沿着玻璃板有膜那一面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
(2)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为了容易观察到前面蜡烛在玻璃板中的像,应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竖立放在玻璃板前面,可以看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再拿另一支完全相同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放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前面那支蜡烛的像的位置,在纸上记下这两个位置;
此时若将蜡烛A靠近玻璃板时,由于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同,则像将靠近玻璃板移动,像的大小保持不变;
(3)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物体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便于比较物与像到玻璃板距离的关系;
由图乙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0刻度线对齐,右侧与3.5cm对齐,估读为3.50cm。
故答案为:(1)有膜;平面镜;(2)未点燃;完全重合;靠近;不变;(3)到镜面的距离;3.50。
【点评】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24.(8分)某一时期,扬州开往广州的K221次特快列车运行时刻表如表:
扬州 南京 黄山 萍乡 郴州 广州
到达时间 19:10 01:22 12:02 17:30 21:50
发车时间 17:30 19:16 01:30 12:10 17:36
里程/km 0 100 471 1167 1530 1904
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回答下列问题:
(1)计算列车由扬州开往广州所需的时间。
(2)计算列车由扬州开往南京路段的平均速度。
(3)已知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假若这列火车从扬州开往广州途经某隧道的速度是108千米/时,火车在隧道前某处鸣笛,3秒后站在隧道口的人听到火车的鸣笛声,求:人听到鸣笛声再过多少时间,火车可以到达隧道口?
【分析】(1)从列车时刻表找出从扬州的发车时间、到达广州的时间,求出列车由扬州开往广州所需的时间。
(2)从列车时刻表找出由扬州到南京的时间和路程,利用速度公式求列车的平均速度。
(3)已知声音速度和鸣笛后到达隧道口的时间,根据速度公式求出火车鸣笛处到隧道口的距离,然后根据速度公式求出3s内火车前进的距离,人听到火车的鸣笛声后火车到达隧道口的距离等于鸣笛处到隧道口的距离减3s内火车前进的距离,最后根据速度公式求出火车从人听到鸣笛声后到达隧道口所用的时间。
【解答】解:(1)列车由扬州到达广州所需的时间:
t1=24:00﹣17:30+21:50=28h20min。
(2)列车由扬州到南京的时间:
t2=19:10﹣17:30=1h40min=h,扬州到南京路段s2=100km,
列车由扬州开往南京路段的平均速度:
v2===60km/h。
(3)根据v=可得,火车鸣笛处到隧道口的距离为:
s3=v声音t=340m/s×3s=1020m,
在3s时间内火车前进的距离为:
s4=v火车t=30m/s×3s=90m,
人听到火车的鸣笛声后火车到达隧道口的距离为:
s=s3﹣s4=1020m﹣90m=930m,
火车从人听到鸣笛声后到达隧道口所用的时间为:
t===31s。
答:(1)列车由扬州开往广州所需的时间为28h20min。
(2)计算列车由扬州开往南京路段的平均速度为60km/h。
(3)人听到鸣笛声再过31s,火车可以到达隧道口。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灵活应用,关键是弄清楚人听到火车的鸣笛声后火车到达隧道口的距离等于鸣笛处到桥头的距离减掉3s内火车前进的距离。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