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二轮复习 密度 压强 浮力综合----叠放、连接体问题(带答案)
1.装有适量水的平底圆柱形容器放置在水平桌面上,重为6N的物体B叠放在体积为500cm3、重为3N的木块A的正上方,将整体放入容器的水中,其静止时的状态如图所示,则物体B受到的浮力为 N。(ρ水=1.0×103kg/m3,g取10N/kg)
2.如图所示,底面积为2×10﹣2m2的圆柱形轻质容器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容器内装有适量水,质量为600g、体积为150cm3的金属球B与质量为900g的物体A用细绳系在一起后放在容器中,静止后他们悬浮在水中,用剪刀将细绳剪断,金属球与物体A分离,金属球B下沉,物体A上浮。求:(g取10N/kg)(1)剪断细绳前,两物体排开水的总体积是多大?
(2)剪断细绳后,金属球B对容器底部的压力是多大?
(3)剪断细绳两物体分开后,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的减少了多少?
3.如图所示,A、B是由不同材料制成的两个实心物体。A、B用细线相连放入水中时,两物体恰好悬浮。剪断细线,A上浮,静止时有体积露出水面,此时A所受的重力 浮力(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细线剪断前后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变化了70Pa,则水面高度变化了 m;如果B体积是A体积的,则B物体的密度是 kg/m3。
4.如图甲所示,底面积为200cm2的薄壁柱形容器中有一个体积为103cm3的实心正方体木块(不吸水)漂浮在水上,此时木块露出水面的体积为总体积的。然后在木块的上表面放置一个体积为102cm3的实心物块,静止后木块上表面刚好与水面相平,如图乙所示。则木块的密度为 kg/m3,物块的密度为 kg/m3。如图乙中,将物块取下直接放入水中,当物块和木块静止后,容器底受到水的压强变化了 Pa。(g取10N/kg,ρ水=1.0×103kg/m3)
5.如图所示,棱长为10cm、密度为0.8×103kg/m3的正方体木块A漂浮在某液体的液面上时,有体积露出液面(如图甲所示);再将另一底面边长为5cm的物体B放在木块A上方的中央,此时木块A上表面恰好与液面齐平(如图乙所示)。g取10N/kg,请计算:
(1)液体的密度ρ液;
(2)物体B对木块A的压强。
6.如图甲所示,边长为10cm的正方体木块A静止时漂浮在水面上,有一半的体积浸入水中;在A下面用质量和体积均不计的细线挂着体积为500cm3的正方体B,此时正方体A的上表面刚好和水面齐平,如图乙所示。请计算A和B的密度ρA、ρB。
7.一底面积为120cm2的平底薄壁圆柱形容器装有适量的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将体积为600cm3、重为4.8N的物体A轻放入容器中,静止后水面的高度为9cm,如图甲所示。若将一重为4.2N的物体B用细绳系于A的下方,使A、B两物体恰好悬浮在水中,如图乙所示,不计绳重及其体积,水的密度ρ水=1.0×103kg/m3,g取10N/kg。求:
(1)甲图中,水对容器底的压力;
(2)甲图中,物体A排开水的体积;
(3)物体B的密度。
8.如图甲所示,把边长为0.1m的正方体木块A放入水中,静止时有的体积露出水面,然后在其上表面放另一块同样大小不同材料的正方体木块B,如图乙所示。静止时方木块A刚好能全部浸入水中。求:
(1)甲图中木块A受到的浮力;(2)木块A的密度;
(3)乙图中方木块A上表面受到正方体木块B的压强和A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各是多少?
9.圆柱形容器中装有某种液体。密度为0.6g/cm3的木块A漂浮在液面上;密度为4g/cm3、体积为100cm3的矿石B,沉在容器底部,所受浮力为0.8N,如图甲所示;将B从液体中取出后放在A上,静止时A恰好全部浸入液体中,如图乙所示。则甲、乙两图中液体的高度相比是 (选填“一样高”、“甲图高”或“乙图高”),液体的密度是 kg/m3。
10.A、B两块不同材料制成的实心正方体,按照如图甲、乙所示方式连接或叠放分别放置于水中。稳定时,物块A均能漂浮于水面上。甲图中,A有一半浸入水中(B不触底),乙图中,A有1/3体积在水面之上。现将甲图中连接A、B的轻线剪断,待到稳定后,A有2/3的体积露出水面。则物块A、B的体积之比为 ,密度之比为 。
11.在底面积为S的薄壁柱形容器内注入适量的水,让空杯漂浮在水面上,测出水的深度为h0,如图甲所示;再将一金属球放入杯中,此时杯子仍漂浮在水面上,测出水的深度为h1,如图乙所示最后将该金属球取出放入水中,空杯仍漂浮在水面上,待金属球沉底后测出水的深度为h2,如图丙所示。求:(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的比值为g,水的密度为ρ水)(1)金属球的质量;(2)金属球的密度;
(3)金属球沉底后,它对容器底的压力。
12.一边长为10cm的正方体木块A和合金柱B。南南利用A和B做了如下实验:将木块A放入水中,有的体积没入水中,此时水深19cm,重为10N的薄壁容器底面积为200cm2且足够高,如图甲所示;将柱体B放在木块中央静止后用刻度尺测出此时木块露出水面的高度h1为1cm,如图乙所示;再用轻质细线将金属块捆绑在木块中央,放入水中静止后测出此时木块露出水面高度h2为2cm,如图丙所示。求:(1)木块A的重力;(2)合金柱B的密度;(3)图丙中,容器对桌面的压强。
13.水平桌面上放着两个相同的柱形水槽,水中的两个木块也相同。将铁块a放在木块上面,木块刚好浸没在水中,如图甲所示。将铁块b用细线系在木块下面,木块也刚好浸没在水中,如图乙所示,且此时两水槽的水面相平。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铁的密度为ρ铁。则( )
A.两种情况相比较,乙图中水槽对桌面的压强较大
B.a、b两个铁块的质量之比为
C.若将a取下投入水中,并剪断连接b的细线,静止时a、b所受容器底的支持力Fa>Fb
D.若将a取下投入水中,并剪断连接b的细线,静止时水对容器底压强变化量Δp甲>Δp乙
14.用同种铝合金制成质量相等的金属盒和金属球各一个,若把球放在盒内密封后,它们恰能悬浮在水中,如图甲所示,若把球和盒用细绳相连,放入水里静止后,盒有体积露出水面,此时细绳对球的拉力为20N,如图乙所示,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盒内最多能装重50N的水
B.这种铝合金的密度为3.0×103kg/m3
C.图甲中球对盒的压力为20N
D.图乙中若剪断细绳,盒静止时有一半体积露出水面
15.如图甲所示,有一个圆柱形容器内盛有30cm深的水,此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为 Pa。现将一个质量是400g的物体A放入水中时,有一半露出水面(图乙),当物体A上放一个物体B时,A恰好浸没于水中(图丙),当B物体用细线挂在A物体下面置于水中时(细线的质量和体积不计),A有的体积露出水面(图丁),则物体B的密度是 kg/m3(g取10N/kg,ρ水=1.0×103kg/m3)。
16.如图所示,质量分布均匀的甲,乙两个正方体叠放在水平地面上,甲放在乙的中央。若乙的边长是甲的2倍,甲对乙的压强与乙对地面的压强相等,将它们分别放入足够多的水中静止时上下表面都处于水平位置,正方体乙漂浮且有的体积浸入水中,甲、乙的质量之比m甲:m乙= ,甲、乙浸入水中的深度之比h甲:h乙= 。
(多选)17.如图所示,甲是由一上一下AB两个圆柱体固定相连的合金工件,已知它的总质量为1kg,A、B的横截面积分别为100cm2、200cm2,高度都是10cm。乙是横截面积为300cm2的圆柱形水槽,水槽轻质且足够高,装有8cm高的加有颜料的水(密度ρ=1×103kg/m3)。现在需要把工件放入水槽中上色,先将甲(A在上B在下)轻轻放入水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放在水平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强为1000Pa
B.放入水槽静止后甲物体漂浮,甲浸入的深度是5cm
C.将甲压入水槽底部需要的最小压力为18N
D.为了全面上色,将压入水底后的工件取出,再倒放入水槽中,当以最小力压入水槽底部时,水槽对工作台面的压强是1.4×103Pa
18.如图甲有一个底面积为200cm2的容器放置在水平地面上,容器足够高,里面装有3cm深的水,另一侧有边长分别为5cm、10cm的正方体A、B叠放,如图乙,此时A对B的压强为 Pa;将叠加体A、B按现有状态竖直放入到容器中(图中未画出),待稳定后,同时沿竖直方向切去A、B各自总体积相同比例,B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变为未切去时的2倍,则切去部分的体积与未切去之前的总体积之比为 。(已知ρA=2×103kg/m3,ρB=0.6×103kg/m3)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4。
2.(1)剪断细绳之前,两物体排开水的总体积是1.5×10﹣3m3;
(2)剪断细绳之后,金属球B对容器底部的压力是4.5N;
(3)剪断细绳两物体分开后,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减少了225Pa。
3.等于;7×10﹣3;5×103。
4.0.75×103;2.5×103;75。
5.(1)液体的密度ρ液为1.2×103kg/m3;
(2)物体B对木块A的压强为1600Pa。
6.A和B的密度分别为0.5×103kg/m3、2×103kg/m3。
7.(1)水对容器底的压力为10.8N;
(2)图甲中木块A静止时浸入水中的体积为4.8×10﹣4m3;
(3)物体B的密度为1.4×103kg/m3。
8.(1)甲图中木块A受到的浮力为6N;
(2)木块A的密度为0.6×103kg/m3;
(3)乙图中方木块A上表面受到正方体木块B的压强为400Pa,A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为1000Pa。
9.乙图高;0.8×103。
10.6:1;1:6。
11.(1)金属球的质量为ρ水(h1﹣h0)S;(2)金属球的密度为
(3)金属球沉底后,它对容器底的压力为ρ水g(h1﹣h2)S。
12.(1)木块A的重力为6N;(2)合金柱B的密度为3×103kg/m3;
(3)图丙中,容器对桌面的压强为2550Pa。
13.B。
14.C。
15.3×103;8×103。
16.1:3;4:3。
17.BD。
18.10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