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2022-2023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题(答案)

2022-2023学年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24分)
1.(2分)小明学习《爱莲说》时读到“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他好奇莲叶的茎中间是否真的贯通,于是他找来一片莲叶,往它中间的茎里灌水,观察水是否从别处流出,往中间的茎里灌水属于科学探究过程的哪一环节(  )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进行实验 D.得出结论
2.(2分)下列有关温度的数据中,符合实际的是(  )
A.人的正常体温为39℃
B.为节能环保,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低于25℃
C.冰箱保鲜室的温度为﹣4℃
D.夏季镇江地区最高温度可达60℃
3.(2分)如图所示的拇指琴,因用拇指拨动琴体上的薄片而得名,不同长度的薄片,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A.音色 B.音调 C.响度 D.速度
4.(2分)如图所示,电视机里正在播放元宵晚会,宇航员王亚平在空间站用古筝演奏的江苏民歌《茉莉花》,小明正在写作业,所以妈妈将电视机音量调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琴声能传回地球说明真空能够传声
B.将音量调小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C.古筝发出琴声是由于琴弦的振动
D.琴声在空间站内传播的速度是3×108m/s
5.(2分)如图所示,汽车倒车时,车尾保险杠上的探头利用超声波探测到障碍物进入危险距离时,汽车内蜂鸣器就开始鸣叫,提醒司机及时停车.关于超声波和蜂鸣器发出的鸣叫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同种介质中,超声波的传播速度比蜂鸣器的鸣叫声传播速度大
B.探头利用超声波测距,它是一种声呐装置
C.探头发出的超声波不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D.蜂鸣器发出提示音,说明声音能传递了能量
6.(2分)小明生病住院时,观察了医生和护士在救助病人时采取的措施和使用的仪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护士用的额温枪利用了紫外线的特点
B.水银体温计在使用前应该用沸水消毒
C.医生用听诊器听病人的呼吸声,说明固体能传声
D.护士在高烧病人的额头上擦拭酒精,说明酒精升华吸热
7.(2分)下列现象所对应的物态变化中,需要吸收热量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8.(2分)今年夏天,镇江市长时间高温,气象部门利用设备向空中播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如图,实现了不同时段不同地区的人工增雨.关于该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播撒干冰主要目的是增加空气中的水蒸气
B.雨是干冰熔化形成的小水珠
C.播撒的干冰升华能使周围温度迅速降低
D.雨是干冰升华后的气体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9.(2分)周末,小明在家学煮饺子,当水烧开准备下饺子时,妈妈提醒他水量少了点,于是小明又往锅里迅速加了一碗水(水量比锅里的少),用同样的大火直至将水再次烧开(两次烧水均盖上锅盖),下面能说明整个烧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的是(  )
A.
B.
C.
D.
10.(2分)如图是微信启动背景图,该图片是由我国气象卫星“风云四号”利用红外探测仪拍摄而成,关于该图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的影子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B.同种介质红外线传播速度比紫外线快
C.手机屏幕显示的彩色由红、黄、蓝三原色构成
D.人不是光源而地球是光源
11.(2分)如图所示,小明用红色激光笔照射外层是绿色透明,内层是红色透明的双层气球,一段时间后,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A.绿色透明气球更容易爆破
B.红色透明气球更容易爆破
C.两层气球几乎同时爆破
D.两层气球都不会爆破
12.(2分)某学习小组在学习了物态变化知识后,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所示,在甲锥形瓶中放入少许碘颗粒,用酒精灯加热,空的乙锥形瓶放在盛有冰水的大烧杯内,锥形瓶底刚好接触水面,小组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400℃,碘的熔点为113.5℃,沸点约为184.4℃,下列关于该实验现象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锥形瓶出现的气态碘可由固态碘升华而成
B.甲锥形瓶中会出现液态碘
C.乙锥形瓶内会出现固态碘且大多在瓶底
D.若乙锥形瓶内插入温度计,整个过程示数逐渐变小
二、填空题(本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32分)
13.(4分)生活中常用的温度计和体温计都是利用液体    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甲、乙、丙三支温度计的读数分别是    ℃,   ℃,   ℃。
14.(5分)如图所示为某品牌鸣笛烧水壶,该烧水壶在壶盖内装有簧片,当大量的水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水蒸气,水蒸气从壶盖缝隙中流出时带动簧片    发出声音,说明声音能够传递    ,壶口处的“白气”是由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且壶口    处(选填“a”或“b”)“白气”较浓。
15.(2分)9月5日,四川泸定发生地震,有震感前人们很难预知,因为地震产生的声波是    (填“次声波”或“超声波”)人耳听不见,次声波的频率低于    Hz。
16.(5分)如图所示,是一款网红美食“液氮冰淇淋”,液氮的沸点为﹣196℃,通过降温和    体积的方法将氮气液化。制作冰淇淋时,倒一些液氮在杯中,再将牛奶等配料倒入液氮中,不断搅拌就可以得到一杯冒“仙气”的冰淇淋,此过程中液氮    (填物态变化名称),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使周围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牛奶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固态,但不建议直接吞食液氮,避免冻伤。
17.(2分)下过雨的篮球场低洼部分有一些积水,小明用扫帚将积水扫开,地面过一会就干了,这是因为增大了液体的    ,从而加快了水的    。
18.(3分)某学习小组,将装满水的密闭小瓶放在大玻璃杯的水中间,如图所示,再将大玻璃杯放入冰箱,过一段时间取出,发现大玻璃杯中的已有一大半水结冰,此时小瓶中的水    (选填“能”或“不能”)达到凝固点,小瓶中    (选填“会”或“不会”)出现冰;这表明凝固除了需要达到凝固点,还需要    。
19.(3分)小丽在手工社团利用热熔枪制作手工塑料花,将塑料胶棒放入热熔枪内加热一段时间,塑料胶棒逐渐变软变稀,此过程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过程,塑料胶棒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扣动扳机将胶水挤出涂在需要粘贴的地方,过一段时间胶水    (填物态变化名称),将花瓣粘在一起。
20.(3分)如图所示,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在光屏上会形成一条彩色光带,这是光的    现象,用灵敏的电子温度传感器分别在不同色光区域测温,发现温度传感器放在    (选填“红光”或“紫光”)的外侧时示数上升的较快,说明在这一区域有一种人眼看不见的光。验钞机主要是利用    能使荧光物质发光的性质。
21.(3分)我们现在所做试卷是白底黑字,每个人都看得很清楚,若将试卷改成红底绿字,放入只有绿光的实验室,你看到的是    底    字,校园里的绿色植物看起来呈绿色,是因为绿色植物    (选填“吸收”或“反射”)绿光。
22.(2分)雷阵雨前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打雷,因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明看到闪电后2.5s才听到雷声,响雷处与小明的距离是    m。(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闪电传播时间不计)
三、解答题(本题共7小题,共44分)
23.(2分)请在图中画出人眼看到蜡烛S点的光路图。
24.(2分)如图中S为光源点,画出图甲中物体AB在白纸板上的影子的区域。
25.(9分)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丽所在学习小组做了以下实验:
(1)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如图1所示),水面溅起水花,该现象说明了声音是由于物体    而产生的,这种研究方法在物理上称为    法,请你用该方法重新设计一个实验验证这个结论    。
(2)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入可封口的塑料袋子,密封好之后放入水中(如图2)仍然能听到闹铃声,这说明    能传播声音。
(3)小丽轻敲桌子,小组另一位同学用耳朵贴在桌子另一侧(如图3),也能听到明显的敲击声,这说明    能传播声音。
(4)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在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空气的过程中,会听到铃声逐渐    (选填“变大”或“变小”),由此推断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则    ,因此可得结论    ,该实验的研究方法是    。
26.(5分)小明家周围工地施工,噪声污染严重,因此他所在的学习小组想帮他制作一个防噪声的耳罩,通过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声性能,来选择一种隔声性能好的材料作耳罩的填充物,除待检测的材料外,他还找到了以下器材:音叉、手机闹铃、鞋盒。
(1)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    。
(2)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以下 A、B两种实验方案,则最佳的方案是    。
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的距离处,比较所听到的声音的响度
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到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3)在更换不同材料实验时,声源的响度应    (选填“控制不变”、“随材料变化而变化”),上述探究用到的物理方法是    。
(4)小明通过其中一种方案,实验得到的现象如表所示:
材料 衣服 锡箔纸 泡沫塑料
人听不到声音的距离/m 18 10 6
分析实验数据可知这些材料隔声性能最好的是    。
27.(11分)小丽所在的物理兴趣小组探究水的沸腾现象。
(1)如图甲所示为该实验的装置,在安装时应先调整固定    (选填“A”或“B”)的位置;调整A的位置时主要是为了使温度计的玻璃泡    。
(2)小组同学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如图乙所示,则图中    (选填“a”或“b”)是沸腾时气泡变化的情况,气泡到达水面会破裂开来。
(3)当水温升到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实验记录的数据如表。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温度/℃ 90 92 94 96 98 99 99 99 99 99 99
如图丙所示,以时间为横轴,以温度为纵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请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图丙中画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4)从记录的数据以及所画的图像都可得出:此时水沸腾时温度为    ℃,此时水面上方的气压可能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标准大气压。
(5)小明所在小组也得到了水沸腾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如图丁中的a所示,他认为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这段时间过长。为了缩短实验的时间,小明想减少水量重新实验,得到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应该是图丁中的    (选填“b”、“c”或“d”)。
(6)小明又取了一支试管放入适量的水,再放入烧杯中加热,用另一只温度计测量试管内水的温度变化随时间关系,小明发现,烧杯中的水    (选填“能”或“不能”)沸腾,试管中的水最高温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烧杯中水的最高温度,试管中的水不能继续    ,因此    (选填“会”或“不会”)沸腾。
28.(9分)小明所在学习小组正在“探究冰和烛蜡熔化特点”。
(1)该实验用水浴法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试管,除了减慢熔化速度,便于记录温度,还有    的好处;甲图中应该选用    (选填“小碎冰”或“大冰块”)。
(2)正确安装好器材之后,开始读数,如图乙所示,温度计读数时眼睛应该在    位置,除了温度计外,该实验还需测量工具    。
(3)小明根据数据作出冰的温度随时间图像,如图丙所示,分析图像可知冰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原因是    ;冰的熔化过程共经历    min,在第5min处于    状态。
(4)小明根据数据作出烛蜡的温度随时间的图像,如图丁所示,最后温度不再升高,小明思考后,认为是    的原因。
29.(6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公元4世纪前的《墨经》中就记载了小孔成像现象和解释,如图甲所示,为进一步探究小孔成像的特点,小华按照课本中的方法制作了如图乙所示的针孔照相机,将易拉罐底部中央戳一个小孔;将易拉罐顶部减去,蒙上一层半透明塑料薄膜。
(1)小孔成像的原理是    。
(2)小华在制作小孔时,把小孔戳成三角形,但用它来观察蜡烛,半透明膜上仍然呈现出了烛焰的    (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像。
(3)于是他又将三角形改为方形和圆形,半透明膜上像的的形状不变,说明小孔所成的像与孔的形状    (选填“有关”或“无关”)。
(4)将蜡烛远离方形小孔,则所成像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小华无意间在易拉罐底部不同位置戳了两个小孔,用它来观察蜡烛,则半透明膜上会    。
A.只会出现一个像
B.在不同的位置出现两个像
C.出现两个重合的像
2022-2023学年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24分)
1.【答案】C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即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表达和交流。
【解答】解:“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验证时往中间的茎里灌水属于科学探究过程的进行实验环节。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评】关键是熟记掌握科学探究各个环节的过程以及作用。
2.【答案】B
【分析】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一些物理量。例如:长度、质量、时间、温度、力、速度、电功率、电流、电压等。解答估测选择题的方法:利用生活中我们熟悉的一些数据作为根据,进行单位换算,有时要利用基本公式求未知物理量。
【解答】解:A、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故A错误;
B、为节能环保,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低于25℃,故B正确;
C、冰箱保鲜室的温度约为5℃,故C错误;
D、镇江在江苏省,夏季该地区最高温度可达30℃,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度温度的估测,注重理论与实际差异的应变能力的培养,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3.【答案】B
【分析】用拇指拨动琴体上的薄片,薄片的长短不同,振动的快慢不同,频率不同,音调不同。
【解答】解:薄片的长短不同,振动的快慢不同,频率不同,音调不同,所以不同长度的薄片,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知道影响音调的因素,本题属于基础性题目。
4.【答案】C
【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固体中都可以传播声音,而真空不能传声;
(2)减弱噪声有三条途径,即在三个不同的位置——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
(2)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4)声音在空气(15℃)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解答】解:A、琴声是通过电磁波传回地球的,真空不能传声,故A错误;
B、将音量调小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
C、古筝发出琴声是由于琴弦的振动,故C正确;
D、声音在空气(15℃)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但都是基础知识,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点即可,容易作答。
5.【答案】B
【分析】(1)同种介质中,不同的声波传递的速度相同。
(2)声呐系统是利用超声波进行回声定位的。
(3)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4)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解答】解:A、同种介质中,超声波的传播速度和蜂鸣器的传播速度一样大,故A错误;
B、探头利用超声波测距,它是一种声呐装置,故B正确;
C、探头发出的超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C错误;
D、蜂鸣器发出提示音,说明声音能传递了信息,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知道声音产生的条件;知道不同的声波在同样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知道声音可以传递信息;知道声呐系统的基本原理。
6.【答案】C
【分析】(1)任何物体都会发出红外线,额温枪利用红外线工作的;
(2)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42℃;
(3)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
(4)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吸热。
【解答】解:A、测温枪是利用物体向外辐射红外线,在不接触人体的情况下测量人体的温度,故A错误;
B、沸水的温度在100℃左右,体温计的量程是35℃~42℃,所以不能用沸水给体温计消毒,故B错误;
C、医生用听诊器听病人的呼吸声,说明固体能传声,故C正确;
D、护士在高烧病人的额头上擦拭酒精,利用了酒精汽化吸热,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红外线的应用、体温计的使用、声音的传播条件、汽化现象特点,属于基础综合题。
7.【答案】A
【分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解:①冰雪消融是熔化现象,熔化吸热;
②常温下樟脑丸变小是升华现象,升华吸热;
③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凝华放热;
④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液化放热;故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8.【答案】C
【分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解:干冰即固态的二氧化碳,在常温下,干冰很易升华为气态,此过程中吸热,从而起到降温作用;空气中的水蒸气由于气温低,遇冷后凝华为固体的冰晶或液化为水,落下后形成雨,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9.【答案】D
【分析】水在常温下,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达到一定温度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水此时的沸点;
水的沸点跟气压有关,跟初温、质量多少都没有关系。
【解答】解:水沸腾之后,温度保持不变;往锅里加水时,水面上方的气压不变,所以水的沸点与原来相同,
当向锅里迅速加了一大碗水后,锅内水的温度立即降低,水的总质量增大,所以水的升温速度比原来要慢(即图线的倾斜程度应小一些),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通过图像考查了液体的沸点跟气压的关系以及液体沸腾时的特点。
10.【答案】A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在相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3)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4)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解答】解:A、人的影子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正确;
B、光在相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传播速度与光的频率无关,所以同种介质红外线传播速度和紫外线传播速度相同,故B错误;
C、光的三基色是红、绿、蓝,故C错误;
D、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人和地球自身都不发光,都不是光源,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此题涉及到色光的三原色、光的传播速度、光的直线传播、光源的概念等多个知识点,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目。
11.【答案】A
【分析】透明物体颜色由透过的光的颜色决定,不透明物体的颜色与它反射的光的颜色相同。
【解答】解:用红色激光笔照射外层是绿色透明而内层是红色透明的双层气球,因为绿色透明气球只能透过绿光,会吸收红光,外层气球温度升高,由于热传递使得绿色气球内的气体的温度升高,气体体积膨胀,所以绿色透明气球会爆破;红色激光被绿色气球吸收,不会照射到红色透明气球,因此红色透明气球不会爆破。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不同颜色的物体对光的吸收和反射的情况,属于基础知识。
12.【答案】D
【分析】(1)升华指物质由固态直接转变成气态,升华要吸热;
(2)熔化指物质由固态转变成液态,熔化要吸热;
(3)液体沸腾时,温度不变。
【解答】解:AB、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400℃,高于碘的熔点与沸点,故用酒精灯加热,碘可以熔化,也可以升华,故AB正确。
C、甲瓶中的碘蒸气流到乙瓶时,由于温度下降,马上放热凝华成固态,形成固态碘,故C正确。
D、若乙锥形瓶内插入温度计,因为冰在熔化,此过程温度不变,故温度计示数不会改变,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升华与凝华现象,属于基础题。
二、填空题(本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32分)
13.【答案】热胀冷缩;﹣14;34;36.5。
【分析】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先要弄清楚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高处所对刻度相垂直,并注意区分温度是零上还是零下;图丙是体温计,认清分度值,然后看水银柱在什么位置,然后读数。
【解答】解: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
由图甲可知,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10”在“20”的上方,所以显示的温度低于0℃,示数为﹣14℃;
由图乙可知,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30”在“40”的下方,所以显示的温度高于0℃,示数为34℃;
由图丙可知,该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示数为36.5℃。
故答案为:热胀冷缩;﹣14;34;36.5。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常用温度计和体温计的读数方法;使用时首先要认清量程和分度值,然后再读数,使用时注意常用温度计和体温计的区别。
14.【答案】汽化;振动;信息;液化;b。
【分析】(1)汽化指物质由液态转变成气态;
(2)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声音能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4)液化指物质由气态转变成液态,液化要放热。
【解答】解:当大量的水汽化成水蒸气时,水蒸气从壶盖缝隙中流出时带动簧片振动发声,提示人们水开了,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b处的空气温度比水蒸气低,容易液化。
故答案为:汽化;振动;信息;液化;b。
【点评】本题是简单的综合题,属于基础题。
15.【答案】次声波;20。
【分析】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超声波,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等特点;
次声波的频率低于20Hz,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一些动物可以听到次声波,科学家可以用仪器监听到海啸、台风和地震时产生次声波。
【解答】解:地震时伴有次声波产生,次声波的频率要低于20Hz,它低于人类的听觉下限,我们感知不到。
故答案为:次声波;20。
【点评】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会发出次声波,如:海啸、台风和地震以及核弹爆炸,都会发出次声波。
16.【答案】压缩;汽化;吸热;降低;凝固。
【分析】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吸热;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放热;液化的方式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放热。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液氮是通过降温和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态的氮气液化的;由于液氮的沸点很低,在常温下很容易沸腾,将牛奶等配料倒入液氮中,不断搅拌,此过程中液氮汽化,吸收热量,使周围温度降低,牛奶凝固成固态。
故答案为:压缩;汽化;吸热;降低;凝固。
【点评】本题考查了几种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物质不同状态间的变化和吸放热情况,是解答的关键。
17.【答案】表面积;蒸发。
【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
【解答】解:用扫帚将积水扫开,可以增大液体的表面积,从而加快水的蒸发,所以地面过一会儿就干了。
故答案为:表面积;蒸发。
【点评】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并能与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
18.【答案】能;不会;继续放热。
【分析】凝固(熔化)需要的条件:达到凝固点(熔点),持续放热(吸热)。
【解答】解:大烧杯中的一大半水结冰,说明大烧杯中是冰水混合物(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小烧杯中的水能够达到凝固点(0℃),但没有温度差,小瓶中的水不会向外放热,也不会结冰,故凝固的条件是达到凝固点,持续放热。
故答案为:能;不会;继续放热。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凝固和熔化时,温度变化特点以及吸放热情况,属于基础题。
19.【答案】熔化;非晶体;凝固。
【分析】(1)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
(2)晶体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
(3)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的过程。
【解答】解:将塑料胶棒放入热熔枪内加热一段时间,塑料胶棒逐渐变软变稀,是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过程;塑料是常见的非晶体;胶水由液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固的过程。
故答案为:熔化;非晶体;凝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物态变化的过程以及常见的非晶体,属于基础题。
20.【答案】色散;红光;紫外线。
【分析】(1)太阳光是复色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复合而成的。
(2)红色光之外有红外线,红外线的热效应很强。
(3)紫外线能够使荧光物质发光。
【解答】解:太阳光是白光,它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称为光的色散。
红外线具有很强的热效应,灵敏的电子温度传感器分别在不同色光区域测温,发现温度传感器放在红光的外侧时示数上升的较快。
紫外线能够使荧光物质发光,验钞机主要是利用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的性质。
故答案为:色散;红光;紫外线。
【点评】该题考查了光的色散实验以及红外线的热效应、紫外线能够使荧光物质发光的性质,虽然红外线是不可见光,但可以根据其热效应来证明它的存在。
21.【答案】黑;红;反射
【分析】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物体反射的色光决定,不透明物体只能反射与自身颜色相同的色光,吸收与自己颜色不同的色光。
【解答】解:红底只能反射红光,绿光被红底吸收,没有光线进入人的眼睛,感觉试卷是黑底的。
而绿色的字能反射绿光,因此当用绿光照射绿字时,字能反射绿光,绿光进入人的眼睛,感觉字是绿色的;
植物是不透明的,植物呈现绿色,说明植物能反射绿光而吸收其它色光。
故答案为:黑;红;反射。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体颜色的判断,属于基础题目,难度不大。
22.【答案】小于;850。
【分析】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已知声音传播的时间2.5s,根据公式v=变形可求响雷处离小明的距离。
【解答】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因此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光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
已知声音传播的时间t=2.5s,由v=得,响雷处与小明的距离:s=vt=340m/s×2.5s=850m。
故答案为:小于;850。
【点评】题主要考查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属于基础题,要求学生记住光速和声音的传播速度,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三、解答题(本题共7小题,共44分)
23.【答案】
【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据此画图。
【解答】解:人眼看到蜡烛S点的光路,光线从S点发出射向眼睛,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考查光沿直线传播作图,注意光的传播方向是从光源S点发出射向眼睛。
24.【答案】。
【分析】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解答】答: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由光点S发出的光在传播过程中被物体AB遮挡,会在白纸板上形成影子,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考查光的直线传播,难度不大。
25.【答案】(1)振动;转换法;用振动的音叉靠近悬挂的乒乓球;(2)液体;(3)固体;(4)变小;听不到铃声;真空不能传声;理想实验法。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3)(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但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解:(1)1图中,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音叉微弱的振动转换为水的振动,属于转换法;
用振动的音叉靠近悬挂的乒乓球,也是用转换法验证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将在响铃的闹钟用塑料袋包好,放入水中,能听到铃声,这说明液体可以传声;
(3)小丽用耳朵贴在桌子另一侧,也能听到明显的敲击声,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4)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罩内的铃声逐渐变小,可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继续推理可知: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闹钟响铃的声音了,最后得出结论:真空不能传声。这种研究方法称为理想实验法。
故答案为:(1)振动;转换法;用振动的音叉靠近悬挂的乒乓球;(2)液体;(3)固体;(4)变小;听不到铃声;真空不能传声;理想实验法。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属于基础题。
26.【答案】(1)手机闹铃;(2)B;(3)控制不变;控制变量法;(4)泡沫塑料
【分析】(1)实验声源应该选择声音稳定,有节奏的声音;
(2)实验方案中要能直观的比较,靠听到声音的响度来直观感觉不恰当,而测量听不到声音的距离较为直观,具有可靠性;
(3)根据控制变量法分析;
(4)根据距离可以判断隔音效果,距离越长说明隔音效果越差,距离越短说明隔音效果越好。
【解答】解:(1)手机闹铃发出的声音有节奏,声音较为稳定,适合做实验声源;
(2)测量听不到声音的距离较为直观,有可靠的实验数据,能够较好的判断隔音效果,方案B较好;
靠听到声音的响度判断材料的隔音效果不是太直观,具有很大的误差,方案A不适合;
(3)本实验采用的方法是控制变量法,在更换不同材料实验时,声源的响度应控制不变;
(4)由表一所示实验数据可知,人听不到声音的距离关系为:泡沫塑料的距离最短,说明泡沫塑料隔音效果最好。
故答案为:(1)手机闹铃;(2)B;(3)控制不变;控制变量法;(4)泡沫塑料。
【点评】本题通过比较材料的隔音情况考查了对声源的选择、声音的传播条件的理解与掌握,会设计合理的方案判断材料的隔音效果,考查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7.【答案】(1)B;在不接触容器的情况下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2)a。(3)见解析。(4)99℃;小于。(5)c。 (6)能;等于;吸热;不会。
【分析】(1)因需要利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加热,所以需要先根据酒精灯(火焰)的高度确定B的高度;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要保证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入液体中,且温度计不能接触到容器底。
(2)水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小,沸腾后逐渐变大。
(3)在根据表格数据作图像时要采用描点法;
(4)液体的沸腾条件:温度达到沸点,持续吸热;液体沸腾后的特点:持续吸热,但是温度保持不变。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气压越高,沸点越高;气压越低,沸点越低。水在1标准大气压下,沸点为100℃。
(5)减少水量后,加热至沸腾的时间会减短。
【解答】解:(1)由实验装置图可知,本实验中采用酒精灯进行加热,所以需要先根据酒精灯的外焰高度确定B的高度,然后再放置石棉网、烧杯,然后再调节A的高度,使温度计的玻璃泡在不接触容器的情况下完全浸入水中。
(2)水沸腾前,水杯中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不断液化,体积会越来越小;水沸腾后,水杯中气泡在逐渐上升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水蒸气汇入,所以气泡的体积会越来越大。
(3)由表中数据可知,0~5min,水温在一直上升;5min后,水温不再变化。我们在图象中标出相应的坐标点,然后连接就可以作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下图所示。
(4)由表中数据及图像均可以看出,水在沸腾后,温度保持在99℃不变。在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根据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可知,水表面气压小于1标准大气压。
(5)减少水量后,水的沸点并不会发生改变,只是升温的时间会缩短,所以为c图线。
(6)烧杯中的水在温度达到沸点后还能持续从外吸收热量,所以烧杯中的水可以沸腾;但是试管中的水在温度达到沸点后,无法再从烧杯的水中吸收热量,所以试管中的水不能沸腾。
故答案为:(1)B;在不接触容器的情况下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2)a。(3)见解析。(4)99℃;小于。(5)c。 (6)能;等于;吸热;不会。
【点评】本题是对液体沸腾实验的综合性考查,几乎涉及了有关沸腾实验所有考点。
28.【答案】(1)使物质受热均匀;小碎冰;(2)B;停表;(3)晶体;冰有固定的熔点;4;固液共存;(4)水达到沸点后温度不再升高。
【分析】(1)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实验时,一般都采用水浴法,被加热物质受热比较均匀,并且温度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较大的冰块受热不均匀,较小的冰块受热均匀;
(2)读数时,温度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和液柱的上表面相平;实验中用停表测量加热时间;
(3)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晶体熔化前为固态,熔化过程中为固液共存态,熔化后为液态;
(4)水沸腾后吸热但温度不再升高。
【解答】解:(1)该实验用水浴法加热,除了减慢熔化速度,便于记录温度,还有使物质受热均匀的好处;小碎冰受热比较均匀,故甲图中应该选用小碎冰;
(2)温度计读数时眼睛应该在B位置,A属于俯视,读出的数据会偏大,C是仰视,读数会偏小;除了温度计外,该实验还需测量时间,故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停表;
(3)由图丙可知,冰在熔化时温度不变,有固定的熔点,故冰是晶体;第2min 开始熔化,第6min熔化结束,持续4min;在第5min处于熔化过程中,故为固液共存状态;
(4)水的温度达到沸点后,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试管内蜡烛的温度最终达到水的沸点,也保持不变。
故答案为:(1)使物质受热均匀;小碎冰;(2)B;停表;(3)晶体;冰有固定的熔点;4;固液共存;(4)水达到沸点后温度不再升高。
【点评】本题考查了“探究冰和烛蜡熔化特点”的实验,注意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掌握晶体的熔化特点等,是一道综合题,但难度不大。
29.【答案】(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2)倒立;(3)无关;(4)变小;(5)B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小孔成的是倒立的实像;小孔成像现象中像的形状与孔的大小和形状无关,它取决于物体的形状;小孔透过的光线越多,成的像越亮,否则越暗。
【解答】解:(1)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小孔成的是倒立的实像,小华在制作小孔时,把小孔戳成三角形,用它来观察蜡烛,半透明膜上仍然呈现出了烛焰的倒立的像;
(3)于是他又将三角形改为方形和圆形,半透明膜上像的的形状不变,这说明小孔所成的像与孔的形状无关;
(4)将蜡烛远离方形小孔,物距变大,所成像大小将变小;
(5)小华无意间在易拉罐底部不同位置戳了两个小孔,光线穿过两个小孔都会成像,所以用它来观察蜡烛,则半透明膜上会在不同的位置出现两个像,故B正确。
故答案为:(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2)倒立;(3)无关;(4)变小;(5)B。
【点评】本题是一道探究题,注意运用控制变量的思路考虑问题,注意被控制的变量是哪个量,然后得出结论;同时要了解小孔成像的原理和特点。
第1页(共1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2022-2023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